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紧急疏散平面图:王建民:台湾大选中的经济因素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6:40:58

经济因素是影响台湾大选的众多重要因素之一。不过,经济议题十分广泛,对大选的影响过程十分复杂,不同的经济因素、不同的经济议题对大选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然而,在台湾过去三次大选中,经济因素未构成影响大选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完全是由偶然因素决定的。


  但不可否认,经济问题与社会各个阶层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选民尤其是中间选民与经济选民最为关注的议题,是影响他们投票意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一、宏观经济形势对大选的影响


  宏观经济形势好坏或者说经济大环境对大选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如果经济形势恶化,经济增长大幅下滑或出现负增长,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自然对执政者的争取连任是一大考验,胜选机率降低,对在野党而言则是夺取政权的好机会。如果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呈现“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特征,民众收入显著增长,民生大幅改善,则绝对有利执政者的连任。


  就目前台湾宏观经济形势观察,呈现较好的中速增长态势,在去年增长10.8%的基础上,2011年仍有5%左右的中速增长,对争取连任马英九而言是一个较理想的经济发展状态。


  失业率也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5.9%降到目前的4.5%左右,并力争在年底前降到4%以下,改变了马英九上任之初高失业与就业困难的局面。物价虽然呈现增长状态,但仍属温和增长,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问题。因此,目前台湾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发展现状,相对有利马英九的选情,民进党在经济上“打马”的着力点不足。


  不过,台湾经济形势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大,未来半年之内仍存在诸多变数。最近以来,美国债务评级调降引起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担忧与国际股市大跌,进一步增加了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日前台湾“主计处”鉴于国际经济形势调降今年经济增长率,由原预计的5.08%降5.01%。如果国际经济形势恶化,欧美债务危机扩大,对台湾经济、股市、汇市将生产重大影响,若马当局应对不力,就可能冲击马英九的选情,从而为在野的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提供机会。尤其是外部因素对台湾金融市场(股市与汇市)有重要影响,若在大选前关键时刻发生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就会影响到选情。目前,台湾约有880万股民(约为选民人数1700万人的一半以上),若选前出现股市持续大跌,投资者或股民的利益受损严重,就可能改变投票意向(不投票也是一种影响)。


  二、候选人财经政策对大选的影响


  候选人的财经背景与财经政策主张,对选民投票意向与大选结果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作为中间选民和经济选民观察候选人与决定投票对象的重要依据。在上届台湾大选中,民众对民进党执政后经济形势逆转的忧虑、对国民党过去执政“经济成就”的感念、对马英九提出“六三三”经济发展设想与“(经济)马上好”的强烈期待,对选举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是马英九赢得中间选民与经济选民的关键所在。


  新一届台湾大选,马英九与蔡英文的财政主张还没有完全出台(未发表“财经政策白皮书”),但可以大致观察到“双英”财经政策主张的方向与差异。马英九以“黄金十年”作为未来台湾经济发展的远景与方向(尚未有具体明确的方案),重视经济的长远发展。“稳健、务实、开放”是马英九财经政策的基本思路,尤其重视大陆经贸政策的开放与两岸经济合作对台湾经济的重要性;产业政策以“六大新兴产业”与“四大智慧产业”为主;财税政策以公平、轻赋(降税)为主,增税为辅;在环保与经济发展问题力争平衡处理,尽量不因环保问题影响经济的发展,但也不忽视环保问题。


  相对的,蔡英文的经济政策主张有很大不同,基本上是“反商”的,明确提出反对“(经济)成长挂帅”,反对“出口导向”;主张发展“在地经济”,要翻转“重工轻农”政策,有明显的“重农主义”色彩;在环保与经济发展问题上,强调“环保先于经济”,“环保重于经济”,因此强烈反对在岛内发展石化产业、反对核能建设,提出“核四兴建不商转”与“2025年实现非核家园”主张;在两岸经济合作及对外经济关系上,强调以国际框架(重点是WTO)处理两岸经贸关系,主张抽象的“由世界走向中国(大陆)”,反对直接与大陆的经贸往来与两岸合作框架,反对与抵制ECFA,认为台湾经济不能过度依赖大陆;在财政政策上提出平衡预算,提出不动产交易税制改革,对投资性质的不动产交易所得(非自用住宅)逐步实行按实际交易价格征税,但没有完整配套的财税与社会福利政策。


