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古代史尔雅课:徐志摩和郁达夫: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对宝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0:31:26
 

帅琳按:  先生是个爱思考的人,先生的文章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先生将他独立的思想呈送到了读者的面前。今年五月中旬先生应邀在温州市图书馆做了一次演讲,现在把这篇长长的演讲稿送给关注并支持先生的博友品读。            

 

                   徐志摩和郁达夫: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对宝贝

                                   ——在温州市图书馆的演讲

 

感谢温州市图书馆的邀请。

春节前,温州晚报的阚兴韵小姐就跟我联系,问我能不能来温州图书馆做一次演讲,我说可以,原说春节过后就来的,一拖再拖,拖到现在。刚答应那几天,心里还是有点感慨的。毕竟我不是什么名气如日中天的作家,甚至可说是个过了气的作家,温州人是最精明不过的,“有没有搞错啊?”当然我心里知道,是不会搞错的。由不得就想,温州市图书馆有高人,要不就是受了高人的指点。肯这么远叫韩某人来讲演,没点见识是不行的。谁家钱再多,也不会往沟里扔。

不久前,我看到一则消息,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跻身文化竞争力榜首的不是历史名城西安,也不是“人间天堂”苏杭,而是商业成就比其雁荡山、楠溪江等宜人景色更让人印象深刻的“经济森林”温州。文章说,这个消息公布后,好多人感到奇怪。我看了一点也不奇怪,觉得早就该是这样了。理由很简单,既然温州经济最发达,好多指标都在全国前列,温州人最聪明,有东方犹太人之称,那么它在文化上,肯定也应当是排前列的,应当是最具文化竞争力的。我们的古人早就把这个道理说透了。春秋时的大政治家管仲就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知礼节,知荣辱,就是有文化。刚富了那会儿,也许还顾不上,还改不过来,时间长了,他怎么会不追求文化品位,不讲究道德风尚,文明程度?

再就是,我一直有个观点,道德品质,说到底是个智商的问题。只有聪明人才会有好的道德品质。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外力的原因,每个人从小到大,受的教育都是要做个诚实的人,做个有德行的人,为什么有的人后来就做到了,有的人就做不到呢?好多人都说是环境的原因,家庭的原因,我看,主要还是智力的原因。做坏事的人,智力总是差一些。有人说,那个小偷可聪明了,手一挨,锁子就开了。我看还是不聪明,真正聪明,先不会做这个事。既然说温州人是“东方的犹太人”,这么聪明,他富了,怎么会不注重品质的培养,文化的建设呢?

温州要打造文化名城的品牌,学外国,学远处,都可以,但千万不要忘了就在浙江,在就温州不远的地方,就有两个高人,值得温州的文化人学习,效仿。

1987年春天,我去浙江一带游玩,说得文明点,是文化考察,更气派点,该说是南巡了。到了富阳,参观郁达夫故居时,拜访了郁达夫的长子郁天民先生,跟他聊了一两个钟头,快结束的时候,他问我,二三十年代浙江出了那么多的文化人,你知道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我说他们都才气大,国学好,又留过洋。他说,你说的不对,他们有三个共同点,一是原来家庭都很富有,后来败落了,二是父亲早早死了,大都是由母亲抚养大的,三是个子都不高。接着他举了几个例子,像鲁迅,茅盾,丰子恺等人。当然,他主要是说他父亲郁达夫的。回来后,越想越觉得天民先生的话有道理,后来我在几个地方都讲过这个事儿,把他的话概括为这样三句:家道中落,寡母抚孤,个子矮小。有个朋友受这个启发,还写了篇论文,叫《中国文化中的寡母抚孤现象》,他举的例子中,浙江还有蔡元培、郑振铎、李叔同等文化名人。

这次去浙江考察,我还去海宁参观了徐志摩的故居,王国维的故居,去乌镇参观了茅盾的故居,去石门参观了丰子恺的故居。正是这次考察,让我萌生了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想法,后来写《李健吾传》《徐志摩传》等书,可以说,都与这次考察有点关系。当时最先想到的,是研究郁达夫,后来七事八事的耽搁,没有写出来,迟早还是要完成这个心愿的。

这两个人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共同点呢?

