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客表单二维码:路桥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措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34:00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经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是摆在全区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路桥区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纵观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拥有一支面广量大、以农民购销户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大军

    路桥农民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信息优势,利用多年经商经验,走南闯北,开拓市场,建立销售网络,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有的自产自销,有的联户销售,有的则实行产销两地合作购销。蓬街镇是我区的主要蔬菜基地,拥有1.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年产量近6万吨。除了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外,该镇农民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寻找市场拓展销路,网络覆盖华东地区。金清镇充分发挥海涂广、河塘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年销售总收入高达3亿元。据统计,目前全区农产品产销专业户高达1.1万户。这些专业购销大户成为我区农产品流通领域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二)培育了一批档次高、上规模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基地

    从90年代后期开始,路桥各级政府将培育发展农产品产销基地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种植水果、蔬菜、花卉,发展畜禽、水产品等,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蓬街、峰江等地建起了近万亩葡萄生产基地,总产量超过1.5万吨,年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元。金清镇建起若干个规模化淡水养殖场,每年向市内外市场提供各类水产品1.2万吨,年成交额突破2亿元。此外,桐屿的枇杷、蓬街的蔬菜、峰江的杨梅和花卉等基地亦颇具规模,产品不仅满足了当地市场的需求,而且远销杭州、上海等地,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建起一批以专业市场为骨干、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农副产品市场

    农副产品市场是实现农业社会再生产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产品流通中起着重要中介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路桥农副产品市场逐渐增多,并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至2007年,全区农产品专业市场发展到40多个,年成交额突破15亿元。如路桥的副食品批发市场、路桥果蔬市场、路桥粮油批发市场、金清水产品市场,年交易量均超过1万吨,逐步形成了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农民购销队伍的建立和市场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的农产品销售,并逐渐进入全国性的大市场、大流通,销售网络覆盖10多个省市。

    但是,在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农业产业化来自于农村干部群众的实践创造,其认识有一个渐进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当前,我区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部分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地位、作用等了解甚少,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主导产业和农业商品基地的建设,但大多数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步人云亦云,处于盲目自发状态,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2)有的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不了解农业产业化对于实现农业第二步飞跃的重要意义,对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没有认真的研究,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是积积去想办法解决,而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导致运行机制的研究探索滞后,更谈不上把推进产业化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去研究、去探索、去推进。(3)不少部分对农业产业化缺乏深刻理解,有的对“龙头”理解过宽,把一些小型加工厂甚至个体作坊看作“龙头”企业。有的对“产业”理解片面,把在乡镇甚至是一个村里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生产项目也看作“产业”。这些片面认识的存在,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内部体系发育滞后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组织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最近几年外地和路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看,与此相对应的是主导产业、商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三大要素”。“三大要素”的状况决定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状况。当前“三大要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主导产业零星分散。“产业”原作为工业用语,是与社会化.大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在目前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体的经营体制下,只有把个体经营凝聚到一起,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的生产行业,才能被称为“产业”或“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中的主导产业,应该以在当地国民总值、农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为基本特征。目前,路桥一些地方的“主导产业"尚不具备这样的特征,有的镇(街道)甚至还确定了几个主导产业。由于重点不突出,依然是小规模生产,单个的农户仍然处于盲目经营状态,农产品不能做到大批量生产和销售,很难进入大流通。(2)商品基地规模小。农业商品基地建设是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产业化要求适度规模经营相矛盾的最有效的途径。最近几年,路桥虽然组织实施了畜牧、水果、蔬菜、海塘养殖等农业商品基地建设,但大多数仍然是小农式经营,基地规模小,科技含量差,商品率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生产方式的继续。(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差。一是大龙头少。近几年虽然兴办了一批龙头企业,但是大多数是年产值只有几十万元或几百万元的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开拓市场能力差,不仅企业自身不能快速发展(有的甚至处于亏损停产状态)也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形式单一。目前路桥的龙头企业基本上都是初级农副产品加工型,市场型、科技型相对较少,致使农业资源难以实现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值,产品不能实现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既影响了农民收入,也影响了农业发展。三是功能不能够完善。农业产业化要求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必须既是生产流通的载体,也是服务调控的载体。而路桥大多数龙头企业实际上只起到一定的流通作用。服务调控职能还无从谈起,因而不能很好的发挥带动作用。

