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书记李应兰教师节:【伊美姬音频技术全书】- 【 光盘相关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20:36:50
伊美姬音频技术全书- 【 光盘相关 】

一、音乐CD及其格式

(香港的银圈版CD-普通CD-改良型普通CD-HDCD-DDDD-XRCD-XRCD24-SACD-DVD-Audio-DTS CD)
(名词解释:Dither / Jitter)

二、消除对光盘的误解 /  光盘的保护及修复

    对光盘的6个误解
    光盘的氧化、光化和变形
    光盘的存放
    光盘的清洁和修复
    什么样的光盘容易损伤光驱

三、D版辨别和评价

    D版唱片的界定
    音乐类型和D版的关系
    D版唱片的制作与质量
    如何辨识D版
    我对D版唱片的个人看****

一,CD-R/CD-RW的来源
1、CD的诞生
  CD代表小型镭射盘,是一个用于所有CD媒体格式的一般术语。现在市场上有的CD格式包括声频CD,CD-ROM,CD-ROM XA,照片CD,CD-I和视频CD等等。在这多样的CD格式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一个或许是声频CD,它是一个用于存储声音信号轨道如音乐和歌的标准CD格式。CD数字声频信号(CDDA)是由Sony和Philip在1980年期间作为音乐传播的一个形式来介绍的。因为声频C D的巨大成功,今天这种媒体的用途已经扩大到进行数据储存,目的是数据存档和传递。和各种传统数据储存的媒体如软盘和录音带相比,CD是最适于储存大数量的数据,它可能是任何形式或组合的计算机文件、声频信号数据、照片映像文件,软件应用程序和视频数据。 CD的优点包括耐用性、便利、和有效的花费。
2 、扩展CD的标准
  1989年,日本Taiyo Yuden 公司开发出一种表面包上一薄层金的有机纯基CD媒体。这种新媒体不仅提供和银质压缩CD同样的物理特性和容量,而且也具有比商用复制CD较好的反射特性。这种媒体能通过一个可在光盘上写信息的专门设备进行记录,并且反过来所写的光盘能被任何CD-ROM驱动器读取。记录信息到媒体上的设备称为光盘记录器(CD-记录器)而媒体称为一个可记录光盘CD-R(CD Recordable)。CD-R技术的发明带来许多好处如:(1)你可用低花费在一个桌面PC上制造你自己的CD-ROM光盘;(2)你可以选择任何合适的CD格式记录你的信息;(3)避免与商务培训相关的昂贵培训花费和复制设施。因为典型的CD-R媒体有70-100年的寿命,它对数据长期保存是很理想的。对于寿命短得多的磁性媒体,这是一个显著的提高。CD-R技术是一个突破,它将引进下一个数据贮存技术的革命,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对大容量的需要是与日俱增的。
3、CD的标准
  ISO9660是个国际上认可的CD媒体逻辑级标准,它定义了CD-ROM上文件和目录的格式。此标准允许有不同操作系统的不同计算机访问同样的数据格式,CD-ROM当前的成功不仅应归于媒体自身明显的优势,而且归于通过ISO9660之类的标准完成了媒体的全世界认同和彼此协作性。所有计算机平台将数据作为一个文件系统放在光盘,文件系统被设计成为UNIX、VAX\VMS、MS-DOS和Mac及它们的各种派生系统所公认,ISO9660意味着与不同操作系统兼容,这种兼容性是通过使用所有目标系统共有功能来实现,因此,ISO9660要求以下几条限制:
  1)目录树不可超过8级
  2)没有长文件名:一文件名包括它的扩展名必须是少于30个字符.但是,对于在MS-DOS下使用,它有更多限制:文件名最多8个字符,而扩展名最多3个字符
  3)在目录名里没有扩展名
  4)只可是大写字母
  5)不允许一些特殊字符,如%或@.
  光盘刻录软件将帮助你在正式传送数据到CD记录器进行记录之前创建一ISO9660映像文件,使用很方便,并且有助于去除运行时记录错误.如缓存区欠载运行。
  
4、扩展ISO9660----Joliet和Romeo文件系统
  在ISO9660中有一些限制,如字符设置限制,文件名长度限制和目录树深度限制,这些规定阻碍了用户复制数据到可被不同计算机平台读取的CD-ROM。因此,一些操作系统出售商已经以几种方式扩展ISO9660。
  Joliet文件系统是扩展文件系统之一,由Microsoft提出和实现,它以ISO9660(1988)标准为基础。如果一CD是用Joliet文件系统创建,它只能在window 9x和window NT4.0 或更新版下读取,但是不能在任何其它平台上读取。在Joliet文件系统下,长文件名允许字符数最多为64,长目录允许数目最多为64.但是,文件名加它的完全路径总字符数不能超过120。Romeo只定义为window9x长文件,最多128字符。
5、光盘的规格
  在光盘上存储信息前,必须使用某种特定的方法来压缩数据,为了统一压缩方式,各厂商制订了许多标准,让刻录出来的光盘可以在不同机器上使用。这些标准是在不同的年代制订出来的,以各种颜色的封装来表示,常见规格如下:
1))红皮书 -- Red Book
  它是由Philips和Sony于1980年制定的,是用于存储音频声音轨道的CD-DA光盘标准,此规格仅包含音频扇区的轨道。由于CD-ROM来源于音频CD,光盘上储存的大量信息可根据分钟、秒、桢测定,其中: 1分=60秒   1秒=75桢   1桢=2048字节(2千字节)模式1用户数据
  注意由于扇区边界的额外消耗,光盘上文件占用的实际空间通常大于其原大小。光盘的容量是用单倍速(150KB/秒)计算的,一张光盘可以存储74分钟音乐或650 MB数据,换算方法为74(分)* 60(秒)* 150(KB)=666000KB=650MB,双速刻录音乐CD的时间为74/2=37分钟,即37分钟可以刻650MB数据。
2)黄皮书 -- Yellow Book
  它是由Philips和Sony于1983年制定的CD-ROM数据光盘标准,此规格仅包含数据扇区,其中分为两种模式。
  Mode 1
  在CD-ROM中加入了ECC(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on,错误检查修正)校验,每个磁区可存储2048 Byte数据,适合存储常规资料。
  Mode 2
  撤除ECC校验,增加了文件存储空间,每个磁区可存储2336 Byte,适合存储图形和音乐资料。
  在黄皮书中定义一个2352字节的单位称为块(Block)
3)绿皮书 -- Green Book
  于1986年制定,是CD-I互动光盘的标准。
4)黄皮书+ -- Yellow Book Advanced
  于1989年制定,补充了CD-ROM/XA(CD-ROM eXtended Architecture)光盘的标准。增加了Mode 2的规格:
  form1:加入ECC(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on,错误检查修正)校验,每个磁区可存储2048 Byte,并能作为Mode 1格式。
  form 2,撤除ECC校验,增加了文件存储空间,每个磁区可存储2328 Byte,和Mode 2一样适合存储图形和音乐资料。
  黄皮书增强版的最大用处是可以交错地存放数据或音像,避免音像同传时产生的断续现象。
5)橙皮书 -- Orange Book
  它包含了CD-R可刻录光盘的标准,CD的物理结构定义为:扇区包含在轨道中,轨道包含在数据区中,且数据区包含在光盘中。
6)白皮书 -- Write Book
  它定义了VCD(Video CD,视频CD)的标准
7)蓝皮书 -- Blue Book
  此标准定义了额外模式光盘(CD-Extra),规定第一个轨道为CD-DA音乐段,第二个轨道为CD-ROM数据段。
4、金质光盘和银质光盘间的差异
  金质光盘,也称为CD-R光盘,是在一空白光盘上包上一薄反射性的金质层。
  银质光盘,也称为商用复制CD,具有一铝制薄层。
  因为不同的镀层方式,物理外观,特别是颜色,在这二类CD之间是不同的。
  一个空白金质光盘可用作可记录媒体,你可以使用一个CD记录器写数据和音乐信号到金质光盘,而一个银质光盘不能作为一个可记录的媒体使用,因为数据已经被压缩进聚碳酸酯。银质光盘的寿命大约是25年而金质光盘的寿命是70--100年。这个事实指出它们的不同用途:银质光盘是适用于数据传递和大量商用复制,而金质光盘对于数据存档来说是理想的。
CD-R、CD-RW光盘按表面涂层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绿盘
  由Taiyo Yuden公司研发,原材料为Cyanine(青色素),保存年限为75年,这是最早开发的标准,兼容性最为出色,制造商有Taiyo Yuden、TDK、Ricoh(理光)、Mitsubishi(三菱)。
2)蓝盘
  由Verbatim公司研发,原材料为Azo(偶氮),在银质反射层的反光下,你会看见水蓝色的盘面,存储时间为100年,制造商有Verbatim和Mitsubishi。
3)金盘
  由Mitsui Toatsu公司研发,原材料为Phthalocyanine(酞菁),抗光性强,存储时间长达100年,制造商有Mitsui Toatsu、Kodak(柯达)。
4)紫盘(CD-RW)
  它采用特殊材料制成,只有类似紫玻璃的一种颜色。CD-RW以相变式技术来生产结晶和非结晶状态,分别表示0和1,并可以多次写入,也称为可复写光盘。
5、CD-ROM、CD-R、CD-RW的不同之处
  虽然CD-ROM、CD-R、CD-RW都是光盘,但它们的实质大不相同。CD-ROM是最常见的,表面是白色的,也叫银盘。它由光盘加工线大批量生产出来,一生产出来就已经有内容了,刻录机是无法做出CD-ROM的。
  CD-R的表面涂有反射层(绿、蓝或金色),刚生产出来时是无内容的,你可以发现在刻录之后,盘片的颜色会改变,此时资料已经存储进去了。现在的CD-R/CD-RW无需格式化就可使用,就像软盘买回来就可以用一样,非常方便哦!
  CD-RW(Compact Disc-Rewritable,可重复刻录光盘)也有反射层(紫色),并可以多次使用,极限为1千次左右,虽然不能当硬盘,但用于备份也是不错的。




