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学与网络安全》:古代帝王和諧世界的法寶 《孝經》研習報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0:38:40
古代帝王和諧世界的法寶
《孝經》研習報告
後學鍾茂森 講於華嚴講堂
2008-5-10
提 綱
(粗體字是字幕)
茂森蒙恩師凈空老教授栽培,多年來學習孝經,力行孝道略有心得,奉恩師慈命,講粗淺體會向各位仁者彙報和請教。
#第一集 概要
此孝經概要之研學,采用佛家天臺宗之五重玄義。自古儒釋道三家皆為聖賢教育,雍正皇帝曰:理同出一源,道并行而不悖。本次講座,希望將三家之義理和研究方法均融合運用。自古以來,佛經體例的研究分析可謂登峰造極,故在此沿用。孝經雖是儒典,而佛經體例的分析方法亦可借用於此。幫助我們在沒有講經文以前,先了解整部經的義理宗旨,等於掌握全經。
佛家天臺宗之五重玄義:
一、釋名 (解釋本經的題目)
二、辯體 (辨明本經所依據的原理)
三、明宗(明瞭修學的方法)
四、論用 (論述修學本經的利益)
五、判教(判定教學的課程)
一、釋名――孝經
(解釋本經的題目)
(宋)邢昺疏序云:
《孝經》者,孔子爲曾參陳孝道也。
孝者,事親之名;經者,常行之典。
具體來說,[(宋)邢昺疏序]:
道常在心,盡其色養,中情悅好,承順無怠之義也。
按《漢書•藝文志》云:“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
經,常的意思。義,利益萬物;行,品行,行為。
例:4000多年前舜的大孝,3000多年前的文王每日三省,2000多年前的文帝床前侍母,傳頌至今,使我們也為之敬佩效法。
皇侃曰:經者,常也,法也。
南朝梁儒家學者,經學家,曾著《孝经义疏》(佚失)。
此經爲教,任重道遠,雖複時移代革,金石可消,而爲孝事親常行,存世不滅,是其常也。  能幫助實現幸福人生、和諧社會之教育,是其法也。
《易》有上經、下經,《老子》有道經、德經。孝爲百行之本,故名曰《孝經》。
二、辯體——以道為體
(辨明本經所依據的原理)
夫孝,德之本也。
道為德之體,德為道之相,所以孝以道為體。以下為分析:
末學在2007年4月國際道德經論壇“和諧世界以道相通”發表演講:《和諧之道,以孝貫通——《道德經》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道是什么?道是不可名狀、不可思議的,《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觀妙章第一) 道,是離言絕慮的,凡是可以說出來的,想出來的,都不是道。道,是宇宙的本體,是“天地之始”。
老子說:“大道無名,生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清靜經》)。所以“道”是“玄之又玄”。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造就宇宙萬事萬物,而不可言其有。
“道”生成了萬物,而又蘊涵於萬物之中。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反復章第四十)。“無”是道,是不得已的說法。“無”,不是什么都沒有,“無”能生有。所以,“道”是不空不有,亦空亦有,不落兩邊。
“道”,豎窮三際,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道”,橫遍十方,沒有邊界。它超越時空,是宇宙本體。 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悟道后說:“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六祖說的“自性”就是老子說的“道”,勉強稱名而已。
道的存在,正如《道德經》(大象章第三十五)所描述的玄妙狀況:“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道德經》大象章第三十五)”它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接觸不到的。但它是永恒存在的,它的妙用是無邊的。
自然界中有沒有這種東西呢?有!打個比方說,磁性雖看不見,摸不著,可是它確實存在,有多種功能(用之不可既)。用磁鐵可以吸住鐵針,是磁性的作用;金屬棒在磁場內轉動就產生電流,這就是發電機的原理;帶電金屬在磁場中就自動旋轉,這就是電動機的原理。所以磁性也可以說是“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德”是什么?德是道的相,道是德的體。道因德顯,德是道的人格化、倫理化。儒家提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就是人格化的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這五倫是道的倫理化。奉行這五倫八德的人,就與道相應。道與德是一體,如水生波。水是波的本質,波是水的現相,水波一體。
例: 劉霆背母上學。劉霆是浙江林學院一年級學生,與別的大學生不同的是,他不住在學校提供的宿舍裏,而是在校外租下一間小屋與罹患尿毒癥的母親同住。劉霆幾乎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來照顧母親。他說:“母親含辛茹苦地把我養大,我自然要力所能及地回報。”
“媽媽,你一定要活著,只要你活著,我就能堅持下去!”。
無人教導,天性使然。道之顯,人格化。
孝,德之本也。
三、明宗——事親、事君、立身
(明瞭修學的方法)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事親:母親孝道的教育對自己健康成長很關鍵。
例:在1984年春節,茂森十一歲的時候,在我們家族傳統的春節聚會上,兄弟姐妹們都帶領自己的孩子來到父母這裏,給老人磕頭拜年,獻上禮物紅包,而且各家的孩子都要獻辭。茂森的發言是:
《怎樣孝敬父母?》
《孝經》裏有這樣一段話:“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敬父母,一方面是物質上的孝敬,要讓他們豐衣足食,按時給他們一些零用錢,經常給他們買一些可口的食品,尤其當父母患病時,子女應盡全力照顧好老人,也為自己的子女樹立好榜樣。更為重要的就是精神上的孝敬。我們要關心老人,要尊敬他們,有事同他們商量,尊重他們的意見,使他們精神上感到愉快。
這是十一歲時茂森在家族春節年會上的發言主要內容。在我們的家庭文化箱中,保留著這些資料。
例:我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養大。我從小就受到母親良好的教育,母親常啓發我立人生遠大志向,讀書志在聖賢。她鼓勵我出國留學。我捨不得母親,但母親說:“我將來要做博士的媽媽,做教授的母親。”
1995年22歲大學畢業,考取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臨行前,我拜別母親說:“媽媽,您等我七年,完成碩士和博士!”母親因離異而獨居在家,為成就兒子甘受寂寞(與劉霆之母同,母子有親是道)。
在美國留學期間,成績優秀,獲得學校的獎學金和學費减免,沒有獎學金就根本無法支付昂貴學費。生活清苦,省吃儉用,租最便宜的房子;冬天不開暖氣,用書本壓被子;用同學廢弃的高壓鍋;每周一次搭同學便車買菜,包心菜加胡蘿蔔,胡蘿蔔加包心菜,最便宜。每月按時給父母寄300美元(當時相當於人民幣2400元以上),其中給我寄200美元,給他父親寄100美元,對他們是比較豐厚的生活補貼。
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完成學業,報答父母,規定自己“七不”:不看電影電視,不逛商場,不留長頭髮,不穿奇裝異服,不亂花錢,不亂交朋友玩樂,不談戀愛。
導師嚴格要求,許多人不敢接近,我能挺住。因在哪裡?幼兒園的走路訓練。
安住在這種專心清淨的學習生活,學習成績優異,提前以四年的時間完成了碩士、博士課程。
1999年博士畢業,邀請母親來美國參加畢業典禮
1999年博士畢業,我導師是在學術界頗有名氣的教,他稱讚說:你是我25年教學生涯中最優秀的學生。由於他的有力推薦,我一畢業就到了德州大學的一個分校教書。我接母親來美國參加博士畢業典禮,幷且一起赴大學上任,從此我便能用我的收入贍養父母和鄉下的爺爺奶奶。
工作之餘,我跟母親一起跟隨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釋淨空老教授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這位長者今年81歲高齡,一生不遺餘力地奉獻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事業,是我們最景仰的大德。我們後來跟隨老教授到了澳洲,我在澳洲的名校昆士蘭大學任教,2002年的調查顯示昆大的MBA在亞洲排名第六,中國最好的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排名第23。
由於我發表的論文數量總在商學院領先,而且連年在國際會議上獲得最佳論文獎,以及大學的優秀研究獎,澳洲政府資助的研究委員會兩次給我大型的研究課題,所以我兩年之內就被破格提爲副教授,給於終身聘任,商學院院長去年跟我說,今年就再次破格提升我做正教授。我34歲成爲了該校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茂森兒:
祝賀你19歲青春的年華!這是你邁進大學的第一個生日。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只有失去時才知道它的價值,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個智者,身置廬山之中而知廬山之美。
你已經成年。今天和你談談我對你人生的總體策劃:
假如環境沒有意外,你的道路是:
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
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
攻讀博士,獲博士學位
爭取到當今世界發達的國家學習和工作;
成家要晚,立業在先,遵循古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修養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亂,增加自控能力,寧靜致遠,行中庸之道;
30歲前,學習,積累,打基礎;
30歲至55歲,成家立業,幹一翻事業;
55歲後收心,攝心,總結人生,修持往生之道。
這樣,當你回顧往事的時候,可以自慰地說:我活著的時候很充實,離去的時候很恬靜。
永遠愛你的母親
1992年5月
母親希望我行孝的三層次。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母親很高興,她兒子實現了她的要求:“做博士媽媽,做教授母親。”到去年我才體會到弟子規“入則孝”裏的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不容易做到啊!
正在這時,厦門大學以八十萬年薪聘請我作該校財經研究所主席教授,幷且有很可觀的研究經費和附加待遇,配一套房子。當時我母親和我在思考是在澳洲工作,還是適合在中國工作?有一天跟師長散步請教,師長回答我說:“要做聖賢!”這話使母親一愣。這是什麽回答?似乎是答非所問,充滿禪機,打斷人的思維妄想,震開人心中的疑情。
我們學習聖教,仰慕贊嘆孔子。難道我們永遠停留在仰慕和贊嘆嗎?難道我們就不想自己成爲孔子這樣的聖賢人物嗎?難道僅滿足於當一名金融教授嗎?讀書志在聖賢啊!
母親給我的生日賀卡中說:
“茂森兒,做母親的,希望你更上一層樓,希望兒子做君子,做聖賢。你能滿我的願嗎?”
《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因此大孝者應以德濟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目前世界人禍天災頻繁,不和諧,根本原因就在缺乏傳統倫理道德教育。中華傳統的美德和文化,經過一百多年來的摧殘,已經到了斷層的危機。芸芸衆生當中,有君子之風,有聖賢之德的人,是鳳毛麟角。環視神州大地,放眼全球,我們多麽希望中華傳統道德遍地開花!最有效的是大力推動倫理道德的教育我們母子都看到了,目前世界不是缺乏經濟金融人才,而是急缺倫理道德的教育與德才兼備的聖賢師資。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所以我和母親决定重新選擇人生道路。
於是我在母親的支持下,今年以來便辭去令人羡慕的終身教授工作,回到祖國正式拜師於淨空老教授門下,跟隨師長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重新做一名學生,在師長身邊學道修身,同時通過互聯網向祖國和全世界的華人講授傳統道德文化。
我們母子回到祖國,又重新過著我出國留學前的簡單生活,一位熱心的長者每月給我們生活補助。而母親看到我走上了聖賢教育之路,心裏很欣慰。 母親說: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大孝;能成就聖賢、普利衆生,使千秋萬代的人獲益無窮,是至孝。  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我更爲母親的高尚德行感動。她雖然就我這一個兒子跟她相依爲命,却能爲了挽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幫助世道人心的改善,而將她唯一的兒子捐出來,讓兒子去做聖賢,爲人類的道德教育事業,爲和諧世界做貢獻。
翻出以前三十多年的相片,母親含辛茹苦的養育歷歷在目,諄諄的教導如在耳邊。感恩,報恩!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
拜師之後2006年,我給母親的生日賀卡中,寫了一首詩爲母親祝壽:
《感恩慈母頌》
春秋六秩轉瞬間
育兒辛苦三十年
昔有孟母勤策勵
而今家慈不讓賢
不戀高薪教授銜
唯希獨子德比天
從來豪聖本無種
但以誠明度世間
注:這裏解釋一下:六秩,是指六十年,秩是十年。六十年,轉眼過去了,母親辛辛苦苦養育兒子三十多年了,古代有孟母辛勤教子,鞭策鼓勵孟子發憤圖強,成聖成賢,而今家母也效仿古人,不貪戀高薪收入,不迷戀教授的優越工作,只希望兒子的道德學問與天地一樣長久。
從來豪聖本無種:“人之初,性本善”,“人皆可以為堯舜”。但以誠明度世間:誠明一語出自《中庸》第二十一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印光大師說:“聖賢之道,惟誠與明。”聖賢,就是以真誠愛心和智慧,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孝經之宗是事親、事君、立身,成就圣賢,回歸大道。
四、論用——宇清、国安、家和、人乐
(論述修學本經的利益)
【隋】劉炫《孝經述義序》:
《孝經》,言高趣遠,文麗旨深;舉治亂之大綱,辨天人之弘致。大則法天因地,祀帝享祖,道洽萬國之心,澤周四海之內。乃使天地昭察,鬼神效靈;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明王以之治定,聖德之所不加。小則就利因時,謹身節用;施政閨門之內,流恩徒役之下。乃使室家理治,長幼順序;居上不驕,為下不亂;臣子盡其忠敬,僕妾竭其歡心。其所施者,牢籠宇宙之器也;其所述者,闡揚性命之談也。
洽:谐和,融洽。
學習孝經的好處和意義:幸福人生,和諧世界
先王之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
古文孝經有閨門章第十九:子曰:閨門之內,具禮矣乎!嚴親嚴兄,妻子臣妾,繇百姓徒役也。(閨門指家庭內部。嚴,尊敬。繇,通猶,家庭之中,雙親猶如君,兄長如上,妻子臣妾,猶如百姓徒役。孝子應以禮和孝道協調各種關系。)
歷代受尊崇。漢文帝開始置《孝經》博士; 東漢光武帝下令不僅儒生要讀孝經,宮廷衛兵也必須學習。
東晉元帝作《孝經傳》。
宋武帝、文帝曾親講《孝經》。
梁武帝親撰《孝經義疏》。
唐玄宗親撰注解。
金元兩朝,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也“拜倒”在孝經之下。
清朝 順治親注孝經,并命纂修《孝經衍義》未及成書。康熙承先志詔儒臣編輯成一百卷。雍正彙集歷代有關孝經的重要注解成《孝經集注》。
傳入朝鮮、日本,學習孝經也非常盛行。
十九世紀前後,孝經陸續被翻譯為其他歐洲文字。
夫孝也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
五、判教——聖之根,人之行
(判定教學的課程)
成就聖賢的根本,人人都要學!
[(宋)邢昺疏序]:
按《鈎命决》云:“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斯則修《春秋》、撰《孝經》,孔子之志、行也。孔子親手所作。
夫《孝經》者,孔子之所述作也。
先儒或云“夫子爲曾參所說”,此未盡其指歸也。蓋曾子在七十弟子中,孝行最著,孔子乃假立曾子爲請益問答之人,以廣明孝道。
述作之旨者,昔聖人蘊大聖德,生不偶時,適值周室衰微,王綱失墜,君臣僣亂,禮樂崩頽。
居上位者賞罰不行,居下位者褒貶無作。孔子遂乃定禮、樂,删《詩》、《書》,贊《易》道,以明道德仁義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
又慮雖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說《孝經》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謹其法。
故《孝經緯》曰:“孔子云:‘欲觀我襃貶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倫之行,在《孝經》。’”
僣:tie3 奸诈狡猾。
鄭玄之《六藝論》曰:“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會之。”
鄭玄,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有汉末黑暗的社会情况下,郑玄有意保持其名士的清节,不肯与他所鄙视的那些外戚、宦官及唯名利是图的假名士们为伍,而一心在学术上发挥自己的才智。以布衣而雄视世人,不愧为真名士。总括郑玄的一生,是为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而鞠躬尽瘁的一生,是献身学术与教育的一生,他身上集中了正派知识分子不慕权势、死守善道、忧民敬业等众多传统美德。
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
禮、樂、射、禦、書、數。
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禮:禮節(即今德育)
樂:音樂
射:射箭技術(鍛鏈體格,品格修養)
禦:駕馭馬車的技術
書:書法(即今文學)
數:算法(即今數學)
注釋簡述
孝經古文與今文。戰國時期,各國各有自己的文字,漢代人稱為“古文”。先秦儒家典籍,用“古文”書寫流傳,遭暴秦焚書,至漢代復出,一般讀書人都不懂。一些學者就用當時流行的小篆或隸書抄寫,便成為“今文”。
今文有東漢的鄭玄(鄭康成)注,古文有西漢的孔安國傳。幷有梁博士皇侃《義疏》。然辭多紕繆,理昧精研。但古來學者都有批評。
唐明皇(玄宗李隆基)遂於先儒注中,采摭菁英,芟去煩亂,撮其義理允當者,用爲注解。最權威的注疏。[唐玄宗御注,學者邢昺疏,并代為序]。
徐醒民老師講過,留有講記。
#第二集
《孝經注疏》
【開宗明義章第一 】
[疏]正義曰:開,張也。宗,本也。明,顯也。義,理也。
“章”者,明也,謂分析科段,使理章明。
言此章開張一經之宗本,顯明五孝(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義理,故曰《開宗明義章》也。
第,次也。一,數之始也。
以此章總標,諸章以次結之,故爲第一,冠諸章之首焉。
略述以下各章大意:
言天子、庶人雖列貴賤,而立身行道,無限高卑。故次首章先陳天子,等差其貴賤以至庶人。
次及《三才》、《孝治》、《聖治》三章,幷叙德教之所由生也。
《紀孝行章》叙孝子事親爲先,與五刑相因,即夫孝始於事親也。
《廣要道章》、《廣揚名章》即先王有至德要道,揚名於後世也。
揚名之上,因諫爭之臣,從諫之君,必有應感。三章相次,不離於揚名。
《事君章》即忠於事君也。《喪親章》繼於諸章之末,言孝子事親之道紀也。
【仲尼 居 , 曾 子 侍 。】
(御注)仲尼,孔子字。居,謂閑居。曾子,孔子弟子。侍,謂侍坐。
正義曰:夫子以六經設教,隨事表名。雖道由孝生,而孝綱未舉,將欲開明其道,垂之來裔。以曾參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閑居,爲之陳說。自摽己字,稱“仲尼居”;呼參爲子,稱“曾子侍”。
摽:biao1
○正義曰:云“仲尼,孔子字”者,案《家語》云:“孔子父叔梁紇(hé),娶顔氏之女徵在。徵在既往廟見,以夫年長,懼不時有男,而私禱尼丘山以祈焉。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夫伯仲者,長幼之次也。仲尼有兄字伯,故曰仲。”
○正義曰:云“曾子,孔子弟子”者,案《史記•仲尼弟子傳》稱:“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爲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
云“侍,謂侍坐”者,言侍孔子而坐也。案古文云“曾子侍坐”,故知侍謂侍坐也。卑者在尊側曰侍,故經謂之侍。凡侍有坐有立,此曾子侍即侍坐也。
引申:學生能承傳師教,全在於誠敬謙恭。曾子是孝子,所以侍師恭。師道建立在孝道基礎上。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後世儒家尊他爲“宗聖”。
【子曰 : 先 王 有 至 德 要 道 , 以 順 天 下, 民 用 和 睦 , 上 下 無 怨 , 汝 知 之 乎 ? 曾 子 避 席 曰 : 參 不 敏 , 何足 以 知 之 。 子 曰 : 夫 孝,德 之 本 也 , 教 之 所 由 生 也。 復 坐 , 吾 語 汝 。】
至德要道就是孝道:
御注: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言先代聖德之主,能順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則上下臣人,和睦無怨。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參,曾子名也。禮:師有問,避席起答。敏,達也。言參不達,何足知此至要之義?子曰:“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故爲德本。教之所由生也。言教從孝而生。複坐,吾語汝。曾參起對,故使複坐。
先王就是孔子所講的,那是周朝,從周朝一直追溯到周朝以前的歷代的那些聖人 ,在位的那些王者,王者是一般的說,中國歷史講有三皇五帝,五帝就是到堯舜爲止,後來堯舜以後,舜帝把天下讓給夏朝禹王,夏禹王開始以後,他就是天下沒有禪讓了,就把天下讓給他的一個,由他的兒子繼承。從夏朝開始,夏朝以後叫商朝,商朝以後是周朝,這叫三代,三代的都叫做王,三王。一般講王是從夏商周三代講的。
但是在這裏講先王,就是講先代的,當然包括周家在內,周家以上追溯到夏朝,甚至堯舜時代,歷代的君主,指的是就君主本人的修養來講,他有聖人的道德,又在天子王者的位置上,所以他有至德要道。至德要道就是指孝道來講,孝道這個孝字,可以就道德方面來講,他是德。一個人他的道德,從哪里看呢?從他是不是對於父母以及父母以上的祖父母,歷代祖宗,都盡到孝道了。這個孝道盡到最高的境界,就是他的德行、品德,是高到極處了,高到沒有再高的了,叫至德,這個要道呢?講這個道,也是指孝來講,孝道是道德和修道最重要的根本。
因此講先王,就是先代的有聖人之德的人君、君主,他有這樣的,以孝在道德上來講,他是道德的最重要而且至高無上的一個道德的根本,這叫孝。以孝道來順天下,以順天下,順什麽呢?把天下人都能教化得很順,順乎天下人的人心。先王怎麽有這個至德要道,也就是孝道,能够順天下人心呢?
例子:舜王的大孝
孝道,我們研究,這是從人本有的天性裏面起的作用。一個孝子,你問他爲什麽對父母這麽孝順呢?他說不出所以然來,但是他從天性裏面發出來的作用,他自自然然對父母要盡到孝道。孝道就是要一切順乎父母親。那麽父母對於兒女呢?是仁慈。父母對於兒女的仁慈,也是出於天性,也是講道理也講不出來,他本性就是那樣對兒女,愛護得無微不至,既是父母對於兒女那樣愛護,是從本性裏面出來的,那麽兒女對於父母的孝順,也是從本性裏面出來的。
先王他既然是聖人,什麽叫聖人呢?聖人就是把自己的本性,完全開發出來,所以他有這個至德要道,就是孝道。有孝道,他治理天下當然治理天下講究政治,當然要做的事情很多,制定的政策也很多,但是講到根本,就在孝這一個字,孝道!
所以先王有這個至德要道,一方面他自己對自己的父母要盡孝,再一個他拿孝道來辦政治,來辦教育,用政治或教育使天下人都能够順,順就是從孝道裏面發出來的,一切心裏都是那麽孝順。由孝順裏面可以推想,天下人做一切事情,跟他人相處,都是從本性裏面起的作用。
本性是什麽呢?本性是對於一切人一切物,都是關心,愛護!絕對不會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他人,不會損人利己!而且隨著孝道修養,自己愈修養到後來愈是能够捨己爲人,捨弃自己的利益而利他人。
正義曰:案《禮記•祭義》稱曾子云:“衆之本教曰孝。”《尚書》:“敬敷五教。”解者謂教父以義,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舉此,則其餘順人之教皆可知也。
#第三集
【子曰 : 先 王 有 至 德 要 道 , 以 順 天 下, 民 用 和 睦 , 上 下 無 怨 , 汝 知 之 乎 ? 曾 子 避 席 曰 : 參 不 敏 , 何足 以 知 之 。 子 曰 : 夫 孝,德 之 本 也 , 教 之 所 由 生 也。 復 坐 , 吾 語 汝 。】
例子: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寧夏、青海、甘肅、河南、山西、陝西、山東、雲南、湖南、湖北、上海、重慶、北京等地均有震感。截至13日零時,四川地震灾區已發現死亡人數近萬名,甘肅、陝西等其他地區死亡人數180多名。
5月1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全面部署當前抗震救灾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會議。胡錦濤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儘快搶救傷員,確保灾區人民群衆生命安全
會議要求,要立即組織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民兵預備役和醫療衛生人員,儘快趕赴灾區,全力搶救受傷人員。  要千方百計向灾區運送食品、飲用水、藥品和帳篷、防寒衣被等救灾物資,確保灾區群衆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臨時住處。  要迅速組織力量,抓緊搶修受損的設施和設備,儘快恢復灾區的通路、通電、通信和供水。  要嚴密監測地震灾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發生,同時要科學組織救灾工作,防止造成新的傷亡。  要切實做好穩定人心的工作,加强正面輿論引導,對那些散布謠言、干擾破壞抗震救灾的行爲,要堅决依法處理,確保社會大局穩定。
溫家寶總理赴灾區現場指揮抗震救灾工作。溫家寶强調,以人爲本是救灾的核心,要抓住時機、抓緊時間搶救人員,這是整個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階段的全部工作都要緊緊圍繞救人展開,在這樣特大震情下,把人員傷亡降低到最低限度。
這次特大地震灾害造成有些地方多處山體滑坡,導致公路多處中斷;山體移位,近距離相靠,給搶修公路造成極大困難,儘管各方面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機械,但由於受工作面狹窄的影響,搶修作業無法全面展開,溫家寶再次强調,儘管困難很大,也要想盡一切辦法,連夜搶修,儘快打通通往震中地區的公路。
愛敬 盡 於 事 親 , 而 德 教 加 於 百 姓 , 刑 於 四 海 ,蓋 天 子 之 孝 也 。
刑,法也。君行博愛廣敬之道,使人皆不慢惡其親,則德教加被天下,當爲四夷之所法則也。
國家領導人如此關切災情,國民自然響應,紛紛出錢出力,獻血。師父上人立即捐出一百萬賑災,并號召實際禪寺四眾同修發心,我雖然沒有收入,但也拿出幾千塊表達愛心。
孝心的根本就是愛心。看待一切人都是父母,凡是人皆須愛,皆以孝親之心對待。
復坐,吾語汝。
曾參起對,故使複坐。
講了這兩句話,孔子又叫曾子說:[複坐]。[複坐]曾子原來是避席,避席就長跪在那裏,或者是站在那面,大概站不會站那麽久,可能就是從原來坐在那裏,上半身起來,把這個重心置在這個雙膝上面,長跪在那裏。那麽這時叫他[複坐],[複坐]就是再坐下來,坐下來什麽呢?就是坐地膝蓋下面兩腿的腿上,古時候的坐法是如此。孔子說你再坐下來,[吾語汝]吾是孔子,孔子對學生講可以稱我,我啊,語就是告訴你,我可以告訴你,爲什麽叫[複坐]呢?前面講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兩句話,這兩句話還要詳細的解釋,不詳細的解釋,這個含意還是很多,曾子還是聽不到完全瞭解,那麽一直必須在那裏,孔子就是很愛護他的學生,你坐下來,坐下來孔子就慢慢跟他講。
引申:直下承當夫子教誨。夫子是對我講的。
【身 體 髮 膚 , 受 之 父 母 , 不 敢 毀 傷, 孝 之 始 也 。 立 身 行 道, 揚 名 於 後 世 ,  以顯 父 母 , 孝 之 終 也 。 】
愛護身體,健康的飲食和起居生活規律。
(御注)父母全而生之,己當全而歸之,故不敢毀傷。能立身行此孝道,自然名揚後世,光顯其親,故行孝以不毀爲先,揚名爲後。
○正義曰:言爲人子者,常須戒慎,戰戰兢兢,恐致毀傷,此行孝之始也。又言孝行非唯不毀而已,須成立其身,使善名揚於後代,以光榮其父母,此孝行之終也。若行孝道,不至揚名榮親,則未得爲立身也。
毀謂虧辱,傷謂損傷。
引申: 自愛
《禮記.祭義》: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
例子:身體受之於父母,跟父母的身體本來是一體的。所以當需要的時候,可以為保全父母之身而毀自身。古有割股療親,今有捐腎救母。
今年2月17日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評選”揭曉了。推舉出十位感動中國的人物,包括奧運會金牌冠軍,立志讓人類遠離飢餓的水稻專家,二十年出生入死的緝毒警察,充滿愛心到貧困山區的義務青年教師,健康的守護者愛滋病防治專家,等等。其中有一位孝子,他的孝行感動全中國,他叫田世國,是一名廣州市的律師,男,38嵗。2004年他的母親患尿毒症,他得知母親最好的治療方式是移植一個健康的腎臟,就毅然決定瞞著母親,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媽媽。去年9月29日,在上海醫院,母子換腎手術成功,二人都已經康復出院。
田世國,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不讓母親知道,他的孝行,讓天下所有的母親含淚微笑,他的真情喚起天下所有兒女的孝心。正是:“慈母身上腎,孝子一片心”。
當記者采訪還躺在病床上的田世國時,
他說:“别人当选都是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而我只是为母亲、为家庭做了贡献。母亲生我养我,可我做的连她给予我的万分之一都没有,真想不到大家能给我这么高的荣誉。”
孝順、孝心、孝道,是今天社會轉型期人際間情感疏離的感召。小羊有跪母之意,烏鴉有反哺之恩。捐腎救母,大親、大情、大義。
引申:不辱其身:自愛自重;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例子:小時候騙鄰居家孩子的郵票。
立 身 行 道 , 揚 名 於 後 世 ,  以 顯 父 母 , 孝 之 終 也 。
○正義曰:《哀公問》稱孔子對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歸之名,謂之君子之子。是使其親爲君子也。”此則揚名榮親也。
自己行孝,也要教化大眾。
[揚名於後世],知道你是一個大孝子,拿孝道來教育他人,你就是人人都知道你是個大孝子,[揚名於後世],後世人都知道。比如說曾子,我們現在都知道曾子,歷代那些做大皇帝的人,朝廷那些做大宰相的人多少啊,別的國外我們不講它,就講中國三皇五帝,一直到漢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現在,那些人君,那些大臣,你翻開歷史看看,就感覺很厭煩那麽多,記都記不得,可想而知,那個沒用,行孝道像曾子,二十四孝裏面那些孝子,現在人都知道,還有老萊子,老萊子年紀很老了,他還是妝扮像嬰兒那樣,來使他的父母有歡喜,這個人人知道,一提到就知道,這個叫[揚名於後世],這些都可以講給我們的學生來聽,這樣可以[顯父母],怎麽[顯父母]啊?一提到曾子,就知道曾子的母親,曾子的父親,一提到老萊子,到二十四孝裏面孝子多都知道,把父母都能够顯出來,[揚名於後世]這是[孝之終也],這個[孝之終也],[揚名於後世]對於父母有什麽好處呢?把父母的名揚名之後,就代表父母的這個德,顯示自己父母的德,這就是講孝最重要的一個意義。
例子:不僅後世揚名,現在大部分人對孝觀念淡漠,你行孝就很突出了,現世就揚名。許多人看過《母慈子孝》,母親到處受到人們的歡迎敬愛。常有人送禮物給我轉交,說向您母親問好!
