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纳责任承诺书:纪硕鸣:公共外交呼唤中国人新形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07:21

开放的中国,不仅有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受到国际欢迎,而且经济低迷的西方国家还欢迎中国客人去旅游、消费,去促进西方国家的经齐增长。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二零一一年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报告”,预计上半年中国出境游人数达到三千二百万人次。每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都是中国的名片,都是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民间外交使节,代表了中国、中国人的形象。为此,一年一度的“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广州二零一一”聚集了中外公共外交的专家学者,探讨“中国人的国际新形象”。


  由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支持的“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广州二零一一”十一月十五日在广州举行。除了主旨演讲,还安排两场专题论坛,分别研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和“中国国民形象与国家形象”。来自政府、学术机构、媒体和企业界的代表二百多人参加了会议。有意思的是,参会的嘉宾除了中国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年会还特邀了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及中国海外地区的学者参加,大韩民国忠清北道经济通商局长金京镛、日本学者加藤嘉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刘宏院长、台北大学郑又平博士及澳门香港等嘉宾就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作专题演讲,站在海外的角度看崛起中的中国人新形象。


  公共外交的话题在中国开始变热已经有三年的时间,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使者。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致辞时表示,中国“走出去不只是产品,还有人要走出去,我们每年超过千万中国人到外国去,接触可能超过上亿的外国人,所以每个人到外国都是外国人认识中国的一个课本,所以这次年会讨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还讨论我们自己怎么看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这是一个长期的主题”。


  赵启正讲了一个故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的时候,通过渠道带话,他想读书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及素养。但那时,居然不能提供一本描述现代中国人的书,中国有林语堂写的《中国人》,但这都是三十年代的书籍。“就是说我们现在拿不出一本现代人写的中国人、中国人的素养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或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书籍。但我也知道我们有的部门请了一些人去写,到后来写不下去了,因为他觉得写缺点很难,写优点很容易。”


  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前会长陈昊苏响应赵启正讲话时提到:“我们需要有一本书,这是非常好的想法。我们现在不说这本书已经开始写了,我觉得大家都在强调公共外交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为写这本书做准备工作,可以这么说,我们正在编写这本书的前几章,相信这次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也是编写这本书的开端。”


  为拓展公共外交,去年开始,察哈尔学会举办年会。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博士对亚洲周刊表示,这一年来,中国开展公共外交有很大变化。现在几乎所有涉外部门如外交部、外宣办、中联部都重视公共外交,增设了机构、编制,一些学校开课设立专业,还编着了公共外交概论等书籍。“察哈尔学会连续两年举办年会,从国家形象到中国人的形象开展广泛研讨活动,是为拓展公共外交,改善国家、国人形象献计献策。”


  全国政协外委会委员、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袁明刚在纽约参加联合国一个活动,袁明演讲时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刚刚从戛纳回到纽约,可能受到鼓舞,气色很好。他穿梭于宾客之中,很低调,很活跃,袁想,他真是广结善缘。公共外交说白了,用最通俗、最中国民俗的话来讲,不就是要搞一个好人缘吗?从联合国秘书长身上,袁明引发了关于公共外交的联想﹕“广结善缘,有一个好人缘,国家就会有一个好国缘。”


  去年,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到北京访问,晚宴上,中央音乐学院一位从英国回来的年轻女钢琴家演奏了一首《彩云追月》,这是广东音乐,但是在钢琴上弹,弹得那么美妙,赖斯从来没有听说过钢琴上有中国的音乐,但她听得懂。袁明认为:“中国艺术家们、文化人士用自己的作品,从历史传统里面再提炼的这些现代审美,实际上已经在向全世界述说我们是谁,在结善缘,在展示一个群体。”


  《中国大趋势》反响负面


  接着袁明的话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胡伟教授对中国公共外交故事作出评述,他指出,中国在美国时报广场播出的宣传片中突出姚明、李嘉诚、袁隆平、杨利伟等一些名人,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但另一方面这种文化传播软实力的背后,实际上硬销的还是硬实力;过去中国共产党很成功的公共外交案例,就是请斯诺到延安来写了一个《西行漫记》,把当时的延安、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进行了一个展示,非常成功的。现在也采用同样的手法,请美国很有名的未来学家纳斯比特,又写了一个《中国大趋势》。胡伟说:“这本书我听下来国内外的反响是比较负面的,认为是在炒作、宣传,甚至产生了一些非议。”


  胡伟提醒,中国人现在面临的问题,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都有一个信仰缺失、价值扭曲的问题,甚至是礼崩乐坏的问题。“其实搞公共外交也好,搞对外宣传也好,就是为中国的崛起创造一种良好的国际环境,不要让国际力量老是来打压我们,要让人觉得中国的崛起是不威胁人的,是能够与别人和平共处的。”胡伟强调,继续站在道义力量的制高点,拓展公共外交,在中国人国际形象塑造方面道义的力量更重要。


  云南省政协常委、云南红酒业集团董事长武克刚讲中国人被破坏的形象引起与会者共鸣。武克刚批评:近年来,最破坏中国人形象的是中国政府代表团团员,中国代表团官员越出去越不象话,觉得兜里有钱了,刚开始向人家学习,很谦虚,现在出去关心的是有什么好玩的、有什么好吃的、有什么好看的,形象极其恶劣。“现在公费出国,公费层次下降,到了区里、县里越不象话,越是破坏中国公共外交形象,白天打瞌睡,晚上是好色好酒好贪。我建议应该有规定,出国起码自己交三分之一的钱,现在底下为了争取出国,打破头,不要脸多了,丢人丢到国外。”武克刚认为﹕根本性的问题是我们承认不承认世界文明?跟不跟世界文明接轨?我们是不是应该朝着世界文明的方向走?


  中国公共外交倡导者赵启正总结说:今天的发言角度是多样的,有一个特点,没有隐瞒自己看到本民族的缺点,哪怕是大缺点,我就想到小悦悦事件,十八个人无动于衷,我真是心都碎了,我有冲动,要蹲到光盘里面想把这个孩子救下来,这是一个引起全国人反思的事件。“大家这样当着很多外国朋友的面说自己民族的缺点是为什么?是希望克服,希望我们改善、改进,希望我们进步,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希望。”


  年会在宣读提升中国人形象的“察哈尔公共外交广州二零一一共识”中结束,这只是深层讨论中国公共外交、期望中国人国际新形象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