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知青网:从“心”关爱老人(不吐不快)人民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02:31

从“心”关爱老人(不吐不快)

李红梅

《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2日   19 版)

  社会再多的关怀,也替代不了家庭的精神关爱。一个人老年阶段的幸福指数,更能体现全社会的幸福指数

  

  最近,在媒体上看到几则关于老人的报道:北京房山区一位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因为想回家和女儿住在一起,曾两次试图自杀;江苏徐州一位老人,因为儿子没来探望自己,欲将儿子告上法庭,后经调解才作罢。

  这些新闻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如今的老人普遍缺乏精神上的关爱,尤其是来自子女的精神关爱。

  有一句俗语说得好:“树老怕空心,人老怕冷清。”电视上也有一则公益广告:一位老人在家做好了饭等子女回家,结果子女们纷纷打来电话,都说不能回来吃饭,他们不是去应酬就是去补课、健身,陪伴老人的只有电视。可是,现实生活中,身边冷清的老人越来越多。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到1.78亿。其中,空巢老人在城市占一半以上,农村的留守老人也在不断增多。30多年后,我国的老龄人口达到4亿的峰值,由于他们的子女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将会更多。虽然,政府部门不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政策,社会各界也关注到了老人的状况。然而,社会再多的关怀,也替代不了家庭的精神关爱。

  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老人最需要的是心灵上的安慰。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生活在世上,就希望幸福,而幸福不等于物质丰富,还需要心灵的满足和快乐。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精神需求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老人由于生理变化,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降低,心灵更加无助和没有安全感,更需要精神关爱。对于生病卧床老人来说,医疗护理需求占第一位;对于健康老人来说,精神慰藉占第一位。而来自子女的精神关怀,带着亲情的温度,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加贴合老人的心灵。近日,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公布了一项家庭幸福感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需求由基本生存和物质需要,向归属感、安全感、心理健康等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转变。这种需求在老人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同时充分印证了老人渴求精神关怀的心理。

  可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抱怨关爱老人太难。网上有这样一段话:“30岁的男人:世界大着呢,孩子小着呢,事情多着呢,钞票少着呢,别人笑着呢,老婆骂着呢,日子长着呢,俺正忙着呢。”年轻人生活压力很大,需要应酬,需要拼搏,往往不愿意花时间陪老人。很多人认为,能让老人吃好穿好,就是尽孝心了。因此,“常回家看看”成了一句口号、一种奢望。

  从“心”关爱老人,其实并不难做。对于年轻一辈来说,更多的是举手之劳。一句问候、一个电话、一封家书、一次探望、一场活动,就足以温暖老人的心。古人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中华民族关爱老人的传统,应该传承和发扬。政府除了规定子女的赡养义务,还应制定措施鼓励引导子女敬老爱老。因为一个人老年阶段的幸福指数,更能体现全社会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