正義曰:夫不敢毀傷,闔棺乃止,立身行道,弱冠須明經。雖言其始終,此略示有先後,非謂不敢毀傷唯在於始,立身獨在於終也。明不敢毀傷,立身行道,從始至末,兩行無怠。此於次有先後,非於事理有終始也。
【夫 孝 , 始 於 事 親 , 中 於 事 君 , 終 於 立 身 。】
(御注)言行孝以事親爲始,事君爲中。忠孝道著,乃能揚名榮親,故曰終於立身也。
○正義曰:夫爲人子者,先能全身而後能行其道也。夫行道者,謂先能事親而後能立其身。前言立身,末示其迹。其迹,始者在於內事其親也;中者在於出事其主;忠孝皆備,揚名榮親,是終於立身也。
例子:孔繁森忠孝兩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一個共産黨員的最高境界就是愛人民!”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行孝的利益:
1.  不老
2.  不病
3.  不死
例子:蹬三輪的老人白芳禮,在74歲以後的生命中,靠著一脚一脚地蹬三輪,掙下35萬元人民幣,捐給了天津的多所大學、中學和小學,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而每一個走近他的人都驚異地發現,他的個人生活幾近乞丐,他的私有財産賬單上是一個零。

從1993年到1998年,老人資助了紅光中學的200多名藏族學生,月月給他們補助,直到他們高中畢業。
那一年他到南開大學給貧困學生捐款。當時,學校要派車去接他,他說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錢給窮孩子買書。他自個兒蹬三輪到了學校。捐贈儀式上,老師把這個事一講,台下一片哭聲。許多學生上臺從老人那裏接過資助的錢時,雙手都在發抖。
事後,老人對他的老友說:“我過得是苦,掙來的每一塊錢都不容易。可我心裏是舒暢的。看到大學生們能從我做的這一點點小事上喚起一份報國心,我高興啊!”
這些年得到白芳禮捐助的大學、中學、小學以及教育基金等單位達30家之多。老人捐錢從不圖回報,許多得到他幫助的學生幷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快樂和幸福來自他那一顆太陽的心!
他說:“我出一天車總能掙回二三十塊錢,可以供十來個苦孩子一天的飯錢呢!”
爲了在車站前拉活方便,他索性挨著亭子搭了個3平方米的小鐵皮棚子,裏面用磚頭搭了一塊木板算是“床”,棚頂上的接縫處露著一道道青天。夏天,棚裏的溫度高達40攝氏度;冬天,放杯水可以凍成冰坨子。白芳禮就在這裏面住了整整5年。
白芳禮像一個堅守戰鬥高地的戰士一樣堅守著他的追求。
冬天,老人蜷縮在車站附近一個自行車棚裏,硬是給人家看了3個月的自行車,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錢整整齊齊地放在一個飯盒裏,等存滿500元時,他揣上飯盒,蹬上車,在一個飄著雪花的冬日,來到了天津耀華中學。人們看到,他的頭髮、鬍子全白了,身上已經被雪浸濕。他向學校的老師遞上飯盒裏的500元錢,說了一句:“我幹不動了,以後可能不能再捐了,這是我最後的一筆錢……”老師們全哭了。
這位93歲的老人雖然與世長辭。但他卻從沒有感到過衰老,沒有時間生病,只是以一顆純孝之心關懷著孩子們,啓發他們的報國之心。他有沒有死? 他给世界留下的是永恒的愛!
本性開發出來,帶動這個物質的五行正常的運轉。自己身心健康長壽,那麽家庭裏也是健康長壽,進一步超越世間,我們普通人得到健康長壽是不錯,長壽你壽命再長,就我們人間來講,就算活上一百歲一百二十歲吧,還要有死亡的時候,死亡是我們人生最苦的一樁事情,也是一般人最恐怖的一樁事情,這種事情就人世間來講,無論是你家裏的財富再多,地位再高,如果你不是聖人的話,普通人你就是官位再高,財富再多,死亡你免不了。
你修養孝道,孝道超越世間,把自己本性開發出來,那生死問題就解决了。換句話說,本性我們人人都有,本性上沒有什麽生死,生死是我們世俗人不瞭解自己有本性,只認識自己這個由金木水火土構成的假身體,身體爲什麽假呢?身體有生死,有生滅這就是假的,真的就不會有生死,那麽這個本性是真我,真正是我,本性上沒有什麽生死,他沒有生滅。
因此講孝道,到了超越世間把自己的本性開發出來,這就是解决生死問題了。解决生死問題,再把孝道修到最圓滿的時候,他就是聖人,就成功了。在歷史上,歷代的三皇五帝,到了三王那些開國的君主,都是了不起的聖人,他們的生死在凡夫眼看,我們看不明白,實際上他們生死早就解决了。我們就拿五帝之中的舜帝來講,舜帝他就是從孝道修成聖人,無我相、眾生相才能忍受,如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不生嗔恨。
【大 雅 云: 無 念 爾 祖 , 聿 脩 厥 德 。 】
《詩•大雅》也。無念,念也。聿,述也。厥,其也。
御注:義取恒念先祖,述修其德。
○正義曰:夫子叙述立身行道揚名之義既畢,乃引《大雅•文王》之詩以結之。文王篇指的就是文王, 念念不忘就是爲了報答自己的祖先,就應該叙述修行他的道德。
引申:我們修其德:做到八德。我們述其德,就是弘揚傳統文化,講孝經即述祖德。
引申:我們能否留給子孫恒德,讓他們述修?
#第四集
天子章第二
【 子曰 : 愛 親 者 , 不 敢 惡 於 人 ; 敬 親 者 , 不 敢 慢 於 人 。愛 敬 盡 於 事 親 , 而 德 教 加 於 百 姓 , 刑 於 四 海,蓋 天 子 之 孝 也 。 甫 刑 云: 一 人 有 慶 ,兆 民 賴 之 。 】
以下注解字幕儘量都用藍底兼用橫幅。
[疏]正義曰:前《開宗明義章》雖通貴賤,其迹未著,此故已下至於《庶人》,凡有五章,謂之五孝,各說行孝奉親之事而立教焉。天子至尊,故標居其首。案《禮記•表記》云:“惟天子受命於天,故曰天子。”
[御注]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博愛也。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廣敬也。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刑,法也。
[御注]君行博愛廣敬之道,使人皆不慢惡其親,則德教加被天下,當爲四夷之所法則也。
[御注]蓋天子之孝也。蓋,猶略也。孝道廣大,此略言之。
正義曰:此陳天子之孝也。
1.      所謂“愛親”者,是天子身行愛敬也。
2.      “不敢惡於人”、“不敢慢於人”者,是天子施化,使天下之人皆行愛敬,不敢慢惡於其親也。親,謂其父母也。
例子:漢文帝侍奉母親的故事。漢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他是嬪妃所生。原本不是太子,後因孝順賢能,而被群臣擁之為皇帝。漢文帝即位之後,沒有一點驕慢之氣,侍奉生母薄太后非常殷勤體貼。薄太后一次生病,一病三年不起,文帝盡心盡力在床前照顧,幾乎沒有很好地睡過一覺。有時連衣服也不解開,以備母親隨時召喚。每當湯藥煎好了,給母親喝之前,文帝都要自己先嘗一嘗,體味藥的火候是不是適中,會不會太苦,或者是太燙,然後才送給母親服用。薄太后看在眼裏,很感動,也很心疼自己的兒子,就說:“宮裏這麽多人,都可以照顧我,你不要這麽辛苦操勞了,而我的病又不是三兩天就能好的。以後叫宮女們服侍我就可以了。”漢文帝跪下來對母親說:“如果孩兒不能在您有生之年,親自替您做點事,那要什麽時候才有機會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呢?”漢文帝雖貴為天子,卻成爲久病床前的孝子。他的耐心、他的柔和、他的勤勞、他的體貼,真正做到《弟子規》的“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示範久病床前有孝子!漢文帝的仁孝,傳遍了四方,感化所有的官員、百姓。《論語》中說“為政不在多言。己身正,不令而從”。當時天下大治,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正是說的漢文帝開創的歷史時期。所以孔夫子在《孝經》的“孝治章”中說:“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明哲的君王,用孝來治理國家,天下自然和平,人民安定,風調雨順。
3.      言天子豈唯因心內恕,克己復禮,自行愛敬而已,亦當設教施令,使天下之人不慢惡於其父母。如此,則至德要道之教,加被天下。亦當使四海蠻夷,慕化而法則之。此蓋是天子之行孝也。(因心為恩,施恩於百姓;內恕言原諒臣下過失;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其心為恕。哪裡是只有天子才能做?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人皆有君親師的責任。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自己以外沒有天下。)
例子:2005年元月中國評出十大孝子。其中有一位,名叫李世同,文化程度:大學,是經濟師。他擔任河南省杞縣政協副主席。這位孝子,他的愛心輻射全縣老人。幾年來,他深入50多個行政村調查,了解鄉村老人的真實生活狀況,調查的資料達20多萬字。他統計出,這些村子裏的老人,生活愉快者占20%,一般情況者占20%,受委屈、招嫌棄者占40%,受虐待遺棄者占20%。他還統計出,這些農村老人,自己勞動養活自己的占70%;一半靠自己一半靠子女供養的占20%;完全由子女養活的占10%。鑒於這種情況,他發起組織成立“敬老孝老志願者活動協會”,開展多種形式的敬老孝老活動。例如,舉行“敬老孝老思想教育報告會”60多場,直接受教育的群衆7萬多人。他直接關懷幫助解決老人子女糾紛案件200多起。發動開展“敬老孝老思想教育進萬家”的活動等等。這位孝子,被稱爲“精神文明建設的使者”,“老年人的貼心人”,“敬老孝老的楷模”,“愛心功臣”。在他的帶動下,敬老孝老志願者隊伍已發展到300餘人了。孔子在《孝經》中說:。意思是說,給百姓示範博大的孝老愛老的行爲,那麽百姓就不會不愛自己的父母;向百姓陳説大孝大義的道理和故事,百姓就自然會行孝了。河南省杞縣政協副主席李世同不正是這樣做的嗎?
4.     五等之孝,惟於《天子章》稱“子曰”者,皇侃云:“上陳天子極尊,下列庶人極卑。尊卑既異,恐嫌爲孝之理有別,故以一‘子曰’通冠五章,明尊卑貴賤有殊,而奉親之道無二。”
5.      ○注博愛也。○正義曰:博,大也。言君愛親,又施德教於人,使人皆愛其親,不敢有惡其父母者,是博愛也。○注廣敬也。○正義曰:此依魏注也。廣亦大也。言君敬親,又施德教於人,使人皆敬其親,不敢有慢其父母者,是廣敬也。
例子:又施德教於人
情濃於血,笑星孝順繼母成美談
以“大光頭”和“說方言”爲特色的相聲演員陳寒柏,是近年國內人氣指數上升最快的笑星之一。陳寒柏還是出名的孝子,對母親的孝順在演藝圈成爲美談。然而母親幷不是他的生身母親,是繼母。陳寒柏說:“我之所以能從普通的工人成長爲相聲演員,全是因爲我的繼母。繼母對我的愛,給了我無盡的創作源泉……”
那時,陳寒柏經常晚上演出白天睡覺,他的家在臨近馬路的四樓,白天樓下常有成群的小孩子玩耍。老太太怕吵鬧之聲影響陳寒柏休息,就下樓勸孩子們到別處去玩,有時勸走了一撥又來一撥,老太太一中午爬好幾趟樓梯。後來,乾脆天天中午搬個小板凳坐在樓下,爲熟睡的陳寒柏“站崗放哨”。
夏日裏的一天,陳寒柏一覺醒來,偶然發現了這個“秘密”。那一刻,內心的感動無法言說,他快步沖下樓去,見老太太正搖著大蒲扇在樓下的陰凉地裏坐著。正午的陽光暴烈如火,老太太的衣衫已經濕透了。他慢慢走過去,沖著老太太叫了一聲:“媽,咱回家吧!”這是他第一次開口叫她媽。老太太的眼睛濕了,站起來,順從地讓陳寒柏攙起她往家裏走去……
就在1987年秋天,來大連演出的我國著名相聲演員侯躍文看了陳寒柏的相聲後,抽空來到陳寒柏家中作客。那天,正巧趕上陳寒柏繼母58周歲生日,陳寒柏把六兄妹都招呼回來團聚,一大家人連同各家的孩子20多口熱熱鬧鬧地團團圍坐,紛紛給老太太敬酒祝壽,那濃濃親情的場面讓侯躍文感慨萬千,眼睛潮濕發熱。當場,他就作出一個非同尋常的决定:收陳寒柏爲自己的徒弟!
拜侯躍文爲師是陳寒柏多年的心願。一向收徒嚴格挑剔的侯躍文對此的解釋是:“我收徒弟的標準,不僅看藝,更要看德,尤其看重的是他對父母孝不孝。陳寒柏對繼母的孝心讓我感動,我覺得他人品好,將來肯定會出好作品、成大器。”
陳寒柏拜侯躍文爲師後,確立了自己用方言說相聲的獨特風格,從此在相聲創作和表演的道路上一步步發展起來。短短五六年,他先後創作表演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相聲,分別在全國相聲大獎賽中榮獲10項金獎。陳寒柏還把相聲和小品有機結合,扮演農民大叔、老太太等形形色色的角色,創作的路子越走越寬。
每獲一次大獎,陳寒柏就把獎杯和證書交給繼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高興得合不攏嘴,把獎杯一一擺在屋內,擦了又擦,摸了又摸。陳寒柏笑著說:“媽,這每個獎杯裏都有你的一份功勞啊!”老太太笑著直搖頭,以爲愛說相聲的兒子在和她開玩笑。陳寒柏一本正經地說:“媽,我說的是實話。自從您進了咱家之後,我快成獲獎專業戶了,你是照耀著我走向成功之路的福星啊!”
父親去世後,陳寒柏推掉一切演出,整整一個月足不出戶地在家陪伴孤寂哀傷的繼母,他想把自己對父親未盡的愛在繼母身上悉數補償。喪則致其哀。
9月的一天傍晚,一場特大暴雨襲擊大連。在家做飯的繼母惦記著去買調料未歸的陳寒柏,急忙下樓去送雨傘。不料走到二樓轉彎處,脚下一滑,一脚踏空跌倒,右小腿摔成粉碎性骨折。
走上樓來的陳寒柏發現受傷的繼母,大吃一驚。他急忙背起繼母,三步幷作兩步沖往樓外停車場,啓動車子沖向醫院。此時滂沱大雨下個不停,路面上的積水越來越深。車行至馬欄河一帶,陷在一個水坑中無法前行。這時,距醫院還有500多米的距離。情急之中,陳寒柏下了車,蹲在雨水中,硬是把和自己體重差不多的繼母背在背上,趟著齊腰深的水往醫院趕。風大雨急,加上天黑分不清哪是路面哪是水坑,陳寒柏走著走著就跌倒了,腿和胳膊都跌出了血。繼母心疼地說:“孩子,快把我放下,等雨停了再去吧!”
“不要緊,媽!早點把您送進醫院,兒子就早點安心。”汗水和雨水順著陳寒柏的脖頸往下流,雨水和泪水順著母親的臉往下淌。這艱難的500米風雨之路,讓母子之心、母子之情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初冬的一天晚上,陳寒柏調北京後第一次回家鄉大連演出。就在他準備上場的時候,突然接到二姐王秀燕打來的手機:“咱媽突患腦血栓……”話還沒有聽完,陳寒柏驚得“啊”的一聲,手機掉在地上,眼泪當時就流了下來。老搭檔王敏大驚失色:馬上就該上場了,這可如何是好?
報幕員報幕完畢,陳寒柏擦幹泪水,大步走上舞臺。他的臉上仍然堆滿觀衆熟悉的笑容,他聲情幷茂、活靈活現的表演仍然把觀衆逗得笑聲四起,前仰後合。他在雷鳴般的掌聲中謝幕,給家鄉熱情的觀衆連鞠了三個躬,可觀衆的掌聲仍然不停。
突然,陳寒柏對觀衆說:“爲了報答家鄉的父老鄉親多年來對我的厚愛,下面,我給大家唱一支歌《母親》,這支歌也獻給我最尊敬、最摯愛的老母親,此刻她老人家正躺在醫院裏……”場內鴉雀無聲,靜得出奇,陳寒柏流泪了,他每唱一句都熱泪滾滾,他發自內心的孝子之情感染和震撼了每一名觀衆的心靈,許多人流下了熱泪……
君 子 之 教 以 孝 也 , 非 家 至 而 日 見 之 也 。 教 以孝, 所 以 敬 天 下 之 為 人 父 者 也 。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
這天晚上,陳寒柏在繼母的病床前作出一個决定:“我不往北京搬家了,我的家永遠安在大連,我要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厮守在一起!”從此陳寒柏北京大連來回奔波,火車成了他上班和回家的通勤車。侯躍文得知陳寒柏爲了照顧繼母而放弃舉家遷北京的事後,深爲感動,他在自己家裏特意給陳寒柏騰出一間房,專供陳寒柏住。
每次回家,陳寒柏都要給繼母帶回各種各樣的禮物。每到全國各地演出,他都要到當地的藥店給繼母買回治療腦血栓和風濕症的偏方良藥。繼母更是把陳寒柏挂在心上,每天都無數遍地念叨兒子的名字,在電視裏一遍遍尋找兒子的鏡頭,只要看到兒子演出的鏡頭,她就高興。老太太得病後不能親手做飯了,但每次陳寒柏回家,她都讓二女兒王秀燕做好陳寒柏愛吃的猪皮凍、蘿蔔絲丸子和海蠣子包子,她還要親口嘗嘗和自己做的是不是一個味,是不是可口。
濃濃的母子親情成爲陳寒柏創作的源泉。2003年,他創作表演的相聲《誰說了算》在第二届CCTV全國相聲大賽中一舉奪得表演第一名。
决賽電視直播那天晚上,繼母一動不動地坐在電視機前。當主持人宣布14號陳寒柏和王敏以9.85分奪得大獎賽第一名時,老太太激動得哭了。她嘴裏反復念叨著:“寒柏,媽有你這樣的好兒子,真知足啊!”
2005年2月8日除夕之夜,陳寒柏在春晚舞臺上剛剛與潘長江、劉亞津表演完魔術小品《奧運夢》,就搭乘新年北京飛往大連的第一趟航班,於大年初一早晨抵達大連機場。他一下飛機就偕妻子乘車直奔繼母家中,一進門就高聲大喊:“媽,兒子給您老拜年啦!”陳寒柏像孩子般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給繼母磕了三個響頭,然後雙手呈上帶來的禮物——一個信封,上面寫著:“中央電視臺春晚補助費-演員陳寒柏”。
繼母用顫抖的雙手接過這個尚未啓封的信封,接著,又從床頭褥下摸出兩個一模一樣的信封,那是去年和前年陳寒柏參加春節晚會的補助費,老人至今一分也未捨得花。“兒子,你是媽的好兒子!”老人的眼中閃著泪花……
子 曰 : 教 民 親 愛 , 莫 善 於 孝 ;教 民 禮 順 , 莫 善於 悌 ; 移 風 易 俗 , 莫 善 於 樂 ; 安 上 治 民 , 莫 善 於 禮 。 恩師說:兩種人可救世界,也可以滅世界。影視界人物能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則百姓有福。
6.     孔傳以人爲天下衆人,言君愛敬己親,則能推己及物。謂有天下者,愛敬天下之人;有一國者,愛敬一國之人也。不惡者,爲君常思安人,爲其興利除害,則上下無怨,是爲至德也。不慢者,則《曲禮》曰“毋不敬”,《書》曰“爲人上者,奈何不敬?”君能不慢於人,修己以安百姓,則千萬人悅,是爲要道也。(無有自私自利,唯思安人。如何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心安則眾生安。眾生與我心本來一體。)
7.     劉炫云:“愛惡俱在於心,敬慢幷見於貌。愛者隱惜而結於內,敬者嚴肅而形於外。”
8.      五等之孝,反相通也。天子當云保其天下,諸侯言保社稷,大夫言守宗廟,士言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庶人當言保其田農。
《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御注]甫刑,即《尚書•呂刑》也。一人,天子也。慶,善也。十億曰兆。義取天子行孝,兆人皆賴其善。
1.      正義曰:“夫子述天子之行孝既畢,乃引《尚書•甫刑篇》之言以結成其義。慶,善也。言天子一人有善,則天下兆庶皆倚賴之也。
2.      善則愛敬是也。“一人有慶”,結“愛敬盡於事親”已上也。“兆民賴之”,結“而德教加於百姓”已下也。
3.      諸章皆引《詩》,此章獨引《書》者,以孔子之言布在方策,言必皆引《詩》、《書》證事,示不馮虛說,義當《詩》意則引《詩》,義當《易》意則引《易》。此章與《書》意義相契,故引爲證也。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例子:溫總理每天在中南海陪母親吃中飯。廢寢忘餐為人民。
溫總理含泪看望孤兒 鼓勵灾民勇敢面對灾難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國務院抗震救灾指揮部總指揮溫家寶看望了四川綿陽、德陽兩市的部分受灾群衆,鼓勵他們勇敢面對自然灾難,團結一致,互相幫助,共度難關,戰勝這場特大地震災害。
例子:
隨著科技的發達,生產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提高,但是道德素質、精神世界卻在滑坡。世界動亂,國家、宗教、族群之間衝突頻繁,世界各地的災難:洪水、地震、海嘯、瘟疫等連續不斷,大自然生態失去平衡,家庭糾紛,離婚率上升,青少年犯罪率增長,倫理道德被忽略,禮節規範廢弛,物欲橫流……世界失去了和諧。
2005年4月胡錦濤主席,在印尼雅加達的國際會議上首次提出共建“和諧世界”的主張,後來在同年9月,聯合國60周年首腦會議上,他又進一步闡述了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
溫家寶總理在2003年12月訪問美國哈佛大學時,有一篇激勵人心的演講,題目是《把目光投向中國》,文中說:“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中華民族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溫總理指出:“人類正處在社會急劇大變動的時代”。要“回溯源頭,傳承命脈……”
兩位中國領導人的演講激發了我們的思考。
如何構建和諧世界呢?兩千多年前的古訓《禮記•學記》篇中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因為教育,才能使人由衷地轉變自己的觀念,轉變自己的行為。如果都遵循聖賢教導的方法去做,社會一定變得和諧。
如何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呢?要從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經驗,五千年的智慧方法中吸取精華而用於當下,把儒、釋、道三家傳統聖哲的教誨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則必是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世界和諧。
社會確實需要有一批有志青年,一批精英來傳承命脈,學習聖賢之教,弘揚聖賢之教,他們修身立德,“學為人師,行為師範”,然後將聖賢的教育弘揚四海,發揚光大。
在2005年1月給母親的新年賀卡,(以下用滾動式字幕)
親愛的媽媽:
韶光飛逝,媽媽已到了耳順之年了。而您教養兒子已三十多個寒暑。我在這三十多個寒暑中,越來越體會到,世上最偉大的是母愛。母愛,能在寒冬中為兒女帶來溫暖,在酷暑中帶來清涼……
您對我三十多年的養育中,含辛茹苦,毫無保留,不求回報。所以古德教導我們孝養父母說:“天地是孝德結成,日月是孝光發亮。”父母恩德無邊,而“孝親乃天地第一德”。
我立定志向,盡形壽落實孝道,時時以九條孝願來鞭策自己,保證您晚年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安樂!
《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因此大孝者應以德濟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目前世界,聖教衰危,天災人禍頻繁。我們慶倖得蒙淨公恩師教誨,得遇正法,獲益無窮。我願繼承恩師之志,為挽救世運人心,努力修學。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開始,盡形壽為人演說聖賢之道,弘法利生,以報父母、恩師,天地、祖先、古聖先賢之德!
兒茂森頂禮
2005年元旦
愛 敬 盡 於 事 親 , 而 德 教 加 於 百 姓 , 刑 於 四 海
#第五集
地震中最偉大的母親
母護嬰 最後簡訊「記住我愛妳」
更新日期:2008/05/17 16:20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在被震垮的瓦礫廢墟中,救難人員可以輕易地看見人類的至情至性。在四川省北川縣,搶救人員又發現一位偉大的母親,她弓著背護住只有幾個月大的女兒,自己早已氣絕身亡,但救難人員發現女嬰卻神奇地毫髮未傷,安靜地睡著。
北京今天出版的新快報傳誦這個感人的故事,在重災區北川縣,搶救人員在廢墟中發現一名被已房屋壓死的女子,她以雙膝跪地,整個上身向前匍匐,雙手扶著地以支撐身體,就像是古人行禮一般,但身軀已被壓得變形。
原本救難人員在狹窄的間隙中,伸進手去確認這個女子已經死亡,因此就決定轉往別處去搶救,他們走了幾步後,搜索救援隊的隊長突然大步地往回跑,邊跑還邊喊「快過來」。搜救人員又來到屍體前,費力地把手伸進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探了幾下之後,他即高喊「有人!有個孩子!還活著!」
於是搜救隊員小心翼翼地把女子周圍的砂石清開,然後即發現她的身體下果然躺著她的孩子,約莫三、四個月大,因為媽媽的身體幫她擋住坍牆,她竟然毫髮無傷,被抱出來的時候,還安靜睡著。
隨後,隨行的醫生過來替女嬰解開被子做些檢查,發現有一支手機塞在被子裡,醫生下意識地看了一下手機的屏幕,發現屏幕上顯示著一條已寫好的簡訊:「親愛的寶貝,如果妳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妳。」這時,雖然是早就見慣了生離死別,但醫生仍怎麼也止不住眼眶的淚水,手機傳給在場每個人,看到的都為之動容不已。
每一個母親都會這么做的…母親是如此偉大,豈能不力行孝?