    (三)运行机制不完善

    农业产业化“三大要素”——主导产业、商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运行机制把三者连接起来,近年来,虽然在各地方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碍因素。(1)管理体制不适应。现有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仍然是职能分散,条块分割,业务部门强调垂直领导,地方则要求横向联合,各有各的“顶头上司”,各有各的“尚方宝剑”。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和综合协调机构,管理上相互掣肘,调控力量相互抵消,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内耗。(2)政策法规不配套。实施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配套完善的政策法规,如龙头企业的扶持、管理,产业化组织的审批、信贷,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协调等等,都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作为准绳。目前,国家、省、市尚没有制定和出台操作性强的相关的政策法规,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3)内部利益调节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与商品基地及农户尚未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联心联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当某一种产品市场价格较高时,农民将其拿到市场上去卖高价,龙头企业因得不到充足的原料“吃不饱”而使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当某一种产品在市场滞销时,农民只好去找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又不能很好地保护农民的利益,拒收拒购、压级压价、拖欠贷款的现象也屡屡发生。同时,部分龙头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自我积累和长远发展,既不注重扩大规模,又没有建立市场风险基金,一旦市场发生波动,整个产业体系就会因缺乏风险共担的机制和自我保护能力而解体。

    (四)发展环境不宽松

    农业产业化作为新生事物,它的羽翼还不够丰满,筋骨还不够健壮,还需要社会大力保护和扶持。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环境还不够宽松,主要表现在:(1)组织领导不够得力。区、镇(街道)两级尚未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机构,尚不完善对产业化进行指导、协调、研究和探索,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产业化实施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一些镇(街道)没有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化发展规划。(2)市场体系的不够完善。就时常体系而言,农村集资市场覆盖率低,设施配套差,流通服务组织薄弱,农民自产的产品还得靠自己寻找出路。就服务体系而言,服务内容比较狭窄,手段落后,尤其是对产后服务显得更为薄弱。(3)扶持措施不落实。国家扶持资金向产业化倾斜力度不够,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因财政困难难以即时足额到位,集体经济薄弱,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从实践看,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形式就是一条龙生产、一体化经营。具体说,就是发展促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龙”型经济。就是主体农户,保障在基地,转动在龙头,搞活在流通,成龙在服务,重点在机制,关键在领导。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我区农村实际,要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尽快取得实效,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

    (一)强认识、转观念,增强产业化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应当看到,农业产业化不是简单地组织产品加工增值问题,而是由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时期、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是农村自然资源、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它的实施必然引起农村社会的重大变革。我们要从路桥实际出发,广泛开展“五破五立”的教育活动。一是破除小农经济的旧观念,树立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思想。二是破除以部门利益为中心、各自为阵的旧观念,树立按产业化组织生产的新思想。三是破除封闭型生产经营的旧观念,树立开放式生产经营的新思想。四是破除农、工、商独立生产的旧观念,树立一体化经营的新思想。五是破除“小而全”的旧观念,树立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新思想。通过深入的思想发动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为实现农业产业化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扬优势、选主导,培育产业化发展支柱

    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柱,一个地方如果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按照效益最大化、资源配置要素最佳化的原则,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选择那些市场前景好、质量效益高、投入风险少的产业作为开发重点,形成特色明显、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把资源优势真正变成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一要立足传统种养业优势。巩固优化畜牧、水果、瓜菜、海塘养殖等传统产业,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二是积极发展新主导产业。对那些目前仍是弱项,但有明显自然、经济和市场优势的项目,要重点重点组织科技攻关,力争实现新的突破。三是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特种农作物、特种畜禽、特种林果等“三特”农业上下功夫,不遗余力地开发名特优新稀产品,形成高质、高效和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同时,各镇(街道)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在进一步分析镇情、村情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产业的规划,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名优产品。

