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消防员作文300字:斜塔剑池陆羽井,怪石古寺憨憨泉---吴中第一名胜虎丘 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22:51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城区中心五公里。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山高约三十六米,古树参天,山小景多,千年虎丘塔矗立山巅。虎丘依托着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苏东坡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虎丘原名海涌山,导游说在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点点绿岛矗立,其中虎丘山最为矮小,每当潮起潮落,虎丘也就若沉若浮、若隐若现,所以称为“海涌山”。 虎丘的佛教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东晋司徒王珣和司徒王珉兄弟,在虎丘营造馆舍作为别墅。咸和二年(327年)舍宅为东西两寺,以剑池为界,后两寺合二为一。唐代因避唐太祖讳,改虎丘为武丘,寺庙称为武丘寺。北宋时改称云岩禅寺。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虎丘云岩寺始建佛塔,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竣工。寺庙几经兴废,于清康熙年间重建,改名为“虎阜禅寺”。虽然现在这里的寺庙建筑遗存已不再是宗教活动场所,但从其规模上还能依稀辨认出当年佛寺的盛况。康熙皇帝题“虎阜禅寺”

  海涌桥是一座用花岗石材料建成的仿古式石拱桥。这座桥是1956年凿通虎丘环山河(也称环山溪)时所建,桥的石栏杆上雕刻有形态各异的小石狮十二只  站在桥上可观察到山藏在寺里。而且山势“丘如蹲虎”。山门就像老虎的头颅,洞门像老虎的嘴巴,窗洞像老虎的眼睛,两边凸出的青石碑像老虎的耳朵,两旁的树木像老虎的胡须,门前的露台是老虎的舌头,环山河水是老虎的口水,山丘像老虎的脊梁,宝塔象老虎的尾巴。据说,早在元代就有这样十分形象的比喻了。 断梁殿是寺庙的二山门,面阔三开间,进深两开间,单檐歇山顶,结构特殊。因为这座殿门的正梁不是用一根整木,而是分两段接合,中间有明显的拼缝,所以称为断梁殿,或称为双梁殿,建于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
    据苏州民间传说,元代的时候,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要苏州地方官吏限期在虎丘建造一座殿门。当各项工作准备就绪而打算上正梁时,工匠们突然发现,原本作为正梁的大木料被当作顶梁柱而一锯成两截。由于限期已经临近,无法再另外寻找正梁的木料,老工匠“赛鲁班”想方设法建造了这座断梁殿,总算按期竣工。
    当然,这只是一则民间故事。实际上它的建成主要是运用了力学中的杠杆原理,在这断梁下有一排斗拱相托,通过斗拱将中间所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采用了“挑梁式”的构筑方法,然后再靠两边的琵琶吊、四个角上的棋盘格来支撑四周,从而达到节省大木料的目的。在建造此殿时,全殿不用金属构件坚固,只用竹木钉榫,所以也就显得更为珍贵,被誉为千年不倒的断梁殿。当时忘记拍照了······

    

拥翠山庄

有“龙”、“虎”、“豹”、“熊”行草大字石刻四方,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相传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桂林陶茂森所书,由他处移置于此。
    拥翠山庄是苏州唯一一座无水的园林,它是晚清赛金花丈夫、苏州状元洪钧发起兴建的,这座建筑总平面呈纵长方形,占地一亩多。结合虎丘山的天然山坡所建,为台地园格局,依山势分四个层次,每层布局不同,景色富于变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     过了二山门,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可以看到路的西侧有一块圆卵形的石碣,上刻有北宋吕升卿所书的憨憨泉。石碣前存一眼古井,四周是用花岗石砌成的栏杆。
    相传,梁代高僧憨憨法师,自幼患有眼疾,虎丘山的方丈因为可怜他,收他做了一个挑水和尚。他虽然眼睛瞎了,但耳朵灵,心眼好。但是当时挑水的路很远,有一次,他挑水经过这里,因为感到累,于是就坐在在这里休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在梦中他梦见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以直通大海。”醒来后,他用手触摸这片地,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这地下一定有水,于是他就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一农夫见他瞎折腾,就笑他傻,戏言道;“果能挖出泉水,我就变一只大青蛙守在这里。”憨憨也不理会,继续挖。就这样,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从地下冒出了一股清泉,喷到憨憨法师的脸上,顿时感到一阵清凉,双眼又重见光明。这时,憨憨法师发现那位农夫果然变成了一只青蛙,久久地守在古井旁,这叫做“青蛙嬉水”。而这口井因是憨憨法师所挖,所以取名为“憨憨泉”。  

