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路历程读书笔记:为孩子说故事的艺术大师们(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9:14:14

为孩子说故事的艺术大师们(四)

 

  书接上一回:为孩子说故事的艺术大师们(三)

 

  说到美国——

 

  在早年的欧洲文化人看来,美国是个盗版盛行的国度。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当英国文豪狄更斯首次访问美国时,对自己的作品被公然地肆意盗版而感到震惊。他有感而发写了一本小册子,特意嘲讽和抨击这一现象,而在他旅行的途中,这本小册子的盗版也已赫然可见了!

 


1904年美国盗版《比得兔的故事》封面

 

  1904年,《比得兔的故事》的盗版也出现在美国市场上,一度令波特小姐和沃恩公司相当头疼。在那个年代,在那样的出版环境里,美国没法有自己的图画书大师。

 

  美国本土最早的堪称大师级的图画书作品当属婉达·盖格(Wanda Gag,1893-1946)的《100万只猫》(1928),这本书在1929年获得了由美国图书馆学会设立的纽伯瑞银奖。在今天看来,纽伯瑞奖主要奖励儿童文学文字类作品,不过专门奖励图画书和插画家的凯迪克奖是在1939年之后才设立的。由国家图书馆学会设立这样的奖项非常重要,不仅是对作品和创作者在精神上的鼓励,而且对作品的流传和创作者的生存问题有实质性的帮助,因为获得这个奖项也意味着它将被国内所有图书馆纳入馆藏书目,对图书的市场销售也帮助极大。

 


《100万只猫》中文版封面

 


《100万只猫》内页一

 


《100万只猫》内页二

 


《100万只猫》内页三

 

  美国经济的大萧条却迎来了三十年代以后童书的黄金时期,大概是人们在物欲极度膨胀和头脑过度发热之后,特别渴望心灵得以滋润,也希望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静心反思。

 

  美国这一时期的一些著名图画书,这几年也陆续在中国大陆引进出版了,如路德维格·贝梅尔斯曼(Ludwig Bemelmans,1898-1962)的《玛德琳》(1939)

 

 

  罗伯特·麦克洛斯基(Robert McCloskey,1914-2003)的《让路给小鸭子》(1941)、《小塞尔采蓝莓》(1948)和《海边的早晨》(1952)

 

 

 

 

  玛丽·荷·艾斯(Marie Hall Ets,1895-1984)的《在森林里》(1944)、《和我一起玩》(1955)

 

 

 

  维吉尼亚·李·伯顿(Virginia Lee Burton,1909-1968)的《迈克·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机》(1939)、《小房子》(1942)和《凯迪和一场很大的雪》(1943),等等。

 

 

 

 

  每一部杰出的作品都诞生于一个奇妙的机缘,这里面的故事也五味俱全。

 


《在森林里》插图一

 

玛丽·荷·艾斯和她的《在森林里》

 

  《在森林里》的确创作于森林边,它的背后是个多少有些哀婉的故事。书中写的是一个男孩吹着号角到森林里去散步,叫醒了狮子,唤来了象宝宝和大狗熊,还有袋鼠、灰鹤、猴子、小兔等等一干动物,游行、野餐、游戏……直到男孩的爸爸来接他,森林又恢复了深邃的宁静。故事乍听起来热热闹闹的,但画面是那种给人印象极为深刻的黑白版画,文字叙述的节奏平缓,简单却不断反复,绵远悠长,给人一种特别宁静而略带神秘的味道。

 


《在森林里》英文版内页

 

  玛丽·荷·艾斯在创作这个故事时已年近五十,她在芝加哥郊外森林的家中陪伴深爱的丈夫,他已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在静静地等待死神降临时,她居然没有感到恐惧,脑海中浮现出森林里的动物和孩子们的身影。那也是她儿时的记忆,因为她就出生在威斯康星州的一个有湖、有森林的小镇里,小时候就喜欢一个人跑进幽暗的森林,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边倾听掠过树梢的风声,一边等待着森林里的动物出现。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她拿起画笔开始创作《在森林里》,等丈夫离世后,她离开了那片森林,再也没有回去过。不过故事还有两本续集:《森林大会》和《就是我》。

 

  《在森林里》有某种难以言传的魔力让人久久不忘。日本出版家松居直先生很肯定地说,这是所有图画书中他最喜爱的一本。而孩子们的喜欢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比如他们喜欢模仿书里的故事玩表演游戏,因为那本来就是一个男孩想象中的游戏。后来还有音乐家把它改编成儿童音乐剧,用类似《彼得与狼》的手法以不同的曲调模拟各个动物,非常好玩。

 

  不过要问玛丽本人,她倒是很肯定地认为,自己对美国儿童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出版于1939年的《宝宝的故事》(A Story of a Baby),那是一本非常精准地描述从受精卵到新生儿过程的图画书,被认为是最早的儿童性教育读本之一。在那本书的创作过程中,身为医学专家的丈夫哈罗德·艾斯教授曾给过她很多帮助。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宝宝的故事》(The Story of a Baby, 1939)插图一

 


《宝宝的故事》(The Story of a Baby, 1939)插图二

 


《宝宝的故事》(The Story of a Baby, 1939)插图三

 


《宝宝的故事》(The Story of a Baby, 1939)插图四

 

    每次读到《在森林里》最后那个小男孩说“再见,你们要等我下次再来啊”,我总是忍不住在想,这是不是隐喻着一个郑重的来生约定呢?

 

    斯人今已矣,生者当如斯。


 


玛丽·荷·艾斯与丈夫艾斯教授的照片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为孩子说故事的艺术家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