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师的句子:海国曾经南少林——福建东山岛新发现南少林史迹史料考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28:10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2日来源:不详   作者:刘小龙
海国曾经南少林——福建东山岛新发现南少林史迹史料考述
刘小龙
引言
河南登封的嵩山是我国佛教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祥圣地。少林寺绝世武功闻名天下。据传,嵩山少林寺僧人后来南下福建兴建少林分寺,福建的少林寺与祖庭嵩山少林寺一样是禅武同修。南北二少林驰誉于中外佛教界和武术界,世人称为“南少林”和“北少林”。以“南拳北腿”著称,以“匡扶正义”闻世的少林寺僧人,发扬爱国民族主义精神,多次慷慨奔赴国难。一千多年过去了,声名赫赫的南北二座少林寺,如今只留下北少林寺依然屹立在嵩山之上,而南少林寺却在朝代的更替中隐去了踪影。①为此,人们不断地寻访追踪。新时期以来,福建境内已分别先后发现了三座“少林寺”:莆田林泉院、泉州东禅少林寺与福清少林寺。对于它们的孰是孰非,学术界各有评说,谜团尚未最后破解。
许多专家学者在追寻历史中发现,南少林与洪门天地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北京清宫档案库里,藏有嘉庆十六年(1811年)清廷在广西东兰姚大羔家查获的天地会《会簿》。《会簿》中记录了洪门天地会创立过程中的一段悲壮史事,这就是广传于世的“火烧少林寺”的故事,也称“西鲁故事”——康熙十三年(1674年),西鲁强寇入犯我国边境,清廷官兵屡战屡败,康熙旨令张贴皇榜招募天下英雄豪杰,许诺若能拒寇退兵者封侯赐爵。南少林僧人为国揭榜请缨,终于打败西鲁强寇,得胜回朝后谢辞封赐,回归山林。然而,康熙却背信弃义,遣官兵剿杀僧人,放火烧毁了少林寺。有五个南少林僧人侥幸逃过此一浩劫,他们来到闽南,秘密创立洪门天地会,歃血盟誓,揭起“反清复明”的旗帜……
1988年,福建东山岛考古调查发现了一册由南少林香花僧传人密藏的《古来寺赞集》之后,②东山岛和漳南民间又相继发现了不同的手抄本天地会《会簿》,它们也都同样记述了这一“火烧少林寺”的“西鲁故事”。
“康熙火烧少林寺”的故事在历史上是否发生过?天地会又是怎样产生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炤等专家学者历经10多年的调查研究,于最近断言:“西鲁故事”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有其一段与福建东山岛紧密相关的真实历史背景。南少林是随着天地会的传播才传播开来的。《古来寺赞集》明确地指出,福建“清源(今仙游县)九座寺”自古“有南少林之誉”,神秘的南少林应该就是现在福建仙游的九座寺。而真正把南少林和天地会文化传播出去的,首先是仙游九座寺在东山岛的分寺——古来寺等寺庙以及云霄、诏安、平和,包括漳浦这几个县和古来寺有关系的南少林香花僧。③
笔者新近经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多年来对地方文献史料的查证,惊奇地发现:闽南东山岛在明代末期曾经有过“太室”和“少室”二座“少林寺”的山林,并且,东山岛的鹰仔山上与龙峰山下至今都仍存有明代建筑的“南少林塔”,许多九座派南少林和尚死后均集中安葬于东山岛的古来寺坟园……这些新近发现的史迹史料,更加充分地说明,历史上的东山岛,曾经是一座海国的南少林,是开展反清复明斗争的重要山林圣地。
