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集哪个译本好:《中药学》26章 涌吐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9:08:01

《中药学》26章 涌吐药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凡以促使呕吐,治疗毒物、宿食、痰涎等停滞在胃脘或胸膈以上所致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涌吐药,又名催吐药。

本类药物味多酸苦辛,归胃经,具有涌吐毒物、宿食、痰涎的作用。适用于误食毒物,停留胃中,未被吸收;或宿食停滞不化,尚未入肠,胃脘胀痛;或痰涎壅盛,阻于胸膈或咽喉,呼吸急促;或痰浊上涌,蒙蔽清窍,癫痫发狂等证。涌吐药物的运用,属于“八法”中的吐法,旨在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涌吐药作用强烈,且多具毒性,易伤胃损正,故仅适用于形证俱实者。为了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宜采用“小量渐增”的使用方法,切忌骤用大量;同时要注意“中病即止”,只可暂投,不可连服或久服,谨防中毒或涌吐太过,导致不良反应。若用药后不吐或未达到必要的呕吐程度,可饮热开水以助药力,或用翎毛探喉以助涌吐。若药后呕吐不止,应立即停药,并积极采取措施,及时抢救。

吐后应适当休息,不宜马上进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再进流质或易消化的食物,以养胃气,忌食油腻辛辣及不易消化之物。凡年老体弱、小儿、妇女胎前产后,以及素体失血、头晕、心悸、劳嗽喘咳等,均当忌用。

因本类药物作用峻猛,药后患者反应强烈而痛苦不堪,故现代临床已少用。

药理研究表明,本类药物具有催吐的作用,主要是刺激胃黏膜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呕吐中枢兴奋所致。

常   山  Changshan

《神农本草经》

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根。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亦产。秋季采收,除去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酒炙,或醋炙后用。

【性能】苦、辛,寒。有毒。归肺、心、肝经。

【功效】涌吐痰涎,截疟。

【应用】

1.胸中痰饮证。本品辛开苦泄,善开泄痰结,其性上行,能引吐胸中痰饮,适用于痰饮停聚,胸膈壅塞,不欲饮食,欲吐而不能吐者。常以本品配甘草,水煎和蜜温服。然此法今已少用。

2.疟疾。古有“无痰不成疟”之说。本品善祛痰而截疟,为治疟之要药。适用于各种疟疾,尤以治间日疟、三日疟为佳。古方常单用本品浸酒或煎服治疟,每获良效;临证亦可配伍运用。若治一切疟疾,寒热往来,发作有时者,可以常山酒浸蒸焙,与槟榔共研末,糊丸服之,如胜金丸(《和剂局方》);治疟疾寒热,或二、三日一发者,可与厚朴、草豆蔻、肉豆蔻、槟榔等同用,如常山饮(《圣济总录》);若虚人久疟不止者,可与黄芪、人参、乌梅等同用,如截疟饮(《医宗必读》);疟久不愈,而成疟母者,则与鳖甲、三棱、莪术等同用,如截疟常山饮(《丹溪心法》)。

【用法用量】煎服,4.5~9g;入丸、散酌减。涌吐可生用,截疟宜酒制用。治疟宜在病发作前半天或2小时服用,并配伍陈皮、半夏等减轻其致吐的副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且能催吐,故用量不宜过大,体虚及孕妇不宜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2.《本草纲目》:“常山、蜀漆有怯痰截疟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见;用失其法,真气必伤。夫疟有六经疟、五脏疟、痰湿食积、瘴疫鬼邪诸疟,须分阴阳虚实,不可一概而论也。”“常山生用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则气稍缓,少用亦不致吐也。”

3.《医学衷中参西录》:“常山,善消脾中之痰,为治疟疾要药。少服,则痰可徐消,若多服即可将脾中之痰吐出,为其多服即作呕吐,故诸家本草谓其有毒。医家用之治疟,亦因此不敢多用,遂至有效有不效。若欲用之必效,当效古人一剂三服之法,用常山五六钱,煎汤一大盅,分五六次徐徐温饮下,即可不作呕吐,疟疾亦有八九可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常山碱甲、乙、丙,三者为互变异构体,是抗疟的有效成分,总称常山碱。另含常山次碱、4-喹唑酮及伞形花内酯等。

2.药理作用:常山的水煎剂及醇提液对疟疾有显著的疗效,其中常山碱甲的疗效相当于奎宁,常山碱丙抗疟作用最强,约为奎宁的100倍,常山碱乙次之;常山碱甲、乙、丙还能通过刺激胃肠的迷走与交感神经末梢而反射性地引起呕吐;此外,本品尚能降压、兴奋子宫、抗肿瘤、抗流感病毒、抗阿米巴原虫等。

3.临床研究:用鸡骨常山藿香片(每片含常山0.08g),第1日每次3片,第2~5日每次2片,每日3次,于饭前1小时冷开水吞服,治疗疟疾1926例。结果:症状控制率第1日、7日分别为59.1%和91.6%;疟原虫阴转率:间日疟第1日、5日、7日分别为56.7%、76.8%和68.8%,三日疟第1日、5日、7日分别为25.2%、81.7%和75%,恶性疟第1日、5日、7日分别为37.1%、52.9%和47.3%,混合感染第1日、5日、7日分别为31%、44.1%和48.1%,提示常山对间日疟和三日疟的疗效较好(中草药通讯,1972,5:53);另报道,本品还可用治心律失常、上呼吸道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等。

4.不良反应:常山具有强烈的致吐作用,并可致肝、肾的病理损害。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严重时能破坏毛细血管而导致胃肠黏膜充血或出血;并能引起心悸、心律不齐、紫绀及血压下降,最终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常山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口服用量过大。救治方法:大量呕吐时,肌注氯丙嗪,或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血压下降者,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心功能不全者,酌情给予强心药物;吸氧等对症处理。

瓜   蒂 Guadi

《神农本草经》

为葫芦科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果蒂。全国各地均产。夏季果熟时切取果蒂。阴干,生用或炒黄用。

【性能】苦,寒。有毒。归胃经。

【功效】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应用】

1.风痰、宿食停滞及食物中毒诸证。本品味苦涌泄,能催吐其壅塞之痰,或未化之食,或误食之毒物。凡宿食停滞胃脘,胸脘痞硬,气逆上冲者,或误食毒物不久,尚停留于胃者,皆可单用本品取吐,或与赤小豆为散,用香豉煎汁和服,共奏酸苦涌吐之效,如瓜蒂散(《伤寒论》);若风痰内扰,上蒙清窍,发为癫痫,发狂欲走者,或痰涎涌喉,喉痹喘息者,亦可单用本品为末取吐。

2.湿热黄疸。本品能祛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多单用本品研末吹鼻,令鼻中黄水出而达祛湿退黄之效。如《千金翼方》以本品为细末,纳鼻中,治疗黄疸目黄不除;本品也可内服,如《金匮要略》以一味瓜蒂锉末,水煎去渣顿服,治疗诸黄。

【用法用量】煎服,2.5~5g;入丸、散服,每次0.3~1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待鼻中流出黄水即可停药。

【使用注意】体虚、吐血、咯血、胃弱、孕妇及上部无实邪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2.《本草纲目》:“瓜蒂,乃阳明经除湿热之药,故能引去胸腔痰涎,头目湿气,皮肤水气,黄疸湿热诸证。凡胃弱人及病后、产后用吐药,皆宜加慎,何独瓜蒂为然。”

3.《本草正》:“甜瓜蒂,能升能降,其升则吐,善涌湿热顽痰积饮,去风热头痛、癫痫、喉痹、头目眩晕、胸膈胀满,并诸恶毒在上焦者,皆可除之。其降则泻,善逐水湿痰饮,消浮肿水臌,杀蛊毒、虫毒,凡积聚在下焦者,皆能下之。盖其性峻而急,不从上出,即从下出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葫芦素B、E(即甜瓜素或甜瓜毒素)、D、异葫芦素B及葫芦素B苷 ,尚含喷瓜素。其中以葫芦素B的含量最高(1.4%),其次为葫芦素B苷。

2.药理作用:甜瓜素能刺激胃感觉神经,反射地兴奋呕吐中枢而致吐;能明显降低血清ALT,对肝脏的病理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尚能抗肿瘤、降压、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等。

3.临床研究:用瓜蒂散(甜瓜蒂用文火焙,研末)0.1g吹入两鼻孔,每日1次,3天为1疗程,间隔3~7天进行下1疗程,同时配合保肝治疗。共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高胆红质血症188例,1个月后显效153例,有效3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7.8%(吉林中医药,1986,3:12);用瓜蒂3g ,黄连粉0.9g,冰片0.3g,用吹鼻法治疗慢性鼻炎324例,有一定疗效(新医药学杂志,1976,9:42)。此外,还可用治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及误食毒物或药物的急救。

4.不良反应:中毒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脘腹不适,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因脱水造成电解质紊乱,终致循环衰竭及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瓜蒂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用量过大或药不对证。救治方法:宜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口服活性炭,大量补液,皮下注射阿托品;呼吸抑制者,可用尼可刹米,咖啡因等,吸氧,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昏迷抽搐时,用甘露醇或山梨醇,快速静脉滴注;血压下降时,可用升压药;酌情使用细胞色素C、ATP、辅酶A等。

胆   矾  Danfan

《神农本草经》

为天然的硫酸盐类矿物胆矾Chalcanthite的晶体,或为人工制成的含水硫酸铜(CuSO4·5H2O)。主产于云南、山西、江西、广东、陕西、甘肃等地。全年均可采收。研末或煅后研末用。

【性能】酸、涩、辛,寒。有毒。归肝、胆经。

【功效】涌吐痰涎,解毒收湿,祛腐蚀疮。

【应用】

1.喉痹、癫痫、误食毒物。本品为酸涩而辛,其性上行,具有的涌吐作用,能够涌吐风痰及毒物。用治喉痹,喉间痰壅闭塞,可与白僵蚕共为末,吹喉,使之痰涎吐而喉痹开,如二圣散(《济生方》);用治风痰癫痫,《谭氏小儿方》单用本品研末,温醋调下,服后吐出涎便醒;若误食毒物,可单用本品取吐,以排出胃中毒物。

2.风眼赤烂、口疮、牙疳。本品少量外用,有解毒收湿之功,临床以外用治疗口、眼诸窍火热之证为宜。如《明目经验方》用本品煅研,泡汤洗眼,治风眼赤烂;《圣惠方》以之与蟾皮共研末,外敷患处,治口疮;《小儿药证直诀》以本品研末,加麝香少许和匀,外敷,治牙疳。

3. 胬肉、疮疡。本品外用,有祛腐蚀疮作用。临床以外用治疗皮肤疮疡为主。如《圣济总录》用本品煅研外敷,治胬肉疼痛;《直指方》以之与雀屎同用,研末点疮,治肿毒不溃。

【用法用量】温水化服,0.3~0.6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以水溶化后外洗。

【使用注意】体虚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明目,目痛,金疮,诸痫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

2.《本草纲目》:“石胆,其性收敛上行,能涌风热痰涎,发散风木相火,又能杀虫,故治咽喉口齿疮毒有奇功也。”

3.《本草述》:“在娄全善有云:喉痹恶寒者,皆是寒折热,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切忌胆矾酸寒等剂点喉,反使其阳郁不升,为患反剧。若然,则此味宜于喉闭及缠喉风者,乃治阴不能蓄阳之痹,是为风淫,属不恶寒之喉痹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含水硫酸铜(CuSO4·5H2O)。

2.药理作用:本品内服后能刺激胃壁神经,引起反射性呕吐,并能促进胆汁分泌;外用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不溶性蛋白质化合物而沉淀,故对胆矾浓溶液对局部黏膜具有腐蚀,可退翳。另对化脓性球菌,肠道伤寒、副伤寒、痢疾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用胆矾、磁石、丹砂、白矾、雄黄各30g,用升华法煅烧72小时,外用治疗各种皮肤肿瘤16例,其中治愈10例,好转6例(药学通报,1984,6:328);用胆矾、藤黄、朱砂各等份,研末,醋调涂,治疗疮痈初起,疗效显著(四川中医,1985,3:33)。

4.不良反应:胆矾是多亲和性毒物,可作用于全身各系统。对口腔、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局部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对心、肝、肾有直接的性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亲和力;还能引起溶血性贫血。中毒主要表现为口中有金属涩味,咽干,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吐出物或排泄物呈蓝绿色,头晕头痛,眼花,乏力,面色苍黄,黄疸,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多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中毒原因主要是内服超量或误服。救治方法:立即洗胃,导泻;解毒剂首选依地酸二钠钙,或口服,或肌注,或静脉注射。若酸中毒可补充碳酸氢钠溶液;有溶血现象时,可用氢化可的松,必要时输新鲜血液及对症治疗。

(湖北中医学院  周祯祥)

 

 

第二十七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凡以攻毒疗疮,杀虫止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分别称为攻毒药或杀虫止痒药。  本类药物以外用为主,兼可内服。主要适用于某些外科皮肤及五官科病证,如疮痈疔毒,疥癣,湿疹,聤耳,梅毒及虫蛇咬伤,癌肿等。

本类药物的外用方法因病因药而异,如研末外撒,或煎汤洗渍及热敷、浴泡、含漱,或用油脂及水调敷,或制成软膏涂抹,或作成药捻、栓剂栓塞等。

   本类药物内服使用时,宜作丸散剂应用,使其缓慢溶解吸收,且便于掌握剂量。本类药物多具不同程度的毒性,所谓“攻毒”即有以毒制毒之意,无论外用或内服,均应严格掌握剂量及用法,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以防发生毒副反应。制剂时应严格遵守炮制和制剂法度,以减低毒性而确保用药安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类药物大都具有杀菌消炎作用,可杀灭细菌、真菌、疥虫、螨虫、滴虫等。且在局部外用后能形成薄膜以保护创面,减轻炎症反应与刺激;部分药物有收敛作用,能凝固表面蛋白质,收缩局部血管,减少充血与渗出,促进伤口愈合。

