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车安全责任书:古方妙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40:52

《古方妙用》

桂枝汤类方证
桂枝汤类方包括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葛根汤等凡28首方剂,其中桂枝汤是其代表方剂。
桂枝汤滋阴和阳、解肌散邪,外调营卫、内和脾胃,既可发汗,又可止汗,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所以对太阳中风、太阳病汗下后表不解者,无关中风的荣卫不和证以及虚人外感等均有佳效。桂枝加桂汤治疗火劫迫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者。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太阳病误下,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桂枝汤证项背强几几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太阳病误下致喘,或外感引动宿喘者。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太阳病过汗伤阳、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伸屈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1两人参3两新加汤治疗发汗后气营两伤,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脾虚转输津液功能失权水气内停,营卫失和所致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附子汤治疗太阳病类证风寒湿痹,身痛不能转侧、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乌头桂枝汤治疗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更兼身疼痛表寒不解者。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者。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痹证,寒湿伤阳,郁热伤阴,邪结胃逆所致肢节疼痛,身体尴赢、脚肿如脱、头眩气短、温温欲吐者。桂枝甘草汤治疗发汗过多、伤及心阳,其人心悸、叉手自冒心者等等。各随其不同的加减化裁而用于不同的病证。
一、桂枝汤
【方证概述】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药组成,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太阳中风是太阳卫阳素虚之人复受风寒之邪,正邪争于表、营卫失和、卫强营弱,故表现为恶风寒、。身发热、头项强痛、汗自出、脉浮缓等。桂枝汤证典型脉象为"阳浮而阴弱",阳浮提示卫气强、卫气与邪争于表分,故热自发。阴弱提示营阴不足、卫气失固,营阴外泄,故"汗自出"。治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解表散风。方中用桂枝配炙甘草,辛甘化阳以助卫;芍药配炙甘草,酸甘化阴以和营;大枣、生姜调和脾胃。服法要求药后喝热稀粥,温覆避风,其目的在于使谷气内充,既可助汤药发汗驱除卫分之邪,又可内资汗源而和营阴之虚。柯韵伯评价桂枝汤日:"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可谓简明扼要,一语中的!今观《伤寒论》所谓"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妇人得平脉,阳脉小弱,其人渴,不得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因知柯氏之评价实为中肯!或问:桂枝汤发汗解肌之方,何以可治妊娠恶阻?不知桂枝汤有双向调节作用,在外则调和营卫,在内则调和脾胃、调和阴阳,调和气血。
【腹证特点】桂枝汤证患者多为虚弱体质,腹壁较薄,皮肤滑润,腹皮稍膨胀有张力,但按之抵抗感不甚,正按之不应于腹底,不硬不实。或有轻度腹肌挛急,或自觉有气上冲之时,右侧腹肌挛急可见,或有脐上中脘动气。
桂枝汤腹证不似小建中汤腹证,腹中痛突出、腹直肌挛急明显,脐两旁如上下竖行两片竹板,按之有抵抗。不似小青龙汤证,咳喘症状明显,必下部满闷,触之可及振水音,或有腹直肌挛急。也不像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患者,神疲喜卧,四肢冷凉,腹肌松弛,软弱无力,按之无明显抵抗,发热而脉反沉。更不像麻黄汤证患者,身体壮实,发热无汗,皮肤干燥,虽无腹胀硬实,但也腹肌有力。
而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加黄芪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1两人参3两新加汤证,皆与桂枝汤腹证相似。只是桂枝加葛根汤证项强几几症状突出,项背肌肉挛急、肩井等穴常有压痛。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有咳喘症状,或有胸中满闷桂枝加附子汤证表现为漏汗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腹诊较之桂枝汤证腹肌微软,四肢冷凉。桂枝加芍药生姜各1两人参3两新加汤证,以身疼痛为主证,或为四肢挛急疼痛,或有腹肌拘挛,心下痞塞。乌头桂枝汤则治寒疝腹中痛又身疼痛,表里俱寒者,腹痛剧烈,痛时常伴冷汗大出,腹肌拘挛甚,或积聚成块,自觉腹中有冷气,痛处喜热敷,平日手足冷凉,痛时则手足厥冷,或手足麻痹不仁。
【临床应用】本方应用范围极广,无论是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证,凡病机具有邪伤卫表,卫强营弱特点,或在里之阴阳不和,在外之营卫失调,具备汗出、.脉浮弱主证表现,符合桂枝汤腹证特点者,均可选用。今人常用治瘾疹、鼻鼽等西医所谓过敏性疾病,屡取佳效。

  • (一)太阳中风
    太阳病中风证患者,素体多卫阳不足,复感风寒之邪,表现为"卫强营弱"的"表虚证",证见发热恶风,自汗出,脉浮缓。浮缓之脉并非至数少、脉来迟缓,而是脉势缓弱,有驰缓之意,主要相对于太阳病伤寒证脉紧言之。
