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传膏药真的假的:欧美化学工业公司薪资、文化、发展之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2:24:09
从美好的青春年少,到人近中年,一直在欧美化工公司做,从事过不同的职能,质量管理、生产、技术服务、物流......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在工厂埋头苦干过,在区域总部“高瞻远瞩”过,然后又象大多数欧美化工公司中国/亚太总部的战友们一样,在张江奋斗。
无力说教,套句外企的俗话,只能“分享”些经验,或许后来者有所受益,也让圈外人增加对欧美企业的了解和理解,理解媒体宣传个人印象与事实状况的差异,理解在荣光背后的无奈,理解特定行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在中国语境中的衍化与变异,反过头来,也更加理解身在职场的自我。
      
   
意欲着手的话题繁杂,不如先从职场人感兴趣的薪资水平比较入手。以下内容基于本人自身经验或第一手传来经验,也就是本人曾经或者有较密切的朋友/同学曾经工作过,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验证或者审计过,但肯定不是江湖传言。相信在座的有门内人士,请发言、指正。
      
   
话说回来,稍大些的公司在国内都有数家工厂,有的有独立的贸易公司,研发中心,中国投资公司,管理服务公司......即使同一家集团公司内部的不同legal entity 或者 site, 在薪资、文化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差异,一来说明我们的比较、叙述只是基于一个集团公司,如Dow, DuPont, Bayer, BASF等等,而不是每个LE或者site,所以不可能穷尽分析对象;二来,每个集团公司能够容许的系统内差异恰恰也是不同集团公司彼此间总体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比如通常大家会认为,美国公司总部更强势,corporate的控制欲和控制力会更强,而欧洲公司则相对反之。
    
    
以下内容未经系统整理和前后校准,只是笔者根据经验和知识的即时记载。每个公司设薪资(代表现金收入,包括工资,各种各样的bonus,欧美在华化工业员工收入的中位值约为13个月工资加2到3月工资的奖金);福利(代表法定保险之外的benefit plan,如补充住房公积金,补充养老保险,saving plan, retention plan, 交通补贴,免费餐饮等等,不过多考虑数额过小的伙食补贴、书报费等);工作/生活平衡(包含工作紧迫性,压力的频率与强度,加班需求);一般性公司文化(包括office politics,部门间的合作与争斗,team building的感觉)等4项。每个项目从1到5排序,5代表最优。为有效区分样本,本人将不吝使用极端值1或5,虽然他们的公司收入或许没有5倍差距之大.


每年不是有几个化工媒体搞各种各样的全球化工业排名吗(如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top 50,Chemical Week,ICIS top 100,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 for Chemical等,本人以为除了股值、销售额等刚性数据外,很多评选如同国内种种大奖的,是可以利益互换的,相对而言acs旗下的c&en相对铜臭气少点因而可靠些),就从认识这些大公司开始吧。
    
    BASF, 薪资:2;福利:3;平衡:5;文化:3。
    Dow,薪资:5;福利:5;平衡:4;文化:4。
    DuPont,薪资:3;福利:5;平衡:3;文化:4。
    Bayer,薪资:3;福利:4(office),5(site);平衡:5;文化:3。
    传统的四大化学公司啊,在化工理论的发展史上,化工产品的研发史上,都留下了赫赫业绩,现在杜邦和拜耳江湖地位已不能和过去相提并论,似乎也无意久留化工领域,前者自称转型为“科学公司”,后者主要业绩来自农药和保健,化工材料部门相对弱势了。还好,比同样悠久却消失了的ICI, Ciba-Geigy,RohmHaas要强。

几家中小型公司的状况(中小型指其在国际化工业整体地位,如果在细分领域可能是全球第1第2,不过份量小。)
   AkzoNobel(不同Business相差很大,此处以office为参考),薪资:3;福利;3;平衡;5;文化:2。
    AirProduct,薪资:5;福利:5;平衡:3;文化:4。
    AirLiquid,薪资:1;福利:2;平衡:4;文化:3。
    Arkema,薪资:3;福利:4;平衡:4;文化:4。
    Albemarle,资料有待方家补充。
   Ashland,薪资:3;福利:3;平衡:3;文化:2。