源承清源九座寺的东山岛南少林
古来寺是东山岛的一座古寺,位于铜山城南门外铜坑(亦称东坑)海滨。现该寺占地面积912平方米,建筑面积562平方米。历经五百余年沧桑兴废,今寺内犹存《古来寺开山僧明雪熙贤和尚碑记》、《住持僧日端重修古来寺碑记》等文物。
古来寺所源承的兴化清源九座寺,坐落于今莆田市仙游县凤山乡,古时山中有九座寺院相连,故称九座寺,今仅遗存寺院一座,称太平禅院。宋代黄岩孙《仙豁志》有载:“九座寺禅师名智广,姓陈,县西留坡人,唐元和二年生,不茹荤,于日月中行,有十二影随身……乾宁中,谥正觉禅师。宋元祐六年加封慈应。崇宁中敕赐无尘塔额……。”
今仙游凤山乡民林振宁收藏的清乾隆五十一年县令易世堂重抄本《开科禅师语录》载:“讫长庆四年甲辰(824年),帅(师)乃辞亲出家,投福州桃枝山,时年登十八岁,越开成二年丁巳(837年),如愿禅师为之落发,旋往嵩山受持戒法。次游鄂渚……。至大中六年壬申(852年),乃移居九仙山。为徒弟稍众,复徙于高望山……至咸通六年乙酉(865年),乃卜胜九座山……”。从此文中还可以看到,正觉禅师在少林寺修炼了10余年,回到福建13年以后才在仙游九座山鼎建了九座寺。
九座山、九座寺现存有丰富的南少林遗迹——当年武僧洗浴的石槽和练功石担,可屯兵1000余人的“九湾寨”和可容纳300人练武的“第一垣”石窟,石窟上多处“拳打卧牛之地”以及“炼胆石”等。特别是九座寺西边400米处的无尘塔,被认为是南少林的重要标志。《开科禅师语录》载:光启二年(886年),正觉祖师圆寂后获舍利子四千颗,晶莹若冰雪,即葬于塔内。
据东山岛上九座派僧人留传的文字资料所言:天顺三年(1459年),明雪熙贤禅师入铜山,最先居于龙潭山涧云坞石室,人们仰赞其功德高深,便请他挂锡于龙潭山下的一座名叫厚善庵的小庵(该庵始建于何时今已无从稽考),蒙入庵吃斋修持的大檀樾主铜山大户许蒲英施地捐银,拓建成寺院。新寺院落成之日,熙贤禅师为报初祖恩与施主恩,兼寓禅宗“苦谛”之意,遂更寺名为“苦菜寺”④。
苦菜寺位于东山岛龙潭山南麓,如今再度重兴的苦菜寺中犹存明成化三年(1467年)所立“皇明苦菜寺明雪熙贤和尚晋山挂锡足缘碑”。
清乾隆本《铜山所志》与民国稿本《东山县志》均明确记载:“古来寺,在东坑,始建于明成化三年”。此年间,明雪熙贤禅师因为考虑到苦菜寺并非自己的开山发祥之地,便请诏安(旧属怀恩县)县城喜好勘舆的沈(鈇)先生卜地于东岭山下之东坑创建古来院,去原寺名“苦菜”之“艹”字头为“古来”院名,即今古来寺,明雪熙贤禅师遂成为古来寺的开山始祖。寺院建成之后,明雪熙贤收授徒子五十人,广传临济正宗,光扬南少林,是为岛上南少林第一代祖师。
相传明雪熙贤禅师主持古来寺期间,曾因避寇而入城西旧时的官港佛堂澳(俗称白塘澳),在东山湾内海边城垵村的鹰仔山北侧兴建了一座山庵庙。《古来寺赞集》中言“山庵庙为清源九座分支”。现该庙侧澳仔底岭上存有“古来院坟园”,并立有古代界碑。园内存有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建“传临济正宗三十五世喝参莹公和尚真隐”塔墓等。
城垵鹰仔山上至今存有两座明代所筑的石塔——高处一塔为圆形(最初应是方形,曾因颓败垒砌重修,不规则的砌石缝中多处插垫瓦片,塔端一截已废),现高3.6米,塔基周长8.5米。山脚边另有一塔保存基本完好,方形,七层实心,顶雕葫芦,高4.1米,塔基周长6.4米。两塔均未见有明显的铭文,自古以来人们不知其由来。据笔者近来实地调查考析,它们应该就是明雪熙贤禅师沿承祖庭九座寺在东山兴建的“无尘塔”,及东山入清之前古来寺早期南少林和尚灵骨安葬之处,高处那一座疑是明雪熙贤禅师藏骨的塔墓。该塔较为老旧,可能于康熙三年(1664年)东山“迁界”时被毁,康熙十九年(1680年)“复界”后,由回归东山的南少林僧人重新垒砌而保存下来。