    河北中医学院张贵印先生于1986年夏季,曾治一患儿王×,男,8岁。平素易感,每次感冒必发热数日不退。昨日因汗出当风而受邪,发热38.9℃,恶风恶寒、自述头痛、恶心、头汗不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而弱,辨证属太阳病中风证,投桂枝汤,有实习学生问日:外感表证,冬则麻桂,夏至香薷,非定论乎?师曰:中医治病并无成规可言,辨证求因,据证选方,治病全凭脉证,有是证用是药也。遂投桂枝汤原方: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大枣5枚、炙甘草4克,服药已如法啜粥,温覆取微汗,从头至足皆有汗出而热退病解。(张贵印医案)
    (二)自汗
    《伤寒论》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这类疾病,临床并不少见,尤以妇女更年期更为多见,滋阴清热、益气助阳、敛汗诸法均难取效,若投用桂枝汤则可收奇功。
    刘渡舟教授曾治一患者:李×,女,53岁。每天都有二三次发热汗出之证,阵阵发作。病程1年,饮食二便尚可。曾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20余剂无效。切其脉缓软,视其舌淡苔白,遂辨为营卫不和之证。夫营卫者,阴与阳也。营卫谐和,则营阴来济卫阳,而热则不发;卫阳来护营阴,而汗则不出。今营卫不和,各行其事,两者不相济,故时发热而自汗出i治当调和营卫,和其阴阳,使营卫相依则病愈。为疏桂枝汤方,服后取微汗而瘳。(摘自《伤寒论十四讲》)
    (三)鼻鼽(过敏性鼻炎)
    鼻鼽、瘾疹属现代医学过敏性疾患,常反复发作,或有痒的症状,符合中医病因学中风邪为病的特点,桂枝汤解肌祛风,治疗这类病常有较好的疗效。
    来春茂老中医曾治1例患者黄×,29岁。黄自述阵发性鼻痒、喷嚏连声,流白色清涕,鼻塞头痛,反复缠绵两年之久,冬季寒风刺激后尤重。曾经中医、西医治疗未效。处桂枝汤:桂枝、白芍各9克,炙甘草4.5克、生姜3片、大枣5枚,另加葶苈子15克、蝉衣9克,二味研末分3次吞服,汤药送下,1日服完。用上方6剂,病已痊愈。患者虽无自汗出等证,但鼻流清涕,亦自汗之类证也。(摘自《新中医》1978,1.4)
    (四)热淋(泌尿系感染)
    热淋一证,湿热蕴结所致者较多,但也有由外感风寒诱发,或发病后见邪在卫表,卫强营弱脉证者,其人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治疗不能被西医"感染"病名所拘,同样可用桂枝汤加味治疗。《张伯臾医案》就有桂枝汤加味治疗尿路感染的验案。笔者师其意曾治一例:马×,女,35岁。1989年春节,因天气奇寒,加之操劳过度而发病。患者恶寒甚,发热39.2℃,周身酸痛,自汗出,脉寸关浮数而尺弱,伴尿频、尿急、尿道热涩疼痛。小腹胀满不适,舌淡红苔薄黄,辨证属湿热内蕴,风寒束表,方用桂枝汤解表散邪,更加甘淡清利之品以除湿热。处方j桂枝6克、赤白芍各6克、芦根15克,白茅根30克、淡竹叶15克、滑石15克、灯芯草3克、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4克,如法服取微汗,并嘱其闭门休养,两剂热退身疼止,继用芦根15克、茅根30克、淡竹叶15克、滑石15克、灯芯草3克、银花30克、甘草4克、薄荷3克,清利湿热兼散余邪,3剂,诸证消失。(赵进喜医案)
    (五)妊娠恶阻
    《金匮要略》本有桂枝汤治疗妊娠反应的记载,其机理前此已有人做过分析,今人言庚孚曰:"恶阻一证,其要莫过于阻。实阻者,宜下,宜通,宜行;虚阻者,宜补中,宜和营。因此,无论虚实之阻,桂枝能负,岂可不入汤煎耶?"这里要强调的是桂枝汤双向调节作用,是以调节脾胃阴阳为中心的。正因为它能调节脾胃,才可调节气血、营卫的不和。
    山西名老中医门纯德先生曾治一患者马×,女,29岁。妊娠两月出现妊娠反应,困倦嗜睡,胃脘嘈杂不适,遇寒则寒傈、遇热则燥烦,情绪无定,疲惫不堪,因此不能上班,误事很多。服桂枝汤2剂后,痛苦减其大半,即日恢复工作。(摘自《山西医药杂志》1979-1-25)
    临床上,笔者还曾用桂枝汤加芥穗等治疗妇女产后外感发热,桂枝汤加当归、香附、艾叶等治疗妇女痛经,桂枝汤加仙茅、仙灵脾、鸡血藤、当归、丹参等治疗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皮痹(硬皮病)等,也有较好疗效。
  • 二、桂枝加桂汤
    【方证概述】桂枝加桂汤是桂枝汤原方加重桂枝剂量而成。本为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向上冲心胸而设。较之桂枝汤,本方温阳下气作用较强,故可平冲降逆、坐镇阴寒。
    【腹证特点】桂枝加桂汤证患者平素腹软无物,或心悸。发作时气从少腹上冲至心,憋闷难受欲死,腹硬如板或小腹气聚结块,可渐渐增大。或有腹痛,手足冷。
    奔豚汤证也自觉有气上冲胸咽,但奔豚汤腹证同时伴腹痛腹肌高度拘挛绷急,或胸腹皆痛,其气可以从少腹或脐左右发,心胸憋闷难忍,郁冒,项背强急,甚者角弓反张欲死,伴往来寒热,且有突出的精神症状,心慌、悲哭、惊恐不安,或素喜失眠,心烦、敏感、大便有秘结倾向。桂枝汤证腹证仅腹皮稍有张力,不硬不实,偶也有自觉有气上冲者,仅轻度腹肌挛急,或限于右侧腹肌挛急,有的可见脐上中脘动气。
    【临床应用】凡具有桂枝加桂汤主症,符合其腹证特征者,排除奔豚汤证、苓桂甘枣汤证,即可选方。临床本方主要用治奔豚气(癔病、神经宫能症)、呃逆(膈肌痉挛)、腹痛(结肠过敏)、以及抽动秽语综合征、胸痹心痛(冠心病),也有借其温阳和营作用治疗硬皮病,雷诺氏症、冻疮者。
    (一)奔豚气
    《金匮要略》云:"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皆从惊发得之。"提示我们奔豚气病与精神因素有关。实践证明,其精神因素并不限于惊恐,也有由于悲哀、郁怒而致者。
    岳美中老中医曾治1例患者,为先生故乡老友之妻,年70,患呕吐腹痛1年余。询其病状,云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小腹虬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少腹上冲至心下,苦闷"欲死",继而冲气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按主诉之病状,是所谓中医之奔豚气者,言其气如豕之奔突上冲的形状…,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过度,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症。予仲景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服上方14剂,奔豚气大为减轻,腹中作响,仍有一次呕吐。依原方加半夏9克、茯苓9克,以和胃蠲饮,嘱服10剂,有时心下微作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是肝胃气上冲,改方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以暖胃温肝。服后痊愈回乡,两月后来信未复发。(摘自《岳美中医案》).