有两位化工业江湖大佬,行踪神秘,资料有限,相继传出破产消息或债务到期受迫重组的消息,但又相继平静下来。其一是英国商人的Ineos,象搭积木一样的快速累积起来,才10几年从无到有,如今已是全球化工销售第三,在中国的组织、资产大都是继承了上家(出售方)的,似乎难以反映公司本来面目,一般看来,福利不够理想,文化也颇有怪异之处。另一家全球销售第四的是Lyondell和Basell合并成的公司,俄罗斯老板,注册在荷兰,运营总部在美国,最近受到印度私营巨头Reliance的收购要约,在国内人员稀少,似乎不具样本价值。
    
    全球化工销售第五的SABIC-沙基公司(沙特阿拉伯基础工业)背靠中东石油大佬,最近在整合收购自GE的Plastics和原有的石化、化肥部门,其Plastics的情况和大多数GE的部门类似了,或许压力小了点吧,薪资:2;福利:4;平衡:2;文化:4。
  
  
化工业很大程度上还是石油化工的延伸,煤化工,盐化工,磷肥氮肥等等所占比例相比还不大,虽然其前景不可小视,此次经济危机上几只欧美化肥业翘楚的股票就长期跑赢大盘,不过在现实的中国职场上,几家欧美石油公司旗下的化工业务部门无疑更加值得注意,实际上除了Total之外,其它几家都远不逊于那些在喧噪声拿走各类机构或骗子手中“最佳雇主”奖杯的化工公司(人家图的就是互相欺骗,然后骗老外骗员工骗公众?),
    BP Chemical,Shell Chemical,ExxonMobile Chemical,
    集合评分:薪资:5;福利:5;平衡:4(不同部门相差大哦,或许每个人都会感慨,有上班时间忙着“抽时间”健身、购物的,也有出差忙得天昏地暗的,不过休假天数还是早已超过法定标准)。
  
这几家化工销售大致就在第6名到10几名。


下面不急着rate了,补充些其他信息。
  上文涉及公司中国/亚太总部地点(指corporate或个别公司压倒性的业务部门,难以穷尽各business unit):
  巴斯夫:商务人员在人民广场,技术人员和支持人员在浦东江心沙,新收购的汽巴精化暂时还在漕河泾
  陶氏:张江研发中心,对门收购的罗门哈斯研发中心卖了
  杜邦:淮海路/张江研发中心,业务部门还是比较独立的
  拜耳:总部陆家嘴,研发在金桥。总部对上海化工园漕泾基地管理力微弱
  气体产品:张江
  法液空:闵行古美路
  阿科玛:淮海路
  雅宝:淮海路/北京
  亚什兰:中山南路近万体馆,漕河泾的研发中心卖了
  壳牌:古北
  BP:南京路/浦东浦建路
  埃克森美孚:徐家汇/外高桥/闵行紫竹园
  英力士:淮海路/延安东路,业务部门分散
  利安德巴塞尔:浦东南路/浦西长乐路,难以让人觉得是一家公司


漏了沙伯创新塑料,现在是不是已经彻底叫沙基不清楚,还呆以前GE Plastics占据在恒隆的蜗居(真是很挤,人均密度是巴斯夫的两倍,拜耳的三倍),现在墙上挂着阿拉伯王子的小肖像和一些阿拉伯语的口号,这样的氛围在南京西路的恒隆多少有点让人恍惚;还有点让人纳闷的是,“咱家曾经富过”是中国人民尤其是解放后地富反坏右分子的通常心理,GE Plaistics被SABIC收购后成为SABIC IP,里面的人人恋恋不忘自己曾经在GE呆过,有些在收购完成后两三年加入的还不忘通报一下,“我现在在SABIC IP,就是以前的GE plastics”。现在这个部门的全球核心管理层还在美利坚,但阿拉伯人的渗透已经日益明显,不知道这虚妄的怀旧还能持续多久。