  从马英九、蔡英文的财政政策比较看,马英九重视经济发展,重视两岸经济合作,对经济选民有一定的吸引力,在选举中相对较具优势;蔡英文的经济政策思维与主张具有明显的“重农主义”及“反成长”、“反商”、“反ECFA”与“反全球化”的色彩,较为空洞与抽象,对经济选民缺乏吸引力,在选举的经济议题上居于劣势。但马英九被贴上“执政无能”标签后,会影响弱势经济选民对马英九的支持。


  另外,马当局未吸取“六三三”选举政见未兑现受到攻击的经验教训,日前又提出年底前实现经济发展的“五四三二一”政策目标,若不能顺利实现,又将成为选前关键时刻民进党攻击的重要把柄。


  三、选民经济民生感受对大选的影响


  经济形势或经济因素对大选的影响,更重要的表现在选民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对利益分配的认知与对民生的直接感受上,而不仅仅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


  目前台湾经济形势与重要经济指标在全球范围内均属较为理想状态,但台湾民众的期望值较高,承受经济压力的能力较低,因此对经济现状并不满意,抱怨甚多。


  从民意调查与台湾民众的直觉感受观察,台湾民众并不十分满意台湾经济形势表现,认为工资偏低,收入增长缓慢,物价偏高,实际失业率仍高,生活压力大,贫富差距扩大,因此被称为“经济无感”或“复苏无感”,即普通民众认为他们没有直接感受到经济成长的好处,没有明显感到自己生活的改善。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台湾4%的失业率,与欧美发达国家与许多发展中国家10%左右失业率相比,属于低水平,即使大陆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超过4%,实际失业率更达8%。台湾的工资增长放慢,这是台湾经济步入成熟阶段与发达经济体的普遍特征,不能与大陆上升时期的工资增长速度相比,就绝对值而言,大陆的工资水平与台湾有很大差距。台湾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属于中上水平。


  台湾的财富分配与贫富差距在扩大,但台湾基尼系数只有0.35左右,依国际标准属财富分配平均状态。显然,台湾民众对经济增长“无感”与对民生现状的不满,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对党有意扭曲与媒体误导造成的。民众的这种“无感”认知对马英九的选情不利,但这并不表示蔡英文会借此赢得民众的信任与期待,因为民进党过去执政的经验是比“经济无感”更糟糕的经济衰落。蔡英文空洞不实的经济政策主张与治理能力也受到选民的质疑,因此很难在民生议题上得分。


  另外,与民生与贫富差距相关的经济利益分配对大选有重要影响。经济利益分配涉及税收、工资、收入差距等多方面,主要与执政党与当政者的政策有关,对马英九的选情相对不利。


  马当局调升公务员工资,虽然会得到公务人员的肯定与支持,但却引起更多的非公务人员的不平与不满意;马当局决定提高基本工资5%,却引起工商企业阶层的不满,认为增加成本,削弱竞争力,同时因提高工资幅度与劳工阶层的期望有差距,也未获得劳工阶层的肯定,而是表达了不满。


  民进党善于观察民情,蔡英文主打贫富差距、失业与弱势经济群体议题,而且认为马当局在施政上更照顾大资本家、工商集团利益,而忽视劳工与农民利益,也制造矛盾,增加民众对马当局的不满。在这一问题上,马英九相对被动,对连任较为不利,在野的蔡英文则较为主动,相对有利。


  四、财政赤字与债务危机对大选的影响


  以希腊为首的欧洲五国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上限政治争议,也让台湾的债务问题浮上台面,受到关注。


  目前,台湾的财政与债务问题也十分突出,成为影响大选的重要因素之一。台湾在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借债上限,即“中央政府”债务(指未偿还余额)占前三年GDP平均比例不得超过40%,“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合计债务占前三年GDP平均比例不得超过48%。然而,台湾实施民主政治之后,由于财政支出不断扩大,预算外的“特别预算”不断增加,而财政收入增加有限,导致政府不断举债来满足施政与建设支出需要,于是政府债务不断增加,财政形势持续恶化。


  依台湾“财政部”出版的《财政统计月报》统计,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第一年,“中央政府”债务首次突破2万亿元(2.4万亿元),较上年大幅增加1.1万亿元,如此大的增幅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2003年首次突破3万亿元,到下台前的2007年增加到3.7万亿元,即民进党执政八年,“中央政府”债务增加了2.4万亿元。马英九上台执政后,遇到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危机与“八八大水灾”,政府支出持续扩大,而税收却出现短缺,不得不大量举债,马英九执政三年来借债超过4000亿元。