 

 

雄    黄  Xionghuang

《神农本草经》

 

 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主产于广东、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地。随时可采,采挖后除去杂质。研成细粉或水飞,生用。切忌火煅。

【性能】  辛,温。有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  解毒,杀虫。

【应用】 

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雄黄温燥有毒,外用或内服均可以毒攻毒而解毒杀虫疗疮。治痈肿疔毒,可单用或入复方,且较多外用,如《千金方》以本品为末涂之;或配白矾等分,名二味拔毒散(《医宗金鉴》);或配伍乳香、没药、麝香为丸,名醒消丸(《外科全生集》),陈酒送服,治痈疽肿毒,均有良效。如以雄黄与黄连、松脂、发灰为末,猪脂为膏外涂可用治瘑疥(《肘后方》)。治蛇虫咬伤,轻者单用本品香油调涂患处;重者内外兼施,当与五灵脂共为细末,酒调灌服,并外敷(《瑞竹堂经验方》)。若与牵牛子、槟榔等同用,可治虫积腹痛,如牵牛丸(《沈氏尊生书》)。

   本品内服能祛痰截疟。如与朱砂同用的治癫痫方 (《仁斋直指方》)。若与杏仁、巴豆同用,可治小儿喘满咳嗽,如雄黄丹(《证治准绳》)。古方还用雄黄截疟治疟疾,今已少用。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敷,香油调搽或烟熏。内服0.05~0.1g,入丸、散用。

【使用注意】  内服宜慎,不可久服。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擦及长期持续使用。孕妇禁用。切忌火煅。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百虫毒。”

2.《日华子本草》“治疥癣,风邪癫痫,岚瘴,一切蛇虫、犬兽伤咬。”

3.《本草从新》:“燥湿杀虫。治劳疳蛇伤,敷杨梅疔毒。”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雄黄主要含二硫化二砷(As2S2)。约含砷75%,硫24.5%,并夹杂有少量硅、铅、铁、钙、镁等杂质。

2.药理作用:0.12g%雄黄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100%的杀灭作用,提高浓度也能杀灭大肠杆菌,以及抑制结核杆菌与耻垢杆菌;其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雄黄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DNA合成,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发挥其抗肿瘤作用。此外,可抗血吸虫及疟原虫。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雄黄或经适当配伍治疗疮疡、疖肿、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股癣、蛔虫腹痛、蛲虫病、疟疾、毒蛇咬伤等多种疾病,均取得满意疗效。近年还报道:用雄黄油(雄黄5~8g,加柿油100ml,调匀配成)涂擦患处,治疗带状疱疹216例,均获痊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10∶629);用雄黄散(雄黄50g、明矾305g,冰片1g研末),加白酒调敷患处,日2次,治疗输液后静脉炎 57例,有效率97.5%(黑龙江中医药,1992,5∶13);将雄黄研细末装入胶囊内服用,每粒1g,每次1粒,日3次,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4例,有效10例(临床内科杂志,1998,3∶125)。此外,又可用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流行性腮腺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小儿遗尿、肝癌疼痛等。

   4.不良反应:雄黄含砷而有较大毒性,不可多服久服,外用也应注意以免经皮肤粘膜吸收积蓄中毒。雄黄煅烧后易生成毒性更大的三氧化二砷(As2O3),故内服一般入丸、散剂而不入汤剂,切忌火煅。

 

 

硫  黄  Liuhuang

《神农本草经》

 

 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主产于山西、山东、陕西、河南等地。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生硫黄只作外用,内服常与豆腐同煮后阴干用。

【性能】  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

【功效】  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应用】

1.外用治疥癣,湿疹,阴疽疮疡。本品性温而燥,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诸功效,尤为治疗疥疮的要药。如《肘后方》治疥即单取硫黄为末,麻油调涂用;或配伍风化石灰、铅丹、腻粉研末,猪油调涂治疥疮,如硫黄散(《圣济总录》)。若与轻粉、斑蝥、冰片为末,同香油、面粉为膏,涂敷患处,可治顽癣瘙痒,如臭灵丹(《医宗金鉴》)。若治疮疽,则可与荞麦面、白面为末贴敷患处,如痈疽发背方(《仁斋直指方》)。

2.内服治阳痿,虚喘冷哮,虚寒便秘。硫黄乃纯阳之品,入肾大补命门火而助元阳。可用于肾阳衰微,下元虚冷诸证。如金液丹即单用硫黄治腰冷膝弱、失精遗溺等。治肾虚阳痿常与鹿茸、补骨脂、蛇床子等同用。若配附子、肉桂、沉香,可治肾不纳气之喘促等,如黑锡丹(《和剂局方》)。治虚冷便秘,以硫黄配半夏用,即半硫丸(《和剂局方》);因硫黄能补虚而暖肾与大肠,因而也可止泻治冷泻腹痛。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加油调敷患处。内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及孕妇忌服。

【鉴别用药】  硫黄和雄黄均能解毒杀虫,常外用于疥癣恶疮湿疹等症。然雄黄解毒疗疮力强,主治痈疽恶疮及虫蛇咬伤;内服又能杀虫,燥湿,祛痰,截疟,亦治虫积腹痛、哮喘、疟疾、惊痫等证。硫黄则杀虫止痒力强,多用于疥癣、湿疹及皮肤瘙痒;并具补火助阳通便之效,内服可疗寒喘、阳痿、虚寒便秘等证。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疮。”

2.《本草纲目》:“主虚寒久痢,滑泄,霍乱,补命门不足,阳气暴绝,阴毒伤寒,小儿慢惊。”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硫黄主要含硫(S),另杂有砷、硒、铁、碲等成分。

2.药理作用:硫与皮肤接触,产生硫化氢及五硫磺酸,从而有溶解角质、杀疥虫、细菌、真菌作用;对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治疗作用,能使支气管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并可促进支气管分泌增加而祛痰;一部分硫黄在肠内形成硫化氢,刺激肠壁增加蠕动,而起缓泻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硫磺或经适当配伍可用于治疗疥疮、皮肤病、湿疹、酒齄鼻、脓疱疮、蛲虫病、便秘、脱发等多种疾病,均疗效满意。近年临床还报道:用硫水散(硫黄50g,寒水石25g,研末过筛),加冷开水调糊外用,治疗花斑癣210例,有效率82.85%(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209); 取硫黄颗粒置于痛点处,用火柴点燃并迅速用橡皮盖揿灭,一般治1次,不愈3日后再灸1次,治疗网球肘234例,治愈89例,好转127例(浙江中医杂志,1982,1∶35);治慢性阻塞性肺病,分别用天然硫黄片、升华硫黄片、天然复方硫黄片(加黄芩素)、复方硫黄片(加山豆根、大黄),每日1.5~2g,连续服药30~80天,观察1462例,其中单纯型1170例,喘息型292例,辨证肾阳虚者占77.3%,结果有效在90%以上,副作用有咽干、腹泻等(辽宁中医杂志,1985,1∶17)。此外,还可用治慢性气管炎、坐骨神经痛,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白癜风、阳痿、遗尿、便血等病。

4.不良反应:硫黄内服中毒量为10~20g。硫黄在肠道中可形成硫化氢,硫化氢是一种剧烈的神经毒物,并可抑制某些酶的活性。应用未纯化或未经炮制的石硫黄,还可引起砷中毒(中国中药杂志,1997,6∶344)。

【其他】 生品比经豆腐炮制的硫黄的砷含量大8~15倍,证明炮制有减毒作用(中国中药杂志,1997,6∶344)。

 

 

白   矾    Baifan

《神农本草经》

 

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主含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主产于安徽、浙江、山西、湖北等地。全年均可采挖。将采得的明矾石用水溶解,滤过,滤液加热浓缩,放冷后所得结晶即为白矾。生用或煅用。煅后称枯矾。

【性能】  酸、涩,寒。归肺、脾、肝、大肠经。

【功效】  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化痰。

【应用】

1.外用治湿疹瘙痒,疮疡疥癣。本品性燥酸涩,而善收湿止痒。尤宜治疮面湿烂或瘙痒者。治痈疽,常配朴硝研末外用,如二仙散(《卫生宝鉴》);《证治准绳》单用白矾或配伍硫黄、乳香等治疗口疮、聤耳、鼻息肉、酒齄鼻。白矾更是治疗痔疮、脱肛、子宫脱垂的常用药,如以白矾、五倍子为主组成的消痔灵注射液。

2.内服治①便血、吐衄、崩漏。本品性涩,能入肝经血分,有收敛止血作用,可用治多种出血证。治衄血不止,以枯矾研末吹鼻(《圣济总录》);治崩漏,配五倍子、地榆同用;治金疮出血,用生矾、煅矾配松香研末,外敷伤处。②久泻久痢。取其涩肠止泻作用,配煨诃子肉为散,粥饮调下治之,如诃黎勒散(《圣惠方》)。③痰厥癫狂痫证。白矾酸苦涌泄而能祛除风痰,又当配郁金为末,薄荷糊丸服,治痰壅心窍癫痫发狂,如白金丸(《医方集解》)。④湿热黄疸。有去湿退黄之功,可与硝石配伍,治女劳疸,如硝石散(《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调敷或化水洗患处。内服0.6~1.5g,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体虚胃弱及无湿热痰火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齿骨。”

2.《本草蒙筌》:“禁便泻,塞齿疼,洗脱肛涩肠,敷脓疮收水。”

3.《本草纲目》:“矾石之用有四: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痈疽、中蛊、蛇虫伤螫,取其解毒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为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枯矾为脱水白矾。

    2.药理作用:白矾能强力凝固蛋白质,临床用又可以消炎、止血、止汗、止泻和用作硬化剂。可广谱抗菌,对多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某些厌氧菌、皮肤癣菌、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明显;在体外有明显抗阴道滴虫作用。白矾经尿道灌注有止血作用;还能促进溃疡愈合;净化混浊生水。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白矾或经适当配伍治疗脓疱疮、湿疹、黄水疮、手足癣、顽固性口腔溃疡、肠炎、痢疾、消化道出血、癫痫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应用饱合明矾溶液加钳夹枯痔法(即将饱合明矾溶液1~3ml 注入痔核粘膜下血管团内,约2~3分钟后用血管钳反复钳夹痔核,使其成一薄片),治疗痔疮1097例,术后随访787例,治愈率100%(中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24∶2148);治慢性肥厚性鼻炎,将60%明矾注射液注入鼻甲肥厚粘膜下,每一部位0.2~0.3ml,5~6天1次,观察365例,有效率98.36%,(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2∶75);用2%明矾水溶液高压灭菌后备用,每次300ml,经鼻食管在60~75分钟内滴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43例,有效率95.3%(综合临床医学,1994,1∶38)。此外,还能防治稻田性皮炎,用治褥疮、烧烫伤、中耳炎、脚汗症、泌尿系手术出血、子宫脱垂、直肠脱垂、肾结石、高脂血症、病毒性肝炎等。

4.不良反应:明矾浓溶液对皮肤粘膜有明显刺激性,大剂量明矾内服可引起口腔、喉头烧伤,呕吐腹泻,虚脱甚至死亡(中国中药杂志,1989,2∶42)。

 

 

蛇床子    Shechuangzi

《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L.)Cuss. 的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产,以河北、山东、浙江、江苏、四川等地产量较大。均为野生,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性能】  辛、苦,温。有小毒。归肾经。

【功效】  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壮阳。

【应用】 

1. 阴部湿痒,湿疹,疥癣。本品辛苦温燥,有杀虫止痒,燥湿诸作用。为皮肤及妇科病常用药,常与苦参、黄柏、白矾等配伍,且较多外用。治阴部瘙痒,与白矾煎汤频洗,如《濒湖集简方》;现临床治滴虫性阴道炎较常用。《千金方》则单用本品研粉,猪脂调之外涂,治疗疥癣瘙痒。

2.寒湿带下,湿痹腰痛。本品性温热可助阳散寒,辛苦又具燥湿祛风之功。治带下,腰痛尤宜于寒湿兼肾虚所致者,常与山药、杜仲、牛膝等同用。

3.肾虚阳痿,宫冷不孕。本品温肾壮阳之功亦佳。如《千金方》在30首治肾虚阳痿精冷方中,用蛇床子方达半数以上,且内服、外用均有。亦常配伍当归、枸杞、淫羊藿、肉苁蓉等治疗阳痿无子,如赞育丹(《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内服3~9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或下焦有湿热者不宜内服。

【鉴别用药】  蛇床子、地肤子均可止痒,用治湿疮、湿疹、阴痒、带下。但蛇床子可散寒燥湿,杀虫止痒,宜于寒湿或虚寒所致者,并治疥癣;而地肤子为清热利湿以止痒,尤宜湿热所致者。再有,蛇床子又温肾壮阳,治阳痿、宫冷不孕以及湿痹腰痛;地肤子清热利湿之功又治小便不利、热淋涩痛。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男子阴痿湿痒,妇人阴中肿痛,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

2.《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湿痹,毒风,顽痛,去男子腰疼。浴男子阴,去风冷,大益阳事。主大风身痒,煎汤浴之瘥。疗齿痛及小儿惊痫。”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1.3%,已从油中分得27个成分。还含香豆精类等成分,如蛇床明素,花椒毒素等。