一、音乐CD及其格式
部分内容引用自 E世代家园 和
http://www.zbcdw.com
音乐CD(Compact Disc Digital Audio)
  
  关于音乐CD实在是有太多可以聊的东东了,这个在1982年由索尼(SONY)和飞利浦(PHILIPS)共同制定于红皮书的储存媒体既便于携带,音质又比录音磁带好,流行至今毫无颓势。关于它的规格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为什么一张标准长度的音乐CD 是74分钟呢?传说这是因为设计者想要把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存进一张音乐CD中,于是开始估计音乐CD的直径。另一种说法是著名指挥家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的要求,因为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总长度大概在68分钟左右,而一般的版本大概在65~74分钟。还有一种说法是索尼当时的总裁大贺典雄所决定的。
  
  据说,卡拉扬在世时跟大贺的交情不浅,而大贺本身就是声乐家,所以他们之间算亦师亦友的感情,因此当年飞利浦找到索尼制定音乐CD规格时,大贺就一口咬定一张音乐CD一定要能装得下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这还因为古典音乐单首曲目的长度比这个长的也寥寥无 几了!为了能在欣赏时不影响兴致,所以大贺对此非常坚持,而日后大贺用音乐CD录制卡拉扬预演的曲目,并让卡拉扬听,卡拉扬也非常赞赏这个划时代的数字媒体,甚至后来在说明会之类的活动时,卡拉扬也帮音乐CD说了不少好话。
  
  音乐CD是以螺旋状由内到外储存信息的,在一张标准74分钟的音乐CD中,从里绕到外总共有22188圈,把它全部伸展开来长达5.7km。音乐CD的读取方式是等线速度(CLV),每秒有1.2m长的信息经过激光头,激光在真空中波长为780nm, 以检测音乐CD表面的凹凸变化来判断信号。表面的凹凸刻痕宽0.5μm,深度为0.11μm(约为780nm激光在音乐CD塑料材料内波长的1/4),长度为0.8~3.1μm。音乐CD是以由凹变凸和由凸变凹定义为1,平坦的部分为0,所以改变刻痕的长度可以改变信息内容。而读取头就是靠着由凹变凸和由凸变凹时的光反射作用来判断信号的。
  
  音乐CD的规格为什么是44.1KHz呢?关于44.1KHz这个数字的选取有两层意思。首先我们知道人耳的聆听范围是20Hz到20KHz,根据奈奎斯特定律(Nyquist Functions),理论上我们只要用40KHz以上的采样率就可以完整记录20KHz以下的信号。那么为什么要用44.1KHz这个数字呢?
  
  其实这涉及到的环节非常复杂,我们必须从音乐CD的信号储存格式说起。首先要引入的名词是BLOCK(区块),音乐CD每秒钟的信息被分成7350个区块。每个区块内有588Bit信息。可是这588Bit无法全部用来储存有意义的信息,因为过度密集 的凹凸变化会增加硬件设计的难度,且音乐CD是以由凹变凸和由凸变凹定义为1,1是无法重复出现的,因此每14个Bit中只有8个Bit是有意义的,这就是EFM(Eight to Fourteen Modulation,8-14调制编码)原理。除去14Bit中6Bit无意义的信息,每个区块剩下336Bit(588×8/14),再除去72Bit的同步(SYNC)与合并(MERGE)信息,还剩下264Bit,换算过来等于33bytes(264/8)。在这33个数据byte中,只有24bytes的音乐信号具有实际意义。这样,每个区块就有192Bit(24×8),由于音乐CD以16Bit记录信息大小,因此每个区块有6个立体声采样点信息(192/2 /16)。记得前面说过每秒钟有7350个区块吗?由此可以得知每秒钟有6×7350=44100个立体声采样点。
  
  音乐CD的每个区块中还有1个sub-code byte。在光盘lead-in(导入)区域内的sub-code记录了这张音乐CD有几个轨道,总长度多少;在音轨部分的sub-code则记录了从这轨开头已经经过了多少时间,从第一轨开头又经历了多少时间,音轨是二声道还是四声道(不过从来没听说过四声道的音乐CD),是否允许复制,以及该音轨是否经过Pre-emphasis(预加重,内容请参看上期相关文章)处理与纠错。另外sub-code也可以用来记录该音乐CD的UPC(Universal Product Code,通用产品编码)与该音轨的ISRC(International Standard Recording Code,国际标准录音编码)。ISRC由IFPI(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国际唱片业协会)统一发放,前两位英文代表国名,接下来三位英文为发行者,最后五位是数字。
  