  预计到今年底,台湾“中央政府”债务将接近5万亿元(4.9万亿元),与马英九上台时的3.7万亿元相比,债务净额增加了近1.2万亿元。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债务占前三年GDP平均比例为34.4%,已逐步逼近“中央政府”举债上限40%的临界点;“中央”与地方政府1年以上债务达到5.25万亿元,占前三年GDP平均比例达39.2%。


  事实上,台湾“中央政府”债务远不止4万多亿元,而是其数倍之多。台湾“立法院”预算中心估计,包括潜藏债务及“非营业基金”举债等,合计债务总额达13万亿元以上,相当于台湾GDP总量。更有学者估计,若加上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台湾各级政府债务总额将超过20万亿元。可以说,今天台湾当局已是债务累累,到了爆发债务危机与政府破产的边缘。


  蔡英文看准国际社会对债务危机议题的关注,开始主打财政与债务议题,直攻马执政弱点。蔡英文推出“十年政纲”第一个政策便是“财政与税制”,批评马英九执政后财政赤字不增加,政府债务扩大,三年债务超过民进党执政八年的债务,是“债留子孙”,并提出如果民进党重新执政,力争四年内财政减半,八年实现零赤字,而且要推动不动产交易价格登记制度。面对蔡英文的财政与债务攻势,马当局则给予回击,强调台湾财政稳健,债务在合理水平范围之内。但不可否认,执政的马英九在这一问题上面临较大压力,陷于被动,蔡英文则相对主动,对选情较为有利。


  五、农民问题对大选的影响


  农民问题不仅是农业与农村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敏感的政治问题,在全球如此,台湾更是如此。农民问题很难有一套理想的解决办法。台湾农民问题涉及非常广泛,目前的争议就有农地征收问题、用水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地层下陷问题、农舍建设问题、农产品征收问题、农产品价格与滞销问题、农民福利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老问题,非始自今日,但却因偶发事件被炒热,因选举而敏感,常常会被政客利用,从而很可能成为影响本次大选的重要因素之一。


  去年国民党执政的苗栗县爆发大埔征地农民抗争事件,弱势的农民受到全社会关注。今年以来,农民问题又接二连三的爆发,进一步增添了农民问题对大选影响的变数。7月中旬,“台湾农村阵线”、“捍卫农乡联盟”等数十个农运与社运团体及各地“反征地自救会”,发动数千农民齐聚台北市凯达格兰大道,开展游行抗议活动,高呼“反圈地!反抢水落石出”,并提出三点诉求:第一,立即修正土地征收条例,反对政商与农抢地;第二,要水资源分配正义,反对政商与农抢水;第三,还我粮食自主安全,反对忽视台湾农业。


  这一事件让农民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就在农民抗议土地征收问题的同时,台湾又出现了严重的香蕉与木瓜等农产品滞销问题,价格一落千丈,蕉农、瓜农忧心忡忡,引起更多人对农民与农业问题的关注。


  马当局不得不多次南下考察,接近农民,听取农民声音,并迅速采取多项保护农民利益的措施。但能否迅速见效,让“绿大于蓝”的农民群体支持马英九,则存在疑问。


  农民抗议游行活动与农业议题炒热之后,已影响到农民对双英的支持变化。


  民进党民调中心主任陈俊麟表示,农民事件重挫马英九在南台湾与农民中的支持度,而蔡英文在云嘉南、高高屏等农业县领先马英九的幅度已由15%扩大到20%。


  短短数日之内,马英九的支持率由41.2%下降到37.3%,下降了三点九个百分点,换成选票为73万张,等于马英九失去了一个屏东县的选举人口。目前台湾农(渔牧)户为75万户,约300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13.2%(2008年)。在双英选情呈现五五波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农民抗议活动与农民产品滞销问题等“三农”问题大大升高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与政治性,300万农民选票的流动对选举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可能冲击马英九的选情。


  六、环保争议事件对大选的影响


  台湾环保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马英九上台执政三年多来,在执政过程中,发生多起有较大争议的环境事件,其中包括“中部科学园区第三期开发争议”、“台北202兵工厂改建生技园区争议”、“国光石化争议”、“核四”争议、“六轻”火灾污染与环保赔偿等。