不算介绍过的业界大拿,该说到B,C开头的化学公司了。
  Braskem,巴西石化巨头,生物质能源的全球领头羊,那也是美洲的,不过在国内几乎悄无声息,有些销售。
  Borealis 北欧化工,或曾名丹麦石化,不过属于阿布扎比酋长国控股。这阿布扎比还真不简单,这次迪拜危机是它抛出数百亿美元拯救石油贫乏却爱出风头也独辟蹊径的小兄弟,Dow Chemial, GE等工业巨头也和阿布扎比有着密切合作。
  
  
上述二B在国内化工界几无名头,实际江湖地位在全球化工界不可小觑,大致在20到30名之间。
  
  Celanese,Clariant,Cognis, 如今声名不显,虽然公关宣传都颇有老祖宗大家族的架势,实际现在的规模、盈利量都不高,不过体量最小的Cognis科宁化工在此次经济危机中业绩颇优。塞拉尼斯起源于瑞士,发迹于美国,后来被德国化学三强之一赫斯特收购,赫斯特上世纪末解体,塞拉尼斯回了美国,还带回去不少原来赫斯特自己的业务部门。科莱恩,至今还有不少生产基地盘踞在赫斯特化工园,总部在瑞士,起源于瑞士化工业重组,主要来自曾经和汽巴起名的山德士,后来并入赫斯特部分业务,如今除了色母粒等产品线外,许多部门举步维艰。他们三家在化工业只能排到50名左右或更低,或许与大家从媒体、校园招聘等得到的印象大相径庭。不过,大公司并不一定就是好公司,并不一定就是适合的公司,每个人的需求不同,人生阶段/人生任务/追求不同。下面rate一下仅供参考。
  Celanese,薪资:4;福利:3;平衡:3;文化:2
  Clariant,薪资:3;福利:4;平衡:4;文化:4
  Cognis, 薪资:3;福利:4;平衡:4;文化:3
  
  顺便唠叨,小小的瑞士以金融和精密机械闻名,其大工业的强度密度也极高。化工业似乎没落了,不过如今的制药巨子诺华,农药和生物科技全球领袖先正达,其主体都是来自如今消亡了的汽巴嘉基和山德士。老名字消失了,战略转型成功了,股东利益和全球影响力没有减小,而是增加了。


Chevon,石油公司下的化学业务
  DowCorning,薪资:4;福利:5;平衡:4;文化:2
  DSM,薪资:4;福利:3;平衡:3;文化:4
  DIC迪爱生,日本油墨、颜料巨头,又收购了美国Sun Chemical,长三角一带子公司巨多,低调,资料不详
  Evonik Degussa,薪资:4;福利:1;平衡:5;文化:3
  Formosa,在美国的新闻上常看到,被称为是中国人管理效率高、经营最成功的化学公司,在石化和化工领域超过垄断经营的中石化、中石油,翻译成中文其实就是台塑(及南亚),薪资:2;福利:2;平衡:4;文化:3。

忘了一家最近正受煎熬的公司,也是系出名门啊(发源于拜耳,后整合巴斯夫等几乎所有欧洲化学公司的染料业务),这么一说大家就知道它是Dystar德司达,号称全球染料第一。估计最近几次他们的董事会(当然德国公司的监事会和工会的权力影响力不亚于董事会)、债权人会议主要讨论下面的问题:是破产还是卖给中国的竞争对手私营企业,几年前一家被斥为浙江个体户的染料公司。下列评分仅就其事论其事(中国范围内),不涉及其经营前景。从另一个角度讲,“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外企可能是健康经营继续发展的长远型公司(这种案例有,或许暂时还不多),也很可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末日狂欢。
  Dystar,薪资:3;福利:4;平衡:5;文化:4
  