  我们常在古典音乐CD上看到DDD、ADD、AAD字样,这代表了什么意思呢?这三个英文字母其实是Digital(数字)或Analog(模拟)的缩写,第一个英文字母表示录音时的母带为数字或是模拟格式,第二的英文字母代表混音及剪辑时母带使用数 字或是模拟格式,最后一个英文字母代表最终的Master母带是用数字还是模拟格式储存。由于音乐CD的母带一定是数字化的,因此最后一个英文字母都是D。
香港的银圈版CD:
  银圈版与普通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光碟的内圈制作不同,银圈版CD的内圈(有些CD连同盘身)都是银色,而普通CD的内圈则是由透明塑胶材料制成,因而又叫做“胶圈版”。另外;香港大部分歌手在1991年之前所推出的大碟在第一版印制上几乎都发行过银圈 版CD,之后才是普通CD、再版CD,所以又称之为“首批银圈版”,生产数量不多、升值速度极快。因为1992年之后就没有继续生产过银圈版CD!
普通CD:
  普通CD唱片的采样频率为44.1kHz,16比特量化。可以达到20-20kHz的频响和90DB的动态范围以及不低于90DB的信噪比。普通激光唱片的频率响应非常平坦,底噪声很小,动态范围相当大。在模拟录音的时代,动态范围达到80DB已属不 易,但数字录音可以轻轻松松地做到90DB。既然普通CD唱片的技术指标不错,为什么后来又推出了很多种格式的CD唱片呢?这主要的因为普通CD唱片的采样频率过低,量化的比特数也不够高。因此在聆听老一代的CD唱片时,总会有声音粗糙,缺少细节的甜美的 歌唱性等问题。在重播的音场深度、宽度等方面也比较窄、比较紧,整体的空气感和临场感不太好。
改良型普通CD:
  1994年,美国泰拉克唱片公司推出了采用20比特录制的CD唱片。在母带的录制、编辑过程中,动态范围达到了112DB。然后转换成16比特进行数字压片。
  1995年,美国泰拉克TELARC唱片公司推出了双声道环绕声录音方式的CD唱片。这在录音史上具有阶段性的意义。因为通过双声道环绕声方式,在普通的立体声音响系统中,你可以听到更深、更宽的音场,能够体会到一定程度的包围感了。
  其实泰拉克唱片公司早在1986年就推出了采用双声道环绕声技术录制、出版了CD唱片。只不过那时的双声道环绕声录音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唱片投放市场后,效果良好。在经过了十年的改进与完善之后,正式推出了双声环绕声系列CD唱片。
  1996年,飞利浦唱片公司推出了采用24比特录制和模拟母带24比特重新制作的系列CD唱片,并且采取限量发行的方式。这批唱片的采样频率仍是44.1kHz,24比特量化。主观听感的改进很大。音色甜美、细致,具有丰富的细节。歌唱性不错,可听性 很强。
  以上的CD、20比特CD、双声道环绕声CD、24比特CD都属于普通CD的范畴。HDCD虽然采用了专用的编解码技术,但最终还是落在了普通CD的技术范畴之中。在播放中,均与普通CD机良好地兼容。
  从以上的CD技术发展来看,不论是提高录音时的采样频率还是提高量化的比特数,都能够获得比较丰富的信息。最后落实到16比特普通CD唱片上,在重播的音质、动态、歌唱性等方面都会有一些改进。
HDCD:
  1992年,在普通CD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HDCD。HDCD的含意为高精度CD唱片。同年,美国RR唱片公司推出了编号为RR-S3CD的HDCD样片。
  HDCD的主要技术原理是:采用18比特进行录音。在录制的过程中,16比特为普通全频带数码录音:另外2比特经过高通滤波器等设备专门用于记录包含有大量相位信息的高频与超高频。然后在编辑、制作母盘时,将全频带部分压缩成为14比特,将相位专用的 2比特单独记录。然后压制成HDCD唱片。
  HDCD唱片在普通CD机上重放时,只能读出14比特的全频带音频信号。这时的动态范围仅能达到78DB。在具有HDCD解码功能的CD机上,可以读出并复合2比特的相位、高频信号,增加了播放时的透明度与细致度,音场的宽度同时也会有所改善。
  HDCD由于采用比特预留的预加重方式制作,虽然与普通CD机有不错的兼容性,但不论在何种解码的工作方式下,都压缩了动态。对于动态不大的录音来说,清晰度提高了;但对于大动态的录音来说,会有一定的损失。再加上HDCD的播放机是九十年代后期才开 始大量上市的;世界上各主要唱片公司对HDCD的支持态度也不够大,采用HDCD方式的唱片软件不够丰富。
  HDCD唱片与播放机真正的普及年代是2000年。在此期间已有多种格式的CD唱片问世,还正式推出了SACD和DVD Audio两种格式的CD唱片。因此,HDCD唱片的普及具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感觉。
DDDD:
  1993年,德国DG唱片公司推出了4D录音格式。CD唱片原来最多只具有3个D,这就是数字录音、数码母带和数字压片(DDD)。在这其中还有另外三种方式:这就是模拟录音、模拟母带制作、数码压片的AAD方式;模拟录音、数码制作母带、数字压片的 ADD方式和数字录音、模拟编辑制作母带、数字压片的DAD方式。4D录音是在数字录音机的前端,增加了话筒用的模拟、数字转换器和数字调音台。同时采用21比特量化。使原始的动态记录范围达到了118DB。声音的细致、甜美程度有了不小的改善。然后以2 1比特的方式进行母带编辑制作,最后转换成16比特进行数字压片。4D唱片明显的播放效果,重播的整体音色厚道了,细致度提高了。
XRCD:
  XRCD也是为音响发烧友津津乐道的另一种可以出得好音质的CD唱片。
  XRCD和HDCD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重播XRCD版本的CD唱片不需要特殊的CD唱机和解码器,目前的CD重播设备均能重放XRCD版本的CD唱片。而且,那CD完美的16bit音频的音响效果都能够以最高的境界表现出来,因此受到发烧的极度欢迎。
  但有人称XRCD为“后CD时代”的“末代皇帝”,主要是由于价格高昂,而且音质更好的DVD Audio和SACD已经出现,所以难以普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XRCD全称Extended Resolution Compact Disc,就是“扩展解析度CD”,是由日本JVC公司开发研制出来的独家技术。
  使用JVC自身开发的K2数码界面系统,包括了Mastering设备、压片制造工序、硬件与理论等多方面成果,技术的主要重点是:加强母带录音处理及CD唱片的制作,其目的是让聆听者听到更高保真度和更好音质表现的录音效果。而且XRCD的录音处理 技术均在目前的CD标准范围之内。但这就使得其在加工成本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所以不论是JVC自己品牌出的XRCD,还是其他少数公司的重新刻录XRCD发烧碟,价格都很昂贵,普通发烧友无法张张都买,只能择其精品下手。事实上,也正是由于昂贵的因素, 大多数唱片公司都难以支持XRCD,所以在市面上看到的XRCD品种实在寥寥无几。
XRCD24:--------文/ 谭泽江(有改动)
  据JVC的资料显示,XRCD24的音色极像黑胶碟,但却没有黑胶碟的缺点,如:杂音等。它的音质通透,音乐感、动态、高低频的延伸均胜过黑胶碟!因此,XRCD24又以“超级模拟音响”(Super Analog Sound)自居。
  开创XRCD的两位JVC工程师的姓氏,都是以K字母行头。因此,亦被称为K2双雄。他们先创了K2 XRCD,后来又将XRCD双重处理,成为XRCD2。经过三年呕心沥血的研究后,推出了K2 24bit母带处理技术,轰动全球!
  据JVC透露,XRCD24以先进的科技,将24bit的数码讯源灌入16bit内,令16-bit的PCM音响变为真正的24bit的音效。虽然许多专家都认为不可能,但JVC却以科学的方法证明了这个事实。XRCD24的最大的优点是,它可以在任何CD机上播放;不像SACD光碟,必需得在SACD机上才能够播放。
  母带的处理,是XRCD24的精华所在及科技突破!一般激光唱机,如:CD机、SACD机及DVD机等,都是以石英(Crystal)为激光的发射提供数码时基,在制作光碟时,亦是如此。石英的优点是便宜,缺点是不稳定。它会产生数码抖摆,引起失真, 劣化音质。JVC进一步指出,由于石英的抖摆与不稳定,若以它控制激光束射向月球的一个目标,其误差可以达到十万哩!若改用“铷”(Rubidium)的话,则保证准确命中目标!因此,卫星发射、洲际飞弹等,都一定采用“铷”;而XRCD24在制模的过程 中,亦同样采用了“铷”。据JVC表示,其结果是音效得到了惊人的改善!因此,JVC骄傲地宣称,XRCD24比任何制式更准确了十万倍!
SACD:
  SACD是由飞利浦和索尼共同研制的第二代高密度光碟。SACD的采样频率是2.8224MHz,是普通CD采样频率的整整64倍,SACD采用的是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数字音频技术,从头到尾都是1Bit形态,不需任何转换,它的重放还原质量是其它任何数字或模拟音频无法比拟的。
  SACD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粹的SACD。除了使用专用的播放器材之外,和任何一种播放器材都不兼容。SACD还有一种复合盘的制作方式,属于典型的单面双层式结构。一层保留了传统的"红皮书音频"即 16bit / 44.1kHz CD 标准,因此碟片可以仍旧可在标的CD播放器上播放;另一层是高密度层,碟片可以在SACD播放器上播放,能提供2声道(立体声)和多声道(6声道或环绕声),具有极高的音频质量,频率响应从DC到100KHz ,而动态范围大于120dB。高密度层也可用来储存文本、图片和视频信息在播放时重现多媒体的形式。 复合盘的SACD与普通CD机良好地兼容。SACD的记录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双声道格式,另一种是多声道(6声道)格式。
  SACD的音乐播放效果非常理想:就连复合后的普通CD,其播放效果也相当好。目前DVD-Audio和SACD唱片的价格很高,专用的播放器材也很贵;对高格式CD的普及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DVD-Audio :
  DVD-Audio是以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多用途光盘)作为储存介质的新音乐媒体,于1999年3月出台。采样方式为LPCM(Linear Pulse Code Modulation,线性脉冲编码调制),可选择采用MLP(Meridian Lossless Packing,无损压缩音频)技术减少庞大的信息容量。
  DVD-Audio的采样率有44.1KHz、48KHz、88.2KHz、96KHz、176.4KHz和192KHz等,可以16Bit、20Bit、24Bit精度量化,使用立体声录制时最大信息流量可达192KHz、24Bit,当采用5.1声道录制时最 大采样率可达96KHz。DVD-Audio如此高的采样率最大的好处在于不需要繁复的超采样运算就可以得到正确的音乐信号波形,另一个好处是减少Jitter对音质的影响。DVD-Audio碟片目前的价位大概也在数百元左右。
DTS CD :
  DTS CD的信息格式与一般CD相同,都是16Bit、44.1KHz,可是记录的信息内容不是PCM采样信号,而是经过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s)编码后的5.1声道信号。DTS CD欣赏时必须将CD转盘的数字输出接至支持DTS的解码器才能获得5.1声道模拟信号。由于DTS CD格式与普通CD相同,因此与HDCD、XRCD一样都可以用普通的方法复制。
两个名词解释
  
