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推广培训机构:童世骏:我们该怎样讲述中国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09:45

《解放日报》整版专访童世骏:我们该怎样讲述中国故事

作者:林颖 刘璐 实习生 杨杰 日期:2012年1月10日星期二

    所谓“软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讲故事的能力。

    中国并不缺乏故事的素材。从绵长悠远的古代文化到现代中国一个多世纪的激流勇进,我们拥有着蕴意深邃、震撼心灵的中国故事。我们所欠缺的,是把故事讲好的能力。

    今天,在迈向文化强国之路的进程中,我们该怎样讲述中国故事?

   ■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才能自然而然地吸引人,才能更容易赢得亲近与尊重、支持与信任

    解放周末:有人说,中国有很了不起的故事,但是中国没有讲好故事。对这种说法您怎么看?在您看来,讲故事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多重要?

    童世骏:今天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阶段,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然而中国目前的文化影响力,也就是这些年来人们常说的文化“软实力”,与这些“硬实力”远远不相称,所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

    解放周末:文化“软实力”具有什么特点?

    童世骏:如果我们把由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组成的国家力量称作“硬实力”的话,那么通过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文化创造等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就可以称作国家的“软实力”。与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相比,把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具有更为基本的意义。根据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区别在于,软实力的拥有者要实现自己的意志,必须经过对方的同意或者是配合,或至少是不必通过对对方的强制。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吸引民众,而非强迫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

    解放周末:从这个意义上说,讲故事的能力就应该是“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童世骏: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是为本民族创造的财富,也为人类文化增添了色彩;它不仅能够为本民族所享用,也能为其他民族所分享。一个文化上创造力较强的民族,更容易赢得其他民族在观念上的尊重、情感上的亲近、行动上的支持。当我们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而不是刻板地说教、宣传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时,才能够自然而然地吸引人、感染人,才能更容易赢得其他民族的亲近与尊重、支持与信任。

    ■想让人倾听你的故事,首先要与人平等对话,用心真诚地交流更容易被人接受

    解放周末:在对外传播中常说到争夺“话语权”。您认为,我们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口吻?

    童世骏:我不大赞成争夺“话语权”这个说法。但对外文化传播效果确实与话语权的大小有关。但是如果你总想着要争夺话语权,你往往就得不到话语权,因为你的想法总要流露出来,而听你讲话的人一旦发现你的目的不是平等交流,而是争夺话语权,他头脑中的思维的防火墙就已经先筑起来了,不再把注意力放在你说话的内容本身,而是去揣度你说这些话时想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因为在他看来,你的每句话字面意义的背后都有了别的含义和目的。

    解放周末:这样反而不利于传播的正确、有效抵达。

    童世骏:我打个比方来说明这个道理。比如医生对病人说“这药疗效很好”。对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第一层就是传达出一个信息,这个药的疗效确实很好。医生为什么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说这句话?通常情况下,他往往是用这句话安慰病人,告诉他吃了这个药,病就会好起来。病人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是对这句话的第二层理解。但病人或许还多了一份心思,猜想这医生说这句话可能是为了推销这种药吧。如果病人这样想的话,他就是对那句话做了第三层理解。在医患关系不好、彼此信任较差的情况下,病人很容易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医生。这说明,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里是有不同的含义的,有的是“以言说事”,有的是“以言行事”,有的则是“以言成事”。“以言说事”就是第一层含义,说者在表达一个事实;“以言行事”就是说者做了一件事情,在这个例子中就是做一个承诺,安慰听的那个病人;“以言成事”则是说话者通过说一句话不仅做出了一个承诺,而且达成了他自己的另外一个目的,往往是一个与当下对话并没有直接关系的目的,或者说是一个有意要向听话的对方隐瞒的一个目的。医生在向病人推销某一种药的时候,通常是不愿意告诉病人他正在推销这种药。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以言成事”是把语言当做一种策略来运用了。

    童世骏:对。我跟你交往,跟你交谈,我不仅告诉你一个事实,不仅让你了解这个事实,让你相信我说的话,而且要达到一个只有我知道、但我不便告诉你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是在对语言做策略性的使用了——说者不直接把自己真实的目的说出来,而是迂回地、巧妙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解放周末:这意味着讲故事也要讲究表达的策略。