2.药理作用:蛇床子能延长小鼠交尾期,增加子宫及卵巢重量;其提取物也有雄激素样作用,可增加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重量。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可延长新城鸡瘟病毒鸡胚的生命;杀灭阴道滴虫。所含的花椒毒酚有较强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另外,还有抗心律失常,降低血压,祛痰平喘,延缓衰老,促进记忆,局麻,抗诱变,抗骨质疏松,杀精子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蛇床子或经适当配伍治疗急性渗出性皮肤病、疥疮、黄水疮、湿疹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如将蛇床子与苍耳等制成“皮肤净”针剂,每次肌注2ml,日2次,治疗皮肤瘙痒症607例,有效率83.6%(临床皮肤科杂志,1983,1∶15);用蛇床子、冰醋酸、乙醇再加水制成的复方蛇床子洗剂外用,治疗脚癣180例,有效率100%,(中药材,1996,8∶427);每次服蛇床子总香豆素80mg,日3次,10日1疗程,治疗支气管哮喘和喘息型支气管炎发作期患者118例,有效率87.3%(中草药,1988,9∶410)。此外,又可用治宫颈糜烂、阴道炎、女阴白色病变、慢性盆腔炎、不孕症、周围神经炎等疾病。

 

 

蟾   酥    Chansu

《药性论》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 melaos-tictus Schneider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主产于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多为野生品种。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体表,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浆液,盛于瓷器内(忌与铁器接触),晒干贮存。用时以碎块置酒或鲜牛奶中溶化,然后风干或晒干。

【性能】  辛,温。有毒。归心经。

【功效】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应用】 

1. 痈疽疔疮,瘰疬,咽喉肿痛,牙痛。本品有良好解毒消肿,麻醉止痛作用,可外用及内服。治痈疽及恶疮,常配伍麝香、朱砂等,用葱白汤送服取汗,如蟾酥丸(《外科正宗》)。治咽喉肿痛及痈疖,与牛黄、冰片等配用,如雷氏六神丸。治牙痛,单用本品研细少许点患处(《本草正》)。本品亦用于五官科手术的粘膜麻醉,配川乌、生南星、生半夏为末,烧酒调敷患处,如外敷麻药方(《医宗金鉴》)。

2.痧胀腹痛,神昏吐泻。本品辛温走窜,有辟秽化浊,开窍醒神之功,嗅之亦能催嚏。用治伤于暑湿秽浊或饮食不洁而致痧胀腹痛,吐泻不止,甚至昏厥,常与麝香、丁香、雄黄等药配伍,用时研末吹入鼻中取嚏收效,如蟾酥丸(《集验简易良方》)。

【用法用量】  内服0.015~0.03g,研细,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内服慎勿过量。外用不可入目。孕妇忌用。

【古籍摘要】 

1.《药性论》:“治脑疳,以奶汁调,滴鼻中。”

2.《本草汇言》:“疗疳积,消臌胀,解疔毒之药也。能化解一切瘀郁壅滞诸疾,如积毒、积块、积脓、内疔痈肿之证,有攻毒拔毒之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有蟾酥毒素类:如蟾毒、蟾毒配基脂肪酸酯、蟾毒配基硫酸酯等,蟾毒配基类,蟾毒色胺类,以及其他化合物:如多糖类、有机酸、氨基酸、肽类、肾上腺素等。

2.药理作用:蟾毒配基类和蟾蜍毒素类均有强心作用,又有抗心肌缺血、抗凝血、升压、抗休克、兴奋大脑皮层及呼吸中枢、抗炎、镇痛及局部麻醉作用。蟾毒内酯类和华蟾素均有抗肿瘤作用,并能升高白细胞、抗放射线;还有镇咳、增加免疫力、抗疲劳、兴奋肠管和子宫平滑肌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蟾酥或经适当配伍治疗化脓性感染、神经性皮炎、急性咽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炎、急慢性牙髓炎等多种疾病,以及抢救呼吸及循环衰竭、局部麻醉,均获满意疗效。近年还报道:用蟾酥与茯苓1∶9比例治成强心散、胶囊或片剂服,治疗心力衰竭30例,有效率86.7%(新医药通讯,1992,5∶46);用华蟾素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18例,有效率76.3%(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7∶1632);每日用华蟾素注射液20ml或4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点滴,治疗癌性疼痛143例,止痛有效率为94.9%(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3∶60)。此外,又常用以拔牙、治疗瘘管、结核病、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晚期复发性肝癌等。

4.不良反应:静注或腹腔注射蟾酥后小鼠出现呼吸急促、肌肉痉挛、惊厥、心律不齐,最后麻痹而死亡。

附药  蟾皮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皮。其味辛,性凉,有小毒。功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胀.适用于痈疽疮毒、疳积腹胀、瘰疬肿瘤等证。煎服,用3~6g。研末入丸、散,每次0.3~0.9g。外用适量,可研末调敷患处,或以新鲜蟾皮外贴患处。

 

 

樟   脑    Zhangnao

《本草品汇精要》

 

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的枝、干、叶及根部,经提炼制得的颗粒状结晶。主产于台湾及长江以南地区。以台湾产量最大,质量最佳。多为栽培品。每年多在9~12月砍伐老树,锯劈成碎片,置蒸馏器中进行蒸馏,冷却后即得粗制樟脑,再经升华精制而得精制樟脑。因易挥发,应密封保存。

【性能】  辛,热。有毒。归心、脾经。

【功效】  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开窍辟秽。

【应用】 

1. 疥癣瘙痒,湿疮溃烂。本品辛热燥烈,外用除湿杀虫、消肿止痒以奏效。治癣可与土槿皮、川椒、白矾等伍用。若与枯矾、轻粉共为细末,湿则干掺,干则油调敷,可治臁疮,如香白散(《外科大成》)。若与雄黄等分为末,用时先以荆芥煎汤洗患处,再用麻油调涂,可治瘰疬溃烂,如雄脑散(《外科全生集》)。

2.跌打伤痛,牙痛。借其辛烈行散,消肿止痛之力以取效。治跌打伤痛,肌肤完好者,可泡酒外擦。治龋齿牙痛,与黄丹、皂角(去皮、核)各等分为末,蜜丸,塞孔中,如《余居士选奇方》。

3.痧胀腹痛,吐泻神昏。樟脑辛香走窜,有开窍醒神,辟秽化浊和温散止痛之功。与没药、乳香(1∶2∶3) 为细末,每次以茶水调服0.1g,可治感受秽浊疫疠或暑湿之邪,而致腹痛闷乱、吐泻昏厥诸证,如《本草正义》方。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内服0.1~0.2g,入散剂或用酒溶化服。

【使用注意】  气虚阴亏,有热及孕妇忌服。

【古籍摘要】 

1.《本草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

2.《本草纲目》:“通关窍,利滞气,治中恶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避蠹,着鞋中去脚气。”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为一种双环萜酮(C10H16O)物质。

    2.药理作用:樟脑涂擦皮肤有温和的刺激和防腐作用,可作发赤剂,并有局部麻醉作用,临床用樟脑擦剂有止痒和镇痛作用。口服有驱风和轻微祛痰作用;对高级中枢神经兴奋作用明显,大剂量可引起癫痫样惊厥。在体内水溶性代谢产物氧化樟脑,有明显的强心、升压和兴奋呼吸作用。

3. 临床研究:据报道,用樟脑或经适当配伍治疗皮肤病、足癣感染、麦粒肿、中耳脓疖、褥疮、肛门湿疹、牙痛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用樟脑、山萘各等量,研细末后混匀,取适量撒于胶布中心,贴敷患处,治疗淋巴结炎21例,治愈率95.2%(时珍国药研究,1991,3∶132);用樟脑丸1/4粒研末、豆腐50~100g捣成膏外敷患处,治疗下肢溃疡42例,均获治愈(江苏中医,1998,11∶33)。用樟脑油于止泻穴注射,每日1次,治疗婴幼儿腹泻60例,结果4天全部治愈,疗效优于对照组(吉林中医药,1994,1∶25)。此外,又可用治冻疮、小儿呕吐、偏头痛等病证。

    4.不良反应:口服樟脑0.5~1.0g,可致头晕、头痛、温热感,乃至兴奋、谵妄;服用2.0g以上,出现大脑皮层兴奋,导致癫痫样惊厥,而后因呼吸衰竭死亡(中毒急症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326)。

 

 

木鳖子    Mubiezi

《开宝本草》

 

为葫芦科植物木鳖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的成熟种子。主产湖北、广西、四川等地。多为野生,也有栽培。9~11月采收成熟果实,剖开,晒至半干,取出种子,干燥。用时去壳取仁,捣碎,或制霜用。

【性能】  苦、微甘,凉。有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  攻毒疗疮,消肿散结。

【应用】 

1.疮疡肿毒,瘰疬,乳痈,痔疮肿痛,干癣,秃疮。本品能散结消肿,攻毒疗疮,并有生肌,止痛作用,故可治上述病证。如单用本品,则以醋磨汁外涂或研末醋调敷于患处。治痈肿诸毒,可与草乌、半夏等炒焦研细,水调外敷,如乌龙膏(《医宗金鉴》)。治痔疮肿痛,《普济方》配伍荆芥、朴硝等分煎汤,熏洗。治瘰疬痰核,可以本品研碎入鸡蛋内蒸熟食之,如木鳖膏(《仁斋直指方》)。若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配肉桂、丁香等研末,生姜汁煮米粥调糊外敷,如木鳖裹方(《圣济总录》)。

2.筋脉拘挛。本品亦能疏通经络,而治痹痛,瘫痪。可配乳香为末,清油、黄腊为膏,取少许搓擦患处,不住手以极热为度,如木鳖子膏(《百一选方》)。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用油或醋调涂患处。内服0.6~1.2g,多入丸、散用。

【使用注意】  孕妇及体虚者忌服。

【鉴别用药】  木鳖子、马钱子皆为有毒之品,均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用治疮痈肿痛,跌打伤痛等证。但是,木鳖子为胡芦科植物,长于攻毒疗疮,临床上多用于恶疮肿毒、瘰疬、乳痈、痔疮等证;而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又名番木鳖,有大毒,应用宜慎,长于通经络,消结肿,止疼痛,临床多用于风湿顽痹,麻木不遂,跌打伤痛等证,止痛强于木鳖子。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折伤,消结肿,恶疮,生肌,止腰痛,除粉刺黑干 黑曾 ,妇人乳痈,肛门肿痛。”

    2.《本草纲目》:“治疳积痞块,利大肠泻痢,痔瘤瘰疬。”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木鳖子皂苷、木鳖子酸、木鳖子素、齐墩果酸、甾醇、氨基酸,以及油35.72%、蛋白质30.59%、海藻糖等。

2.药理作用:木鳖子皂苷有抗炎及降血压作用,并能抑制离体蛙心和离体兔十二指肠。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木鳖子或经适当配伍治疗牛皮癣、干癣、秃疮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取木鳖子1个研碎放入适量75%乙醇浸泡,48~72小时后过滤,加入3g升汞和10ml甘油,再加75%乙醇至100ml,涂擦患处,治神经性皮炎效果明显(中原医刊,1984,4∶11);木鳖子(去壳)、荜茇、藿香、冰片按5∶5∶3∶1比例研细粉,每次取0.05g,  鼻(痛侧鼻孔吸入),日约4次,治疗三叉神经痛62例,有效率91.9%(中医杂志,1994,1∶35);取木鳖子3个劈开,入香油内煎至黑色,取油点耳用,治疗中耳炎60余例,收效甚佳(山东中医杂志,1993,4∶50)。此外,又可治疗乳腺增生、小儿腹泻、脱肛等。

4.不良反应:木鳖子水及乙醇浸出液均有较大毒性,其皂苷有溶血作用。[药学杂志(日),1971,2∶174]。其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四肢乏力,便血,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休克等。中毒轻者,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5%活性炭洗胃,服蛋清,灌肠,硫酸镁导泻等方法解毒。

【其他】 实验证明木鳖子无论动脉、静脉给药,在出现降压作用后,动物均于数日内死亡[中国医药科学院,1956年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Ⅱ)]。

 

土荆皮    Tujingpi

《本草纲目拾遗》

 

为松科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Gord.的根皮或近根树皮。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多为栽培。于立夏前后剥取,除去杂质,晒干。生用。又名土槿皮。

【性能】  辛,温。有毒。归肺、脾经。

【功效】  杀虫,止痒。

【应用】 

1.体癣、手足癣、头癣等多种癣病。有较好杀虫疗癣,祛湿止痒作用。以外用治癣为主,可单用浸酒涂擦或研末加醋调敷。现多制成10~50%土槿皮酊,或配合水杨酸、苯甲酸等制成复方土槿皮酊外用,如鹅掌风药水(《中国药物大全》)。

2.湿疹,皮炎,皮肤瘙痒。可单用浸酒外擦,或配大黄、苦参、黄柏等同用。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酒或醋浸涂擦,或研末调涂患处。

【使用注意】  只供外用,不可内服。

【古籍摘要】 

《本草纲目拾遗》:“其皮治一切血,杀虫瘴癣,合芦荟香油调搽。”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根皮含土荆皮酸、β-谷甾醇、鞣质、挥发油、多糖等。

2.药理作用:其有机酸、乙醇浸膏及苯浸膏,对我国常见的10 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其水浸液,体外无抗真菌作用。土荆皮酸能抗癌细胞,还能抗早孕,抑制卵子受精;尚可抗中孕,但抗着床作用不明显。其提取物和制成的止血粉,实验均有良好止血作用。

    3.不良反应:土荆皮酸A给犬口服的中毒症状主要在消化系统,对肠粘膜的损害随剂量增大而加重,提示给药时应注意胃肠道反应(生殖与避孕,1989,1∶34)。

 

 

蜂  房    Fengfang

《神农本草经》

 

为胡蜂科昆虫果马蜂Ploistes olivaceous (DeGeer)、日本长脚胡蜂P. japonicus Saussure或异腹胡蜂Parapolybia varia Fabricius的巢。全国均有,南方较多,均为野生。全年可采,但常以秋、冬二季采收。晒干或蒸,除去死蜂死蛹后再晒干,剪块生用或炒用。又名露蜂房。