  Dither:是数字音乐处理上非常神奇的技巧,目的是通过用少数的Bit达到与较多Bit同样的听觉效果,方法是在最后一个Bit(LSB)上动“手脚”。例如用16Bit记录听起来好似20Bit的信息,听到原先16Bit无法记录的微小信息。举例来说,现在我有个 20Bit的采样信息,现在想将其存为16Bit的信息格式,最简单的转换方式就是直接把后面4个Bit去掉,但是这样就失去用20Bit录音/混音的意义。比较技巧性的方法是在第17~20Bit中加入一些噪音,这段噪音就叫做Dither。这些噪音加 入后,可能会进位而改变第16个Bit的信息,然后我们再把最后4个Bit删掉,这个过程我们称为redithering,用意是让后面4个Bit的数据线性地反映在第16个Bit上。由于人耳具有轻易将噪音与乐音分离的能力,所以虽然我们加入了噪音,实 际上我们却听到了更多音乐的细节。   
  我们通过一个比喻来让大家了解Dither:我们通过手指间的细缝只能看到眼前部分的图像,但是如果前后挥动手掌,就可以通过不同时刻看到的整个图像的各个部份,从而在大脑中建构出完整的图形信息,这就是大脑神奇的地方。Dither与此类似,但不是 简单的理论就可以说得清楚的。在众多的Dither技术中,索尼(SONY)公司的SBM(Super Bit Mapping,超级数码映像)、LIVE STUDIO RECORDINGS的ULTRA MATRIX PROCESSING(超级矩阵处理)都是专攻20Bit转16Bit的技术。Dither的数字音讯处理用途非常广泛,凡是两个波形的相加、振幅的缩放、Normalize都会用到。现在的录音室已经发展到24Bit录音,在这个音乐CD还是主流储存媒 体的时代,Dither还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顺便提一下,在影像处理领域,将24Bit的全彩图像以16Bit的高彩画面显示也会用到Dither的技术。
  
  Jitter:一般翻译作时基误差,是数字音讯播放音质劣化的原因之一。Jitter会造成声音的改变,成因并非振幅信息本身的错误,而是时间部分出错。在前文数字化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一个采样点包括振幅和时间这两项信息,而Jitter造成振幅没有在准确的时间呈现出来 就使得波形扭曲。在普通的CD唱机中,由于读取机构是由信息流量来判断转速是否合适,而电路的工作时基又是以读出的一连串数字信号的多少来决定,因此当转速不稳定时,每秒读出的信息数量就有误差,而电路工作时基就受到影响,由电路工作时间所决定的各个采样 点的出现时间与实际的时间就产生误差,这就是Jitter的成因之一。还有很多影响工作时脉的因素可能造成Jitter,例如音乐CD的重量与厚度是否均匀影响转动稳定性、反射面的材质、石英震荡的品质、CD转盘到DAC解码器之间的连接线都会造成Jit ter。避免Jitter发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re-clock,将接收的数字信号先存到缓冲存储器中,在精确的时钟工作下重新送出这些数字信号,并且让后续的数字电路以这个时钟为工作基准。有些Hi-End器材使用不同于普通S/PDIF的单线数字传输接口,加入了包含时钟信号的接线。而S/PDIF将工作时基信息藏在信息的变化中,因此信息流量会影响工作时脉。
  