中國政府決定,二00八年五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為全國哀悼日,以表達各族人民對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在此期間,中國和各駐外機構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五月十九日十四時二十八分起,中國人民默哀三分鐘,屆時車船鳴笛。
上凈下空老法師恭敬祈請全球凈宗同修在此默哀時刻,至誠默念阿彌陀佛佛號一百聲,各地道場鳴鐘。三天全國哀悼日清凈身口意,一心念佛,回向災區罹難眾生離苦得樂,往生凈土;并能自今日起每晚八點半恭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一千聲,回向世界各地消災免難,風調雨順。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諸侯章第三]
【在 上 不 驕 , 高 而 不 危 ; 制 節 謹 度 , 滿 而 不 溢 。 高 而 不 危, 所 以 長 守 貴 也 ; 滿 而 不 溢 , 所 以 長 守 富 也 。 富 貴 不 離 其 身 , 然 後 能 保 其 社 稷 , 而 和 其 民 人, 蓋 諸 侯 之 孝 也 。 詩 云 : 戰 戰 兢 兢 , 如 臨 深 淵 , 如 履 薄 冰 。 】
正義曰:次天子之貴者諸侯也。案《釋詁》云:“公侯,君也。”不曰諸公者,嫌涉天子三公也。故以其次稱爲諸侯,猶言諸國之君也。皇侃云:“以侯是五等之第二,下接伯、子、男,故稱諸侯。”今不取也。
[御注]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
諸侯,列國之君,貴在人上,可謂高矣。而能不驕,則免危也。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費用約儉謂之制節,慎行禮法謂之謹度。無禮爲驕,奢泰爲溢。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列國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言富貴常在其身,則長爲社稷之主,而人自和平也。蓋諸侯之孝也。
1.   正義曰:言諸侯在一國臣人之上,其位高矣。高者危懼。若不能以貴自驕,則雖處高位,終不至於傾危也。
2.   積一國之賦稅,其府庫充滿矣。若制立節限,慎守法度,則雖充滿而不至盈溢也。滿謂充實,溢謂奢侈。
3.   《書》稱“位不期驕,祿不期侈”,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言諸侯貴爲一國人主,富有一國之財,故宜戒之也。
(期:約會,約定)
4.   又覆述不危不溢之義,言居高位而不傾危,所以常守其貴;財貨充滿而不盈溢,所以長守其富。使富貴長久,不去離其身,然後乃能安其國之社稷,而協和所統之臣人。謂社稷以此安,臣人以此和也。
5.   皇侃云:“在上不驕以戒貴,應云居財不奢以戒富。若云制節謹度以戒富,亦應云制節謹身以戒貴。此不例者,互其文也。”
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御注] 戰戰,恐懼。兢兢,戒慎。臨深恐墜,履薄恐陷,義取爲君恒須戒慎。
例子: 李嘉誠:回饋社會才是真富貴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8月25日電香港《文匯報》消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是孔子在論語裡教勉學生的說話,也是香港一代富豪李嘉誠的座右銘。這位香港首富昨日宣布將個人財產的三分之一注入自己專門基金會作為慈善之用,再次實踐他的座右銘,也再次譜寫人生傳奇。李嘉誠曾多次在公開場合中強調,金錢不是衡量財富的準則,更不能決定生命的價值。李嘉誠堅持“取諸社會,還諸社會”,設立了被他稱為“第三個兒子”的“李嘉誠基金會”,精心呵護其發展壯大,以實現自己“奉獻家國桑梓”的夙願。
李嘉誠是香港的傳奇,白手起家而至富可敵國,成為了中國人商海揚帆的成功典范,許多人心目中的偶像。他親手創立的“李嘉誠基金會”,在過去20多年來,已捐出及承諾捐出之款項約77億元,其中64%用於內地的助教興學、醫療扶貧和文化體育事業。
視基金會為第3個兒子
然而對於李嘉誠來說,金錢並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因素。他常常說的一句話是,“富貴”這兩個字必須分開而看,“富”者不一定“貴”,真正值得珍貴的,還在於你為社會做了甚麼,在於所做之事能否令世人得益:“只有你做些讓世人得益的事,這才是真財富,任何人都拿不走。” 因此,他眼中真正的“富貴”,是必須懂得用金錢去回饋社會,如不能做到這樣,即使擁有了金錢,也只不過是“富而不貴”。
李嘉誠致力貢獻社會,貢獻於自己深愛的民族
,全力“打造奉獻的文化”,並視“李嘉誠基金會”為自己第三個兒子,細心呵護。
從小母親的教導----
母親的教誨 :「經商如同做人,誠信當頭,則無危而不克了。」
有一天,母親莊碧琴問李嘉誠:“你認識老家開元寺法號叫元寂的那個住持麼?”未等李嘉誠回答,莊碧琴繼續說道: “元寂年事已高,希望找個合適的接班人。候選人是他的兩個徒弟,一個法號一寂,另一個法號二寂。元寂把這兩個徒弟都叫到跟前,說:‘我現在給你倆每人一袋稻谷,明年秋天以谷為答卷,誰收獲的谷子多,誰就是我的接班人。’第二年秋天到了,一寂挑來滿滿的一擔谷子,二寂則兩手空空。元寂卻當眾宣布二寂擔當接班人。一寂聽了,不服氣。元寂微微一笑,高聲地對眾人說:‘我給一寂和二寂的谷子,都是用滾水煮熟的。顯然,二寂是誠實的,理應由他來當住持。’於是,眾人悅服。”。李老太一番話說的是,「經商如同做人,誠信當頭,則無危而不克了。」李嘉誠對母親言聽計從,每月把當總經理的薪水全交給母親保管,待時機一到便發力。他的「長江塑膠廠」,早期有位美國客人下了一批定單,後來卻突然取消,李嘉誠並沒有要求對方賠償。「有時表面看來吃虧的事,以後往往變得有利。」美國廠商果然陸續介紹了美國廠家給長江,李嘉誠因而賺得第一桶金,忠誠和苦幹沒白費。
李嘉誠代母親捐款修復潮州開元寺,致開元寺住持函:
“本人此次提出對貴寺重建稍盡綿力,緣於家慈信佛多年,體念親心,思有以略盡人子養志之責。”
《大學》: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是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是孝道之落實光大耳。
[卿大夫章第四
非 先 王 之 法 服 不 敢 服 , 非 先 王 之 法 言 不敢 道 , 非 先 王 之德 性 不 敢 行 。 是 故 , 非 法 不 言 , 非 道 不 行 , 口 無 擇 言 , 身 無 擇 行 ,言 滿 天 下 無 口 過 , 行 滿 天 下無 怨 惡 。 三 者 備 矣 , 然 後 能 守 其 宗 廟, 蓋 卿 大 夫 之 孝 也 。 詩 云 :夙 夜 匪 懈 , 以 事 一 人 。]
[御注]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服者,身之表也。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禮法,不敢僣上逼下。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御注]法言,謂禮法之言。德行,謂道德之行。若言非法,行非德,則虧孝道,故不敢也。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御注] 言必守法,行必遵道。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御注]言行皆遵法道,所以無可擇也。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御注]禮法之言,焉。有口過。道德之行,自無怨惡。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
[御注] 三者,服、言、行也。禮:卿大夫立三廟,以奉先祖。言能備此三者,則能長守宗廟之祀。蓋卿大夫之孝也。
1.    (總說) 正義曰:言大夫委質事君,學以從政,立朝則接對賓客,出聘則將命他邦。服飾、言、行,須遵禮典。非先王禮法之衣服,則不敢服之於身。若非先王禮法之言辭,則不敢道之於口。若非先王道德之景行,亦不敢行之於身。就此三事之中,言行尤須重慎。是故非禮法則不言,非道德則不行。所以口無可擇之言,身無可擇之行也。使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服飾、言、行三者無虧,然後乃能守其先祖之宗廟。蓋是卿大夫之行孝也。
2.    天子、諸侯。各有卿大夫。此章既云言行滿於天下,又引《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是舉天子卿大夫也。天子卿大夫尚爾,則諸侯卿大夫可知也。
3.    云“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者,案《尚書•皋陶篇》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孔傳云:“五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尊卑采章各異,是有等差也。
4.    云“言卿大夫遵守禮法,不敢僣上逼下”者,“僣上”謂服飾過制,僣擬於上也;“逼下”謂服飾儉固,逼迫於下也。卿大夫言必守法,行必遵德,服飾須合禮度,無宜僣逼。
5.   正義曰:“法言,謂禮法之言”者,此則《論語》云“非禮勿言”是也。云“德行,謂道德之行”者,即《論語》云“志於道,據於德”是也。“若言非法,行非德”者,“則虧孝道,故不敢也”者,釋所以不敢之意也。
6.    正義曰:口有過惡者,以言之非禮法;行有怨惡者,以所行非道德也。若言必守法,行必遵道,則口無過怨,惡無從而生。
7.   正義曰:云“三者,服、言、行者”也。此謂法服、法言、德行也。然言之與行,君子所最謹。出己加人,發邇見遠,出言不善,千里違之。其行不善,譴辱斯及。故首章一叙不毀而再叙立身,此章一舉法服而三複言行也。則知表身者以言行,不虧不毀猶易,立身難備也。
8.    皇侃云:“初陳教本,故舉三事。服在身外可見,不假多戒;言行出於內府難明,必須備言。最於後結,宜應總言。”謂人相見,先觀容飾,次交言辭,後謂德行,故言三者以服爲先,德行爲後也。
《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夙,早也。懈,惰也。義取爲卿大夫能早夜不惰,敬事其君也。
例子:人民公仆高翠英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回忆起高翠英,张北县委书记魏福刚说:“在高翠英眼里,工作就如她的生命!”2002年1月,高翠英调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张北县副县长,分管文教卫生工作。上任后的一周内,她跑遍了全县18个乡镇,走访了全县30多所学校。为抓好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她制定了一整套调整方案,并千方百计到外边争取支持。
2003年4月初,在非典疫情严峻的日子里,高翠英无暇顾及因病发烧住院的儿子,坚守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连续60多个日夜,她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走遍了全县所有乡镇、学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本来瘦弱的她,又消瘦了一圈。 “她没有官架子,心里装着老百姓!”在整理高翠英遗物时,一个小小的笔记本,让在场的领导和同事们唏嘘一片。那上面记得密密麻麻,全是贫困学生和贫困家庭的情况。哪家孩子快失学了,哪家的病媳妇又该复查了,哪所学校该搬迁了,哪个老教师的医药费该解决了……记得详详细细。
河北省张北县二台镇东滩村小学一年半前, 几间低矮的土房塌了一角,雨水从屋顶的缝隙里滴滴答答落下来,孩子们的脚和桌椅腿泡在汪汪积水里。高翠英心痛得掉了泪,说:“再苦不能苦孩子!我来想办法。”随后,她东奔西走,帮助村里争取资金10万元,翻新了所有教室。
2004年,学生吴晓燕考上大学,全家却为7800元学费犯愁。高翠英来了。她说:“如果张北县文科状元念不成大学,我这个主管副县长也感到丢人!”她亲自跑有关部门,为吴晓燕争取到了4万元助学基金。
2004年12月2日,40岁的高翠英在下乡调研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噩耗传来,河北省张北县二台镇东滩村44名村民联名写信, 东滩村小学改名‘翠英小学’……
东滩村小学的30多名学生连夜制作了999朵白花,第二天早早赶到县城,摆放在高翠英遗体周围。12月4日,为高翠英送行那天,张北县殡仪馆里,上千名干部群众泪湿衣襟。高翠英的弟弟代表全家人向张北县委、县政府提出:在姐姐的身上覆盖一面党旗,因为她是党的好女儿!
最近,河北省委追授高翠英“优秀人民公仆”称号。
《人民日报》 2005年03月03日 第四版
#第六集
士章第五
資於 事 父 以 事 母, 而 愛 同 ; 資 於 事 父 以 事 君 , 而 敬 同 。 故 母 取 其 愛 , 而 君 取 其 敬 ,兼 之 者 父 也 。故 以 孝 事 君 則 忠 , 以 敬 事 長則 順 。 忠 順 不 失 , 以 事 其 上 , 然 後 能 保 其 祿 位 , 而 守 其 祭 祀 , 蓋 士之 孝 也 。 詩 云 : 夙 興 夜 寐 , 無 忝 爾 所 生 。
曰:《白虎通》“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白虎通》漢代經學全書)
從前是士農工商,農工商都有職業,士是後補職業,所以孟子說:有恆心無恆產,先栽培士的心,並不是說要永無產業,漸漸才有職業。公務員,文員,職員,行政人員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士是好學讀書的君子,無事可幹,有事也才剛步入去做。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答「行己有恥」,行為有道德。先學「恥」字,為什麼提這個字?自己的行為,要先學恥,恥最要緊。八德,先提恥。自己什麼事都沒做時,雖然對象少,還有自己,自己的一切行動,你必須知恥,錯一點就是奇恥,不能見人,所以先要有恥。今日擾亂社會的人,毛病在「無恥」上,自以為是好漢英雄。在政界要紅包,有恥嗎?教書只為鐘點費,知恥嗎?行己有恥是根本,做到這點就不用警察,若不遵守「違警罰法」,警察就來干涉,這是奇恥。恥這個字站得住就好,這是頭一步,不論他人看見與否,自問是否對得起自己。
「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到各國去當使臣,不能替國家丟面子,使人看不起我們國家,如齊國晏子使楚,吃橘不去皮,合禮不受辱;又如蘧伯玉的使者與孔子對答,說蘧伯玉欲寡其過而未能,孔子大加讚歎。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敢問其次?」,上面說的難辦到,子貢再問次一等,有所為而問。
「宗族稱孝焉」,大夫才有宗族,在宗族稱孝。「鄉黨稱弟焉」,在自家鄉里人人稱他能弟讓兄弟。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這還不是子貢心裡的事情,故又云:「敢問其次」,又答「言必信,行必果」這是第三等,說出來的事必須誠信。孔子主忠信,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做事必得有果斷,若知而不為,知了有什麼用?所以必須有果敢。「硜硜然」石頭堅硬,有聲音,不改變的意思。卻是「小人哉」這小人不是辦事的小人,代表所做的事小,只能謹守,行己有恥,只能保此小範圍,這可算是士了。
[御注]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資,取也。言愛父與母同,敬父與君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言事父兼愛與敬也。故以孝事君則忠,移事父孝以事於君,則爲忠矣。以敬事長則順。移事兄敬以事於長,則爲順矣。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能盡忠順以事君長,則常安祿位,永守祭祀。蓋士之孝也。
正義曰:取於事父之行以事母,則愛父與愛母同。取於事父之行以事君,則敬父與敬君同。母之於子,先取其愛;君之於臣,先取其敬,皆不奪其性也。
性,天性。
例子:故 母 取 其 愛 , 而 君 取 其 敬 古時候有一個孝子叫崔沔(音免)。他母親雙目失明,他到處為母親求醫治療,不惜傾家蕩產。他事奉母親30年,總是那麽恭敬真誠。晚上,甚至不脫帽子和外衣,以便聽到母親召喚就馬上提供服務。每當過年過節,或遇良辰美景,大家相聚時,崔沔一定扶著母親赴宴,讓母親開心,和大家有說有笑,讓母親忘掉失明的痛苦。母親過世了,崔沔非常傷心,祭祀母親,發心為母親終身吃素。他做官,收入很豐厚,慷慨地幫助他的哥哥、姐姐、侄子、外甥。崔沔說:“母親已經過世了,我沒有辦法表達對母親的孝心了,想到她老人家在生的時候,懸掛的就是哥哥、姐姐、侄子、外甥這幾個人。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們,這樣做或許可以安慰母親在天之靈啊!”後來,崔沔官做到中書侍郎,他的兒子佑甫,成爲賢明的宰相。
母之於子,先取其愛;君之於臣,先取其敬,皆不奪其性也。
正義曰:以事父之孝移事其君,則爲忠矣;以事兄之敬移事於長,則爲順矣。“長”謂公卿大夫,言其位長於士也。又言事上之道,在於忠順,二者皆能不失,則可事上矣。“上”謂君與長也,言以忠順事上,然後乃能保其祿秩官位,而長守先祖之祭祀。蓋士之孝也。
例子:“扔下我,先去救其他人” 受伤医生独留在滑坡处
2008-05-20 09:2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北京)
在冒险前往灾区的路上,受伤医生高天君让同伴继续前行,独自留在了山体滑坡的地方。
“我当时也顾不得多想,就觉得前面有很多灾民需要救助,不能因为我耽误时间。”5月18日,已经脱险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医务部副主任高天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高天君是该院派往都江堰市医疗队的队长。和他们同在一起的还有解放军总医院的7支医疗队。总医院负责承担首批进入映秀镇的救援任务,但由於道路塌陷严重,当时通往灾区的路都被堵,医疗队决定挑选年轻力壮的同志组成尖刀班,从紫坪堡水库乘冲锋舟前往映秀镇。高天君主动请缨,最后和战友关长勇一起加入尖刀班。
16日凌晨5时,新组建的尖刀班一行10人出发了,经过陆路、水陆的颠簸,从紫坪铺到漩口,队员们看到的是满目疮痍,沿途不断有巨石滚落到陡峭的山路上。走到最险的路段时,高天君一直走在最里面,让其他队员和群众走在外面,以免被山上滚下的石块砸伤。
当时余震仍在不时发生,不断有山体滑坡,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前行。在距离映秀镇约80公里时,有一个从映秀镇方向出来的幸存者迎面走来。“你走外面,里面都是坑。”就在高天君提醒这位老乡注意安全的时候,他却突然一脚踩空,一个塌陷的地洞就在高天君自己脚下。
关长勇小心地抬起高天君的脚,这个资深的骨科医生发现高天君的左脚骨折了。高天君一手抓住关长勇的胳膊,“扶我起来。”可脚刚一离地,他就感到钻心的疼。
关长勇内心激烈地斗争着,护送队长回去,还是继续前进?“你们先走吧,别管我”,高天君说,“扔下我,先去救其他人!”高天君明白处境的危险,但他是个军人,此时如果突击队为自己耽搁了,将会影响大家进入映秀镇去挽救那些瓦砾下的生命。他推了一把关长勇,“别忘了咱们医院这批就咱们两个,不能剑还没出鞘就断了。”
山体还在滑坡,碎石和泥土倏倏地往下掉,高天君一个人待在这里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高天君和队友们约定,如果可能,派人两个小时后来看他,如果他安全撤离,就用石头压一个口罩放在那里。“如果没有,就说明我遇难了。”高天君平静地对队员交待说。
尽管担心队长的安危,但为了执行任务,关长勇和队员们只得和高天君告别,继续赶往映秀镇。
“说实在的,当时也很怕,一会儿滑坡又开始了,刚才走过的路一下子全没了。左脚还在钻心地疼,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道会不会遇到救援的人。”
高天君是幸运的。成都武警指挥学院的战士从灾区撤回时,将困在山上半个多小时的高天君救起。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是因
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是果。 人以忠順而感,天以保守而應。
入仕本欲安親,非貪榮貴也。若用安親之心,則爲忠也。若用貪榮之心,則非忠也。
例子:范仲淹
以苦为师,和衣而睡,闻鸡起舞,断齑划粥,见金不动
孝悌传家: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 。
安親安人 到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不能做良相,就去當良醫”真宰相心也。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孔子說,修己以敬。修也作脩,修理的意思,修理自己。人有身,還有心。佛教一元化,無二元化,萬法唯心,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但是孔子並沒有說內外。林放問禮之本,本是性,孔子也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禮的根本,在毋不敬,修己以敬,身口意三業都敬。你們念佛,有口無心,就是沒有敬字,必須三業都在佛上,口念不亂,這是身定。學然後知不足,孔子到老還學,何況是我們。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如斯」指修己以敬。子路懂了這層道理,所以說「如斯而已」。但是子路以為太簡單,嫌範圍太小。若是我們修己以敬也夠不上。孔子再說,修己以安人。孔子之道,就在公安上,只求自己安,其實不安,若不懂敬,只有倒霉不會安。因為子路已知修己以敬,所以孔子進一步告訴子路要修己以安人。人不僅只有齊家,必須使大家安,你只要三業清淨,不妨礙他人,人就安了。我們妨害人,念佛沒用處,回家也不得安,不要說公安,私安也沒有了。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子路勇敢,也懂這個道,子路又說,能安人就行了嗎?
孔子又說,修己以安百姓。因為這一句所以上句有人注是齊家。安百姓,就不是齊家了,也不僅是安鄰居,是治國,總之就是修、齊、治、平,就是天下為公。孔子說﹕「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若不必禮,人人隨便,這是擾亂天下之道。孔子的大主義要與禮運相合。人道敏政,天時、地樹、人政,辦政治使人公安,國泰民安,百姓才能安,孔子要子路、顏淵「盍各言爾志」,孔子的志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個志願狀似輕鬆,其實很難!辦到天下人都安,堯舜也辦不到。
不幸兩歲喪父,母親改嫁朱家,長大後被朱家排擠,去范家認祖歸宗却被拒絕,後來苦苦哀求族人才允許。他發誓重振範家,拜別母親:“等我十年”,帶著佩劍古琴和書,住進破書院苦讀,五年不脫衣睡,聞鶏起舞;斷齏劃粥,同學送美食而不動,“今日吃了美食,他日就吃不下齏粥。” 以清苦的生活砥礪心志。(感受)
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范純佑都是大孝子。特別是范純仁,他因為要服侍自己的父親,他父親-范仲淹晚年得病,范純仁為了照顧自己的父親,二次拒絕朝廷的邀請不肯出來做官,來伺候自己老父。當他父親走了以後,他的兄長范純佑也是因為病,范純仁在家伺候自己的兄長,也跟父親一樣,也二次的拒絕朝廷的邀請,他自己說,「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這個話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要把孝順放在第一位,把事業放在第二位。孝順父母有沒有障礙他的事業?沒有。范純仁最後還是官拜宰相,也是一位賢臣。所以古人講,「忠臣出孝子之門。」范仲淹以孝悌传家,把聖賢的風範演示給自己的孩子看,孩子自自然然就成為一個有德的君子了。
#第七集
若用安親之心,則爲忠也。若用貪榮之心,則非忠也。
例子:茂森在美國留學期間,成績優秀,獲得學校的獎學金和學費减免,沒有獎學金就根本無法支付昂貴學費。省吃儉用,租最便宜的房子;冬天不開暖氣,用書本壓被子;用同學廢弃的高壓鍋;每周一次搭同學便車買菜,包心菜加胡蘿蔔,胡蘿蔔加包心菜,最便宜。每月按時給父母寄300美元(當時相當於人民幣2400元以上),其中給我寄200美元,給他父親寄100美元,對他們是比較豐厚的生活補貼。
以下字幕用滾動式:
茂森給母親1996.1.7信:
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們這兒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發現天上飄落許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時候,我可以挺過來,便可省些錢,無須買棉被了。儘管冷,我仍然保持每週一兩次的冷水浴。在冷水浴時,我可以鍛煉自己“舍受”。
我目前的學習、生活都較單調,每日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菜飯,走同樣的路,讀同樣的書。我儘量讓自己在單調中求單調,使躁動的心熄滅。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單調的生活,做至少7年的“機器人”,直至獲得博士學位為止。因為我深深懂得:我來美國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著父母的恩德,花著父母的血汗錢,若不努力讀書,天理難容!
所以我突然很喜歡寒冷的冬夜,因為在冬夜裡我才能體會“頭懸樑,錐刺股”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斷齏劃粥的清淨。
這個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場凍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進取心卻比任何時候都強了。我要以優秀的成績供養父母!媽媽,請您放心,您的兒子向您保證,向您發誓:我一定會孝順您,把孝順放在第一位,把事業放在第二位!
以下字幕用滾動式:
母親回函:
“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堅強。感謝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感謝清苦、無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復性德之光!中國六祖慧能大師說:人的本性(佛性)裏什麼都具有(具有智慧、福德等等),只是人們長久以來迷失,被貪、嗔、癡的塵土封蓋了,使其不能顯露。那麼,用什麼方法才能開啟人性的寶藏呢?——用“孝”。這是第一把鑰匙。孝養父母,擴而大之,孝養一切眾生。茂森,你先做一個榜樣,給青年們看看!”
嚴植之曰:“上云君父敬同,則忠孝不得有異。”
言以至孝之心事君,必忠也。 茂森對老師信順忠心。師在五倫中屬君。 套孝經話說:以孝敬事師則忠順,忠順不失,以事其師,然後能成就學問。
例子:介紹嚴植之救人急難
南朝梁天監年間,有位五經博士叫嚴植之,學識淵博,品格高尚 。有一天,他在江邊偶然看見一個人躺在地上,衣服破爛,面目浮腫,詢問之後得知此人姓黃,是荊州人,因家貧外出幫工。近來身患重病,被急於趕路的船主拋在岸上。嚴植之於是 將此人接回家中,為他治病。一年之後,姓黃的病人康復了,為了感謝嚴植之,他雙膝跪地,懇切地表示,願留在嚴植之府中終身充當奴僕,以報答救命大恩。嚴植之謝絕了,並取出 錢和乾糧,讓他回自己的家鄉。 (救人危難,毫不圖報,孝心)
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御注]忝,辱也。所生,謂父母也。義取早起夜寐,無辱其親也。
庶人章第六
【用 天 之 道 , 分 地 之利 , 謹 身 節 用 , 以 養 父 母 , 此 庶 人 之 孝 也 。故 自 天 子 至 於 庶 人 , 孝 無 終 始 , 而 患 不 及 者 , 未 之有 也 。】
正義曰:言庶人服田力穡,當須用天之四時生成之道也,分地五土所宜之利,謹慎其身,節省其用,以供養其父母,此則庶人之孝也。
例子:漢朝的時候,有個平民叫蔡順,父親早去世了,他奉侍母親非常孝順。當時,朝廷王莽篡位,天下大亂,又逢年歲飢荒,收成不好,缺乏糧食。蔡順只好到野外採些桑椹果給母親吃。採桑椹時,他總是帶著兩個籃子來分裝。有一次正在採桑椹時,遇到強盜。強盜好奇地問他:“你採的果子爲什麽用兩個籃子分裝?”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椹已經成熟了,比較甜,是給母親吃的;紅色的還沒有熟透,比較酸,是留給我自己吃的。所以要分裝兩個籃子”。強盜聼了很感動,也很同情蔡順。不但沒有搶劫他,還送他三斗白米和一些肉。可是蔡順沒有接受,宛然謝絕了。
這也是中國著名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蔡順孝敬母親的心行。雖遇飢荒之年,而分毫不改。有些人在順境之中,能孝敬父母,在逆境中,在困難當中就不行了。我們看到蔡順的故事,就會慚愧和反省。同時,在這個故事中,我們也看到孝是人之天性。它最能感化人,強盜本是要搶劫東西的,可是遇到孝子,他們不僅不搶劫,還生恭敬心,送東西給孝子。從蔡順的角度來看,他能奉行孝為立身之本,因此不僅不會遭強盜的殺劫,而且還感化了他們自動獻出食物。由此,可以體會到孔子所說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例子:大学生带重病母亲上学 为省钱饿得吐血
2006年03月22日 10:25    来源:广州日报
每天为妈妈量血压,成了刘霆必做的功课之一。
本报讯 (记者唐迎春卢文洁) 背着妈妈上大学,这个19岁男孩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壮举。在他看来仅仅是因为“曾经,妈妈也这样疼爱我。”而背后,更能震撼人心的东西或者有更多:是一个儿子对妈妈的反哺之情,也是一位母亲对儿子始终不变、不忍割舍的爱。
当这个故事经浙江当地媒体报道后传开之际,本报迅速派出记者前往浙江林学院,深入采访了这对母子。面对面的对话同样令人难忘,这个秀气的男孩说:“妈妈……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永远在一起。”而他的母亲用实际行动“换肾手术”来回应:你看,我们真的做到了,永远在一起。
带着妈妈住校外决心 妈妈在哪家就在哪儿
勇敢决定 边上大学边照顾母亲
去年6月9日,刘霆在高考结束后,他点算了从过去3年从生活费里省下来的钱,一共是1680元。他说服了妈妈,带她去山东一家医院看病。但医生的话像刀子一样扎在刘霆的心里:“你妈妈的病很重,双肾萎缩,最多不过再活几年了。”在回家的路上,他跟妈妈说:“你的病要开心才好,我以后一定要让你开心。”陆永敏病得很重,身上开始浮肿,高血压、贫血并发……用药后,每天下午,脸上会长出可怕的红疹。
可就在疾病即将带走这个病弱的母亲时,刘霆拿到了浙江林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上大学后,谁来照顾妈妈?於是,这个男孩再一次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妈妈,我要带你去上大学!
反复要求 如果不获批宁肯休学
开始的时候,陆永敏并不同意,她极力反对,理由很简单:儿子带着我,学习怎么能安心?同学会怎么看他?