《开科禅师语录》有“祖传清源寺内无尘塔为祖堂”的记载。“南少林香花僧把无尘塔视为命根,代代相传。无尘塔就是南少林塔,塔在人在,塔倒人倒,所以每代祖师都要去参拜无尘塔。是故,他们害怕塔倒,后又在东山梧龙庙和山庵庙的半山腰建立两座塔,以作一旦原塔倒塌之备用。”⑤
山庵庙的“南少林塔”没倒,梧龙庙(旧称龙山寺)西侧龙峰山下的“南少林塔”也依然存在。梧龙塔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最初位于龙山寺东侧后江入海口不远处,遗址基座尚存;天启三年(1622年)由梧龙村林氏七世祖同知公林震请名师移至庙西侧约100米处,更名“龙峰塔”。
尽管所有文献志书并未载明雪熙贤禅师在东山古来寺传授的徒弟是谁,从古来寺走出来的第二、三代九座派南少林僧众有多少?但可想而知,明雪熙贤禅师的古来寺派下南少林五十徒弟开衍下去,其僧众至少是数以几百计,当然,最初他们主要是住掌东山岛上的各个寺院山门,然后又扩延到漳州南部地区与东山相邻的云霄、诏安、平和、漳浦等地甚至更远的地方。近年来陆续调查发现的文物史料,证实了这一点。
东山岛“太室”、“少室”二座少林山门圣地
众所周知,少林武功发祥地的嵩山,其主体部分是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的。驰名中外的少林寺即座落于少室山下。
谁能想到,明万历、崇祯及永历年间,远在闽南的东山岛上,也出现了两座相连的“太室山”和“少室山”!——它们就是处于东山岛西北部原铜山城外的东岭山和与之相连的九仙山,前者称为“太室山”,后者称为“少室山”,俨然就是南国的嵩山二室山林圣地。东山岛上这“二室”山林的名称,世人大多已将它们忘记,多年来一批批到东山岛进行考察的专家学者也忽略了它们,然笔者却从有关志书文献中找到了它们。
南明隆武朝的武英殿大学士、抗清名士黄道周于万历年间游九仙岩(“少室山”)时,写下的《铜山石室记》一文中有“铜城之西为石室……此地南适又数百武,有石阙回廊,是为太室之山。太室西南二里许……是为龙潭。龙潭巉岩不及二室,然其洞壑纡回,视二室则又幽远矣!”。⑥黄道周这篇游记告诉我们:铜山石室所处的九仙山即为“少室”,与南面仅距数百步远的“太室”合为东山岛的“二室”。
同时黄道周的“友善”张廷范(东山岛名士)赋《青云洞》诗有“……太室晤来探少室,藏书崱屴与君谋”句。这是张廷范与黄道周同游东山岛的“太室”、“少室”山后,写给黄道周的诗作。⑦
此外,存于铜山石室的《仙峤记言》(永历壬辰岁立)碑文中也有“……长林(寺)开士道宗、恩波(寺)开士戒珍,互刿精辟……兴少室而昌条叶,功德弘深”的文字,此碑文也说明道宗与戒珍两位和尚所“兴”的是九仙山之“少室”。
由明雪熙贤禅师入东山开山的南少林寺院——古来寺就在东山岛的“少室山”前的“太室山”下。
东山岛的“太室山”,原称东岭山、大伯公山,又称威峰山,是一处风光胜地。方志有载,明嘉靖年间,巡海道蔡潮曾题镌“意净心空”四个大字(每字2米有余)于最高岩石上;旁边诸石亦镌有“威峰”、“石渠云路”、“山海极观”、“晴岚拥翠”等名士题书。
东山岛的“少室山”,原称九仙山,亦叫九仙岩。该山临海而峙,山上古榕复盖,石窦穿崖,洞府天成,恍若“人世仙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朝廷于此建立铜山水寨署,铜山水寨为闽海五大水寨之一,故又称水寨大山。该山最高处有铜山石室。