  为了让读者对Jitter有更深刻的认识,笔者在此提出一个相关实验:准备一张音乐CD,通过这张母盘再复制一张音乐CD,然后用抓音轨软件检查确保这两张音乐CD的信息内容相同。可是,放入CD唱机中聆听时却发现两张CD的音质还是有很大差异。开始 笔者猜测是因为CD唱机的读取机制不如计算机光驱精确,尝试用Digital Audio Labs公司出品的专业声卡CardDeluxe录制从CD唱机数字输出(SPDIF Out)的数字录音信号,再经过多次对比,我们发现数字录音的结果与直接抓音轨的信息内容相同,也就是说CD唱机读取信息内容并没有问题,而影响音质的主要原因就是Jitter——单位时间信息流量不稳定的变动造成Jitter,但这些信息内容本身并没有 出错,因此不能单从数字录音的信息发现错误。



二、消除对光盘的误解 / 光盘的保护及修复
误解1:只要保养得当,光盘寿命可达数百年。
光盘的寿命取决于三个因素:
1、光盘自身的物理化学特性光盘由聚合塑料(聚碳酸酯)层、铝膜层和保护涂层三部分组成。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加速塑料老化,铝膜与空气接触会被慢慢氧化。另外,光盘的数据是只读的,不可改写,损坏后无法修复或标识,只能废弃,与磁盘有很大不同。
2、日常保养。光盘在多媒体应用中使用率很高,使用不当和保养方法不正确会缩短光盘的寿命。光盘盒、CD清扫刷、光盘清洗机以及光驱清洗盘,为我们使用和保养光盘带来了很大方便。
3、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在计算机产业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一项技术成熟之日,也就是其衰落临近之时。光盘也不例外,前几年最火爆的软件哪一个没有升级的最新版本?百八十个合一的光盘中的游戏仍在玩儿的又有几个!更让人寒心的是,光驱越转越快,“眼 力”越来越差,许多原先能读出的盘现在也认不得了,竟然逼得大家找到了“先放进好盘等稳定后再换成坏盘”的“诀窍”。因此,光盘的寿命可达数百年只是一厢情愿。一张光盘的实际使用寿命能到10年,就算是“寿星”了。
误解2:光盘在光驱中使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损坏光盘
在使用时高速旋转,光驱内的光头发出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通过反射光束的强度变化将数据检出。在这一过程中,光头不与光盘直接接触,并不会损伤光盘。倒是污垢过多和变形过大的光盘会使激光束聚焦不良,影响光头的定位精度,严重时还会造成光头的机械损伤。
误解3:只要保护好塑料面,就能保证光盘正常使用
标准的CD-ROM盘片直径为120毫米,中心装卡孔为15毫米,厚度为1.2毫米,重量约为14~18克。(也有盘片直径小于120毫米的光盘,但厚度还是一样。)
CD-ROM盘片的径向截面共有三层:
(1)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做的透明衬底;
(2)铝反射/数据记录层;
(3)印刷漆保护层。
激光束必须从塑料面的衬底入射才能到达凹坑,然后反射读出数据。塑料面上的划伤、指印和灰尘会影响数据的读取。但数据实际上是存储在铝膜上的。保护涂层非常薄,一次轻微的摩擦都可能破坏它,并对铝膜造成致命的伤害,而塑料面的划伤通常可以通过误码纠正来补 偿。严格说来,铝膜层和保护涂层比塑料层更重要,更需要精心地保护。
顺便提一句,绝对不要在保护涂层上贴标签。方便是暂时的,当标签失去粘性翘起时,铝膜会被粘起,光盘上心爱的数据也同时被带走了;
另外保护膜粘上光盘后,它与光盘之间其实还是有一定的缝隙的,空气的水份容易钻进去,但却不容易蒸发出来(特别是在春天),长时间下来,反而导致光盘发霉,或引来微生物啃咬光盘的保护层。所以,我建议大家尽量不使用保护膜,还是在使用光盘时小心一些为好。 如果非要用的话,请把贴了保护膜的光盘放在较干燥的环境处存放。

误解4:光盘外缘是最重要的区域,许多重要信息存放在那里
光盘的数据存储方式与软磁盘不同。软盘最重要的是其外缘的0、1磁道,光盘的数据却是从内往外沿螺旋形顺序记录的。有经验的朋友可能知道,光盘靠近外缘的划痕大概只能使几幅图像无法正常显示,而在内缘数据起始处文件表上的划痕会“枪毙”掉整张盘。
误解5:光盘上有些灰尘、污垢不要紧,只要不影响读盘,就可以继续使用
发现光盘上有灰尘、污垢时,应及时用干净的绒布、丝绸或麂皮擦试。否则,这些灰尘和污垢会沾染并附着在光头上,影响数据读取。擦试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动作要轻,避免给光盘带来新的划痕,对那些顽固的污垢要进行清洗;二是要沿径向从内向外擦试,这样就可以 使擦试对光盘造成的损伤减至最轻。
误解6:可以用纸、酒精将光盘上的顽固污垢擦掉
纸对于光盘来说太硬了,用它擦光盘产生的划痕比顽固的污垢更难以被清除。酒精等有机溶剂会与聚合塑料发生反应,使塑料层表面变模糊,造成激光束无法聚焦,甚至有可能渗入塑料层里面,使铝膜暴露在空气中,发生铝膜腐蚀,彻底破坏光盘的数据。清除顽固污垢的正 确方法是:用医用脱脂棉蘸少量清水(最好是蒸馏水),沿径向反复擦拭脏污处,同样不要用力过大,油渍可以用药棉蘸少量中性清洁剂,擦试方法同上,再用干药棉将盘面擦干,最后放在阴凉处晾干即可。注意清洗后不要留下水珠,不然晾干后盘面上会出现花纹,也不要 在阳光下曝晒,防止盘片受热变形。
为什么我的光盘既没划花,也没穿孔,就无缘无故地读不出来了?
这是光盘被氧化、光化或变形所导致的结果,
氧化的原因是:水份从光盘外侧面及内圈的夹层侵入,导致记录层被氧化。由于大家拿光盘时都是一个指穿过中心圆孔,其余手指拿光盘外侧,如果手有汗的话,汗渍很容易就留在夹层处,久而久之,就氧化了。被氧化的光盘,用肉眼从表面看,是看不出有任何损伤现象的 。要避免这种人为的氧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每拿完一次光盘后,记得最好用干布把那些地方擦干净。还有一个原因可以氧化光盘,如果空气水分太多,也会从夹层侵入氧化光盘,要避免这样,只有用透明油漆或绿色油性记号笔,把外侧面及内圈的夹层统统涂上一层保护膜 ,等干后即可.如果你没有条件这样做,只好定期用干布擦那些夹层了 。
光化的原因是:这是针对对于CD-R刻录盘的绿盘而言,因为市面上大多数都是绿盘(水蓝盘、白金盘其实也属于绿盘行列),而绿盘对强光是很敏感的,强光能使绿盘的记录层起化学变化,从而导致“光化”,所以尽量避免阳光或大瓦数的灯泡长时间照射CD-R绿盘。
变形:所谓变形,主要指两个方面:(1)光盘不圆了。(2)光盘不平了。 对于前者,发生几率很少,在这里不讲先;对于后者,我要着重讲一下: 大家都用过一些质量比较差的CD盒吧,是不是光盘很放进去或很难拿出来,就是盒子把光盘“咬”得很紧,使你不得不用力把光盘从盒子取出来? 问题就在这里,当你用力时无形地就把光盘弯了一个弧度,久而久之,光盘不变形才怪呢。所以,请不要使用把光盘“咬”得很紧个CD盒!(另外,这种CD盒也很容易导致光盘中心孔发生破裂,如果光盘中心孔有了裂痕,绝对不要放到光驱里读,因为高速旋转的“向心 力”很大,很容易导致光盘“爆炸”。)
光盘的存放
碟片(包括刻录碟、音乐碟)实际寿命要比厂商所宣称的少非常多,加上不正确的保存方法有些人刻录碟保存几年数据已经丢失。例如你把一般的刻录碟放在阳光下晒几个小时品质就会下降直到报废。如果碟片的信息层被氧化了,那部分信息更是连轿错的机会都没有报废, 所以要制造好的保存环境以较好的延长其寿命。
碟片比较廉价的放置物品是用圆形的光盘筒,或光盘包。碟片最好竖著放置,横放在CD盒内受力面积小容易变形也不好找,如果重叠着横放在其它包装内也容易压变形。
防潮箱一般分用电子式、放干燥剂式,前者昂贵,后者可去超市买个朔料防潮箱,单个独立的那种,干燥剂最好用可重复使用、知道吸水程度的矽沙(又叫水玻璃),一些卖摄影设备、化工用品的店能买到。干时是蓝色,吸水变粉红色,此时可用锅里炒干;微波炉烤干;太 阳晒干等方法使其回复蓝色。不用太多,取一点用布一类透气的包起来,放入防潮箱即可。

