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光纤通信:第二章:卵石艺术的表现手法—第二节:表现手法——《中国卵石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15:46:56
2011-10-18
卵石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造型更是变化万千。然而,如果我们将一些成功的卵石作品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之间贯穿着一些共同的道理,就是平时所谈的艺术表现手法。
无论是卵石造型艺术还是卵石绘画艺术,也无论是卵石书法艺术,还是卵石雕塑艺术,以及它们几种综合艺术,都有这个问题。艺术表现手法对于卵石艺术的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

一,主与次的关系
卵石艺术,不同于其它工艺品,不易人工斧凿,主要靠物体的形象来决定作品的内容。比如用鹅卵石塑造一个历史人物,而卵石材料的本身就不可能有手有脚,如果用人工勉强去拼凑,加以斧凿和粘接,创造出来的形象就缺乏感染力,就会给人一种生硬造作之感,就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因而,在卵石造型时,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使主体突出。只要主体突出,人物形态的位置恰当,就不必求全责备。例如
我在创作《西厢听琴》时,原设计是有手有脚的,总是想把它搞得全面一些,逼真一些,然而事与愿违,做去做来怎么也不理想。后来改了主意,在塑造张生的形象时,我只用了三块石头。首先用一个自然线条和纹路与人体相似的卵石作为身子,用形似方巾帽的石头作头像,在石头的两边备接了一个帽翅,这样就使得创作出的张生更加文雅,更加风度翩翩,栩栩如生,比原设想的要好得多。通过这幅作品的剖作,使我体会到:创作的主要物体是卵石艺术的重心所在,应该着力加工,这是成败的关键。但有了主体形象,也不能完全忽视其他方面的陪衬,正是有了这些陪衬,才有对比,才会完善,才会使主体更加突出。
二、巧与拙的关系
在艺术表现上有人仅知道巧是一种美,而不知道拙也是一种美。由于有了拙的对比,巧才能更显其巧。在艺术上巧与拙的对比,巧才能更显其巧。在艺术上巧与拙是辩证的关系。古人说“大拙若巧”。有时候表面上显得拙的东西实际上正是一种巧。历来许多艺术家都对巧与拙的关系有深切的体会。苏东坡论石有“文而丑”的说法。郑板桥则有“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陋简之申有至好也”,以及“丑而雄,丑而秀。的说祛。齐白石说“山水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诨古”,都是同样的道理。
在卵石艺术中,利用卵石的纹路创作出来的作品,形态古拙而愈有意味,完全用颜色绘画精巧的作品,有时反而不如古拙的自然美。如在外形朴拙的卵石上,进行精巧的绘画或流利的书法,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画与石相配,书与石相配,更显得书画精巧。卵石不一定要象玉石那样玲珑剔透,反而以租拙一点为好。很多情况下,巧与拙能够相得益彰。
如果离开拙,巧就难以体现出来。如果离开巧,拙就成了真正的拙了。只有巧抽互用,方为上乘。
三、平与奇的关系
卵石艺术造型,不能太平直。人物没有特点,动物没有特形,平平淡淡,使人感到索然乏味,太奇特又会使人离开事物本身去矫揉造作,失掉真实。所以在卵石创作中,要能表现平而不直,平中有奇,奇得有据。这里的平是指平平 常常,日所常见的东西;而奇是形象独特的东西。例如,我们在河滩沟壑常见的鹅卵石都是圆形或椭圆形的,一般是表面光滑的,但也偶有多边形或棱形的,以及奇形怪状的,这些都是比较容易看出的。但是在创作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了。特别是有的“奇”往往存在于平淡之中,需要通过细心观察才能发现。比如我塑造的一个《嫦娥奔月》的作品,这块卵石是我无心捡来,放了一年多,经过反复观察,忽然出了灵感,发现了它的奇特之后,才进行加工而成的。我在这个作品中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奇”不等于“美”。还要经过比较、鉴别和选择才能应用,才能把奇变成给以人们享受的美。石涛和尚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画论。这说明—定要有大量的细致的观察作为基础,才能表现出平中之奇。

四、动与静的关系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在运动过程中充捕了各种各样的美。卵石艺术就是它在空间和平面对有形世界作明显的、为视觉所感受的描绘的艺术。它不同于文学和音乐,它是利用的平面和空间,而不是时间和音响。卵石造型艺术虽是不动的,静止的。然而,它却有无限长久的感受能力。它通过视觉形象揭示了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人体和物体的动态美。
卵石艺术就是化静为动,他无生命为有生命之物,刻意去表现动态之美,中国的传统的诗画,就特别强调其风韵生动,风骨传神,或是气吞山河之势,或有绚丽烂漫之姿。在卵石工艺中,创作一匹马,就要重在表现其奔腾奋进之势;创作一个猫,重在表现其憨拙稚气之态;创作一个武士要有横眉立目,威武雄壮之姿;创作一个仕女,就要表现风姿秀美,楚楚动人。使人产生一种流动的质感,从而使创作出来的卵石艺术佳品,都具有表现生命的节奏变化或自然运动变化之美。正如法国大诗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曾说过的话,“活的形象最美,一块大理石是无生命的,却能由雕刻家赋予它生命,使人们在观照中发现它的美。”
五、形与神的关系
所谓形就是创作的物体形状,神就是创作的意境。卵石作品是自然景物和人体的艺术再现,而不是自然景物的模型。卵石成为艺术,艺术的真实并不等同自然状态的真实。它应该比自然更高更集中。而卵石作品更讲究的是神态,通俗的说法就是又像又不像,粗看不像,越看越像,越看越神灵活现,像在想象之中,其意不尽,其味无穷。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精辟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卵石作品要将自然物体缩龙成寸,就一定要概括、凝炼和集中,因而就必须在某些方面产生一些变形。如创作人物的卵石作品,往往比真实的人物更显得模糊抽象,一种朦胧之感。动物则更显得憨拙、雄秀、夸张,也就是这个道理。利用卵石的纹路,筋络和形状来创作人体和物体,都可以说是一种变形。但是这种变化又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并要掌握到恰如其分。因此,形和神必须紧密结台。只讲“神”不讲“形”就会脱离现实,就成了不似。反过来只讲“形”不讲“神”而又过于真实,又成了“太似”。艺术要有蕴藏力,要表现出形似神更似,即把“神”藏在“形”里面,使那“神”的力量在发射出来时更为有力。
上一页  第一节:基本要求下一页  第三节:卵石作品的题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