一,同岁,同班同学。

郁达夫生于光绪二十二年(农历丙申年)十一月初三,合公历1896年12月7日。徐志摩生于光绪二十二年(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十三日,合公历1897年1月15日。两人只差一个月零几天。过去中国不说公历,像他们这样旧历同一年出生的,就是同庚,也就是同岁了。

1911年春,徐志摩考入杭州府中学堂,郁达夫也考上了,觉得费用太高,又考入嘉兴府中学堂,第二学期开学后,嫌嘉兴离家远,又转入杭州府中学堂,1912年春天离去,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也就是说,他们同学了半年。

徐志摩死得早,没有留下什么关于郁达夫的记载(有一些,很少),徐志摩死后,郁达夫写过两篇怀念文章,说到对徐志摩印象。郁达夫的印象是:身体不高,脸面却是很长,头也生得特别大,戴着金边近视眼镜。平时不怎么用功,考试总是得第一。实际上以少年时显示的天赋来说,郁达夫一点都不比徐志摩差。上中学的时候,就以笔名在浙江省的报纸上发表旧体诗了。

二,都有留学经历。

去的地方不同,郁达夫去的是日本,徐志摩去的是欧美。

1913年,郁达夫十七岁,还在杭州念书,9月间,哥哥要去日本考察,就跟上哥哥去了日本。第二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获得官费生资格。日本的高等学校相当中国的高中。当时清政府的留学政策是很高明的,在日本指定了五所高等学校,凡考上的就是官费生。后来又考上东京帝国大学,学的是经济学。1922年7月毕业回国,前后十个年头,整整九年。

徐志摩1914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第二年8月,自费赴美国留学,先入克拉克大学学历史,毕业后考上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9月赴英国,先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后在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学习。1922年9月回国。在美英两国,待了整整四年。

注意一下,他们在国外学的都不是文学,一个是经济学,一个是政治学。

三,回国后,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某一文学领域的顶级人物。

先说郁达夫。1921年还在日本,就有小说《银灰色的死》在国内报纸发表。同年9月回国筹办《创造》季刊,10月小说集《沉沦》出版。1922年春,返回日本参加毕业考试,夏天正式回国。回来后,接连发表许多小说,成为红极一时的小说家。1927年开始出版《达夫全集》,当时不过三十一岁。《沉沦》是中国第一部新文学小说集,比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还要早一年。

徐志摩回国后,很快就以《康桥再会吧》等诗作震惊文坛,1925年出版诗集《志摩的诗》,是胡适《尝试集》之后,最有影响的一部新诗诗集,一举奠定顶级诗人的地位。

四,两人都创建了中国新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社团。

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1922年组建了创造社,出版《创造》季刊,为中国新文学史上最具活力的一个文学社团。成员多为有留日背景的知识分子。

徐志摩和胡适等人,1923年在北京组建了新月社,1927年后转移到上海,出版《新月》杂志,发展为“新月派”。成员多为有留学欧美背景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五,两人都有轰动一时的婚恋事件。

先说徐志摩。1915年与张幼仪结婚,1922年在德国离婚,年底回国后正式登报声明。这次离婚,被认为是中国第一起新式离婚案。

与中国著名的才女林徽因有恋情,未能结婚,林对徐一直怀着深情。

1923年与当时北京名媛陆小曼相恋,1926年,陆与前夫离婚后,和徐结婚。

这三个女人,都是出身名门。

张家是中医世家。为了给女儿办嫁妆,派专人去欧洲采购,同时派六哥监督。出嫁时,嫁妆多到一节火车都无法运过去,只好雇驳船从海上运到徐家(海宁硖石)。她有好几个哥哥,二哥张君劢是中国著名的法学家,《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起草人,也是政治家,曾任民社党主席。四哥张公权,当过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总裁,铁道部部长。徐志摩这个妹夫,就是他为妹妹选中的。

林家也是名门。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民国初年曾任司法总长。出身名门,嫁的也是名门。公公梁启超,戊戌变法时与康有为齐名,民国初年曾任财政总长,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丈夫梁思成,是有国际影响的建筑学家。

陆家也是名门。陆小曼的父亲名陆定,是前清的举人,留学日本,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民国初年曾任财政部赋税司长多年。

