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消防总队军衔:大江大海的妇人之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1:17:00

大江大海的妇人之见

(2010-01-05 10:23:41)  分类: 杂文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年份。由于同西元1949年正好构成了中国传统的一个甲子,因此,去年不少文化上的事情,都与60年前有关。去年下半年,我偶尔风闻台湾出了一本书,叫做《大江大海1949》,有台湾朋友推荐一定要看看,我没当回事。后来在北京,几次听人说起这本书。其中一个文化人,写文章习惯性堆砌大量术语和自创新词,在一次交谈中也拿这本书说事。在针对西元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业时,这位文化人引用那本“大江大海”说,要从失败者的立场来看1949。他并且说,从个人遭遇上看,没有失败者和胜利者,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由于当时本人没见过这本书,不便说什么,但听着这番话,总是觉得很不舒服。最近,另一位热心的朋友使我见到了这本书。
    该书的作者是龙应台,台湾比较著名的一个女作家。我在该书中得知,从西元2008年起,她就进入“闭关”状态,全力以赴地写作此书,似乎就是为了赶上从西元1949到2009这个甲子周期的末班车。应该说,从出版策划上,这个目的达到了,该书终于在西元2009下半年面市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结合了龙应台本人父母辈的家庭经历,以及一批台湾名人父辈及个人经历,描述西元1949年渡过大江大海的人们。写得很细节化,很微观化。看完此书,我只能说,龙应台对于西元1949年那段历史的认识,真正体现了妇人之见。尽管她力图显得大气,显得全景式描述,但骨子里依然是妇人之见。我在此书中感受到作者的一个心态,她并没有直接描述出来,但是,转弯抹角,花了很多的笔墨,这个潜在的心态,其实是很明显的。
    这本书的书名上有“1949”,我在前文提到,书中的“主要”内容是西元1949年渡过大江大海的人们,敏感一点的读者就会问,那么“次要”内容是什么呢?次要内容是西元1945年。1945年有什么内容?德国战败,日本战败。因此,作者的这本书的确都站在战败者的立场。但是,作者没觉得这样的“合并同类项”有点不妥吗?作者真的认为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德国纳粹的失败,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是一样的吗?在我看来,作者为了达到其他目的,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什么是作者的其他目的?我们只要看看作者针对德国战败、日本战败所树立的对立面就知道了。
    战败国的对立面就是战胜国。理智一点的人都会知道,德国作为战败国,它的对立面是整个盟国,包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等。日本作为战败国也一样,它的对立面也包括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等。但是,作者在描述这两个战败国时,非常刻意地挑选了对立面战胜国中的某一个国家。具体点说,作者描写德国战败,不说美国和英国等战胜国,只说前苏联这个对立面;作者描写日本战败,也很少说美国等战胜国,更多只说中国这个对立面。由此,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在模糊战败、战胜的界限时,在模糊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时,是有极为明确的选择性的。举例来说,她描写一个德国士兵值得同情的个人遭遇,其对立面是前苏联的“野蛮”或“非人道”;她描写一个值得同情的日本士兵时,其对立面是中国的“落后”和“愚昧”。因此,我想问一下作者,她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模糊战胜与战败的意义,模糊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为何不把美国、英国也一起拖进来,而只强调德国对前苏联,日本对中国?我知道她不会回答,我就替作者回答了,因为,那是作者头脑中冷战意识的延续。她不太好意思彻底颠倒战胜和战败,但为了冷战意识,作者只好将冷战的价值判断与二战战胜、战败调和一下,从而强调前苏联对德国、中国对日本战胜战败都没有意义的主张。缺乏头脑的人,也许在作者营造的人道主义、个人遭遇等悲天悯人的氛围中,不由自主地接受了她的观念。但是,跳开作者预设的陷阱,我们只要问一下,作者如此处心积虑地模糊战胜与战败、正义与非正义,美国、英国、法国答应吗?肯定不答应。所以作者在干这件“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只好尽量不涉及美国、英国等战胜国。
    那么,龙应台真的是要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翻案吗?她没那个勇气,也没那个胆量。她真正的目的,是要说西元1949年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个战败方,也就是国民党。这是作者一个极为拙劣的逻辑关系和类比手法:为了说明1949年共产党、国民党战胜战败没有意义,她便要说1945年德国、日本的战胜战败没有意义。但是,德国、日本的战胜战败并不能完全否定,她便为德国、日本挑选了特殊的对手,而不涉及其他对手,而这个挑选的价值标准就是冷战意识。正好,台湾海峡两边曾经也处于冷战之中。龙应台借助顽固不化的冷战意识完成了自己极为牵强的逻辑关系,我为何说她是妇人之见?不因为她是个女性而产生的性别歧视,而是因为,冷战早已经结束了,她居然还如此念念不忘,还为她不灭的冷战意识,编织如此巨大的一个陷阱,有什么意义吗?
    要我说,龙应台费尽心机地做这件事,无非就是一个面子。在描述西元1949年战败一方时,作者所借助的大多不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而是当今较为著名的台湾精英,涉及政治、军事、科技、实业、文化等各个领域,包括她本人。作者此举意欲何为?我替她解释一下:西元1949年国民党在军事上战败了,那不算什么,你看,几十年之后,远离了那些军事战败的命运,我们不是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吗?对比一下德国和日本,作者为这两个战败国刻意设置的对立面似乎也同样:对于德国来说,它后来不是比作者为它设置的唯一对手——前苏联,更发达吗?对于日本来说,它后来不是比作者为它设置的唯一对手——中国大陆,更发达吗?因此,作者无非是想说,对于台湾来说,台湾后来不是比大陆更发达吗?所以,战胜战败有什么意义?
    然而,龙应台在冷战意识下这个复杂的拐弯抹角,遇到了一个大的问题,她如果早二十年说这番话,似乎还能理直气壮,还能有点底气。但是,如今,在西元2009年还说这样的话,底气已经不足了。我们不说今天的德国与俄罗斯,只说今天的中国与日本,只说当下的大陆与台湾。如今的日本还有多少底气向中国叫板?如今的台湾还有多少底气,对大陆同胞展现自己的“发达”?所以我说,龙应台只是一个放不下的面子问题。她把当初国民党的失败看成一个没有意义的军事失败,但是我们台湾不是还比你们大陆发达吗?然而,进入21世纪,台湾与大陆相比,在经济等多项领域都不再有优势,作者还是想借助台湾曾经的、短暂的“更发达”,来表达台湾今后仍将超越大陆的自我优越心态。所以,我才说她是小家子气的妇人之见。
    我也认识一些台湾朋友,我与台湾朋友相处的原则很简单,合得来就多交往,合不来就少来往。这与我对其他人的交往原则是一样的,何必在人与人之间在添设其他的障碍,尤其是冷战的界限?“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大陆与台湾,本来就是兄弟,本来就是一家人,在当今世界环境中,双方更应该看到,兄弟团结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何必再斤斤计较于那些无谓的“面子”?连战先生说得好,大陆与台湾应联合起来,共同去赚世界的钱。龙应台却为了自己那点面子,不惜在地球上飘来荡去,找到一大堆为己所用的个体小故事,为自己陈腐的观点编织了一个可怜的外套。实际上,这个外强中干的面子工程,只能让我觉得作者愈加可怜。但是,我们又何必与这种妇人之见过多计较呢?龙应台似乎还接触过佛教,佛教说要“拿得起、放得下”,什么时候她能真正“放得下”,什么时候她才能超越自己的妇人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