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岗区国土局:从“灯戏茶乡”看文化创意引领特色产业壮大升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1:50:49

从“灯戏茶乡”看文化创意引领特色产业壮大升级

 

                               于永超

              

 

摘要:“灯戏茶乡”的文化创意,联结了传统民间文化与茶叶文化,实现多元文化的内部融合;贯通了民俗生态文化与绿色产业的桥梁,使文化与茶叶、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互动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它还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丰富内涵特色,又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六次产业化”发展的“恩施模式”。

 关键词:灯戏茶乡;文化创意;特色产业升级;基地建设

 

恩施市白杨坪乡是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灯戏)之乡、恩施州特色农业(生猪)乡镇。“十一五”期间,白杨坪乡坚持“一体(以茶叶为主体)两翼(生猪和林果业为两翼)”发展思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着文化创意引领特色产业升级的发展新模式。2010年11月1日,白杨坪乡党委书记、乡长王国玮引着我们一行参观了正在建设的生态茶园文化走廊,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建设规划。在欣赏茶山美景、享受 “楼、台、亭、阁” 民俗建筑和环绕特色产业的水泥路面交通线路建设成果的同时,也接受了一份委托,带着任务思索、体味着“灯戏茶乡”建设规划的文化创意谋略。

一、两大文化携手合作,着力打造灯戏茶乡

“灯戏茶乡”的文化创意,首先联结了传统灯戏文化与茶叶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对接融合。

白杨坪乡的灯戏,俗称“唱灯(儿)”,以洞下槽村一带的“羊角灯戏”最具“恩施灯戏”的代表性。因其班底规模、活动范围较大和历时较长,演出的代表剧目《雪山放羊》,在参加1955年湖北省汇演中获奖,经湖北省戏曲界鉴定,定名为“恩施灯戏”,列为恩施五大地方戏种之一。 [1]

恩施灯戏是起源较早的一个民间地方剧种,系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于清乾嘉年间由四川传入恩施。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关于川剧形成概况的记载,恩施灯戏源起四川灯戏,四川灯戏是川剧的“祖宗戏”,广泛流行于农村。恩施与四川山水相连,文化习俗相近或相似,语言也相互沟通,因此,“灯戏”一经流入恩施,并与本地文化习俗、语言等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剧种——恩施灯戏。从其流入、演变的历史进程来讲,恩施灯戏从流入至本土化、定型化,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恩施州所属的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及建始县广大农村,是恩施州土家族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剧种之一。

据《恩施灯戏》中记载,恩施灯戏班第五代传人唐世东(1986年去世)是恩施市白杨羊角坝(今洞下槽村)人,他16岁师从灯戏艺人谭成宏学戏,“1920年(庚申)领衔组建羊角坝民间职业灯戏班,于羊角大坝新街开场之期正式演出,所演代表剧目有《雪山放羊》、《双拜寿》等四十余出。”“1956年,《雪山放羊》文学剧本在《湖北文艺》上发表,署名口授者为唐世东、谭朝绪、方珍梅,整理者为金如斋、黄显道。同年8月,《雪山放羊》单行本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灯戏《雪山放羊》由此 声海外。”

恩施灯戏先后进入湖北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前班主廖南山和现任班主孟永香均由恩施州人民政府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09年孟永香被列入我州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民间艺术大师”行列。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为灯戏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

从地理位置上讲,灯戏是二龙寺四大地域文化之一。[2]二龙寺是民族文化的富集带,灯戏、傩戏、斋艺(佛教道士做斋)、农耕(薅草锣鼓)文化这四大地域文化均以锣鼓家什为器乐,以唱腔为表述手法,以跳动为肢体语汇,传达出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景,从而构成了同一地域中既各自独立而又紧密关联的民族文化派系。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更加久远,茶神、茶祖、茶圣都留下了许多古老的茶文化传说。

茶神神农,在鄂西北山区发现和利用了茶。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解之”。《茶经》对此佐证:“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在十堰武当山区发现了茶并利用,成为中国的茶神。武当道茶从神农氏发现,老子创立茶道、茶规、茶礼,到道教信徒传创道茶,品茶论道,修性养生,追求长生不老,后又流传民间,进入百姓家。武当道茶现已被评为湖北第一文化名茶,[3]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三国时代蜀军丞相诸葛亮,不仅给后人展示了“羽扇纶巾谈笑间”的军师风范,而且年少时在武当山学会种茶、采茶、制茶,征战中将茶种带到云、贵、川地区,向少数民族传授种、采、制茶技术,为普洱茶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茶品牌之一做出了贡献。云南茶区少数民族尊奉孔明为茶祖,茶树称“孔明树”,茶山为“孔明山”,每年农历7月23日举办一次纪念孔明的“茶祖会”。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在佐证“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同时明确指出“名茶兮出于净土,名士兮恋其故乡,茶如人生兮,经寒暑而质未变,人生如茶兮,历贫富而志犹强。” 从而更加丰富了“品茶论道,感悟自然,修身养性,惠及天下”的茶品人格哲理内涵。