顺便说一下,陆小曼的前夫王赓,也不是等闲之辈。清华毕业后,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有感于国内连年内战,缺乏新式军事人才,又考入美国西点军校攻读,以第十名的成绩毕业,与二战时的联军统帅艾林豪威尔是同学。1923年二十八岁,已是少将军衔。陆小曼和徐志摩的恋情闹得满城风雨,不得不离婚时,他对徐志摩说:“我们大家都是知识分子,我纵和小曼离了婚,内心并没有什么成见;可是你此后对她务必始终如一,如果你三心二意,给我知道,我定以激烈手段相对的。”这也可以看出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胸怀。也可以说,是受过欧美教育的知识分子的胸怀。1942年抗战中,随军事代表团赴美考察,途经开罗旧病复发去世,北非盟军以军礼丧在开罗市郊的英国公墓。

按我们现在人的理解,徐志摩跟张幼仪离了婚,张幼仪本人,一定对徐志摩恨得要死了。其实不然。

张幼仪离婚后,一直未嫁人,因为哥哥的关系,当过中国女子银行的副总经理,徐志摩死后,她为公公送终,为徐志摩树起墓碑,先前只有墓没有碑。培养儿子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徐志摩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也算是赓续父志吧。最有意思的是,儿子要结婚了,她问儿子想娶个什么样的媳妇,没想到儿子的回答跟他老子一样,说要娶个漂亮的。她听了心里不知多么难受,还是张罗着给娶了个漂亮的媳妇。他的儿子现在还活着,快九十岁了,在美国,叫徐积锴,我写《徐志摩传》的时候,曾跟积锴先生联系过,他给我寄来他一家初到美国时的照片,他的夫人确实可说是天香国色。后来《徐志摩传》出版时,我把这张照片用在了书上。不信,你们可以找本我的《徐志摩传》看看。

直到儿子成家立业,她也五十多岁了,在香港跟一个医生结了婚。没几年,丈夫去世,到美国与儿子一家团聚。六几年的时候,他又跟徐志摩的朋友梁实秋等人联系,在台湾出版了《徐志摩全集》,是徐志摩去世三十多年后,出版的第一套全集。晚年,由她口授,她的侄孙女执笔,完成了一部口述自传,在这部自传里,她说了许多他们夫妻之间的秘事。也说了她对林徽因等人的看法。她原谅了她的丈夫,但对林不原谅,理由竟是林引诱徐志摩跟她离了婚,却没有嫁给徐志摩,让他的丈夫受了那么多的苦。虽然离婚了,她始终是把徐看作自己的丈夫的。她说,在所有爱过徐志摩的女人里,说不定她是最爱的一个。要说做的事,也确实是这样的。她十五岁嫁到徐家,生了儿子,几年后离婚,三十几年里,培养儿子成人,为徐志摩的父亲送终,为徐志摩出版全集。

张家的弟兄们,会不会记恨徐志摩跟他们的姊妹离婚呢?一点也不,只是惋惜,之后是原谅。徐志摩和张幼仪闹离婚是在英国,其时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在德国,接到妹妹的来信后,回信里头一句话是:“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意思是跟父亲母亲死了一样难受。张幼仪的八弟张嘉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结婚时,还盛装出席了这个婚礼。更绝的是,临死前吩咐家人,丧礼上不要放哀乐,朗诵几首徐志摩的诗就行了。

林徽因没嫁给徐志摩,当然是有原因的,以身世而论,林家是名门,徐家不过是当地有钱的商人,再就是,毕竟两人相差八岁(公历是七岁),以1922年徐志摩回国时的年龄而论,徐已二十六岁,林才十八岁。徐结过婚,且有一子,林还是个姑娘。但是,林一生都怀念她与徐志摩的感情。徐死后,林曾写文章写诗纪念,一点都不回避与徐的感情。

1934年11月19日,林陪丈夫去南方考察,返回上海时路过海宁硖石,就是徐志摩的老家,火车停了,她特意下来凭吊,这一天正是三年前徐志摩死去的日子。过了一年,在写的一篇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文章中说:“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的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最让人感动的是,徐志摩在济南遇难后,她的丈夫梁思成立即赶去处理后事,知道妻子与徐志摩感情甚深,特意带回一块飞机上的烧焦了的木片,林将这块木片挂在卧室床头的墙上,直到1955年去世后梁思成才取下来。