    (三)建基地、搞开发,夯实产业化发展基础

    农业商品基地建设,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基地建设要坚持“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的原则,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同主导产业的形成、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化在重点产业形成气候,重点行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名牌。同时,基地建设还必须具有较大的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就没有市场,就没有竞争力。当前,要按照区里制定的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七大农业商品基地建设。花卉基地:以峰江、路南两个街道为主,在巩固现有的2000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实行连片开发,力争三年内形成1万亩的规模。棉花基地:以金清为重点区域,大力发展棉花种植业,每年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水果基地:以桐屿、峰江、螺洋为主,进一步发展枇杷、杨梅、葡萄,柑桔生产,在加强已建果园管理,搞好品质改造的同时,着重抓好名、优、新、特品种的引进推广,每年新发展2000亩。蔬菜基地:以蓬街、金清为主,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等,保护蔬菜栽培,每年种植商品蔬菜1万亩,基本解决当地农民群众的吃菜问题。海塘养殖基地:以金清(原黄琅乡)为主,大力发展海鲜等规模养殖,以满足群众“菜篮子”的需要。

    (四)拓市场、促销售,疏通产业化发展渠道

    搞活疏通,开拓市场是发展“龙”型经济的命脉。要本着”物尽其用,货尽其畅“的原则,围绕市场转,拉着市场手,主要抓好三个拓展:一是从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抓起,从产地输出型向中转集散型拓展,进一步完善网络体系,重点抓好综合农贸市场发展。同时,改造、扩建、完善配套现有农村集贸市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粮食、供销部门和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壮大商贩流通队伍和中介组织,通过他们把产销触角延伸到全国各地,打开市场,以销促产。二是以培育要素市场为重点,由单一市场向多元化复合式市场拓展。要抓紧培育资金市场、劳务市场、物资市场等各种要素市场,合理配置各种要素,拉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快速发展。三是立足参与竞争,积极向外部市场拓展。如花卉苗木产业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投入,强化服务功能,完善保障体系,提高品种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增投入、重服务,提高产业化发展保障

    多渠道增加投入,强化服务功能,完善保障体系,是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要着力抓好四大保障体系建设。一是资金投入保障。采取以农民群众投入为主,银行贷一点,国家拨一点,集体拿一点的办法,广开筹资渠道,多方融通资金,尽可能多地增加对产业化的投入。今后国家支持的扶贫开发、财政信贷等方面的资金,都应重点向农业商品基地个龙头企业倾斜。二是信息服务保障。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即使准确地收集、筛选、整理、预测、分析各种信息,为农民走向市场、农业实现产业化提供服务。三是科技服务保障。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开发,每个产业都要有一支科技队伍承包,从事先进技术引进、师范、推广和技术攻关,开展技术指导、咨询和服务。积极寻求与省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借助他们技术、人才、信息密集的优势“借梯上楼”,促使科技成果更多更快地应用于农业产业化开发。四是政策服务保障。根据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制定相应的扶持,保护政策,在资金、物质、场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六)建机制、调利益,连接产业化发展纽带

    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互惠互利、共荣共衰的原则,建立、健全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经营体制和经营机制,妥善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关系,龙头企业与其他服务组织的关系。为此,一要提高农业和农民的保护地位,针对农业的弱质性和 农民的分散性,制定相应的政策,使龙头企业本着“欲取先与、让利于民”的原则,把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利润让利返还农民,通过发放预付定金、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赊销良种和其他农用生产资料。以及对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等措施,扶持和保护农民发展生产。二要强化契约关系。通过签定经济合同,明确界定各方的责、权、利,实行规范化管理。三要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以股份制的形式,把各方联系起来,形成利益更为直接、关系更为密切的共同体,使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七)抓领导、转职能,抓好产业化发展关键

    发展农业产业化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实行强有力的领导。一是成立专门机构。要成立农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总体方案,组建工作班子,研究重大决策,督促检查评比。二是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各级领导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措施,解决新问题,并注重发现、培养和总结一批覆盖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样板群体,推广典型经济,带动面上工作。三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各级领导工作责任制的主要内容,采取责、权、利相结合的办法,一项一项、一级一级地分解目标任务,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考核。通过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促使各级领导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讲实话,想实招,鼓实劲,干实事,求实效,促进路桥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