白杨坪乡自古至今都位居川宜交通要道上,在鄂西北茶文化向大西南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然受到极大影响。其种茶历史长远,茶饮习俗根深,在作者的百年老宅还可见篼围直径1米以上的老茶树。目前,318、209国道和高速、铁路线贯穿境内,加之土壤、气候等生态环境都为发展恩施富硒有机茶叶基地创造了良好条件,形成了“灯戏茶乡”建设的独特区位优势。

二、生态茶园文化走廊,多元文化的复合体

杯中茶味浓,儒释道相融相生。儒、释、道是中国三大本土宗教,即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文化上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表現在哲学思想、中国医乐学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等方面,故有人以为:“中国根底全在道教”。道教对医乐学的贡献之一,就是茶的药疗和修性养生价值。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愈来愈繁荣昌盛。佛(释)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儒家学說从关心現实的人生問題,到对宇宙根本問題的思考,從宇宙论的高度來对社会伦常加以论证,将“三纲五常”等上升为能与宇宙本体相通的行為規范,形成了“理学”。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与儒、释、道、灯戏相互关联的还有一种宗教文化——巫教傩法[4]文化,在二龙寺地域文化空间中(三岔乡)被命名为“傩戏”(冲傩还愿法事)。巫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因以巫师为核心展开宗教活动而得名。巫教的“法”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法事项目。有打邪家、开路、印七、踩灯、牛角道场、冲傩还愿、过法、起水、塞屋、塞寨、推寨、玉皇会、千人会、万人缘、求雨、求嗣、保胎、开财门等20多项,每一项又有若干小项。二是经书。主要有《祖师经》、《二十四孝经》、(观音经》、《消灾经)、《天地咒》、《雷霆咒》、《将军咒》等。三是法器:巫师的全套法器为有竹兵三十六根、竹篙、金鞭、师刀、牛角、法衣、花冠、神坛、神棍、鸣鼓、铜锣、金牌、神印、仙旗、傩头、小山神、神圣若干(画于纸上或布上的傩面具)等。四是法术。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傩歌、傩舞、傩戏(每做一堂法事都要表演《秦童八郎》);行头道具的打击演奏;掌握生理知识和医药知识,大至人体结构,小至筋络脉路。还要知晓剪纸、书法、美术、武术、气功、咒语、画符、魔术以及操作技巧和规程等等。

上述活动在历史长河中已与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源,故“壶里乾坤大,仁智勇共通共存”。五行学说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徽、宫、商、羽;五味:酸、苦、甜、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乐、欲、怒、哀;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显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顺序。生成的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相生相克。此外还有九种颜色的说明:红、橙、黄、绿、青、蓝、紫;还有白与黑分别为仁爱、礼貌、信誉、义气、智慧、勇气、力量,还有正义和邪恶。阴阳和五行学说相结合,成为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的一种理论。古人认为必须五行俱全,命运才会兴旺。这就是所谓的占卜。 八卦学说又用“天人合一”的人天观,通过“人体运行八卦图”来反映人与天地宇宙所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关系,对指导养身、疾病治疗、康复锻炼起着指导作用,对时间医学,易医学,顶测医学的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白杨灯戏茶乡文化走廊的策划创意,是上述多元文化的复合聚集圈。其中,“乘风楼”与展示茶祖诸葛借东风羽扇纶巾的三国文化;“求雨台”彰显茶神神农创茶的道茶文化和巫教傩法文化——春耕夏作合掌向天求雨露,秋收冬藏低头伏地谢神恩;“展羽阁”内通过灯戏、茶歌、茶舞、茶艺表演等艺术形式创新茶圣陆羽茶理文化;“颐养亭”倡导茶农(仙)品茗听戏论道的养生修性文化;《白杨茶赋》竹简式文化建筑与乘风楼、求雨台、展羽阁、颐养亭建筑、不同书法、文体风格配套形成了灯戏茶乡文化体系。

白杨乡茶叶协会撰写的《白杨茶赋》诠释了多元历史文化的内在渊源与关联,融合优质有机茶叶基地和优秀文化遗产两大突出优势而提升名茶品质。“灯戏故土,生态优越,山水奇秀,朝霞染红千丛松林;茶乡白杨,仙居农村,和谐生息,春风吹绿万亩新茗。......恩施玉露,形如松针,绿润如玉,馨香恰似惠兰,味鲜回甘,乃茶中极品;富硒翠仁,形似莲蕊,翠滴比翡,栗香堪称茉莉,醇厚鲜长,是有机正宗。......茶圣陆羽著茶经,茶仙迷戏品茶韵。人生如茶,去邪而求其正;人品如茶,去浊而求其清。......杯中茶味浓,儒释道相融相生;壶里乾坤大,仁智勇共通共存。古茶为神道,茶济苍生;茶祖引造,造福千庶,实为厚德也。今茶为国饮,茶行天下;茶业中兴,兴隆万家,谓之盛世也。”

三、文化创意时代,助推“六次产业”健康发展

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和“溢出效应”,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灯戏茶乡”的文化创意,贯通了民俗生态文化与绿色产业的桥梁,使文化与茶叶产业、生态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对接互动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创建了“六次产业”发展的“白杨模式”。