    (二)呃逆(膈肌痉挛)
    呃逆一证,故称"哕",《内经》认为属中上二焦病变,《灵枢·杂病》篇论其治法日:"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用转移病人注意力的方法治疗呃逆。因为呃逆实为"神思间病",其发病与奔豚气病似有某种联系。
    《辽宁中医》载一验案:董某,患呃逆证、病势较重,每次连续呃逆20余次不断,发作频繁,曾经多家医院治之无效,病家以年老无望,已备后事。医者认为病属奔豚,当用桂枝加桂汤。处方:桂枝25克、白芍15克、干姜10克、甘草15克、大枣7枚、陈皮10克、川朴10克。1剂水煎徐徐服之,当夜1剂服完,病势减轻一半,呃逆间隔时间延长,每次呃逆连续次数也减,次日又照原方再服1剂,病遂痊愈。(摘自《辽宁中医》1980.3)
    (三)头痛(脑外伤综合征)
    脑外伤综合征,中医虽无此病名,有关论述甚多,类似于中医外伤头痛、瘀血头痛证,传统治法多强调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等方为常用。但根据临床表现,详辨病机,也有不以瘀血内阻为主者,这可能与患者体质不同有关。
    《新医药学杂志》载一案:李×,男,12岁。脑外伤4个月来诊。刻下头痛头晕,纳差无力,经常恶心呕吐,左瞳孔略大,对光反应弱、肢体痉挛,抽搐阵发性发作,记忆力明显减退。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神经内科检查未发现明显病变。方用桂枝加桂汤,礞石滚痰丸治之:桂枝18克,白芍9克,生姜一9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礞石30克,菖蒲15克,远志15克,马尾连15克,瓜蒌30克。连服10剂,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又服30剂,症状基本消失。续服健身宁巩固疗效。治疗4个月开始上学,随访4年半,智力发育均正常。(摘自《新医药学杂志》1977.9)
  • 三、桂枝加芍药汤(附桂枝加大黄汤)
    【方证概述】桂枝加芍药汤是桂枝汤原方倍用芍药而成。桂枝加芍药汤在《伤寒论》原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属太阴者",是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之证,其特点是腹胀满,时腹痛。所以成腹痛者,误下伤中,寒邪内陷也。《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提示腹痛虽可以阳气失去宣通为本,同时确也存在血滞脉痹的病机。所以治疗必须在宣通阳气的基础上,理血行滞。而《神农本草经》谓芍药可主五内腹痛,下瘀血、除血痹,此即桂枝加芍药汤重用芍药之理。按现代的观点,白芍则又可缓急止痛。而桂枝加大黄汤的"大实痛",也当与桂枝加芍药汤证有类似病机。《伤寒论》云:"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说明用芍药大黄并不是着眼于大便秘结。脾胃虚弱,大便利者,也可用之。所谓"大实痛",与阳明腑实腹痛有本质不同。太阳病误下之后,脾胃失和,阳气失用,不仅存在血滞脉痹,而且腐秽之物也留而不去,故治疗宜在桂枝、生姜宣通阳气的同时,重用芍药,更加大黄,一方面和营理血;-方面辟秽破滞。大黄在桂枝加大黄汤方中,用量极小(调胃承气汤大黄用量的1/2),又不后下,更无枳实、厚朴、芒硝相伍,很难说明有多么强烈的通腑作用。
    【腹证特点】桂枝加芍药汤腹证表现:腹部胀满,扪之有抵抗感,腹肌挛急,但按之不硬不实,正按之也不应于腹底。腹痛呈阵发性。而桂枝加大黄汤证,腹部胀满较甚,腹部疼痛剧烈,腹肌挛急较之桂枝加芍药汤证更甚,扪之抵抗感明显。心下至脐上,接之硬而实。此即所谓"大实痛"。而小建中汤证也有腹中痛,或心中悸而烦,腹直肌拘挛,脐两旁常如上下竖行之两片竹板,其人体质多虚。承气汤类方证,腹部胀满,硬满腹痛拒按,大便秘而硬,甚至燥屎内结,常伴潮热、谵语、脉沉实等脉证。
    【临床应用】凡以腹满时痛为主证,腹证表现与桂枝加芍药汤腹证相符合者,则可选用。
    (一)腹满痛
    桂枝加芍药汤本治太阳病误治转属太阴腹满时痛证,临床也有太阴脾胃素虚腹满时痛者,虽有脾胃阳虚之倾向,但又不及理中四逆辈阳虚之甚,一般没有突出的吐利畏寒表现。此时可选用桂枝加芍药汤。
    笔者曾治赵×x妻,年56岁,症见,腹胀满不舒,时腹自痛,每过一个时期,因劳累和饮食失宜,即诱发腹痛大发作1次,其腹痛剧烈难忍,腹满时甚,上腹部起包,按之硬实,伴冷汗淋漓,曾被误诊肠梗阻而行手术治疗。余察其舌淡红苔剥,脉弦细,腹诊符合桂枝加芍药汤腹证特点,遂给予桂枝加芍药汤:桂枝9克、赤芍白芍各12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投方5剂,腹满减,腹痛止。随访近1年,未再复发。(赵进喜医案)
    (二)痢疾(慢性菌痢)