试剑石

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阖闾给他们三百童男童女,让他们祭炉炼剑,并且让他们保证一百天内铸出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剑。干将看到这些孩子都还幼小,不忍心伤害他们,请求阖闾放了他们,并且保证一百天内铸成宝剑。阖闾说:“只要你炼出宝剑,我什么条件都答应你,但是如若你完不成,你连同这三百童男童女都将死。”于是干将和莫邪来到了苏州当时的匠门砌炉炼剑,现在有一条贯穿苏州东西走向的大道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取名为干将路。他们集“五山之铁精”,“六合之精英”,在此处炼剑九十多天,但“不见青、黄”,于是将温度升高,仍不见出现黄白、青色烟气,表明有杂质未分离出来。莫邪看到干剑满面愁容,心想如果宝剑炼不成,那么干将连同三百童男童女都将被杀,想到这一点她舍身投入了火炉。顷该间炉水变青,终于炼出了二把举世无双的宝剑,一把雄剑名“干将”一把雌剑名“莫邪”。但是干将非常清楚吴王阖闾是一个暴君,他要的是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剑,如若有他的存活,那么就会造出第二把、第三把甚至更多的宝剑,看来此去凶多吉少。满期那天,他提着“莫邪”剑来到了虎丘山,将此剑献给了阖闾,阖闾为了试其剑的锋利,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正在阖闾想杀死干将时,干将拔出那把雄剑,那把剑突然化为青龙,干将骑着龙,直上云霄成为剑神,这就是有关试剑石的传说。当然我们大家都知道再锋利的剑也不可能把这么一块石头一劈为二,事实上,这块石头是典型的火山喷出岩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这样一条大缝,酷似剑劈。    

枕石

      相传,晋代著名高僧生公,就坐在这块石头上看经书,疲倦了就睡在这块石头上。这块石头又称“蜒蝣石”,因为它形如蜒蝣,而且以前这块石头有粘质,扔石子上去它能够粘住不下落。《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十分熟悉了,据说秋香的第二笑就留在此地,有一天秋香陪同华夫人上虎丘云岩禅寺烧香,唐伯虎就睡在这块石头上等她们下来,一觉醒来正好看见秋香和华夫人下来,这时一阵风吹来将唐伯虎的帽子吹落在地,他临机一动,不用手去把帽子捡起来戴在头上,而是人趴在地上,用头去拱帽子,秋香看到了认为这个人一定是个傻子,看他的举动也实在可笑,于是对他一笑。  

真娘墓

真娘,本名胡瑞珍,唐代苏州歌妓。出身京都长安一书香门第。从小聪慧、娇丽,擅长歌舞,工于琴棋,精于书画。为了逃避安史之乱,随父母南逃,路上与家人失散,流落苏州,被诱骗到山塘街“乐云楼”妓院。因真娘才貌双全,很快名噪一时,但她只卖艺,不卖身,守身如玉。其时,苏城有一富家子弟叫王荫祥,人品端正,还有几份才气。偏偏爱上青楼中的真娘,想娶她为妻,真娘因幼年已由父母作主,有了婚配,只得婉言拒绝。王荫祥还是不罢休,用重金买通老鸨,想留宿于真娘处。真娘觉得已难以违抗,为保贞洁,悬梁自尽。王荫祥得知后,懊丧不已,悲痛至极,并发誓终生不娶。斥资厚葬真娘于名胜虎丘,并刻碑纪念,载花种树于墓上,人称“花冢”,并发誓永不再娶。文人雅士每过真娘墓,对绝代红颜不免怜香惜玉,纷纷题诗于墓上。当时的苏州刺史白居易为其写了墓志铭。真娘在我国历史上确有她的一席之地,她与杭州另一名妓苏小小齐名,被誉为“香魂”。  