  上面提到油墨,再提下同一行业的两家公司,一家背景与Dystar类似,由阿克苏诺贝尔和巴斯夫的油墨部门整合而成,后与美国Flint富林特合并;另一家Siegwerk来自德国。
  Flint:薪资:4
  Siegwerk:薪资:3;福利:3;平衡:3;文化:1
  
  化工业的概念似乎有点模糊了。刨除石油煤炭这样的能源业,不算从化工业中分化出的医药农药业,因为虽然都有化学反应工艺,但业务模式、EBITA margin相差很远,不适合比较。日用化工业也不算,下游的。油墨也算是下游的吧。气体工业要算进来的,虽然广大化工业一看到原油涨价就愁原材料价格拖累利润率,气体工业靠空气吃饭,不愁


科聚亚和海明斯:

两三年前塑料界的人士就盛传科聚亚要破产,不过时至今日,科聚亚还在化工业生存着。如今其法律上的状态我没google确认,大家知道美国的现代破产法不是把企业弄死,而是尽量苟延残喘,兼顾债权人和股东利益。今年似乎剥离了其塑料添加剂部门,这部分业务量大,但欧美技术优势不停地在丧失,成本也远拼不过国内的私营企业,所谓全球市场网络倒提供了些经营便利。当然欧美化工在此领域还有些残存的优势,研发还在继续,没有完全停止(another worse case is: 橡胶添加剂等领域欧美企业几乎已经全盘放弃,以山东私营/转制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橡胶助剂工业正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行业领袖)。欧美企业的优势是添加剂的安全健康性(所谓环保,其实主要事关使用者的长期健康影响),欧洲生效不久的REACH法规基本就是在此点上强化了化学品的管理,实际上也维护了化工业既有游戏者的利益,抬高了门槛。但是,作为全球经济发动机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人民更加关心产品的“功能性”而非远在几十年后的健康影响,所以欧美那一套在中国市场上不是很奏效,再加上中国公仆们监管的疏松,所欧美企业在此未能形成优势,往往失落。偶尔,借着突发事件媒体宣传和公众情绪的威力,欧美塑料添加剂企业可以捞一票,如前两年有报道指称一些保鲜膜添加剂是可疑致癌物,消费者觉悟陡高,国内的下游厂商纷纷从有所谓环保产品的欧美企业拿货,那时科聚亚或许开心了一下,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科聚亚在行业中新产品不多、市场占有率不高,没有像另外几家欧美同行一样稳住优势。
再多说一句,塑料添加剂纷繁复杂,环保产品所占比例不高,大多类似于commodity,人人可以为之的大路货。科聚亚还做阻燃剂,在去年(2009)央视大火后,应用在聚氨酯及塑料、织物等领域的阻燃剂可是个蓄势待发的潜力股,可惜如同塑料添加剂一样,有机会,但科聚亚没竞争力去把握,估计拼不过雅宝,朗盛等同行。科聚亚还有些speciality的业务,在中国鲜有耳闻,或许maigin不错,那就在北美niche market混混吧。美国滥讼,又有着独特的惩罚性赔偿民事司法制度(+deep pocket),许多化工公司因环保或产品安全问题在美国打官司蚀了老本。在此点上科聚亚据说未能免俗,似乎还有着“一个爬出来的蟑螂后面隐藏着不知道多少蟑螂”的故事。