陆小曼又怎样呢?看过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的人,印象中陆小曼是个交际花,是她爱交际又挥霍无度,生生地把徐志摩害死了。尤其是知道徐志摩死后,她跟一个叫翁瑞午的男人同居,更是鄙薄,认为这是个没有廉耻的女人。

不是这么回事。在我看来,陆小曼可以说是个近乎圣女一样的女人。不光姿容妙曼,而且品德极为高尚。

徐志摩去世的这一年,陆小曼只有二十八岁,可说还是个少妇,打她主意的达官贵人,不知有多少。连孙科都请她吃饭。但她不为所动,立誓不再谈婚嫁二字。长年素服,不施粉黛,也绝不出入娱乐场所。家中供着徐志摩的遗像,桌上鲜花常年不败。

有人说还不是因为陆小曼挥霍无度,弄得徐志摩经济拮据,才去北平教书,两地奔波,坐飞机死了。这话没有道理。坐飞机死了,跟夫妻不和,跟经济拮据没有必然联系。陆小曼挥霍无度,是真的,不会过日子也是真的。但你要想到,这样的一代名姝,就是要人养的,只能说你徐志摩后来养不起了,或者说勉强养得起,不能说陆小曼这样的女人不值得你养。这样的女人,你不能要求她又温柔又娴雅,还能里冲外打,没事的时候轻歌曼舞,家里穷了又能像《红灯记》里的小铁梅那样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全靠她。

再说徐志摩死后,她跟翁瑞午同居的事。我的看法是,这不能叫同居。同居是一种婚姻关系,陆小曼和翁瑞午在一起,只能说是翁瑞午仰慕陆小曼,甘心照料陆小曼的起居。翁是有家室的人,就在上海,这边住住,那边住住。就说是同居吧,也不是徐一死他们就同居了。徐志摩死后,经胡适说合,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答应每月给三百大洋的生活费,条件是陆小曼嫁后即停止。到了1938年,注意,徐志摩去世已经七年了,有天晚上翁瑞午和朋友在陆家聊天,夜深了,汽车有点毛病,回不去了,就在二楼烟榻上睡了一晚,小曼住三楼卧室。后来还有过几次。到了这个月的月底,徐申如派人送钱并附一条:知翁君已与你同居,下月停止。这样一气之下,陆小曼干脆就与翁瑞午同居了,想在就在,想走就走,不管别人说什么。接下来就是,为什么要与翁这样,而不正大光明地嫁给翁呢,在当年,这样的婚姻关系是允许的。这就要说到陆小曼的心志了。嫁了人,她的身份就变了,就不是徐志摩夫人了,而与翁同居,翁是能理解她的,家里照样供奉着徐的遗像,一年四季仍可鲜花祭奠。她还是徐志摩的夫人。她不怕别人说闲话,要的就是这个心愿。那么能不能不同居呢,不行,她是个不事生产的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不在一起生活,谁来养活?再说翁瑞午,也不是等闲之辈。他的父亲是前清的举人,当过知府,又善医道,家中积蓄甚丰。翁自己也精于医术,二十几岁就有自备汽车。还是沪上著名的票友,工青衣。陆小曼的戏艺,就是跟上他学的。小曼当时还抽鸦片,费用甚大。没钱了,翁就拿出家里的字画卖掉,供小曼享用。有人曾说过,“做徐志摩易,做翁瑞午难。”套用这句话,也可以说,做林徽因易,做陆小曼难。年轻时亲亲热热地相恋,谁也能做到,一方去世后守节守志几十年又难以为世人,当世的人和后世的人理解,这才是最难的。所以我说,陆小曼是个近乎圣女一样的女人。

对徐志摩这样优秀人物的评价,不能只听男人的,要多听听女人的。男人评价时,心里先存了“这小子艳福不浅”、“好事怎么全让他占了”的卑污心态,根本就不可能公正。女人的评价,往往最真实,最全面。徐志摩遇难之后,几位太太聚在凌叔华家里,张奚若夫人流着泪说:“我们这群人里怎么能少了他呢!”陶孟和的夫人沈性仁悲伤地说:“这都是造化的安排!”