    传说茉莉花在真娘死前没有香味,死后其魂魄附于花上,从此茉莉花就带有了香味,所以叫茉莉花又称香魂,茉莉花茶又称为香魂茶。虎丘周边的花农以此窨茶制成茉莉花茶。    

千人石

千人石是虎丘的主景区,是一块天然的石坪,广可数亩,平坦如砥,高下如削。
    相传吴王阖闾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夫差将他父亲葬于虎丘山,在地宫内埋葬了许多宝剑和其他财宝。但是等墓筑完之后,夫差想到这么多的人都知道我父亲墓的所在地,如果有一天他们手头缺钱的话,就很有可能一起结伴而行来盗墓。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奸计。一天他召集了这1000多个工匠,请他们喝酒,并且观看鹤舞。等到了深夜,趁工匠们都醉了的时候,命他的手下将这1000多人统统杀死。
    据说当年他们血流成河,鲜血把这块石头染成了红色。每到下雨天或阴天时,这块石头就特别的红,雨水一冲刷,仿佛血在往下流。
    至今依然可以看出这块石头是暗红色的。当然这不是古代工匠的鲜血,而是因为虎丘的岩质是酸性硫纹岩,硫纹岩中又含有大量铁质的缘故,它的石质原本就是红色的。
    最为奇怪的是它中间凸起来的两块岩石,它们的四壁非常整齐,宛如用刀所劈而成,但这却是天然景观。   千人石上有一座石经幢,刻有几尊佛像,称为多宝石经幢。这座石经幢是仿照陀罗尼经幢建造的,由须弥座、石柱、盘盖等部分组成,俗称八棱碑。佛教认为,这可以扶正祛邪,消灾免祸,超度亡灵。   

生公讲台

生公是我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当时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为旧学所不容,遭到北方士大夫排挤,将他贬出京城,于是他到处云游来到虎丘,在这里讲经,当时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大约有一千多个人就都围坐在这块石头上,在石头旁边可看到三个蓝色的字“千人坐”,这三字是明代 吴缵宗所书,但是他的这个观点同样也遭到南方士大夫的排挤,于是他们将这些听经人全部赶走并不准再来听经了,但是生公对此并不灰心,对着听经人留下的块块垫坐石讲经,他讲了三天三夜,口干舌燥,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其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在池中所看到的点头石,当时正值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都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