如何修复光盘
光盘损伤,能够修复的,大概就是以下几个方面吧:
1、光盘“光”的那一面(透明聚碳酸酯)划伤修复:
(1)使用牙膏,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牙膏都能去划痕,大多数牙膏有很大的磨损特性,反而把光盘越磨越花。所以,请建议使用对牙齿磨损比较小的牙膏来擦光盘。推荐“《高露洁》” “《两面针》” “《佳洁士》”等品牌。具体方法是:把光盘光面朝上(废话)放在干毛巾上,目的是为了不让它滑动。然后用纯度比较高的药棉,蘸些牙膏,湿些水,对着光盘划痕处稍微用些力,以旋转方式擦拭划痕(不是旋转光盘啊!),直到划痕变得最浅为止。
(2)其实,市面上有一种专用于去划痕的“四海牌”光盘修复剂(特制有机溶剂),能很有效地除去划痕。使用时注意:刚买回来时,瓶里的东西是分层的,必须摇匀才能使用。擦拭方法同前。特别注意:这东西有毒,要交给男孩子做,用完后要洗手,MM们不要随便拿 来玩。^v^
(3)药店里有一种防蚊虫叮咬、提神的药叫“二天油”,(注:不是风油精),这东西也能去划痕,但使用时不要用过量,否则适得其反。擦拭方法同前。
(4)市面上有专用的光盘抛光机,但价格就…… 不推荐使用。因为光盘会变薄。
介绍一下清洗光盘的方法:
(1)如果只是有指纹在上面,就用眼镜布或专用绸布刷来解决吧。
(2)如果有油渍或不明污垢在上面,就大胆地放在脸盆里,倒入适量洗碗用的“白猫”或“立白”洗洁精,加上水,盖过光盘,然后手拿药棉,在水里轻轻地把油渍或污垢擦掉。接着,马上拿出来,用清水冲干净,然后甩干水,再用干的棉花把光盘上的水珠吸干,特别是 光盘外侧面及内圈的夹层入口处的水,一定要擦干,以防氧化。放心,水是不会那么快侵入夹层的。
警告:绝对不能用“酒精” 、“乙醚”、 “录音机磁头清洗剂”等有机溶剂来洗光盘!!否则会死得很惨!
2、印刷有文字的这一面(漆保护层)划伤(透光)修复;
前面已经说过,印刷有文字的漆保护面一旦被划伤后,轻则就损伤反射层,重则损伤到数据记录层导致光盘报废!不论损伤反射层还是损伤到数据记录层,我们看到的现象都是“透光”。对于损伤到数据记录层的光盘,我们只好忍痛放弃了;
而很多情况下,只是伤到反光层而并没有伤到数据层。对于仅伤到反光层这种情况,我们还有方法补救:
(1)方法一: 买一瓶银色的喷漆待命。将光盘擦干净后放在一长纸上,(印刷面朝上,光面向下,不要放反了),然后,用银色喷漆喷上薄薄一层,谅干后再喷上第二层,再谅干,喷上最后的第三层。最后放置24小时完全谅干为止。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银色的喷漆反光成分来充当 “反光层”,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果没有银色的,也可以用绿色或蓝色喷漆代替,但效果要差些。)
(2)方法二:如果你没有买到喷漆,可以买绿色或蓝色的油性记号笔,涂在划伤“透光”的地方,代替油漆保护层,这对激光的反射也起一定的作用。不过,效果不比第一种好。
(3)方法三:利用“银镜反应” 。(方程式我忘了,不好意思。)读高中的同学试试吧。
(4)方法四:直接给“透光”的光盘帖上你们平常收集的“贴贴纸”,最好是银色的那种“激光防伪标签”。
3、变形的光盘修复
(1)方法一:找两块干净、平整并大于光盘的玻璃,把变形的光盘夹住,然后放重物在上面,压它一个星期。效果很好!
(2)方法二:把变形的光盘夹到比较厚的书里,然后放重物在上面,压它一个星期。OK!

什么样的光盘伤光驱(CD机)
(1)厚度不标准的光盘损伤光驱
我们都知道,标准的标准的CD-ROM盘片厚度为1.2毫米,光驱的中心装卡孔夹就是能刚好夹住这个厚度的光盘。 如果CD-ROM盘片厚度小于1.2毫米,将导致光盘在高速旋转的时候由于夹不劳而打滑,使光驱读取数据出错,同时会使光驱中心主轴电机受力过大,长期下来会使其损坏;如果CD-ROM盘片厚度大于1.2毫米,将导致光盘在被读取时,离激光头的最佳聚焦点较远,使激光头聚焦电路时刻处于高度对焦状态,长期下来会使激光头主件寿命大大缩短。通常我们比较容易碰到厚度小于1.2毫米的光盘,这都是做光盘的人偷工减料的结果;而“超厚” 的光盘比较少见,一般会出现在正版软件或CD中。
对于厚度不够的光盘,我们只能给它贴上保护膜来增加其厚度,别无选择;对于“超厚”的光盘,我们只能用专门的“光盘抛光机”来打薄它。
(2)中心卡孔不标准的光盘损伤光驱
标准的CD-ROM盘片中心装卡孔为15毫米,如果该孔过小,光盘中心卡孔不能完全套入主轴电机夹,同样会导致光盘在被读取时,离激光头的最佳聚焦点较远,缩短激光头主件寿命,同时光盘也容易打滑;如果该孔过大,主轴电机夹不易夹住光盘,同样也会使光盘打滑。
对于中心卡孔过小的光盘,我们不能人为地扩大中心孔,因为手工很难把它修理得象原来一样圆,而且容易扩大过头。
(除非您有 铁与血 的刻蛋功底 呵呵。 )
(3)“光”的那一面(透明聚碳酸酯)被划伤的光盘,会大大缩短光驱寿命
从前面的图得知,光驱激光头的激光到达光盘的数据层后,将由反射层反射回来获取数据。如果透明聚碳酸酯被划花,激光就会在不平整的面发生不准确的“折射”或“漫反射”,不能准确地聚焦到数据层。这样,光驱会加大激光发射功率、增大聚焦电流反复聚焦来努力读 取光盘数据,时间长了激光头的激光管很快会老化、聚焦电路也会被“累死”。
(4) 印刷有文字的这一面(漆保护层)划伤,即“透光” 的光盘,也会伤光驱
漆保护层被划伤,反光层会脱落,激光不能被准确地反射回来,返回错误的代码给光驱,光驱会误认为是聚焦不良,同样会加大激光发射功率、增大聚焦电流反复聚焦来努力读取光盘数据。效果同前。
(5)变形的光盘会严重威胁光驱的“生命”
这里说的变形是指光盘不平了,这样的光盘放入光驱,会发生如下结果:
A. 由于不平的缘故,导致光盘重心偏移,高速旋转会使光驱主轴电机轴受力巨大,容易使电机轴弯曲!后果你自己想象吧!
B. 由于不平的缘故,高速旋转的光盘会上下“波动”,容易发生光盘“打”激光头的事故!即激光聚焦透镜会被不平的光盘打歪或擦伤!
所以,请小心使用变形的光盘!!!

