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县长王克华因病:全球价值链下的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5:09:05

全球价值链下的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

来源:http://www.shuobolunwen.com 

  摘要:针对企业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布局的新形势,中国企业如何寻求更佳的资源配置模式,动态地重构价值链,从而在垒球分工下获得持续的生存权,通过分析国家竞争力演化轨迹,确定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复夸定位,进而结合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围绕创新优势和效率优势,构建了在全球价值链条件下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框架模型,该模型包括3个子系统:产业竞争系统、基于学习创新机制的价值链重构系统和外部支持系统。
  关键词:_T-商管理;企业管理;全球价值链‘价值链重构;创新优势;效率优势;国家创新系统
  
  0 引言
  
  随着网络型组织及以之为载体的全球化社会形态的新兴发展,世界经济处于各种形态的组织、组织关系并存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快速驱动的矛盾之间。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分工的全球化,是企业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布局DJ。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就完全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经济兼有经济体制转型和发展中经济的特征,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寻求更佳的资源配置模式,动态地重构价值链,从而在全球分工下获得持续的生存权。本文试图探索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的重构问题。
  
  1 全球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重构
  
  1.1全球价值链
  1985年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价值链理论:通过将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活动,在与竞争者比较这些价值活动的差异时,可以发现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格瑞佛等人于1 999年将波特所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扩展到全球商品链,进而甸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是将战略规划的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内整个行业上游的研发、设计,中游的零部件制造与组装,下游的营销、品牌和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企业只能根据自己所拥有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准确定位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专注于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
  在过去一体化价值链的经济体系中,竞争优势事实上是一种平均化的游戏。以成本为例,假如一家企业的总成本具有竞争力,那么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去追求成本优势就显得毫无必要。当价值链解构成一些各自独立的组织、中闻环节企业和市场以后。原有的平均优势就丧失了,但可U依赖价值链中每一个环节上的优势,因此价值链的解构导致了非平均化。渡士顿咨询公司总裁博克纳认为:“任何一个特定环节的弱点都会变成明显的不利条件,而优势环节则会成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竞争资产。
  非平均化意昧着公司再也不能通过把表现差劲的经营括动与其他强有力的环节绑在一起而慷慨大方地对之进行补贴了。但是非平均化也给公司造成了一种机会,使之停止把某项表现强劲的经营活动与其他表现欠佳的环节绑在一起,以免削弱这些表现强劲的活动”口]。他指出,如果某些经营活动不能取得成本优势的话,公司总是可以将其外包出去。价值链的解构允许企业经营环节进行前所未有的分离,包括某些被公司看作其实体中核心部分的环节。它打破了传统的产业结构,摧毁了旧式的企业,并开创了一大批新的企业。
  简言之,以前企业内部的、纵向的价值链被打破,分解成全球范围内横向的价值链体系;同时企业所从事的业务也产生了新的形式——集聚和分离。
  这可以分为基于不同地域的业务集聚(从中观层次看就是产业集群)和基于不同企业的业务分离。集聚意味着企业按照要素资源和组织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原则,在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地域设置研发、营销部门乃至营运管理中心,而制造部门搬到劳动力密集的区域。分离意味着企业将制造环节,营销环节和研发环节分别交给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企业承担。
  
  1.2企业价值链重构  
  从zO世纪90年代开始,在探索为企业建立持久竞争优势的过程中,理论界提出了价值链重构理论,其中一些学者从企业战略层面提出了价值链重构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链理论的同时,讨论了价值链重构的问题。波特以人民捷运、西南航空公司、牛肉包装业、联邦侠递等为例说明:采用与竞争对手具有显着差异的价值链,能够带来企业相对成本地位的显着变动。重构价值链能够带来成本优势是因为:第一,与满足于零零散散的改善相比,价值链重构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的机会。第二,通过利用企业优势的办法改变竞争基础。价值链重构可以依据企业偏好而改变重要的成本驱动因素。第三,联盟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协议有时也能给企业提供重构的途径?。
  企业价值链重构的过程是对企业战略环节重新定位的过程,通过构造一种有别于竞争对手新的盈利模式,企业就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以应对市场上的竞争力量”]。在动荡变化的环境中,无沦企业规模大小,培育进化重构能力都是相当迫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进化信息对组织进行重构。系统哲学家拉兹洛从进化角度指出企业在动态环境下重构的必要性,也有学者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企业价值链重构闫题。波特于200】年提出,电子网络改变了传统的分配系统、市场模式方法和销售方式;反过来,它又会明显地改变企业价值创造的战略前提:传统的公司功能,比如购买、生产、销售和分配依然存在,但是背后的商业逻辑将会发生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价值链得以优化,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和机遇;信息流通性越来越强,它将改变企业在不完全信息下所构筑起来的价值链体系。在信息化的今天,企业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价值链重构,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保持竞争优势。
  全球化使得企业重构,尤其是价值链重构得到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2002年OECD召开了工商业政策年会,主题之一就是“全球行业重组:趋势和政策”。探讨这个主题的目的就是将政府、工商界各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组织起来,共同探讨:(1)全球经济下滑对各个OECD国家中的企业正竞相参与的全球重构战略的影响。(2)在全球化趋势El益明显的背景下,行业调整使各个参与企业受益的途径。(3)提高全球重构效益的政策。该年会报告指出:从纯市场角度而言,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各个企业在全球分工链条上运动,价值链重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已经开始改变“].这就要求企业不断重组经营业务系统,重新认识自己在新的价值创造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入WTO使中国完全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企业要打造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改变一条龙的“全”的思想,打破企业内、产业内、国内的拘泥视线,需要转变以竞争对手为标杆的战略逻辑,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寻求资源配置的更佳模式,动态地重构价值链,使企业在全球分工下获得持续的生存权。
  