【性能】  甘,平。归胃经。

【功效】  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应用】 

1.疮疡肿毒,乳痈,瘰疬,顽癣瘙痒,癌肿。本品能攻毒杀虫,攻坚破积,为外科常用之品。虽可单用,但更常与解毒消肿生肌药配伍应用。如《证治准绳》治疮肿初发,与生南星、生草乌、白矾、赤小豆共为细末,淡醋调涂。若与蛇蜕、黄芪、黄丹、玄参等为膏外用,可治瘰疬,如蜂房膏(《圣惠方》)。《圣惠方》又以此为末,调猪脂涂擦,治头上癣疮。治癌肿可与莪术、全蝎、僵蚕等配用。

2.风湿痹痛,牙痛,风疹瘙痒。本品质轻且性善走窜,能祛风止痛、止痒而奏效。若与川乌、草乌同用,乙醇浸泡外涂痛处可治风湿痹痛,或配全蝎、蜈蚣、地鳖虫各等分,研末为丸服,治关节炎、骨髓炎(《虫类药的应用》)。治牙痛可配细辛水煎漱口用,《普济方》内即载有十数个以蜂房为主的治牙痛方。治风疹瘙痒,常与蝉衣等同用。

此外,蜂房还可用治阳痿、喉痹、以及蛔虫、绦虫病等。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用油调敷或煎水漱口,或熏洗患处。内服,3~5g。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惊痫瘈疭,寒热邪气,癫疾,肠痔。”

2.《日华子本草》:“治牙齿疼,痢疾,乳痈,蜂叮,恶疮。”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大黄蜂巢含挥发油(露蜂房油)、蜂蜡、树脂、蛋白质、铁、钙等。

    2.药理作用:实验证明,露蜂房水提取液对急性和慢性炎症均能抑制,镇痛作用则主要对慢性疼痛有效。其丙醇和醇、醚提取物均有显著促凝血作用;水提取物能明显促进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并能增加血小板的粘附率。蜂房油可驱蛔虫、绦虫。提取物有降压、扩张血管及强心作用,并可抗癌、抗菌和降温。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蜂房或经适当配伍治疗化脓性感染、急性乳腺炎、神经性皮炎、牙痛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将蜂巢水煎浓缩成稠膏再压片服用,治疗慢性鼻炎158例及慢性副鼻窦炎65例,有效率分别为85%及72%;且对急、慢性肝炎也有较好疗效(中草药通讯,1979,10∶22);露蜂房、白芷各10g,烘干研末,加醋调成面团状,睡前敷于神阙穴,同时外盖纱布并用橡皮膏固定,日1次,治疗早泄43例,经敷6~7次,全部奏效(浙江中医杂志,1991,2∶86);用黄蜂房、黄药子各等量研细粉,每次服0.5g,日3次,饭后黄酒冲服,或装入胶囊服,治疗甲状腺囊肿71例,治愈54例(实用毒性中药学,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354)。此外,蜂房又可用治痢疾、遗尿、百日咳、慢性气管炎等疾病。

    4.不良反应:露蜂房中的挥发油对实验动物有相当毒性,可引起急性肾炎等损害。

 

 

大  蒜    Dasuan

《名医别录》

 

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全国各地均有栽培。5月叶枯时采挖,晾干。生用。

【性能】  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  解毒杀虫,消肿,止痢。

【应用】 

1.用于痈肿疔毒,疥癣。大蒜外用或内服,均有良好的解毒,杀虫,消肿作用。治疮疖初发可用独头蒜切片贴肿处(《外科精要》)。民间亦常用大蒜切片外擦或捣烂外敷,治疗皮肤或头癣瘙痒。

2.痢疾,泄泻,肺痨,顿咳。可单独或配伍入复方中用。如验方以大蒜煮粥送服白及粉治肺痨咯血。治泻痢,或单用或以10%大蒜浸液保留灌肠。大蒜还可防治流感、流脑、乙脑等流行性传染病。

3.钩虫病,蛲虫病。治蛲虫病可将大蒜捣烂,加茶油少许,睡前涂于肛门周围。

此外,大蒜还能健脾温胃而用治脘腹冷痛,食欲减退或饮食不消。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切片擦或隔蒜灸。内服5~10g,或生食,或制成糖浆服。

【使用注意】  外服可引起皮肤发红、灼热甚至起泡,故不可敷之过久。阴虚火旺及有目、舌、喉、口齿诸疾不宜服用。孕妇忌灌肠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散痈肿  疮,除风邪,杀毒气。”

2.《本草纲目》:“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癥积肉食,此其功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有大蒜油(挥发油)、大蒜素,硫化亚磺酸脂类,S-烷(烯)-L-半胱氨酸衍生物。γ-L-谷氨酸多肽,苷类,多糖,脂类及多种酶等。

    2.药理作用:大蒜有抗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多种致病性浅部真菌、白色念珠菌、恙虫热立克次体、流感病毒B、疱疹病毒,以及阴道滴虫、阿米巴原虫等,均有不同程度抑杀作用。抗菌作用紫皮蒜优于白皮蒜,鲜品强于干品。又可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可能与减少内源性胆固醇合成有关。大蒜油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本品又可抗肿瘤,抗突变和阻断亚硝酸胺合成。另外,还有不同程度的抗炎、免疫增加、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压、护肝、降血糖、杀精子、兴奋子宫、驱铅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大蒜或经适当配伍治疗痢疾、小儿霉菌性肠炎、百日咳、结核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小儿真菌性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乳腺炎、多各癣症等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服用大蒜素治疗婴幼儿隐孢子虫感染性腹泻172例,小于1岁80mg/日,1~2岁120mg/日,2~4岁160mg/日,均分4次服,17天1疗程,均获治愈(中国医药学报,1994,3∶177)。将大蒜(去皮)100g,捣成糊状;李树皮50g,加水100ml,煎取20ml;生姜10g捣烂取汁,加蜂蜜6g调匀,以上诸药调成糊状,外敷关节周围,绷带包扎,待局部有发热、刺痛感30~50分钟,除去敷药,暴露患部即可,治疗104例关节炎,总有效率为95.2%(四川中医,1989,3∶33)。将大蒜素6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日1次,治疗急性脑梗塞101例,有效率77.23%(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9,9∶390)。此外,又可用治高脂血症、前列腺炎、斑秃、扁平疣、急性肾炎、晚期癌肿等多种病证,以及防治铅中毒。

 4.不良反应:大蒜汁局部应用有较强刺激性,大蒜外敷过久可引起皮肤发红、灼热、起泡。口服大蒜可刺激胃肠粘膜。大蒜注射液可能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加重心肌缺血。对冠心病患者使用大蒜及其制剂时,见心绞痛加重或频繁发作时应立即停药。

(陕西中医学院  胡锡琴)

 

 

第二十八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凡以外用拔毒化腐,生肌敛疮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拔毒化腐生肌药。   

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痈疽疮疡溃后脓出不畅,或溃后腐肉不去,新肉难生,伤口难以生肌愈合之证;以及癌肿,梅毒;有些还常用于皮肤湿疹瘙痒,五官科的口疮、喉证、目赤翳障等。

    本类药物的外用方法,可根据病情和用途而定,如研末外撒,加油调敷,或制成药捻,或外用膏药敷贴,或点眼、吹喉、  鼻、滴耳等。

本类药物多为矿石重金属类,或经加工炼制而成。多具剧烈毒性或强大刺激性,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外用也不可过量或过久应用,有些药还不宜在头面及粘膜上使用,以防发生毒副反应而确保用药安全。其中含砷、汞、铅类的药物毒副作用甚强,更应严加注意。

现代研究表明,本类药物多能抑杀病原微生物,有些则具防腐、收敛、保护和促进伤口愈合作用。

 

 

升  药    Shengyao

《外科大成》

 

由水银、火硝、白矾各等分混合升华制成。红色者称红升,黄色者称黄升。各地均产,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研细末入药,陈久者良。又名红粉、三仙丹、红升丹、黄升丹。

【性能】  辛,热。有大毒。归肺、脾经。

【功效】  拔毒,去腐。

【应用】 

 痈疽溃后,脓出不畅,或腐肉不去,新肉难生。本品有良好的拔毒去腐排脓作用,为只供外用的外科常用药之一。常与收湿敛疮的煅石膏同用,可随病情不同,调整二药的用量比例,如升药与煅石膏的用量比为1∶9者称九一丹,拔毒力较轻而收湿生肌力较强,2∶8者称八二丹,3∶7者称七三丹,1∶1者称五五丹,9∶1者称九转丹,则拔毒提脓之力逐步增强。

此外,升药也可用治湿疮、黄水疮、顽癣及梅毒等。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本品只供外用,不能内服。且不用纯品,而多配煅石膏外用。用时,研极细粉末,干掺或调敷,或以药捻沾药粉使用。

【使用注意】  本品有大毒,外用亦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外疡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尽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1.《外科大成》:“治一切顽疮及杨梅粉毒、喉疳、下疳、痘子。”

2.《疡医大全》:“提脓长肉,治疮口坚硬,肉暗紫黑,或有脓不尽者。”

3.《疡科心得集》:“治一切疮疡溃后,拔毒去腐,生新长肉。”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为粗制氧化汞(HgO),另含少量硫酸汞。

2.  药理作用:升药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

大肠杆菌等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效力比石碳酸大100倍以上;但因升药的组方配伍和炼制方法不尽相同,致使其成分、杀菌力和疗效也有差别;实验表明,升丹制剂可促进和改善创面微循环,减少微血栓,增加创面营养和血供,有利于创面愈合。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升药或经适当配伍治疗痈疽疔疖、瘘管、顽癣、银屑病、梅毒等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疗效。近年还报道:升药外用每日换药1次,治疗阑尾炎及肠梗阻术后切口感染32例,结果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13.3日(吉林中医药,1983,3∶16);用平胬新(升药、枯矾等量研细末)外用,并盖贴黑膏药治疗胬肉85例,均获痊愈(湖南中医杂志,1997,6∶16);单用升丹或将其制成八二丹剂型(即升丹与煅石膏2∶8比例组成)外用,治疗皮肤溃疡105例,有效率98.9%(新中医,1991,9∶30)。此外,又可用治腋臭、痤疮、白癜风、酒齄鼻、化脓性骨髓炎等。

    4.不良反应:升药有大毒,一般只供外用,不可内服。氧化汞对人的致死量为0.1~0.7g(有毒中草药大辞典,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242)。

 

 

轻  粉    Qingfen

《本草拾遗》

 

为水银、白矾(或胆矾)、食盐等用升华法制成的氯化亚汞(Hg2Cl2)结晶性粉末。主产于湖北、湖南、山西、陕西、贵州等地。避光保存,研细末用。又名汞粉、水银粉、腻粉。

【性能】  辛,寒。有毒。归大肠、小肠经。

【功效】  外用攻毒杀虫,敛疮。内服逐水通便。

【应用】 

1.外用治疮疡溃烂,疥癣瘙痒,湿疹,酒齄鼻,梅毒下疳。本品辛寒燥烈,有较强的攻毒杀虫止痒及生肌敛疮作用。治黄水疮痒痛,配黄柏、蛤粉、煅石膏共为细末,凉水或麻油调涂,如蛤粉散(《外科正宗》);如配黄连末,猪胆汁调涂,治臁疮不合(《永类钤方》);或配风化石灰、铅丹、硫黄为细末,生油调涂治干湿癣,如如圣散(《圣济总录》);又可配大黄、硫黄加凉水调涂,治酒齄鼻、痤疮,如加味颠倒散(《疮疡外用本草》)。

2.内服治水肿胀满,二便不利。本品内服能通利二便,逐水退肿。常配伍大黄、甘遂、大戟等同用,治水肿便秘实证,如舟车丸(《丹溪心法》)。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干掺,制膏外贴。内服每次0.1~0.2g,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可致汞中毒),内服宜慎,且服后应漱口。体虚及孕妇忌服。

【古籍摘要】 

1.《本草拾遗》:“通大肠,转小儿疳并瘰疬,杀疮疥癣虫及鼻上酒齄、风疮瘙痒。”

2.《本草图经》:“服之过剂及用之失宜,则毒气被逼窜入经络筋骨莫之能出,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经年累月,遂成废疾。因而夭枉,用者慎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氯化亚汞(HgCl),化学上又名甘汞。

    2.药理作用:轻粉有广谱抑菌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与阴性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良好抑菌效果。口服有一定泻下和利尿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轻粉或经适当配伍治疗疥疮、梅毒、酒齄鼻、神经性皮炎、哮喘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用轻粉、滑石粉等量制成狐臭散,局部外用治疗狐臭100余例,效果良好(中成药研究,1982,7∶45);由轻粉与海螵蛸等量制成的汗斑散,在患处外用治疗汗斑31例,效果满意(新中医,1988,10∶11);治疗阴茎癌,用红粉9g,轻粉6g,水银3g,红枣适量,共研末为丸,丸如绿豆大,每日10丸,不可超过2次(中药的妙用,南京出版社,1990∶300)。此外,又可用治早期宫颈癌、瘘管、慢性泪囊炎等。

    4.不良反应:轻粉大量口服可致中毒。汞是一种原浆毒,可损害肾、肝等器

官及组织,也可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并可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外用也可致接触性皮炎。

 

 

 砒  石    Pishi

《日华子本草》

 

为矿物砷华Arsenolite的矿石,或由毒砂(硫砷铁矿)、雄黄等含砷矿物的加工品。主产于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药材分白砒与红砒,二者三氧化二砷(As2O3)的含量均在96%以上,但前者更纯,后者尚含少量硫化砷等红色矿物质。药用以红砒为主。砒石升华的精制品即砒霜。砒石又名信石、人言。