“打口”光盘,慎用!!!
什么叫“打口” 光盘? (小声地说) 就是那些走私过来,被海关用锯子批量“修理”的光盘。所以这些光盘基本上都有被锯过的缺口。很多人认为没有锯到数据区就大胆地使用这些光盘,因为他们知道光头是不会读到缺口那里的。但是啊,锯过的光盘的重心已不平衡了,导致旋转惯性变大,伤主轴电机啊!
如果锯到了数据区,又会怎样呢?锯过的缺口会有毛边,很容易打到激光头的透镜上,结果…… 


三、D版辨别和评价
转引自“E世代家园”,编著:mp3man (有改动)
过去网上流行的是mp3,音质么,大家也不在乎。现在网上都流行ape,许多朋友担心,我下载的会是D版么?万一是D版的,音质会很差么?
我买片子,有十几年的历史了,Z版、D版虽不多,但也都买过些。我在网上下载APE,也有两年的历史了,下载过许多片子,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音乐类型。而且,这里面我确认是D版的,也占了一定的比例。现在就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感谢,对大家可能有所启迪。 也希望这段文字能抛砖引玉,使我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D版唱片的界定
什么是D版唱片呢?
1、非法制作,没有任何版权的唱片,都属于D版唱片。包括通过某些渠道混入一些不很规范的正版市场的唱片(虽然上面照样有某某出版社,版号和防伪标志等)。
2、国内某些小出版社,通过一些手段,规避正规版权,蒙混过关出版的一些片子,我认为也应该归属D版。
在这里,我插个笑话,我曾经买过一张10元的小出版社出版的唱片,在上海某新华书店买的,那里不可能有第一条的那种D版片的。但拿回家一放,居然不是这个歌手的原唱,虽然模仿得比较像,但一听就能听出来了。你说他侵犯版权么,他说:我又没有用这个歌手的原 唱。你说他欺骗消费者么?他说我又没写这是原唱的。晕啊,这是我亲身体验到“D版”。
3、还有一种特例:凡国内出版的,有正规引进手续、版权和出版手续,但网上许多朋友习惯称之为:“伪正版”。这种唱片最是良莠不齐,下面我们再慢慢讨论。
二、音乐类型和D版的关系
一般音乐,我们把它分为两大类(我想这种分类法不科学,但为了讨论方便,姑且为之吧):
1、流行音乐(包括中外流行歌曲,轻音乐,new age等)的D版相当比较多,因为听众广泛,买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学生和中低收入的占相当比例。这个类型的音乐的D版资源种类和数量非常多,价格低廉,一般每张才4元-5元,一般由有印制的正、反面的彩色封套,但没有CD盒。
2、古典类型的D版相对比较少,如果有,也是比较“耳熟能详”的曲目、指挥等的唱片比较多,比如“贝多芬”“卡拉扬”等等。冷僻的就不多见,因为做D版的怕卖不动。我发觉古典类型的D版,总体做工比比流行的好些,封套唱片印制也很漂亮,甚至某些唱片(如卡 拉扬金碟系列)简直堪称D版的精品。
三、D版唱片的制作与质量
D版唱片,质量各不相同,其原因与制作很有关系。
我们能买到的唱片,不论Z版或D版,都是由许多不同地方出版,又有不同厂家压制的,因此即使是同样音乐的Z版,不同年代出版的或不是一个地方压片的,音质也会有区别,何况是D版的。因此唱片的制作对最终效果影响很大。
我曾购买过一些D版片,顺便与卖CD的小老板聊了一下,他说与出产地关系很大,某些地方出的,质量很好,音质也不错。而某些地方的,就很差。流行类的音乐,听说现在有某些D版商为了赶在Z版和其他D版商之前出,以抢占市场,不惜以0day-mp3略加修饰后灌片,真是混蛋透顶。
某些D版(包括某些“伪Z版”)为讨好买家,在一个专辑中多送几首不是本专辑的曲子,而且往往是这个歌手的有名歌曲,这种很常见。而Z版则较少有这种。
D版中的“精选片”也很多,甚至不是一个唱片公司的歌手都放在一起,这在Z版中是极少存在的。这种情况比较容易识别。
D版制作商的水平,市场定位,硬件水平(基本投资),也影响到他的产品质量。
某些D版商是打“品牌”的,质量比较稳定,也有比较好的制作和生产设备,生产的产品很不错,都是数码编辑和制盘,如果你抓轨,会发现与Z版一样。数码复制确实可以做到100%准确,这是模拟技术无法比拟的。当然由于D版虽然能做到数码上一致,但使用的母盘 刻制,压制的盘片,真空溅射金属的均匀性等等方面,与Z版仍有很大差距,那么在播放时,一般都能听出不同(除了您使用某些型号最新的顶级CD机。因为这种机子带有数码音频流重组技术,可以完美修复各种相位偏差的,播放这种D版可与Z版音质相同)。但某些D 版商,并不重视“品牌”,使用模拟技术进行编辑,那就惨了,曲目间隙也变了,电平也不同了,音质更无保障。尤其是某些拼盘、大杂烩的片子这种情况比较多见。
一个做唱片的压模,是有其压制寿命的,做Z版也好,D版也好,都会碰到这个问题。有些D版商,吝啬得很,非要压到实在读不出了,才换压模。这样压到后面的那些片子,可读性很差,就严重影响音质了。从EAC抓轨来看,这些片子的读取质量也就很差。可喜的是, 由于市场的制约,这种情况这两年有所改善。压制的片子的片基,对CD片的正常播放,也很有关系。好的片基,材质和厚度均匀,几何尺寸都在公差范围内,播放时很少有振动和抖晃,保证了良好的重放效果,但是这种片基价格较贵,D版商一般不太舍得多花这个钱,买 的一般是比较差一些的片基。至于溅铝的设备和材料,也是与成本有关。溅铝不匀的CD片,反射率不均匀,那就麻烦了,CD机读取时候,伺服回路会不定地更改激光头的功率,会影响电源回路的功率,对于中、低档CD机,由于数码和模拟部分的电源并不完全独立,将 直接影响对模拟回路、解码回路产生电源扰动。发烧友们都理解这种扰动对音质的危害。
再来说说令人最头疼的所谓“伪Z版”。国内出版公司皓若繁星,每年翻版出版的港台和国外各种音乐专辑多如牛毛,而且质量相差很大。同样是周杰伦的专辑,卖十几元的有,卖三十几元的有,卖五十几元的也有,太乱了。比较正规的,比如中唱,上海音像,广州白天鹅 等,制作比较精良,选择的制片工厂也很正规,一般质量有保障,但价格偏高。而某些小出版社,往往质量很不稳定,有时会不错,有时一塌糊涂,另人望而生畏。但价格低廉却是他最有吸引力的地方。这个方面我经验不足,讨论不深,还望有这方面经验的朋友多谈体会。