   导游说生公在阐述佛经的时候天空中的飞鸟都驻足停留,正说着,天空飞来几只飞鸟,不过都没有驻足,都飞了  “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是我国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颜体素有“蚕头燕尾”之称,造诣极深。当年他写这四个大字之后,经过很多年“虎丘”二个字逐渐断落湮没,到了明代苏州太守马之骏命令著名的石刻大师章仲玉将虎丘二字进行描摹扑刻,但是后人看来总觉得“虎丘”二字没有“剑池”二字写得那么好,那么漂亮,所以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或许大家会问“凭什么说虎丘二字没有剑池二字写得那么漂亮那么好呢?”其实我们细细看“虎丘”虎的一撇和“剑池”剑的一撇,就可看出二字的差距,“剑池”剑的一撇给人感觉非常流畅,而“虎丘”虎的一撇则有明显的斑斑剥剥描下来的感觉。
  称为“假虎丘真剑池”还有另一种意思,这也暗示着阖闾墓的秘密,因为剑池的东西两壁悬崖陡立是天然形成的,而虎丘的后山则是人工用土垒建而成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吴王阖闾的墓。  别有洞天这道墙是人工砌成。
    由于这堵墙的阻隔,把平坦如砥的千人石与绝崖石劈成两个世界。一走入圆洞门,“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氛决然不同。
    在虎丘最为著名的两大景点是,一是虎丘塔,另一个就是剑池。  崖左壁两个红色的字为“剑池”。“剑池”二字为元代周伯琦所书。但民间相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传说虎丘寺僧人以两只鹅跟王羲之的“剑池”二字做交换,王羲之写完之后,到手的两只鹅化作龙虎回到虎丘山头。这就是“神鹅易字”的传说。
    崖右壁四个蓝色的字为“风壑云泉”。这是我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蒂书写的,这四字将这里的景色完全概括于其中。意思是站在这里侧耳可听风声,举目可观赏岩石,抬头可观云彩,低头可看泉水。  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是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望去,“别有洞天”圆洞门旁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每个字的笔画都有三尺来长,笔力遒劲。据《山志》等书记载,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一个名叫章仲玉的苏州刻石名家照原样钩摹重刻。所以在苏州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谚语。也有人说这句话是指阖闾之墓的秘密。   进入“别有洞天”圆洞门,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象为之一变。举目便见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微窄,模样颇像一口平放着的宝剑,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以寒光闪闪的感觉,即便是炎夏也会觉得凉飕飕的。水中照出一道石桥的影子。抬头望去,拱形的石桥高高地飞悬在半空,此情此景显得十分奇险。石壁上长满苔藓,藤萝野花又像飘带一样倒挂下来。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有如临深渊之感。这就是名闻中外的古剑池遗址。   剑池广约六十多步,深约二丈,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五泉”。据方志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剑池,据说还因入葬时把他生前喜爱的“专诸”、“鱼肠”等三千宝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但《元和郡县志》却记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后来演变而为剑池。总之,剑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吴王墓是否在剑池下面。说法颇多,莫衷一是。  
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剑池。当时曾刷洗苔藓,核实剑池东侧岩壁上确有明代长洲、吴县、昆山三县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两方,载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剑池水干,于池底发现吴王墓门的简单情况。后来又戽干池水,出清污泥,又见剑池两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没有高低欹斜现象,显然是由人工开山劈石所凿成。池南有土坝一个,与石壁三面相连,面积约四只八仙桌大小,低于平时水面三尺,是人工筑成用作蓄水的。由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一个洞穴和向北延伸约一丈多长的隧道,可容身材魁梧的人单独出入,举手可摸到顶,从上到下方正笔直。不难推断,也是人工开凿而成。尽头处为一喇叭口,前有一米多隙地,可容四人并立,而无回旋余地。前面有用麻砾石人工琢成的长方石板四块,一块平铺土中作底座,三块横砌叠放着,好似一大碑石。每块石板的面积约二尺半高,三尺多宽。第一块已脱位,斜倚在第二块上。第二块石板门的石质不同于虎丘本山的火成岩,表面平整。由于长期受池水侵蚀,显露出横斜稀疏的石筋。根据形制分析,这是一种洞室墓的墓门。剑池是竖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通路,这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墓制形式是完全相符的。据记载,“阖闾之葬,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郡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运土凿池,四周广六十里,水深一丈……倾水银为池六尺,黄金珍玉为凫雁。”这样夸大的描写,虽然不一定可信,但作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吴王之墓,建筑规模肯定很大,墓室设计也必然会相当精密和隐蔽。从虎丘后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种种迹象分析,剑池很可能是为了掩护吴王墓而设计开凿的。墓门后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种秘密。但是吴王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经考古发掘证实之前,尚是千古之谜。 1955年疏浚剑池。戽干水后,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一丈多长的隧道。尽头竖有石板,形似墓门。为恐影响上方云岩寺塔的安全,未深入发掘,随即封没。