   海名斯,elementis,在颜料领域闻名,规模不大,产品不错,尤其是在高端和某些特殊应用领域,可惜在中国败笔累累。简单说,水土不服,既没有铁下心做一个本土化的外来投资者,又没有坚守全球业界领袖的雄心和战略。太仓的工厂设施先进于国内同行数十年,工艺、安全环保等设施花了不少钱,资本密集,但建设和开工不顺,成本高,现金流告急。反而那些在破旧厂房里折腾的宜兴和浙江老板顺风顺水,占据了市场,赚得了利润。海名斯和许多欧美企业一样,爱用台湾人和香港人来管大陆人,在英语和西化文化上,大陆经理人有着劣势,虽然成本低,不过海名斯似乎也因此(误用某些台湾人和香港人)获得了一些负面教训。据说海名斯颜料全球业务在2007年已经被出售给了Rockwood。现在海名斯应该在浙江还有家工厂,有着specialty的光辉顶戴,自称是全球“流变应用领袖”。我了解的也仅限于此了。



DSM之我见。
欧洲化学公司中的美国公司。有欧洲公司轻松的一面,压力相对较大,工作节奏较快,公司内部管理比一般欧洲公司要严格,个别地方苛刻。前几年区域总部HR大面积换人。公司某些HR一度被认为是那种专门辅佐外籍高管来压榨第三世界中国人民剩余价值的笑面虎,俗话说就是老外本来没那么坏,就是被某些献媚求荣的中国人带坏的。不过实际上公司福利还算可以,中上水平吧。培训/继续教育,晋升方面甚至可以算最具潜力的欧洲化学公司,当然这和级别有很大关系。公司擅长转型,挖煤起家,后来搞石油化工,现在转向医药,营养,高新材料,还有少许传统化学业务。在华以收购为主,少自建新厂,筹划多年收购华药失败是去年一大打击。不过仍属于本人看好的公司。


Grace格雷斯,偶有听说,据说从大些的化工公司搜罗了不少技术和管理人员,自己盘子不大,不过对引进者倒也能开得出不菲的薪资。产品走特殊化学品路线(现在大小化工公司都以自称speciality为荣,不过格雷斯倒真有些special的传统),规模小,据称财务健康,有时真让人觉得是个非常合适的收购对象,尤其如果它能把北美的麻烦事甩掉的话。我的预测,考虑其业务成长性、规模、产品匹配性,及经济周期和化工并购状况,grace五年内加入Dow或BASF的可能性是50%。(仅供参考,不作为购买其股票的依据哦)
利安德,lyondell,前面偶有涉及,了解不多。

Momentive迈图,专业领域,不过也很活跃的公司。有机硅领域跟DowCorning,Wacker, 中国蓝星(收购了法国Rhodia有机硅)旗鼓相当。被GE卖给Apollo资产管理公司后在张江买地建了R&D。在上海,南通,杭州都有自建或合资有机硅企业,在无锡好像还有家石英厂。有些GE的传统吧,不过似乎比GE的人懒散多了(摆脱了魔头的日子...?)。与SABIC IP以前同属GE化学品部门,不过silicon长期仰人鼻息,现在独立自主,日子也挺好过。30年河东30年河西,两家前后脚离开GE,plastics的人所获甚少被称还要降福利,而silicon的老员工吃了上家吃下家,从GE和Apollo获得不少补偿或财务上的利益,相对而言,不少人可能躲在被窝里笑得牙疼。阿波罗并不干涉日常管理。实际上,阿波罗旗下多家化学公司,几乎是鸡犬相邻、老死不相往来,如模子Hexion瀚森,是阿波罗收购几家小公司整合而成,前年在化工疯狂并购大潮中头脑发热从Lyondell手中高价抢亲huntsman,可惜金融危机来临头寸剧紧,只有赖婚,在纠缠和对方的压力下据说付了3亿美元分手费给亨斯迈,后者凭空多了一大笔营业外收入。hexion与momentive区域总部同在上海,在张江也有工厂,一个东家,但好似素无来往。顺便一提,hexion有些产品不错,经营风格积极,但收购事件伤了元气,内部整合也未妥当,正在艰难的重新起飞中,如果挨过这几年,颇有可期待之处。