再说郁达夫。原配夫人叫孙荃,是个知书达礼的女子,会写诗,郁达夫留日时,两人常诗赋唱和。

1927年,郁达人在上海主持创造社出版部时,在一个朋友家里遇见杭州美女王映霞,一见钟情,穷追不舍,很快就订婚,1928年初正式结合。这一年郁达夫三十二岁,王映霞二十二岁。一个才子,一个佳人,人们称赞他俩是“鸳鸯湖上神仙侣”。王映霞确实是个绝色美人,1938年,也就是结婚十年之后,王映霞已三十二岁,三个孩子的母亲,他们一家去湖北汉寿避难,有位叫易君左的朋友见了,惊奇过了这么多年,她的风姿还是那么美丽,身段还是那么匀婷。一时间让他想起了黄仲则的词:“晚霞一抹影池塘,那有这般颜色做衣裳?”

然而,这个美满的婚姻,还是失败了。1940年3月,两人在新加坡协议离婚。离婚的原因,好多人都说是因为王映霞不安分守己,跟一个叫许绍棣的人有染。这个人当过浙江省教育厅长,就是呈请通缉“堕落文人”鲁迅的那个人。

我不这样看。我认为毛病出在郁达夫身上。这就要说到郁达夫和徐志摩的文化性格了。人的教育背景不同,文化性格是会有差异的,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郁达夫本来就有名士风流的品行,在日本九年,是接受了一些西方的文明观念,但日本的文化熏陶,在男女关系上,跟中国差不了多少,甚至比中国还要男尊女卑。这样,郁达夫就不可能有对女性的文明的观念。

举两个例子。有一年,郁达夫从安庆回到上海,行李留在船上,让王映霞去取,他的日记上是这样写的,“命王姬去取”。给自己的妻子叫“姬”,不是野鸡的那个鸡字,那是骂人的话,是“吴姬压酒劝客尝”里的那个姬字,郁用在这里,是妾的意思。明明是正式结合的夫妻,怎么能叫姬呢?郁达夫在跟王映霞结合时,说他跟原配夫人离婚了,实际上没有,孙荃还留在老家,这没什么,可恶处是一跟王映霞生气,就跑回富阳找孙荃去。抗战初期,两人在武汉闹翻了,王到友人家暂避,郁达夫回家不见妻子,就拿出一件王的白衣服,用毛笔在上面写了一句话:“此乃下堂妾王氏之物也!”发泄心中的愤恨。可见他是将王当妾看待的。更绝的是,马上在报上登出启事:“乱世男女离合,本属寻常。汝与某君之关系,及携去之细软衣饰金银款项契据等,都不成问题,唯汝母及小孩等想念甚殷,乞告住址。”实际上他知道妻子在哪儿,就这么作践她。第二天去朋友家请王映霞回来,王当然不干,非要他再登道歉启事不可,就又登了个道歉启事,王映霞才回来。这件事当时惊动了蒋介石,让人给许绍棣捎话,再不能胡闹下去,这才平息下来。

郁达夫这个人是有点神经质的,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在自传里,就承认自己“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曹聚仁说得更形象,一个诗人,他住在历史上他是个仙人,若是住在你的楼上,他便是个疯子。别人是家丑不可外扬,他是没丑也要说成丑,一点小丑也要说成大丑,恨不得天底下的人都知道。上面的事情过后,郁达夫要到新加坡宣传抗日,王映霞跟上去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郁达夫瞒着王,在香港的一家刊物上发表了《毁家诗纪》,诗是好诗,但是在诗里,几乎是用纪实的语言,把他认为确实有的王映霞与许绍棣的关系全说了,比如有这样两句:“九州铸铁终成错,一饭论交竟自媒”,意思是王映霞有次跟许绍棣吃饭,饭后发生关系,自己把自己给嫁出去了。对他自己呢,则是自轻自贱,说自己“欲返江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就是说自己像个王八一样,尾巴在泥里拖来拖去。这是一首词,从词的角度看,真是首好词。你们听听下半阕:

匈奴未灭家何持,

且由他,莺莺燕燕,私欢弥子。

留取吴钩拚大敌,宝剑岂能轻试?