   称它为剑池,原因有三个。一是因为如果从上面住下看,这池宛若一把平铺的宝剑。二是因为传说当年为吴王阖闾(hélǘ)殉葬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把,故名剑池。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寻过宝剑,剑池就是由他们所挖而成的。
    这剑池确实是人工开挖出来的,剑池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
    据说,这里的水是不会干的,所以很早就有。我们的聪明祖先们,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用水工程,它从上面把第三泉的水引到这里来,使剑池的水永远不会干枯。而当下雨天积了很多水的时候,这里还有一个排水的系统,就是通过管道将水引到白莲池。这样就保持着一定的水位,使隐藏在下面的吴王墓成了千古之谜。而且这条通向墓道的通道是很曲折的,不是一下子直接通过去的,这也是为了缓冲水的压力对墓们的冲击所设计的。
    1955年人民政府清理剑池时,确时找到了一条长约10米的石胡同,尽头呈喇叭状,容四人并立,并有一横三竖四块青石琢成的长方形石板,显然均为人工所为。根据墓门的形制和朝向,完全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制。因此推测可能为吴王墓。但因墓恰巧在塔底下,且规模宏大,一旦开挖必影响塔,因而作罢,未打开墓门,留下千古之谜。现在的情况是虎丘后山为土堆砌,前山为巨石,因而推测后山为人工所堆。如果是这样,就和虎丘塔的倾斜有关。因为地基不牢,重6000吨的塔便倾向土堆的一边。所以,当地人认为,是吴王墓的建造引起了虎丘塔的倾斜,而虎丘塔的倾斜又保护了底下的吴王墓,使之不能开挖,成了一只真正保护吴王墓的白虎。这就是塔与墓两个重要古迹之间的关系

   

2008年剑池清淤时的新闻报道

2008年5月,景区管理部门对虎丘剑池实施清淤。6月,随着清淤工作接近尾声,近20年来剑池首次见底,池底最北端露出了一个三角形洞穴,据称,那里就是"阖闾墓"的入口。一段沉寂多年的传说再次在姑苏大地掀起波澜。

3块大青石之上,居然还有两块神秘的青石,这是昨天记者走入传说中的吴王阖闾墓道后所见。这5块青石在天然山体中组成了一个很像是人为搭建的空间。 ?Y+xuY/t
[H;HrwM s)
  吴王阖闾的墓穴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寝中一直未能解开的谜。相传,春秋时期,虎丘就是阖闾的离宫所在。公元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了虎丘。据史载,当时曾征调十万军民进行施工,甚至使用了大象来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阖闾的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三千柄宝剑一同密藏于幽宫深处。
DrLNY"Zq
!|_b}/
  在虎丘剑池的摩崖石刻上,有明正德七年(l5l2年)的两则“见到吴王墓门”的题记。其一为王山椿等所题正书十行,写道:“千年神密,一旦露显,可悼也已!”同游者还有王鏊、唐伯虎等人。其二为吾翕所题正书七行,记录了“闻剑池枯,见吴王墓门,偕往观焉”的情景,并且认为“万年深,一旦为人所窥,岂非数耶!命掩藏之”,即用泥土将墓穴入口掩埋。
3":ef|w]
zIt-mU
  随着此次剑池清淤的展开,池底北面传说中的阖闾墓道显露了出来,昨天记者特意入内一探究竟。“墓道”的入口是一个上窄下宽的三角形,大小仅可容一人出入。洞里积有厚厚的淤泥,越往洞中走,腥味越重。两边的石壁上湿漉漉的,不时有水滴下,据说这便是来自虎丘第三泉的山泉水,也是原先剑池的水源。不过约6米深,就到了尽头。在灯光的照射下,可以看到最下方是一块横着的黄石,像一个底座,同行的虎丘山风景区工作人员说,这跟剑池两边的山壁一样,是天然的山石。上面有3块大青石依次垒上去,每块青石高约1米,宽约1.4米。石板上看不到有何字迹。由于石块呈梯形,整体看上去像塔的形状。令人称奇的是,在3块青石之上,又出现了两块青石,下面一块还是竖着垒上去的,像一根横梁一样,一头搭在下面的青石上,另一头架在山壁上。最上面一块青石则是横放的,像屋顶一样覆盖着下面狭小的空间。有专家认为,从形制来看,这是一种洞室墓,剑池为南北向的竖穴,池底的石穴是洞室的通道,符合春秋时期墓制的形式。
VvN52 qeL
UMwB.*
  入口在剑池的水底下,可以说是非常隐秘,而洞中的青石明显是从外面搬来的,从垒砌的方法来看,是人工所为。在山体内部竖这样几块石头,究竟是何用意?在青石的背后是否就是阖闾的墓穴,还是另有玄机?可惜这些都尚未可知。虎丘山风景区管理处负责人表示,目前并无打算将这些青石挖开。
J~

导游说,剑池里陪葬了三千把剑,剑池的形状就是剑的形状,下图是剑茎  这是剑腊 随着一泓清水的注入,虎丘剑池“阖闾墓道”再度被“雪藏”,但市民探秘的热情依然不减。昨天,商报记者就接到了三条相关线索。其中,1978年进过神秘洞穴的园林职工谢勤国称,“阖闾墓道”石板的背后还有条石,显然,石板背后有文章!

