汤不热福利小视频账号:科学网—中共三代最高领导集体核心成员巡礼:朱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6:09:03

中共三代最高领导集体核心成员巡礼:朱德

——献给为中国共产党事业发展殚精竭虑的人们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

 

 

              红色式拿破仑

   ——朱德

引言:

     他出生在旧社会一个佃农家庭,家族改变穷困现状的愿望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曾参与护国战争而成为一代名将,却抛官弃禄留学海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并肩指挥战役,战绩卓著位居十大元帅之首却从不居功。他是中国红军之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他就是朱德,一个驰骋疆场的军事奇才、一个意志如钢的铁男儿、一个品行如兰的真君子,被誉为“红色拿破仑”,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和深思。

一、功绩卓著的一生

(一)早期经历

第一、家庭环境。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是佃农的儿子。朱德全家曾因地主逼迫退佃搬家而除夕分家、分居两处,悲惨的遭遇使年幼的朱德深深留下了仇恨欺压穷人的地主的种子,这为以后朱德尊重农民利益,走上与群众相结合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父亲“赋性和厚、为人忠耿、侍亲孝、持家勤”[1],母亲宽厚仁慈、勤劳俭朴,教给自己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以及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这对朱德勤劳节俭、宽厚质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佃农家庭艰苦的生活使朱德后来能够在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与士兵同甘共苦,率领军队顺利渡过难关。

第二、教育经历。在药铺垭私塾的一年是朱德接受启蒙、步入知识殿堂的一年。在席家砭私塾,他深受席聘三的影响,开始“问国家事”,眼界变开阔,阅读大量古籍,同时接触新书。在私塾读书的经历使朱德拥有了很好的文化素养,以至在抗战时期拜访茅盾时,茅盾也惊叹“这位名震中外的将军有很高的文学素养”[2]。清政府推行“新政”、废除科举,朱德转向新式学堂,接受科学的教育,学习救国的道理,由旧学到新学的转变是他接受“读书不忘救国”进步思想的开端,是他一生中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重要转折。在当时操练习武成为社会习气的环境下,朱德考入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的体育学院,在这里他开始产生要“推翻皇帝建立一个好的国家”[3]的思想。后朱德又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自此奋身军界,开始了渴望已久的军事学堂生活,在这里他接受了现代化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加入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同盟会,同时也是在这里开始展露他的指挥才能,与朱培德并称“模范二朱”。

第三、三大转变。在朱德的早年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变,这三次转变使朱德逐渐由一个普通的佃农子弟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第一次转变是由旧私塾到新学堂,这一转变使朱德摆脱了“四书五经”式的旧式教育,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和科学知识,探索救国之路。第二次转变是由教育救国到奋身军界,从成都体育学堂毕业之后,朱德一度担任体育教习兼庶务,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朱德认识到“教书不是一条生路”[4],毅然辞去了教师职务,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从此奋身军界。第三次转变是由旧式军官到马克思主义者,朱德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便被分配到蔡锷麾下,因战绩卓越、屡建奇功而迅速得到提升重用,其中护国运动后成为护国名将。1919年的五四运动将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一直探寻救国之路的朱德接受了这一思想,开始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第四、所遇贵人。在朱德的早年曾经遇到过几位贵人,这几位贵人对朱德的影响和帮助是巨大的。第一位是席聘三,朱德早年在席家砭私塾读书时,在席先生的启蒙、引导和现实生活的教育下,萌发出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有意识的关注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科举制被废除后,在席先生的帮助下,才使家族同意朱德上新学堂,使朱德有机会接受新式教育。第二位是蔡锷,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经常到蔡锷办公室请教和借阅一些书刊,毕业之后又被分配到蔡锷部下,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活,在蔡锷麾下先后参加了武昌起义、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朱德也说“打大仗我还是在那时学出来的”[5]。第三位是周恩来,朱德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却被陈独秀以曾是旧军队军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6]为由而拒绝。来到德国后,朱德又向周恩来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最终在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张申府、周恩来的介绍下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可以说周恩来为他打开了中共的大门。

(二)戎马倥偬岁月

朱德于1926年7月12日回到阔别四年的祖国,回国后的朱德以新的身份、新的心态开始了新的军旅生涯,先后参与指挥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由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一步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

