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森林防火教案:天津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0:22:25
毛泽东的最后时光作者:顾保孜2010-09-25     天津网-数字报刊

  毛泽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76年,这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位伟人生命的最后一个年头。这年是龙年,似乎冥冥中预示了什么。

  元旦当天,全国各大报刊都刊载了毛泽东1965年写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

  词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名句,也成为元旦社论的标题。标题下方,印着“毛泽东”的亲笔签名。从笔迹可以看出,毛泽东落笔时手一定颤抖得很厉害。他的神经系统问题愈加严重,提笔好似千金。

  从当时的情况看,毛泽东除了病体日益沉重,他内心的孤独凄苦之感也日甚一日。自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毛泽东多次谈到要见马克思,要见上帝。

  1975年12月2日晚6时半,他对继任尼克松的美国总统福特说:“一句话,我的身体状况不好……我与上帝有个约会,我很快就要去见上帝了。”

  然而,这个名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社论,却丝毫不见毛泽东的衰颓之气,字里行间充满了阶级斗争的火药味。也许这才是毛泽东真正的本色,代表了他一生“好斗”的性格。

  他的这个性格特点给两位美国年轻人记忆尤为深刻。

  就在新年的前一天,毛泽东在书房里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和女婿戴维·艾森豪威尔。这对年轻的夫妇将尼克松写给毛泽东、周恩来的亲笔信携带在身,为尼克松下个月再次访华打前站。

  交谈中,毛泽东提到了将发表的两首词,他告诉年轻人:“是两首老诗。其中有一首是批评赫鲁晓夫的。”

  这使两位客人感到意外,他们眼前的毛泽东已经被疾病折磨得油尽灯枯,但“斗争”的话题却令他又像青年人那样兴奋起来,甚至比年轻一辈更充满活力。

  病入膏肓的毛泽东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宣告:“不斗争就不能进步……八亿人口,不斗行吗?!”

  毛泽东依旧称呼尼克松“总统先生”,当戴维告诉毛泽东尼克松现在已经不是总统的时候,毛泽东回应:“我习惯这样叫他。”谈及促使尼克松“倒台”的水门事件,毛泽东竟然轻描淡写地说:“不就是两卷录音带吗?有什么了不起?”毛泽东告诉朱莉:“马上给你爸爸写信,说我想念他。我这句话可以登报。” 

  重病中毛泽东还考虑着“接班人”的问题

  1976年的春节,那个寒冷的冬夜,天空星光暗淡,毛泽东住地外只有一排整齐的路灯闪着微弱的亮光。

  毛泽东这里没有客人,也没有自己家的亲人。只有身边几个工作人员陪伴着他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春节。

  年饭是张玉凤一勺一勺喂的。此时的毛泽东不仅失去了“衣来伸手”之力,就是连“饭来张口”吞咽也十分艰难了。他在这天,依然像往常一样侧卧在病榻上吃了几口他喜欢的武昌鱼和一点米饭。这就是一代伟人的最后一次年饭。

  饭后,工作人员把毛泽东搀扶下床,送到客厅。他坐下后,头靠在沙发上,静静地休息。入夜,毛泽东隐隐听见远处的鞭炮声,想起了往年燃放鞭炮的情景。他看了看眼前日夜陪伴自己的几个工作人员,用低哑的声音对大家说:“放点爆竹吧。你们这些年轻人也该过过节。”

  重病的毛泽东还在考虑着“接班人”的问题。一年前,他把“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的邓小平扶上了马,现在又因为“右倾翻案”而要他“下马”。但是,毛泽东始终没有将大权交给“四人帮”中的任何一个,对此他保持着高度的清醒。

  毛泽东将目光投向了政治局委员华国锋。他认为:“华国锋水平不高,但忠厚老实,不搞阴谋诡计,不搞宗派主义,让他当总理我放心。”他嘱咐联络员毛远新:“我提议华国锋同志任总理,请政治局审议。如果通过了,就发个通知。”

  1月21日、22日,由毛泽东提议,经中央政治局通过,确定华国锋为国务院代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这一决定,表明邓小平作为“右倾翻案风”的代表人物已经下台。

  这个通知对江青一伙是个沉重的打击。他们本来盘算,原第一副总理邓小平已经自身难保,总理的职位一定会落在张春桥的身上。张春桥极其失落。他表面不动声色,但内心充满哀怨。

  1976年2月3日他写下了这样的感受:“又是一个一号文件。去年发了一个一号文件。真是得志更猖狂。来得快,来得凶,垮得也快。错误路线总是行不通的。可以得意于一时,似乎天下就是他的了,要开始一个什么新时代了。他们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人民是决定性的因素。代表人民的利益,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在任何情况下,都站在人民群众一边,站在先进分子一边,就是胜利,反之,必然失败。正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张春桥的无奈与不甘。他们在窥测政治风云的走向,等待新的时机。

  3月8日下午,吉林发生了极为罕见的陨石雨。陨石在离地面19公里左右的空中爆炸,3000多块碎石散落在永吉县境内。其中最大的陨石重1770千克,比美国1948年2月发现的“诺顿”陨石还要大,成为“世界陨石之最”。

