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外事办地址:饮食谬误种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1:16:49
白糖的营养不如红糖

  有许多人相信这一说法,或者相信相反的说法,即红糖的营养不如白糖。然而事实上白糖和红糖就营养价值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因为它们都是用同样的工艺从甘蔗中提炼而成的(白糖也可用甜菜为原料),只是红糖未将糖蜜分离出去,而白糖经过糖蜜分离而已。

  冰激凌

  每个人都知道冰激凌是一种冷饮。从心理学角度讲,炎炎夏日吃一大杯冰激凌,确实能让你感到很凉快、很惬意。但是,如果从更深层的角度看,冰激凌是一种含热量极高的食物,因此吃冰激凌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使人更热,而不是更凉快。

  刚出炉的热面包

  “快来吃刚出炉的热面包!瞧它们又香又新鲜,营养多么丰富啊!你可真是好运气!”也许你很熟悉这样的吆喝声,但其中有一点却是错误的:不管是刚出炉的热面包,还是已经搁了一天开始发硬的冷面包,它们的营养成分是没有一点差别的。另外,一顿热腾腾的午餐无论对学生还是工人来说都是十分令人愉快的,但是假如单从营养价值方面看,它和一顿已经凉了的午餐并没有什么区别。

  牛 奶

  通常认为牛奶是大自然中最完美的食物,任何人都能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然而,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喝牛奶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有益处的,因为吸收牛奶中的养分需要我们的肠胃中存在大量的酶,而许多人的体内恰恰缺少这种酶,所以不能很好地消化牛奶。当他们大量地喝牛奶时,只能引起消化不良和其他疾病。

  吃零食有害

  许多年来,无论是医生,还是普通人,都认为吃零食是个坏习惯,对人的健康有害。比如,吃零食会造成肠胃长时间连续工作,从而引起消化不良;吃零食会使人在不知不觉间摄入很多热量,从而使人发胖;吃零食会使胃里缺乏饥饿感,从而影响正餐的摄入与消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适当吃一些零食,对人体有好处。

  美国马萨诸塞州塔夫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维对大量人员作了调查,他的结论是,吃零食可以提高工作能力。卡维的调查证明,在长时间脑力劳动后吃几块糖果,或在工作前15分钟吃点乳制品,人们的工作速度、准确性、记忆力和注意力都比不吃零食的人要好。

  当然,这里的关键在于“适当”二字。假如吃得太多,或接连不断地吃,那么很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

  隔夜茶不能饮用

  这种说法流传很广,其根据主要是:因为隔夜茶中含有二乙胺,而二乙胺是一种致癌物质,所以隔夜茶不应再拿来饮用。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只有当茶因放置过久而变质时才会产生大量的二乙胺,而在短短一夜间则不可能变质。另外,“隔夜”这个词本身也过于含糊:晚间泡的茶放到第二天早晨是十多个小时,而如果是早晨泡的茶放到夜晚也是十多个小时,晚间的气温相对低些,茶水变质的可能性反而更小些。

  事实上,浸泡时间较长的茶中鞣酸等对人有益的物质相对更多一些,因此,隔夜茶不能饮用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应该改成“变质的茶不能饮用”才对。

  水必须煮沸才能饮用

  河水、湖水、井水或许多城市中的自来水确实需要经消毒之后才能饮用,因为这些水中存在的细菌等微生物可能成为病原。现在通行的消毒方法是将水煮沸,这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事实上要消灭水中的微生物,并不一定非把水煮沸。假如将水加热至64℃,再保持10分钟,或者加热至70℃,保持38秒,水中的致病细菌便能基本消灭了。饮用这样的水就卫生而言,是完全符合标准的。当然,如果你要用它来泡茶,则另当别论了。

  用上述方法来消毒饮用水,可节约大量能源。另外,操作起来也很容易:只须听到水壶发出响声,水温便已超过了70℃。如果灌入保温瓶,那么消毒的效果就更好了。

  糖不宜多食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报纸杂志上登有劝人们少吃糖的文章,认为糖会诱发各种疾病,比如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等,甚至还有报道说糖可能导致一个人的性格变异,因此应该尽可能地少吃些糖。还有些文章将糖列入有害健康的常见食品中,要求人们放弃吃糖。

  然而,80年代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科研人员通过调查和实验证实,上述说法纯属谬误,多吃糖不仅不会诱发疾病,而且对身体有益。首先,糖所含热量并不算高,同等量的糖和黄油相比,所含热量的比为16:100。其次,糖尿病是人体内胰岛素的制造功能障碍所引起的,造成糖代谢紊乱,而不是因多吃糖而引起的。当然,一旦患有糖尿病,就应限制糖的摄入,防止病情加重。

  因此,身体健康的人,完全可以放心地吃糖和糖制食品。

  晚饭少

  民间有句谚语,叫做“早饭饱,午饭好,晚饭少”。这句谚语得到不少营养专家的赞同。特别是近年来,节食减肥之风盛行,不少医生和营养专家都认为,睡前吃得多,容易使未消耗的热量在人体内积聚起来,形成脂肪,使人发胖。因此,他们也大力提倡晚餐少吃一点。

  以上的说法,对于减肥也许有用,但是从人的整体而言,却是有害的,因为这样做可能导致十分痛苦的后果——失眠。

  在失眠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神经系统并无毛病,他们的症状是由饥饿造成的。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在晚上6点进晚餐,10点至11点上床睡觉,这中间约相隔4至5个小时。医学观察表明,正常人食物在胃内逗留的时间约为4至5个小时。这就是说,即使吃一顿正常的晚餐,到上床的时候,胃内也已经没有食物了。更何况不少人在减肥的影响下,晚餐吃得较少,胃内早就空空如也。因此,饥饿的感觉更是在所难免。

  消化道内食物的减少会引起一种神经脉冲,这种脉冲会妨碍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而大脑的抑制是睡眠的必要条件。现在大脑的抑制受到干扰,人们当然也就难以入睡了。有人也许会问:那么,为什么我并不觉得饥肠辘辘呢?对于这个问题,回答是这样的:上述神经脉冲,的确会引起饥饿感。但是,在饥饿感尚不十分强烈时,往往表现为一种难以名状的烦躁感,正是这种感觉,使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正确的做法是,在入睡前喝一点流质、半流质食物,如牛奶、面汤等。这样做能使胃内不致空虚,也就不会产生妨碍睡眠的神经脉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