  2 中国企业的复合定位
  
  近几年来,在对中国企业全球化定位的热烈讨论中存在着“世界制造中心”是褒还是贬、是保守还是稳健,“创新型国家”的强调是进步还是冒进的争论。关于中国是“世界制造中心”问题的研究,国际社会主要有2种不同观点;“威胁论”和“有利论”。中。中国企业要打造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改变一条龙的“全”的思想,打破企业内、产业内、国内的拘泥视线,需要转变以竞争对手为标杆的战略逻辑,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寻求资源配置的更佳模式,动态地重构价值链,使企业在全球分工下获得持续的生存权。
  
  2 中国企业的复合定位
  
  近几年来,在对中国企业全球化定位的热烈讨论中存在着“世界制造中心”是褒还是贬、是保守还是稳健,“创新型国家”的强调是进步还是冒进的争论。关于中国是“世界制造中心”问题的研究,国际社会主要有2种不同观点;“威胁论”和“有利论”。
  由于这2个观点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所以研究结论也具有较浓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色彩。国内学者最初为批驳国际社会的中国经济“威胁论”和中国经济“崩溃论”服务,得出了2个基本结论:一是中国目前依然不是“世界工厂”,二是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仍有许多路要走”]。有学者指出,强调自主创新是一种“冒进”的做法,是危险的。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国家经济增长可分4个依次递进的阶段:资源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以及富裕驱动阶段(表1)。特定国家由于在各个阶段收入水平的不同,国际竞争优势的性质不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不同。前3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发展的主要力量,通常会带来经济上的繁荣o J。相应地,竞争优势理论区分出3种不同优势,即资源优势、效率优势和创新优势。这3种竞争优势因为依赖的要素和条件的高级与否、可获得性和可模仿性的不同而形成竞争优势级差(图1),并体现在公司战略差异、附加值的高低和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影响力的差异上。
  发达国家在利用已有的、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积极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力图阻止发展中国家向创新优势迈进的同时,继续通过海外培育和壮大制造能力维系和利用已取得的效率优势,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租金,从而形成在创新优势和效率优势层面的复合定位。在创新优势的支持下,发达国家在制造环节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国外制造基地的投资公司。以日本为例,尽管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日本产业竞争优势仍集中体现在制造领域。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居世界前列,制造出口占出El总额的比重超过了85%l“。
  “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家电、服装、纺织品、鞋帽、箱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多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组装以及部分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环节上,而在研发、服务等高端价值环节,高新技术和核心部件被发达国家控制,中国尚不具备优势。可见,在新型国际分工中,中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暂时充当了跨国公司“全球加工基地”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制造”在制造环节也急需增长和技术升级,中国离真正的“世界工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国际分工已从按产品分工转变为按要素分工,新一代的“世界工厂”和历史上的“世界工厂”缺乏可比性。中国相关产业(如计算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产业的竞争力进行笼统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聚焦在不同的竞争优势层级和不同的产业环节。
  通过对国家竞争力演化轨迹以及对“中国制造”
  国际竞争力的脆弱性分析,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定位似乎不言而喻。在“前后夹击”的危险境地面前,面对发达国家效率优势和创新优势的复合定位的挑战,中国必须多点迎接挑战,即需要在创新优势和效率优势层面培育国际竞争力。
  
  3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框架
  
  企业价值链重构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在把握自己定位,即分析自己现有价值链特点的基础上,企业应当根据内外因素的变化动态重构企业价值链。在动荡的环境下,企业应该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政府、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等应当营造良好的价值链重构的平台和氛围,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变幻莫测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另外,同发达国家的创新战略相比,中国正在构建的创新型国家则应有更多的内涵和任务。一是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继续推进“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演化进程,主要通过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而实现;二是以跨国公司大力开展服务外包活动为契机。积极培育中国的创新优势,主要通过功能升级、产品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实现;三是积极开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突破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封锁。从全球化角度出发,结合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围绕创新优势和效率优势,本文将企业放到产业竞争环境下,对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提出了基于外部知识源的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框架模型。该模型包括3个子系统:产业竞争系统、企业基于学习创新系统的价值链重构系统和外部支持系统(图2)。
  
