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装修3d效果图:千果榄仁图片和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4:21:35
(2011-10-15 16:38:03)
标签: 千果榄仁图片
介绍
娱乐
分类: 美丽景色
拉丁学名:Combretaceae
科属:使君子科(Terminalia),榄仁树属
分布区域:广西 云南



千果榄仁,使君子科,榄仁树属双子叶植物。常绿或半绿乔木。生长于泸水、临沧、景东、屏边、新平、西双版纳等地海拔500-1700米的地方,为热带雨林上层树种之一。高达40余米,胸径约2米,具板状根。种子繁殖以条播为好,适宜在云南南部中低山丘陵土壤较湿润的地区造林。木材坚硬,可供造船及建筑等用材。
现状渐危种。千果榄仁为云南南部用材树种,由于常年乱砍滥伐及毁林开荒,树种资源破坏极大。目前,仅散生于林内,天然繁殖能力较弱,林下几乎不见幼树生长。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高达25—40米,胸径达1—2以上,具大形板状根。生于 海拔720一1000米地带,为上层刃见树种之一。皮褐色,老时淡褐色,片状剥落;小枝初被褐色短绒毛,后变无毛。叶对生,厚纸质,长椭圆形,长10-18厘米,宽5-8厘米,全缘或微波状,稀有粗齿,先端有一短而偏斜的尖头,基部微圆,除中脉被黄褐色毛外,无毛或近无毛,侧脉15-25对,两面明显,平行;叶柄较粗,长5-15毫米,其顶端两侧常有1个具柄的腺体。花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组成大形圆锥花序,长18-26厘米,总轴密被黄色绒毛;花极小,多数,两性,红色,连梗长约4毫米,小苞片三角形,宿存;萼杯状,长2毫米,5齿裂,脱落;无花瓣;雄蕊10,伸出,具花盘。瘦果细小,极多数,具3翅,其中2翅等大,1翅特小,长约3毫米,连翅宽约12毫米;翅膜质,干时淡黄色,被疏毛,大翅对生,长方形,小翅位于两大翅之间。种子果熟后,及时采收,种子阴干后随即播种,1年后基本丧失发芽力。按细粒种子播种管理,保持水土湿润,10天左右就能发芽,长出1-2对真叶后,另行移床管理,或移植营养袋内。种子发芽率不高,需要适当增加播种量。幼苗初期要求一定的荫蔽。苗高30厘米左右即可定植。
特性
分布区属热带及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无沙,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温19--23℃,极端最低温0---3℃;年降雨量120--1800毫米,雨量大多集中于5--月;相对湿度7--86%。土壤以砖红壤性土壤为主,其次为山地红黄壤、黑色石灰土及河岸冲积土等,土层深厚,pH值4.5--7.5。千果榄仁要求温暖、湿润的小环境,一般多散生于河岸和沟谷地带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及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为林内的上层高大乔木,局部地区也能形成优势树种。千果榄仁生长较快,在人工栽培的情况下生长更为迅速,年直径生长量可达2厘米以上,年高生长可达1.5米以上。8月始花,10月果熟,可宿存至翌年1月。果实极多,能随风飞扬,但发育者少,自然更新能力差,林内几乎不见幼树,仅在空旷地方偶见幼苗生长。
保护价值
千果榄仁材质优良,生长快,是一种值得发展的速生造林树种。
保护措施
分布区内已建立自然保护区须严加保护。保护区以外的千果榄仁应合理的采伐利用,严禁乱砍滥伐。建议在分布区内积极推广育苗造林。
栽培要点
果熟后,及时采收,种子阴干后随即播种,1年后基本丧失发芽力。按细粒种子播种管理,保持水土湿润,10天左右就能发芽,长出1-2对真叶后,另行移床管理,或移植营养袋内。种子发芽率不高,需要适当增加播种量。幼苗初期要求一定的荫蔽。苗高30厘米左右即可定植。
采种
种子在11月下旬成熟(小雪前后),当果实由青转变为蓝黑色时,即可折紧采集,宜选20年生以上健壮母树采种,用钩刀、高枝剪采果枝或用竹竿击落收集种子。采回后,将果实放在竹萝内用脚或手搓擦去果皮,放在清水中,漂洗干净,置于通风室内阴干,待种壳水迹消失后,即或贮藏。果实出籽率40%-50%,种子失水后易丧失发芽力,故多采用湿润河沙分层贮藏,沙子含水量5%左右,沙子过干,种子失水,种皮开裂,导致子叶发霉,丧失发芽力。如需催芽播种,可贮藏在温度较高或有阳光照射的地方,立春前后种子开始大量萌动,播种后可提早数天发芽。
幼苗