朱德从海外归来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回国后朱德便立即投入国内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受命争取杨森势力,后又到南昌做暴动准备,与周恩来、叶挺、贺龙等发动南昌起义并取得成功,由此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辟了中共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成为中共独立领导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开始。

湘南起义之后,为了保存工农革命军,朱德做出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的重要决定,由此开始了朱德、毛泽东并肩指挥战役的历史,“朱毛”的称呼也随之产生。朱德与毛泽东共同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的革命路线,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先后五次指挥军队开展反“围剿”运动,在第五次反“围剿”后领导部队北上进行战略转移,在西北实现三大主力的大会师,完成万里长征,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抗日战争保存了革命的主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决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国民党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决定尽释前嫌,争取联蒋抗日,并与国民党形成了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规军队是抗日的主力,朱德率领军队深入敌后,威胁敌人的大后方,以此来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但随着国民党的屡次失败以及国民党当局政策的改变,八路军在敌后对敌人的沉重打击,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在这种情况下,朱德以大局为重,一方面针对国民党制造的摩擦事件开展发摩擦斗争,争取与国民党的继续合作,同时指挥军队继续抗战。随着相持阶段的到来,特别是1940年以后形势日益严峻,各抗日根据地既面临着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又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扫荡,陷入物质空前困难的时期。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决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朱德积极响应中央号召,雷厉风行的在陕甘宁边区抓经济工作,并实行屯田军垦的政策,开垦南泥湾,使革命根据地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的帮助下挑起内战,在这种情况下,朱德按照中共中央的决策,采取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解放战争时期,朱德确定了“打大歼灭战”的战略指导思想并作了充分准备,1947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今年的精神是进攻”[7],朱德指挥军队取得清风店大捷,解放石家庄、临汾、济南等城市,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解放战争开始走向胜利。(三)和平建设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朱德明确提出把现代化作为建国后军队建设的总任务和总目标,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为了实现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朱德十分注重军队编制问题,并提出要改变单一步兵的状况,建立并发展各种兵种,相合成方向发展。在朱德的引导下,先后成立了空军、海军炮兵、铁道兵、装甲兵、防空部队,完成了向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

对于经济建设工作,朱德历来就十分重视,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迫切需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1949年朱德就提出“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全国胜利以后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8],在和煤矿干部会谈时指出:“自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我们的工作中心已开始转向经济建设方面”,为了搞好经济建设,朱德强调工人阶级要团结广大的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共同建设新国家。

为了改变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朱德先后提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管理体制、工业管理体制、商业管理体制,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措施。为了实现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在除了重视重工业的发展,朱德还十分关心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并进行实地的调查提出适合当地的发展方针。对于经济建设,朱德还提出了在坚持自力更生方针的同时,积极发展国际经济文化交往,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发展对外出口贸易。为了搞好我国的经济建设,朱德先后到全国各地进行视察,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非常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方针。

在新中国刚成立的一段时间内,朱德担任了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在朱德的努力下,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央及各地中央局、省、市、地委的纪委机构都相继建立起来,并开始受理有关违纪事件。针对党内存在的违反纪律和政策的情况,朱德详细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和预防措施,朱德强调纪委检查和处理案件要本着严肃与慎重相结合的方法,以思想教育为主、执行纪律为辅。针对纪律检查委员会自身存在的工作赶不上实际需要、处理重要案件时软弱无力的现状,朱德及时向中央汇报,并提出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意见。在朱德主持纪律检查工作的期间,对加强党的纪律、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做出了努力,从纪律检查方面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二、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是领导者所具有的创造性的领导才能、技巧、艺术和方法,是领导者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不同的领导者具有不同的领导艺术,纵观朱德的一生,他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领导艺术:

(一)适时动员激励

领导者适时对下属进行动员和激励,能够极大地激发、鼓励和调动下属的热情和动机,使下属潜在的能量得到最大的发挥和维持,促进目标的顺利实现,朱德在军事指挥中很注重对部队的思想动员,他的动员工作在争取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几乎在每次大的行动中,朱德都要对队伍进行动员,特别是在革命遭受挫折、队伍陷入困境的时候,他的激励极大的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对摆脱挫折、走出困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第二次反围剿中,由于国民党长期的经济封锁、抢夺破坏,隐蔽在东固山区的三万多红军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朱德为了帮助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克服经济困难,发布《动员部队帮助群众插秧耕田的调令》,动员红军与当地农民一起农业劳动,帮助农民栽秧耕田。在一次总司令部干部会议上,朱德动员说:“同志们!不怕敌人多,不怕没饭吃,只要我们团结努力打敌人,一打出去敌人就会送来大米白面!”大家一听都振奋起来,说:“总司令说有办法还怕什么。”[9]