不过,早已“当家作主”的刘霆坐在妈妈的床边,拨通了浙江林学院招生办的电话,直接提出带着妈妈上大学的要求。一次请求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刘霆背着妈妈天天给学校打电话,他说,如果实在不行,他申请休学照顾妈妈。由於刘霆的执着,学校被打动了,而陆永敏也不得不妥协。
9月17日这一天,刘霆到浙江林学院报到,办完助学贷款手续后,就在林学院旁边找到了一间在四楼的出租房,月租150元。在小小的房子里,刘霆放置了一张花80元买来的一张一米二的床。这就是母子俩的新家。
新的生活 在四楼出租房安家
“我在哪,妈妈就在哪,家就在哪”,刘霆说。办完学校的事,刘霆就把妈妈接来了。而母子俩的全部家当就是几件旧衣服,两三双别人给的旧鞋子,一只铁锅、一个电饭煲、4个碗、几床被子。
从此,刘霆开始了背负妈妈上下楼的生活。无论是外出看病,还是下楼散步晒太阳,陆永敏都伏在儿子瘦瘦的背脊上,让儿子背着她。母子是心连心的,每到上楼中途,陆永敏放在儿子胸前的手总能感到快速的心跳,同时她还能听到儿子沉重的喘气声。不过,就靠儿子坚定的“背妈妈行动”,陆永敏开始了“跟着儿子念大学”的治病生活。
在大学里,刘霆打工每月挣50元,外加200元的贫困户补助,家里的一切都要省吃俭用。哪怕就一块排骨,也成了母子两人眼中的美味,你推我让。而晚上,这母子俩又不得不挤到一张床上睡。开始的时候,刘霆担心妈妈睡不安稳,尽量往床边靠,半夜醒过来,看到妈妈也侧身睡在床沿,床中间空出一大块地方。原来妈妈也在担心他睡不舒服,睡觉的时候拼命把床位留出来。
对刘霆来说,如果有未能及时完成的功课,他也只能到下了晚自习,安顿妈妈睡下之后,才能继续完成。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影响功课,事实证明刘霆上大学后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暗下决心 有钱就捐肾救母
对儿子所做的一切,陆永敏深情地说说:“儿子9岁时曾说,妈妈,长大以后,我养活你……你看,没几年,他真的就这样做了。现在,我像孩子他像妈妈,照顾别人比成年人都细心。”
刘霆说,妈妈这半辈子做了不少的衣服,可到头来,自己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他用打工挣的90元给妈妈买了一件玫瑰色的衣服。不过,这件衣服也让陆永敏心潮起伏。“我生病以后,没钱给孩子买衣服。四年前,我用旧毛线给他织了一件高领毛衣,他年年冬天都穿它。他说,妈妈,你织的毛衣,我喜欢穿”,陆永敏说。不过,这位感到极大安慰的母亲还不知道,此时刘霆心里还有个计划:等他大学毕业赚了足够的钱,他就要捐一个肾给妈妈,真正做到和妈妈永远在一起。
努力读书,保持好成绩。
遭遗弃病母一贫如洗 为治母病小伙忍饥挨饿
遭丈夫遗弃一贫如洗
“妈妈从前的日子,不能光用‘辛酸’来形容。如果再加上我不孝,那上天对她可真是太不公平了。”面对记者,刘霆这样为自己妈妈早前的经历作了小结。
刘霆的妈妈名叫陆永敏,出生不久就被家人送人了,在养母家又遭嫌弃,被迫回到父母身边。15岁那年她就得了肾炎并拖成了慢性肾病。到刘霆上高中时,她已经失去工作能力。
但此时,刘霆的爸爸也下岗了,此前辛辛苦苦买下来的房子被卖掉还债了,3口之家从此没有了家。刘霆读高中住校,妈妈寄居外婆家,刘霆的爸爸则外出打工一去不返。
“他嫌我有病,嘴上不肯说……其实我是被他‘赶’出来了的。”陆永敏说。曾经,陆永敏因为太想念那个已经破碎的家太想儿子了,这个女人在去小镇买药回家的路上,下意识地就回到从前那个家的附近。可是一切都物是人非。“我无家可归,亲人离散。”事后,陆永敏在本子上这样写道。
不舍得吃儿子饿成胃出血
在陆永敏患病的日子,最让她放心不下的就是儿子刘霆:“他是我气血不足时生下的孩子,因此他总是手脚冰凉、气血不旺,我真希望他能吃饱一点。”
可是懂事的刘霆却坚持把钱留给妈妈治病,自己根本不舍得多吃。他每顿只打二两饭,吃0.7元1份的青菜。饿了,他就忍一忍,或喝点水充饥。终於有天,他的胃剧烈地痛起来,突然大口大口地吐了不少黑血。原来,这个孩子已经把自己饿成了胃出血。可面对200多元的检查费,他一声不吭就放弃了检查和治疗。太贵了,他舍不得。
为了儿子妈妈咬牙苦撑
陆永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药也断了。她在记事本上写着:“我要枯萎了,没有人能救我。”她曾经想过离家出走,“死在哪儿算哪儿了”。但这时刘霆正准备高考。为了孩子,她犹豫了:“我要是走了,会影响他考大学的呀”。在陆永敏的记事簿上,记者看见有刘霆写给妈妈的一段话:“妈妈……在你最需要我的时候,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永远在一起。”於是陆永敏决定熬下去,一定要熬到儿子考上大学。
妈妈渡过难关拿出捐款帮同学
生机 找到合适肾源啦
在本报记者赶往采访刘霆背母亲上大学的故事后,这段母子情深的故事已经由当地媒体报道后,引起全国各地的极大反响。热心人士共捐出25万元给这对患难中的母子做肾移植手术。刘霆一听高兴了:“我要换肾给妈妈!”此言一出,陆永敏吓坏了:我怎么能要儿子的肾?她坚决不同意。幸好,医院又及时找到别的肾源。但是,因为儿子曾经说过要捐肾,陆永敏非常担心:万一我上了麻醉药,换给我的肾脏仍旧是孩子的,那怎么办?她仍旧不同意手术。经过医生和刘霆的反复解释,这位妈妈才接受手术。终於,肾移植手术定於今年1月22日。
惊险 术后一度发生排異
手术第三天,陆永敏出现急性排異反应,昏迷不醒。医生看了,说要马上做肾穿刺,但有风险,医院必须得到家属的签字才行。这个时候,虽然早已承担了“家长”责任的刘霆接过签字笔,但他的手仍在不断发抖,迟迟疑疑不敢下笔。最后,他在一个热心的阿姨的鼓励下,选择相信医院,签下了自己的姓名。
经过抢救,当急性排異被控制后,陆永敏转到一般病床,刘霆从早到晚守在妈妈身边。但是,在1月28日,大年初一,陆永敏病情又有反复,这次情况更严重。她陷入昏迷,神志不清。偶尔醒来后,失去理智要打人,还出现幻觉。直到大年初三的早上,她才睁开了眼睛,她看见儿子跪在床边,她听见他说:“妈妈,你醒过来了。”这时,刘霆跪在妈妈的拖鞋上,已经两天两夜了。
也许是孝心真的能感动上苍,陆永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刘霆在病房里高兴地说:“妈妈,我要跳起来了!”尽管虚弱,陆永敏叫儿子扶她坐起来,她看到窗外一棵绿色的小树,觉得这个世界是那么的美好。
尾声 用捐款成立孝心基金
从医院里出来,陆永敏现在在上海浦东一个热心人家中疗养。身上没什么不舒服,就是时常觉得累,每天要吃抗排斥的药。再过一个多月,她就会再回到浙江林学院,和儿子生活在一起。
热心人捐的钱暂时用不完,刘霆将捐款中的5万元重新捐献出来,在学校设立了一个孝心基金,他说要把这些钱交给学校,由学校奖给学校里那些有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且同样需要帮助的同学们。
#第八集
庶人章第六
【用 天 之 道 , 分 地 之 利 , 謹 身 節 用 , 以 養 父 母 , 此 庶 人 之 孝 也。故 自 天 子 至 於 庶 人 , 孝 無 終 始 , 而 患 不 及 者 , 未 之 有 也 。】
[御注] 用天之道,春生、夏長、秋斂、冬藏,舉事順時,此用天道也。
分地之利。分別五土,視其高下,各盡所宜,此分地利也。
案《周禮•大司徒》云:“五土:一曰山林、二曰川澤、三曰丘陵、四曰墳衍、五曰原隰。”
泛指有知識能力來孝親。例如:健康知識,利用機會使父母安樂。 例子:我帶母親到世界各地旅遊;爺爺奶奶父親到中國看名山大川
“五土:一曰山林、二曰川澤、三曰丘陵、四曰墳(水邊;沿河的高地)衍(山坡。山頂和山腳之間的部分)、五曰原(平原)隰(xí新开垦的田)。”
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御注]身恭謹則遠耻辱,用節省則免饑寒,公賦既充則私養不闕。此庶人之孝也。
身恭謹則遠耻辱
例子:手機短訊來說您中了二等獎-十五萬元
上網常有色情圖片突然出現在你面前。 報紙上登了消息-因交網友不慎。
2006年03月05日 05时18分 来源:东北新闻网:  13岁女初中生轻信网友 被骗到小旅店内遭4次强奸
重慶晚報 2008年04月27女子迷恋网友被骗87万。 白小欣,23岁,中专文化。2006年4月底,白小欣在腾讯QQ和天涯论坛上认识了黄某。黄某自称是一财务公司老总,见多识广,什么事都能办到。网聊几次后,白小欣把父亲留下一块土地的事告诉了黄某。
用節省則免饑寒,
新華網1月31日電,海地物價飛漲,貧民以泥餅充飢. 黃泥土曬成的「餅乾」成了一日三餐的主要食品
美聯社一名報導員嘗了一口「特雷」。他說,這種餅乾口感「細膩」,舌頭一接觸餅乾就能嘗到一股潮味。
吃下幾小時後,嘴裡還殘存有一種難以忍受的泥土味道。
海地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80%的人口人均日生活費不足兩美元。吃泥餅的直接原因之一是近期食品價格上漲過快。
美聯社說,由於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價格都呈上升勢頭。這種情況在包括海地在內的加勒比海島國中更為明顯。這些國家普遍依靠糧食進口,一些國家的食品價格上漲了40%。
公賦既充則私養不闕
例子:茂森在美國、澳洲繳稅充足,不專漏洞。供養大眾。自己也不缺乏。有朋友告訴我可以請會計師做的報稅可以減少,我莞爾一笑。
國課早完,即蠹蠹無餘,自得至樂。 公心。
例子:吃素以養地球母親
全民減碳 吃素救地球
萬寶 /  2008/05/16
文/陳 妤
「世紀節能減碳綠色論壇」13日在圓山飯店舉行,而原本應邀出席的準總統馬英九,臨時宣布不克前往,改由立法院副院長曾永權「代打」致詞,為活動揭開序幕,這次主要邀請諾貝爾獎創辦人曾侄孫,現任諾貝爾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麥克諾貝爾博士(Dr. Michael Nobel),進行專題演講。
來自瑞典的諾貝爾博士,高聲呼籲台下參與論壇的民眾,唯有高效能科技,才能延長石油、天然氣及煤炭可用期限。「人類必須發展提高能源使用效能的科技,才能因應並減緩釋放CO2的速度!」
此外,他更驚人的指出,人類都應該要吃素,他說,美國官方已推算出,全人類吃素所省去畜產業釋出的CO2量,甚至大過所有人將大車換小車的量,他自己也身體力行,老早就開始吃素。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御注】始自天子,終於庶人,尊卑雖殊,孝道同致,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言無此理,故曰未有。
正義曰:夫子述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行孝畢,於此總結之,則有五等。尊卑雖殊,至於奉親,其道不別,故從天子已下至於庶人,其孝道則無終始貴賤之異也。或有自患己身不能及於孝,未之有也。自古及今,未有此理,蓋是勉人行孝之辭也。
一位朋友看了《母慈子孝》後,嘆息說我辦不到。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孝遠乎哉?我欲孝,斯孝至矣。
終始義一:始自天子,終於庶人,皆可行孝
正義曰:云“始自天子,終於庶人”者,謂五章以天子爲始,庶人爲終也。云“尊卑雖殊,孝道同致”者,謂天子庶人尊卑雖別,至於行孝,其道不殊。天子須愛親敬親,諸侯須不驕不溢,卿大夫於言行無擇,士須資親事君,庶人謹身節用,各因心而行之斯至,豈藉創物之智、扛鼎之力?若率强之,無不及也。
率强:勉励遵循
二十四孝當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富貴,有貧賤。例如老萊子戲彩娛親,朱壽昌棄官尋母,此為一生到老而行孝不怠者。又有黃香扇枕溫衾,吳猛恣蚊飽血,陸績懷橘遺親,楊香打虎救父,此為少年天真行孝者。除男子行孝外,還有女子行孝的,如唐氏乳姑不怠。 又有富貴者,如漢文帝親嘗湯藥,黃庭堅滌親溺器;更有貧賤者如蔡順拾椹供親,郭巨埋兒奉母,董永賣身救父。如果父母不愛我們,我們要不要行孝呢?試看虞舜之孝感動天,閔損之蘆衣順母。如果父母健在,我們應當效法仲由百里負米,曾參善養親志,薑詩運泉供母,王祥臥冰求鯉,江革行傭供母,千萬不可放過盡孝的機會。如果父母有病,則更需加意奉事,學習郯子鹿乳奉親,孟宗哭竹生筍,黔婁嘗糞憂心。如果父母過世了,仍需保持真誠孝思,懂得古人有丁蘭刻木事親,王裒聞雷泣墓,所謂“事死者,如事生”,令孝心永在,德行歸厚。
從二十四孝的故事可知,孝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尊卑貴賤,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做的德行。它是天地之德,天經地義之事!孔子曰:“孝無終始”,正是指孝是無始無終,貫穿宇宙,超越時空的!不僅古人要孝,今人也要孝。
“二十四”這個數字,我們不妨也可以引申一下。它代表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說明行孝是從年頭到年尾,都要去做的。也代表一天二十四小時,說明孝心是一天到晚無一刻不在,無一刻間斷的!“孝無終始”。無論走到哪裡,心裡總存著父母;無論父母在與不在,都不改變行孝報恩的心;進而將這種孝心推廣至社會,做到“事諸父,如事父”,將孝心擴展至忠誠於祖國人民,天下為公!這種人便可稱為聖賢了。
終始義二:孝廣大而無始無終
正義曰: 云“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者,此謂人無貴賤尊卑,行孝之道同致,若各率其己分,則皆能養親。言患不及於孝者未有也。說孝道包含之義廣大,塞乎天地,橫乎四海。經言“孝無終始”,謂難備終始,但不致毀傷,立身行道,安其親、忠於君,一事可稱,則行成名立,不必終始皆備也。此言行孝甚易,無不及之理。
詩 云 : 夙 興 夜 寐 , 無忝 爾 所 生 。
即是: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
所生指自性,能生萬法,能所不二。所以要自愛,即是愛眾生。
《禮•祭義》:“曾子說孝曰:‘衆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養可能也,敬爲難。敬可能也,安爲難。安可能也,卒爲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
例子:久病床前有孝子
--- 24个春夏秋冬,就是一个动作他也重复了24年。感人肺腑的真情讲述。
大连孝子24年为父亲活着。为照顾脑出血而成为植物人的父亲,当年23岁的王希海,不仅放弃了出国工作的机会,还放弃了成家的念头,如今47岁的他,已经照顾父亲24年了,80岁的老人身体状况依然不错。
是什么支撑着王希海照顾父亲24年呢?……
因为作为植物人的父亲已经不能够自己吐痰了,但是如果要有痰在喉咙里面就会好受。所以每到这个时候,王希海就亲自为父亲吸痰。就是把管子一端插在父亲的喉咙里面,另一端插到自己的嘴里,他自己把痰吸入自己的口中,再吐出去。他的母亲说,这个环节如果让她自己来做的话,她都觉得有点脏。她做不出来,虽然她跟他做了这么多年的夫妻,但是王希海就做到了。当记者问他,他不觉得这很脏吗?但是他觉得这是我父亲,我应该做的就是这样的事。就是这样一个动作他也重复了24年。
这24年来他经常背着父亲上医院去。有一次他到医院里去,一位60多岁的老教授会诊,当看到他父亲背部的皮肤非常光滑而且很有弹性的时候,他就问王希海,你父亲得这个病多长时间了。王希海说24年了,这个老教授转身就走了,因为他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植物人二十多年了,皮肤还能够这样好吗?所以他觉得王希海在说谎。但是没过一会儿,老教授流着眼泪回来了,手里面拿着一尺多厚的病例。并告诉王希海,这太不容易了!像这样一个植物人的老父亲20多年还能够保持这样好的身体,你的护理已经做到家了,您可以到医科大学给学生讲课了。
王希海的一天:凌晨五点到六点做早饭,一天开始了。六点到七点给父亲喂饭。八点到10点洗衣服。10点到11点给父亲按摩。下午一点到二点做中午饭,给父亲喂饭。下午三点让父亲晒太阳,给父亲按摩,为父亲吸痰。下午五点给父亲喂水。下午六点洗衣服。做一家人的晚饭。晚上11点给父亲按摩。深夜给父亲盖被。
“每当有酸甜苦辣在我眼前形成的时候,但是回头一看,父亲还活着,一切烦恼就全都没有了。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当年23岁的王希海经朋友介绍可以到马来西亚去工作。“其实我也能去。但是回头再一想想,父亲成为植物人了,母亲也没用工作岁数也这么大了,我另外还有一个残疾的弟弟。假如我一个人出去挣钱过自己美好的生活,但是回头一想,父亲在那里躺着,对我的打击就是特别特别的大,难道父亲不到60岁,就要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吗?世界多好,人的生命的价值高於一切!我考虑到这个时候,我放弃了,一切以老父亲的生命为主,继续侍候他老人家!……假如人死了以后,他永远也回不来了,永远也回不来了!我也永远永远看不到我的父亲了!就是这么考虑的。所以我要给他留住,一定要活下去。一个信念,我一定要侍候到父亲80岁。今年四月初七,老父亲过的80大寿了。伺候这样一个植物,你想想难道没有酸甜苦辣吗?但是只要我看到父亲躺在那里还活着,我就特别特别的高兴。虽然我的吃、喝都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不过我看到我的老父亲活着,我就高兴。……不能因为我个人造成的,给父亲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我绝对不可能,所以我下定这个决心,一切一切全部放弃!以父亲的生命、他活着的价值,作为我人生最高的境界。”
“今年四月初七是父亲80大寿,就告诉父亲“父亲,您今天过80大寿了!”能从他的表情上看出来!他老人家也是高兴啊!这20多年了,父亲虽然没有表达能力,不过从他的表情当中,我能看出来到底这个人幸不幸福。哪个地方疼,哪个地方麻了,需要翻身了,在这些地方我都能够看得出来。每天我的工作,就是每隔半小时,给父亲翻一遍身按摩一次。晚上扶起来坐,不能老躺着。白天几乎就是躺半小时,坐一小时到四十分钟,一天不间断的这样。”
夏天,王希海保持每天给父亲抹两次身。“因为容易出汗,一出汗后必须给他抹身,一天抹两次,早晨一遍,晚上一遍。床单一天换一次。出汗了床单上虽然不湿,有点潮。潮都不行,对皮肤都有损害。所以要一天换一次床单。衣服也是一天换一次。一定要保持干燥,一定要保护好他的皮肤。”
照顾父亲唯一的一次失误。“有一天半夜十二点给父亲为喂完饭以后,老父亲坐着,我就在旁边坐着也睡着了。我在那里坐着一下子睡了三个小时,一直到三点。等我醒来的时候,老父亲坐着都累得不行了。浑身全是汗都湿透了。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很大!从那次以后我就发誓,只要父亲不躺下,我绝对不能坐着睡觉!”
您觉得这样做值得吗?“我个人的幸福,不能导致我父亲过早地离开这个世上。所以说我虽然过好了,但是回头想起来留下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就是父母不在了!我没有对这个家庭负起责任!所以我一切一切全部放弃。主要想法就是这些。……回过头来看着父亲活着健在,我感到很自豪,很满足,所以一切烦恼都抛到脑后。”
有人会问:其实你选择出国赚钱,可以请工人来照顾父亲,不需要放弃自己人的生活。“因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假如说我出国了,挣到钱了,而回来父亲不在了,又有什么用呢?有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
“只要能够守在父亲的身边就很满足了。”
“作父母的那个不疼子女?他们把咱们带上这世界上,为我们设计未来,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叫咱们有学读,将来以有出息。父母到老的时候,作子女的一定要对他老人家好,因为人一到老了以后,就在这个世上已经不多了,所以说我们要更加努力地、更加加倍地去关怀他,去照顾他。”
王希海的家庭经济情况是非常拮据的,虽然家里也有洗衣机和冰箱,但是基本都没有在用,因为它们实在是太费电了。所以还是自己在盆里面用双手洗衣服。虽然家里面也有煤气灶,但是在他的旁边又砌了一个可以烧柴火的炉灶。基本上能省的地方都省了。
希海大哥怕让父亲遭罪而不愿意成家。“成家的事情等父亲过世以后再说,其实现在也有不少人给介绍了,但是我都不看。就是为了父亲,没有精力考虑这些。如果精力分散了,老父亲在这方面就遭罪了。少翻一遍身对他都是一种打击,所以说我一切全都不考虑,都放弃。我不能让老父亲在活着的时候遭一点罪!我不是辜负别人的好心,只是为了老父亲,现在暂时放下。”
感想:王希海不是一个善於言谈的人。他的言语非常地朴实,但却又是那么的真实、感人。他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世人什么叫做真正的爱,什么叫做真正的孝。在他的心中,只有父母,没有自己。一切的金钱、女朋友、名义、地位、吃穿、乃至睡眠,全部一切一切都放弃了。他可以忍受贫穷、别人的不理解,就像亲自用吸管为父亲吸痰一样,同样一个动作也重复了二十四年。他是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
例子:凈空老教授善養師志,終身奉行。
“嗟乎!孝之爲大,若天之不可逃也,地之不可遠也。……
人無貴賤,行無終始,未有不由此道而能立其身者。然則聖人之德,豈云遠乎?我欲之而斯至,何患不及於己者哉!”
孟子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
#第九集
【三才章第七
曾 子 曰 : 甚 哉 , 孝 之 大 也 。 子 曰 : 夫 孝 , 天 之 經 也 , 地 之 義 也 , 民 之 行 也 。 天 地 之 經 , 而 民 是 則 之 。 則 天 之 明 , 因 地 之 利 , 以 順 天 下 , 是 以 其 教 不 肅 而 成 , 其 政 不 嚴 而 治 。 先 王 見 教 之 可 以 化 民 也 , 是 故 先 之 以 博 愛 , 而 民 莫 遺 其 親 ; 陳 之 於 德 義 , 而 民 興 行 ; 先 之 以 敬 讓 , 而 民 不 爭 ; 導 之 以 禮 樂 , 而 民 和 睦 ; 示 之 以 好 惡 , 而 民 知 禁 。 詩 云 : 赫 赫 師 尹 , 民 具 爾 瞻 。 】
[疏]正義曰:天地謂之二儀,兼人謂之三才。曾子見夫子陳說五等之孝既畢,乃發嘆曰:“甚哉!孝之大也。”夫子因其嘆美,乃爲說天經、地義、人行之事,可教化於人,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後。
【御注】【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參聞行孝無限高卑,始知孝之爲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經,常也。利物爲義。孝爲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若三辰運天而有常,五土分地而爲義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
天有常明,地有常利,言人法則天地,亦以孝爲常行也。
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法天明以爲常,因地利以行義,順此以施政教,則不待嚴肅而成理也。】
五土:一曰山林、二曰川澤、三曰丘陵、四曰墳(水邊;沿河的高地)衍(山坡。山頂和山腳之間的部分)、五曰原(平原)隰(xí新开垦的田)。”
正義曰:夫子述上從天子下至庶人五等之孝,後總以結之,語勢將畢,欲以更明孝道之大,無以發端,特假曾子嘆孝之大,更以彌大之義告之也,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經,常也。人生天地之間,禀天地之氣節,人之所法,是天地之常義也。
故須則天之常明,因依地之義利,以順行於天下。是以其爲教也,不待肅戒而成也;其爲政也,不假威嚴而自理也。
《周禮》:“五土十地之利,言孝爲百行之首。是人生有常之德,若日月星辰運行於天而有常,山川原隰分別土地而爲利,則知貴賤雖別,必資孝以立身,皆貴法則於天地。
云“天有常明”者,謂日月星辰明臨於下,紀於四時,人事則之,以“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云“地有常利”者,謂山川原隰,動植物産,人事因之,以晨羞夕膳也,色養無違。
上云“天之經,地之義”,此云“天地之經”而不言“義”者,爲地有利物之義,亦是天常也。若分而言之,則爲義;合而言之,則爲常也。
《制旨》曰:“天無立極之統,無以常其明。地無立極之統,無以常其元。人無立身之本,無以常其德。然則三辰迭運,而一以經之者,天利之性也。五土分植,而一以宜之者,大順之理也。百行殊塗,而一致之者,大中之要也。
夫愛始於和,而敬生於順。是以因和以教愛,則易知而有親;因順以教敬,則易從而有功。
愛敬之化行,而禮樂之政備矣。聖人則天之明以爲經,因地之利以行義。故能不待嚴肅而成可久可大之業焉。”
#第十集
【御注】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
見因天地教化,民之易也。
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君愛其親,則人化之,無有遺其親者。
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
陳說德義之美,爲衆所慕,則人起心而行之。
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
君行敬讓,則人化而不爭。
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禮以檢其迹,樂以正其心,則和睦矣。
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示好以引之,示惡以止之,則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
(總說)○正義曰:言先王見因天地之常,不肅不嚴之政教,可以率先化下人也。故須身行博愛之道,以率先之,則人漸其風教,無有遺其親者。於是陳說德義之美,以順教誨人,則人起心而行之也。先王又以身行敬讓之道,以率先之,則人漸其德而不爭競也。又導之以禮樂之教,正其心迹,則人被其教,自和睦也。又示之以好者必愛之,惡者必討之,則人見之,而知國有禁也。
說禮樂而敦《詩》、《書》,《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
案《禮記•鄉飲酒義》云:“先禮而後財,則民作敬讓而不爭矣。”言君身先行敬讓,則天下之人自息貪競也。
案《禮記》云:“樂由中出,禮自外作。”中,謂心在其中也;外,謂迹見於外也。由心以出者,宜聽樂以正之;自迹以見者,當用禮以檢之。檢之謂檢束也。言心迹不違於禮樂,則人當自和睦也。
案《樂記》云:“先王之制禮樂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故示有好必賞之,令以引喻之,使其慕而歸善也;示有惡必罰之,禁以懲止之,使其懼而不爲也。
【御注】
《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赫赫,明盛貌也。尹氏爲太師,周之三公也。義取大臣助君行化,人皆瞻之也。
乃引《小雅•節南山》
尹氏爲太師,周之三公也”者,此《毛傳》文。太師、太傅、太保,是周之三公。
此章再言“先之”,是吾身行率先於物也;“陳之”“導之”“示之”,是大臣助君爲政也。案《大載禮》云:“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大治。
#第十一集
孝治章第八
子 曰 : 昔 者 明 王 之 以 孝 治 天 下 也 , 不 敢 遺 小 國 之 臣 , 而況 於 公 、 侯 、 伯 、 子 、 男 乎 ? 故 得 萬 國 之 懽 心 , 以 事 其 先 王 。 治 國 者 不 敢 侮 於 鰥 寡 , 而 況 於士 民 乎 ? 故 得 百 姓 之 懽 心 , 以 事 其 先 君 。 治 家 者 不 敢 失 於 臣 妾 , 而 況 於 妻 子 乎 ? 故 得 人 之 懽心 , 以 事 其 親 。 夫 然 , 故 生 則 親 安 之 , 祭 則 鬼 享 之 。 是 以 天 下 和 平 , 災 害 不 生 , 禍 亂 不 作 。故 明 王 之 以 孝 治 天 下 也 如 此 。 詩 云 : 有 覺 德 行 , 四 國 順 之 。
[疏]正義曰:夫子述此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前章明先王因天地、順人情以爲教。此章言明王由孝而治,故以名章,次《三才》之後也。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
言先代聖明之王,以至德要道化人,是爲孝理。
不敢遺小國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小國之臣,至卑者耳。主尚接之以禮,况于五等諸侯,是廣敬也。
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萬國,舉其多也。言行孝道,以理天下,皆得歡心,則各以其職來助祭也。
【疏】言昔者聖明之王,能以孝道治于天下,大教接物,故不敢遺小國之臣,而况于五等之君乎?言必禮敬之。明王能如此,故得萬國之歡心,謂各修其德,盡其歡心而來助祭,以事其先王。
經“先王”有六焉,一曰“先王有至德”,二曰“非先王之法服”,三曰“非先王之法言”,四曰“非先王之德行”,五曰“先王見教之”,此皆指先代行孝之王。此章云“以事其先王”,則指行孝王之祖考。
五等諸侯,則公、侯、伯、子、男。
《曲禮》云:“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諸侯言列國者,兼小大。是小國之卿、大夫有見天子之禮也。言雖至卑,盡來朝聘,則天子以禮接之。
“萬國,舉其多也”
“言行孝道,以理天下,皆得歡心,則各以其職來助祭也”者,言明王能以孝道理于天下,則得諸侯之歡心,以事其先王也。各以其職來祭者,謂天下諸侯各以其所職貢來助天子之祭也。
例子:截至5月15日下午2时,已有151个国家及14个地区或国际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汶川地震造成的灾害表示了慰问。當我們用愛心行動時,自然感應愛心的支持。天性的感應。“助祭”是懷念哀悼。
5月15日,爱沙尼亚驻华大使翁卡(右)来到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献血。
【注】
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况于士民乎?
理國,謂諸侯也。鰥寡,國之微者,君尚不敢輕侮,况知禮義之士乎?
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
諸侯能行孝理,得所統之歡心,則皆恭事助其祭享也。
正義曰:此說諸侯之孝治也。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而無妻者謂之鰥。老而無夫者謂之寡。此天民之窮而無告者也。”則知鰥夫寡婦,是國之微賤者也。言微賤之者,國君尚不輕侮,况知禮義之士乎?