千果榄仁耐阴,忌强光,育苗宜选择日照时间较短、排灌方便,肥沃湿润的圃地,土壤以沙壤土或壤土为好。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冬季冷空气易汇集的低洼地,不宜作育苗地。圃地要进行三犁三耙,精耕细作,苗床为高床,床面高20厘米,床面宽1米。在山垄田育苗,要深开排水沟,中沟、边沟宽40厘米,深35厘米。整地时要施足基肥。每亩施猪牛栏粪1500千克,菜枯饼100公斤。在耕耙地时把肥料均匀翻入耕作层中。播种时间以元月下旬至2月。一般用条播,行间距离20-25厘米,每亩播种12-15公斤。播后用黄心土、火烧土覆盖,厚度为1.5-2厘米。播种后苗床用稻草覆盖,以保持苗床湿润疏松,利于种子的萌发,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整齐度。种子发芽出土达60%-70%时,阴天或小雨天分二次揭除稻草。幼苗生长期间,要加强抚育管理,及时除草松土。为防止强光高温对幼苗造成伤害,在灌溉条件较差的地方,在5月份开始搭荫棚,荫棚高度1-1.2米,用透光度40%-50%的遮阳网遮盖,晴天上午9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可打开遮阳网让苗木受光,促进生长和增强抗性。
到9月初可撤除荫棚。5月中旬至7月初进行间苗和定苗,间除生长不良、病虫危害、过密的幼苗,间苗后及时浇水,每亩定苗量为2万-2.5万株。8-9月是苗木的速生期,在此期间,加大灌溉量,使苗木根系分布层经常处于湿润状态,7-8月每隔20天追施1次复合肥,开沟施肥,用土覆盖,每亩每次施肥量7-8公斤。9月中下旬追施氯化钾肥,以促进苗木木质化,增强苗木越冬抗寒能力。1年生苗高达30-40厘米,地径0.4-0.5厘米,即可出圃造林或移栽培育绿化大苗。
造林
千果榄仁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造林地宜选择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高,空气湿度较大的山区半阴坡山腰中下部,沟谷两侧或河边台地。造林地全面清理后,采用水平带整地后挖穴或穴垦整地,穴的规格为50厘米见方,30厘米深,表土回穴。楠木是珍贵树种,为促进造林后幼树的生长,整地挖穴时每穴施菜枯饼0.2公斤或复合肥0.2公斤作基肥,将肥料与穴内土壤充分拌匀,待菜枯饼腐熟后再造林。“雨水”前后幼树萌动前,选择阴天或小雨天造林,苗木栽植前适当修枝,摘除叶子,剪去过长或受到损伤的根系。各地造林经验证明,随起苗,随打浆,保持根系湿润是造林成活的关键,泥浆中应加入3%-5%的钙镁磷。栽植做到根舒、苗正、分层打紧,比原圃地土痕适当深栽2-3厘米。幼年期生长较慢,冠幅也较窄,纯林初植密度可适当加大,株行距2米×2米或2米×1.5米,每亩167株或220株为宜。千果榄仁幼年耐阴,通过营造混交林方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林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造林地,宜用杉木与楠木混交,混交比例为1:3-4,行带状混交,林分郁闭时,通过适时间伐杉木,确保楠木成林成材。据福建资料报道,楠木还可与檫树、樟树及壳斗科树种混交造林,效果良好。
抚育管理
千果榄仁初期生长慢,易受杂草竞争而影响造林成活和幼林生长。因此在造林后3-5年内,应加强抚育管理,幼林郁闭前每年全面锄草块状松土两次,抚育时间应安排在高峰生长季节到来之前,即第1次抚育在4-5月,第2次在8-9月。造林当年抚育宜在下半年安排。
幼林郁闭后两年内枝叶仍旺盛,林木分化也不明显,3年后,树冠下部枝叶开始枯黄,林木逐步分化,树冠发育较慢,严禁打枝。一般在7-8年生郁闭,当幼林充分郁闭后4-5年,即12-13年生时自然整枝开始,林木分化比较明显,此时应进行第1次抚育间伐,间伐强度30%-35%,每公顷保留1650-1800株,郁闭度保持在0.7左右,间隔6-7年后,当树冠恢复郁闭,侧枝交错,树冠下部自然整枝明显,胸径生长明显下降时安排第2次间伐,间伐强度30%左右,每公顷保留1200-1500株。如培育大径材,若干年后还应进行第3次间伐,主伐株数每公顷2600-900株即可。有的生产单位营造楠木林,初植密度3000株以上,到20年生也不间伐,结果平均胸径仅100m左右,很难成材。因此,适时间伐是关键。
生长习性
温度
布区属热带及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无沙,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温19-23℃,极端最低温0--3℃;年降雨量120-1800毫米,雨量大多集中于5-月;相对湿度7-86%。