(二)注重军队建设

朱德不仅善于指挥军队打仗,而且还非常注重军队的建设,提高军队整体的装备和素质。

在军队建设方面,朱德非常注重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在战斗的间隙号召战士们刻苦训练,还经常深入到战士中间,带领战士们一起训练。在搞好军事训练的同时,朱德还注意队伍的发展壮大,吸纳条件合格的群众加入红军,在蒋介石蓄意发动内战的特殊情况下,朱德还提出“用俘虏补充我们的队伍是个好办法”。在第三次反围剿中,朱德还提出要加强红军的政治训练,以启发和提高指战员的无产阶级觉悟,认清本阶级的利益,努力于本阶级的政治任务。

    朱德还非常注重红军队伍的完善,在第一次反围剿时期,创立了一个无线电通讯大队,改变了红军没有无线电台的历史,后经过专门的培养训练,这支队伍更加完善。为了侦查道路、对付敌军骑兵的袭击,组建了红军历史上第一个骑兵师,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朱德的指导下先后成立了空军、海军炮兵、铁道兵、装甲兵、防空部队,完成由单一步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

(三)与战士共甘苦

     一个好的领导者是能够与下属融为一体的,是能与下属并肩作战的,对于一个将领来讲,不仅要亲自指挥战士作战,还要与战士同甘共苦、不搞特殊,甚至不顾个人的安危,朱德就是这样的一个将领,无论何时都是与战士共甘苦的。

     朱德自始至终都与战士一起参加劳动,绝不因为自己是将领而逃避劳动。在朱德四十多时的下山挑粮运动中,朱德也挑满满一担米和战士们一道爬山,战士们为了照顾朱德,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在没有找到扁担的情况下,又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朱德记”,以防别人再拿走。在大生产运动时,朱德已经年近花甲,仍然与战士们一起参与生产并成立生产小组,部队中、机关中、老百姓中集体或个人纷纷写信要替他代耕,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朱德常常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守卫临汾战役中,曾为了争取时间让数十万军民安全转移,亲率仅有的两个连与敌人打了三天。为了鼓励蒋介石继续抗日,朱德曾冒险乘战斗机飞抵日机经常空袭的武汉去见蒋介石。

(四)与群众相结合

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发动和联合广大人民群众,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朱德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时刻注意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并且尊重人民利益,不允许战士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即使用了群众的东西一定会按当时的市价给予补偿。

红军之所以能够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存留下来,并且不断发展壮大,能够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灵活、快速的打击敌人,实施机动、秘密、迅速、坚决的战术,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帮助的,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掩护,红军才能顺利与敌人作战。也是由于人民群众的帮助,革命军队才能解决经济困难现状。在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主张大力发展经济,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五)遵从统御并重

    个体行为有两个最核心的问题:遵从与统御,不懂得遵从将没有人识你、用你,不懂得统御就不知道如何识人、用人,作为一名军事指挥者,朱德很好的处理了遵从与统御的关系,即赢得了下属和群众的拥戴,又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和重用,这既是由于朱德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是由于朱德既善于遵从又善于统御。
    在统御方面,朱德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优秀才能形成自然的威信,使战士信服愿意接受其指挥,同时朱德勤劳质朴、平易近人、与下属同甘共苦、与群众相处融洽、不搞特殊化、不谋私利的优秀品质感化了下属,使下属尊重敬爱朱德,从而自觉听从其指挥。

在遵从方面,朱德始终明确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将自己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听从中共中央的安排,在中共中央决策错误的时候,为了顾全大局也尽可能得执行中央的决定,及时向中央反映自己对局势动态的分析,汇报工作的进展情况,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三、领导魅力

魅力源于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一种互动关系,是领导者所具有的非凡品质,领导者的魅力能够对下属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在过渡性和发展中的社会中,超凡魅力的领袖起着重要的作用,朱德就是一个非凡的人格魅力和方略魅力集于一身的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