    痢疾发病,湿热壅滞所致者为多,但也有些慢性菌痢久治不愈者,属于虚寒之证。更有无明显寒热之象,介于虚实之间,辨证有肝脾不调,气血不和病机者,可用桂枝加芍药汤平肝和脾、调理气血,虽不治痢而痢可自止。如腹满疼痛,或下痢便脓血后重难通者,脉弦尚有力者,可用桂枝加大黄汤通阳和营,辟秽破滞。周凤梧教授曾治1例:王×,男,46岁。患菌痢,初时经治已减,后复发,缠绵不愈,变成慢性菌痢。每日少则三四次,多则五六次,排便甚急,不及入厕,则污衣裤,然登厕后又排便不爽,下重难通,大便状不成形。有红白粘液。患者自述:下痢之前,则觉一物向肠子里下坠,这时就必须排便,急不可耐,伴有腹痛肠鸣等症。脉象沉弦而滑,匿红茧邑观其服方,寒则芩连,热必姜附,补以参术,涩如梅诃,尝之殆遍,迄无所效。辨证属脾胃阴阳不和,肝气郁而成之;治法调和脾胃阴阳,治以土中平木,处方: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生姜各9克、大枣12枚,服2剂,下痢减日一二次,照方又服2剂痊愈。(摘自《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1.17)
    (三)厌食
    小儿厌食、乃脾胃不调之证,时医多以香砂六君子汤、七味白术散等方培补之,用保和丸、三仙冲剂消导之,有一定疗效。
    董廷瑶老中医则擅用桂枝汤类方参以调中开胃之品治疗小儿厌食纳呆,极有良效。而对伴见口馋嗜异,或恋乳嗜异,属疳积轻症或恢复期,脘腹满痛,舌苔稍腻者,予桂枝加芍药汤,腹痛苔润予小建中汤。曾治一张姓女孩,9岁。疳疾初化。腹痛而按之满软,面色萎黄,舌苔白腻,予桂枝加芍药汤加胡黄连、醋炒五谷虫、青皮、陈皮、香橼、神曲,5剂痛止。(摘自《董廷瑶幼科撷要》)
    (四)腹泻(慢性肠炎)
    腹痛泄泻久而不愈者,多虚多寒。有脾胃虚弱者,方宜参苓白术散;有肾阳虚衰,方宜四神丸;有脾虚肝乘者,方宜痛泻要方。而用桂枝加大黄汤治疗慢性腹痛泄泻;确不多见。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曾有报道:王×,男,58岁。患者脐腹部满痛已4年之久,时轻时重,大便不实。近月来,腹痛加重,大便溏薄,日三四次不等,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象沉弦。证属寒湿内蕴,气血壅滞(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治当温化寒湿、疏导气血。方桂枝加大黄汤加味:桂枝10克、炒白芍20克、炒大黄12克、苡仁15克、干姜10克。水煎服。此方连服六剂后,腹痛除,大便正常,原方继服三剂,诸症皆去,至今未见复发。(摘自《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4)
  • 四、桂枝加葛根汤
    【方证概述】桂枝加葛根汤,是由桂枝汤加葛根而成。本方在《伤寒论》中用治太阳中风兼经输不利之证。因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不滋,故在见太阳中风症的同时兼见项背拘急,俯仰不能。原文称"项背强几几"也。治疗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一,解肌散风,加葛根一则可佐桂枝以解肌表之邪,再则以舒通缓解筋脉之拘急。
    本方在煎煮中,定要先煎葛根,去其上沫,再纳诸药煎煮,以减其辛燥之锐气。另外,在宋本《伤寒论》中本方有麻黄,后世多数医家认为,此为误入,故当去之,余以为是。
    【腹证特点】本方腹证,可见腹部膨隆,但腹壁较薄,按之柔软,皮肤滑润,而无抵抗之力,同时在后背及颈项部疼痛,按之痛甚,活动不能自如。
    【临床应用】《伤寒论》第14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因此,本方主要用于太阳中风而兼有颈项不利之证。但历代医家根据本方解肌散风舒筋脉等等特点,还将本方用于各种杂证。
    (一)太阳经输不利证
    1978年春,曾治一患者曾×,男,36岁,教师。前不久,回家乡返程中,遇大雨而全身湿透,次日全身发热恶风,查体温39.1'C。自服"安乃近"等药,其热仍持续不退,故邀余为之诊治,患者自述除发烧之外,还伴有恶心欲呕,动辄汗出,颈项部拘急,大便稀溏,小便短少,余切其脉浮缓,望其舌淡苔薄白。诊为太阳中风兼经脉不利之证。遂处方: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7枚、葛根12克。服上方3剂,身热退,颈项已不强急,诸证悉除,唯心下痞满,不欲饮食,且伴呕心,又处平胃散加减,服4剂而愈。(陈宝明医案)
    (二)头痛
    马×,女,28岁。半年前因感冒而致头痛,遇风冷则痛剧、每早8时始痛,下午4时痛减,倦怠无力,终日昏昏欲睡,舌淡苔自,脉沉细而弦。系风寒之邪,上犯巅顶,阻遏经脉。用桂枝加葛根汤,加白芷、芥穗以祛风止痛,1剂痛减,2剂诸症悉除,无复发。(摘自《伤寒论讲义》)
    (三)颈项强急(颈椎骨质增生)
    王×,男,40岁。项部酸困疼痛2年,能俯不能仰;头项稍向后抬,即感到两胳膊及两手麻木。经数处医院检查,诊断为颈椎骨质增生。当前缺乏有效疗法,嘱其自行调养。给服桂枝加葛根汤40余剂,此痛虽未治愈,但颈部的酸困疼痛感觉有一定好转。(摘自《经方发挥》)
    (四)落枕
    沈×,男,21岁。患落枕2日,经针灸、按摩不愈。颈项强痛,头不能左右转侧,无奈每日服"去痛片"3~4次。但一旦停止服药,则疼痛如故。余视其舌淡苔薄白,脉弦缓。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草6克、大枣7枚、生姜3片、葛根12克。服3剂减轻,6剂尽,其病愈。(陈宝明医案)
    (五)偏颈
    吴×,女,5岁。母代诉:8天前患儿在田间玩耍,不慎失足落水,当时仅将裤子打湿,头身未见外伤,患儿亦未诉任何不适。傍晚发现颈项向左偏斜,不能转动,入夜不能平卧睡,呼叫颈项疼痛。因疑为落枕,次日请人"扯"、"端",未见好转。但患儿昼日嬉戏如常,入夜则感不适。8日后来诊,患儿头项明显向左偏斜,颈项肌肉强硬,皮色不变,亦不发热,但压之疼痛。头汗甚多,口干喜饮,饮食减少,大便1日
