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火翘头抬头教学视频:“文话”专访叶开:课本已进死胡同 小改根本没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01:58

叶开:,我一直在提教材差异化的问题,包括个性差异化,另外还有就是说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设置,另外我坚决反对教化先行。

中国传统文化有大量非常优秀的典籍,它不仅存在四书五经、那些我们现在知道的一些经典里,还存在其他编写者不大知道的经典里面。

包括比方说“唐传奇”里有很多非常漂亮的故事,这些故事实际上在唐时所使用的语言,并不像后来明清时代的文言文那么晦涩,故事比较漂亮所以反而比较容易懂。

另外小孩对字形的记忆理解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30年代朱自清先生就写过文章来谈论繁体简体字的问题。著名的心理学家在美国、中国做过大量的实际的研究来判断汉字的认知能力和西方文字认知能力,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复杂字形在记忆上,中国汉字反而具有优势,因为它有个性化,更容易记住。另外小孩认字是非常容易的,尤其是这种复杂的字形,只要你把它说清楚,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凤凰网文化:儿童真正的审美和阅读能力,是否在当下中国被曲解、被贬低?西方教育体系中,常会让小学生就开始写研究社会科学的听起来很艰深的论文,这是否是中西方两种文化语境下对智力培养的区别与差异?而这恰恰会影响未来儿童的创造力与发展?

叶开:目前就是这样的现状,这跟我们当下的中外的教育体制,以及教育思想的巨大差异有关。中国它不培养个性化,不培养个人思考能力,也不主张个人想象力的发展,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所编撰的教材,以及它的教学思想,它都是不鼓励孩子发挥自己个人能力,或者说是逐渐培养它个人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另外一个还是服从我们的教育思想,意识形态化这么的一个教育背景。

另外在这样的一个教育思想下,有意的贬义和压低我们的学生的这种能力,就是说好像我们的学生就是它们没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没有能力来接受理解,或者独立思考一个问题,我都讲过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孩子在初中和小学的阶段,绝对不比国外的那些同龄孩子差,我们恰恰相反,就是在后面,因为我们是,过去受的是打压式的教育,而他们是鼓励式教育,就是说鼓励你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你的想象力。

但学生毕业到了成年之后,已经完全是类同化了,就是缺乏了这样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好教材注重引导阅读 课外书利于开拓视野

凤凰网:您对西方,或者近一点,东亚教科书有哪些了解?他们和我们有哪些异同?

叶开:我有一个同班同学,现在也是中学界资深语文教师,他写过一篇文章,专门对比大陆人教版和那个香港一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同时选入的、许地山那篇著名散文加《落花生》,这里面他总结出了两个非常重大的差异。

一是香港版是原文一字不删不改照录,人教版的那个教材呢,就是做了多处改动。

香港是完全照录了。其次对于这篇文章的设问,香港教材课后的设问和帮助,香港教材做的极其完善,其中有一条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阅读拓展”和“研究缩影”,告诉学生:在哪里能找到许地山的作品,如果去阅读这些作品,然后这些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也就是说把教科书作为一个引导。

就像一个观光手册那样的,你不是看观光手册就够了,你是真正要透过观光手册的介绍去看更多的名胜古迹,语文也是这样。语文介绍了许地山的一篇《落花生》,只不过是一个很简短的介绍,它在引导。香港那个教材的编排就特别好,它在引导你如何去寻找许地山其他的作品去读,并介绍还有其他的什么作品,然后呢,他基本的一些作品的阅读方式,这个就是特别好。

过去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你要把宝藏的大门打开。

我不希望用“课外书”或者“闲书”这样的词来贬义对其他非教材作品的阅读,我对这个词特别敏感,因为我们过去当学生的时候,老师动不动就打击你,说你看闲书。就好象一不是教材的书,都是非常不重要的,是闲书,现在我们要扭转这样的观念,恰恰是那些可能要比我们的教材要重要的多,或者说起码它的重要性不亚于教材,教材所承载的含量。

如果一部非常好的教材,它也只能导游手册的功能。学生们要学会在老师这样一个导游解说员的引导下,在大概知道这些文化经典的状况情况下,学会脱离教材,而进入到其他的相关的学习领域中去,这样的学习方式是西方、东方都通用的,不仅是西方,我们东亚的金融,像日本,像我们的自己大华文文化圈,像台湾、香港、澳门,它们都是这么做的,就是教材它只是一个引导,我们的学生不能之专注于教材,停止于教材,禁闭在教材里,就像我们目前的教学方式,最大的一个局限性之一,就是把学生禁闭在教材这个狭窄的圈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