    60多岁的谢勤国介绍,1978年虎丘剑池进行过一次清淤,时间长达1个多月。为方便工人挑运淤泥,当时池底与岸上之间搭设了跳板。听说“阖闾墓道”露了出来,许多人都借助这些跳板走到剑池底部,进入神秘洞穴看稀奇。当时在虎丘山风景区负责绿化工作的谢勤国,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也不失时机进洞看了个究竟。

    谢勤国回忆,当时清淤并不像现在这么彻底,清淤后露出来的石板只有4块。也就是说,今年这次清淤露出的最下面两块石板,当时是被淤泥遮住的。这样一来,当年普通成年人站在洞穴内的地面上,眼睛的高度与第四、第五块(按当时算是第二、第三块)石板之间的缝隙是基本持平的。再加上当时洞里装了3盏100瓦的电灯,光线很足,所以要通过缝隙看石板后面的“风景”并不费力。

    尽管那一幕已经过去了30年,但谢勤国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当时他清清楚楚地看到,石板背后有3块雕凿得比较平整的条石。这些条石都是花岗岩质的,横截面大约为15乘15厘米,它们呈南北向顶住石板。谢勤国估计,石板背后的类似条石还有许多,可惜因为那两块石板之间的缝隙比较小,具体有多少就说不清楚了。

    1993年的清淤和此次的清淤,把最下面两块石板南侧的淤泥全部挖除了。于是,第四、第五块石板之间的缝隙,离地面的高度一下增加到了3米左右。谢勤国本来想,要是这次清淤能在石板旁搭个架子,让人爬到架子上,通过那个缝隙再向里面看看,甚至留点照
片资料,那就好了。

    “没想到,这次清淤还不到20天,剑池就回水了!”谢勤国对此不无遗憾,但他同时认为,石板用条石顶住,说明石板后面大有文章,“会不会跟阖闾墓或其排水系统有关呢?这恐怕要请专家们来分析了。”

    又讯 昨天本报接到的另外两条线索,分别由市民吴成全、李元勋提供。吴成全认为,根据剑池神秘洞穴的位置和宽度分析,6块石板可能是虎丘塔基础的挡土墙,说阖闾墓在虎丘剑池旁,可能是当时为防止盗墓贼盗墓而施放的“烟幕弹”。他说,史书记载,越王勾践被扣押在吴国时,夫差让他白天放马,晚上为吴国先王守墓。而勾践放马的地方一般认为是在现在的白马涧,因此,阖闾墓应该在白马涧一带。

    李元勋则说,他老家在江阴市璜土镇,村子北面有一座土山叫姬墩山,据说是姬光太子的墓。而姬光就是阖闾,他的太子就是夫差。按理,夫差被葬在苏州城西阳山一带,所以,这姬光太子墓会不会就是姬光公子墓(阖闾墓)呢?

导游说,之所以不再挖掘是因为云岩寺塔已经倾斜,是为了保护这座斜塔的目的。不知道这个流传了2500年的传说是不是真的? 

可中亭

又名可月亭,取刘禹锡诗“一方明月可中亭”意。明清时为曲会聆歌赏月佳处。传说宋文帝在这里聚僧施食,但是已过了中午,当时佛法戒律过了中午就不能吃饭了,所以僧人左右为难,这时文帝说,现在正好是中午,没有过时辰,大家请吃,于是众僧吃了起来。“可中”也就是正好日中的意思。在这亭前有一副对联“顽石听经,禅心默契;名山埋剑,胜迹长留。”也就点明了生公讲经,剑池藏剑的事情。 