一國百姓,皆是君之所統理,故以所統言之。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
理家,謂卿大夫。臣妾,家之賤者。妻子,家之貴者。
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卿大夫位以材進,受祿養親,若能孝理其家,則得小大之歡心,助其奉養。
正義曰:說卿大夫之孝治也。
例子: 春秋時期,缺妻敬饁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初,(晉國大夫)臼季使過冀,見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賓.與之歸,言諸(晉)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請用之.臣聞之: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則也.』……文公以為下軍大夫.」《傳》曰:『(襄公)命郤缺為卿,復與之冀.』故曰冀缺.」
【疏】云“妻子,家之貴”者,案《禮記》哀公問于孔子,孔子對曰:“妻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子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是妻、子家之貴者也。
相上雖有貴賤,而同為一家,理為一體。如人之頭足,貌似有高下,而同為一身,皆為重要。
明王言“不敢遺小國之臣”、諸侯言“不敢侮于鰥寡”、大夫言“不敢失于臣妾”者,
【隋】劉炫云:“遺謂意不存錄,侮謂忽慢其人,失謂不得其意。”
小國之臣位卑,或簡其禮,故云不敢遺也。鰥寡人中賤弱,或被人輕侮欺陵,故曰不敢侮也。臣妾營事産業,宜須得其心力,故云不敢失也。
【注】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
夫然者,上孝理皆得歡心,則存安其榮,沒享其祭。
祭祀的意義: 孝道的活動。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也能利益亡靈(不同維次空間生命,身體雖死了燒了,但靈魂仍存)
例: 意大利巴希博士試驗
對這種不同維次空間生命的研究,也開始得很早,很著名的一位專家,是義大利一位學者叫做馬協婁.巴希博士。他從一九四九年就開始對這種不同維次空間,所謂的鬼神、靈體,開始研究。他主要是用一些電子收音設備,來收錄這些鬼神和靈體的聲音。他發現是用一種電子管的收音機,收音的效果是最好。他的實驗是這樣的,通常都是有幾十人一起來做實驗,最多的可以達七十人。這些人當中包括專門來研究這些靈性生命的專家,包括一些精神的、心理的專家學者;還包括這些電子管收音設備這些工程師。還有些志願的研究對象,這些研究對象通常都是剛剛死去孩子的母親。這些母親跟自己的孩子通常會有些心靈感應,所以她們自願來受試。
一般這些實驗都是晚上舉行,是晚上九點鐘開始。為什麼是晚上舉行?我們曉得鬼神出沒大多數是晚上。所以你看我們做三時繫念,都不是在上午做的,都是在午後、在晚上來進行,這是因為那些亡魂都是晚上出沒。這個實驗開始的時候,這位巴希博士首先就把他的電子管收音設備調到一個短波段,這個短波段是七至九兆赫。在這個短波當中,它是可以過濾掉很多正常的電磁波訊號。比如說廣播電台的訊號,電視台的訊號,或者手機的訊號,都給過濾掉了,都不受它們的影響。
一開始會聽到一些短波那種噪音,這是正常的噪音。完了之後大概十到二十分鐘以後,這種噪音就突然消失,就從喇叭裡就會響來一陣像風吹的聲音,原來這些鬼神像一陣風似的就來了。這個時候,當聽到這些風聲的時候,巴希博士他也很有經驗,他就會對著喇叭就說,「朋友們,我們在這裡,你們在哪裡?請說話」,就召喚他們。這時候就會聽到收音機的喇叭裡,就會響來應答的聲音,「來了、來了」。完了之後,慢慢的喇叭裡就會傳來一些講話的聲音,大多數都是跟在實驗室裡這些母親進行對話。從對話當中可以聽出來,那是剛剛死去沒有多久的那些孩子們的聲音。
比如說有一段,這都是錄音錄下來的。有段話是一位叫做Gregorio的靈性生命,他的講話。這個靈性生命實際上是剛剛過世的一個孩子,他顯然是在這個實驗當中,回來跟他在場的母親說話。他講「親愛的媽媽,不要難過」,顯然是在安慰她,安慰他媽媽。他說「總有一天您會知道我們的奧秘,當您離開身體的時候,您會發現您的靈魂進入了另一個層次的生命」。你看這個孩子回來是等於報個平安,說「媽媽,我這裡生活好得很,您放心,以後您要來的時候,您也就看見我們了」,大概是這個意思。這是義大利語,原來是義大利語的錄音,後來被記載下來的。
像這種實驗,巴希博士這幾十年來真的做了好多次,每次都能夠收錄不同的這些講話。其中最成功的一次是在前年,二00四年十二月五日。這次實驗他成功之處,第一個是參加實驗的人,是來自於義大利的、英國的、葡萄牙的這些專門研究超自然現象的知名的學者。第二個實驗奇特的地方,是在於當收音設備收錄到這些鬼神的聲音以後,巴希博士就把能夠收錄的設備的電子管給拆除,只剩下一個喇叭。也就是說,這個設備不可能再受到任何的電磁波的干擾,因為它收音的設備都給拆除了。但是拆除以後,喇叭裡所繼續講話的聲音沒有間斷,還一直在繼續。這顯然證明那種聲音,不是要依賴於收音的設備才會有的,它是自然的這種原來就有的聲音,所以能夠從喇叭中放出來。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禍亂不作。
上敬下歡,存安沒享,人用和睦,以致太平,則灾害禍亂,無因而起。
災難時,天子齋戒沐浴,祭祀天地,反省過失,大赦天下。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言明王以孝爲理,則諸侯以下化而行之,故致如此福應。
○正義曰:此總結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孝治也。言明王孝治其下,則諸侯以下各順其教,皆治其國家也。如此各得歡心,親若存則安其孝養,沒則享其祭祀,故得和氣降生,感動昭昧。是以普天之下,和睦太平,灾害之萌不生,禍亂之端不起。此謂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能致如此之美。
災難是人心所感。人皆和睦安樂,則和氣降生,一片吉祥。故 天下興旺,匹夫有責。 化解災難從我心開始,以教育為先,轉變人心。
皇侃云:“天反時爲灾,謂風雨不節;地反物爲妖,妖即害物,謂水旱傷禾稼也。善則逢殃爲禍,臣下反逆爲亂也。”
(南朝梁儒家學者,經學家,曾著《孝经义疏》(佚失))
案上文有明王、諸侯、大夫三等,而經獨言明王孝治如此者,言由明王之故也,則諸侯以下奉而行之,而功歸于明王也。云“故致如此福應”者,福,謂天下和平;應,謂灾害不生,禍亂不作。
《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覺,大也。義取天子有大德行,則四方之國順而行之。
[疏]詩云至順之。○正義曰:夫子述昔時明王孝治之義畢,乃引《大雅•抑篇》贊美之也。△言天子身有至大德行,使四方之國皆順而行之。
○正義曰:云“覺,大也”,此依鄭注也。故《詩箋》云:“有大德行,則天下順從其化。”是以覺爲大也。云“義取天子有大德行,則四方之國順而行之”者,言引《詩》之大意如此也。
#第十二集
聖治章第九
曾 子 曰 : 敢 問 聖 人 之 德 , 無 以 加 於 孝 乎 ? 子 曰 : 天 地 之 性 ,人 為 貴 , 人 之 行 , 莫 大 於 孝 。 孝 莫 大 於 嚴 父 , 嚴 父 莫 大 於 配 天 , 則 周 公 其 人 也 。 昔 者 ,周 公 郊祀 后 稷 以 配 天 , 宗 祀 文 王 於 明 堂 以 配 上 帝 , 是 以 四 海 之 內 , 各 以 其 職 來 祭 。 夫 聖 人 之 德 , 又何 以 加 於 孝 乎 ? 故 親 生 之 膝 下 , 以 養 父 母 日 嚴 。 聖 人 因 嚴 以 教 敬 , 因 親 以 教 愛 。 聖 人 之 教 ,不 肅 而 成 , 其 政 不 嚴 而 治 , 其 所 因 者 , 本 也 。 父 子 之 道 , 天 性 也 , 君 臣 之 義 也 。 父 母 生 之 ,續 莫 大 焉 ; 君 親 臨 之, 厚 莫 重 焉 。 故 不 愛 其 親 而 愛 他 人 者 , 謂 之 悖 德 ; 不 敬 其 親 而 敬 他 人 者 ,謂 之 悖 禮 。 以 順 則 逆 , 民 無 則 焉 。 不 在 於 善 , 而 皆 在 於 凶 德 , 雖 得 之 , 君 子 不 貴 也 。 君 子 則不 然 , 言 思 可 道 , 行 思 可 樂 , 德 義 可 尊 , 作 事 可 法 , 容 止 可 觀 , 進 退 可 度, 以 臨 其 民 。 是 以 其民 畏 而 愛 之 , 則 而 象 之 , 故 能 成 其 德 教 , 而 行 其 政 令 。 詩 云 : 淑 人 君 子 , 其 儀 不 忒 。
[疏]正義曰:此言曾子聞明王孝治以致和平,因問聖人之德,更有大于孝否?夫子因問而說聖人之治,故以名章,次《孝治》之後。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
參問明王孝理以致和平,又問聖人德教更有大于孝不?
子曰:“天地之性人爲貴。
貴其异于萬物也。
人之行莫大於孝,
孝者,德之本也。
孝莫大于嚴父,
萬物資始于乾,人倫資父爲天。故孝行之大,莫過尊嚴其父也。
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謂父爲天,雖無貴賤,然以父配天之禮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
[疏]曾子至其人也。○正義曰:夫子前說孝治天下,能致灾害不生,禍亂不作,是言德行之大也。將言聖德之廣,不過于孝,無以發端,故又假曾子之問曰:聖人之德,更有加于孝乎?乎猶否也。夫子承問而釋之曰:天地之性人爲貴。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唯人最貴也。人之所行者,莫有大於孝行也。孝行之大者,莫有大于尊嚴其父也。嚴父之大者,莫有大于以父配天而祭也。言以父配天而祭之者,則文王之子、成王叔父周公是其人也。
分析:“孝”字 的含義,老一代與子一代一體。祖宗與我一體,故須祭祀。
《尚書》曰:“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是异于萬物也。
《易》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人無限貴賤,皆得謂父爲天也。
案《禮記》有虞氏尚德,不郊其祖,夏殷始尊祖于郊,無父配天之禮也,周公大聖而首行之。禮無二尊,既以後稷配郊天,不可又以文王配之。五帝,天之別名也。因享明堂,而以文王配之,是周公嚴父配天之義也,亦所以申文王有尊祖之禮也。經稱“周公其人”,注順經旨,故曰始自周公也。
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
後稷,周之始祖也。郊謂圜丘祀天也。周公攝政,因行郊天之祭,乃尊始祖以配之也。
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明堂,天子布政之宮也。周公因祀五方上帝于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也。
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君行嚴配之禮,則德教刑于四海。海內諸侯,各修其職來助祭也。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言無大于孝者。
圜: 同“圆”。
自昔武王既崩,成王年幼即位,周公攝政,因行郊天祭禮,乃以始祖後稷配天而祀之。因祀五方上帝于明堂之時,乃尊其父文王,以配而享之。尊父祖以配天,崇孝享以致敬,是以四海之內有土之君各以其職貢來助祭也。既明聖治之義,乃總其意而答之也。周公,聖人,首爲尊父配天之禮,以極于孝敬之心。
案《周本紀》云:“後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薑嫄。爲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迹,心忻然,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爲不祥,弃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弃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薑嫄以爲神,遂收養長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爲兒,好種樹麻、菽。及爲成人,遂好耕農。帝堯舉爲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阻饑,爾後稷播時百穀。’封弃于邰,號曰後稷。”後稷曾孫公劉複修其業。
自後稷至王季十五世而生文王,受命作周。
案《毛詩•大雅•生民》之序曰:“生民,尊祖也。後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後稷,故推以配天焉。”
案《文王世子》稱:“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踐祚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
伏以孝爲人行之本,祀爲國事之大。
○正義曰:云“明堂,天子布政之宮也”者,案《禮記》明其堂位,昔者周公“朝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
“明堂也”者,明諸侯之尊卑也。
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知明堂是布政之宮也。云“周公因祀五方上帝于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也”者,五方上帝,即是上帝也。
五帝謂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紀,中央黃帝含樞紐。
在明堂裏面祭五方天帝的時候,就請文王來做祭天的陪祭的人,就等于我們現在要請客,請最貴重的客人來的時候,你主人要出來,要陪、要接待,周公就請誰來接待呢?就請已經去世的文王,請文王神靈來陪伴,來接待五位天帝。這就是說,尊敬父親尊敬到最高的那種程度了,所以莫大于配天,到了請嚴父,尊敬嚴父,請嚴父的神明來配祭,來陪伴天,這個是周公其人。在周家以前,祭天沒有讓父親來陪祭的,只有從周公開始,請文王來配祭于天,這是講孝道,尊敬父親尊敬到極處了。
在宗祀,宗祀就是在明堂,明堂是周天子在那裏公布施展、推行政治的時候,是天子的一個皇宮。在天子皇宮裏面,除了上朝政治議事的宮殿之外,其餘的裏面包括還有,辦教育的學校的場所,還有祭祀的建築物,都在明堂裏面。周公在明堂裏面祭祀上帝的時候,上帝是五方的上帝,在明堂祭祀上帝的時候,就以文王,以他的父親配合上帝,就以文王作爲接待上帝的主人,和上帝一同來接受周天子的祭祀。
天下各國的諸侯,那時候分天下各國諸侯,以距離天子的京城遠近爲標準,距離天子京城五百里之內是一種諸侯,再往外推又是五百里之外的,又是一等諸侯,這樣五百里五百里往外推算一共有六種,六種叫六服。服是穿的衣服的服,有六服諸侯,在周王的王城京城以外的,五百里以外,五百里以外,往外推一共有六等諸侯,叫做六服諸侯。周天子天下,一共有六等的諸侯,當然不止六位,是六等級的,諸侯就很多了。
這就是說明天子以身作則,對于自己的父親一直到始祖,盡到他這樣的孝道,所以由天子本身這樣盡到孝道,也使天下各國的君主,天下的諸侯,也都能够從天子那裏學過去了,也都能各盡其孝道。除了他們自己在自己國家之內盡孝道以外,遇到天子來祭祀的時候,都來助祭。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親,猶愛也。膝下,謂孩幼之時也。言親愛之心,生于孩幼。比及年長,漸識義方,則日加尊嚴,能致敬于父母也。
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聖人因其親嚴之心,敦以愛敬之教。故出以就傅,趨而過庭,以教敬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以教愛也。
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聖人順群心以行愛敬,制禮則以施政教,亦不待嚴肅而成理也。
其所因者本也。
本謂孝也。
[以養父母日嚴],年小的時候講什麽道理,他聽不明白,可是雖然聽不明白,對于自己年紀很小的小孩子,儘量培養他,父子之間,父母跟兒女之間,親親的這種感情,這種親情就在小孩子很小的時候,還在膝下的時候,培養。
到了年紀長大的時候,他道理懂得多了,道理雖然懂得多,還是從年紀小的時候,培養他跟父母之間的這種情感。然後跟他講,日嚴,嚴就是尊嚴,尊嚴就是對父母要尊敬。這個有兩個層次,在年紀很幼小的時候,就是注重培養這個愛字,愛字就是一種情感。到了年紀長大的時候注重培養一個尊敬的敬字,從小到大就這兩個字,一個愛一個敬。
就是教敬、教愛這兩方面,在教敬這一方面,小孩子,古時候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讓他出去拜師,從老師求學。從老師求學,古時候的老師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老師教學生,要對父母在家庭裏要盡到孝道,教孝道的話,年紀不是在小孩子時候,那就要對父母要能够尊敬。
[聖人之教,不肅而成],聖人之教,這裏是講教愛這一方面,就培養父母兒女之間的情感,這一種教不是那麽嚴肅,不用嚴肅的,不用說什麽很多的道理,很多的道理小孩子他不懂,就是完全用父母的一種關心小孩子,愛護小孩子,凡是爲人父母都知道。就拿一人女子來講,女子在沒有結婚的時候,她不知道對于小孩子怎麽樣愛護,一旦結了婚以後,自己懷孕生兒子了,生女兒了,一生下來之後,她自自然然懂得,小孩子在哭的時候,她知道肚子餓了要吃奶了,小孩子身上感覺冷了在哭的時候,她知道要給小孩子加衣服,小孩子一饑渴需要喝水,別人不懂,小孩子爲什麽在哭,做母親的知道。這就奇怪了,小孩子身體上哪里是痛是癢,哪里不舒服,做母親的雖然年紀不大,她就知道,這是什麽呢?這是天生的,天性,母親,母親偉大在什麽呢?偉大就在此處,不學而能,她沒學過。在禮記裏面也講,未有學而養子而後嫁者,沒有學過,嫁出去以後,養了兒女了,她怎麽樣盡到母親照顧小孩子,她自然就會,這個就是[聖人之教]。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講出所以然來,爲什麽剛才說了,一個母親一個女子,年紀很輕,她一結了婚了,生了兒女自己做母親了,她什麽都懂,怎麽樣照顧他的小孩子,都懂了,不但母親,做父親的也是如此,這是怎麽呢?父子之道,父子之間,父慈子孝,父母的慈愛兒女,兒女孝順父母,這從哪里來的,天性,天性是天然的,本有的這個性。君臣之義,用在家庭裏父子之間,講這個孝,講父慈子孝,這是天性。出來做事情,兒女長大了,古時候出來做事情,就是讀書人就去從事政治了,那就有君臣關係。君臣關係就是君臣之義,君要敬大臣,大臣要對君主盡忠,這個都是叫義,義是正義。所以父子之道推廣到君臣,就是君臣之義。君臣之義是什麽呢?在政治上,臣子要敬君主,君主也要敬重臣子,互相尊敬,在家庭裏面呢?拿這個
○正義曰:父子之道,簡易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故聖人因其親嚴之心,敦以愛敬之教也。
舉例:父母與孩子之間,不講禮或不受供養(簡易),母親接受我的打工供養。
“不學禮,無以立。”
云“出以外傅”者,案《禮記•內則》云:“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計。”鄭云:“外傅,教學之師也。謂年十歲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就師而學也。”案十年出就外傅,指命士已上。今此引之,則尊卑皆然也。
云“趨而過庭,以教敬也”者,言父之與子,于禮不得常同居處也。案《論語》云:“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异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本問「子亦有異聞乎」一件事,結果得聞三件事:「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聞知學詩與學禮的重要,又聞知君子教兒子與教學生無厚此薄彼之異。「君子」,指「孔子」。「遠其子」,指在教學上沒有獨厚其子的意思。
述而篇裡,孔子曾說:「吾無隱乎爾。」聖人之學並無不傳之秘,如果必求聖人的秘傳,那就是學詩學禮。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
父子之道,天性之常,加以尊嚴,又有君臣之義。
父母生之,續莫大焉。
父母生子,傳體相續。
人倫之道,莫大于斯。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謂父爲君,以臨于已。恩義之厚,莫重于斯
[疏]父子至重焉。○正義曰:此言父子恩親之情,是天生自然之道。父以尊嚴臨子,子以親愛事父。尊卑既陳,貴賤斯位,則子之事父,如臣之事君。《易》稱“乾元資始”,“坤元資生”。又《論語》曰:“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之懷。”是父母生已,傳體相續,此爲大焉。言有父之尊同君之敬,恩義之厚,此最爲重也。○注父子至之義。○正義曰:云“父子之道,天性之常”者,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則生愛敬之心,是常道也。云“加以尊嚴,又有君臣之義”者,言父子相親本于天性,慈孝生于自然,既能尊嚴于親,又有君臣之義。故《易•家人》卦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是謂父母爲嚴君也。○注父母至于斯。○正義曰:案《說文》云:“續,連也。”言子繼于父母,相連不絕也。《易》稱“生生之謂《易》”,言後生次于前也。此則傳續之義也。○注謂父至于斯。○正義曰:上引《家人》之文,言人子之道,于父母有嚴君之義。此章既陳聖治,則事系于人君也。案《禮記•文王世子》稱昔者周公攝政,“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與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之義。君之於世子也。親則父也,尊則君也。有父之親,有君之尊,然後兼天下而有之”者,言既有天性之恩,又有君臣之義,厚重莫過于此也。
#第十三集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言盡愛敬之道,然後施教于人,違此則于德禮爲悖也。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行教以順人心,今自逆之,則下無所法則也。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
善,謂身行愛敬也。凶,謂悖其德禮也。
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言悖其德禮,雖德志于人上,君子之不貴也。
例子:故 不 愛 其 親 而 愛 他 人 者 , 謂 之 悖 德 ;
湖北“一女养八老”演绎现代“孝子”故事
刘青枝的笑容里永远洋溢着对生活的执着。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周巷镇云华村的刘青枝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兄弟三人只有她一个子女。娘家6个老人再加上公公、婆婆,8个老人的起居生活压在刘青枝瘦弱的肩膀上。刘青枝说:“婚后6年我一直待在娘家,那段时间挺难的。二叔、三叔胃癌,二妈中风、三妈也生病,要人照顾也特别花钱,种田根本不够家里的开销。”然而悲剧仍然降临到刘青枝的身上,在几年里,她的父亲、丈夫和二儿子先后去世。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打击,但艰辛的生活还得继续。刘青枝冬天种油菜夏天种稻子,维持家里的基本开支;她侍候3位老人,问寒问暖,带老人看病;她还得照顾两个在上学的孩子,挤出孩子的生活费。凄苦、付出、忍耐勾勒出了她的生命体验。 2002年,刘青枝因孝行事迹突出,以孝感市得票第一名被评为“孝感市第二届十大孝子”;2003年,又以全省得票第一名被评为湖北省首届“荆楚十大敬老好儿女”;2005年她又被选为县人大代表。
中广网武汉2月6日消息 又到春节,乡村的冬天格外冷。天还没亮,刘青枝起床,用冻裂的手一瓢一瓢舀起冰凉的河水,淘米、洗菜、刷锅……9点,都忙停当了,这位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周巷镇云华村的普通农村妇女,跟往常一样独自端着小板凳在屋檐下歇会儿,默默地听着老人们与亲戚聊天,不时给他们加些茶水。
据新华网记者沈翀、张先国报道,10点不到,刘青枝又开始准备一大家子的午饭……刘青枝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照顾老人、教育子女、种地养家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凄苦、付出、忍耐则勾勒出了她的生命体验。
没有我照顾,这些老人怎么办
“她太不容易了。”见过刘青枝的街坊们看在眼里,有些人甚至边说边抹眼泪,“这个女人命太苦,心又太好,自己受的委屈往肚里吞,伺候着8个老人过得舒舒服服。”
上世纪60年代,刘青枝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兄弟三人只有她一个子女。娘家6个老人再加上公公、婆婆,8个老人的起居生活压在刘青枝瘦弱的肩膀上。不得已,结婚时她与丈夫达成了“结婚不离娘家”的协议。
刘青枝说:“丈夫也很理解我的苦衷。当时,娘家6个老人的年纪都大了,身体也不好,我要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怎么办?”於是,刘青枝开始娘家、婆家两头跑。
过年了,先到婆家吃年饭,再到娘家吃。
为解决家庭的生活来源,小两口接种了两家25亩农田。最忙时早上不到4点钟就起床去割谷、整田、扯秧、栽秧,直到晚上12点钟才回家,一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
料理6位老人的日常起居也落在刘青枝的身上。不等老人提,她总把老人春夏秋冬四季的换洗衣服、鞋袜、被褥都得收拾得妥妥当当,遇上哪位小病小痛,宁可自己受饿,也一定给老人端上好吃的鸡蛋面条。三妈生病时,怀孕的刘青枝硬是用板车把老人拖到医院。
刘青枝就这样每天连轴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照顾老人,好吃的都给老人和孩子,自己和丈夫就着些咸菜吃白饭,生怕多吃了。在父亲中风时,她日夜守护在床前,不嫌脏、不嫌累,尽心尽力照顾好父亲吃、喝、拉、撒,给父亲擦洗、翻身、按摩,把父亲打理得干干净净,服侍得舒舒服服。
刘青枝说:“婚后6年我一直待在娘家,那段时间挺难的。二叔、三叔胃癌,二妈中风、三妈也生病,要人照顾也特别花钱,种田根本不够家里的开销。”
这段时间,小两口的积蓄全部用光,还欠了一身的债。
家里唯一值钱的两头还未长肥的猪仔卖了,送患上胃癌的三叔到省市多家医院诊治。家里唯一的耕牛也卖了,给去世下葬的二叔购买棺木。
看着孩子的艰难,刘青枝已经中风两次的父亲竟然偷偷拄着拐杖去附近收购鸡蛋挣钱,路上再次中风,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临终时父亲流着泪,抓着刘青枝的手,嘴里不停地念叨:“枝儿,难为你了,难为你了……”。
[疏]故不至貴也。○正義曰:此說愛敬之失,悖于德禮之事也。所謂不愛敬其親者,是君上不能身行愛敬也。而愛他人敬他人者,是教天下行愛敬也。君自不行愛敬,而使天下人行,是謂悖德悖禮也。唯人君合行政教,以順天下人心。今則自逆不行,翻使天下之人法行于逆道,故人無所法則,斯乃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在,謂心之所在也。凶,謂凶害于德也。如此之君,雖得志于人上,則古先哲王聖人君子之所不貴也。○注言盡至悖也。○正義曰:云“言盡愛敬之道,然後施教于人”者,此孔傳也,則《天子章》言“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是也。云“違此則于德禮爲悖也”者,案《禮記•大學》云:“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是知人君若違此不盡愛敬之道,而教天下人行愛敬,是悖逆于德禮也。○注善謂至禮也。○正義曰:云“善謂身行愛敬也”者,謂身行愛敬,乃爲善也。云“凶謂悖其德禮也”者,悖猶逆也,言逆其德禮則爲凶也。○注言悖至貴也。○正義曰:云“悖其德禮”者,此依魏注也,謂人君不行愛敬于其親。鄭注云“悖若桀紂”是也。云“雖得志于人上者,君子之不貴也”者,言人君如此,是雖得志居臣人之上,幸免篡逐之禍,亦聖人君子之所不貴,言賤惡之也。
君子則不然,
不悖德禮也。
言思可道,行思可樂。
思可道而後言,人必信也;。思可樂而後行,人必悅也。
德義可尊,作事可法。
立德行義,不違道正,故可尊也;製作事業,動得物宜,故可法也。
容止可觀,進退可度。
容止,威儀也,必合規矩,則可觀也;進退,動靜也,不越禮法,則可度也。
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
君行六事,臨撫其人,則下畏其威,愛其德,皆放象于君也。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上正身以率下,下順上而法之,則德教成,政令行也。
[疏]君子至政令。○正義曰:前說爲君而爲悖德禮之事,此言聖人君子則不然也。君子者,須慎其言行、動止、舉措。思可道而後言,思可樂而後行,故德義可以尊崇,作業可以爲法,威容可以觀望,進退皆修禮法:以此六事君臨其民,則人畏威而親愛之,法則而象效之。故德教以此而成,政令以此而行也。○注不悖德禮也。○正義曰:此依魏注也。言君子舉措皆合德禮,無悖逆也。○注思可至悅也。○正義曰:言者心之聲也,思者心之慮也,可者事之合也,道謂陳說也,行謂施行也,樂謂使人悅服也。《禮記•中庸》稱天下至聖“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也。○注立德至可法也。○正義曰:云“立德行義,不違道正,故可尊也”者,此依孔傳也。劉炫云:“德者得于理也,義者宜于事也。得理在于身,宜事見于外。”謂理得事宜,行道守正,故能爲人所尊也。知“製作事業,動得物宜,故可法也”者,作謂造立也,事謂施爲也。《易》曰:“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言能作衆物之端,爲器用之式,造立于已,成式于物,物得其宜,故能使人法象也。○注容止至度也。○正義曰:“容止,威儀也,必合規矩,則可觀也”者,此依孔傳也。容止,謂禮容所止也,《漢書•儒林傳》云“魯徐生善爲容,以容爲禮,官大夫”是也。威儀,即《儀禮》也,《中庸》云“威儀三千”是也。《春秋左氏傳》曰:“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言君子有此容止威儀,能合規矩。案《禮記•玉藻》云:“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鄭云:“反行也宜圜,曲行也宜方。”是合規矩,故可觀。云“進退動靜也”者,進則動也,退則靜也。案《易•乾•文言》曰:“進退無常,非離群也。”又《艮卦•彖》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是進退則動靜也。云“不越禮法,則可度也”者,動靜不乖越禮法,故可度也。○注君行至君也。○正義曰:云“君行六事,臨撫其人”者,言君施行六事,以臨撫下人。六事即“可度”以上之事有六也。云“則下畏其威,愛其德,皆放象于君也”者,案《左傳》北宮文子對衛侯說威儀之事,稱”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又因引“《周書》數文王之德曰:‘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言畏而愛之也。《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言則而象之也”。又云:“君子在位可畏,施捨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據此,與經雖稍殊別,大抵皆叙君之威儀也。故經引《詩》云:“其儀不忒。”其義同也。○注上正至行也。○正義曰:云“上正身以率下”者,此依孔傳也。《論語》:孔子對季康子曰:‘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是正其身之義也。云“下順上而法之”者,言正其身以率下,則下人皆從之,無不法。“則德教成,政令行也”者,言風化當如此也。
《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淑,善也。忒,差也。義取君子威儀不差,爲人法則。
[疏]詩云至不忒。○正義曰:夫子述君子之德既畢,乃引《曹風•鳲鳩》之詩以贊美之,言善人君子威儀不差失也。○注淑善至法則。○正義曰:云“淑,善也。忒,差也”,此依鄭注也。“淑,善”,《釋詁》文《釋言》云:“爽,差也。”“爽,忒也。”轉互相訓,故忒得爲差也。云“義取君子威儀不差,爲人法則”者,亦言引《詩》大意如此也。
#第十四集
紀孝行章第十
子 曰 : 孝 子 之 事 親 也 , 居 則 致 其 敬 , 養 則 致 其 樂 , 病 則 致 其憂 ,喪 則 致 其 哀 , 祭 則 致 其 嚴 。 五 者 備 矣 , 然 後 能 事 親 。 事 親 者 , 居 上 不 驕 , 為 下 不 亂, 在 醜不 爭 。居 上 而 驕 則 亡 , 為 下 而 亂 則 刑 , 在 醜 而 爭 則 兵 。 三 者 不 除 , 雖 日 用 三 牲 之 養 , 猶 為 不 孝也 。
[疏]正義曰:此章紀錄孝子事親之行也。前章孝冶天下,所施政教,不待嚴肅,自然成理,故君子皆由事親之心,所以孝行有可紀也。故以名章,次《聖治》之後。或于“孝行”之下,又加“犯法”兩字,今不取也。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平居必盡其敬。
養則致其樂,就養能致其歡。
病則致其憂,色不滿容,行不正履。
喪則致其哀,擗踴哭泣,盡其哀情。
祭則致其嚴。齊戒沐浴,明發不寐。
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五者闕一,則未爲能。
○正義曰:致猶盡也。言爲人子能事其親而稱孝者,謂平常居處家之時也,當須盡于恭敬。若進飲食之時,怡顔悅色,致親之歡;若親之有疾,則冠者不櫛,怒不至詈,盡其憂謹之心,若親喪亡,則攀號毀瘠,終其哀情也;若卒哀之後,當盡其祥練;及春秋祭祀,又當盡其嚴肅:此五者,無限貴賤,有盡能備者,是其能事親。
案《禮記•內則》云:“子事父母,鶏初鳴,鹹盥漱,至于父母之所,敬進甘脆而後退。”又《祭義》曰:“養可能也,敬爲難。”皆是盡敬之義也。
《禮記•文王世子》云:王季“有不安節,則內竪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
案《祭義》曰:“孝子將祭,夫婦齋戒,沐浴盛服,奉承而進之。”言將祭必先齊戒沐浴也。又云:“文王之祭也,事死如事生。《詩》云:‘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文王之詩也。”鄭注云:“明發不寐,謂夜而至旦也。二人,謂父母也。”
擗(音辟,捶胸)踴(音勇,頓足)所以泄哀也。
例子:居 則 致 其 敬 宋朝時,有一個才子,叫黃庭堅,是宋朝的大學問家,擅長書法、繪畫和寫詩。特別是他的行書和草書是傳誦古今的。他做過縣長,後做到國家太史的官職。他非常孝順母親,侍奉年老的母親很殷勤。每天,一定親自為母親清洗馬桶(尿器)。這個工作本來可以由僕人去做的。可是黃庭堅堅持自己去做,而且做得很認真,洗得很乾淨。因爲黄庭堅知道自己的母親平生最喜好潔淨,如果讓僕人去做怕不能盡心如意。所以自己親自動手,讓母親生歡喜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去做,無有疲厭。黃庭堅貴為國家的官員和當時著名的文人,在經濟上奉養母親是不成問題的,但是他的孝敬之心還包括對母親全面的體貼關懷,順從母親的特性愛好。因此,他的孝行被列爲中國著名的二十四孝的典範之一。後人評論他是“此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意思說,什麽事最重大?侍奉父母最重大。爲什麽呢?古德說: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孝本於天性。黃庭堅成名和做官之後仍不忘本,所以他的事業才長久,名垂千古,正是有源頭之水,有根本之木啊!