至今从史料中能够得知的最早入住九仙岩的和尚是一位名叫“宝持”的禅师。九仙石室(即铜山石室)《仙峤记言》碑载有“……至弘治庚申”(1500年),水寨大山寨主何九翁“延宝持禅师,挂锡其上”。此“宝持禅师”应该就是明雪熙贤禅师所传九座派古来寺的南少林禅师。因为到了明末,云霄龙湫岩的住持和尚道宗入住东山九仙岩,他的身世证明了这一点。
道宗(1613-1701年)俗名张木,为漳州府平和县小溪后巷人。据传,道宗少年时从平和来到诏安,不久进凤山报国寺出家。当时寺院里有个拐脚和尚,道宗拜他为师。
不久前,有学者在东山县博物馆的《碑廊》发现一块明代的石碑上刻有南少林时空和尚的铭文。经考证,这位时空和尚就是道宗当年所拜的拐脚师傅,也就是明雪熙贤禅师的嫡传徒孙之一。他是从东山古来寺出师后去到诏安报国寺当住持的。报国寺地处凤山岭,俗称“凤山亭”,故人们称时空为“凤山亭和尚”。明雪熙贤的祖庭仙游九座寺地处“凤山”,时空和尚所住诏安报国寺地名也称“凤山”,祖师法脉与祖庭地名相沿。时空的徒子道宗圆寂后,骨灰即葬在这里,其墓塔碑额横镌:“九座宗派”,碑文:“康熙辛巳年季冬吉旦,第三代祖师无智宗公普同塔,五房徒子孙同立”。(此“第三代祖师”应为报国寺第三代,属古来寺第四代;时空应为报国寺第二代,属古来寺第三代。详细待考)。
道宗禅师先是住持于云霄龙湫岩,崇祯八年(1635年)入东山西山岩(原称兴教寺)重构了“初来寺”,不久即入住九仙岩。此时,九仙岩下的恩波寺由宝持禅师的徒孙戒珍和尚住持。据说道宗与戒珍为师叔师侄关系,这就说明他们同属于南少林九座法派,同是明雪熙贤禅师在东山的嫡传。
道宗禅师与东山岛“少室山”、“少林寺”
道宗又作达宗,字慈光,别号无智禅师,后来又被称为万五、万云龙。不少学者认为他就是影响海内外的我国民间秘密帮会洪门天地会的最初创始人。因此,南少林与天地会的关系密不可分。
据众多史料提供的信息,道宗原是漳南“万姓同盟”义军的化外军师,按岁序排老五,故又称万五。其结盟聚义兄弟老大万礼(诏安官陂人,又称万大,俗名张耍,字春宇,同时也是道宗的堂兄)、蔡禄(云霄人,又称万禄、万七)、郭义(又称万义、万二)等先是在诏安率众揭竿起义,反对腐败的明朝廷,义军活动于诏安、平和、云霄等漳南地区及粤东地区。明室亡后,隆武帝在福州建立了南明政权,旋又败亡。郑成功拥桂王在广西称帝,是为南明的永历。面对满清铁蹄南下,社稷濒危,道宗以民族大义为己任,于顺治七年(1650年)遣其拜盟兄弟率数千义军投入延平郡王郑成功麾下,壮大了福建的抗清力量。
义军老大万礼任建安伯,率蔡禄、郭义驻守东山。在道宗的策划下,主建康美城堡为“万姓同盟”的盟坛——木杨城(取康美村林、杨二姓每字一边合为城堡之名。后来南少林香花僧做法事时必备一只名曰“木杨城”
的“斗灯”,作为象征盟坛的标志)。南北城门匾额分别刻镌“南标铜柱”、“北勒碣石”,借东汉时期马援将军平定交趾(安南)立铜柱以表勋绩,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勒碣石以纪功德之典,表示要建功立业,收复大明河山的决心。由于万礼少年时得武功于南少林高僧,屡建战功获得郑成功的信任与器重,其向郑引见“禅弟万五道宗”,使道宗“为郑所善”⑧。
南明隆武朝巡抚、后依郑成功的抗清名士卢若腾有《赠达宗上人》诗:
君家两俊杰,异地却相谋。
以尔津梁法,为人帷幄筹。
心惟存选佛,骨不羡封侯。
军旅喧阗处,长林未更幽。
诗序中说明达宗就是道宗,与万礼是兄弟,此与《台湾外记》注文“礼小功弟即长林寺僧道宗”相吻合。从此诗中可看出,“不羡封侯”,“心惟选佛”的道宗是个运筹帷幄,大智大勇,非一般俗僧可比的“上人”。
