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满天下闽南语81:[转帖] 如何避免陷入员工满意度管理的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22:24:47

[转帖] 如何避免陷入员工满意度管理的误区(作者:张铁军)

Z公司是一家从事旅游制品经营的民营企业,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市场。公司已经有十年的发展历史,最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在2000—2004财年,每年以超过40%的速度增长,2004年实现了20000万元的销售收入,员工人数从成立之初的500人增加到如今的1300多人。基于这样良好的发展势头,董事会为2005财年制定的目标是实现28000万元的销售收入。设定这样的目标,董事会有非常充足的依据,虽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公司的销售力量很强,与国外的主要客户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地方政府对企业非常重视,给予很多政策上的优惠,因此在财年初制定发展目标时,董事会和管理层都非常乐观,认为实现40%的增长,达到28000万元的销售收入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在财年即将结束时,管理层发现根本无法实现年初制定的经营目标。在分析原因时,管理层意识到问题出在管理上,确实如董事会和管理层所言,公司的销售力量很强,客户关系也很好,接到的订单达到30000万元,最终没能实现销售目标,管理层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不能按时交货、品质问题、现场管理混乱。因为公司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错过季节,客户坚决要求退货,所造成的损失只能由公司承担;由于产品质量的问题导致的客户索赔就达到200万元;现场管理非常混乱,多次发生原材料进场后却找不到、产品已经生产出来但发货时却找不到的现象。为找出问题的原因,公司做了员工满意度调查,然而调查结果出来后,管理层更加困惑,按照调查结果,员工满意度很高,达到78%,既然员工满意度很如此之高,为什么还会存在这么多的管理问题?管理层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决定求助于管理咨询公司。

在研究了该公司的调查问卷之后,我们认为问卷设计比较科学,涵盖了员工满意度的五个基本维度:工作性质本身、薪酬与回报、晋升与发展、上级管理、同事与工作环境,问题也比较科学。既然调查问卷本身没有问题,为什么结果不能发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呢?在与人力资源部进一步沟通之后,我们了解到他们仅仅做了调查结果的总体分析,得出81%满意度的结论,并没有做更进一步的交叉对比分析。经过交叉对比分析,我们发现:1、满意度得分与员工在公司的工作时间成反相关系,入职不满一年的员工满意度得分最高,接近85%,5年以上的员工满意度只有60%;2、核心员工的满意度最低,只有60%,非核心岗位的员工满意度最高,达到88%;3、中基层管理岗位的员工满意度明显低于高层和一线生产工人。虽然该公司的员工满意度总体上看起来很高,但经过交叉对比分析却发现了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核心员工的满意度远远低于其他员工。

员工满意度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关于员工满意度的重要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看重,Z公司既是如此,希望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发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在管理实践中,如Z公司这样的企业并非个案,有相当多的企业仅仅关注员工满意度的绝对值的高低,片面地认为满意度高就好,低就不好,其实这完全陷入了一个误区。员工满意度能否客观、真实地反映员工的意见,与问卷设计本身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即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题。当员工对于一些不懂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意见的问题时,一些答题定势,如肯定与否定定势、答案位置定势、社会价值观定势等会影响到答案的选择;再有就是问题本身,如我们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假如问:你爱我吗?给“爱和不爱”两个选项,相信很多人会回答“不爱”,但如果问:你恨我吗?给“恨与不恨”两个选项,很多人回答“不恨”。两个不同的问题得到两个不同的结论,我们肯定不能根据第一个问题得出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不好,也不能根据第二个问题得出别人对我们看法很好,这就是问题本身的信度和效度不符合要求。

即使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达到要求,员工满意度的绝对值高低仍不能反映问题的本质,管理者更不可单纯根据绝对值高低来判断企业管理的优劣。正如Z公司的案例,如果单纯看员工满意度的绝对值,那么Z公司应该是一个管理相当有效的公司,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究竟如何看待员工满意度,企业该如何根据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改善企业的管理呢?实际上,员工满意度的价值在于三个比较:一是纵向比较,即历次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的比较;二是横向比较,即与外部同类公司的比较;三是结构性比较,即不同类员工之间的比较,如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岗位类别、不同层级员工的比较。

第一,纵向比较。员工满意度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因此被很多公司作为人力资源部的考核指标,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员工满意度”只是一个结果性的指标,它的更大价值在于诊断,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可以发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目的是改善。因此,公司应更关注员工满意度的持续改善,而不仅仅是满意度的高低。

第二,横向比较。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行业内生存和发展,它的管理也必须与外部环境和行业特点相结合。王石就曾经讲过:企业超前一步是先进,超前两步就成先烈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员工满意度也不是越高越好,实际上任何一个企业的员工满意度都不会是100%,如果真有这样的企业,那这家企业的老板肯定是不满意的。按照“二八理论”,为企业创造80%价值的是20%业绩优秀的员工,如果不优秀的、业绩低劣的员工都满意了,业绩优秀的员工肯定会不满意,其结果只有两个:要么优秀的员工选择离开,要么也变成低劣的员工。

第三,结构性比较。结构性比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员工的角度做结构性比较,如根据入职年限(工龄)、岗位类别、岗位层级进行比较,其目的在于发现不同类别员工的满意度差别。如Z公司的案例,虽然总体满意度很高,但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员工并不满意,只有那些非关键岗位的员工满意。另一方面是从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几个不同维度进行比较,目前比较系统的员工满意度调查工具有很多,如翰威特、华信惠悦、美世等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每年都会进行全球范围的员工民意调查,虽然其结构不尽相同,但都包含了影响员工满意度的五个基本维度:工作性质本身、薪酬与回报、晋升与发展、上级管理、同事与工作环境。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部分需要协同配合,单纯改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问题。盖洛普(中国)公司副董事长方晓光先生在诠释Q12时曾经有过如下的精彩论述,Q12共有12个问题,其中第10个问题是:我在工作单位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第12个问题是:在过去一年里,我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如果其他问题得分都很低,但第10个问题得分明显高出其他问题的得分,那并不说明公司的工作氛围好,只能说明这是一家可以找到朋友的公司,老板不是在办企业,而是在办一家交友沙龙;如果是第12个问题得分明显高于其他问题,并不说明公司的培训做得好,老板办的也不是企业,而是“黄埔军校”。实际上,Q12是有顺序的,包括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自己工作的了解及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源,第二个层面是自己的工作完成得怎么样,主管和同事是否给予鼓励和帮助,第三个层面是个人的建议是否受到重视,同事们是否在努力工作及与同事的关系是否融洽,第四个层面是个人是否有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很显然,如果员工根本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有什么价值,也不清楚自己做的怎么样、主管是否满意或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即使同事关系再融洽、培训机会再多,对于公司又有什么益处呢?作为管理者,当然要从前面的问题改善着手,逐步解决后面的问题。

作为企业,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可能无法实现与外部员工满意度的比较,也可能因为以前没有进行过员工满意度调查而无法进行纵向比较,但至少可以进行结构性比较,通过对不同类型员工的比较和不同维度的比较,发现管理中的短板,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改善,避免简单地根据总体员工满意度来判断管理是否有效,从而陷入员工满意度调查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