【性能】  辛,大热。有大毒。归肺、肝经。

【功效】  外用攻毒杀虫,蚀疮去腐;内服劫痰平喘,截疟。

【应用】 

1.腐肉不脱之恶疮,瘰疬,顽癣,牙疳,痔疮。本品外用具攻毒杀虫,蚀死肌,去腐肉之功。虽可单用贴敷,因易中毒且引起剧烈疼痛,故多配其他药物以轻其剂缓其毒。若治恶疮日久,可配硫黄、苦参、附子、蜡同用,调油为膏,柳枝煎汤洗疮后外涂,如砒霜膏(《圣惠方》)。若配明矾、雄黄、乳香为细末,可治瘰疬、疔疮等,如三品一条枪(《外科正宗》)。

2.寒痰哮喘。本品味辛大热,内服能祛寒劫痰平喘。主治寒痰喘咳,久治不愈,可配淡豆豉为丸服,如紫金丹(《普济本事方》)。

此外,古方还用治疟疾,现已少用。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敷,宜作复方散剂或入膏药、药捻用。内服一次0.002~0.004g,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本品剧毒,内服宜慎;外用亦应注意,以防局部吸收中毒。孕妇忌服。不可作酒剂服。忌火煅。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治疟疾、肾气。带辟蚤虱。”

2.《本草纲目》:“除齁喘积痢,烂肉,蚀瘀腐瘰疬。”又“蚀痈疽败肉,枯痔杀虫。”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白砒和砒霜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As2O3),红砒尚含少量硫

化砷(As2S)等。

    2.药理作用:砒石有杀灭微生物、疟原虫及阿米巴原虫作用。对癌细胞有特定的毒性,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杀伤白血病细胞,对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三氧化二砷还能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和明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也可诱导多发性骨髓癌细胞凋亡。小量砒石可促进蛋白质合成,活跃骨髓造血机能,促使红细胞及血色素新生。另外,还有抗组织胺及平喘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砒石或经适当配伍治疗早期宫颈癌、皮肤癌、神经性皮炎、皲裂疮、哮喘、肛瘘、牙痛等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疗效。近年还报道: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300~500ml内静滴,日1次,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72例,其中初治者30例,有效率90%,复发性及难治者42例,有效率64.2%(中华血液学杂志,1996,2∶50);用红砒研极细粉末,每次2~3g,加白开水60~80ml,放入小烧瓶内,置乙醇灯上煮沸,用其蒸汽熏劳宫穴,先健侧后患侧,每次熏20~30分钟,日1次,10天1疗程,治疗颈淋巴结核151例,治愈90例(中医外治杂志,1992,3∶24);用白砒石0.6g,浸入高度白酒60ml,2天后用生姜蘸药液擦患处,日3次,每次1~3分钟,治疗斑秃200余例,效果良好(浙江中医杂志,1986,3∶133)。此外,又可用治汗斑、湿疹、酒齄鼻等多种病症,以及作牙髓失活剂。

    4.不良反应:三氧化二砷有极大毒性,口服5mg以上即可中毒,20~200mg可致死,口服吸收后,随血液分布至全身各脏器,而以骨和毛发贮存量较大且较久。砷为原浆毒,对蛋白质的巯基有巨大亲和力,能抑制在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许多巯基的酶,使细胞呼吸和氧化过程发生障碍,还能直接损害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壁。砷剂还可使肝脏变性坏死,心、肝、肾、肠充血,上皮细胞坏死。还可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癌变·畸变·突变,1997,3∶100),又对皮肤、粘膜有强烈腐蚀作用。

 

 

铅  丹    Qiandan

《神农本草经》

 

为纯铅加工制成的铅的氧化物(Pb3O4)。主产于河南、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生用或炒用。又名广丹、黄丹。

【性能】  辛,微寒。有毒。归心、肝经。

【功效】  拔毒生肌,杀虫止痒。

【应用】 

外用治疮疡溃烂,湿疹瘙痒,疥癣,狐臭,酒齄鼻。本品辛寒,具拔毒,化腐生肌,收湿,杀虫止痒之功。可治疗多种疮疡、顽癣、湿疹等。配黄明胶,治疮疡初起红肿或脓成未溃者,如敛疮内消方(《普济本事方》);配煅石膏、轻粉、冰片研细末,外掺疮上治痈疽溃后不敛,如桃花散(《马氏方》)。铅丹又为制备外用膏药的原料,常与植物油及相关解毒、活血、生肌药熬制成外贴膏药应用。

此外,本品内服,可治惊痫癫狂,疟疾。因其有毒,现已很少应用。。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熬膏贴敷。内服每次0.3~0.6g,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用之不当可引起铅中毒,宜慎用;不可持续使用以防蓄积中毒。

【古籍摘要】 

1.  《神农本草经》:“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

2.  《药性论》:“煎膏药用,止痛生肌。”

3.  《本草纲目》:“能解热拔毒,长肉去瘀,故治恶疮肿毒,及入膏药,为外

科必用之物也。”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主要含四氧化三铅(Pb3O4)。

2.  药理作用:能直接杀灭细菌、寄生虫,并有抑制粘膜分泌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铅丹或经适当配伍用于治疗湿疹、黄水疮、皮肤皲裂、褥疮、臁疮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用铅丹、黄柏等量研细和匀,制丹黄散,撒于疮面,渗出物较少者加香油调敷,治疗湿疹100例,全部有效(四川中医,1984,3∶50);用淘米水漱口,再用纱布沾广丹少许擦患处,日2~3次,治疗小儿鹅口疮28例,效果显著(河南中医,1985,5∶6)。此外,又可治疗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痹证等。

    4.不良反应:铅为多亲和性毒物,可作用于全身各系统,主要损害神经、造血、消化及心血管系统。微量较长时间应用,亦可造成慢性铅中毒。

 

 

炉甘石    Luganshi

《外丹本草》

 

为碳酸盐类矿物菱锌矿石,主含碳酸锌(ZnCO3)。主产于广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全年可采挖,采挖后,除去泥土杂石,洗净,晒干。有火煅、醋淬及火煅后用三黄汤(黄连、黄柏、大黄)淬等制法。水飞用。

【性能】  甘,平。归肝、胃经。

【功效】  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应用】 

1.目赤翳障。本品甘平无毒,可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为眼科外用常用药。与玄明粉各等份为末点眼,治目赤暴肿,如神应散(《御药院方》);若与海螵蛸、冰片为细末点眼,可治风眼流泪,如止泪散(《证治准绳》)。

2.溃疡不敛,湿疮,湿疹,眼睑溃烂。有生肌敛疮,收湿止痒,解毒诸功效。常配煅石膏、龙骨、青黛、黄连等同用,以提高药效。如治疮疡不敛,配龙骨同用,研极细末,干掺患处的平肌散(《御药院方》)。若配黄连、冰片,可治眼眶破烂,畏日羞明,如黄连炉甘石散(《证治准绳》)。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水飞点眼、吹喉。一般不内服。

【使用注意】 宜炮制后用。

【古籍摘要】 

1.  《本草品汇精要》:“主风热赤眼,或痒或痛,渐生翳膜,及治下部湿疮。

调敷。”

2.  《本草纲目》:“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碳酸锌(ZnCO3),尚含铁、钙、镁、锰的碳酸盐。

煅炉甘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锌。

2.  药理作用:本品所含的碳酸锌不溶于水,外用能部分吸收创面的分泌液,

有防腐、收敛、消炎、止痒及保护创面作用,并能抑制局部葡萄球菌的生长。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炉甘石或经适当配伍治疗湿疹、黄水疮、漆疮、药物性皮炎、肛门瘙痒症、睑缘炎、泪囊炎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用炉甘石、甘草、冰片,制成炉甘散,外用治疗皮肤溃疡154例,有效率96.75%(时珍国药研究,1997,2∶148);用炉甘石100g,煅后淬于三黄汤内,取出晒干研极细末,再加冰片5g共研,取适量撒于创面,治疗烧伤残余创面78例,治愈率97.4%(辽宁中医杂志,1994,11∶507)。此外,又治疗化脓性骨髓炎、儿童缺锌症等疾病。

    4.不良反应:有些炉甘石含铅及镉,有相当大毒性。本品口服后在胃内可生成氯化锌,会刺激腐蚀胃肠道。

 

 

硼  砂    Pengsha

《日华子本草》

 

为天然矿物硼砂的矿石,经提炼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产于青海、西藏等地。一般8~11月间采挖。除去杂质,捣碎,生用或煅用。又名月石、蓬砂。

【性能】  甘,咸,凉。归肺、胃经。

【功效】  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

【应用】 

1.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翳障。本品能清热解毒,消肿防腐,为喉科及眼科常用药且较多外用。若配伍冰片、玄明粉、朱砂同用,可治咽喉、口齿肿痛,如冰硼散(《外科正宗》)。若配冰片、炉甘石、玄明粉共为细末点眼,可治火眼及翳障胬肉,如白龙丹(《证治准绳》);若配冰片、珍珠、炉甘石、熊胆为细末点眼,治火眼及目翳,如八宝眼药(《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2.痰热咳嗽。本品味咸性寒凉,内服可清肺化痰。较宜于痰热咳嗽并有咽喉肿痛者。可与沙参、玄参、贝母、瓜蒌、黄芩等同用。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极细末干撒或调敷患处;或化水含漱。内服,1.5~3g,入丸、散用。

【使用注意】 本品以外用为主,内服宜慎。

【古籍摘要】 

1.  《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癥结喉痹。”

2.  《本草纲目》:“治上焦痰热,生津液,去口气,消障翳,除噎嗝反胃,积块结瘀肉,阴溃,骨鲠,恶疮及口齿诸病。”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四硼酸钠(Na2B4O7·10H2O),另含少量铅、铝、铜、钙、铁、镁、硅等杂质。

2.药理作用:硼砂对多种革兰氏阳性与阴性菌、浅部皮肤真菌及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并略有防腐作用。对皮肤和粘膜还有收敛和保护作用。实验表明,硼砂能抗电惊厥和戊四氮阵挛性惊厥;减轻机体氟负荷,调整体内微量元素平衡,增加尿氟排出,但不能动员骨氟的移出。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硼砂为主适当配伍可用于防治复发性口疮,效果良好。近年还报道:取硼砂10g开水冲化后洗头,三日一次,治疗脂溢性皮炎120例,全部有效(中国乡村卫生,1992,7∶14);硼砂研细末,取少许涂于眼睑结膜处用,治疗急性腰扭伤204例,痊愈率93%(中医函授通讯,1995,2∶31);成人每次服硼砂1.0~1.5g,日3次,半年不发病者减为日2次,治疗癫痫35例,有效率100%,治愈率91.4%(中国乡村医生,1992,4∶19)。此外,又可用治汗斑、真菌性阴道炎、氟骨病等。

(陕西中医学院  胡锡琴)

 

附篇   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药简介

     本教材是按药物功效不同分章论述的,本附篇则是以常见病证为纲,打破章节界限,介绍临床用药,这样正文以药物功效主治纵向归纳,附篇以病证用药横向综合,纵横交错,融汇贯通,以期使学生打下辨证用药的坚实药性基本功,同时为学习方剂学、临床课,搞好辨证论治和遣药组方创造条件。

1. 感冒常用药

(1)风寒表证:麻黄  桂枝  紫苏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香薷  辛夷   苍耳子  生姜  葱白  淡豆豉

(2)风热表证:薄荷  牛蒡子  蝉衣  浮萍  桑叶  菊花  金银花  连翘  蔓荆子  葛根  升麻  柴胡  淡豆豉

(3)暑湿表证:藿香  佩兰  紫苏  大腹皮  香薷  白扁豆  厚朴

(4)暑热表证:青蒿  滑石  金银花露  通草  连翘  绿豆  荷叶  白扁豆  西瓜翠衣   淡竹叶  香薷

2. 气分实热证常用药:石膏  知母  寒水石  栀子  黄芩  黄连  黄柏  竹叶  芦根  天花粉  鸭跖草

3. 营分血分实热证常用药(包括热入心包证):水牛角  生地  玄参  金银花  黄连  连翘  赤芍  丹皮  丹参  莲子心  连翘心  连心麦冬  竹叶卷心

4. 温毒发斑证常用药:水牛角  玄参  生地  赤芍  丹皮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羚羊角  升麻  紫草  番红花

5. 湿温暑温证常用药:白豆蔻  薏苡仁  杏仁  藿香  佩兰  青蒿  黄芩  滑石  通草  香薷  茵陈  厚朴  清水豆卷  黄连  金银花露  绿豆  荷叶

6. 温邪发热、骨蒸劳热证常用药: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秦艽  龟甲  鳖甲  女贞子  牡蛎   玄参  泽泻  丹皮  熟地黄  生地黄  知母  黄柏

7. 咳嗽常用药

(1)寒痰阻肺证:白芥子  苏子  莱菔子  生姜  皂角子  半夏  天南星  白果

(2)湿痰阻肺证:半夏  天南星  白前  旋复花  橘皮  枳壳  茯苓  苍术  厚朴  白术  香橼  佛手  桔梗

(3)热痰阻肺证:瓜蒌  贝母  知母  青黛  海蛤壳  胆南星  竹茹  竹沥  瓦楞子  海浮石  车前子  石韦  冬瓜子  芦根  天花粉  前胡  四季青  鸡矢藤

(4)燥痰阻肺证:知母  贝母  桑叶  沙参  杏仁  天花粉  阿胶  百合  麦门冬  天门冬  玉竹  百部  紫菀  款冬花  梨皮  荸荠

8.肺痨常用药:百合  地黄  天门冬  麦门冬  阿胶  西洋参  知母  五味子  川贝  百部  沙参  紫菀  款冬花  冬虫夏草  枸杞子  黄柏  龟板  鳖甲  仙鹤草  白及  三七  丹皮  山栀  紫珠  血余炭  花蕊石  郁金