  3.1 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战略框架
  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战略框架表现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循环的系统:开放表现在整个系统必须吸收外界的资源、能量和信息,企业、教育机构、公共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都需要与全球其他相关系统或要素相互交流,在吸收和交流中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系统中的地位·动态表现为没有一个持久有效的价值链,重构是不断改进和变化的;循环表现在整个系统从外界吸收、重构、再吸收、再重构的过程。由于各个环节及各种企业技术的不平衡发展,各个环节的价值创造能力会有变化,某些环节附加值增加了,而其他环节附加值下降,各个环节在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应地有起伏。价值链重构战略框架由3个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的协同才能使系统获得“1+1>2”的效果。在这3个子系统中,企业价值链重构系统是核心。
  
  3.2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系统
  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系统是整个系统的中心子系统,这一系统是从单个企业的微观角度来看价值链重构的。对企业来说,企业价值链重构的主要过程包括:分析内外环境、描绘企业现有价值链、分析企业现有价值链、分析行业特点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确定新的价值链切人点。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应该对各种约束条件保持高度敏感,企业领导人应当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才能够迅速地对变化做出反应。
  价值链重构的动力机制和能力的培养主要源于企业的学习创新机制。从全球价值链角度看,学习创新机制能够提升价值链的整体技术含量和价值含量,使整个价值链上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会向价值链的高端跃迁,成为能力更强的供应商,而另一部分企业则会面临成长的瓶颈。对处于价值链体系中的企业,学习创新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逐渐优化的学习曲线能够带来规模效应;二是在创新的冲击下,许多产业价值链结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原有的一些产业界限会被突破,从而改变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结构的变化带来价值链的重构。
  从行业而言,学习创新机制围绕效率优势和创新优势展开,表现为推进“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演化和利用外包契机大力发展服务业。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中,通过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从模仿到创新,从发明到创新,从而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
  
  3.3产业竞争系统
  2004年中国企业联合会专门对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500强进行比较,发现在规模、赢利能力、劳动生产率、品牌影响力等多个方面前者明显落后于后者。可见,中国企业应当采取与其能力状况相匹配的战略。不能幻想完全依赖于自己的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必须依靠国际化实现企业的成长,还依赖于高质量的外部知识源形成的特殊关系网络从世界范围内获得技术、知识和市场。企业的战略分析焦点不能只停留在企业内部,而是价值创造系统本身,强调系统内不同地区的利益相关者——供应商、商业伙伴、同盟者、竞争对手、分销商、顾客一起工作。
  企业通过与外部各种竞争力量联系,积极获取新的资产和能力,同时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加速技术、知识的获取和扩散,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通过低成本的外包合同、技术许可、联合等方式与拥有相关知识或生产能力的上下游企业、竞争对手、新进入者、大学研发机构等外部知识源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在全球生产链上获得立足点;然后利用这个立足点从外部获取更多的资源,并将它们转化为企业特有的创造性资产,逐步提升产品质量、町信度和功能性能力(如制造能力、产品开发能力等),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在产业竞争层面,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都是中国企业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的来源之一。
  
  3.4外部支持系统
  从国家创新系统的观点来看,企业价值链重构是企业与其外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反馈的结果。
  由于企业价值链重构过程的动力机制就是学习创新机制,故本文认为企业价值链重构的外部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政府、公共科研机构、大学、中介等国家创新系统要素的相互关联。
  与弗里曼、纳尔逊国家创新系统模型以及波特的钻石模型相比,本文模型是从企业层面看待成长与创新,将企业视为最主要的学习、革新的主体,企业通过整合内外部资产在学习与创新的基础上重构企业的价值链,而将政府、大学等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主体视为企业创新的外部支撑,这样就更有利于企业分析自身基础和外部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既要政府部门对基础知识研发活动的大力支持、信息服务的重视、教育培训和投资的加大等,又要有为中外企业合作搭桥牵线的中介组织,还要产学研合作,从而加强新技术的企业孵化能力,提高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能力,促进能力的传承和新的发展。
  
  4结语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企业怎样才能生存和发展,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在苦苦探索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指出全球化的实质是分工的全球化,是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布局。中国企业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价值链重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家竞争力的演化轨迹,确定了中国氽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复合定位,认为中国必须从多方面迎接挑战,即同时需要在创新优势和效率优势层面培育国际竞争力。基于此,本文进一步强调指出,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需要产业竞争系统、学习创新的价值链重构系统和外部支持系统三者紧密结合,从战略高度系统地考虑这个问题。



了解更多关于经济管理方面的论文就来经济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