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自我评估制度:优入圣域的袁崇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14:41

 

 

 

优入圣域的袁崇焕

 

 

 

 

  

 

 

《铁围山丛话》记载:蔡京曾经把自己能够位极人臣视作偶然,称之为「骰子选」,所以「人间荣辱,顾何足算!」无独有偶,《国老闲谈》也记载:杨亿去祝贺丁渭参政时,丁渭也说了:「骰子选耳,何足道哉!」事实也确实如此,任何时代都有无数贤才被埋没了,「学而优则仕」不过是一句令英雄气短的话。同时让人觉得:以仕为目的而学的志向,未免也太渺小、鄙俗了一点。

 

所幸,历史上也不乏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计身家性命,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正如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死许,岂因祸福避趋之」那样抓住机遇,实现人生价值,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这其中的一个名垂千古的代表人物就是袁崇焕。身当明亡清兴的关键时刻,明朝廷在回天乏术的情况下,袁崇焕以万历四十七年进士的身份,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史书上说务实的他:「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说明他早已预见到了必将发生的危机,而事先有所准备了。果然,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接着,他又以坚城利炮和知己知彼的正确指挥,先后夺取了宁锦大捷和京师大捷,奠定了他作为清军克星的地位。

 

正如刘邦对他父亲所说:原先你常说我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哥哥勤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封建统治者以国家为私产,只不过这块肥肉过于庞大,没有一些帮手是无法下口的。于是他们又面临了与那些学而优则仕,以及不学而大权在握的帮手们,不可避免地展开了以私心为核心的博弈。

 

李自成的《登极诏》说崇祯皇帝「君非甚暗」,但「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就算年轻的崇祯极力想有所作为,但无法改变积重难返的现实,正如四周封闭的灶膛之火,只要几个人遮住了灶膛口,那火光就无法穿透出来。崇祯在位十七年间,先后更易了五十个大学士,任免刑部尚书十七人,兵部尚书十四人,以各种罪名杀了七名总督、十一名巡抚。他辩解说:「朕所诛者是贪欺二字。」可是他自己的多疑忌刻,又何尝不是出自「贪欺」二字?那么他又凭甚么「但要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呢?最终崇祯还是无奈地重蹈了永乐皇帝宦官干政的覆辙,其原因不也在此吗?在对后金的作战上,袁崇焕也早就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他给朝廷的上表中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并且「事任既重,为怨实多。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

 

可悲的是,这一切都不幸被他言中了。他也确实低估了事情的复杂性,以为花五年时间,可以解决战事。结果却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给自己誓死保卫的人们凌迟碎剐着吃了,此时崇祯才二十岁。

 

  袁崇焕预见到了危险的结局,但他还是勇敢地承担起了自己认为应有的责任。他在《边中送别》这样写道:「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他不顾「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的个人得失,毅然走上了为国捐躯的道路。以他敢走险路,敢担责任,敢犯上司,敢违圣颜性格,造成他最终的人生悲剧,却也正因为如此成就了他轰轰烈烈的丰功伟业。可以说:他的学而优,并不在于仕,而是已经优入了圣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