9.喘证常用药

(1)肺热壅遏证:石膏  麻黄  杏仁  黄芩  桑白皮  地骨皮  葶苈子  牛蒡子  前胡  地龙  鱼腥草  马兜铃  枇杷叶  金荞麦  瓜蒌  海蛤壳  旋复花  白前  羚羊角

(2)寒饮涉肺证:麻黄  干姜  细辛  桂枝  苏子  沉香  五味子  厚朴  肉桂  磁石

(3)痰浊阻肺证:陈皮  半夏  茯苓  苏子  白芥子  莱菔子  旋复花  皂荚  白前

(4)肺肾虚喘证:人参  蛤蚧  冬虫夏草  胡桃仁  五味子  补骨脂   紫河车   山萸肉  沉香  磁石  钟乳石  诃子  硫黄  黑锡

10.痞证常用药

(1)脾胃气滞证:橘皮  枳实  枳壳  木香  苏梗  乌药  砂仁  白豆蔻  厚朴  沉香  檀香  降香  柿蒂  大腹皮  槟榔  甘松  薤白

(2)湿滞伤中证: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  白豆蔻  砂仁  白扁豆  草豆蔻  香薷  陈皮  大腹皮

11.胃脘痛常用药

(1)寒邪客胃证:高良姜  干姜  吴茱萸  生姜  小茴香  胡椒  乌药  丁香  砂仁  荜拨  荜澄茄  白豆蔻

(2)脾胃虚寒证:黄芪  党参  茯苓  白术  山药  白扁豆  干姜  桂枝  蜂蜜  大枣  饴糖

(3)肝胃气滞证:香附  青木香  半夏  吴茱萸  佛手  香橼  木香  乌药

12.呕吐常用药

(1)胃寒呕吐证:半夏  生姜  吴茱萸  砂仁  木香  丁香  橘皮  柿蒂  刀豆  灶心土  旋复花  藿香  佩兰  代赭石

(2)胃热呕吐证:竹茹  黄连  芦根  枇杷叶  黄芩  生石膏  栀子

13.呃逆常用药:丁香  柿蒂  刀豆  沉香  荜拨  荜澄茄

14.腹痛常用药

(1)寒邪内阻证:高良姜  吴茱萸  荜拨  荜澄茄  乌药  丁香  小茴香  花椒  胡椒  白芷  檀香  草豆蔻 

(2)脾肾虚寒证:黄芪  干姜  桂枝  芍药  益智仁  乌头  附子  肉桂  蜂蜜  饴糖

15.便秘常用药

(1)热结肠燥证: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牵牛子  枳实

(2)津枯肠燥证:火麻仁  郁李仁  蜂蜜  杏仁  桃仁  柏子仁  松子仁  瓜蒌仁  决明子  冬葵子  苏子  知母  天门冬  麦门冬  玄参 

(3)血虚肠燥证:桑椹  黑芝麻  当归  生首乌  胡桃肉  锁阳  肉苁蓉

(4)气滞肠燥证:槟榔  枳实  木香  厚朴  郁李仁

(5)阳虚寒凝证:巴豆  干姜  硫黄  半夏  肉苁蓉  锁阳

16.泄泻常用药

(1)暑湿蕴结证:葛根  黄芩  黄连  茯苓  木通  车前子  藿香  香薷  白扁豆  荷叶  穿心连  地锦草  拳参  鸡矢藤

(2)食滞肠胃证:山楂  神曲  莱菔子  鸡矢藤  枳实  青皮  槟榔

(3)脾胃虚弱证:党参  茯苓  白术  白扁豆  山药  莲子  芡实  薏苡仁  砂仁  苍术  厚朴

(4)脾肾阳虚证:补骨脂  五味子  肉豆蔻  吴茱萸  干姜  白术  菟丝子  仙茅  益智仁  附子  肉桂  葫芦巴

17.痢疾常用药

(1)湿热壅滞证: 黄连  黄芩  黄柏  苦参  胡黄连  马尾连  三颗针  拳参  鸡矢藤  马齿苋  椿根皮  穿心连  地锦草

(2)疫毒蕴结证:白头翁  秦皮  黄连  黄柏  地榆  马齿苋  鸦胆子  银花炭  山楂炭  鸡冠花

18.久泻久痢常用药:罂粟壳  乌梅  五倍子  诃子肉  赤石脂  禹余粮  肉豆蔻  菟丝子  金樱子  石榴皮  五味子  椿根皮  芡实  灶心土

19.蛔虫蛲虫病常用药:使君子  苦楝皮  苦楝子  鹤虱  芜荑  榧子  槟榔  雷丸  川椒  乌梅  牵牛子  扁蓄  石榴皮  百部

20.绦虫病常用药:槟榔  南瓜子  雷丸  鹤草芽  贯众  山楂  干漆  雄黄  穿山甲

21.钩虫病常用药:榧子  雷丸   槟榔  百部  鹤虱   贯仲  大蒜 

22.胁痛常用药

(1)肝郁气滞证:柴胡  白芍  郁金  川芎  香附  乌药  青皮  青木香  白蒺藜 延胡索 佛手  香橼  枸橘  川楝子  荔枝核  娑罗子  八月札  玫瑰花  绿萼梅  九香虫  橘叶  橘核

(2)肝胃气滞证:佛手  枳壳  香橼  青木香  甘松  娑罗子  八月札  玫瑰花  绿萼梅

(3)瘀血阻滞证:延胡索  川芎  郁金  姜黄  五灵脂  三棱  莪术  丹参 红花  牡蛎  鳖甲

23.黄疸常用药

(1)湿热蕴蒸证(阳黄):茵陈  栀子  黄柏  黄连  大黄  虎杖  金钱草  秦艽  苦参  白鲜皮  猪胆汁  大青叶  板蓝根  垂盆草  地耳草  龙胆草  蒲公英  柴胡  黄芩  郁金  珍珠草  水飞蓟  熊胆  半边莲

(2)寒湿阻遏证(阴黄):茵陈  茯苓  苍术  泽泻  桂枝  猪苓  附子  干姜  金钱草

24.癥瘕积聚常用药:丹参  红花  桃仁  郁金  乳香  没药  三棱  莪术  鳖甲  生牡蛎  昆布  鸡内金  山楂  干漆  穿山甲  大黄  土鳖虫  水蛭  虻虫  麝香  凌霄花  山慈菇  黄药子

25.梅核气常用药:紫苏  半夏  厚朴  茯苓  柴胡  郁金  绿萼梅  旋复花  八月札  全瓜蒌  大贝母

26.眩晕常用药

(1)肝阳上亢证:羚羊角  钩藤  天麻  石决明  珍珠母  磁石  代赭石  白蒺藜  生龙骨  生牡蛎  罗布麻  紫石英  紫贝齿  菊花  桑叶  桑白皮  夏枯草  青葙子  白芍  玳瑁

(2)肝肾阴虚证:龟板  鳖甲  牛膝  杜仲  桑寄生  女贞子  枸杞子  沙苑子  菟丝子  玄参  生地黄  熟地黄   山茱萸

(3)痰浊中阻证:半夏  白术  天麻  陈皮  茯苓  生姜  枳实  竹茹

27.痉证常用药

(1)肝风实证:羚羊角  牛黄 钩藤  天麻  地龙  僵蚕  全蝎  蜈蚣  玳瑁  紫石英  菊花  青黛  蚤休  水牛角  龙胆草  熊胆

(2)虚肝风证:龟板  鳖甲  阿胶  牡蛎  白芍  生地黄  鸡子黄  麦冬  五味子  天麻

28.破伤风证常用药:白附子 天麻 天南星  防风  蝉衣  白芷  拳参  僵蚕  全蝎  蜈蚣  守宫

29.中风中经络常用药

(1)脉络空虚,风痰阻络证:羌活  秦艽  防风  川芎  当归  地龙 黄芪  全蝎  蜈蚣  白附子  半夏  天南星  皂荚  远志  菖蒲  生姜汁

(2)肝阳化风,痰瘀阻络证:龙骨  牡蛎  龟甲  代赭石  天麻  钩藤  菊花  白芍  牛膝  石决明  羚羊角  牛黄  天竺黄  竹沥  竹茹  胆南星  猴枣  礞石  沉香  大黄  菖蒲  郁金

30.中脏腑闭证常用药

(1)寒闭证:麝香  苏合香  安息香  皂荚  细辛  樟脑  菖蒲  生姜汁

(2)热闭证:麝香  冰片  牛黄  羚羊角  竹沥  礞石  大黄  郁金  白矾  猴枣

31.中脏腑脱证常用药

(1)亡阳证:附子  人参  干姜  肉桂  甘草  葱白  山茱萸  龙骨  牡蛎

(2)亡阴证: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  西洋参

32.郁证常用药:

(1)肝气郁滞证:柴胡  枳壳  香附  川芎  白芍  青皮  郁金  合欢皮  合欢花  远志 菖蒲

(2)气郁化火证:丹皮  栀子  赤芍  柴胡  当归  龙胆草  川楝子  延胡索  郁金  菖蒲  远志

(3)心肝血虚证:酸枣仁  柏子仁   合欢皮  合欢花   龙眼肉  茯神 郁金  菖蒲  远志  小麦  大枣  甘草

33.痫证常用药

 (1)风痰闭阻证:白附子  半夏  天南星  皂荚  远志  菖蒲  生姜汁  天麻  钩藤  全蝎   蜈蚣  僵蚕

 (2)痰火阻窍证:牛黄  天竺黄  竹沥  竹茹  枳实  胆南星  大贝母  猴枣  礞石   沉香  大黄  黄芩  菖蒲  郁金  白矾  天麻   钩藤  羚羊角  僵蚕  全蝎  蜈蚣  地龙

34.癫证常用药

痰气郁结证:半夏  陈皮  天南星  白附子  白芥子  皂荚  茯苓  厚朴  远志  菖蒲  郁金  木香  香附  檀香  沉香  苏合香  麝香  安息香

35.狂证常用药

     痰火上扰证:牛黄  竹沥  天竺黄  大贝母  胆南星  郁金  白矾  茯神  远志  菖蒲 竹茹  礞石  丹参  朱砂  黄芩   黄连   冰片  麝香  珍珠  生铁落 

36.自汗证常用药

(1)肺气不足证:生黄芪  白术  浮小麦  糯稻根须  人参  牡蛎  麻黄根  五味子  山萸肉、五倍子  冬虫夏草

(2)营卫不和证:桂枝  白芍  生姜  大枣  龙骨  牡蛎

37.盗汗证常用药

阴虚火旺证:知母  黄柏  生地黄  熟地黄  五味子  五倍子  山萸肉  白芍  龟板  鳖甲  天门冬 酸枣仁  柏子仁  丹皮  地骨皮  牡蛎  龙骨  浮小麦  麻黄根  糯稻根须 

38.鼻衄常用药

(1)邪热犯肺证:桑叶  菊花  薄荷  连翘  杏仁 白茅根  丹皮  侧柏叶  槐花  生地  大蓟  小蓟  藕节  鲜艾叶

(2)胃火炽盛证:石膏  知母  黄连  栀子  黄芩  丹皮  牛膝  白茅根  侧柏叶  槐花  羊蹄  大蓟  小蓟  藕节  茜草  大黄

(3)肝火上炎证:龙胆草  柴胡  栀子  桑白皮  黄芩  郁金  丹皮  赤芍  白茅根  侧柏叶  大蓟  小蓟  荷叶  藕节  茜草  蒲黄  槐花  旱莲草

39.齿衄常用药

(1)胃火炽盛证:黄连  大黄  黄芩  白茅根  大蓟  小蓟  侧柏叶  丹皮  赤芍  槐花  地榆  羊蹄  茜草  蒲黄  紫珠  仙鹤草

(2) 阴虚火旺证:生地  麦冬  玄参  知母  黄柏  牛膝  丹皮  赤芍  水牛角屑  蓟  小蓟  侧柏叶  槐花  藕节  地榆  羊蹄  茜草  蒲黄  紫珠  仙鹤草  阿胶

40.咳血常用药

(1)燥热伤肺证:桑叶  沙参  杏仁  玉竹  麦冬  贝母  栀子  丹皮  黄芩  桑白皮 鱼腥草  白茅根  大蓟  小蓟  侧柏叶  槐花  藕节  茜草  仙鹤草  生地  阿胶

(2)肝火犯肺证:青黛  海蛤壳  栀子  海浮石  桑白皮  地骨皮  黄芩  白茅根  大蓟  小蓟  侧柏叶  槐花  藕节  茜草  血余炭  蒲黄  仙鹤草  生地  紫珠草  阿胶  鳖甲  白薇

41.吐血常用药

(1)胃热壅盛证:黄芩  黄连  大黄  代赭石  竹茹  白茅根  侧柏叶  大蓟  小蓟  槐花  地榆  荷叶  羊蹄  三七  茜草  蒲黄  花蕊石  降香  白及  仙鹤草  紫珠  棕榈  血余炭  藕节 

(2)肝火犯胃证:龙胆草  栀子  柴胡  黄芩  郁金  川楝子  丹皮  赤芍   白茅根  侧柏叶  大蓟  小蓟  槐花  地榆  羊蹄  三七  茜草  蒲黄  花蕊石  降香  白及  仙鹤草  紫珠  棕榈  血余炭  藕节 