道宗入住当时作为郑军水师指挥署的“少室山”,于山顶仙宫石室辟建了最初的长林寺,自号“长林寺开山僧”,在寺中石洞内供奉达摩祖师,以承继少林法脉。今石洞内犹延存达摩祖师像,并配有对联:“五蕴皆空真自在,六尘不染是英雄”。
九仙山石室《仙峤纪言》碑载: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年),道宗同恩波寺南少林和尚、师侄戒珍与当时进驻铜山的郑军将领洪旭、张进、黄廷、万礼、甘辉、余宽、卢若腾、陈六御、萧拱辰、郑擎柱等四十余人募化捐修九仙岩观音堂(恩波寺)及九仙外殿(长林寺),“互刿增辟”,“兴少室而昌条叶”。同时,道宗题镌“复兴天族”(意为复兴大明天朝华夏民族)四字于长林寺石室大门后额,以表心志。藉此号召遍布各处山门的南少林派下加盟抗清阵线。
同时,道宗还指使古来寺派下的南少林僧众住掌东山及漳南的各处寺庙,联合各界组成抗清统一战线。当时由临济正宗漳州开元寺派下(与九座派同宗)南少林僧人住持的铜山关帝庙里的关帝——“释称佛儒称圣道称天尊”,成为各界仿效桃园结义拜盟结会的至尊之神。
现九仙山犹存道宗题镌的“燕泉”、“源头”、“障净光纯”,及其与方文耀、林汝楫、方壎、林炫等漳南名士步韵崇祯朝东阁大学士林钎《游九仙岩》所和计12首诗等众多摩崖石刻。
永历七年(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大举增兵福建,清军进攻闽南沿海日紧。道宗审时度势,从东山渡海西进,又来到他家乡诏安官陂的“万山深处”,另辟了一座长林寺,位于今官陂乡长林村山中,以拓展后方根基,方便联络漳南各寺庙创立据点,组织南少林派下僧众为主干力量,扩大以“万姓同盟”为核心的反清复明势力范围。
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举兵北上收复了大片明室失地,但金陵(南京)一战失利,万礼阵亡。不久,郑成功听信流言将万礼的灵牌逐出昭忠祠,令“万姓同盟”的兄弟深感大辱,遂与郑成功结下怨隙。
越二年,郑成功东征收复台湾,而道宗不愿入台,决意继续占据闽南粤东坚持抗清。当时闽南沿海各岛面临清廷重兵压境,不少郑军部将纷纷降清。鉴于形势危殆,道宗于九仙岩长林寺召蔡禄、郭义商议对策,遂策动“铜山之变”——蔡禄、郭义率师叛郑降清——应该说,这实际是先行假清养兵,以待后举。而道宗也离开东山而退入诏安深山里的长林寺。⑨。
翌年,郑成功于台湾病逝,其子郑经继位,是为延平郡嗣王。康熙二年(1663年),郑军与联合荷兰舰队的清水师大战于闽南海上,失守后退驻东山;隔年三月又从东山退据台湾。清军攻入铜山,岛上民众被杀一万余人,剩下三万余众尽被逼逐出岛,全岛城居寺庙悉被焚毁,一些南少林僧众和士民抗节而死。
当时,铜山大庙头北极殿的南少林住持大头和尚率僧众坚持抗清到底,誓与铜山共存亡,故为清兵横刀逼颈、尸首分身,抛头颅于庙殿。“复界”后,东山民众收其骷髅葬于“金斗瓮”,奉祀于北极殿的前殿侧室,是为“孤魂甶主”,至今岛上多处奉祀其香火。
可以说,道宗禅师在国难面前,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率其漳南“万姓同盟”义军与郑成功结成军事联盟,以武拒清。同时出没奔走于山林,设立精舍,到处生莲,广招徒弟,大阐玄教,以文复明,⑩不愧是一位匡扶正义,胸怀大志的南少林英雄和尚!
九仙山既是东山岛的“少室山”,必然也有它的“少林寺”,九仙岩长林寺,便是南少林九座派入东山的嫡传禅师道宗在东山岛“少室山”创建的“少林寺”!
