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u之爆笑校园漫画:【成功教育】1:教育的本质:自信及潜能的展现与发展_校长荐文_校长辞典_重庆市江津区双槐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4:06:33
【成功教育】1:教育的本质:自信及潜能的展现与发展

刘京海

关于教育的本质,自然有许多专家、教授有权威的解释 。然而我认为,任何理论的阐述,在离开实践离开真切的体验前,总是那样的苍白。我对教育本质一直在思考,用我的经历,用我的脑子,我觉得这是一个必须思考清楚的重要问题 。也许值得我们从事教育的实践工作者,花费一辈子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 。有人说教育就是把本来“傻”的人教得聪明。我想来想去,觉得不妥 。“傻”与“聪明”本来就与先天有直接的关系 。教育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先天的秉性吗?未必能办到 。有人说教育能塑造真 、善 、美的人 。愿望当然是好的,可是人能像大工业产品那样成批地塑造吗?不可能,而且即使可以成为现实,那也太可怕了。一模一样的知识结构,一模一样的思维,......这样的社会还了得!人当然生来有的比较聪明,有的比较“傻”,从正常人的角度,这些智力上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难道说,我们无法改变这个先天的禀赋,就不要教育了吗?当然不是。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正在于如何把人的天赋激活,成为现实,成为未来的现实 。教育要让本来聪明的学生所具有的聪明才智激活,展现,发展。教育同样也应该让本来“傻”的学生所具有的聪明才智激活,展现出来,成为现实,并且获得发展 。谁能说“傻”是绝对的呢?谁能说“傻”的外象里面就没有聪明才智呢?同样,谁又能说本来聪明的学生就只有这点聪明呢?在聪明的背后,难道就没有更多的聪明还没有显露,没有发展,没有成为现实的聪明?
那么教育如何才能让“傻”变得聪明,让聪明的人更聪明?我发现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信,十分的自信 。相反,不成功者中则少见自信,多见自卑。自信者,永不言败,哪怕似乎到了绝路,也终能绝处逢生,开拓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反之,自卑者,哪怕为他创造了条件,搭设舞台,也会畏畏缩缩,不能理直气壮,不能走出卑微。这如同聪明的学生与“傻”的学生一样,前者多一点自信,后者多了点自卑。那么难道自信与自卑是天生的吗?其实一年级新生进学校的时候都是高高兴兴 、兴高采烈的,教育部作了调查,到小学四年级只有70%的孩子喜欢读书,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九年级70%的学生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不想读书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结果使多数学生自卑 、自我缺失,而消极的自我正是人格不健康的重要标志,是孩子学习积极性消失的心理原因 。为什么那么多孩子自卑,说到底是与学习过程相连的,一般而言,学习过程成功多于失败的孩子是自信的,相反学习过程失败多于成功的孩子往往是自卑的 。造成失败成功的多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 、是我们的教学和考试知识点太多了,要求太高,在宏观上必然造成失败增加;二 、是我们学校和教师往往把分数高低作为教育目的,很少有教师把积极的自我概念(自信)健康人格列为教育目标。其实这个问题不只中国有,世界各国都存在,1994年召开的第三次国际教育大会正式提出:“为成功而教,让成功多于失败 。”这次大会国际教育同行和专家形成了一个共识,成功多于失败是好的教育,失败多于成功是不好的教育 。一般而言智力是先天的,是遗传的,是较难改变的。我们能改变的是人的自信,因为自信是积极自我的核心,有了自信,主体的积极性才能表现 、发挥 、发展 。苏联的一位科学学专家说“最可悲的人是当他走向坟墓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其实每个人都会走向坟墓的,问题在于,一个人自卑了,从而束缚他认识自己的才能,不能表现自己的才能,才能的发展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教育是从他律走向自律的,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人表现 、发现 、发展自己的才能,教师的水平也在于此 。当年练跳远的刘翔并不知道自己有跨栏的才能,在经历多次失败后,是沈海平教练建议他练跨栏,一次次的成功从而造就了一代奥运冠军。如果刘翔继续练跳远等待他的一定是一次次的失败,一个自卑的刘翔是不会有成就的 。教育过程存在着两级分化的倾向:即好学生越来越好,差学生越来越差,一般来说,反复成功的学生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学生越来越差,因此可以认为不同的过程形成不同的结果。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作用点,即首先作用于孩子的自我概念 、自我认识和自信心,这些正是人格的核心,而学生正是依据自我概念去塑造自己的。自我心理学有一句名言: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才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自我塑造的,教师和家长不能塑造学生,而是在知识能力发展过程中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自我认识 、自我信心 。所以我们一直说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人做人,而教人做人的前提是教人认识自己是好人 、能人,最终逐步成为好人 、能人,不可否认现在的教学过程往往一是失败多于成功,二是教师又没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有意识地增加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概率,使成功大于失败;