(一)人格魅力

    做人是做官的基础,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体现了领导魅力的基础,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使被领导者对领导者信任和服从的一种精神感召力,是被领导者对领导者一种心悦诚服的态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朱德都体现出一种超凡的人格魅力,是他伟大人格的集中体现。

勤劳节俭,质朴亲和。早期的穷苦生活对朱德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经济相对改善的和平建设时期,朱德始终保持勤劳节俭、质朴亲和的作风。在士兵和群众眼里,朱德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不吹胡子瞪眼的训人,而是循循善诱得想战士们讲道理,没有一点官架子,“朱德司令作风朴实,宽厚大度,平易近人为接近过他的干部、战士共同称道”[10]。朱德的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参与生产劳动,四十多岁与二十几岁的士兵一起下山挑粮,六十多岁仍坚持参与大生产运动。朱德作为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又是廉洁的,从没有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亲人谋过一分私利,他的儿子朱琦、女儿朱敏小时候都没有在他身边生活,他对自己的儿女说生活上要自力更生,工作上也不靠他去当官。

爱兵如子,忧国忧民。作为一个军事将领,朱德是非常爱护自己的士兵的,能够做到与士兵同甘共苦,组织上配给朱德骑乘的马匹常常跟在队伍后头用来收容伤员,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在向北平迁移时后勤部门给朱德补发了一双棉军鞋,被朱德断然拒绝,他说自己的鞋补补可以继续穿,要求把新鞋拿到前方给战士穿,朱德还曾多次解救被国民党逮捕的士兵。作为一个爱国者,朱德始终是忧国忧民的,为了寻求救国之路而远涉重洋,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群众能安定生活,指挥军队投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又为了发展国家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而操劳,走遍全国各地进行视察,找到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方针,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出走与国际接轨的路线,发展对外经济。

大局为重,谦逊内敛。朱德能够始终将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以国家大局为重。在日本法西斯发动侵华战争的危急关头,朱德能够放下与国民党的嫌隙,争取与国民党的合作抗日,在战略相持阶段,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一系列摩擦事件,朱德采取隐忍的方式继续争取合作抗日,并继续与国民党中的进步力量的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维持到最后。朱德为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从不居功、十分谦虚,把功劳全都归到全党同志和人民群众身上,功劳是党的、群众的,并强调自己的能力有限,做的事情也很有限,自己只是广大群众事业与功绩的代表之一。

忠职勤勉,随遇而安。朱德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战争年代跟随军队四处指挥作战,多次陷入险境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为了国家的建设事业而勤勤恳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仍在坚持工作,最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生命的最后他仍强调要抓生产,他说“生产要抓,不抓生产,将来不可收拾”。朱德曾多次遭受挫折,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使自己的正确军事主张不能被采纳,在这种情况下朱德泰然处之,尽可能的执行党的决定,由于在庐山会议上朱德耿直敢言而被迫做检讨,在文化大革命中也受到错误的批判,但朱德却很平静,始终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朱德一向非常喜欢兰花,种养兰花是他的业余爱好,解放后他更是种养了一盆盆各种各样的兰花,在他的办公室、卧室、火车专列上,随时都能看到他亲手种植的兰花,兰花是朱德伟大人格的体现,他不愧是一个品行如兰的真君子。

(二)方略魅力

领导者的方略是领导者为了完成使命谋划和实施的通盘计划和策略,领导者的方略魅力是领导魅力的根本,它比人格魅力对一个组织更加重要、更加长久,朱德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方略魅力。

顺应潮流,适时转变。朱德由一个旧军队的高级将领转变为红军之父,是他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适时转变的结果,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党的出现,以及救国思潮的盛行,使朱德及时转变成为了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从此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阶级斗争的基本结束,经济建设成为当时最为迫切的任务,朱德也适时由一个军事指挥者转变为经济规划者,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给予合理指导。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世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基本保持和平局面,在这种形势下,朱德提出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国际经济文化交往,发展出口贸易,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和技术,利用国际上一切有利条件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作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朱德能够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与他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是分不开的。朱德非常注意并且善于分析时局,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敏感性,在抗战开始时,认识到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的必要性,采取积极措施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国共达成和平建国五项协议,在这种情况下朱德仍时刻警惕蒋介石会扩大内战。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提出加强军队建设,由单一步兵种发展为多兵种合成配合,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