双井桥---美人镜

顺着石路往上,桥上有两个圆洞,传说这就是西施曾经照过的美人镜。原先这两口井只是山僧提水用的地方,但是由于我国四大美女之一西施曾在这里照镜,而且她的丈夫夫差陪同她一起照镜,所以这二口井也称“夫妻井”或“鸳鸯井”。从这里我们再看剑池,就更能感受到它的陡峭和惊心动魄。

    导游说女人来此一照,可回到16岁!
    那咱也来照照这“美人镜”吧!哈,就是距离太远了,看不清是不是真的变年轻了……
    其实这两个圆洞是以前寺里的和尚打水时用的。在两个圆洞上各铆了个“十字”铁条,加上两个滑轮,来回拉两个水桶往上提水用的。
    这古代的僧人还真聪明! 虎丘塔是世界第二斜塔,中国第一斜塔,古老苏州的象征——“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丘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它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比意大利比萨塔还早完工390年。
    虎丘塔七层八面,高47.7 米,比比萨斜塔矮6米;塔尖偏离中心2.34米,是比萨塔的一半。和比萨塔一样,虎丘塔在建塔时就开始倾斜,最大倾斜角是3度59分      众所周知,与虎丘塔同期的杭州雷峰塔早在三十年代就倒塌了。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虎丘塔也岌岌可危,不仅倾斜严重,而且周身裂缝遍布,最宽处达80厘米。1956年采用铁箍喷浆法,如箍桶一般,每层塔内用钢筋箍起来,地基灌浇水泥,有效地消除了裂缝。1981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加固地基。在塔基下人工打44个孔,灌钢筋水泥,在44个桩下做水泥壳体,地下防水,更换部分砖体,制止了塔身的继续倾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修塔时,在宝塔内发现了越窑青瓷花碗、装有经箱的石函等珍贵文物,发现了当年修塔时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根据文物中的文字记载,证实了虎丘塔的建造年代是从959年到961年。

       

五贤堂门额

      此堂为纪念唐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和宋王禹儒、苏轼五位贤德之人而建,因名。原名“五贤祠”。明江盈科《五贤祠记》说:“因忆唐韦左司(应物)、白少傅(居易)、刘宾客(禹锡),宋王元之(禹俑)、苏子瞻(轼),此五君子皆绝代伟人。韦、白、刘俱刺郡,王宰长洲,苏则晚年寓吴。其于兹山,登览游乐,不啻数数,名篇丽咏,载在传记……矢引五君子,禀象纬之精、岳渎之秀,生为名世,没为明神,英爽异异,御虚乘风,无不之也,无不在边。”

 

望苏亭

远眺宝塔,其它建筑不能高于该塔

 

 

 

 

“致爽阁”,取诗句“四山爽气,日夕西来”命名。清朝康熙八年间圈入行宫,咸丰十年毁于火,现存建筑是1930年宣愣和尚建的,这里是虎丘山最高处建筑。这里陈设的一套明式家具非常精湛。在这里远望可看到狮子山,这头狮子正伏着在地上回首望虎丘,这就是著名的“狮子回首望虎丘”景观。这景观还有两种神话传说呢!一种是:阖闾命专诸,用“鱼肠剑”藏于鱼腹内,刺死吴王僚,然后将他葬于狮子山;阖闾死后,他儿子将他葬于虎丘山,狮虎遥遥相对,僚是含恨而死的,所以有狮子回首怒视虎丘的说法。
  还有一传说是:秦始皇东巡到虎丘,准备挖阖闾的墓,但却看到一只白虎蹲在坟上,于是他拔剑去刺这只老虎,但是没有击中,却刺在石头上,使石陷裂成池,即剑池。后来白虎占山为王,危害人畜。曾在寒山寺“挂锡”的文殊菩萨,在西方灵山,他的坐骑青狮恼恨白虎作恶,趁文殊菩萨闭目养神的时候,偷偷走出山门,直扑虎丘,将白虎斗死,但时辰已到,来不及赶回文殊菩萨身边,因触犯佛门戒律,跌落人间,在化作石山时,青狮回头怒望虎丘。所以山体形如卧狮。

 

山上有一石井,传为唐代陆羽所挖,称为“陆羽井”。陆羽是我国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寓居虎丘,他一边研究茶叶,一边著作《茶经》。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