(2)有意识地强化正面激励,使学生充分体验每一次成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3)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教学过程中失败不可能等于零,失败也应是教育的资源 。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其内涵是很丰富的,无论怎么丰富,其基本点在于承认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体,进而理所当然地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是让学生有“我”,有一个积极的我,这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教育的起点 。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主我”和“客我”是混为一体的,在幼儿阶段“主我”、“客我”逐步分离,“主我”即我的产生就是一种进步,有“我”才有主体,才有主体的作用。中国历来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就是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从外部进入孩子内部,所有教育最后能否真正起作用,就在于主体的“我”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作用在于学生自我概念的变化,因为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自我概念变化会支配学生行为等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是借助于学生学习知识 、发展能力过程实现的 。现行的教育重视知识能力的结果,忽视了这一过程导致自我概念的变化这正如,再好的学校也不能使所有的学生考进北大清华,而再普通的学校都必须都使所有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好人,要做个好人、自己是聪明人,还会变得更聪明 。其实好人和聪明的标准是不尽相同的,关键是主体是否有积极的体验 。从这个意义看,知识能力是第二位的,积极的自我和健康人格是第一位的。
    有“我”才有主体,有“我”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有“我”的教育才是教育起点 。
    我们必须明确指出,有“我”不是教育的终点,人是社会的人,学生最终是要进入社会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必须解决人如何融入社会,只有能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这才是教育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说得简洁一点,教育先让学生“有我”,再让学生“忘我”,奉献“我” 。两者是有矛盾的,但必须不断调节,尤其是学生主体的我,学会不断调节人与人即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做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大概就是古代圣人所说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这个问题上,古今中外都是有争议的 。
    纵观我国的教育史,可以说历来强调的是“无我”,而非“有我”。孔子就一直提倡“克己复礼”,提倡“仁”;孟子崇尚气节磅礴大气,崇尚骨气崇尚献身精神。这种“忘我”精神是可贵的,是中华文化优秀的传统,在现代仍然要传承发扬,然而怎样才有资格“献身”呢?对一位自我卑微的人而言,又怎么能要求他为真理为民族做出牺牲?自然孔子也并非绝对否定“有我”,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等等,然后毕竟重点在“忘我”,而非“有我”。还是先秦的庄子却屡有惊人之举,他居然能把孔子批得体无完肤。在他眼里孔子要人家“忘我”,自己也做到了“忘我”,但是自己却形容憔悴 。他提出,把人家的“本真”还给人家 。他所说的“本真”,在我看来,就是“自我”。
    我国先秦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很有特点的,特别表现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上。自我意识觉醒的人,不会简单的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操守,为了追求理想,可以什么也不顾 。
    近代西方强调个性张扬,自我觉醒,这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会变为谬误,现代西方社会的种种问题无不与他们过度突出自我,忽视人的社会性有关。
    我的思考是教育必须首先让学生“有我”,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忘我” 、奉献“我”的教育 。没有的东西是没有无法忘记的条件的,只有“有我”,才能“忘我” 、奉献“我”。一个没有完善的自我的人是一个不能融入社会的人,这与教育的基本目的相违背。
    教育的逻辑顺序往往影响教育的结果,有我忘我是一个典型的教育的逻辑,逻辑搞乱了,效果自然南辕北辙了。
    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又必须体现在对“我”的评价上。这样说并没有否定分数,成绩的作用法,然而教育是最根本的不仅仅为分数,更重要的是站得起来的人,因为社会太需要高尚的有自我操守的人,科学家是如此,普通劳动者也是如此 。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成功,可以是分数成绩上的成功展现,还应该是他们的各方面的展现,在展现中形成成功感 。这种展现不能仅仅着眼于升学,而应着眼于各个方面 。比如我们的成功教育,很重视学生的各项特长的展现,美术的,音乐的,体育的,只要是素养能力,都创造条件让他们展现。甚至武术表演,模特表演,讲演,运动会及其他活动的组织等,都可以 。我们的校园布置也以能让学生展现才华为原则。不必责备他的肤浅,幼稚 。你能常常感到惊喜,所以你发自内心的赞赏,在这样的赞赏的目光中,学生认可自己,赞赏自己 。
    我们可以说自信是自我赏识的核心,当然自信也应该是健全人格的核心。有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有潜能,相信自己能够发现才能展现成功,并且能使自己不断地从成功迈向更大的成功 。而我们教育所做的正是如何让学生养成自信,从而激活学生本来所具有的潜能,使之能在学习,在生活中展现出来,赢得成功。这样的成功者的健全的人格特点一旦养成,就不会为一些挫折所吓倒,他们会自信地战胜困难 。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
    如果说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本质认知的外化形式,那么学生作为教育的作品,应该展现的是教育的本质外化。不仅如此,学生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结果,学生的现实的成功,正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外化形式 。所以我说,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习自信,让学生的潜能展现时才能够获得充分发展 。这就是我们成功教育所孜孜不倦求索 、研究的最大的课题和境界 。

   (作者系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上海教育》 2009年05A 2009年5月1日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