对赢创德固赛(Evonik Degussa)和朗盛(Lanxess)两家德国公司的了解:
两家都是历史悠久的公司哦,Degussa据说得名于19世纪末的德国金银研究所,Lanxess则滥觞于19世纪中期拜耳在小山区里的化学作坊。
前面已经提过了Evonik的rate,  薪资:4;福利:1;平衡:4;文化:3
Lanxess福利胜过一筹,
薪资:3;福利:5;平衡:5;文化:3

化工业的人士或许记得在三年前的全球并购骚动中,Lanxess曾欲并购Evonik,其实Evonik Degussa的销售额是Lanxess的两倍,利润更是其三倍,可见其经营绩效。但Evonik Degussa的天生缺陷在于财务不独立, Degussa是近20年来德国多家中小型化学公司组合而成,其东家据说是德国煤矿工人的一个共同基金会。德国煤矿安全好,据说比中国的食品厂还安全,但资源匮乏,当年因与法国煤矿之争而促成两次世界大战,又因煤铁联盟而促成西欧和解的佳话已成往事。煤矿工人的未来无可期待,于是该基金会组织旗下三大资源,包括化学业的Degussa(Degussa下面还有家小小的银行),旗下房地产公司,旗下能源集团(煤矿及发电),整合成Evonik公司,并力图上市,将所获收入补充煤矿工人的养老基金及煤矿的长期维护。所以说,Degussa是个好公司,但可能只是人家的一枚棋子。
不过,Lanxess前次并购未成功。Evonik倒自己甩掉多个业务部门和一些小的子公司,如建筑化学品给了BASF,水处理化学品给了Ashland。近来又声称要卖掉房地产和能源,专心发展化学品。这似乎和中国相反,在中国房地产是暴利行业和现钞机,能源则是吸引眼球的好概念,再说要是在中国,如果既有煤炭又是化学业大公司,那炒个煤化工的概念也可以在股市上发笔横财啊。
Evonik在国内工厂极多,快20家了吧,合资较多,涉及基础化学品,精细化工,制药等多领域。Rohm&Haas在被收购前名头蛮响,被认为是speciality chemical之王,其实全球销售额很小,快掉出top 50 chemical的行列了。在下看来,真正的特种化学品之王非Evonik Deguss莫属。
德国公司自称化工业发源于德国,二战期间德国法本公司几乎与全球化工业抗衡,二战后法本分裂(或者说复原)为拜耳,巴斯夫,赫斯特,现在赫斯特早已解体,拜耳无心化工,巴斯夫注册为第一家欧洲公司不再是德国公司,德国的化工业要看Evonik Degussa了,下面是Henkel(消费型化学品),Merck, Lanxess, Wacker, SudChemie等等。

Degussa在本人看来的问题是:
高层政治动荡剧烈,多少影响中国业务,也影响了军心。
总部整合力薄弱。很多欧洲公司/德国公司如此,不过似乎以Degussa为典型,尤其是对于称霸的JV们。不过,地方诸侯们理由也很充足,“总部不了解具体情况,又不对Ebita负责,凭什么来指手画脚?”


Lanxess本来是拜耳的传统化学品部门和传统的聚合物业务组合独立而成,短短几年从亏损走到正常盈利可称为佳话,不过从长期看过于依赖合成橡胶业务,其他部门零零散散“良莠不齐”,即使在橡胶领域,在国内市场也是远落后于竞争对手的战略布局,市场和技术节节让步,可能除了个别独家产品外压力将在暗中越来越大。Lanxess自从5,6年前成立以来在国内并无重大项目,自身业务跑输于化工业在中国的大盘,更落后于多数欧美同行在国内的发展(近几年来,多家欧美化学公司在国内建立“多用户基地”,或者在漕泾,南京,张家港,宁波,常熟,南通,天津等兴建数亿美元的新项目,十亿美元以上的项目亦不鲜见),不过历来媒体和公关宣传激进,行事高调夸张,与其规模、行业性质和涣散迟钝的发展所造成的反差常为其它化学公司谈资,令人莫名惊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