只可惜,清廷的“迁界”政策,一把火烧尽了岛上所有的寺庙山门,这海国的“太室”、“少室”山林也一时烟消灰灭,以至此后山存名亡。
遍布东山岛及漳南的南少林香花僧
东山岛“迁界”之后不久,退居台湾的郑经出兵重新占领金门、厦门、东山、南澳等闽南粤东沿海诸岛。
康熙十三年(1684年),南中国“三藩”乱起。原郑成功部降清将领襄阳总兵杨来嘉、广西总兵郭义(道宗的拜盟兄弟万二)也相继反戈,反清复明的浪潮再度掀起。四月,河北总兵蔡禄(万七)谋叛反清事泄,蔡禄父子全被擒杀。此役,少数蔡禄部下结义兄弟突围而出,千里辗转,经广东惠州、潮州逃回闽南。最先逃难回来的五人: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他们就是后来民间传说中的“南少林五祖”,或“天地会五祖”(已考知蔡德忠和方大洪都是闽南云霄县人)。他们在诏安的长林寺找到了盟伯万五道宗。○11
可以想象,此刻的道宗,回首东山长林寺等众多山门被灭,派下僧众和无数百姓遭难,盟兄万礼战死,如今盟弟万七蔡禄又被清廷杀害,对此国仇家恨,说不尽心中的悲愤!反清复明,壮志未酬。但他只能选择一种既不同于“三藩”,也不同于郑成功父子的斗争形式,即“秘密结社,长期斗争”。○12于是,万五道宗召集南少林派下僧众与“万姓同盟”结义兄弟,集结于诏安长林寺、平和高隐寺及上仙寺(关帝庙)“三点地”(日后天地会又称“三点会”、“三合会”,这可能就是最原始的依据)。在七月二十五日高隐寺建成开光之日,重置盟坛,与众兄弟徒子插草为香,拜立天地会——借“康熙负义火烧少林”,再次秘密地祭起反清复明的大旗。
高隐寺在与诏安相邻的平和县大溪镇天马山麓。人们从寺中《高隐寺碑记》知道,该寺是“禅师道宗”创建了东山九仙岩(长林寺)、云霄小隐寺(今已废)之后于康熙十三年所建。近年在高隐寺发现了天地会印鉴二方、宝剑一把、神像三尊、壁龛一块(刻有五祖姓名)、条幅四幅、《会簿》数册等文物。《会簿》中不仅记述了天地会“五祖”逃难结义的经过,还记述了天地会骨干分派各省发动起义的部署内容。
据《古来寺赞集•花会歌•化莲台名称歌》所称:为了秘密斗争的需要,吴天成、忠振伯、洪太岁、万九泽、沈明、郑攀柱、方大洪、林大江、李式开、刘望旦、张魁、林义、萧拱辰、陈天御、周全斌、翁求多、余新、余宽、郑道德等数十位天地会头目均化名潜往内省各地……
《古来寺赞集•三滴水赞》中有“五僧同创灵王庙,插草为香把徒招”之词句,这“五僧同创”的“灵王庙”在今云霄县境内,即高溪庙,旧称灵著王(“开漳圣王”陈元光)庙,是他们“插草招徒”的地方。高隐寺与高溪庙是不同版本的《会簿》所载的天地会聚义的不同地点。依笔者陋见,它们应是两个不同时间的聚义地点,高隐寺应是康熙年间以道宗为首(故会首为“万云龙”)的首次聚义的地点,而高溪庙虽是最初创庙招徒的所在,但应该是道宗圆寂后乾隆年间以提喜(借用宗祖“万云龙”的名义)为首的二次聚义的地点。后者下文另述。
此间,为了长期斗争的需要,道宗在其派下佛门创下南少林香花僧一派,并订立了香花僧的“法事仪规”。按其内部法规,香花僧可娶妻生子,可食荤,以香花供佛,以三牲(猪、羊、鸡)供神。师徒直以父子相称,严守会规秘密。明里诵经,暗里练武。或深入百姓家中举办法事,置“木杨城”斗灯进行诵经礼忏,唱赞宣传反清复明义理;或以“飞铙”、“窜五方”等南少林功夫卖艺于街头,图存蓄势;以“三八二十一”(以示为洪门的“洪”)、“出口不离本,举手不离三”等隐语联络活动,不断秘密发展会众,扩大组织,使其分支会众遍布四海。○13
不久,清廷平定了“三藩之乱”,形势急转而下,道宗为了便于反清斗争,便从诏安官陂长林寺转移到凤山报国寺住持,安排各地天地会转入地下,南少林香花僧各以寺庙为据点秘密活动,将天地会组织渐次拓向大陆其它地区,并进入台湾,影响到海外。
话题回到东山。“三藩”之乱平息后,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占东山的郑军又退回台湾。东山“复界”归清。岛上百姓重返家园,然“归者十仅二三”。道宗也遣其南少林派下香花僧陆续归园于东山各处寺庙。