(3)气不摄血,阳虚失血证:人参  白术  黄芪  附子  灶心土  炮姜  鹿角胶  艾叶  阿胶  仙鹤草  棕榈炭  藕节

42.便血常用药

(1)大肠湿热证:地榆  槐花  槐角  黄芩  黄连 黄柏  防风炭  枳壳  赤石脂  三七  花蕊石  茜草  降香

(2)脾胃虚寒证:灶心土  党参  白术  附子  炮姜  鹿角胶  艾叶  阿胶  白及  乌贼骨  棕榈炭  仙鹤草  三七  花蕊石

43.紫斑常用药

(1)血热妄行证:生地  水牛角  赤芍  丹皮  紫草  白茅根  侧柏叶  大蓟  小蓟  槐花  地榆  羊蹄  大黄  茜草 

(2) 阴虚火旺证:生地  玄参  女贞子  旱莲草  棕榈炭  藕节  蒲黄  茜草  紫珠

(3)气不摄血证:人参  白术  黄芪  仙鹤草  棕榈炭  藕节   茜草  紫珠

44.胸痹常用药

(1)瘀血痹阻证:丹参  川芎  桃仁  红花  苏木  降香  蒲黄  五灵脂  山楂  益母草三七 郁金  羊红膻

(2)气滞血瘀证:川芎  延胡索  郁金  姜黄  降香  檀香  丹参  红花  橘皮  青木香  莪术  三棱

(3)痰浊痹阻证:瓜蒌  薤白  半夏  枳实  桂枝  橘皮  生姜

(4) 阴寒凝滞证:附子 乌头 干姜  桂枝  高良姜  荜拨  檀香  延胡索  苏合香  麝香   冰片

(5)气阴两虚证: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甘草  麦冬  五味子 地黄  当归  丹参  山楂  红花  降香  延胡索

45.心悸常用药

(1)心胆气虚证:人参  茯苓  白术  远志  菖蒲  五灵脂  磁石  朱砂  珍珠  珍珠母  龙齿  龙骨  牡蛎  紫贝齿

(2) 心脾两虚证: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当归  龙眼肉  酸枣仁  柏子仁  灵芝  景天三七   五味子

(3)阴虚火旺证:生地  玄参  麦冬  天冬  五味子  知母  黄柏  当归  酸枣仁  柏子仁  丹参  远志  朱砂  龙骨  牡蛎  珍珠母

(4)心阳不振证:桂枝  甘草  人参  附子  龙骨  牡蛎  珍珠母  紫贝齿  琥珀

(5)水气凌心证:茯苓 桂枝  白术  泽泻  甘草  附子  干姜 白芍  生姜  葶苈子  龙骨  牡蛎

(6)心血瘀阻证:桃仁 红花  赤芍 川芎 延胡索 郁金 当归  桂枝 龙骨 牡蛎

46.不寐常用药

(1)肝郁化火证:龙胆草  柴胡  黄芩  栀子  郁金  赤芍   泽泻  车前子  朱砂  磁石  龙骨  牡蛎  珍珠母  合欢皮  合欢花  夜交藤

(2)痰热内扰证:黄芩  黄连   栀子  郁金  胆南星  大贝母  茯苓  橘皮  竹茹  半夏  莪术  珍珠母  龙骨  牡蛎  朱砂  磁石   

(3)阴虚火旺证:生地 玄参 麦冬 五味子  阿胶  鸡子黄  当归  郁金 黄连 丹参 朱砂  牡蛎 龟板  磁石 柏子仁 酸枣仁 合欢花 夜交藤

(4)心脾两虚证:人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当归 熟地 白芍 阿胶 五味子 柏子仁 酸枣仁 龙眼肉 合欢花 夜交藤 龙骨 牡蛎 

(5)心胆气虚证:人参 茯苓 茯神 菖蒲 远志 酸枣仁  龙骨 牡蛎

47.健忘常用药

(1)心脾两虚证: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甘草 当归 龙眼肉  酸枣仁 柏子仁 远志 菖蒲   龟板  

(2)肾精亏耗证:熟地 山芋肉 山药 枸杞子 黄精 补骨脂 阿胶 菟丝子 紫河车 鹿角胶  酸枣仁  五味子  远志  菖蒲  龟板

48.水肿常用药

(1)肺失宣降证:麻黄  杏仁  浮萍  桑白皮  葶苈子  槟榔  生姜皮  桂枝  防己

(2)脾虚湿盛证:茯苓  黄芪  党参  白术  薏苡仁  赤小豆  猪苓  泽泻  大腹皮  苍术  厚朴  葫芦  玉米须  泽漆  荠菜

(3)脾肾阳虚证:附子  肉桂  干姜  桂枝  茯苓  黄芪  白术  泽泻  车前子

(4)湿热壅遏证:车前子  滑石  泽泻  猪苓  木通  通草  防己  萆解  冬瓜皮  葶苈子  桑白皮  椒目  大黄  灯心草  白茅根  半边莲  栀子  淡竹叶  益母草  泽漆  赤小豆  冬葵子

(5)阳实水肿证:甘遂  大戟  芫花  葶苈子  番泻叶  商陆  乌桕根皮  牵牛子  千金子  巴豆

49.脚气常用药

(1)湿热下注证:黄柏  苍术  牛膝  防己  萆薢  滑石  薏苡仁  木瓜  槟榔  木通

(2)寒湿下注证:薏苡仁  木瓜  赤小豆  蚕砂  吴茱萸  生姜  紫苏  胡芦巴  槟榔

50.淋证常用药

(1)热淋证:车前子  木通  萹蓄  萆薢  连翘  淡竹叶  灯心草  黄柏  栀子  土茯苓  地肤子  龙胆草  苦参  鸭跖草  瞿麦  石韦  大蓟  小蓟  四季青  旱莲草  白薇  琥珀  白茅根  蒲公英  滑石  海金沙  冬葵子  鸡内金  金钱草  苎麻根  穿心连  白花蛇舌草  蝼蛄

(2)血淋证:小蓟  藕节  蒲黄  石韦  瞿麦  木通  琥珀  旱莲草  白茅根  生地  牛膝  阿胶  侧柏叶  血余炭  茜草  白薇  地锦草

(3)石淋证:滑石  海金沙  冬葵子  金钱草  鱼首石  鸡内金

51.尿浊证常用药:萆薢  芡实  莲子  白果  菖蒲  益智仁  桑螵蛸  菟丝子  土茯苓

52.遗精证常用药:鹿茸  巴戟天  淫羊藿  锁阳  肉苁蓉  韭菜子  金樱子  菟丝子  山萸肉  沙苑子  五味子  龙骨  牡蛎  芡实  莲子肉  莲须  桑螵蛸  覆盆子  刺猬皮  山药  补骨脂

53.遗尿证常用药:益智仁  补骨脂  菟丝子  鹿茸  巴戟天  淫羊藿  仙茅  山药  乌药  桑螵蛸  金樱子  覆盆子  山萸肉  龙骨  牡蛎  刺猬皮  鸡内金  白果

54.阳痿常用药:鹿茸  海狗肾  黄狗肾  紫河车  淫羊藿  仙茅  巴戟天  肉苁蓉  锁阳  枸杞子  菟丝子  冬虫夏草  蛇床子  阳起石  九香虫  附子  肉桂  人参  丁香

55.痹证常用药

(1)风湿寒痹证:羌活  独活  防风  桂枝  麻黄  桑枝  细辛  藁本  海风藤  松节  川芎  当归  乳香  没药  姜黄  川乌  草乌  附子  肉桂  秦艽  木瓜  蚕砂  苍术  老鹳草 臭梧桐  钻地风  徐长卿  威灵仙  寻骨风  伸筋草  路路通  枫香脂  雪莲  雪上一枝蒿  丁公藤  雷公藤  蕲蛇  金钱白花蛇  乌梢蛇

(2)风湿热痹证:忍冬藤  络石藤  穿山龙  苍术  黄柏  牛膝  秦艽  防己  白鲜皮 桑枝  地龙  木瓜  薏苡仁  萆薢  赤小豆  赤芍  丹皮  熟大黄  木通

(3)风湿顽痹证:白花蛇  乌梢蛇  全蝎  蜈蚣  地龙  穿山甲  川乌  草乌  威灵仙  乳香  没药  马钱子  丁公藤  雷公藤  昆明山海棠

(4)肝肾不足证:桑寄生  五加皮  千年健  鹿衔草  石楠叶  牛膝  杜仲  续断  狗脊  淫羊藿  仙茅  巴戟天  鹿茸  锁阳  肉苁蓉  附子  肉桂

56.痿证常用药

(1)湿热侵淫证:黄柏  苍术  萆解  防己  木通  薏苡仁  蚕砂  木瓜  北五加  知母  穿山龙   牛膝  白鲜皮

(2)肝肾亏损证:虎骨  牛膝  锁阳  当归  白芍  熟地  龟板  枸杞子  鹿角胶  补骨脂  鸡血藤   巴戟天  淫羊藿  骨碎补

57.腰痛常用药

  (1)肾虚腰痛证: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杜仲  续断  怀牛膝  菟丝子  锁阳  肉苁蓉  淫羊藿  补骨脂  鹿茸  巴戟天  仙茅  海狗肾  海马  沙苑子    韭子  阳起石  核桃仁  冬虫夏草  紫河车  黄精   枸杞子   墨旱莲  女贞子  

  (2)瘀血腰痛证:川牛膝   桃仁  红花  川芎  当归  延胡索  姜黄  乳香  没药  五灵脂  鸡血藤  蔗虫  自然铜  莪术  骨碎补  血竭  刘寄奴 

  (3)寒湿腰痛证:麻黄  桂枝  独活  羌活  白术  苍术  干姜  细辛 川乌  附子  肉桂  川芎  威灵仙 

  (4)湿热腰痛证:黄柏  苍术 怀牛膝  川牛膝  薏苡仁  蚕砂  木瓜  秦艽  川木通  防己  白鲜皮

58.虚劳常用药

(1)肺气虚证:人参  黄芪  党参  山药  太子参  西洋参

(2)脾气虚证:人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山药  黄精  扁豆  莲子肉  芡实  龙眼肉  薏苡仁  大枣  饴糖  甘草

(3)中气下陷证:人参  黄芪  白术  升麻  柴胡  葛根  桔梗

(4)肾阳虚证:附子  肉桂  鹿茸  鹿角胶  鹿角霜  淫羊藿  仙茅  补骨脂  益智仁  海狗肾  海马  肉苁蓉  锁阳  菟丝子  沙苑子  杜仲  续断  韭菜子  阳起石  胡芦巴  核桃仁  蛤蚧  冬虫夏草  紫河车

(5)心肝血虚证:熟地黄  何首乌  当归  白芍  阿胶  桑椹  龙眼肉  大枣  鸡血藤  枸杞子  山萸肉  鹿角胶  紫河车  黑芝麻  党参  黄芪  人参  肉桂  皂矾

(6)肺胃阴虚证:北沙参  南沙参  麦门冬  天门冬  石斛  玉竹  黄精  芦根  天花粉  知母  生地  太子参  西洋参  白茅根  五味子

(7)肝肾阴虚证:熟地黄  白芍  何首乌  阿胶  天门冬  玄参  石斛  枸杞子  墨旱莲  女贞子  桑椹  龟板  鳖甲  知母  黄柏  山茱萸  菟丝子  沙苑子  杜仲  续断  桑寄生  五加皮  狗脊  千年健  石楠叶  鹿衔草

(8)精血亏虚证:鹿茸  鹿角胶  淫羊藿  巴戟天  海狗肾  黄狗肾  海马  肉苁蓉  锁阳  蛤蚧  冬虫夏草  紫河车  熟地黄  何首乌  黄精  枸杞子  山茱萸

59.消渴常用药

(1)肺热津伤证:花粉  生地  藕汁  桑叶  麦冬  天冬  葛根  知母  黄芩  桑白皮   人参   五味子 

(2)胃热炽盛证:石膏   知母   麦冬  生地   石斛  牛膝  玄参  黄连  栀子  芒硝   大黄 

(3)气阴不足证:黄芪  人参  西洋参   太子参  黄精   玉竹   枸杞子   乌梅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丹皮  泽泻  茯苓   知母  黄柏 

60.疟疾常用药

(1)热疟证:常山  青蒿  柴胡  黄芩  知母  槟榔  仙鹤草  生何首乌  鸦胆子

(2)寒疟证:常山  草果  胡椒  青皮  槟榔  仙鹤草  鸦胆子

61.头痛常用药

(1)风寒头痛证:防风  荆芥  白芷  细辛  羌活  苍耳子  辛夷  川芎  独活  川乌  吴茱萸  半夏  藁本

(2)风热头痛证:薄荷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升麻  葛根  谷精草  白僵蚕  川芎  大青叶

(3)寒湿头痛证:羌活  独活  半夏  藁本  蔓荆子  防风  苍术  白术  天麻  生姜

(4)肝火头痛证:龙胆草  黄芩  柴胡  夏枯草  决明子  菊花  钩藤  牛膝  大青叶

(5)肝风头痛证:石决明  珍珠母  罗布麻  羚羊角  钩藤  菊花  白芍  天麻  牛膝  全蝎  蜈蚣  僵蚕

(6)痰浊头痛证:半夏  白术  天麻  茯苓  陈皮  生姜  天南星  白附子  川芎

(7)瘀血头痛证:川芎  赤芍  当归  红花  桃仁  麝香  生姜  葱白  牛膝  延胡索  全蝎  蜈蚣  蛰虫  虻虫  水蛭

附引经药:太阳头痛用羌活、藁本;阳明头痛用葛根、白芷;少阳头痛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用吴茱萸;少阴头痛用细辛。