发现问题,解决困难。朱德能够非常及时的发现已经和将要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思想问题,并果断有力的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这与朱德深谋远虑、谦虚内敛的性格十分不开的,在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一部分党员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袭击,出现了骄傲、腐败、损害群众利益、脱离群众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朱德发表《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讲话,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朱德还非常善于解决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在战争时期,部队经常面临缺少粮食的问题,朱德就亲自带领战士去挖野菜、组织生产,由此有了“总司令说有办法还怕什么”的说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发现我国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强有力的改革方针。朱德这种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困难的优点,使下属对其产生了充分的信任。

勤于总结,灵活指挥。朱德身经百战而无往不胜,这源自他勤于总结经验、作战指挥灵活的品质,朱德非常重视经验的总结,在总结经验时客观而又具体,既总结自身的优势,又看到所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既总结成功的经验,又分析失败的教训,以使在以后的战争中发扬优势、规避不足。朱德指挥作战相当灵活,针对当时具体的情景采取不同的作战方针,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鉴于红军力量不够强大,主要采取游击战和运动战的作战方针,解放战争时解放军力量已经足够强大,便采取打“大军团歼灭战”的作战方针。对于不同的队伍进行不同的指挥,在必要的时候,适当授予军队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自主指挥的权力,这极大提高了作战的灵活性,增加了胜利的把握。

知己知彼,沉着冷静。对于一个军事指挥者而言,知道对方的力量虚实非常重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朱德就是一个知己知彼的军事指挥者,能够恰如其分的指出敌人的优势和不足,又非常客观的指出自身的优势和缺点,进行敌我对比,提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作战方针,并善于分析敌人的动向,根据敌人的动向采取相应的行动。朱德同时还是非常沉着冷静的,在湘江战役中,红军面临着被国民党围歼的危险,朱德临危不乱,与周恩来一起指挥各战斗部队顽强抗击敌军,掩护中央、军委纵队渡江,革命军队曾不止一次陷入危险境地,这仅是其中普通的一次,每次面临困境朱德都非常冷静,指挥军队化险为夷。

人格魅力即为做人,方略魅力即为做事。只有人格魅力而无方略魅力,其人容易被人称为花架子;只有方略魅力而无人格魅力,其人容易被人称之为莽夫子,有实无形。只有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领导者中的极品,朱德就是这样一个成功将人格魅力和方略魅力有机结合起来的领导者。

四 、人生启迪

“一生征战未下鞍,横扫妖魔改河山。忠骨堪比钢铁硬,雄怀胜似海洋宽。

功名榜前总退后,真理旗下一马先。长忆桃林教诲好,句句千钧益万年。”

这首诗是朱德一生的真实写照,纵观朱德的一生,是“意志坚如钢、胸怀似海宽”的一生,通过从领导学方面对朱德进行分析,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一)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朱德始终为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而不断努力,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一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要求我们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百折不饶、奋勇向前。

(二)坚持不懈的学习思考。朱德的一生是不断学习和思考的一生,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胡耀邦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指出“年轻干部要多学习,每天读书一万字”,对于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青年学生来讲,一定要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养成无事就翻书的好习惯,勤于学习和思考,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为以后的人生路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朱德在革命和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求是精神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要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不管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客观的解决问题。

    伟人的一生往往是意志磨砺、人格砥砺的一生,研究伟人的人生经历,能够对我们以后的人生路产生极大的借鉴作用,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朱德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经历需要你我共勉。   

[参考文献]:

[1]袁鸿裔:《朱世林墓碑寿文》,1925年立。

[2]茅盾:《延安行—回忆录(26)》,《新文学史料》季刊1985年第1期

[3]《体育学堂甲班学生第二学期积分表》,原件。

[4][6]〔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三联书店1979年4月版,第90、92页和第173、175页。

[5]朱德自传,手抄稿本。

[7]朱德在全国土地会议上的报告,记录稿,1947年9月7日。

[8]朱德在华北局、北京市委召开的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49年7月3日。

[9]刘白羽:《大海—记朱德同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7月版,第192页。

[10]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432页。

小组成员:韩翠萍、王明飞、韩庆元、张克磊、余思韵、蔡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