从《古来寺赞集•骷髅歌》所唱“旷地闲游,触目伤心,迭迭黄沙,层层白骨,却原来是个种种骷髅,又不知餐风吃露几多愁!……今宵斋主修设冥阳会,施汝等饱满一场……”等内容看,道宗此间或许于“复界”后某年清明节前回到东山,发动僧俗二众收拾遍地的骷髅,并举办“冥阳会”,设斋坛施供超度因“迁界”而惨遭清军屠戮的一万余无辜亡魂。故漳南地区的佛教界及民间善信昔日有“三月三,收骷髅”的习俗。
苦菜寺于“迁界”兵燹之后不再恢复,其僧众主要归聚于古来寺。九仙岩下的恩波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一个称作“祥公”(法号“衍观”?)的和尚重建。○14于是,“复界”后的东山岛大部分寺庙,如古来寺、恩波寺、山庵庙、净山院、西山岩、南正院、龙山寺、解山庙、靖海寺、文峰寺(今东明寺)、北极殿、铜陵天后宫等均又成为南少林天地会香花僧的秘密活动据点,岛上几十家主要寺庙,无论是儒是道还是佛,均由南少林派下僧人住持。
康熙四十年(1701年)季冬,道宗圆寂,由五房徒子(即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及其徒孙将其骨灰安葬在凤山报国寺的普同塔……
道宗圆寂后不久,南少林天地会的传人继续把反清的火种延播到海峡两岸。
乾隆五十年(1785年),以平和人林爽文为首的台湾天地会发动大规模起义,闽南的天地会亦积极响应,在漳浦、云霄等地举行暴动,震撼清廷上下。乾隆皇帝一面调重兵渡海入台进行镇压,一面下令剿灭并严查闽南的天地会同党。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徐嗣在审理卢茂案件时,却查出了天地会“头人”万提喜早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即在漳浦县“高溪观音亭庙传布天地会”(高溪乡今属云霄县)。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二月,乾隆皇帝旨令协办大学士福康安,务将拿获传会之僧人提喜○15。近年有学者经调查后认为万提喜为今属云霄县东厦镇高塘村人,原名郑开○16。
天地会起义再次失败,东山岛寺庙又多遭浩劫,香灭灯黑,直至道光年间才逐渐得以修复,祀火重明。南少林香花僧又陆续入住各大寺庙,以更为隐蔽的形式进行天地会的反清活动。
而今岛上的香花僧传人犹言:此后,每年的九月初一至初九日,漳南各地香花僧会众善友,皆着白衣浅服,云集于东山岛南正院,借做“九皇醮”为名,举行旨在反清复明的吊祭纪念活动……
道宗禅师与南少林“五祖”播下的天地会火种在全国各地频频燃烧……到了咸丰三年(1853年),闽南的天地会分支“小刀会”于厦门、海澄一带起义,云霄鹤坑亦发动“义兄会”起义。东山的林美圆、朱纳等人同时组织“义兴会”于龙山寺揭旗起义予以响应,一时,反清烈火重燃,威震清廷,但很快又遭到清军的血腥镇压。林美圆率其余众逃至海外,在新加坡成立“义兴公司”○17……
尾语
历史的风烟掩去了南少林的血火传奇。而今,东山岛的“少室山”名称虽不复但山林依在,“长林寺”已消失却遗址仍存。寺址旁的石窦上,仍存两大块被废弃的石雕门楼盖顶,它们应是“康熙火烧少林寺”的遗物。明雪熙贤禅师留下的“南少林塔”傲然耸立在东山岛上,绿树芳草掩映之中犹显当年南少林的英风。道宗和尚倡建的结义盟坛——木杨城,也还屹立在康山美水之间,并演化作“斗灯”点亮在民间的佛事法坛上。史传南少林创立的天地会“以鹰为志、以榕为号、以鱼为智”,今山庵庙的大殿内石碑上额犹存傲立的“洪鹰”,九仙山顶原“长林寺”前存有三株巨大的老榕树和一尾石雕的大鲤鱼……苦菜寺、龙山寺、靖海寺、解山庙、净山院、湖塘庙等众多寺庙都有南少林和尚的传奇故事在流传,它们都证明了南少林在漳南海国东山岛上的兴衰与延展。
我们从鹰仔山边的“古来寺坟园”和龙潭山下新修的古来寺海会塔坟园以及东山、诏安等地相关的寺庙,已找到了明雪熙贤禅师之后数十位九座派南少林僧人的名字。