62.月经不调常用药

(1)肝血不足证:当归  熟地  白芍  川芎  丹参  鸡血藤

(2)气滞血瘀证:川芎  当归  益母草  泽兰  桃仁  红花  苏木  凌霄花  月季花  牛膝  刘寄奴  五灵脂  蒲黄  延胡索  乳香  没药  穿山甲  王不留行  马鞭草  赤芍  鸡血藤  茜草  香附  乌药  柴胡  玫瑰花  姜黄  郁金  山楂  干漆  三棱  莪术  水蛭  虻虫  土鳖虫

(3)阴虚血热证:生地   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丹皮  白芍  栀子  茜草  女贞子  旱莲草   椿根皮   川断  生牡蛎  乌贼骨

(4)下焦虚寒证:肉桂  吴茱萸  小茴香  艾叶  乌药  川芎  当归  熟地  白芍 

63.痛经常用药

(1)气滞血瘀证:当归  川芎  赤芍  桃仁  红花  枳壳  延胡索  五灵脂  丹皮  乌药      香附  甘草  益母草  川楝子  柴胡  三七  没药  苏木

(2)阳虚内寒证:吴茱萸  乌药  当归  赤芍  川芎  人参  生姜  阿胶  附子  艾叶  小茴香 

(3)寒湿凝滞证:小茴香  干姜  延胡索  没药  当归  川芎  肉桂  附子  赤勺  蒲黄  灵脂  苍术  茯苓

(4)湿热下注证: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赤勺  川芎  桃仁  红花  莪术  香附  延胡索  红藤  败酱草  白鲜皮  龙胆草  川楝子  赤勺  三七

(5)气血虚弱证:人参  黄芪  当归  川芎  熟地  生地  白芍  香附  延胡索

(6)肝肾虚损证:熟地黄  当归  白芍  山萸肉  阿胶  巴戟天  山药  枸杞子  龙眼肉  鸡血藤  延胡索  香附

64.闭经常用药:川芎  丹参  益母草  泽兰  桃仁  红花  苏木  凌霄花  月季花  玫瑰花  牛膝  刘寄奴  五灵脂  蒲黄  延胡索  乳香  没药  穿山甲  王不留行  赤芍  山楂  鸡血藤  茜草  姜黄  郁金  干漆  三棱  莪术  水蛭  虻虫  土鳖虫  大黄

65.崩漏常用药

(1)阴虚血热证:生地  熟地  白芍  山药  麦冬  五味子  女贞子  旱莲草  阿胶  黄芩  黄柏  丹皮  龟板  大蓟  小蓟  地榆炭  苎麻根  羊蹄  荷叶

(2)血热妄行证:黄芩  栀子  生地  地骨皮  地榆炭  阿胶  藕节  棕榈炭  龟板  牡蛎  大蓟  小蓟  侧柏叶  地榆炭  苎麻根  羊蹄

(3)心脾两虚证:人参  黄芪  熟地  白术  当归  龙眼肉  大枣  升麻  柴胡  炮姜炭  黑荆芥  仙鹤草  灶心土  紫珠

(4)肾阳不足证:附子  肉桂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枸杞子  菟丝子  杜仲  鹿角胶  紫河车  仙灵脾  艾叶  炮姜炭  阿胶

(5)瘀血阻络证:熟地  当归  川芎  白芍  灵脂  蒲黄  桃仁  红花  益母草  仙鹤草  地榆  茜草根  三七  血余炭

66.带下病常用药

(1)湿热带下证:黄柏  苍术  秦皮  苦参  鸡冠花  椿根皮  车前子  龙胆草  土茯苓  山药  芡实  山萸肉  茯苓  扁豆  莲子肉  龙骨  牡蛎  乌贼骨  白果  白蔹

(2)寒湿带下证:制首乌  鹿茸  补骨脂  菟丝子  沙苑子  狗脊  蛇床子  山药  芡实  山茱萸  茯苓  扁豆  莲子肉  龙骨  牡蛎  乌贼骨  韭菜子  金樱子  白蔹

67.不孕常用药:人参  鹿茸  巴戟天  淫羊藿  海马  肉苁蓉  鹿角胶  锁阳  紫河车  枸杞子

68.阴痒常用药

 (1)肝经湿热证:龙胆草   柴胡  生地  栀子  黄芩  木通  车前子  苍术   薏苡仁   黄柏   萆薢   茯苓  丹皮  泽泻  通草  滑石  苦参  百部  明矾  川椒  蛇床子 

 (2)肝肾阴虚证:知母  黄柏  熟地   山茱萸  山药  茯苓  丹皮  泽泻  当归  首乌  白鲜皮  苦参  蛇床子  百部

69.胎动不安常用药:紫苏  香附  砂仁  藿香  佩兰  竹茹  半夏  灶心土  陈皮  白术  黄芪  桑寄生  菟丝子  杜仲  续断  阿胶  黄芩炭  艾叶炭  苎麻根

70.产后瘀阻常用药:川芎  当归  丹参  益母草  泽兰  桃仁  红花  赤芍  苏木  牛膝  刘寄奴  蒲黄  五灵脂  延胡索  姜黄  蛰虫  血竭  三棱  莪术

71.乳少常用药:穿山甲  王不留行  漏芦  木通  通草  冬葵子  白蒺藜  生麦芽  猪蹄甲

72.乳癖常用药

 (1)肝郁痰凝证:柴胡  郁金  香附  青皮  枳实  川芎  白芍  当归   大贝母  皂刺  半夏  南星   白芥子  夏枯草  玄参  远志  猫爪草   山慈菇   穿山甲  漏芦  三棱  莪术  鳖甲  丹参  鸡内金 

 (2)冲任失调证:熟地  怀山药  山芋肉  枸杞子  知母  黄柏  菟丝子  鹿角胶  当归   仙茅  淫羊藿  巴戟天  大贝母  牡蛎  夏枯草  玄参  鳖甲 

73.麻疹常用药:薄荷  蝉衣  牛蒡子  葛根  升麻  荆芥  浮萍  柽柳  胡荽  芦根  红花  钩藤  紫草

74.急惊风常用药:蝉衣  菊花  蚤休  青黛  拳参  羚羊角  牛黄  天麻  钩藤  地龙  紫贝齿  珍珠  僵蚕  全蝎  蜈蚣  天竺黄  竹沥  胆南星  礞石  熊胆

75.慢惊风常用药: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山药  黄芪  附子  肉桂  白芍 天麻 钩藤白僵蚕  蜈蚣  全蝎

76.食积常用药:莱菔子  麦芽  神曲  谷芽  山楂  鸡内金  陈皮  青皮  枳实  槟榔  大黄  郁李仁  芦荟  三棱  莪术  鸡矢藤  隔山消

77.疳积常用药:胡黄连  银柴胡  秦艽  使君子  芜荑  芦荟  鸡内金  鸡矢藤

78.痈肿疔疮常用药:金银花  连翘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野菊花  紫背天葵  七叶一枝花  黄芩  黄连  黄柏  栀子  赤芍  丹皮  冰片  牛黄  拳参  络石藤  大黄  虎杖  四季青  益母草  穿心连  鸭跖草  金荞麦   绿豆  地锦草  白花蛇舌草  半边莲  山慈菇  漏芦  垂盆草  乳香  没药  雄黄  麝香

79.脓成不溃常用药:砒霜  轻粉  升药  雄黄  松香  斑蝥  巴豆  穿山甲  皂角刺

80.疮疡不敛常用药:血竭  儿茶  铅丹  炉甘石  象皮  乳香  没药  白蔹  地榆  乌贼骨  煅石膏  赤石脂  血余炭  冰片  生黄芪

81.乳痈常用药:全瓜蒌  牛蒡子  白芷  大贝母  蒲公英  金银花  连翘  丹皮  赤芍  丹参  当归  青皮  橘皮  橘叶  白蒺藜  夏枯草  乳香  没药  皂角刺  穿山甲  柴胡  黄芩  路路通  王不留行  漏芦  芒硝  半边莲

82.肺痈常用药:芦根  桃仁  冬瓜仁  薏苡仁  鱼腥草  金荞麦  蒲公英  合欢皮  金银花  地耳草  大贝母  全瓜蒌  桔梗  甘草

83.肠痈常用药:大黄  丹皮 芒硝  冬瓜仁  败酱草  红藤  蒲公英  瓜蒌仁 地榆  赤芍  延胡索  桃仁  薏苡仁  地耳草

84.疝气常用药:小茴香  吴茱萸  荜澄茄  乌药  木香  香附  青皮  延胡索  高良姜  橘核  山楂  荔枝核  胡芦巴  乌头  附子  肉桂

85.痔疮常用药:地榆  槐角  防风炭  荆芥炭  黄芩炭  马兜铃  木贼草  熊胆  白蔹  胡黄连  地锦草  刺猬皮  砒石  芒硝

86.瘰疬瘿瘤常用药:夏枯草  玄参  大贝母  土贝母  牡蛎  山慈菇  黄药子  海蛤壳  瓦楞子  海浮石  海藻  昆布  地龙  穿山甲  白附子  连翘  全蝎  蜈蚣  守宫  牛黄  僵蚕  乳香  没药  雄黄  麝香  金荞麦  拳参  蚤休

87.阴疽流注常用药:白芥子  鹿茸  鹿角  远志  白附子  天南星  麻黄  肉桂  黄芪

88.蛇虫咬伤常用药:紫花地丁 蚤休 蒲公英  半枝莲  白芷  蜈蚣  半边莲  白花蛇舌草  雄黄  穿心连  金荞麦  拳参  地锦草  垂盆草  五灵脂

89.风疹常用药:荆芥  防风  蝉衣  白蒺藜  白僵蚕  浮萍  地肤子  白鲜皮  苦参  生姜皮  茯苓皮  桑白皮  防己  苏木  姜黄  凌霄花  丹皮  赤芍  生首乌  首乌藤  露蜂房  蛇蜕  全蝎

90.湿疹常用药:黄柏  黄连  苦参  白鲜皮  四季青  地耳草  鸡矢藤  苍术  枯矾  土茯苓  地肤子  秦皮  龙胆草  白芷  冬葵子  萆薢  蜀椒  蛇床子  百部  艾叶

91.疥癣常用药:硫黄  雄黄  轻粉  明矾  皂矾  大蒜  露蜂房  大风子  木槿皮  松香  苦参  白鲜皮  地肤子  白花蛇  乌蛇  蛇蜕  苦楝根皮  苦楝子  藜芦  蛇床子  樟脑  石榴皮

92.麻风常用药:大风子  苦参  苍耳子  白花蛇  乌梢蛇

93.梅毒常用药:土茯苓  轻粉  大风子  升药  水银

94.水火烫伤常用药:大黄  地榆  四季青  白蔹  垂盆草  羊蹄  侧柏叶  紫珠  煅石膏

95.筋伤常用药:红花  桃仁  川芎  当归尾  赤芍  丹皮  姜黄  郁金  大黄  穿山甲  威灵仙  三七  延胡索  苏木  乳香  没药  自然铜  血竭  麝香  续断  儿茶  骨碎补  土鳖虫  刘寄奴  五灵脂  凌霄花  牛膝  虎杖  松节  徐长卿

96.骨折常用药:骨碎补  续断  自然铜  土鳖虫  血竭  苏木  乳香  没药  儿茶  麝香

97.目赤翳障常用药

(1)风热上扰证:桑叶  菊花  蝉衣  蔓荆子  谷精草  白蒺藜  蛇蜕  白僵蚕

(2)肝热上攻证:青葙子  决明子  密蒙花  夏枯草  夜明砂  熊胆  龙胆草  黄芩  黄连  槐角  车前子  秦皮  钩藤  羚羊角  紫贝齿  珍珠母  石决明  珍珠  白僵蚕  益母草子  野菊花  蒲公英  冰片  炉甘石  硼砂

98.目暗昏花常用药:枸杞子  菊花  熟地黄  生地黄  菟丝子  沙苑子  女贞子  石斛  黑芝麻  桑叶  密蒙花  白芍  石决明  苍术

99.鼻塞鼻渊常用药:薄荷  辛夷  白芷  苍耳子  鹅不食草  细辛  鱼腥草  黄芩  冰片  藿香  猪胆汁

100.牙痛常用药

(1)胃火牙痛证:石膏  黄连  升麻  山豆根  谷精草  丹皮  牛黄  生地  知母  玄参

(2)风冷虫蛀牙痛证:细辛  白芷  荜拨  徐长卿  川椒  蜂房

101.口疮常用药

(1)脾胃积热证:石膏  知母  黄芩  栀子  黄连   丹皮  天花粉  藿香  佩兰  木通  生地  大黄  芒硝 

(2)虚火上炎证:知母  黄柏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玄参  牛膝  麦冬  藿香   佩兰

102.喉痹乳蛾常用药

(1)风热上犯证:金银花  连翘  荆芥  牛蒡子  薄荷  蝉衣  僵蚕  牛黄  西瓜霜 冰片  玄明粉  硼砂  蟾酥

(2)肺胃火盛证:板蓝根  黄芩  山豆根  大青叶  射干  马勃  金果榄  胖大海  玄参  麦冬  鸭跖草  锦灯笼  木蝴蝶  青果  金荞麦  野菊花  桔梗  生甘草  牛黄  西瓜霜  冰片  玄明粉  硼砂  蟾酥

(3)肺肾阴虚证:玄参  麦冬  生地  玉竹  百合  丹皮  知母  黄柏  熟地  山药  山芋肉  牛膝  白芍  石斛  桔梗  甘草  锦灯笼  

103.耳鸣耳聋常用药

(1)肝火上攻证:龙胆草  柴胡  黄芩  栀子  细辛  菖蒲  黄柏  牡蛎

(2)清阳不升证:黄芪  升麻  葛根  细辛  菖蒲

(3)肾虚证:熟地黄  山萸肉  茯苓  泽泻  丹皮  黄柏  五味子  骨碎补  珍珠母  石菖蒲  牡蛎

(北京中医药大学  高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