    童世骏:你也可以这么说。但我想,让人觉得你是运用策略达到一个没有明白告诉别人的目的,说话的效果就会打很大折扣。要避免这种情况,一个办法是策略更加“巧妙”,一个办法是干脆放弃对语言的策略性的运用,坦诚相见,平等交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我赞成后一个办法。其实谁都不傻,再巧妙的策略也会被人看出;非但如此,一旦诚意受到怀疑,哪怕其实你并非别有用意,人家也至多是半信半疑。中国有一句老话,君子坦荡荡,做一个真君子是讲好故事的最重要条件。你想让人倾听你的故事,首先要与人在平等中对话,用心真诚地交流更容易被人接受。真正的对话过程,一开始是没有固定的结论的。我只是暂时地、就我当前的认知水平,认为我的观点是对的,然后跟你交谈。随着交谈过程的深入,假如我发现你的话更有道理,那就要准备接受你的观点。这才叫对话。我们在与其他国家对话的过程中,一个是话语的方式,一个是话语的诚意,两方面都要有所改进。有开放的心态,虚心地学习,相互交流,彼此理解,那样我们的中国故事才能说得更好。

    ■“和谐”和“发展”是我们对外展示的最好形象,是我们要传播的核心内容

    解放周末: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目前“走出去”并产生影响的主要还是汉语言教育传播、国学典籍传统仪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太极、武术、书法等语言类和非语言类文体活动,在展示现代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在传播中国当代价值观方面还比较欠缺。

    童世骏: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所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都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文化产品更多地对外传播我们的思想、观点,而不是那些细枝末节、不痛不痒、博取西方人眼球的异国情调的装饰品。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个目标在国内体现为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则表现在要让世界理解,中国不仅让自己的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发展道路,还要成为更加开放、更具亲和力、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负责任的大国。因此,“和谐”和“发展”是我们对外展示的最好形象,是我们要对外传播的核心内容。

    解放周末:在传播核心内容过程中,传递我们的价值观。

    童世骏:最近九届市委十六次全会结合上海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阶段的发展实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诠释,提出了“公正”、“包容”、“责任”、“诚信”四条价值取向,我觉得这四条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之间包含着张力。我的理解是,公正和包容是一对,责任和诚信又是一对。譬如说,公正是讲原则。讲原则就可能导致不宽容;反过来,讲包容,可能会不讲原则。把这两个并提,就把它们正面的意义凸显出来了,同时又防止了片面性。责任和诚信也是,也要放在一起。光强调责任不讲诚信,导致现在很多假话恰恰是借口要承担负责才说出来的,但确实也不能只讲诚信而不讲责任,就像鲁迅杂文里说的,一个朋友家生了孩子,大家都去祝贺,一个说他会升官,一个说他会发财,其实这些都是不确定的。最后有人说,他注定是会死的。他说的无疑是事实,很诚信,但是这种场合他说这样的话,他很不负责。

    同时,这四条价值取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保障人权、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是共通的,很容易被人理解。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认同并且去实践这些价值观,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信奉这些价值观,我们很自然就会去传播这些价值观,去展示体现这些价值观的作为和成就。那时候,我们就不觉得只有舞狮子、耍杂技这些才能代表中国的形象。

    ■不需要总把故事“拔高”,不必得出一些“说教性”的结论,故事讲好了,形象自然就有了

    解放周末:展示形象、传播价值,往往给人宏大叙事之感,如何才能具体而生动地表达这些理念?

    童世骏:传播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往往易陷于空洞地说教,我们要学会真实地讲述活生生的故事,在故事中见人、见物、见思想、见精神,通过故事传递出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比如,乔布斯的故事,说的是他的创业史和人生历程,但其实在表达一种价值观。而我们中国人,如何展现中国的形象、中国人的价值观?比如,我们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开办的孔子学院,不仅要对外教授汉语,还要将语言作为载体,在语言教学中传递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譬如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所说,“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这些都能很好地表达出由古至今中国与世界和谐共享的理念。

    解放周末:一具体就生动,生动中更能让人有所感有所思。见微知著,反过来讲故事也可以立于微观的层面而传达重大的内涵。

    童世骏:是的。比如要展示中国人的形象,姚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媒体不仅报道姚明在篮球职业上获得的成功,还要更多地挖掘出姚明身上勤奋、敬业、智慧、包容、富有爱心的品质,这些品质改变了很多美国人对现代中国人的印象。还有像 “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样在国际上频频获得崇高荣誉的杰出科学家,讲好他的故事,讲述他身上具有的科学素养、道德品格、艺术才能,也能很好地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当然,普通老百姓,像出国旅游的中国人、留学生、商人、移民等在其他国家的故事也能展示出一个国家的形象。有一次一位奥地利官员对我说,有些国家的移民,今天到了维也纳,第二天往往就去申请经济补助;而中国移民今天到了维也纳,第二天就去找工作了。这个故事说的就是他们心中的中国人的形象——勤劳、自强。当然,勤劳自强的中国形象值得称道,但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人向外展示的优秀品质还应该更多一些。比方说,在我们援助的非洲国家,能引起当地人尊敬的,通常是带来高技术项目的中国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而不是兜售廉价商品、与当地人争夺就业机会的地摊小贩。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我们要更多展现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在讲述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故事中展现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事实胜于雄辩,常识蕴含深意,因此,不需要总把这些故事“拔高”,不必得出一些“说教性”的结论,故事讲好了,形象自然就有了。