土壤
以砖红壤性土壤为主,其次为山地红黄壤、黑色石灰土及河岸冲积土等,土层深厚, pH值4.5-7.5。千果榄仁要求温暖、湿润的小环境,一般多散生于河岸和沟谷地带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及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为林内的上层高大乔木,局部地区也能形成优势树种。
习性
生长较快,在人工栽培的情况下生长更为迅速,年直径生长量可达2厘米以上,年高生长可达1.5米以上。8月始花,10月果熟,可宿存至翌年1月。果实极多,能随风飞扬,但发育者少,自然更新能力差,林内几乎不见幼树,仅在空旷地方偶见幼苗生长。
存活曲线
对多数珍稀植物千果榄仁种群来说,虽然其幼苗的存活率较低,但由于其幼树的存活率较高,千果榄仁的发芽需要光照条件,而在林冠层郁闭度较高的亚热带地区,林下接受不到充足的光照,因而影响了千果榄仁种子的发芽,导致其幼苗缺乏;此外,研究区域位于亚热带地区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相对完好,林下灌丛与草本植物丰富,与千果榄仁幼苗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物质,也会导致千果榄仁幼苗的存活率较低。在Ⅰ级的千果榄仁幼苗H<33cm,缺乏光照使其生长受限。
千果榄仁个体生长迅速,平均树高增加,更接近灌木层,竞争力增强,光照资源相对增大,存活率逐渐增高。随后,由于个体的长大,对光照的需求量大于灌木层所能获取的光照,对空间和矿质营养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导致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为争夺光照、空间和矿物质营养而发生激烈竞争,种内竞争产生自疏现象,种间竞争也导致部分千果榄仁个体死亡,从而使存活率开始下降。到第Ⅶ级,个体接近生理寿命,死亡率达到最高峰。这与杨慧等(2007)对北京东灵山地区优势种之一的白桦(Betulaplatyphylla)种群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目前神农架地区河岸带的环境条件十分适宜千果榄仁种群的生长,因而千果榄仁种群集中分布于河岸带中。
种群特征
幼龄期个体缺乏,中龄期个体相对丰富,老龄期个体数量稀少。纺锤型的大小级结构表明种群属于衰退型,但是以萌蘖为主要更新方式使其种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得以维持;
现存的个体数少,导致个体死亡率出现负值,自疏现象造成第Ⅳ级个体出现死亡率高峰,由于接近实际寿命,在第Ⅶ级死亡率达到最高;
虽然其幼苗存活率较低,但由于其幼树的存活率较高,其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Ⅰ型,表明该地区河岸带的环境条件较适宜千果榄仁种群的生长;
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为聚集分布,这与大多数珍稀植物种群一致。人为干扰和自然环境影响其分布格局,使种群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发展。因此使千果榄仁种群在河岸带中沿海拔呈现“一带多岛”现象;
从幼龄期到中龄期再到老龄期,不同发育阶段的千果榄仁种群的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逐渐变为随机分布。但由于分布格局受种群本身生物学特性、自然环境因素(如坡向和海拔)和人为干扰的影响,千果榄仁在不同河岸带中的分布格局有所差异。
药用价值
千果榄仁叶、嫩枝、果实含鞣质高达37.36%,其成分为诃子酸(Chebulinic acid)、原诃子酸(Terchebin)、诃黎勒酸(Chebutagic acid)、鞣云实精(Corilagin)葡萄糖没食子鞣苷(Glucogallin)、鞣花酸(Ellagic acid)及没食子酸。还含阿拉伯糖、果糖、葡萄糖、蔗糖、多酚氧化酶、过氧化酶、氨基酸、抗坏血酸氧化酶等。种仁含油率达37%。树皮含B—谷甾醇、鞣质、鞣化酸、没食子酸等。本种具有抗菌、驱虫、收敛等作用。是藏药之一种,藏医用其果治“龙”、“赤巴”、“黄水”、“培根”综合症;可治疗细菌性痢疾、喉炎,还可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