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儿歌4行:大国:秀外必先慧中,赢得自己人民的好感才是根本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18:10

大国:秀外必先慧中,赢得自己人民的好感才是根本的

 

表面自信的背后其实是不自信


      现在中国表面上好像很有自信,特别是网上有些言论,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作为一个国家,对整个社会而言,中国现在的问题恰恰是缺乏自信。

      从经济实力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GDP数字很大,都成了美国政府债务的大债主了,这部分可能确实会让人觉得我们很厉害;但从根本上、从最内心的东西可以看出,国人的自信还没有建立起来。

      这首先表现在对自己的国家怎么看。国人的某些看法其实是非常分裂的:当遇到中美或中日之间发生一些摩擦时,很爱国,很有民族情绪;但对这个国家的真实的想法在于一个人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联系起来时是怎么看的。比如那些有钱人或者中产以上的人,相当部分依然是崇洋媚外的,特别是崇拜美国。除了崇拜,还觉得美国对他来讲才是安全的。现在积累了大量财富的人愿意把资产转移到外国,放在国内觉得害怕、不安全,这就体现出对国家非常地不自信。

      其次,从孩子的教育和前途来讲,只要有钱有势,或者说只要有办法的人,基本看不上中国的教育体制。他们希望把自己孩子的前途和外国的教育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中国的。

      这非常值得反思。当越来越多的人从国家的发展得到好处、通过一代人的时间就积累那么多财富时,为什么还是对国家的前途没有信心?


 

0

 

 

这首先是基于对国家现状不满意,对很多方面,包括法制,社会秩序,政府的管理,社会的管理等没有信心。表现出来,就是很多人说的“盲目的自信”——确实是过于盲目,但实际上这个“自信”是带引号的,不是真正的自信,是在某时、某地、某个事件上表现出来的。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前途没有把握,觉得不能通过公民的权利或法律的框架把握自己的前途;另一方面,都认为这个国家很有希望,但又觉得无法和无力参与改变社会或推动国家进步,这是内心深处缺乏自信的原因所在。

      根本问题是内在的缺失

      中国始终是以一种自卑的心态在看外部世界。五四运动以后,一直有这种心态。不只在中国大陆,在台湾也一样。这么多年一直落后于别人,在不断借鉴、学习别人的同时,也始终把自己取得的成就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例证,想让外部世界承认自己、肯定自己、平等对待自己。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都有这种心态在里面,都希望通过这样的窗口,让别人看到我们多么有智慧、有能力。

      所以我觉得中国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当经济实力很强,经济总量达世界第二时,还是有一种自卑感。为什么会这样?


 

 


      从社会制度建设来讲,虽然经济取得了成就,但我们的制度、管理方式,我们很多内在的东西还没有得到别人的承认,有时还被别人视为异己,所以希望用一些表面的成绩换取对我们价值观的认可,至少是相容或是尊重。实际上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本身内在的东西非常缺乏,先是打倒孔家店,对传统文化全部放弃,到后来的西化,都是需要借用别人的东西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样做有一部分是成功了,但是在外表上、肌肉上练成的同时,内心还是没有得到填充,还没有回归到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所以中国再怎么强大,还是会遇到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怎么样重新建立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我们过去几十年总是希望得到外国的承认,但根本上说还没有获得它们的承认。中国的强大不只看经济实力,还要看本身的制度建设和精神建设等“软实力”方面。当人民对本国目前的社会现状和管理方式尚存在很多意见,觉得始终不如别人的情况下,这个国家就谈不上是一个强国。



 

 

决策过程不要受民族主义情绪影响

      中国和外国的舆论都指责中国人有过强的民族主义情绪。我觉得任何一个国家,这样的情绪都存在,它不是中国独有的。过去几十年、上百年中国一直处于受欺侮的状况,现在终于能在世界上立足了,中国人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不允许再被别人欺负,这种情绪是有历史根源的。

      中国曾经是弱者,现在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在这种过渡期间,受到外面压力时表现出这种情绪是非常自然的。我不太愿意和其他人一样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行指责,我觉得在一个表达空间比较大的社会里,各种情绪表达都是正常的。对中国来说是这样,其他社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它们的民族情绪也不一定比中国弱。拿美国来说,它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有时就是被民族主义情绪主导的。而在中国,民族主义情绪虽对国家政策有影响,但我们的政策毕竟没有被这些情绪所约束、所控制、所主导,这已经不错了。对待民族情绪要客观地看,不能说它就是洪水猛兽,毕竟它还没有到足以影响整个国家的政策,特别是国家战略发展的程度。