例子: 陈毅为母洗内裤
陈毅是现代的人,也是个孝子。重编的《二十四孝》里,应该编入身为外交部长的陈毅。陈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帅,在他当外交部长的时候,有一次他出国回来,带着大批官员和夫人张茜,路经家乡,去看望他的母亲。他刚在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总统称他是"我们尊敬的元帅外交部长",受到外国元首极大的尊敬。可是,他到了他母亲的床前,则像小孩子一般,偎依在母亲的身边。但母亲没有想到儿子突然来了,看见自己床上好脏,连忙喊道:"你快坐在那椅子上,不能将你的衣服弄脏了。"
母亲正要儿子从她的脏床起来,坐到那较为干净的椅子上去,那张茜却又一屁股坐在婆母的床沿上,也偎依在婆母的身边。陈毅向母亲说:"妈妈,我是你的儿子,张茜是你的媳妇,你睡觉的床,我们能嫌脏吗?我小的时候,就是跟着你一起睡的嘛!"
更使老太太紧张不安的是:她昨夜换下来的内裤从床底下露出了半截,连忙用手往床底下塞去。陈毅将妈妈的手按住,把妈妈的内衣裤拿在手中一看,连忙去找一个脸盆倒些水,为妈妈洗起内衣裤来。内衣裤有几种颜色的脏物,老太太急了,忙拉住儿子说:"儿子,这样的衣服,那能要你洗呢?"陈毅问着妈妈说:"妈妈,你的内衣裤,我为什么洗不得?"并叫着张茜说:"来,跟我一起,洗妈妈的内衣裤。"
孔子的學生子夏,來問孝。孔子回答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孔子說,在父母面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是難能可貴的。有事情,晚輩代爲效勞,有酒菜,長輩先吃,難道僅僅是這樣就可以算是盡孝了嗎?
孔子的一個學生子游來問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只能說養活爹娘而已,連狗、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不敬重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有什麽區別呢。孔子這裡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對父母如果沒有恭敬之心,僅僅解決父母吃飯問題,這不是孝的含意。孟子說:“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教誡我們不但為父母提供物質供養,還要存心孝敬恭順。
例子:養 則 致 其 樂
何謂孝養父母之心?
在二十四孝的故事裏有這樣的一個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姓萊的人,年紀七十了,大家都叫他老萊子。老萊子的父母還在,都是九十多嵗的人了。老萊子很孝順,每天給父母提供的飯菜,都是柔軟可口,便於老人食用的。老萊子很體貼老人的心,從不說自己老,怕父母傷感自己的老邁。爲了娛樂雙親,他常常穿起色彩鮮豔的衣服,扮成小孩,在父母身邊玩耍,甚至翻跟斗逗父母開心。有時讓父母捧腹大笑,使父母每天都過得很快樂。
何謂孝養父母之志?
再擧一個例子。中國記載歷史的名著,有《史記》和《漢書》等。《史記》是由司馬遷寫的,由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寫到漢朝。《漢書》記載了自漢高祖開始至王莽篡位的這一段229年的歷史。《漢書》的作者是班固。但實際上《漢書》是班固父子,以及班固的妹妹,兩代三個人完成的。班固的父親叫班彪,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讀了《史記》很讚嘆太史公司馬遷寫出這樣優秀的作品,使中國的歷史得以流傳。可惜《史記》只記到漢武帝時期。於是班彪下決心要把歷史繼續寫下去。他開始收集有關資料,經過相當的努力,終於開始寫作了。可惜他的壽命不長,只活到52歲,還沒有寫完就去世了。班彪的兒子班固,從小受父親熏陶,學識也很淵博,父親去世後,他發心要繼承父親遺志,把《漢書》寫完,完成父親的事業。班固雖經歷種種挫折,仍不放棄這個志願,他不幸遭到朝廷小人的誣陷,而被判坐牢。在監獄裏,他還堅持整理寫書,以後被皇帝釋放回家,繼續寫作。後來班固去世了,《漢書》還有少部分未寫完,班固的妹妹班昭,是一個很有學問的女子,又繼續哥哥的事業,最後完成《漢書》。
例子:病 則 致 其 憂
在2005年元月全中國評出的十大孝子中有一位,名叫戴永勝,男,27嵗,文化程度是初中,是山東省棗莊煤礦工人。戴永勝的母親在2001年確診為卵巢癌,而且癌細胞已廣泛轉移擴散無法手術,醫生說他母親的生命期限不超過一年。戴永勝看到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全身浮腫、嘔吐,吃不下飯,經常發燒,精神已經到了崩潰的地步。孝子戴永勝,決定先從心理上搶救母親,他一方面請醫生們幫忙用“經過治療檢查腫瘤已完全消除”的方便語言,來煥發母親對生存的希望,一方面積極努力到外地尋藥訪醫,治療母親的癌症。他曾經為尋藥,跋涉三天三夜,忍饑挨餓。為母尋藥,他輾轉九省二市,從各地善良的醫生那裏得到各種抗癌藥物十多種,搜集了150多個民間藥方。由於他的愛心、孝行和各種努力,終於使在他母親體内的癌細胞萎縮了60%。這位婦女現在已經能下田幹農活了。醫生們非常驚訝,認爲這是醫學史上的奇跡。戴永勝並不以此為滿足,他現在一邊打工,一邊還在尋找抗癌良方。他希望有一天能徹底地治癒母親的癌症。
孝心救母的山東大孝子戴永勝
我們看到這位孝子,也是在困難當中,在逆境中,不失孝心!即使醫生在2001年就宣判了他母親的“死刑”,可是戴永勝仍懷赤子之心,為母親四處尋藥訪醫。幾年來他不倦的努力,終於使全身浮腫,經常發燒嘔吐的母親能恢復到下田幹活了,這不就是孝心的奇跡嗎?!這不是仁愛的成果嗎?!《四書》中庸篇裏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意思說,仁愛是孝敬雙親為最大。)戴永勝做到了。
病則致其憂,色不滿容,行不正履。
父母有病的時候,做孝子的人,無論是兒子是女兒,女兒出嫁了,當然不在家裏,那是沒有辦法說,女兒是沒有出嫁,在家裏面就跟兒子一樣,父母有病的時候要致其憂,憂是什麽呢?憂要憂在心理,不要表現在外面,父母有病的時候,去問父母病的時候,自己也不要感覺到滿臉的都是憂悶,這讓父母看了也感覺心理不安,所以這個注解,那就是唐明皇的注解,唐玄宗注解,他說怎麽致其憂呢?色不滿容,色是憂愁的顔色,憂愁的顔色不要完全表現在臉上,行不正履,自己穿鞋子的時候,那個就不必說了,那個時候一般的居在家裏面,跟我們現在起居的座位是不相同的,古人在家裏席地而坐,鞋子大部分是沒有穿在脚上,有事情起來的時候,當然要穿鞋子。如果一個孝子,一聽到父母有病的時候,趕快就起來,起來跑進去問,起來行動得很快,穿鞋子甚至于鞋子都沒穿得好,來不及把鞋子穿好,趕快就跑去問候,問候父母的病,這就叫致其憂。
例子:
湖北孝顺女儿十年苦训 年过半百哑父开口说话
2004-09-27 15:15:15 红网 文章内容彩信发送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讯 (记者 陈劲松 高道飞 通讯员张军丽) 昨天,记者在青山工人村街桥头社区“盲哑村”得知:一位年过半百的聋哑人经过语训终于开口说话。
这位如今已能开口说话的聋哑人名叫解好学,今年54岁。幼年时,他因药物中毒导致聋哑,从此用手语与外界交流。
昨天,解好学用他稍带生硬的语音对记者说:14年前,女儿陈晓艳考上省旅游学校后,决心通过语训帮助父亲说话。
此后,女儿从最基础的汉语拼音教起,小黑板成了她的教具,让他看着她的发音唇形,用夸张的口形向他示范。
聋哑人对卷舌音“不敏感”,平翘不分,音总是很难发准,女儿就用手比作舌头,一点点向他讲解卷舌音的发音技巧。
10多年来,女儿每天花1小时教他说话。语训,是他家晚饭后的重要“节目”。
起初,“盲哑村”的邻居们对陈晓艳的语训议论纷纷:“哑巴要说话,不等于铁树要开花吗?”
这期间,解好学也曾退缩、甚至放弃过,但女儿每次对他的退缩都会报以痛哭。他被女儿的执着所感动,便暗暗下定决心,不学会讲话,誓不为人。
他说,他的语训成功,用事实打破了语训专家们——聋哑成年人是语训沙漠的理论。
(稿源:武汉晚报)
喪則致其哀,擗踴哭泣,盡其哀情。
[喪則致其哀],喪,父母之喪,無論是父親過世母親過世,這都是喪,這個時候要致哀,致其哀就是盡到了,一種哀慟的一種心情,一個人一想,自己從小到長大了,甚至自己到壯年或者到老年的時候,他父母壽命很長,自己到老年的時候,在父母的心裏面,這個兒子還是他的小孩子,他經常的還是關心他,一想到父母這樣長時期關心這個兒女,所以做兒女的人,遇到父母去世的時候,一想到父母對自己這樣的恩德,哀慟的心情自自然然的非常深刻,哀慟的心情既是那麽深刻,比如說在禮記裏面 就很清楚,古時候人,做兒女的人以及做父母的,心理都是很厚道,心理那麽厚道,待人固然是厚道,人家給他有恩他當然要知恩必報,可是對于父母之恩更是深厚到極處了,因此在父母之喪的時候,他自自然然的從心理表現出來一種哀傷,哀傷的一種反應,反應什麽呢?吃也吃不下了,睡覺也不能睡了,口渴也不想喝水了,這叫致其哀,聖人制禮,制定這個禮給孝子的一種限制,怎麽限制呢?孝子在父母之喪的時候,可以想到一個孝子,他是飲食自己就是沒有那個心思,來吃飯,喝水,睡眠也不能睡,終日在那哭泣,所以禮,聖人制禮給他一個限制,你在一兩天,甚至兩三天,還是可以維持下去,超過三天以外就不行了,所以到了一定的時期,你就一定要吃東西了,不能不吃東西。吃東西開始吃的時候,在禮上面也規定,因爲你有幾天沒有吃飯,開始吃的時候,不能多吃,不要吃飽,爲什麽呢?好幾天沒有吃東西,一下開始吃,一次就吃飽了,這個腸胃受不了,所以在幾天之內沒有吃飯,開始不吃不可以,一定要吃,這個若再不吃的話,身體就傷害了,身體傷害,父母如果知道的話,那父母心裏也不安,所以制禮有它的道理。一則讓孝子的身體不要過于受了傷害,再則父母雖然已經死了,就是在天之靈也要讓父母安心,就這個兩方面來講,超過幾天之後,在禮上面一定要吃,開始吃的時候不能多吃,就注意到孝子的身體,這都是叫致其哀。
祭則致其嚴。齊戒沐浴,明發不寐。
[祭則致其嚴],父母死了以後,從入殮出殯埋葬這就是喪葬,喪葬完了以後,要定期的來祭祀,這個祭祀在三年之內的,如何祭祀在禮上有一定的規定,守孝三年以後,每一年也都有定期的祭祀,父母祖父母一直數到自己開始的始祖,都要定期的祭祀,在內地一般人家裏都有祠堂,祠堂從他始祖到自己去世的父母,每一年都定期的祭祀,除了進祠堂祭祀以外,清明的時候要掃墓,這都是在這祭祀之中。就中國文化來講,這就是盡孝道,孝道對于自己父母,當然都明瞭了,自己父母恩德這麽深厚,爲什麽一直要從自己父母追到祖父母,曾祖父母一直到始祖那邊去呢?,中國文化它的道理就在此。自己的父母,父母有父母,父母又有父母,這樣一想起來的時候,我們一個人,追到自己生命的根源,所以一個人不能只看我們這一生,我們這一生不講孝那就不必說了,那就不知道了,講孝道的時候,除了這一生自己父母以外,從父母往上追溯,一直追溯到最開始的始祖,愈是往上追,盡孝道愈是深厚,那就是說培養我們一個人,追根報本追到自己的根本,這就像一棵樹,樹愈高大,它的根,愈在下面長得愈深,追究樹的根,樹長上來的樹幹叫本,追到這個根本,把這根本培養得愈好,樹上面樹幹樹枝,樹葉長得愈茂盛,因此一個人他能够知道追根報本,心理在這上面愈是注重的話,他的心孝道是深厚,對于一個民族來講,
就是說我們追根報本,追到三皇五帝的時候,就知道我們整個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族,有這個大家族,人人强調都瞭解重視祭祀,這種報答祖宗對于我們的這些恩德,報恩之心愈是深厚,就表示這個孝子,他的德行也就非常完善,孝子的德行完善,他在人世間,對待一切人都是友善的,所以講孝道,在祭祀這一方面特別顯示出來,人人都從祭祀這個道理瞭解,把自己這個孝道培植得非常深厚,有這種孝心發揮出來,那麽他在人世間,對于家裏的兄弟姐妹,在外面君臣朋友至于對一切的人,都是善意的。想想看,人人都這樣的話,一個國家都跟一家人是一樣的,哪里還有像現在你爭我奪,互相欺騙互相陷害,這些事情在一個真正是個孝子,一個孝子他看這樣子,他不忍心看,當然更不忍心自己做這些有傷人的,有傷厚道的這些事情,所以說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嚴是什麽呢?無論祭祀父母,祭祀祖父母,以至到了祠堂裏面祭祀,這是普通人做天子做諸侯的,祭祀宗廟,嚴,致其嚴是什麽呢?就是齋戒沐浴,齋戒,在祭祀之前的三天,結了婚有夫妻的,祭祀前三天不能同房,因爲一同房在祭祀的時候,心理不能清淨,不同房三天之後,心理很清淨,可以感應到父母以及祖宗來接受祭祀。所以在禮上面講,三天之前就要齋戒,還要沐浴,在內地尤其是在冬天的時候,他不是每天都洗澡的,天氣冷了,很多天才能洗澡,比如說我們現在常常講,一個月三十天,從初一到初十,這叫上浣(澣),從十號到二十號叫中澣,二十號到三十號叫下澣,這是什麽呢?那時候古人,尤其是在北方冬天,冬天最低限度,十天要洗一次澡,洗一次澡換洗衣服,上澣是一個月前十天,中澣就是中間十天,下澣就下十天,這樣祭祀,是這麽來的,換衣洗澡,但是在祭祀的時候,那麽就不拘是在哪個時候,比如說是在上澣,雖然沒有到十號,在十號以前就要沐浴,表示身心都清淨,這是致其嚴,到齋戒的那一天,一早就要起來,身心恭敬,所以共五種事情。
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五者闕一,則未爲能。
事親者居上不驕,
當莊敬以臨下也,爲下不亂,當恭謹以奉上也。
在醜不爭。
醜,衆也。爭,競也。當和順以從衆也。
居上而驕則亡,爲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
謂以兵刃相加
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爲不孝也。”
三牲,太牢也,孝以不毀爲先。言上三事皆可亡身,而不除之,雖日致太牢之養,固非孝也。
○正義曰:此言居上位者不可爲驕溢之事,爲臣下者不可爲撓亂之事,在醜輩之中不可爲忿爭之事。是以居上須去驕,不去則危亡也;爲下須去亂,不去則致刑辟;在醜輩須去爭,不去則兵刃或加于身。若三者不除,雖複日日能用三牲之養,終貽父母之憂,猶爲不孝之子也。
○正義曰:云“三牲,太牢也”者,三牲,牛、羊、豕、也。
云“言上三事皆可亡身”者,謂上居上而驕,爲下而亂,在醜而爭之三事,皆可喪亡其身命也。
[事親者,居上不驕,爲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爲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爲不孝也。]
這一段我們繼續來研究,前面講到,能够對于父母平居的時候能够致敬,養要致其樂,一共有五種都具備了,這算是能事親,一個能事親,這裏講事親者,要學著能够事親的一個人,講孝子,在下面講有幾種身份,不論是哪一種身份,都要盡到孝道。
第一個講事親者,就是講孝道對于父母要盡孝的人,者就指的那個人,他呢居上不驕,居在上位的人,比如說做天子做諸侯,以至于做卿大夫,這都是在一般人之上的人,廣泛的講在民間各種事業的團體裏面,他是一個領導人,這都是在人之上的,居上居在一般人之上的,在上位的人,不驕不能够驕傲,驕這個字很不好,一個人不論他是有多麽好的學問,有怎麽樣的才華,一旦驕傲的時候,那麽這個人沒有品德。
所以孔子曾經講,孔子就拿周公做比喻,周公是孔子最尊敬的一位聖人,就是在周家,幫助成王治天下的那位周公,孔子說一個人一旦有驕傲的話,就算是有周公那樣的才華,那樣種種的才藝,如果他一旦驕傲的話,那完了,就是不值得尊敬了。所以孔子就說了,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矣。事實上周公有道德有才能,他不會驕傲的,孔子就拿這個做比喻的話,假使一個人,像周公那樣的有才有美,才美那樣好,一旦有驕傲那就完了,那麽就其餘的就不必談了,可想而知,這個驕任何人都不能有,這是講居在上位的人,爲什麽居上不驕呢?因爲居上位的人,最容易驕傲。我們現在在臺灣一般人都知道,有一句幾乎是很流行的一句話,權力使人驕傲,權力比如說,他從事政治,掌握了政權了,他有權力了,一旦他在政治上有了某一種權力的時候,他就驕傲起來了,自己一驕傲的時候,總覺得人家比不上他,有這麽一個驕傲的一個心理一出現的話,好了,任何人他都看不起的,這個人的品德可以說是毫無品德了,這裏講居上不驕,就是因爲權力使人驕傲,一使人驕傲就腐化了,就使人腐化,驕傲腐化就墮落了,人品就沒有了。所以一個能事親的人,他在上位,無論在哪個上的位置,從卿大夫到國君到天子,這都是居上的,都不能驕傲,他待一切人,自己都要謙虛,不能看不起任何人,剛才舉的例子,孔子說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事實上周公絕不驕,相反的他對待一切人,比什麽都恭敬,那在歷史上記載,在朝廷裏面,正式上朝的時候,對待朝廷裏面大臣小臣,固然待他們都是恭敬,不敢驕傲,就是平常不在朝廷,自己在家裏宴居的時候,有人來訪問他,有客人來看他的時候,他要接待人家,接待人家怎麽呢?吃飯的時候,正在吃飯,不像我們現在有些在位的人,我現在正在吃飯,你來拜訪,你等一下,等我吃完以後再見客,周公怎麽呢?有客人來拜訪他,正在吃飯的時候,怎麽辦?那飯在口裏面,你不能馬上吞下去,那飯在口裏沒有咀嚼好的話,就吞下去,那消化不良,他怎麽辦呢?馬上客人來,馬上要見客,那飯吐出來,吐出來去見客人,這客人走了,他又回來吃飯,吃飯那個飯又吃在口裏面,還沒嚼到爛,另外又有客人來,他又吐出來,像這樣一飯三吐哺,吃一餐飯,接連來了三位客人,他飯都吃不好,既不能吞下去,就只好把飯吐出來,來見客人,絕不驕傲,絕不傲慢待人。那麽在沐浴的沐,沐是洗頭的,浴是洗澡的,周公在洗頭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有客人來了,他趕快,古人的頭髮都養得很長養長洗好以後盤在頭上,他正在洗頭的時候,客人來了,來不及把頭髮盤好,用手把水把頭髮擦幹,用手把他挽起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一沐三握髮,握是用手把它握起來,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這是周公,你看那是多麽謙虛,待人家多麽恭敬,絕不驕傲,所以一個事親的人,自己位置多麽高,也不敢驕傲,爲什麽呢?一驕傲,在高位的人,一般人不敢講他,但是背後人家會想,你看看他在這樣高位置,都不懂禮,他父母不知怎麽教他的,你看,連帶的人家就批評他的父母,沒有教養,這就不孝,因爲自己的驕傲,擾來人家批評自己的父母,這就不孝,所以事親者居上不驕,這是居在上位的人來講。
還有呢?[爲下不亂],爲下居在上之下的,居上位的人他要用人,用的人比如說,諸侯他是國君朝廷裏面他要用很多的臣子,有大臣有小臣,都在他之下的,再推及到一般人,卿大夫,卿大夫也有家臣,就是社會上一般,在今日之下來講,都有那些企業的董事長,董事長在上位的,他這個公司裏面,他這個工廠裏面那些員工,都在董事長之下的。在政府裏面,一般機關裏面,一般的員工,一般的職員,都是在機關首長之下,廣泛來講,一般民衆這都是爲下,爲下不亂,怎麽才是不亂呢?唐玄宗的注解,應當恭謹以奉上,居在下面的人,如何事奉在上的人呢?那就是恭,恭是恭敬,謹就是一切謹慎,要恭敬要謹慎,這樣對待在他之上的人,這叫不亂,恭敬就對人來講,他對待人恭敬,就辦事來講,他按照辦事的程序,有次序有條理,這叫做恭敬。所以恭敬包括對人對事,辦事情守程序守規矩,這就叫敬,恭敬。謹慎呢?一切事情都要考慮得很周到,不能疏忽,不能大而化之的,那個事情必然是做不好的。在三國時代幫助劉備的,就是諸葛亮,這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辦任何事情都是謹慎是,帶兵出去打仗,在朝廷裏面推行行政,沒有一樁事情不謹慎,所以古人寫了一副對聯,諸葛一生惟謹慎,預斷大事不糊塗。爲下不亂就是對上以至于,對待一切人對一切事情,都要恭敬謹慎,這才不亂,亂是什麽呢?待人沒有禮,沒有禮就沒有規矩,辦事情沒有先後次序,這就亂,這樣一亂的時候,也是引起人家批評了,這個人他父母不知怎麽教的,教出這個人出來,所以一個事親,一個孝子,居在下位,甚至就是普通人家,他都不敢亂,要不亂的話就是要恭敬待人,恭敬辦事,這還不算,恭敬之中無論待人無論做事都要謹慎,就拿對于父母來講,對父母要恭敬,父母的生活起居要注意,注意不是說粗心大意的,要很謹慎的,看到父母飲食不正常了,行動也不正常了,那自己就趕快要注意,父母身體哪里不好,或者心理有哪些不好,這樣謹慎的伺候,做一切事情,對一切人,都要那樣的恭敬謹慎,這叫不亂。
[在醜不爭],醜,中國這個字,往往一個字有很多的含義,我們普通學的這個字,這個字醜陋了,這個人相貌很醜陋,或者他做的事情,行爲表現出來不好,引起人家對他不好的批評,這個就是很羞耻的事情,這叫醜。但是在這裏的醜不當那個字講,當衆字講,大衆講,在大衆之中,就是在社會上,跟一般人,那些大衆相處的時候,不爭,爭是跟人家競爭,孔子也講君子無所爭,求學的人,那孔子教育,教育的標準,最高的目的是教他能够成就聖人,聖人還沒有成就之前,學到一個很好了,成爲賢人,就像孔子門中在三千多弟子之中,有七十二位賢人,七十二位賢人還沒到成聖人這個地步,賢人還沒有到,那就要學著成爲一個君子,君子什麽呢?做一個君子,他跟人家怎麽相處,不要跟人家爭名奪利,我們人在世間處處要跟人家爭奪,爭奪的事情太多,包含兩種,拿這兩種事情就包含一切了,一個是名一個是利,不外乎這兩種,把這兩種分開來詳細分,那就太多了,但是在今日之下,一般人所受的教育,處處要跟人家爭,跟人家競爭,無時無處無一事而不與人家爭,這爭的結果怎麽樣呢?不論爭取到或是爭取不到,都給自己帶來很多的苦惱,就拿錢財來講,用種種不合道義的一種方法,跟人家爭財富,做生意的用不正當的手段,打敗了別人,自己成了最富有的人,爭取到了,爭取到了他有什麽快樂呢?可以說他沒有快樂,爭取到財富愈多,他的心理愈是沒有安全感,包括自己以及他的家裏面,這些家裏的人,都是成爲那些搶奪人的人一種對象,有財富的小孩子,財富的家庭任何一個成員,什麽時候被人家綁票綁去了,甚至于大財富本人,被人家綁票去了,這在臺灣常常有的,某些名人被綁去了,報告警察他都不敢報告,一報告的話那個綁匪就把他撕票,把他撕掉了所謂撕票就是把他處死了,你看這個多麽可怕了,他不敢報警察,他找那些黑道人物,給人家處理,要多少錢,趕快把錢交給他。這樣一想想看,財富愈多,愈是成爲綁票的對象,這有什麽樂趣呢?再講到享受吧,這應該是很多了,到那個酒店裏面,一餐飯吃了多少多少,古人講富人一餐飯,窮人是一年糧,財富之人到了大酒店一餐飯,他的一餐飯的這個錢,,可以足够貧窮人一年的生活費,這就富人來講他這一餐吃下是享受了,然而享受,吃的那些山珍海味,吃了多少那些海裏的動物,山上那些動物,他一餐吃了多少,吃了那些動物,白白的吃下去,那動物也是有生命的人,也是有生命的一個畜牧,吃了以後將來要不要償還人家,這一生他在人道是個人,憑藉他那樣的財富,吃再多那些動物,動物也沒辦法來對他反抗,可是等到他財富之人一死了之後,他就不會到人間來了,不可能再到人間來了,在人世間吃了那麽多動物,不要還人家這個債務嗎?所以他那些大財富人,吃的動物愈多,到了死後,他自己就變成那些動物了,吃了一個動物,他就還一次,他一生吃了多少動物,他要幾生幾世變成那些動物,才把這債務才還清了。這樣一想,他有什麽樂趣,這事不能細細講,細細的講那太多了,因此在這裏講在醜不爭,在人群之中,不要跟人家競爭,不要跟人家爭奪,競爭的結果必然跟人家爭奪,奪取人家東西,個人之間,人群之間競爭與爭奪,爭奪到嚴重的地步,就互相殺害了,殺人了,如果要是在上位的人,他是做一個國的國君了,他要爭,爭的結果,好了,對外要侵略人家,發動戰爭,一發動戰爭,國內本國的民衆要去當兵,到戰場上去了,被他侵略的那些國家,那當然不必說,死的人多少,自己出征本國之內那些年輕人,到戰場上,死多少,這就是競爭的結果,就帶來這些灾難,那種灾難就更不得了了,所以在這裏講在醜不爭,是孔子講,教這個孝子,不要跟任何人來競爭,不跟任何人競爭,就杜絕了由競爭進一步的鬥爭,由鬥爭進一步帶來戰爭,就杜絕了那些天灾人禍,只要一個孝子在醜不爭了,處處讓人,以孝子之心對待父母那種孝道,在社會上處處以善意來對一切人,深怕自己行爲不好,怕人來駡到自己的父母,所以教一個孝子在醜不爭,一方面要盡孝道,不要有虧欠,更重要的時候,不要引起來人與人之間鬥爭戰爭,要避免那些灾難,這是做一個孝子的人,必須要做到,不能與任何人競爭,居上而驕則亡,上面三種,居上不能驕傲,爲下就做下面的人,在下面的爲下之人,不能亂要恭謹,在醜不爭,在人群之中,上面兩種身份,一個是在上位的身份,一個是在下的身份,第三就是在醜的,就是平等的,與社會人群是平等的關係,不要跟任何人爭奪,從這三種身份來講,前面講正面的意思。從反面來講,居上而驕則亡,一個居上位的人驕傲,好了,這個國家就不能存在了,亡啊要亡國。爲下而亂則刑,在下位的人他要亂的話,則刑,刑就要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他要受到刑罰了。在醜而爭則兵,在人群之中要爭的話,開始競爭而到了鬥爭,鬥爭什麽呢?注解裏面講,兵是以兵刀相加,兵這個字原始的意思就是個武器,是個武器,到後來拿這個武器到戰場上去作戰的這叫兵,所以兵這個字就代表動了武器了,動了武器,就個人來講,個人競爭鬥爭到最激烈的時候,就互相拿武器互相殺害對方;在整個國家來講,就是引起戰爭。古時候除了國家的戰爭以外,個人還有一群人,一群人就等于現在我們在臺灣,常常看到的那些黑道人物,兩個幫派互相用武器來互相殺害,那叫兵。三者不除,三者就是在上位的驕傲,在下位的是亂,在醜在衆人之中,處處要跟人家鬥爭,處處跟人家爭奪。尤其在今日之下,一般家庭做父母的人,就教他的兒女要到外面跟人家競爭,學校老師有些人也是鼓勵學生競爭,要是瞭解孝經裏面孔子所講的這個話,在醜而爭則兵,這做父母的就知道,鼓勵兒女去跟人家競爭,對于兒女沒有好處,只有教兒女未來,他一生之中只知道,跟人家競爭所帶來的結果,心理沒有安全感,處處防範人家,沒有什麽快樂這有什麽值得鼓勵呢?所以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做父母的人,千萬不要鼓勵他的兒女去跟鬥爭。所以在這裏講三者,就指的上面這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爲不孝也,雖然每天,日用每天用那個三牲,三牲猪牛羊,在祭祀的時候,這個都是重大的祭品,雖然對于父母用三牲這樣來奉養父母,還是不孝,這算不孝,因爲有這三者做不到,不能除的話,都是叫父母蒙羞,父母最希望兒女快樂,身體安全,這樣三者不除的話,自己心理不快樂,隨時遭遇到那種灾難,自己不知道,讓父母擔心,讓人家駡自己父母,教養不好,這都是,就算每天對父母奉養三牲的話,都不算是孝道,沒有盡到孝道。
#第十五集
五刑章第十一
子 曰 : 五 刑 之 屬 三 千 , 而 罪 莫 大 於 不 孝 。 要 君 者 無 上, 非聖 人 者 無 法 , 非 孝 者 無 親 , 此 大 亂 之 道 也 。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五刑,謂墨、劓、剕、宮、大辟也。
條有三千,而罪之大者,莫過不孝。
要君者無上,
君者,臣之禀命也,而敢要之,是無上也。
非聖人者無法,
聖人製作禮樂,而敢非之,是無法也。
非孝者無親,
善事父母爲孝,而敢非之,是無親也。
此大亂之道也。”
言人有上三惡,豈唯不孝,乃是大亂之道。
劓:yì  剕:fèi把脚砍掉的酷刑。
例子:還有令人高興的信息。2004年10月,四川省成都市一名律師,叫李宗發,他鄭重地向省人大呈交了一份《孝法》的立法草案建議書,詳細題目是《四川省父母子女家庭關係規定》。這位律師認爲,對於如何盡孝,中國僅有的婚姻法略有涉及,但不夠詳盡。因此,他希望四川省能率先發起為“孝”立法,讓子女盡親情的孝養義務,讓中國傳統的美德受法律保障。李宗發律師的《孝法》建議書,還提出:“本省招收、聘用、晉升公務員、領導幹部,必須審查其孝敬、贍養父母情況,並以此作爲衡量審查其品行是否端正的第一前提。”這位律師還指出:鄉政府、村委會、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等對所管轄區内親情文明建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孝敬、贍養父母風氣不好的,街道辦事處等基層單位領導幹部不得連任、晉升或平調。
李宗發律師的《孝法》立法草案建議書,獲得新聞輿論的熱烈反響。《成都晚報》記者評論:
“人孰能不老,百事當以孝為先!……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不得不承認,對利益的追求正不斷地衝擊著人們原有的道德觀,包括‘孝道’在内的傳統美德也漸漸地遭到一部分人的淡忘。現在,成都的一名律師振臂而起,建議為‘孝道’立法,試圖讓這一傳統美德得到法律的保障。這無疑是一種新的探索,使‘孝道’這一美德能在社會上得到普遍的遵行。”
孔子在《孝經》中說:“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意思說古代五大類刑法所屬的條例有三千多種,但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的了。今天有律師為孝立法,建立社會的機制,懲惡揚善,真是令人拍手稱快!