    1次,小便不黄,舌质正常,舌苔白,脉浮。诊为偏颈。辨证:太阳中风,经输不利。治则:解肌祛风,舒利经脉。处方:桂枝10克、白芍15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甘草3克、葛根24克、花粉18克。药后汗止,3剂颈即不偏,唯转动尚欠灵活。此太阳经输之气尚未完全疏通之故。守上方加秦艽15克,丝瓜络12克。2剂后颈项活动自如。(摘自《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9。4.94)
    (六)口眼喁斜(面神经麻痹)
    张×,女,26岁。因乘长途汽车,面朝敞窗,疾风拂面,当时殊觉凉爽。抵家后发觉面肌拘紧,口眼喁斜。切脉浮,舌苔白而润。辨证:风中阳明经络。…治法:驱阳明经络之风邪。处方:桂枝加葛根汤,另加白附子、全蝎。服2剂,汗出邪解,其病遂愈。(摘自《伤寒论十四讲》)
    (七)瘾疹(荨麻疹)
    李×,女,37岁。患荨麻疹数年,每日必发,疹出如粟,逢汗出遇风时加重,病发则全身肌腠不舒。经多种方法治疗,效果始终未能满意,虽为小疾,但发作时瘙痒难忍,心中作烦,影响工作与休息。辨证:肌腠疏泄,玄府不固,风邪侵入肌肤,又善行而数变,窜之毛窍.瘙痒难忍,阳气外泄,故汗出恶风,经气不舒。共服20余剂,基本告愈。(摘自《江苏医学》1979,4.44)
    (八)下利(菌痢)
    张×,女,1岁。发热1日,腹泻10多次,粪便带红白粘液,诊断为"菌痢"。入院后经氯霉素加服清热解毒止痢中药,腹泻仍不止…住院10日后,中医诊之:患儿卧床,正在输液,面红身热,体温40.5℃,衰弱无神,唇口干燥,眼窝凹陷,气息低弱,不思乳食,自汗出,稍动则易惊怖,大便10余次,每次量不多,红白粘液混杂,小便短少,指纹赤而浮,舌苔粉白。证属内伤饮食,复感表邪,表证不解,邪气又陷入阳明,遂成下痢。当以解表,兼以升提陷入阳明经邪之法治之。拟桂葛汤1剂:桂枝10克、葛根10克、杭芍6克、生姜2小片、大枣3枚、甘草3克。上方连服3剂,一切情况良好,体温已平,精神转佳,乳食如常,遂调理数日,痊愈出院。(摘自《吴佩衡医案》)
  • 五、桂枝加附子汤
    【方证概述】桂枝加附子汤,即由桂枝汤原方加附子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加附子扶阳固表、温经散寒。故主治太阳病误汗,表阳虚而表邪不解,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尤在泾云:"夫阳者,所以实腠理、行律液,运肢体者也。今发汗而使阳虚,既不能护其外,又不能温其里.则汗出而小便难矣,邪风之气,亦不能随汗而解,所以恶风、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扼要论述了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
    【腹证特点】桂枝加附子汤腹证,可见心下痞满,按之疼痛,或心下结聚,有冷气凝结,时有鸣动,甚至少腹里急、疼痛,手足冷凉,肢体挛急难以伸屈。桂枝加附子汤证与桂枝汤证相比:后者为营卫不和、气血不调,腹中仅有轻度挛急,或有动气,一般无腹痛里急、小便不利、肢体挛急等。
    【临床应用】本方主要作用是助阳散邪,适用于阳虚外感病。其他病证,可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加减。
    (一)漏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李×,男,46岁。因漏汗证来诊。入夜汗出尤多,近来日渐加重,平素内衣潮湿,痛苦不堪。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紊乱",服中药牡蛎散等,无明显效果。自述近年来常罹感冒而不愈,全身怕冷,后背恶寒。纵然是盛夏之季,亦重裹衣被,两手仍冰凉不温,遂望其舌淡苔薄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迟缓无力。此一派阳虚阴盛之象,立温阳固表止汗之法。处方:制附子(先煎)10克、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7枚。4剂,汗出明显减少,手足及全身转温,又4剂,汗出止,诸症除。患者自以为效方,又连服10余剂,结果见口舌生疮,嘱服穿心连片而愈。半年后随访,汗出未再复发。(陈宝明医案)
    (二)小便难
    杨×,男,64岁。患心悸气喘已10余年,因感受风寒,发热恶寒,体温持续38~39'C之间,服藿香正气汤、小柴胡汤及西药无效。西医诊断为风心病。症见面色青黄,精神疲惫,心悸气短,发热汗出,恶风寒,咳嗽不能平卧,四肢发凉,小便少而不畅,每日约200毫升,脉促,120次/分,体温38.9℃。此心阳衰弱、表阳不固。治宜温阳固表、益气和营: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炮附子15克、生姜15克、大枣12克、五味子12克、红参6克、麦冬12克、大腹皮15克。上方2剂后,发热减轻,汗出恶风止,小便通利,咳嗽减轻。继服3剂,四肢转温,发热止,小便正常,脉搏90次/分。(摘自《江苏中医》1981,1.35)
    (三)四肢拘急