      另外,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有时是很难分的,不能把爱国主义的一些过激言行贴上民族主义情绪的标签,还是慎重一点比较好。关键在于国家政策怎么引导,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还是比较理智的;另外,有些媒体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们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是为了自己的发行量,为了吸引眼球,这是应当反思和尽量避免的。如果影响力很大的报纸不断用这种方式让民众没有机会理性和冷静地思考,而只是迎合情绪性的言论,是不负责任的。


 

 

对外交往要发挥民间的智慧

      过去我们走的吸取发达国家先进文明的路还是必须要走。有些不适合中国文化土壤的东西可以否定,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不适合中国去接纳。在经济、贸易、现代化企业管理等方面都在吸收,都认为发达国家的方式是好的情况下,为什么政府管理、价值观上,就是不能吸收,而说它不适合中国呢?这种过于功利性,故意带有偏见的选择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这么快的时候,为什么另外一只脚还是这么跛?中国现在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强国,还是一个弱者,就是因为它有一只脚并没有站起来。

      如何运用自己的实力是关键。有实力却使用不当,在别人批评自己时很容易生气,或是说根本拿不出办法来只会生气,说明自己没有底气。为什么我们的民族情绪比较多一点,说明理性的思考或战略思维还不足。一方面在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智慧的积累太少。我们还在依赖过去比较陈旧的思维模式,还在借用别人的东西。

      过去中国的对外交往或是向外面传达自己,很多操作方式都是沿用国内的政治思维。当然现在已经好了很多,但这种情况还是存在。比如自说自话,别人不知道你在谈什么,但自己却觉得谈得很好——慷慨激昂,演说好像多么有魅力,实际上达到的效果却很低。不可否认,这方面中国还不太善于用有效的方式来宣传自己。

      由政府出面的公共外交形式往往会事倍功半。中国历来的传统是比较迷信政府的力量,认为政府什么事都能够做得到。但这在国际上行不通,特别涉及软实力方面,只要是政府出面都会被怀疑有政治目的,怎么做都很难做得漂亮。应该给中国民间的力量一个比较大的、灵活的空间去做这个事,政府尽量少插手。像中国宣传片就是非常中国式的宣传,很难见出效果,还不如搞一些真正反映老百姓的、民间的东西,那才是有力量的。政府操作确实有政治意图在里面,它会根据少数人的、高层的思维去落实,肯定做不好。当信息非常流通,思想多元化,每个人有创作意愿、有自己的思想方式的时候,最大的智慧不在政府而在民间。政府中少数人的智慧肯定敌不过全民的智慧。


 

赢得自己人民的好感才是最根本的

      真正要讲大国心态,我觉得首先要讲政府是什么心态,怎么样对待自己的人民。政府和人民应该是一种契约关系,虽然一个是管理者,一个是被管理者,但至少双方都有自己的权力。每个人的权力都受到保障,但每个人的权力都受到约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心态才会好。单讲大国心态是很空的,它不是反映在外表上,而是反映在政府怎么样管理这个社会。当本身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时,还要讲在外面做一个大国,就缺乏内在的力量,没有后劲,也没有底蕴。要问外面人是不是认可我们,首先要问被管理的人民是不是认可这个政府,这才是重要的。如果把这些事情都做好,还在乎外国人怎么看你吗?13亿人都支持你时,还需要在乎其他几个国家的政府怎么看你么?我觉得学者也好,政府官员也好,在考虑这个问题时有些舍本逐末,把根本的东西忘记了,反而在外表上追求光鲜亮丽的东西,那都是虚无缥缈、非常短暂的,效果也不一定能达到。与其花那么多的心思,花那么多的财力去赢得外国人的好感,还不如静下心来赢得自己人民的好感,这才是根本的。

      所谓大国心态,不只是在国际交往中让人觉得这个国家很大度,很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表现方式很优雅,文化多么灿烂,用表演形式让别人去欣赏它;不是说把某个事件办得辉煌,办得好,办得大家都在鼓掌才是大国。这都是表面功夫,但可惜的是目前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

      真正的大国会考虑到人民的感受。我的核心观点是:所谓大国心态首先是要公平对待自己的人民。体现在政府行为上,真正为百姓的福利、前途着想,任何一个决策都愿意听取百姓的声音,决策过程中能够接纳他们一些合理的主张,这才是真正的大国。不能把眼光放得很远,但身边该做的事却没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