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用什么药膏:大成拳现状与王芗斋站桩真传法解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7:10:38
大成拳现状与王芗斋站桩真传法解秘
                     《精武》2001、11 作者 王起飞 弓良
我们那儿有一位练大成拳 已有八年的习者,却没有大收获。这一现象,在大成拳圈内不算稀罕,可以说很普遍,甚至成了本门的一大困惑。那么,其中的根本原因何在?
   听不少习大成拳者说,自己名师没少拜,功夫也练得很刻苦,其它像什么经济、环境、时间等条件,也达到了练功所需要的程度,为什么“一触即发,放人于丈外”的那种潇洒功夫,就是难以上身呢?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自己。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现在的大成拳练功站桩,大都存在着方法、本质上不清的问题。也就是说,根本不是王芗斋先生训练弟子的那种“吃功夫”的法门。现在的站桩,只从外表看,似与芗翁 要求的相差无几,在理法上,也是照芗翁  的“葫芦”画的瓢。而这种“形似”,恰恰有违大成拳创立者的初衷,与其真传练功法,相差了不知凡几!
  如果我们查一下芗 过去的“闭关”训练,一个周期,只带十个弟子。而现在的大成拳教学,则多多益善,这种大帮轰似的训练,能带出高水平的弟子来吗?
  有人说,照书或教材、VCD去练,差不到哪儿去。依笔者看,也误人不浅。上述资料,只有参考价值。
   据芗翁  的训练法则,只有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训练环境中,勤练勤悟,反复揣摩,才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大成拳先贤赵道新先生曾经指出:牧羊式训练法是不行的。”
   说了半天,究竟什么是大成拳的真传秘法呢?

芗老之女王玉芳先生公布《大成拳谱》实乃武林幸事,该谱揭示芗老拳学之真谛。下面笔者根据多年修炼中会武道,解读其点滴,以飨同道。
  芗老在《大成拳谱》中说:“大成拳试力的动作,讲究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蠕动即是姑荣、鼓蠕)。鼓蠕的动作虽微不可见,却是全身皆动。大成拳的要求就是要一鼓蠕就能把力发出去。此种蠕动正是功夫到了体成一块的整劲之动。蠕,是一种爬行的软体肉虫,它的动作很微小,但一动则全身皆动,这是它特有的本能。我原意是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可能是由于不理解或理解得不深,有人却把我的话说成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请问,不动怎么能打人呢?这也可能是因为不理解,也可能因为蠕动二字与不动的读音易混吧。”
  动是绝对的,不动是相对的。有不少大成拳求学者不明白“不动”其实是“蠕动”。“蠕动”十分准确形象地描绘了大成拳站桩、试力的肌肉运动模式。由于肌肉的粘滞性和肌肉连结“体成一块”的整体性,决定了只能是“蠕动”,而不可能是简单的伸缩和明显的位移运动。这种不显眼甚至看不见的“蠕动”形式正是中华武术独有的,绝非简单的移动运动。
  试力要缓、匀,运劲如抽丝。肌肉呈“蠕动”状态,在外形的微动“蠕动”中能更好地保持运动的六面整体力。那种明显的“推拉”试力、“伸缩”试力是根本试不出六面整体力的。当试力功深后,“小动”也可,“大动”也可,但不论怎样,内部的肌肉“蠕动”是不变的。不论怎样进行试力,都要柔若无骨,每个关节、肌肉都要松开“蠕动”,像槐虫一样。可以说,没有整体肌肉的连结“蠕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试力。
  “蠕动”表现在站桩上就是一种外形未见其动,内在却生生不已的“蠕动”。此时的“蠕动”显得更加微妙。所以说,站桩绝非“不动”,而是“不动之动”,即“蠕动”。正如吾师杨鸿尘先生在其著名的《王芗斋拳学》中所说:“站桩并不是呆板地站在那里,而是在找动,也就是松紧贯穿站桩始终,功力越大肌肉本体感觉越大。站桩时要在不动中求微动。”这是对“蠕动”的科学解释。
  现在,许多大成拳爱好者六桩多年而毫无所得,就是因为他们死站桩、站死桩,站在那里不动地进行所谓的“意念”训练,而肌肉根本没有得到“蠕动”的锻炼。
  芗老的“蠕动”之说,一语道破大成拳之天机。为了准确地表达不动之动,芗老用了“蠕动”。
转自:潛龍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