    王×,男,29岁、农民。住院号4572。1952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因慢性骨髓炎、住院两月余。一天下午感到怕冷,头痛。医者给予非那西汀0.2克,匹拉米洞0.2克,一次服下,约半小时许,大汗不止。恶风,尿急,尿急而无尿液,急邀中医会诊;检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表情惶恐,全身大汗淋漓,四肢拘急,坐卧不宁,状甚危笃,脉沉微而数。诊为大汗亡阳。处方:桂枝10克、甘草6克、白芍10克、附子10克、生姜1片、大枣3枚、水煎服。…当即配药煎服,服1剂汗止而愈。(摘自《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3.58)
    (四)寒疝
    某患者因寒冬涉水兼房事不节,诱发睾丸剧痛,多方诊治无效而就诊。症见面色青黑,神彩困惫,舌白多津,喜暖畏寒,睾丸肿硬,剧烈疼痛,牵引少腹,发作则小便带白,左睾丸偏大,肿硬下垂,少腹常冷,阴囊汗多,四肢厥冷,脉象沉弦。此乃阴寒凝聚。治宜温经散寒。处方:炮附子30克(先煎)、白芍30克、桂枝30克、炙甘草30克、黄芪60克、大枣12枚。12剂。兼服当归120克、生姜250克、羊肉1000克。上方服后,阳回痛止,参加工作。(摘自《新医药学杂志》1978,12.17)
  • 六、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方证概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乃桂枝汤原方加厚朴、杏仁。在《伤寒论》中主治太阳病误下致喘,或素有宿喘,复感风寒,出现外感风寒表虚症并引动宿喘者。方中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散邪,加厚朴、杏仁利肺止咳、降逆平喘。煎服法则同于桂枝汤,也须温覆取汗,风邪一去,肺气自利。
    【腹证特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患者气喘症状突出,自觉气上冲逆,可见心胸满闷,但一般腹肌柔弱,偶有似桂枝汤腹证,腹肌轻度挛急者。一般出汗较多,肌肤多湿润。有宿喘者可见胸膺膨满如桶状。桂枝加厚朴汤证与小青龙汤证皆以喘为主证,但后者为寒闭内饮,心胸满闷,胃中可有振水声,或有少腹满、小便不利、甚至下肢浮肿等,伴有表症,汗出较少。
    【临床应用】本方主要用于寒喘证。
    (一)喘(误治致喘)
    戊申正月,有一武臣为寇所执,置舟中艉板下,数日得脱,乘饮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作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怆惶失措,预诊之日: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之法也。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浆浆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摘自《普济本事方》)
    (二)咳喘(宿喘)
    陶×,女,60.岁。咳喘十余年,时发时愈。咯出白粘痰,多咳即喘,夜难平卧,;容易汗出,纳少神疲,腰背酸楚,舌质淡青,舌苔薄腻,脉象细滑,痰饮恋肺、感邪即发、肺失肃降。治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味:桂枝4.5克、生甘草4.5克、厚朴3-克、杏仁6克、苏子9克、炙紫苑15克、陈皮6克、前胡6克、淮小麦15克。3剂,咳喘减轻,痰液不易咯出,渐能平卧,汗亦渐止,腰酸足麻,纳食略减,舌质淡,脉细,仍用原方去厚朴。随访:停药后咳喘已愈,半年未见复发。(摘自《黄文东医案》)
  • 七、桂枝加芍药生姜各1两人参3两新加汤
    【方证概述】桂枝加芍药生姜各1两人参3两新加汤,简称桂枝新加汤,乃张仲景在古方桂枝汤基础上加味而成。在《伤寒论》中,主治太阳病发汗过多、气营受伤身痛证。方中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重用芍药滋阴开痹,加人参补气生津,重用生姜辛温通阳,引诸药散达于肌表而治身痛,可共奏奇功。
    【腹证特点】桂枝新加汤证患者,身疼痛酸楚,畏风喜暖,腹证可见心下痞满,腹肌无力,按之濡软,或在脐两侧发现腹肌挛急。附子汤证桂枝新加汤证与相比,附子汤证身痛而畏寒甚,伴见四肢厥冷,腹证可见心下冷气结聚,腹肌拘急,腹痛,腹部冷凉,背寒等。而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关节痛为主,属痹证范围。
    【临床应用】本方具有祛风散邪、通阳养营之功,所以不仅适用于营血不足身痛证,也用于气血俱虚身疼痛者。
    (一)身痛
    刘渡舟教授曾治一樊姓妇女,新产之后,忽而身痛,自服"生化汤"2剂无效。随诊学员诊为气血两虚身疼,用当归、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药,服之有效,但治不彻底。刘老因切其脉沉缓无力,舌淡苔白,嘱用新加汤,3剂而病愈。学员不解,刘老解释说:关键在于新加汤走表而参芪走里,此身疼一证,是在表的营卫气血不足,故服新加汤更为合拍。(摘自《新编伤寒论类方》)
    (二)便秘