明雪熙贤开创的南少林东山古来寺,历经沧桑,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抗战期间被国民党县政府废为它用,住僧遣散回家。直至1983年始由比丘尼释遵礼恢复祀火,并使之第三度重兴。数年前,古来寺已知最后一代僧人、民国年间曾住持净山院的崇麟和尚仍健在,他隐居于漳浦杜浔乡下,被专家们发现后邀请出来做拳术表演,来自北京的中国武术学会研究员潘一经、南拳大师陈昌棉等认同是“原汁原味”的南少林上乘武功,犹见其当年雄风……
尽管“康熙火烧少林寺”之后,清廷“严格限制民间习武,并将所有记载南少林的所有碑碣、文字,尽皆销毁删除。”“然而……毕竟还有一些野史杂志为有心人冒死留下来”。○18东山岛南少林香花僧传人藏存的《古来寺赞集》,尽管有其时代的思想局限,并具一定的宗教迷信色彩,以及在长期隐密的传抄中造成局部章节零乱和错字、别字,甚至它多以闽南语或掺用隐语来书写,让人读起来较为费解;但当我们精心细读,就会发现,它是一部记录南少林天地会爱国民族主义的悲壮传奇,字里行间闪耀着传统民族英雄主义的光辉,展现出以古来寺为源头的南少林僧人及其天地会会众,尽忠大明天朝,矢志抗清到底的决心。
我们看到,这些“吾心即吾佛”,“手中持杨柳,足下踏红莲”的佛门释子,面对国难家仇,是怎样的“悲心深似海,誓愿重如山”(《古来寺赞集•净天地神咒白文》)。
他们奉忠勇仁义的关公为至尊之神,以关公“赤瞻独雄”“丹心不泯”的精神激励自己,仿效桃园结义拜盟立会,传扬匡扶正义,救国拯民的少林宗风——“打开利义关具见英雄过人气概,参透天人路便是圣贤行己工夫。”借此对联,激发“替天行道”的浩然正气与入世豪情《古来寺赞集•关圣帝君五月十三日法事科仪安坛联》。
他们坚持“僧众永安居进道,无虞万世作金堤”的佛门信念,具有“天下可均,爵禄可辞,白刃可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古来寺赞集•坛赞偈》)的儒家道德情操;为了一展“普利人天”的抱负,把“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作为最后的奋斗目标,鼓舞“凶秽消除,侍卫我轩”的英勇斗志,以期运用佛家的智慧和英雄的力量,开创一个“乾坤正气,人寿丰年”的升平世界!为实现此一具有普世价值的理想,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创造业绩,做出了令后世传颂的大功德。
注释:
①北京科影厂《发现之旅——南少林之谜》电视纪录片解说
词片段,2006.8转自武术万维网。
②《古来寺赞集》亦称《香花僧秘典》,清代“嘉庆戊寅年阳月,僧泽安书于凤山报国禅寺忠祖茔”,“为纪念喝参莹公老和尚圆寂,转抄了坚、达铉两和尚手书”。
③罗炤:《天地会探源》,《中华工商时报》1994.10.19起连载;《发现之旅——南少林之谜》,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片段,
2006.8转自武术万维网。
④明雪熙贤的初祖即正觉智广禅师,曾久食苦菜修持于仙游菜溪;大施主许蒲英为铜山许菜园人氏,“许”与“苦”闽南话同音。故取此寺名。
⑤陈金敏:《仙游古刹九座寺遗址试考》,福建省情资料库网2006年。
⑥《黄漳浦文集》卷24,又《东山县志》民国稿本卷9。
⑦《东山县志》,民国稿本卷9。
⑧《漳浦县志》卷22。
⑨○11○12卢岸川:《天地会创始人万五道宗新证》,2005年,漳州•闽南文化研讨会。
⑩曾五岳:《漳州史海钩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东山县志》1994年版。
○14鹰仔山古来寺坟园存有清初“重建恩波寺比丘祥公真隐”。东山博物馆《碑廊》存有《兴寺大檀樾都督曹公功德碑》,碑文末尾写明重兴恩波寺的住僧为衍观。
○15《清实录》卷1302。
○16方群达:《天地会创始人提喜和尚身世考》,2004年。
○17《东山县志》1994年版,又东山《梧龙林氏宗谱》。
○18刘登翰:《南少林之谜》,台湾幼狮文化版,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