例子: 海南監獄用孝道教育和弟子規改造服刑人員
2006年5月,海南省司法廳副廳長兼省監獄局局長張發,率團一行九人到中心參加《幸福人生講座》,很受啟發,決定回溯源頭,1.用中華傳統文化《弟子規》教材,來教化服刑人員,
2.民警先學
3.親情交流會
4.同時聘請中心的老師到海口監獄授課
中心老師從孝道入手,啟發服刑人員的良知,並以德服眾,使他們的覺悟和紀律大大提高。
例如,中心的張老師為了更好地幫助服刑人員,自願住進監獄同服刑人員一同起居。起初,張老師講課時,兩個服刑人員在課室裡發生了衝突。幹警立即上前制止,張老師這時向幹警和全體服刑人員頻頻鞠躬道歉說:“都是因為我講得不好,才讓他們起衝突,讓大家不能專心聽講。”此刻課室裡響起了熱烈掌聲,服刑人員都被張老師的真誠感動,都認真學習《弟子規》。當張老師的父親病危時,服刑人員都自發地捐錢給張老師幫助他父親。
《人民日報》2007年8月30日(政治新聞版)以《服刑先學弟子規》的大標題,對此做了報道。該文最後說:“為了更好地教育服刑人員,省監獄管理局還從各監獄先後選拔了二百多名素質較高、具有一定教學能力的民警,到安徽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學習。”
中央電視臺12臺專題報道
法,(1)天然法則 (不可破壞自然)
(2)人類的法則:
l     圣人制定,性德相應,
l     靠人心維持,心能有規矩
l     做事由程序,例子:師長疊紙巾,行李箱。
l     倫常。
l     非圣人者,社會一定亂(破壞文化)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 曰 : 教 民 親 愛 , 莫 善 於 孝 ; 教 民 禮順 , 莫 善 於 悌 ; 移 風 易 俗 , 莫 善 於 樂 ; 安 上 治 民 , 莫 善 於 禮 。 禮 者 , 敬 而 已 矣 。 故 敬 其 父 則子 悅 , 敬 其 兄 則 弟 悅 , 敬 其 君 則 臣 悅 , 敬 一 人 而 千 萬 人 悅 。 所 敬 者 寡 , 而 悅 者 眾 , 此 之 謂 要道 也 。
正義曰:前章明不孝之惡,罪之大者,及要君、非聖人,此乃禮教不容。廣宣要道以教化之,則能變而爲善也。
首章略云至德、要道之事,而未詳悉,所以于此申而演之,皆云廣也。故以名章,次《五刑》之後。
《要道》先于“至德”者,謂以要道施化,化行而後德彰;亦明道德相成,所以互爲先後也。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
言教人親愛禮順,無加于孝悌也。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風俗移易,先入樂聲。變隨人心,正由君德。正之與變,因樂而彰,故曰莫善于樂。
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禮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別,明男女、長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
○正義曰:此夫子述廣要之義。
言君欲教民親于君而愛之者,莫善于身自行孝也。君能行孝,則民效之,皆親愛其君。
欲教民禮于長而順之者,莫善于身自行悌也。
人君行悌,則人效之,皆以禮順從其長也。
欲移易風俗之弊敗者,莫善于聽樂而正之;欲身安于上,民治于下者,莫善于行禮以帥之。
樂者本于情性,聲者因乎政教,政教失則人情壞,人情壞則樂聲移:是變隨人心也。
其失乃行禮義以正之,教化以美之。上政既和,人情自治,是正由君德也。
云“正之與變,因樂而彰,故曰莫善于樂”者,《 詩序》又曰: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泛指文藝表演,影視節目,媒體領導可救世也可滅世
(網絡殺人遊戲, 淫穢網站,美國中小學性教育問題)
《禮記》云:“大樂與天地同和。”則自生人以來,皆有樂性也。
《世本》曰:“伏羲造琴瑟。”
樂: 和諧為美,調和心靈, 美樂須按規矩彈奏,否則雜亂無章。
【注】 欲身安于上,民治于下者,莫善于行禮以帥之。
《禮》云:“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非禮無以辨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是也。
有一個魯國的大夫(官員)叫孟懿子,他來問孝,孔子回答:“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意思說,對父母不要違背禮節。父母在世的時候,盡子女責任侍奉供養他們。死的時候,按禮節埋葬,和按禮節祭祀他們。
相對的禮(禮尚往來):親愛我孝何難
絕對的禮:親憎我孝方賢(圣人境界)
制百口:
“禮殊事而合敬,樂异人而同愛。敬愛之極,是謂要道。神而明之,是謂至德。
故必由斯人以弘斯,教而後禮樂興焉,政令行焉。以盛德之訓傳于樂聲,則感人深而風俗移易;以盛德之化措諸禮容,則悅者衆而名教著明。
蘊乎其樂,章乎其禮,故相待而成矣。然則《韶》樂存于齊,而民不爲之易;《周禮》備于魯,而君不獲其安:亦政教失其極耳,夫豈禮樂之咎乎?”
#第十六集
【注】
禮者,敬而已矣。
敬者,禮之本也。
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
居上敬下,盡得歡心,故曰悅也。
所敬者寡而悅者衆。此之謂要道也。”
例子:胡總為員工父親報銷醫療費,敬其父則子悅
謂禮主于敬也。
《曲禮》曰“毋不敬”。
舊注云“一人,謂父、兄、君。千萬人,謂子、弟、臣也”,
一人指受敬之人,則知謂父、兄、君也。千萬人指其喜悅者,則知謂子、弟、臣也。
夫子、弟及臣名,何啻千萬?言千萬人者,舉其大數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 曰 : 君 子 之 教 以 孝 也 , 非 家 至 而 日 見 之 也 。 教 以 孝, 所以 敬 天 下 之 為 人 父 者 也 ; 教 以 悌 , 所 以 敬 天 下 之 為 人 兄 者 也 ;  教 以 臣 , 所 以 敬 天 下 之 為 人 君 者 也 。 詩 云 : 愷 悌 君 子 ,民 之 父 母 。 非 至 德 , 其 孰 能 順 民 如 此 其 大 者 乎 ?
[疏]正義曰:首章標至德之目,此章明廣至德之義.故以名章,次《廣要道》之後。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言教不必家到戶至,日見而語之。但行孝于內,其化自流于外。
例子:師長理念,國際和平論壇建議印尼總體和副總統-攝影棚教學; 媒體傳播。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兄者也。
舉孝悌以爲教,則天下之爲人子弟者,無不敬其父兄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君者也。
舉臣道以爲教,則天下之爲人臣者,無不敬其君也。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愷,樂也。悌,易也。義取君以樂易之道化人,則爲天下蒼生之父母也。
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正義曰:夫子既述至德之教已畢,乃引《大雅•泂酌》之詩以贊美之。愷,樂也。悌,易也。
言樂易之君子,能順民心而行教化,乃爲民之父母。若非至德之君,其誰能順民心如此其廣大者乎?孰,誰也。
例:師長快樂無憂而平易近人,推廣圣教,老人樂園構思。
老人福利事業《老人樂園》的構思
老人一生為社會付出,晚年應當享福,才是落實大同和諧社會。
1 理想的養老院應該是建成五星級酒店式的管理與服務,房間舒適溫馨,戶外自然景觀賞心悅目。每人有一房間,每日有服務員打掃整理。房間可採取預售方式集資,也可建好後出售或出租。若有多餘房間可以對外營業,例如招待臨時來看望老人的親朋好友,或是短期來度假學習的大眾。
2 食堂可以擁有多個餐廳,全日供應自助餐。食品種類豐富,並參照老人們不同的飲食習慣和信仰提供需求。
3 其名稱不必用「養老院」等字樣,以免老人有自覺衰老的感傷。最好以「山莊」或「別墅」命名,於「別墅」、「山莊」前冠以地名。例如在蒼山腳下的可稱「蒼山別墅」或「蒼海山莊」。山莊同時也是老人大學、多元文化活動中心、倫理道德教育傳習所、藝術文化展示廳、音樂劇院等綜合大廈……。
4 別墅旁邊附設醫院和幼兒園或小學。醫院能及時照顧老人療養;兒童與老人皆是山莊同仁們愛心服務的對象(養老育幼)。幼兒園或小學的孩子,不管是否為老人的親屬,都有機會承歡於老人膝下,令老者享受歡愉,得忘年之樂;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們親老愛老孝敬的美德。
5 別墅的服務人員,醫院的醫務人員,幼兒園或小學的老師都必須經過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家《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的教育培訓,具備孝親敬老的觀念,以真誠孝心服務老人,成爲老人的「孝子賢孫」。中國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的文化教育中心在落實和推廣《弟子規》教育方面有顯著成績,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得到高度評價,可以借鑒此中心的教學模式。
6 不同宗教信仰的老人同住別墅樓區。別墅中設有現代化的多元文化活動大廳和教室,提供輪流使用。例如,大廳可以用於祈禱禮拜,講道弘法,宗教法會等,用投影設備在大螢幕上根據不同宗教活動投影出基督十字架、佛像等,非常方便。每逢年節、星期假日,經常舉辦多元文藝演出活動,所演出的內容都是老人家往日喜愛的節目,充實老人的精神生活--《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的學習--提升老人的靈性和對生命的深度認識。
7 老人如果精通某種技藝希望傳授後人,也可以義務授課,歡迎各地中青年人來「山莊」學習。也可以將快樂老人幸福生活點滴錄相,製成影音光碟流通,供大眾分享。
8 這樣一所理想的養老山莊別墅建好後,我們會邀請聯合國及各國代表光臨參觀學習,幫助他們在世界各地推廣老人福利事業。我們可以組成跨國公司經營,在各國、各地區設連鎖的山莊別墅,用相同的理念和經營模式。肯定會受到各國政府的歡迎和大力支持,因為這種做法可以幫助各國政府解決社會問題,減輕養老負擔。
9 世界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如地方戲劇、說唱藝術等,現代人不懂欣賞學習,均已逐漸式微。這些傳統文化藝術皆為老者所熟悉愛好。若由世界連鎖的山莊別墅輪流邀請至全球各地山莊別墅巡迴演出,既能使老人們精神充實愉悅,更可提供傳統文化藝術的表演空間,使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延續不斷,發揚光大。意義更加深遠!
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自己也會有老的一天。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人一生為國家社會奉獻,晚年時節正是後輩盡孝報恩之時。我們果能以孝養父母之心真誠孝養天下老人;建設老人樂園,落實敬老愛老之行,並加以團結多元宗教、族群,發揚優秀的世界傳統文化,推廣孝悌博愛的神聖教育,則萬眾歡喜,人神擁護,和諧世界指日可待!
#第十七集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 曰 : 君 子 之 事 親 孝 , 故 忠 可 移 於 君 ; 事 兄 悌 , 故 順 可 移 於長 ; 居 家 理 , 故 治 可 移 於 官 。 是 以 行 成 於 內 , 而 名 立 於 後 世 矣。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
以孝事君則忠 (士章第五)
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
以敬事長則順。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君子所居則化,故可移于官也。
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後世矣。”
修上三德于內,名自傳于後代。
[疏]子曰至世矣。○正義曰:此夫子述《廣揚名》之義。言君子之事親能孝者,故資孝爲忠,可移孝行以事君也。事兄能悌者,故資悌爲順,可移悌行以事長也。
居家能理者,故資治爲政,可移治績以施于官也。是以君子居能以此善行成之于內,則令名立于身沒之後也。
非自己圖名,而是為後世樹立好榜樣。
我現在帶一個小孩,6歲。 培養其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悌,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從小培養其有條不紊的生活習慣,培養謹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
孝經落實在弟子規中。
三德,則上章云移孝以事于君,移悌以事于長,移理以施於官也。言此三德不失,則其令名常自傳于後世。
諫諍章第十五
曾 子 曰 : 若 夫 慈 愛 、 恭 敬 、 安 親 、 揚 名 , 則 聞 命 矣 。 敢 問 子從 父 之 令 , 可 謂 孝 乎 ? 子 曰 : 是 何 言 與 ! 是 何 言 與 ! 昔 者 天 子 有 爭 臣 七 人 , 雖 無 道 , 不 失 其天 下 ; 諸 侯 有 爭 臣 五 人 , 雖 無 道 , 不 失 其 國 ; 大 夫 有 爭 臣 三 人 , 雖 無 道 , 不 失 其 家 ; 士 有 爭友 , 則 身 不 離 於 令 名 ; 父 有 爭 子 , 則 身 不 陷 於 不 義 。 故 當 不 義 , 則 子 不 可 以 不 爭 於 父 , 臣 不可 以 不 爭 於 君。 故 當 不 義 則 爭 之 。 從 父 之 令 , 又 焉 得 為 孝 乎 ?
正義曰:此章言爲臣子之道,若遇君父有失,皆諫爭也。曾子問聞揚名已上之義,而問子從父之令。夫子以令有善惡,不可盡從,乃爲述諫爭之事,故以名章,次《揚名》之後。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事父有隱無犯,又敬不違,故疑而問之。
正義曰:前章以來,唯論愛敬及安親之事,未說規諫之道。故又假曾子之問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已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教令,亦可謂之孝乎?疑而問之。
《論語》云:“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雪公講要】
幾,微也,人之過,在幾微發動之時,易於改正,故為人子者,見父母之過於微起時,即當諫之,不俟形成大過。若見父母之志不從其諫,則又尊敬,而不違其諫勸之初衷,繼續進諫。然而屢諫不從,甚至受父母之怒斥,亦不辭勞苦,不怨父母,諫之不已。或,勞者憂也,諫而不入,深恐父母卒成大過,乃憂之而不怨。勞字兩義並存。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有非而從,成父不義,理所不可,故再言之。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
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
降殺以兩,尊卑之差。爭謂諫也。言雖無道,爲有爭臣,則終不至失天下、亡家國也。
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
令,善也。益者三友。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
父失則諫,故免陷于不義。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
不爭則非忠孝。
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爲孝乎?”
故君父有不義之事,凡爲臣子者,不可以不諫爭。
《左傳》云:“自上以下,降殺以兩,禮也。”
謂天子尊,故七人;諸侯卑于天子,降兩,故有五人;大夫卑于諸侯,降兩,故有三人。
《論語》云:“信而後諫。”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雪公講要】      子夏以為,君子使民、事君,都要以信為先。君子在位時,先要取得民眾的信賴,然後才能勞役民眾,如果未得信賴,則民眾會以為你虐待他們。
君子若在臣的地位時,先要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後才能諫君,如果未得信任,則君主會以為你在譭謗他。
《左傳》云:“伏死而爭。”此蓋謂極諫爲爭也。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瓊山人,字汝賢,自號剛峰。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罷官抗逆顯於後世的明代廉吏海瑞任諸暨知縣;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獄。世宗死後獲釋。隆慶三年(1569年)調升右僉都禦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後被排擠,革職閒居16年。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僉都禦史,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兩年後病死于南京。
例:彭德懷愛領袖更愛真理;珍惜自己的生命,更珍惜國家的前途。他浴血奮戰30年,不知幾死,經受住了“武死戰”的考驗;廬山會議30天的爭論和其後15年的折磨,他又不知幾死,通過了“文死諫”的測試。他是一位為人民、為國家二死其身的忠臣。
忠言比于藥石,逆耳苦口,隨要而施。
云“益者三友”,《論語》文,即“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是也。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雪公講要】
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損的朋友有三種。
友直,就是交正直的朋友。友諒,交寬恕的朋友。各注把諒字當信字講,但信與直意義相近,宜作恕字講。友多聞,就是交博學多聞的朋友。交這三種朋友,都有益處。
友便辟,交恭謹周旋的朋友。友善柔,交善於面柔的朋友。友便佞,交巧于言詞的朋友。交這三種朋友,都有損失。古注將便辟解釋為公冶長篇的足恭,將善柔解釋為令色,將便佞解釋為巧言,可以參研。
如何得益友?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者,《論語》云: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雪公講要】
皇本善道之作善導之,不可則止作否則止,毋自辱焉作無自辱焉。
據集解包注,忠告,是以是非觀念勸告朋友。善道,是以善道引導朋友。如果朋友不聽從,則停止勸導,否則或致朋友疏遠,這就是辱。
朋友地位平等,只能說以善道引導朋友,不能說以善道教導朋友,教導便不免自辱。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第十八集
感應章第十六
子 曰 : 昔 者 明 王 事 父 孝 , 故 事 天 明 ; 事 母 孝 , 故 事 地 察; 長 幼 順 , 故 上 下 治 。天 地 明 察, 神 明 彰 矣 。 故 雖 天 子 , 必 有 尊 也 , 言 有 父 也 , 必 有 先 也 , 言有 兄 也, 宗 廟 致 敬 , 不 忘 親 也,脩 身 慎 行 , 恐 辱 先 也。 宗 廟 致 敬 , 鬼 神 著 矣 。 孝 悌 之 至,  通 於 神 明 , 光 於 四 海 , 無 所 不 通 。 詩 云 : 自 西 自 東, 自 南自 北,無 思 不 服 。
例子: 清朝,乾隆年間,在福建莆田這個地方,有一個很有名氣的算命先生,叫馮賡,他給別人算命,都說的很準,所以聞名一時,收入也很豐厚。他給自己算命,命裏有兩個兒子,而且其中一個能顯貴。可是他已經五十多嵗了。這兩個兒子哪一個也沒顯貴,而且都賭博成性,不務正業。他心裏很痛苦,聽説武夷山上有一個道人,叫一目道人,修行很好,能知禍福,就前往參拜請教。一目道人說:“命之不靈,乃心術之變也。爲人莫重於孝。汝得罪天條久已。汝生平鮮衣美食,鍾情妻妾,而於父母之奉,意甚寥寥。身非汝妻妾所生,何不思木本水源乎?汝能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可以息鬼神之怒。”這位一目道人是當時武夷山很有名的道長,他開示教導馮賡,說:“你算的命,不靈了,那是你的心術變了。人生第一就是孝,而你的不孝已經得罪上天了。你平常吃得好,穿得好,寵愛妻妾,對父母非常刻薄。你要知道啊,你的身體從哪裏來的?是父母所生的啊,而不是妻妾所生的。你如果以愛妻子的心侍奉你的父母,可以改變上蒼和鬼神的憤怒,就可以轉回命運。”馮賡聼了以後,深深拜謝歸去,從此將功補過,孝敬雙親,不敢怠慢。慢慢地,果真他的兩個兒子也回頭了,變得純良了,能聽從父親的教導,保住了家業。
這正如太上老君所說的《太上感應篇》:“其有曾行惡事,后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所以,呂祖《勸孝文》:“我能孝,自無逆子。子能孝,自無逆孫,繩繩克繼,葉葉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意思說,我能孝順,給孩子做好榜樣,自然沒有不孝的兒子,兒子能孝順,自然沒有不孝的孫子。一代傳一代,這是最大的善事。這是最豐厚的利益了。
[疏]正義曰:此章言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又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皆是應感之事也。前章論諫諍之事,言人主若從諫爭之善,必能修身慎行,致應感之福。故以名章,次于《諫爭》之後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
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言能致事宗廟,則事天地能明察也。
長幼順,故上下治。
君能尊諸父,先諸兄,則長幼之道順,君人之化理。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事天地能明察,則神感至誠而降福佑,故曰彰也。
昔者明聖之王,事父能孝,故事天能明,言能明天之道,故《易•說卦》云:“乾爲天爲父。”此言事父孝,故能事天明,是事父之孝通天也。
事母能孝,故事地能察,言能察地之理,故《說卦》云:“坤爲地爲母。”此言事母孝,故事地察,則是事母之道通于地也。
又明王之事天地既能明察,必致福應,則神明之功彰見。謂陰陽和,風雨時,人無疾厲,天下安寧也。
此言事者,謂移事父母之孝以事天地也。
所以事父孝,事天就明,得到天性的光明,實際上就開發自己的光明;事母孝,故事地察,事奉自己母親能够孝順,盡到孝道了,事地能够察了,察就是觀察,觀察對于萬事萬物觀察得清清楚楚的,這個不容易,這個也是從事母孝,才能有這樣的好的結果。我們普通人,既不明也不察,如果要明要察的時候,就必得事父事母,事父母要孝,因爲孝行就是從自己的本性裏面顯露出來的
這些做父母的,尤其是一個年輕的母親,原來沒有學看護嬰兒,當她自己做了母親的時候,不學而能,沒有學過她自己自自然然的就能,這是天性。所以古人常講,有子方知父母恩,自己有了兒女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對于我們的恩德,是多麽重大了。
因此父母對于兒女那樣愛護是出于天性,兒女回過頭來報恩、報答父母恩德也是出乎自己的天性。
例子:事 父 孝 , 故 事 天 明
陸績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曆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有一個魯國的大夫(官員)叫孟懿子,他來問孝,孔子回答:“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令無大小,皆順天地,是事天地能明察也。
例: 環保政策; 素食可以幫助環保。汕頭一個素食店老闆用的打包餐盒都是用環保的。
《書》云:“至誠感神。”
例: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市)。黃梅戲《天仙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裡,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在孝經裏面講,事父事母都能孝順的話,一步一步的學,學到了圓滿的地步,就能够觀察大地的萬事萬物,觀察得清清楚楚,爲什麽呢?大地的人類萬物,也都是有他們的良知良能,有他們的本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良知良能,只要我們事父孝事母孝,良知良能一開發出來了,人與人之間彼此見到的都是本有的良知良能,清清楚楚的。
不清楚就是因爲人的心理複雜得很,自私自利的,你防範我陷害你,我防範你陷害我,人人都存著損人利己,人人的心理不單純很複雜。這樣的心理,別說觀察大地上萬事萬物了,連自己都不知道,糊裏糊塗,這樣糊裏糊塗的人,自己一切困難的問題看不明白,自己的生老病死更不明白,由于自己自私自利的心在那裏作祟。
事父母能够孝,事父母孝爲什麽能够發明自己的心性呢?全心也就是全副的心思,來對父母盡孝,其他一絲一毫的雜念都沒有,絕不像現在的人講,只要求父母給他的錢財,給他所需要的,都要求父母供給他,實實在在說起來,這都不孝之子,這種不孝之子,他只要偶然的來事奉父母,他的心理都是複雜的,都有一個自私心在那裏,談不上是孝順。一個真正孝順父母的兒女,只有父母沒有自己,沒有自己就是全副的心思來孝順父母,來報答父母的恩德,就憑這個單純的心,這個心就是從天性裏面發出來的,日久天長這樣盡孝,他就能够成就聖人。所謂成就聖人是什麽呢?就把自己的本性開發出來。本性開發出來,看天地觀察天地就能明察了,清清楚楚了,對于自己的生死問題也明瞭,也能够解决了。所以這裏講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
一位五歲的孩子就能給家裡做家務。孝心被啓發出來后,能力很容易培養。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父謂諸父,兄謂諸兄,皆祖考之胤也。禮:君宴族人,與父兄齒也。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父之昆弟曰伯父、叔父。自己之唐表兄弟。
【正義】言王者雖貴爲天子,于天下宗族之中,必有所尊之者,謂天子有諸父也;必有所先之者,謂天子有諸兄也。
例: 徐家家譜
案《曲禮》曰:“父死曰考。”言父以上,通謂之祖考。
胤,嗣也。謂其廟未毀,其胤皆是王者之族親也。
云“禮:君宴族人,與父兄齒也”者,此依孔傳也。
古者天子祭畢,同姓則留之,謂與族人宴。
則知燕族人亦以尊卑爲列,齒于父兄之下也。
#第十九集
宗廟致敬,不忘親也。
言能敬事宗廟,則不敢忘其親也。
《禮記•大傳》稱“其不可得變革者則有矣: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言君致敬宗廟,則不敢忘其親也。
脩身慎行,恐辱先也。
天子雖無上于天下,猶修持其身,謹慎其行,恐辱先祖而毀盛業也。
案《禮記•祭義》云:父母既沒,沒慎行不辱先也。盛業,謂先祖積德累功,而有天下之業。
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事宗廟能盡敬,則祖考來格,享于克誠,故曰著也。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上言神明謂天地之神也,此言鬼神謂祖考之神。
能敬宗廟,順長幼,以極孝悌之心,則至性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故曰“無所不通”。
○正義曰:“能敬宗廟,順長幼,以極孝悌之心”者,敬宗廟爲孝,順長幼爲悌。此極孝悌之心也。云“則至性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者,言至性如此,則通于神明,光於四海。
分析: 神明與四海皆同一性。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義取德教流行,莫不服義從化也。
【正義】引《大雅•文王有聲》之詩以贊美之。自,從也。言從近及遠,至于四方,皆感德化,無有思而不服之者,以明“無所不通”。
德化流行,則無不通。服義從化,即“無思不服”,言服明王之義,從明王之化也。
事君章第十七
子 曰 : 君 子 之 事 上 也, 進 思 盡 忠 , 退 思 補 過 , 將 順 其 美 , 匡 救 其 惡 , 故 上 下 能 相 親 也 。 詩 云 : 心 乎 愛 矣, 遐 不 謂 矣。中 心 藏 之 , 何 日 忘 之 。
[疏]正義曰:此章首言君子之事上,又言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皆是事君之道。孔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前章言明王之德、應感之美,天下從化,無思不服。此孝子升朝事君之時也,故以名章,次《應感》之後。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
上,謂君也。
此對《論語》云:“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彼“上”謂凡在己上者,此“上”惟指君,故云“上,謂君也”。
進思盡忠,進見于君,則思盡忠節。
《說文》云:“忠,敬也。”盡心曰忠。《字詁》曰:“忠,直也。”《論語》曰:“臣事君以忠。”則忠者善事君之名也。
節,操也。言事君者敬其職事,直其操行,盡其忠誠也。言臣常思盡其節操,能致身授命也。
退思補過,
君有過失,則思補益。
退朝理公事畢,而還家之時。則當思慮以補身之過。
故《國語》曰:“士朝而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複,夜而計過,無憾而後即安。”言若有憾則不能安,是思自補也。
將順其美,
將,行也。
君有美善,則順而行之。
匡救其惡,
匡,正也。救,止也。君有過惡,則正而止之。
故上下能相親也。
下以忠事上,上以義接下。君臣同德,故能相親。
《書》曰:“居上克明,爲下克忠。”
《左傳》曰:“君義臣行,如此則能相親也。”
例:李善乳主
在漢朝,有一位叫李善的人,當過李家的蒼頭。他忠實老成、勤勉厚道,多年來,一直忠心耿耿奉侍主人。在建武年間,瘟疫橫掃淯陽縣,李府全家上下不幸都染上了瘟疫。短短的期間,一家大小都接二連三地過世了,只留下了萬貫的家財,和出生不久的嬰兒——李續。
這是多麼悲慘的景況啊!一個人丁興旺的大戶人家,一夕之間,家人相繼撒手人世,空曠的房舍,只剩下孤兒李續淒涼的啼哭聲。李家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刹那間成為了婢女和僕人爭奪的對象,利字當頭,他們鋌而走險,隨時都想殺害李家這個唯一的命脈,與忠心耿耿的老僕,然後奪取所有的財產。
望著這個孤苦伶仃的小生命,多少恍如昨日的往事,一幕幕地浮現在眼前,心中激蕩奔騰,眼淚不禁涔涔而下。想起多年來,李元夫婦一直都把他當成是李家的一分子,無盡的關懷和照顧令李善感動不已,而這種恩情,哪裡是「感恩」兩個字所能訴盡的!如今物是人非,受過李家深恩的李善,怎麼能夠在主人家裡最艱難的時候,就這樣離去呢?