歼小丑,自然容易。

别有戴天仇恨在,国倘亡,妻妾宁非妓?

先逐冠,再驱雉。

还怕人不知道,作了个注:“许君究竟是我的朋友,他奸淫了我的妻子,自然比敌寇来奸淫要强得多。并且大难当前,这些个人的小事,亦只能暂时搁起,要紧的,还是要为我们的民族复仇。”真是慷慨悲歌啊,谁听了能不动容!

可是你们得知道,这个时候王映霞就跟他在新加坡,已三个月了,就在一个房间一个床上睡着啊。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妻子呢。

我们只能说郁达夫是个真正的诗人,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写好诗,只要诗能写得好,别的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王映霞也是个有文化的新女性,哪能受得了这个气,就协议离婚,回国去了。

七、两人都是惨死。

新加坡沦陷后,郁达夫和朋友们一起逃到南洋,就是现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在那儿隐居下来,化名赵廉,开了个酒厂作掩护。但是一次偶然事件,让他暴露了身份,日语说的那么好,日本宪兵就让他当了通译,就是翻译。1945年9月,抗战已经胜利,日本宪兵队还没有撤走,日本人早就知道赵廉是郁达夫,郁达夫在日本的名气很大,他们知道,将来审判战犯的时候,郁达夫的证词非常重要,就将郁达夫诱骗出家,活活地掐死了,才四十九岁。至今尸骨无存。

徐志摩的死大家都知道。家在上海,在北大教书,经常往返北平和上海之间,他是名人,那个时候很少有人坐飞机,中国航空公司为了宣传的目的,有个朋友就送他一张免票。1931年月11月,家里有事,要回上海,11号由北京飞到南京,坐的是张学良的飞机,张不在机上,是张派飞机送他的外交顾问顾维钧到南京办事;九一八事件刚过去,北方形势危机,常要去南京汇报。徐志摩到了南京,再转车到上海,在上海待了几天,18号返到南京,原来以为张学良的飞机也要回去,有事耽搁暂时回不去了,正好他有免票,就搭了一架运送邮件的小飞机。到了济南南边党家庄附近,大雾,飞机误触山头起火,机身着火遇难。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五岁。西方有个说法,天才都活不过三十六岁,从这一点上说,他真是个天才。

八,两人长期以来,在大陆文坛都遭受冷落,排斥。

郁达夫因为惨死,倒是获得革命烈士的头衔,但也没有改变他受冷落的命运,主要是说他是个颓废派文人,品格不高。

徐志摩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一直是当作资产阶级文人对待的,不光对他个人,就是对新月派这个文化团体,也是贬斥的。

在文革前,甚至文革后一个时候,郁达夫的书还出过一些,徐志摩的书几乎没有出过。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才多了起来。

九,两人都有一种不合时宜的正直,是真正的中国文人。

正直如果合了时宜,跟溜须拍马没有什么曲别,至少也是曲别不大。不合时宜,可借用苏东坡一句话,有天苏问跟前的人,他的肚子里是什么,有人说是满腹面经纶,有人说是绵绣文章,只有他的爱妾朝云说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他自己说过,他每转一个念头,就应当判两千里的流刑。这样也就知道什么叫不合时宜了。

1927年初,郁达夫从广州回到上海,虽然广州是当时的革命策源地,但郁达夫还是写出了自己对广州的真实看法,文章叫《广州事情》,严厉地批评了广州革命政府的种种腐败与弊端。首先是政治的腐败,那些当了部长、厅长的人,每天晚上请客吃饭,一席就是好几百元。广州的马路很宽,“这一条宽广的马路底下,曾经牺牲了多少民众的脂血”。再就是党化教育的弊病。青年学生,热情如火,渴慕正义,但都屈服在旧势力之下,见了铁杖,连头也抬不起来。政府说马,学生就马,政府说鹿,学生就鹿。政府对学生和学校的高压手段,学生及社会,不能加一句批评。工农阶级,全被一些小政客所运动。文章发表后,郭沫若、成仿吾都写文章批评,甚至绝交。但是没过三个月,四一二政变发生,怕谁都得承认郁达夫的看法是正确的。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郁达夫是发起人之一。但是,左联里面的党员,竟要郁达夫参加飞行集会,撒传单,郁达夫不干了,说了句很有气魄的话:“我是作家,不是战士。”这句话是对徐志摩说的,传到左联,同年11月左联开会,通过“肃清一切投机和反动分子”的决议,开除郁达夫。后来事实证明,左联确实有宗派主义的问题。他们从来就没有把郁达夫这样的著名作家当自己人看。