    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3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使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于是请治于先生,心下痞硬,少腹无力。即予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3帖,冲气即降,大便痛快。经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利。二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摘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三)腰痛
    郭×,男,48岁。患腰部疼痛半年之久,每逢劳碌及着受风寒即加重,隐痛绵绵j酸困的感觉多于疼痛,严重时伸屈皆感困难,外科医生诊断为腰肌劳损。病情逐渐发展,曾多服补肾之品,结合针灸、按摩、理疗等法,虽有近效,但不能巩固。后服新加汤加当归、黄芪出入化裁20余剂治愈。(摘自.《经方发挥》)
    (四)妊娠恶阻
    刘×,女,24岁。月经3月未行,四肢酸软无力,恶心呕吐,渴不欲饮,口淡无味,不思纳食,眩晕,嗜睡眠,形寒发热,脉滑而细,舌苔薄白。即予桂枝汤1剂。复诊:诸证较前有减轻,脉滑而弱,舌质淡红。续予桂枝新加汤2剂,症状消失。后正常分娩,产后健康。(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65,8.26)
    、(五)产后高热
    产后3天发热,体温40.2℃,头痛、恶寒有汗,舌苔薄微腻,脉象浮小数。乃产后气阴两亏,风邪乘袭,以致营卫不和,治当调和营卫、补虚退热。处方:川桂枝3克、杭白芍10克、炙甘草3克、生姜1片、大黑枣4枚、太子参15克、嫩白薇15克、香青蒿5克。2剂,体温降至正常,余症消失。(摘自《江苏医药》1979,1.40)
    (六)头痛
    艾×,女,43岁。头痛恶风伴严重精神症状反复发作5年余。头痛以冬季多发,偶也见于夏日之阴雨天。头痛以前额及后头部为甚,项背拘急不舒。恶风,冬日必闭户裹头,怕见太阳,夏日必须戴草帽。稍不注意,则可致头痛发作,发作时呼天抢地,严重时有幻听幻视,哭笑无常,行为乖异。曾求巫婆神汉祝由,终无疗效,后邀余往诊。见患者头裹长巾。精神困顿,舌淡略暗,苔白略腻,脉双寸略浮,关尺俱沉细而迟缓,辨证属头风久病、气阴俱伤、营卫不足、气血瘀滞,治拟祛风散邪、益气养阴、通阳和营、开郁活血,方用桂枝新加汤合选奇汤加减:桂枝9克、赤白芍各9克、生姜12克、大枣12枚、炙甘草9克、人参5克(另兑)、苍术9克、清夏9克、黄芩9克、川芎15克、白芷9克、细辛3克。3剂,头痛大减,精神症状亦消失,已去头巾。后因洗头,几天后又发头痛,仍用3剂原方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赵进喜医案)
    (七)产后风
    杨×,女,36岁。因产后着风寒致手足拘挛,发作时四肢挛缩,蜷曲,疼痛难忍,痛苦万分,必须经按摩、针灸始能缓解。但时隔不久即又复作,或一日数发,或数日一发。虽经医治,但仍发作频频,已反复发作半年之久,诊其脉迟而紧,舌淡无苔。考虑为产后血虚,复感风寒之邪,筋脉"寒则收引",遂投以新加汤加当归、木瓜、钩藤等。服2剂后,拘挛顿止、继服5剂痊愈。(摘自《经方发挥》)
    (八)挟色伤寒
    患者男性。某日下午,自觉头重肢酸,且有憎寒,以为受凉,乃饮酒取暖。是夜,又不禁房事。次日头痛更重,身烦热而恶风,骨节疼痛如被杖,眼赤如醉,舌苔白腻,脉细而缓,体温37.5℃,初诊时并未告以触犯房事,据证以流感,处疏解化湿之剂服之,当晚虽得少汗,而身重倦怠反剧。再诊时仍予原方加减未效。三诊时,体温稽留于37.5℃,而神疲肤痛未减,其所异者为两目红赤,眼眶黑晕如病久状。因再三追问,始露真情,改为桂枝人参新加汤加紫河车以进,连服4剂,神气始复,眼赤亦消。(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58,7.40)
    总之,桂枝新加汤的适应范围甚广,但总为虚实并见之候。或为虚人外感,或为外感病误治致虚,或为产后受风,或为挟色伤寒,都存在虚的一方面。"挟色伤寒",有人谓之"阴阳易",二者似有不同。"阴阳易"也是有关性交的一组证候,但表现较特殊,一般发生于外感病恢复期,与"房劳复"有某种联系,故《伤寒论》原书与"瘥后劳复"并在一篇讨论。
  • 八、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方证概述】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即桂枝汤原方去桂枝更加茯苓、白术二药。对此方药物组成,医家争议颇多。《医宗金鉴》认为去桂应是去芍之误;成无己认为不应去桂也不应去芍;钱潢认为原条文有错简;阎德润认为去桂、去芍均可。而王肯堂、尤在泾、柯韵伯、陈修园、徐灵胎、陈慎吾、刘渡舟则认为应按原书精神理解,去桂加茯苓白术没有错。笔者认为:研究古书必须从白文出发,没有版本学依据,从主观认识出发,妄论错简,往往搞错。《内经》早有"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之论,太阳系统的卫气护表功能与膀胱三焦的气化功能,是有密切联系的。表邪去则水白化,水气化则表自解。所以,麻桂香薷解表药多可利水,滑通竹叶清利品皆有益于解表。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就是通过利在内之水饮,调在表之营卫的代表方剂。方后注云:"小便利则愈",说明该方确有通利尿道之用。唐容川论五苓散与本方效用时说:"五苓散重在以桂枝以发汗,发汗即所以利水也;此万重在苓术以利水,利水即所以发汗也。实知水能化气,气能行水之故,"深得仲景之心。
