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必爱AⅤ在线:中国城市化的战略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18:13
作者: 来源:新浪博客 添加日期:11年04月25日
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古老的中国开始苏醒。由于封建专制统治腐朽不堪,统治者和国民的愚昧无知,中国内忧外患不断,战乱频仍,使近代中国进一步沉沦。肇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洋务运动的中国工业化,一直步履蹒跚。与此同时,日本却在美国佩里将军黑船来航事件之后,打开国门,发动了明治维新运动,进而迅速实现工业化,日本一跃成为与西方列强比肩的第一个亚洲强国。
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徘徊动荡之后,中国终于开始走上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之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以改革开放为契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官方统计,中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远远超过农业产值,城市人口已达六亿,城市化率已达约45%.虽然有学者质疑城市化率被高估,有二亿农民工被统计成了市民,但中国城市化率已经大大提高,却是不争的事实。
环顾世界,城市化总是伴随工业化而来,二者是一对孪生兄弟。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降低,是城市化的显著特征。成熟的城市化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甚至低于10%.按照这个标准,我国的城市化还任重道远,发展空间极其广阔。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再次将目光聚焦中国,关心中国经济是否可以持续高速发展,或者象上世纪末的日本一样泡沫破裂,从此一蹶不振。乐观派如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预言中国经济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相信中国还可以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发展三十年。悲观派如经济学家谢国忠,预言中国已经形成巨大的泡沫,2012年前后泡沫破裂,中国经济将会急剧减速,失去发展的动力。
学者的激辩引起官方的注意,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回应,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将来源于城镇化,要以大规模的城镇化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进而创造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官方的表态又引起了学者讨论的热潮,城市化一时成为标语口号似的词汇,炙手可热。薄熙来在重庆率先发起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进城运动,誓言将一千万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再次引起广泛争议。
其实,以城市化带动经济发展,并不是一个新命题。翻开《世界文明史》,相关记载真是史不绝书,这是一条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道路。城市化此时在中国引起热议,说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如何在中国实现城市化?这是当前争论的核心。与毛泽东时代不同,城市化已是人心所向,反对城市化的论调已经失去听众。毛泽东首创了户籍制度,在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之后,筑起了一道高不可攀的城墙,将城市与农村分割,阻断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集中的道路,形成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与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时,毛泽东又驱赶数千万狂热崇拜拥护他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导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毛泽东的政策,是反城市化,反现代化的,其结果是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着眼,必须破除隔绝城市和乡村的制度屏障,拆除各种无形的城墙,打通城乡之间人口、资本、信息自由流动的通道,打造城乡共同发展的空间。
历史证明,中国城市化的方向应当由上帝的看不见的手指引,不能由政府决定。政府的战略选择是,逐步放开农民进入中小城镇的户籍限制,发展中小城镇。我认为这是南辕北辙,无法达到快速推进城市化的目的。
政府的选择当然有其合理性,其目的在于寻求地区发展的平衡,防止人口过于集中于大城市,带来大城市病。但这一政策忽视了基本国情,我国的工业和服务业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二亿农民工的绝大部分也在这里就业,如何让这支大军返乡,可不能仅凭政府号召,须知毛泽东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对于已经在城市就业生活一定时间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庭成员,应当就地吸纳为城市居民,不能再驱赶他们“上山下乡”。何况,他们已经生存在城市,接纳他们并不会加重城市负荷,失去他们城市却可能运行失调。
虽然,有人指出,欧洲的大城市也不多,小城市遍地开花,但欧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行了几百年,逐步实现了均衡发展,中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中国的地区和城乡差距巨大,农村和小城镇仍然十分落后,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不具备发展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基本条件,无法解决农民的转移就业问题,让农民就近转移到小城镇,难以实现。大城市则可以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强大的人口吸纳能力。因此,将城市化改为城镇化,人为阻碍大城市发展,不是明智的选择。
户籍制度是城市化的樊篱,必须坚决废除。户籍制度的鼻祖应当是西汉初年的编户齐民制度,但汉朝的目的只是防止人民串联造反,没有太多的其他功能,也没有附着什么权利。各国都没有户籍制度,因为限制人民迁徙自由是严重的侵犯人权行为。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废除户籍制度会导致人口蜂拥而入,城市将人满为患。这是违背生活常识的,纯粹是杞人忧天。中国的城市为市民提供的福利没有想象的那么多,诱惑力没有那么大,城市居民中没有或者仅有一丁点社会保障的人比比皆是。中国不是英国,单凭失业救济金就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没有在城市生存的技能而想进城乞讨或者偷盗、抢劫的人,估计不会太多。何况现行的户籍制度,并不能阻止乞丐、小偷和强盗进城。说穿了,这是政府的政治意愿和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问题。
土地制度是城市化最大的的绊脚石,必须坚决砸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早已名存实亡,家庭经营的发展潜力已尽,中国农业经营方式已经穷途末路,奄奄一息了。我曾经在飞机上俯瞰广袤的东北平原,就像是一件巨大的百衲衣,纵横交错着一块块补丁,不由百感交集。中国以如此原始的耕作方式生产,难怪需要九亿农民,我们的农业又如何与美国的农业竞争呢?废除落后的不切实际的土地制度,还土地于人民,毫不犹豫地实行城市和乡村土地私有化,使土地回归其生产要素的本质。通过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和集中,实现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既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又可以把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这将为城市化带来巨大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从此以后,土地征用将会成为历史,土地的主人可以自由地行使权利,除非为了社会公共利益,任何人也不能加以侵犯或者剥夺。那些骇人听闻的拆迁自焚事件,从此销声匿迹,这将是历史性的进步。
为了使人口有序流动,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城乡差别。大量国有企业是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推手,是腐败的温床,应当实行私有化。通过出售国有资产和资源,可以筹集巨额的社会保障资金,同时打破垄断,极大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国家应当扶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引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大力进行交通、通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人口和产业向中西部地区集聚,减轻东部地区的压力。
对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和荒漠化地区,政府可以引导帮助居民外迁,以恢复生态环境。现行的扶贫政策,应当进行调整。
城市化的必要条件除了就业,就是住房。居民的基本住房应当由政府提供,辅以市场调节。政府应当保障居民安居乐业,防止形成城市贫民窟。
中国目前的贫富分化和分配不公十分严重,基尼系数达到0.48,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因此,提高普通居民劳动收入,扩大内需,改善经济结构,实现社会公平,已是当务之急。
为了适应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普及高中和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为中国城市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中国的城市化正方兴未艾,前景光明。虽然中国的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越来越多地受制于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但是只要政策得当,这些问题可以在发展中解决。即使由于政府政策失误或者社会动荡可能出现短暂的波折,但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远未枯竭,在未来数十年内,将会继续以较快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化也会继续向前推进。
录入:胡雁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城市发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

用户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内容
验证码:


相关内容
中国城市化的战略思考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思考大城时代是都市圈时代关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