刚说了D版唱片的音质与制作关系很大,那么播放设备呢,同样影响很大。要注意,我们看相关的CD机评测,是没有哪位会评测CD机(哪怕是普及型的)对D版盘的播放能力的。如果说,我有两张盘,一张是Z版,一张是D版(或者是自己刻录的盘),而两张盘上数字 信号完全相同,那么,他们的音质相差多少呢?这个绝对是很难量化的问题,但这恰恰又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而你拿这两张片子,到各个不同的CD机上去实际放一些,用一套比较好的音响系统听,那么定性的答案很明确:Z版的音质一般总会超过D版或自己刻录的。但 定量方面,却会相差甚远。有的CD机播放D版或刻录片,音质很接近于Z版。有的却惨不忍听(尽管这台CD身价不菲,而且不一定越贵的机子表现越好)。这与CD机对各种片子的兼容性,设计理念等各方面都有关系。如果您没有在多台不同的CD机上播放过各种不同 的Z版和D版片前,最好不要对D版(包括刻录片)的音质主观地下结论性的意见:“D版的音质是完全不能听的”,或是相反。(所以我也不敢下这个结论)。
四、如何辨识D版
歌中唱“给我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那D版唱片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歌词错了?没错,那是mp3man把歌词改了哦。
既然是D版,就像杀人凶手,即使手段再高明,但总会在作案现场留下些蛛丝马迹的。让我们来看看有那些证据可以证明这个唱片或者下载的Ape是D版的吧
我们下载的Ape,到底是不是Z版,大家都很关心,但是下载又不同于买碟,许多方面的信息别丢失了。信息越少,判断就越困难。但是,毕竟还有部分信息,还是可以识别一下的。
某个专辑,有其特定的信息。比如:曲目数量和内容,唱片公司,唱片编号,商品条形码,封套,内插页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参考。
国外唱片习惯都在唱片上附有商品条形码(UPC或EAN码),比如:63年版的卡拉扬-贝多芬交响全集的第一张唱片,它的UPC码,被EAC抓轨时记录在CUE文件中了(抓轨时需打开相关选项),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信息:
CATALOG 0028942903722
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个编码:
通过网络查询,该唱片是DG出品,编号:429 036-2,UPC是2894290362,其中0289是德国DG公司的编号,429036是专辑代号,因为是5张片,专辑的第一张就加1,也就是429037,与上面的CATALOG相符合。后面的2一般表示CD片,再后面的2一般表示第2版或第二批压制,但 有例外的用法。前面不足的位数以0填充。因此该片UPC码完全符合。
我国1992年开始实施ISRC国际标准录音编码(ISO1986年颁布;国标:GB 13396-92),凡国内正规出版的任何出版物,都必须向国家或地方新闻出版署申请ISRC码(International Standard Recording Code number),这个码由5个字符加7个阿拉伯数字构成,分5个部分:前2位是国家码,中国就是CN、接下来3位是出版者码;每个出版商都有自己固定的代码;再后面2位是录制年码,比如98就代表1998年;然后就是3位记录码,这个记录码就代表某个专辑 。后面是记录项码,表示该专辑中的某个曲目,对于专辑本身来说,就是00;斜杠后面第一位,是记录类型代码,A表示音频记录,V表示视频记录;小数点后面2位是学科分类代码,J6表示音像类。一般的音乐CD,基本都是A.J6。每个专辑的ISRC码也是绝 不重复的。举个例子看:黑鸭子-岁月如歌-经典校园民谣,它的ISRC码如下:“ISRC CN-A23-03-317-00/A.J6”其中:A23就是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03表示2003年出版,317就是这个片子的编号。由于这个编码,每个唱片都具有唯一性,因此可以作为是否Z版的证据。同时,大陆和港台在唱片上都印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也可作为参考,具体就 不罗嗦了,各位可以到相关网页上查询。许多Z版唱片上每个曲目都有ISRC码的信息,那就更有参考作用了。
上面讲的这些编码就是唱片的身份证,可以到网络上检索来验证该唱片是否Z版。如果封套中条形码/ISRC码,或CUE文件中的CATALOG与该片不符,那就值得怀疑了。
由于抓取UPC/ISRC码,会延长抓轨时间,因而我们看到不少APE的专辑,并没有这些信息,往往是EAC“抓轨时读取UPC/ISRC码”选项未打开。所以,没有这些信息,也不能作为D版的依据。不过个人认为,大家抓取Z版片时,最好还是打开该选项。还有种情况,D版完全按照Z版数码复制的,那么这些信息也是有的。但我认为,如果有这些信息的话,那基本属于“精品”D版,是完全 按照z版数码复制制作的,一般音质不错,而且抓成WAV后,甚至也会与Z版无区别。当然如果碰到作伪高手,先把cue文件给篡改了,那就难以辨别了。
最后就是封套的事情了,看封套的大图,往往也是分辨Z/D的重要手段。网上能查阅封套的图片,作为参照;封套上有条形码等许多重要信息可以参考。但是遗憾的是,有大幅清晰图片的APE专辑,占的比例不多,许多都是网上找到的小图,或者是模糊不清的DC(甚至怀疑是网眼)照的图片。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幅图片需要 扫描仪,也比较麻烦,许多朋友没有或嫌麻烦。反之网络上有图片,随便弄个大家看得到就是了。还有就是片子是图书馆等处借的,不好意思拿出来。当然也不能排除拿了D版偷偷冒Z版的,当然不敢传大图了。
有了大图就准了吗?也不能轻易下结论。许多网站提供清晰度不错的大图以供欣赏,尤其是国外流行音乐,据我的经验,大约有70%的流行歌曲专辑可以获得大图。那些大图也可能被人利用。所以还要仔细核对大图中的信息与唱片是否完全一致。
最后,就是看上传者自己在上传帖子写的信息了。从心理学角度看,传Z版片的往往神气十足,会比较详细地写专辑的各种细节内容。而传D版的往往一笔带过,尽量避免细节的描绘。但是这只是一般情况,当然也有例外的。
五、我对D版唱片的个人看法
写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但我还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我不把D版“一棍子打死”,某些D版唱片音质确实不错,与Z版差异不大,而且抓轨后制作的Ape甚至与原版片相同,那些D版还是很不错的,还是值得收藏的。因此我对D版,首先是听一下音质再作取舍的。 某些朋友对D版有一种绝对反对的态度,我个人持保留意见。其次,我也认为,以D版冒充Z版来获取积分、声望,弄得D版Ape到处飞的人,到是确实应该将他“一棍子打死”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