    【腹证特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腹证表现:心下满,微痛,腹诊时见腹肌挛急,或心下痞,胃中有振水声,或心下悸,而无气上冲之感。多小便不利。五苓散证可见烦渴、发热、小便不利、脉浮等,可有心下痞,水入口即吐;或有少腹里急,或有脐下悸,头眩、吐涎沫,无腹肌挛急。桂枝汤证一般也有腹肌挛急,或有轻度腹肌痉挛,则常有气上冲逆之感。
    【临床应用】本方具有通阳达表、利水蠲饮之功,常用治外感病,水不气化,营卫失和,发热久不去者以及杂病具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腹证表现者。近人有认为"心下满微痛"与西医慢性胃炎、溃疡病表现相类,从而投本方治疗胃病者,也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一)发热
    陈慎吾老中医曾治一发热患者,屡经医治,发热不退。问其小便不利,而胃脘而不舒,脉沉而弦,舌苔白而水滑,辨为水饮阿停,阳气外郁,乃不治热治水。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3剂热退而安。(摘自《伤寒论诠解》)
    (二)痫证(癫痫)
    李克绍教授曾治一患者,王×,女,50岁。患者经常跌倒抽搐,昏不知人事,重时每日发作数次,经西医诊断为"癫痫",多方治疗无效,遂求诊李老。望其舌,一层白砂苔,干而厚。触诊胃部,痞硬微痛,并问之,知其食欲不佳,口干欲饮。此系水饮结于中脘。但病人迫切要求治疗痫风,并不以胃病为重。因想,癫痫虽为脑病,但是脑部这兴奋灶,必须通过刺激才能引起发作。而引起刺激的因素,在中医看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中药治疗癫痫,可以选用祛痰、活血、解郁、理气、镇痉等各种不同的方法,有时都能减轻发作,甚至可能痊愈。本患者心下有宿痰水饮,可能就是癫痫发作的触媒。根据以上设想,即仿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意…处方:茯苓、白术、白芍、炙甘草、枳实、僵蚕、蜈蚣、全蝎。患者于一年后又来看病,称上方连服数剂,癫痫未再发作。当时胃病也愈。今胃病又发,要求治疗胃病云云。因又与健脾理气化痰方而去。妙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癫痫顽证,确有独到之处。(摘自《伤寒解惑论》)
  • 九、桂枝去芍药汤
    【方证概述】桂枝去芍药汤即桂枝汤原方去芍药。若再加炮附子则为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在《伤寒论》中,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此乃胸阳受挫阴邪上乘之候,故去芍药之阴柔破泄,以使桂枝甘草等能更好地发挥温通阳气的作用。胸满,即胸闷,脉促指脉来急促,是胸阳受挫、心阳失用的表现。而桂枝去芍药汤证更见微恶寒者,是下后阳气已虚,较之桂枝去芍药汤证胸阻受挫、损伤阳气程度要重(但也不至于脉微恶寒)。故治疗更加炮附子以温补阳气。
    【腹证特点】桂枝去芍药汤证胸中满闷,腹诊自心下部以下皆无力,按之也无痞硬拘急,腹肌无拘挛。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腹证与桂枝去芍药汤腹证相类,多伴有恶寒的症状,或有手足冷凉。
    【临床应用】凡表现为胸闷、心悸、咳逆、气短,证属胸阳不振、阴邪内乘,皆可选用桂枝去芍药汤。如冠心病胸满气短,或心绞痛每于夜间发作者,及部分心肌炎病人,投此方常有佳效。
    (一)胸满短气(心肌炎)
    外感病后出现胸闷脉数急促无力,或兼见心悸气短,有误下所致者,也有自然发展而成者,很类似于现代医学心肌炎临床表现。所以,治疗心肌炎,可酌用桂枝去芍药汤。
    刘渡舟老师曾治1例:李×,女,40岁。"心肌炎"入夜则胸满气短,必吸氧气始能缓解。切其脉弦而缓,视其舌淡而苔白,辨为胸阳不振、阴霾内阻之证,为疏桂枝去芍药汤,两剂而症减。后又更加附子而获愈。
    (二)胸痛恶寒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较之桂枝去芍药汤温阳散寒之力更强,所以,临床主要用治桂枝去芍药汤兼阳虚寒盛者。
    刘渡舟教授曾治一例:王×,男,36岁。自述胸中发满,甚或作痛。每逢冬季发作更甚,兼见咳嗽气短。切其脉弦而缓,扪其手则凉而不温,问其小便清白而长。参合上述脉证,诊为胸阳不振而阴寒上踞,处方:桂枝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附子9克。服此方数剂,而胸满短气皆愈。(刘渡舟医案)
    (三)胃脘痛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年第1期载一医案:患者系女性,形寒胃脘痛,得食更甚,手按稍缓,以腹证分析病机,外有余客邪病,拟进和营卫法,桂枝去芍药加茯苓。在此已扩展了本方的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