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三到的意思:河下 “李记纸扎”(樊国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6:06:10

河下 “李记纸扎”(樊国栋) [复制链接]

我们的吴承恩

版主

在线时间
1592 小时
SD币
21 元
最后登录
2012-1-12
注册时间
2009-2-22
积分
73285
帖子
8231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3:02: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cb{margin-right:0}

  李国祥与他的西游记纸扎


  离淮安老城西北五里的古镇河下,有一家“李记纸扎”,是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的百年老店。主人在来河下定居之前,家族内就出过做大事的朝廷命官。据第11代纸扎传人李国祥及其兄长李国荣回忆,文革前,每逢过年,家家都有在正堂屋挂出祖先容像进行拜祭的习俗;记得他家特意在曾经是钦差大臣身份、穿着朝服的祖先容像下,附有世系表,一长串的名单中,最末位置已排到了兄长李国荣的名字。他们还记得一位女性祖先的容像,是头戴风冠、身系衫裙的诰命夫人身份。
  不知何种原因,老太爷(即曾祖父)做了道士,但并未丢弃纸扎手艺,每逢庙会,老太爷常被要求包揽下大型纸扎的活计,平时也会为办丧事的大户人家制作开路神、打路鬼之类祭祀用的纸扎人物。
  手艺传到祖父李福恒(?—1946.3)才有了两开间的店门面,后面隔一方大院心,是三间正堂屋。祖父虽做了纸扎店老板,还会被年迈的曾祖父唤去,帮他为庙会突击搞大型纸扎。曾祖父仙逝之后,包揽大型纸扎的活计便落到了祖父身上,连庙会巡游前给东岳大帝开光、打热手巾把子给大帝揩脸之类庄重的仪式,都被庙方请去操持。
  祖父享年六十多岁,生有三子,都学得纸扎绝技。
  李国祥弟兄回忆,大伯父李寿臣在盐河北的都天庙当道士,也兼做纸扎手艺。抗战胜利后去南京专门从事纸扎手艺。那阶段,经历日寇大屠杀惨案的南京城,对纸扎祭品的需求量很大,淮安有好些兼做纸扎手艺的木瓦匠都去了南京。
  三叔父李寿泉,解放初在大伯父的介绍下也去南京谋生,进了省扬剧团专搞扎彩。后来迁居镇江牌弯开了纸扎店。
  排行老二的父亲李寿山(1912.10.—2003.10.)最为聪慧,虽说只上过半年私塾,写出的毛笔字,在外人看来就像名家手迹。扎个纸人,抓起毛笔在脸部轮廓上勾勒几笔,顿时现出栩栩如生的面容;操起剪刀在选定的彩色纸上只弯弯拽拽绞几剪,再披挂到身架上,就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服饰。扎只老鼠,从前后左右去看,都像活的,绝无不耐看的死角。扎盆纸花,几可乱真,观者会忍不住凑上去闻一闻,怕自己的眼睛看错了。
  当年,祖父李福恒帮东岳庙搞大型纸扎,都尽可能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带着,早慧的李寿山往往突发奇想,出人意外的提出纸扎新思路。所以李寿山成年之后,便成了庙会大型纸扎的总负责人。一次,为庙会扎四合院规模的大库,人物车马俱全。扎成后,得意地约请邻家读过高中的青年人王嵩余去观赏。青年人故弄玄虚地说:“你还缺一样东西!”李寿山诧异:“请指教!”青年有意为难他一下,说:“缺少地权证。”李寿山愣住了,眨巴着眼睛,忽然把大腿一拍,笑着自语:“有了!”他连夜赶刻了城隍老爷大印,再蘸上红印泥,印到黄表上,压在大库的桌面上,对外人诡秘地称:“这是特意从府城隍请来的印!”
  文革前,淮阴装裱师傅李琦在淮阴地委所在地的清江市花街上出了名。当他来河下游览时,看到李寿山扎的花船,舱顶盘着龙,船头竖的牌坊上饰以二龙戏珠,船舱四周站有今古名人、神话仙女、现代工农兵学商人物,姿态各异,且随船晃荡而不倒,赞叹不已,称这种款式与摆布从未见过。他回去后大胆接下了单位定做的花船生意,邀请时年五十大几的李寿山扎花船,同时被邀请的还有当地搞纸扎的周师傅。
  李寿山师傅独自一人扎,第三天就完成任务。大家见到淮安风格的花船,都惊呆了,一致认为做工既精致又巧妙,非常耐看。
  淮安船的风格,竟打乱了周师傅及其两个帮手徒弟的阵脚,他们不得不返工多次,结果拖到第九天才勉强交出手。
  居委会书记与主任恭请老人一家到清江市落户,保证解决大人小孩的户口、上学、就业等问题。终因老人舍弃不了河下的老门面及街道上的亲友而没有答应下来。
  文革期间,因李寿山曾在旧社会做过三个月的副保长,又长期从事“四旧”手艺,破四旧时,不但列祖列宗的容像被当众烧毁,老人生平喜好的字画收藏也被没收,全家还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长兄李国荣在农村帮人修自行车,对机械产生了兴趣,1977年返城进了五金二厂,因为有过焊接自行车龙头、叉杠的经历,顺利当上了钳工,不久又当上了相当于车间主任的组长。
  1979年全家返回河下。因堂屋被人占据,无法腾出,那时还未实行市场经济,房产部门用紧邻他家门口的3间空关的店门面置换3间大堂屋,形成了今天非常难得的一溜排5间店门面的格局。但老爷子李寿山还是高兴不起来,原来眼看着小儿子也进了大儿子所在的工厂,一肚子绝活妙计断了传人,很不是个滋味。那时,民俗文化娱乐活动正逐渐复苏,在包括李国荣在内的众亲友揣摩了老人的心事后,怂恿尚有一点年龄优势的李国祥从工厂辞职,一门心思跟家父学艺。小儿子终于被安顿到李记纸扎第11代传人的位置,在父亲的传、帮、带下,进步很快。父子俩联手,为改革开放初的淮安几次灯会扎制了品种繁多的彩灯、花船、舞龙、黑叫驴、河蚌精。
  1990年前后,城西黄码乡人扎黑叫驴,头怎么也动不起来,特地到河下来请教。李寿山也有意识让自己的传人得到历练,便派李国祥到那里救场。独当一面的小李师傅,仅用个把小时就改装成功,驴头可以随意扭动,还可以把头一直按到地,甚至能让人“骑”着驴就地翻身打滚,丝毫不用担心折断驴脖子。
  在慈父的悉心指导下,小李师傅创作了纸扎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白蛇传》中的《断桥会》。《断桥会》在1989年淮阴市民间美术作品展览会上,荣获优秀作品奖,紧接着被选送到江苏省首届民间美术博览会上展出。
  观念开放的李国祥为了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既定国策,别出心裁地推出了《麒麟送女》花灯。应家长之请,也偶尔专为孩子设计一些纸扎玩具,如飞机、电动车、自行车等。
  年届九十的李寿山还有幸亲自收看到市电视台特地为他摄制的人物专访节目。老人离世后,他的传人李国祥成了被电视台和报社争相采访与报道的典型艺人。去年“李记纸扎”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