徐志摩在这方面的事更多。只举一件,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兴起一股热潮,就是盲目歌颂苏联的建设成就,连胡适也加入到这个合唱中。1926年7月,胡适经苏联去英国开会,在莫斯科待了几天,参观了一些地方,给国内朋友的信中,赞美苏联的教育,说这样做下去,说不定真能建造一个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此类推,将来可由狄克推多(Dictator,意为专制者)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治制度。这个朋友把信给徐志摩看了,建议在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上发表。徐志摩发表了信,同时加了按语,说胡适在政治上太天真了,太糊涂了,专制与民主是绝不相容的,专制政治绝对过渡不到民主制度。他认为,这是胡适十年没有出国,自从留美归来之后已经做了十年的中国人。

他们两个,为什么在中国变革的关头,都能看得比较清呢,与他们的那种不合时宜的正直,不作违心之论,不能说没有关系。也与他们在国外留学时,学的是西方的政治经济学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

十、他们的文学成就都是第一流的,必将永垂史册。

郁达夫的小说不用说了,那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他的旧体诗也是极好的,可说当时的诗人没有一个比得上他。徐志摩的新诗不用说了,他的散文也是第一流的。我最欣赏的是他们的文字,徐志摩说郁达夫的写作,是“不留余沥的倾倒他自己的灵魂”,实际上他自己也是这样的。现在的中国文学史上,一说到现代文学就是“鲁郭茅,巴老曹”,我看了只觉得可笑。我只能说,这是现在的人写的,是只懂得政治,而不怎么懂得文学的人写的。将来的现代文学史上,写谁不写谁我都不在乎,但不把徐志摩和郁达夫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那么这部文学史肯定是不合格的,说轻点是无知,说重点就是秽史。

现在该说说我为什么选了这么个副题,说他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对宝贝”。按中国的文化传统,对这样并列的两个优秀人物,尊重点的说法,用玉比喻,就是双璧辉映,用山比喻,就是双峰并峙,用树比喻,就是双松挺秀。我不想这样说,这种说法,通常是说那些应时的辉煌人物的。纵是高贵的称谓,我不喜欢的人用了,就不想再给我喜欢的人用。所以,我觉得,还是称他们为一对宝贝妥当些,虽说带了谐谑的意味,听起来亲切,有人情味儿。这两个人物,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不止是文学史,应当说是中国文化史,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对宝贝。不说那么多了,说中国文学史总不会错。我可以预言,只要中国文化不消亡,这两个人的名字,就不会从中国文学史上消失。一千年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只剩下几个人的时候,还会有他俩。现在我们说一千年前的李白杜甫,多么的敬仰,再过上一千年,人们说起徐志摩郁达夫,也会同样的敬仰。一定会的。(2009-10-18 19:51:52)

 

          韩石山                                         2009年5月13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基督徒小说家是谁?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是郁达夫的《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谁的作品多次描写了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形象? 什么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口号论争”? 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社团 文学史上近代与现代的区别 在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曾被称为“中国的卢梭”,怎样理解这一说法?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是___的<<___>>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白话诗是___的<<___>> 端木蕻良属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什么文学派别 鲁迅先生创作的什么书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世界和中国文学史上的美男美女有哪些 中国现代文学史里作品《登记》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里,朦胧诗的首创者 鲁迅创作的哪篇小说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短片白话小说? 中国文学史上的双壁是什么 中国文学史上的吝啬鬼形象 现代文学史上的6位“文学之父”是谁?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话文小说是什么 什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 中国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有谁知道安徽省7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美学的教材的版本?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 在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曾被称为"中国的卢梭",你怎样理解这一说法,请结合巴金的作品加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