“六次产业化”的概念,是由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他指出可以通过第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户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利润,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属于第一产业,加工制造是第二产业,销售、服务、文化创意等为第三产业。“六次产业化”,把农产品的产、加、销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大农业”的发展理念。“1+2+3”等于6,“1×2×3”也等于6,推进“六次产业化”,用的不是加法,而是乘法,侧重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提出如果没有农业生产,一切都是零,零乘任何数都等于零。“六次产业化”,主要是解决农产品附加值低,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收入增加的现实问题,其核心在于“一体化”和“融合”。[5] 它更加丰富了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内涵,注重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让广大农户更多的分享加工增值利润,实现富民的根本目的。

文化创意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创意设计、数字出版、数字媒体、动漫游戏等门类。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发展方式和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有价值的生产力。早在20年前,著名经济学家罗默就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但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的“创意产业”理念,则是由英国在1998年明确提出。随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发展创意产业的政策,将其视为对未来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有重要贡献的增长领域。“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用“创意”为产品或服务提供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最终提升了产品的经济价值。

在三次产业渐近融合与结构顺序调整的大趋势下,恩施州加快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优势资源开发型工业,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重点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是“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的总体发展战略的具体化,体现了科学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模式的有效选择。[6]

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白杨坪乡新发展茶叶面积达8800亩,仅洞下槽村就新发展3000余亩,全乡总面积已近3万亩,位居恩施市第二位,在恩施州“万亩乡镇千亩村”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占有了重要位置。“十二五”期间,白杨坪乡坚定不移发展特色产业和二、三产业。继续坚持突出茶叶主体地位,搞好有机茶叶基地、生猪基地、林果基地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全力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鼓励全民创业,努力实现老百姓就近就地就业;围绕梭布垭、“318” 生态走廊,利用沿线生态、产业、交通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打造以城郊休闲游、农事体验游为主题的第三产业,加大配套设施建设。[7]白杨坪乡党委和政府的决策,使我们更加相信,未来的特色产业发展前景是美好的。

四、文化创意带动产业,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

“灯戏茶乡”的文化创意,赋予了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特色。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白杨坪乡依托熊洞片区的茶叶产业和灯戏文化, 以精心打造“灯戏茶乡”为主题,建设《白杨茶赋》、求雨台、思羽阁、颐养亭、生态游步道、农家乐等人文景观,将新农村建设与茶叶产业、灯戏文化融为一体,建成生态文化走廊,为318生态休闲走廊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着力打造的熊洞朝茶叶走廊,以茶叶产业、公路建设为依托,特色民居改造为突破口,一步一景,成为恩施市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亮点。可以预计,它又将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延伸辐射还依赖于“三个紧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特色民居建设,按照市委提出的“青瓦、白墙、木门窗”的要求,着重打造318、209国道和高速、铁路沿线;坚持“规划优先、生态为重、建管并举、功能完善”原则,搞好集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不断完善功能,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二是坚定不移改善民生,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乡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继续推进灯戏等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和打造,展现白杨特色,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是坚定不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持“服务为本”,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加强宣传引导,发动全乡群众积极参与“仙居恩施”建设。

“深山明珠,白杨古镇。......乡里敦睦,村民友爱。院落笙歌演灯戏,堂上吟颂讲善书。......欣逢盛世,千载难得之机;喜看新颜,百年巧合佳遇。科学发展夸锦绣,愚公精神谱华章。昔日小茶园,今为大产业。富民强乡之道,和谐小康之基。春风荡漾桃花天,雨露沐育翡翠地。嫩芽款款,玉指尖尖。村姑巧手赛织女,园丁勤劳胜愚公。培出玉露称天物,烹饮佳茗赛神仙。香飘万里入苍穹,名扬神州进万家。” 州政协常委、民建恩施州副主委胡心木先生的《白杨茶乡赋》表达了对灯戏茶乡的激情讴歌和美好祝愿。

优秀民族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文化底蕴是生态文化旅游的本,文化创意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魂。灯戏茶乡的打造,不仅在经历着产业结构调整中河槽良田“竭水而变”的阵痛,而且还正在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州域经济社会,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 [8]拓展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程仕政、黄应柏.恩施灯戏[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4月版.

[2] 于永超.二龙寺文化旅游仙景[Z].http://www.eszy.edu.cn.

[3] 魏梦佳.“武当道茶”荣膺“湖北第一文化名茶”[Z].http://www.dayoo.com. http://www.dayoo.com  

[4] 贵州侗苗地区巫教傩堂秘技[Z].http://www.gzxxw.com.

[5] 祝金水.“六次产业化”对湖北农业的启示[N].武汉:湖北日报,2010-11-18.

[6] 于永超.论“一带两圈” 新蓝图下州域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J].北京:管理观察,2009年第5期

[7] 落实全会精神访谈:抢机遇再续白杨发展新篇.http://www.hbenshi.gov.cn.

[8] 于永超.二龙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设想 [Z] .http://www.360doc.com.

 

 

   作者简介:

   于永超(1955.03-),男,湖北恩施人,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教授,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湖北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