儘管主僕處在險象環生中,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但在勢單力薄下,實在是敵不過這些唯利是圖的傭人。李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管怎樣,也一定要保護小主人的安全。萬般不得已之下,只有趕緊一走了之,放棄一切家產,才能保護幼小的李續。於是他偷偷地收拾行李,伺機逃離李家。
他帶著熟睡的李續,連夜逃了出去,他們逃到了山陽瑕丘的深山中,開始了無比艱難的隱居生活。可是維持生計用的一切從哪裡來啊?尤其這麼小的李續怎麼喂乳呢?李善不由自主地仰天長歎。
意志堅強的李善有著男子漢的堅定氣魄,他刻苦耐勞,不怕吃苦,喝著山間的露水,啃著樹上的野果,就得以饑一頓飽一頓地活下去。可是嬰兒還那麼小、還那麼脆弱,又是李家唯一的命根子,面對這個嬌弱的小生命,李善真的犯了愁,到底要怎麼撫養他、怎麼照顧他呢?他開始感到無助和憂慮。
李善跪在地上,哀傷不已,不斷地磕頭祈求說:蒼天啊!孩子生下來才幾十天,如果沒有辦法活下去,我怎能對得起主人在天之靈呢?……說著說著,他伏在了地上放聲痛哭,悲愴淒涼的哭聲在深山中久久地迴響著。
想不到幾天之後奇跡出現了,李善的雙乳竟然流出了乳汁。饑餓難忍的李續終於停止了哭泣,開始盡情地吮吸這天賜的美味。多日的啼哭早已使他筋疲力盡,吃飽了之後,小生命就甜甜地睡了過去。
李善看到這一幕,感激地流下淚來。一想到自己終於見到了希望,再想到自己終於得以告慰主人在天之靈,他忍不住跪倒在地,磕頭禮拜,感恩老天眷顧他們這樣孤苦無依的人。
山居的生活,是常人無法想像的艱難。一個男人,不但要耕種採集、煮飯洗衣,而且還要養育年幼的李續,那更是難上加難了。李善就像慈母一樣,推幹就濕地細心照顧小主人,儘管倍嘗艱辛,但在他的呵護與照顧下,李續漸漸地長大了。每天,李善都會講故事給他聽,教給他做人的道理,在李善的言傳身教下,年少的李續也秉承了他厚道善良的品格。
當李續還在繈褓的時候,不管大小事情,李善都會在小主人面前,恭敬地向他稟報,因為他把李家唯一的命脈,看作是主人的化身,一樣地尊敬他。所以特別地教導他,希望李續能成為才德兼備的人,將來能重振李家門風。
光陰如梭,轉眼間,李續已經十歲了。李善決心為李家恢復家業,於是就來到官府擊鼓申冤,希望能討回公道。縣令鐘離意,瞭解了李善忠義的節操之後,被深深地感動了,他為李家平反了冤情、收回了財產,謀害李續的傭人都受到了懲治,李善帶著小主人終於回到了久別的故鄉。
縣令在感佩之餘,決定把李善感動天地的事蹟呈稟皇上,他相信李善忠義的節操,不僅能夠移風易俗,而且能夠教化後人。光武皇帝非常感動,於是就禮請李善來擔任太子舍人這一個要職。
在古時候,培育太子是帝王特別用心的一件事。司馬光曾經感歎地說,為什麼歷史上會出現那麼多的昏君?這多半是由於他們當太子的時候,就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賢明的父王總是會精挑細選,把太子託付給真正賢德之人,讓他跟老師生活在一起,舉凡出入應對,日常禮儀,點點滴滴的言行舉止,都得到嚴格的調教和指正。老師會日以繼夜地看顧太子,長養他的德行,進而奠定成為賢明仁君的基礎,承擔治理天下的重責。
飽經滄桑的李善,深深瞭解百姓的疾苦,所以能夠用仁民愛物的心來照顧大眾,把地方治理得很好,得到了人們對他的愛戴。後來小主人李續也很有成就,成為了河間王的相官。
當李善要就任太守時,途經了淯陽,闊別了李家這麼多年,回憶過去,歷歷如前,此時的李善百感交集,在一裡之外,他仿佛已經見到了李元的墳墓。一時悲從中來,就命人停下了轎子。他卸下官服,換上粗布衣裳,緩緩地走向墓園?荒蕪的小徑,雜草叢生,李善提起一把老舊的鋤頭,開始賣力地清理雜草。他一步步地來到主人的墓旁,撫摸著殘損不堪的墓碑,禁不住心中的悲慟,跪地放聲大哭,哭聲哀淒,聞者莫不為之動容泣淚。
李善開始整理周圍的環境,他把墓園打掃地乾乾淨淨,築起了爐灶,準備了豐富的祭品,來奉祀主人。他跪在主人的靈位前,非常傷感地說:老爺、夫人,我是李善,我今天回來探望、祭拜你們,願你們在天之靈都能夠得到安慰……
幾天來,他都徘徊不忍離開墓園,時時刻刻地追思恩主,不時見到李善撫著墓碑暗自抽泣。縱使今天他已經不再是卑微的傭人,而是令人尊敬的朝廷命官,但是他依然不忘本,他依然感念李元當年關心照顧他的恩德情義,就好象自己仍然是往昔的李善一樣,隨侍在主人的身旁。
孔子雲:?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之義是水乳交融、相生互通的,李善的美德之所以能流芳千古在於:卑微之時,不但能忍辱負重,盡忠職守,顯達之後,仍然對主人感恩戴德。千百年來,他的忠義精神始終鼓舞著我們見賢思齊,不論身處任何環境地位,都能夠做一個盡職負責之人。這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不僅結合了恩義、情義與道義,更為後人留下了一個知恩報恩的不朽典範。
《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遐,遠也。義取臣心愛君,雖離左右,不謂爲遠。
愛君之志,恒藏心中,無日蹔忘也。
○正義曰:夫子述事君之道既已,乃引《小雅•隰桑》之詩以結之。
言忠臣事君,雖複有時離遠,不在君之左右,然其心之愛君,不謂爲遠;中心常藏事君之道,何日暫忘之?
○正義曰:云“遐,遠也。義取臣心愛君,雖離左右,不謂爲遠”者,
“遐,遠也”。
真卿劲节
《德育故事》白话解
颜真卿,字清臣,谥号文忠,是唐玄宗时代的一位忠臣,他是北齐颜之推的第五代子孙。颜之推所写的《颜氏家训》,成为后人教育子女、立身处世的著名箴规。
由于父亲很早就过世了,颜真卿照顾母亲格外孝顺。他非常喜欢读书,从小的志节与追求就不同凡俗,可谓深明大义、志节凛然,是一位非常爱国的忠贞之士,被人们尊称为「鲁郡公」。他的楷书遒劲有力、圆润厚重,表现了凛然的大将军的志节,更表现着大唐独有的风骨和气韵。
颜真卿曾经在五原作官,由于先前官吏不清廉,造成了许多冤狱,使得当地持续干旱,很久都没有下雨。他到任之后,就开始审理这些冤案,为许多无辜的人平反,终于感得上天降下了甘霖,这被当地人称之为「御史雨」。
当时,正值开元盛世的末年,唐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疏忽了国政。他听信胡人安禄山的谗言,把许多兵权都交给了他,后来造成安禄山在边疆的势力日益壮大,并有了谋反的意图。
颜真卿在平原县当太守的时候,看出了安禄山有叛变的迹象,所以在暗地里就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屯积粮食,以防止突然的变故。不出所料,早就蠢蠢欲动的安禄山开始起兵谋反,一把火烧遍了中原,河北各郡相继沦陷。而只有城墙坚固的平原县,在颜真卿率兵顽强的抵抗之下,守护地非常成功,河朔各郡都把平原县看成像长城那样地重要。
当兵书传到河北的时候,除了颜真卿兄弟等人之外,居然没有人起兵抵抗叛贼,唐玄宗感到十分痛心,他叹息道: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连一个忠臣都没有吗?等到得知颜真卿的义行之后,玄宗非常地感慨,后悔当时因为一时失察,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而将他贬官到平原。玄宗说:朕没有眼力看清颜真卿是怎样的人,想不到他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义士!
安禄山之乱,唐朝一个泱泱大国却无力抵抗,玄宗不得已之下逃离了京城。「多行不义必自毙」,安禄山最后虽然攻进京城,圆了他称王的梦,可是不久还是惨死在他的儿子手下。
后来,节度使李希烈造反,颜真卿由于得罪了权臣,而被派去执行一项非常危险的任务——劝李希烈投降。希望能感化他早日回头,避免军事上的冲突。当时颜真卿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毅然接受了这一任命,朝廷中所有的人都大惊失色,替他担心不已。
到了叛军那里,颜真卿正准备宣读诏书,就遭受到李希烈手下之人的谩骂与恐吓。颜真卿气宇轩昂,毫无惧色,那镇定而又勇敢的气度,反而让李希烈对他敬畏不已。后来有人劝李希烈说:颜真卿是唐朝德高望重的太师,相公您想要自立为王,而太师他自己就来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宰相的人选,除了颜真卿,还有谁会比他更合适?
颜真卿听到这番话之后,威怒不已,大声喝斥他们不知廉耻,他说:你知道我的兄长颜杲卿吗?难道你们不晓得,我们颜家都是如此地忠烈吗?颜家的子弟只知道要守节,就是牺牲生命也决不变节,我怎么可能接受你们的利诱!
原来,当时安禄山带兵横扫中原,气焰十分地嚣张。颜家兄弟号召天下的志士仁人,一起出兵讨伐。颜杲卿率领义兵奋勇抵抗,在常山郡进行了悲壮的最后一战,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被叛军将领史思明俘虏了。暴跳如雷的安禄山,厚颜无耻地质问颜杲卿说:当年就是因为我的提拔,你才当上了常山太守,而今你凭什么背叛我?
颜杲卿生性刚直,正气浩然,他义正辞严地说:我们颜家是大唐的臣子,世世代代都忠于国家。难道受过你的提拔,就要跟你一样忘恩负义、背叛君国吗?而今你受尽国家的恩宠,皇上哪一点对不起你?你凭什么要背叛朝廷?凭什么要拥军自立,起兵叛乱?天底下最没有天良的事,都被你这种人干尽了。真是一只不知羞耻的「营州牧羊奴」!
安禄山被气得上蹿下跳,却又无言以对。他恼羞成怒,暴跳如雷,于是派人把颜杲卿绑起来,用刀将他的身体一节一节地割掉,最后颜杲卿壮烈成仁。一直到临终前,颜杲卿仍然强忍着巨痛,不住地痛骂安禄山忘恩负义,一直骂到死,都不肯绝口。
李希烈听了颜真卿的表白之后,内心非常地惭愧,就向颜真卿谢罪,手下的这些叛贼看到这番情景,都低下头来,谁也不敢再说话了。后来李希烈以死相威胁,而颜真卿不为所动,他事先写好了遗书,作了必死的准备。最后叛贼痛下毒手,杀害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颜真卿仍在大骂他们是「逆贼」,当时,他已经七十七岁了。
恶耗传到朝廷,德宗悔恨交加,非常地伤心,五天都没有办法上朝。所有的将士都痛哭流涕,深切悼念这位壮烈成仁的,大唐的柱石与忠臣——颜鲁公。
仁爱的人,正是最勇敢的人,这在危难的关头表现得尤其明显。曾子曾经说过:「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就是说,把仁爱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多么地重大。把这个责任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多么地深远。所谓「一门双忠,流芳千古」,颜家兄弟沿承了以「忠孝」传家的庭训,以凛然的气节,让后世的子孙永远地缅怀与追念。
# 第二十集
喪親章第十八
子 曰 : 孝 子 之 喪 親 也 , 哭 不 偯 、 禮 無 容 、 言 不 文 、 服 美 不 安、 聞 樂 不 樂 、 食 旨 不 甘 , 此 哀 戚 之 情 也 。 三 日 而 食 , 教 民 無 以 死 傷 生 , 毀 不 滅 性 , 此 聖 人 之政 也 。 喪 不 過 三 年 , 示 民 有 終 也 。 為 之 棺 、 槨 、 衣、衾 而 舉 之 ; 陳 其 簠 簋 而 哀 戚 之; 擗 踴 哭 泣 ,哀 以 送 之;卜 其 宅 兆,而 安 措 之 ; 為 之 宗 廟 , 以 鬼 享 之 ; 春 秋 祭 祀 , 以 時 思 之 。 生 事 愛 敬 , 死 事哀 戚, 生 民 之 本 盡 矣 , 死 生 之 義 備 矣 , 孝 子 之 事 親 終 矣 。
[疏]正義曰:此章首云“孝子之喪親也”,故章中皆論喪親之事。喪,亡也,失也。父母之亡沒,謂之喪親。言孝子亡失其親也,故以名章,結之于末矣。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
生事已畢,死事未見,故發此章。
哭不偯,
氣竭而息,聲不委曲。
(偯:哭的余声曲折委婉)
所謂氣竭而息,哭的聲音就一直號啕的號出來,一個人出的呼吸,有的呼吸時間長,有的呼吸時間短,不管是長是短,這個氣息,一發出來這個氣,到了氣不能接續的時候,就要停下來,這種聲音不能委曲,委曲是婉轉的,那個意思就是說,什麽叫委曲呢?委曲有的人說是形容某人的哭泣,哭泣就像唱歌一樣的,有旋律,聲音有高有低,那種叫委曲、婉轉,孝子在父母死的時候,哭泣的時候,就是一直放聲來號啕大哭,聲音沒有委曲,哭得這個氣到了不能接續了,稍微停息一下,停息的話然後氣再上來,再就一直哭下去,叫號,號哭,哭不偯。
禮無容,
觸地無容。
什麽禮呢?孝子當父母死的時候,有他的親戚朋友來吊祭的時候,他見到親戚朋友的時候,當然要行禮,這一定要行跪拜禮的,跪拜禮怎麽呢?那就是頭面要著地的,要稽首,稽是稽留,稽留在地上,古時候講行禮有一定的禮的容貌,孝子在這個時候行禮無容,不講一定平常的禮貌,頭著地不必那麽從容的,一切都是一種悲傷的情緒,從禮拜的時候可以看得出來叫禮無容。無容就不是正常的禮容。
言不文,
不爲文飾。
服美不安,
不安美飾,故服縗麻,
衰 (縗) cuī 【名】 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
喪服就指的衰(音崔),孝子斬衰。孝子在父母親死的時候,穿著平常的衣服心理不安,平常衣服是美一點,好一點,可是在父母死的時候,穿平常衣服心理就不安,所以要穿喪服。現在我們看到,有親戚朋友他家裏有喪事的時候,孝子穿的斬衰,就是用麻織成的衣服,旁邊縫也不把它連綴起來,即服那個麻衣,那個是不美的,必須穿那種衣服心理才安,穿美好的衣服心理不安。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故不樂也。
食旨不甘:
旨,美也。不甘美味,故蔬食水飲。
此哀戚之情也。
謂上六句: 哭 不 偯 、 禮 無 容 、 言 不 文 、 服 美 不 安、 聞 樂 不 樂 、 食 旨 不 甘 ,
[正義]言孝子之喪親,哭以氣竭而止,不有餘偯之聲;舉措進退之禮,無趨翔之容;有事應言,則言不爲文飾;服美不以爲安;聞樂不以爲樂;假食美味不以爲甘:此上六事,皆哀慼之情也。
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
不食三日,哀毀過情,滅性而死,皆虧孝道,故聖人制禮施教,不令至于殞滅。
“三日而食”者,聖人設教,無以親死多日不食傷及生人;雖即毀瘠,不令至于殞滅性命:此聖人所制喪禮之政也。又服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畢之終也。
○正義曰:經云“三日而食,毀不滅性”,注言不食三日,即三日不食也。
言三日不食,及毀瘠過度,因此二者有致危亡,皆虧孝行之道。
劉炫言三日之後乃食,皆謂滿三日則食也。云“故聖人制禮施教,不令至于殞滅”者,《曲禮》云:“居喪之禮,毀瘠不形。”
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
三年之喪,天下達禮,使不肖企及,賢者俯從。
《禮記•三年問》云:“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達喪也。”鄭玄云:“達謂自天子至于庶人。”注與彼同,唯改喪爲禮耳。
案《喪服四制》曰:“此喪之所以三年,賢者不得過,不肖者不得不及。”
聖人雖以三年爲文,其實二十五月而畢。
故孔子云:“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達喪也。”所以喪必三年爲制也。
案《論語》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讀基音)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雪公講要】
三年之喪,是為父母服喪的年限,東周時代的人已不完全遵守。到了孔子時代,不守三年喪期的人更為普遍,但孔子教禮仍然嚴守三年,孔門弟子依教而行。宰我以當時一般不守三年的情況問孔子:「三年之喪,期已久矣。」三年的喪期是太久了。「期已久矣」的「期」字作時期解,讀其音。為何太久,以下說出不需三年的理由。
「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劉氏正義說,這是古成語,原來的意思是說人如長久不為禮樂,則致禮壞樂崩,不是為居喪者說話,但當時或有人以此為其主張縮短喪期的論據,宰我因此直接引用此語。
「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期可已矣」的「期」作周年解,讀基音。宰我又舉理由說,去年舊穀已盡,今年新穀已成熟,鑽燧取火已改用新木。三年之喪,守滿一年,可以終止了。「鑽燧改火」者,古人用火,其取火之法不一,此是鑽木取火。一年之中,鑽火各異木,故曰改火也。(要改舊制)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古時北方以稻為貴,稻米飯不是平常食物,居三年之喪者,必不能食。衣夫錦者,衣讀去聲,穿的意思,錦是錦衣,由絲織品所制而有文采者,居喪只能穿無采飾的麻衣,不能穿錦衣。孔子問宰我,如將三年之喪縮短為一年,則在父母去世周年之後,就可以吃米飯,穿錦衣,「于汝安乎。」你的心能安嗎?
「曰,安。」這是宰我的話。宰我以為,古時及當時都有人如此,所以說「安。」
「女安則為之。」孔子告訴宰我,汝心既然能安,那麼你就去做罷。
「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孔子繼續告訴宰我,一個君子當他父母去世時,在他居喪期間,無時而不思親,無心於衣食享受,假使「食旨」、吃了美味,也不甘美,「聞樂」、聽優美的音樂,也不快樂,「居處」、居華美的房屋,也不安然。「故不為也。」所以不願只服一年之喪。「今汝安則為之。」現在你說如此心安,你就這樣做罷。
宰我出去以後,孔子對其餘弟子說,「予之不仁也。」予是宰我之名。為人子者,自出生至三年後,始離父母的懷抱,所以聖人制喪禮定為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無論何人都是如此。宰予,他對於父母有三年之愛嗎?「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孔安國注:「言子之于父母,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而予也有三年之愛乎。」
夫孝子有終身之憂,聖人以三年爲制者,使人知有終竟之限也。
這還是聖人制禮給孝子的一個限制,如果不給孝子這個限制,那個古人孝子心理對父母之恩,那種報恩的心非常殷切,沒有這個限制他何止三年?所以聖人在這裏講不過三年,不要超過三年,就是你這個守喪應該有個終結的時候。
爲之棺椁衣衾而舉之,
周尸爲棺,周棺爲椁。衣,謂斂衣。衾,被也。舉,謂舉尸內于棺也。
要給父母預備棺材,家裏財力許可的話,除了棺材以外,還要套在棺材外面的槨,兩層。在入殮的時候,要有衣服,衣是入殮父母所穿的衣服,衾是裹父母身體的被服。
[而舉之],舉之就是慎重的,把父母的尸體舉起來,然後入殮,進入到棺材裏面。然後入殮之後
陳其簠簋而哀戚之,
簠簋,祭器也。陳奠素器而不見親,故哀戚也。
簠簋是承載祭品的那種器具,一個叫簠,一個是簋,都是器具的。
簠簋是竹子編的,用的很樸素的器具,盛祭品來祭在父母的靈前,而哀戚之。
例:用樸素的方式,不必用豪華,顯耀自己孝。人民日報2006年4月1日報道,兄弟五人有當幹部、經商、汽車專業戶的,混的不錯。每月供母親5元錢,老太太在貧困折磨中一氣之下服毒自殺。而喪事每人拿了5000元。活著不孝,死了亂叫。
擗踴哭泣,哀以送之。
[哀以送之],就是送父母的靈柩,到外面去安葬。
男踴女擗,祖載送之。
哭是放出聲音來,泣是沒有聲音,流眼泪,擗是捶胸,踴也是往上跳。
祖,始也。以生人將行而飲酒曰祖,故柩車既載而設奠謂之祖奠。是“祖載送之”之義也。
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宅,墓穴也。兆,塋域也。葬事大,故蔔之。
[卜其宅兆,而安措之],宅指的是墳墓,兆是指的墓地,要卜,要問好了,選擇,蔔是古時候要找專家選擇地理安葬的那個墓地要好,現在人講風水,古時候雖然沒有講風水,但是事死如事生,選擇一個陽光水份空氣都好的地方,
爲之宗廟,以鬼享之;
立廟祔祖之後,則以鬼禮享之。
在天子有宗廟,國君有宗廟,普通人有家廟,然後定期的,父母在宗廟裏面爲父母安上一個神位,牌位。
○正義曰:立廟者,即《禮記•祭法》天子至士皆有宗廟,庶人無廟。
然宗廟謂士以上,則春秋祭祀兼于庶人也。
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寒暑變移,益用增感,以時祭祀,展其孝思也。
○正義曰:此言送終之禮,及三年之後宗廟祭祀之事也。言孝子送終,須爲棺椁衣衾也。大斂之時,則用衾而舉尸內于棺中也。陳設簠簋之奠,而加哀戚。葬則男踴女擗,哭泣哀號以送之。親既長依丘壟,故蔔選宅兆之地而安置之。既葬之後,則爲宗廟,以鬼神之禮享之。三年之後,感念于親,春秋祭祀,以時思之也。
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生民之本盡矣],生民就是一般人,生民之天下人他這個報本,知恩報本可算是盡到了,盡到就是沒有缺陷了。
愛敬哀戚,孝行之始終也。備陳死生之義,以盡孝子之情。
愛敬是孝行之始也,哀戚是孝行之終也。
孝子事親,父母在世的時候,他要盡到愛敬這個孝道,父母不在世的時候,他要盡到哀戚,這就是終,有始有終,哀戚怎麽盡到呢?前面講孝子守孝,不能超過三年,以後呢?以後啊,這個前面講宗廟,入了宗廟,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就這個思字上面。在禮記裏面講過,古人祭祀的時候,宗廟這個廟字是什麽呢?廟字漢儒寫的白虎通裏面講,廟當貌字講,人的面貌,宗廟就是祖宗的,你入了宗廟就如同看見祖宗面貌。
所以古人在春秋祭祀的時候,進去祭祀的時候,誠心誠意的,一顆至誠心的孝道那個孝心,這個至誠心就是思字,思想,思念父母一直到祖先,歷代祖宗,宗廟裏面從始祖到自己的父母,在祭祀的時候,就憑這一顆孝心,在那思念,就如同看見父母的面貌,歷代祖先的面貌,現在入了宗廟來祭祀的話,都看見了。
這還不算,祭祀完了之後,出了宗廟,如同聽到父母以及祖先在那裏嘆息之聲,父母在宗廟裏面還有嘆息呢,嘆息的聲音,他這怎麽聽出來的?就是這個以時思之,一顆思念父母以及祖先的這種孝心,感應來的。
這是中國講究這個孝道,就憑這個思心,思念這個孝道這個至誠心,從孝道盡到最完美的地步,孝子他就能够修成爲聖人,自己就能够了生死,就把生死問題解决了,就憑這一顆孝心,能够成就聖人,這是中國文化。
孔子講這部孝經最重要的一個,父母在世與不在世,就憑思念父母這種恩德,這個孝子,孝經講完了。這是中國經書裏面一部很重要的經典,照著這樣學,我們可以學成在人世間一個正人君子,進一步學得好,就可以學成賢人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