    ■越是津津乐道地向世界“炫耀”中国传统文化之厚重,就越有可能遮蔽我们实际上已经具有的现代文化创造力和文化软实力

    解放周末:在对外传播中我们存在着“厚古薄今”的倾向,往往还是拿四大发明、孔子、书法、汉字、功夫、长城、京剧等传统文化符号说故事,而能代表中国当代文明成果的故事还讲得很不够。

    童世骏:文化传播中“厚古薄今”的倾向,与我们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有关系。我们正在经历着从文化自省到自觉再到文化自信、自强的过程。从五四时期的“古今”、“中西”之争,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文化类型的种种争论,都是我们对文化的反省。过去我们走过很多弯路,曾经把传统文化当作落后的“四旧”破坏掉,现在回过头来又觉得这样做过头了,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读经热就是文化自觉的表现。这与我们所处的现代化阶段有关。由于现代性出现的消极后果,譬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传统生活方式解体、人际关系疏远、个人生活意义迷茫、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消失等等,都在今天的现代化进程中凸显出来,所以我们又想回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智慧。

    解放周末:“厚古”是因为我们在现代性中迷失了自己。

    童世骏:传统的文化符号,在对外宣传中肯定是要讲的。就像日本,标志性的符号就是相扑、富士山、樱花。而我们喜欢用龙、脸谱、功夫、长城来表现,这无可厚非。记得有一年中国旅游年的标志用了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的符号,我觉得很好看。传统文化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但是不可能直接解决当今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的发展成就中积淀着传统文化,但更多的是当今中国人民的创新和创造。我们今天要把重点放在说明现代中国人有什么样的文化创造上。否则,越是津津乐道地向世界“炫耀”中国传统文化之厚重,就越有可能遮蔽我们实际上已经具有的现代文化创造力和文化软实力。

    解放周末:您认为,哪些文化符号有助于展示中国当代的文化图景?

    童世骏:这样的符号太多了,像北京奥运会绚烂的“大脚印”、上海世博会鲜红的“东方之冠”、神舟八号、天宫一号,还有众多当代优秀的中国人的形象,都能很好地表达中国在新世纪里的文化图景。其实,中国发展到今天,外国人也很希望听到当下的中国人在说什么。就以我在与西方学界交往中的感受来说,很多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文集都希望有中国人参加,如果中国人不参加,这个会议、这个文集似乎就不够国际化、多元化。在很多场合,外国人都很愿意倾听他们感兴趣的中国故事,都希望听到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为今天中国人取得那么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西方人很想知道这些变化背后的精神因素,很想知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思想后果,也很想知道中国学者如何理解这些变化影响下的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

    ■文化创新的最根本条件是,全社会都尊重创新的人,尊重创造、尊重知识,而不是炫耀财富

    解放周末:讲述中国故事,在物质与文化两者之间,您认为应该侧重于哪个方面?

    童世骏:当然文化更为重要,不过文化往往是渗透在物质当中的。

    解放周末:讲述文化故事的重点又在哪里?

    童世骏:我认为应当重点讲述体现我们现代文化创造力的故事。说到文化创造力,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整天说要创新,尤其是整天以单调的方式重复“创新”的口号。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往往并不是我们直奔而去的目标,而是我们在诸多条件下有幸得到的结果。所以最实际的用力之处是创造创新的条件。我认为,文化创新的最根本条件是,全社会都尊重创新的人。整个社会的氛围应该是诚实、自由宽松的,是尊重创造、尊重知识的,而不是炫耀财富,尤其是炫耀那种并非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出来的财富。对有创造力的文化人,我们要真诚对待他,尊重他,鼓励他,宽容他,给文化人一个比较好的物质回报;要鼓励各种声音,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使文化创造成为一件光荣、快乐、幸福的事情。

    《解放日报》    日期:2012年1月6日    版次:17    作者:林颖 刘璐 实习生 杨杰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2-01/06/content_727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