  护士孟锦云把这个消息读给毛泽东,他听着听着说:“小孟,就读到这里吧,不用再往下读了。”

  孟锦云发现,毛泽东出现了一种少有的不安和激动。毛泽东告诉孟锦云:“天摇地动,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赵云死的时候,都掉过石头折过旗杆……”

  没隔几天,1976年4月5日,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天安门“四五”运动。百万群众抗议“文化大革命”的倒行逆施,口诛笔伐“文革”的当权派,以鲜血和生命表达了对周恩来、邓小平的热爱和拥护。

  毛泽东知道事态的严重,但他仍旧保持着强大的意志力。

  华国锋前来向他汇报情况,言谈之间,毛泽东感到华国锋有些招架不住。他想给这位年轻人些许宽慰,可是苦于口齿不清,于是分别写下了三个纸条。它们分别是:“不要急,慢慢来。”“你办事,我放心。”和“照过去方针办。”其中“你办事,我放心”后来被阐释为亲示接班人的手谕,“照过去方针办”也被“四人帮”篡改成“按既定方针办”,作为毛泽东的最后遗嘱宣传。

  1976年5月12日,毛泽东在他的书房里会见了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之后仅半个月,他又会见了巴基斯坦总理布托。此时的毛泽东大部分时间依靠吸氧气维持呼吸。如果外宾来了,医护人员就将氧气瓶推到帷幕后面,外宾一走又赶紧推出来,再给毛泽东吸上。

  1976年5月27日晚,笑容满面的布托由华国锋陪同走进了毛泽东的书房。由于毛泽东的状态极差,会谈仅仅几分钟时间。客人告辞,毛泽东已根本无法站立,只能将手远远地伸向布托,表示他的告别。

  就在毛泽东用双手紧紧握住布托的双手的一霎间,镜头快速开启,定格了这个历史的最后画面。布托离开北京后,中国政府对外发布公告,宣布毛泽东今后不再在外交场合露面。

  人们从电视中可以看到,此时的毛泽东面容憔悴,缺乏表情,双目微睁,动作艰难,宽大的裤管下露出缺乏肌肉的足踝。叠放在沙发扶手上的一大摞方形纸块和一闪而过取纸擦拭口角的镜头,更引起人们诸多猜想……

  第一次亲见主席号啕大哭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

  地震时,毛泽东已经服下安眠药,正在睡眠中。工作人员赶紧将毛泽东抬上担架,将他搬进了游泳池边上代号“二○二”的一处新住所。清晨,毛泽东醒来,才知道发生了地震,但他执意要求搬回游泳池的旧居。

  华国锋只好亲自做工作:“等地震平稳下来,主席身体好些再回去。”毛泽东最后点头同意。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伴随着唐山的余震,他永远离开了他居住了近十年的“游泳池”。

  唐山地震当天上午,开滦唐山矿革命委员会常委、工会副主任李玉林一行驾驶矿山救护车,驻唐空军军官刘忽然一行驾驶飞机分别前往中南海向党中央报告地震灾情。医疗组成员、神经病学和老年医学专家王新德这样回忆:“送来的地震情况汇报,主席不顾个人病重,都要亲自过目。这场地震死亡达二十四万多人,其他的损失难以估量。当秘书报告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主席哭了——我第一次亲见主席号啕大哭。”

  8月26日,毛泽东的心脏病又一次发作。

  病危中的毛泽东向工作人员索要南宋洪迈撰写的《容斋随笔》。这是他生前要读的最后一本书。

  9月2日,毛泽东的病情恶化。9月3日,毛泽东病危。9月8日,毛泽东进入弥留状态。即使大限将至,他仍以超人的毅力,顽强地同死神抗争。据徐涛、吴旭君统计,毛泽东在9月8日这天先后看文件、看书11次,共两小时五十分钟。而他所做的这一切是在身上插着静脉输液管,胸部安有心电图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和氧气管的情况下,由别人用手托着书和文件完成的。

  也正是这一天,医务人员从医疗监视器上发现主席的心脏有些异常,现场的气氛开始处于极为紧张的状态。

  入夜了,政治局委员们排着队走到毛泽东的病榻前,同他做最后的诀别。

  当时,毛泽东的意识尚清醒,只是发不出音来。他微睁的双目,看到叶剑英从身边走过,突然明亮了起来。毛泽东努力挪动已经不听使唤的手臂,轻轻相招。可是,叶剑英只顾伤心,泪眼模糊,并未察觉。待他即将走出病房时,毛泽东再次吃力地以手示意,招呼他回来。一位工作人员见此情景,马上跑到休息室找到叶剑英说:“首长,主席招呼您去!”

  叶剑英立即回到毛泽东的卧榻前:“主席,我来了,您还有什么吩咐?”叶剑英全神贯注,低下头来,准备聆听毛主席的最后叮咛。毛泽东睁大眼睛,注视着叶剑英,嘴唇轻轻地翕动,但嗓子里无论如何发不出声音。毛泽东用最大的力气,紧紧地握着叶剑英的手晃动着。好一阵,毛泽东累了,闭上了眼睛,叶剑英才退出来。

  几个小时后,9月9日零时10分,毛泽东的心脏停止了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