  参与环保运动的群众与过去有较大不同,从过去以环保人士与绿营人士为主逐步发展到包括曾经支持马英九的蓝营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并成为岛内“不满马”或“反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马英九满意度下降与支持率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马当局计划将台北202兵工厂改建为生技园区,引起包括张晓凤在内的许多蓝营知识分子的强烈抗议,甚至变为“批马”政治议题,环保运动变为“反马运动”。同时,在彰化县兴建国光石化项目的争议持续升级,抗议活动不断,迫使马当局宣布停建彰化县“国光石化投资项目”,虽然有助于环保运动的压力,但却引起工商界的不满与失望。不可否认,马英九上台后的多起环保争议事件及环保人士对马当局环保政策的不满,当然对马英九的选情不利。
相对的,蔡英文坚持民进党“环保重于经济”的理念与主张,是强烈的环保主义者,明确反对兴建“国光石化”,反对“核四商业运转”,因此会获得环保团体与人士的广泛支持。


  七、两岸经济关系与ECFA对大选的影响


  两岸经济关系议题不论视为两岸议题,还是视为重要的经济议题,都对台湾大选有重要影响。就作为经济议题而言,两岸经济关系与经济合作对台湾经济发展与兴衰至关重要。


  目前马英九选情最有利的集中在两岸关系方面,其中两岸经济关系与两岸经济合作颇为重要。马英九在两岸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未来会延续务实、开放的政策,推进两岸合作。


  相对的,两岸经济议题是蔡英文的弱点,对蔡英文的选举有关键性影响。


  蔡英文在坚持民进党“台独”路线与“反中”立场下,坚决否定与不承认“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最大风险。在此原则与立场下,蔡英文一直攻击马英九的两岸经贸政策是“卖台亲中”,反对两岸经济合作,反对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主张“公投ECFA”或反对ECFA,主张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路线图是“从世界走向中国”。


  蔡英文的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政策主张,让关心两岸关系发展与两岸经济合作的选民忧虑,不敢轻意投票支持蔡英文,也成为影响蔡选情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其中就台商这一群体观察,目前大陆台商组织积极参与筹设台商后援助会支持马英九,但没有台商或台商组织公开支持蔡英文,显示与两岸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台商群体多数支持马英九,对马的选情较为有利。


  结论:


  讨论台湾大选中的经济因素,就涉及影响大选的主要因素问题。影响台湾大选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蓝绿基本盘”(包括政党力量);二是“中间选民”;三是候选个人形象与魅力;四是两岸关系;五是经济形势;六是偶然因素(如类似党内分裂、枪击事件、重大腐败案件等)。可见,经济因素只是影响大选的诸多因素之一。这些因素相互交错,相互影响与制约,


  共同决定选举的最后结果。不可否认的是,经济议题与每个选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与其现实生活相关,始终是选举的基本议题与重要议题。但就过去台湾大选结果的经验观察,似乎偶然因素才是决定性因素(2000年因国民党分裂及连宋相争让陈水扁当选、2004年因“319枪击案”让陈水扁连任、2008年因陈水扁家族腐败弊案让马英九当选,但偶然因素的背后仍有一个“蓝绿基本盘”因素。如果蓝营或绿营基本盘绝对大,偶然因素的影响力就会下降,偶然因素只有在“蓝绿基本盘”较为接近或选情接近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作用。


  经济因素在大选中究竟会发生多大影响,难以具体量化与得出准确的结论。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因素在大选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如果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民众对经济现状非常满意,则对执政者的连任的很大帮助;相反,经济形势恶化,民众抱怨连连,执政者连任的几率降低,在野党上台的可能性增大。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与物价大幅上涨情况,执政者又无法很好的解决,执政候选人的连任困难增大。问题是现实的经济状况不是极端的繁荣或衰退,而是,既使有好的一面,也有困难的一面;既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这使经济形势对大选的影响变得相对复杂,不易判断,但却不容否认经济因素的重要作用。


  就明年初大选观察,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投入大选,又将形成“泛蓝分裂选举、蔡英文渔翁得利”的局面,蔡英文胜选的机率增大,偶然因素或政治因素再次成为影响选举的关键,经济因素的影响力大大降低。这就是台湾大选的特殊性与怪异性。


  作者简介


  王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