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干部培训个人总结:武直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竞争对手层出不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5:11:55
武直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竞争对手层出不穷
博客:孙子后人 - [查看博客原文] - 时间:2012-01-11 10:35

-

    自近半个世纪前诞生于东南亚潮湿闷热的丛林上空之日起,武装直升机便一直是世界主要军事强国战斗序列中的

 

    重要成员,曾一度被誉为取代坦克的新任陆战之王。继越战时期以UH-1型通用运输直升机为基础研制了具有应急性质

 

    的AH-1 “眼镜蛇” 之后,美国陆军又陆续推出了设计独特,性能先进,但生不逢时的 AH-56 “夏延” 和现代武装直升机的

 

    代表作AH-64 “阿帕奇”,1984年服役的 AH-64 历经多次改进升级,至今仍是专业武装直升机的性能标杆。AH-64 尚未

 

    投产,美国陆军便已通过深入的技术评估认定作战直升机若缺乏雷达隐形性能,将无法在未来的高强度战场上生存,

 

    于1982年启动了雄心勃勃的 “实验轻型直升机” (Light Helicopter Experimental, LHX) 计划,开始研制全面应用

 

    低可观测性技术的第三代先进侦察/攻击直升机。1991年4月,由波音公司和西科斯基公司组成的竞标团队获胜,

 

    新型号被正式命名为RAH-66 “科曼奇”。尽管冷战的结束造成了美国国防开支的大幅度收缩,美国陆军于2000年4月

 

    发布的航空兵力现代化计划 (Aviation Force Modernization Plan) 仍提出了总数达1213架,预计耗资340亿美元的

 

    庞大 “科曼奇” 采购方案。\然而短短数年之后形势即急转直下,2004年2月,美国陆军以急需资金翻新正迅速老化的

 

    现役各型直升机为由,突然中止了已投资69亿美元,研制工作接近完成的 “科曼奇” 项目。对于在全球反恐战争泥潭

 

    中苦苦挣扎的美军而言,经费紧张是不争的事实,但武装直升机的效费比日益下降,恐怕才是造成RAH-66胎死腹中

 

    的决定性因素。

 

    武装直升机的作战效能由其生存能力,态势感知能力,活动半径,滞空时间,打击火力,反应速度,

 

    全天候作战能力等多项因素决定,而上述各项战术性能均对直升机的研制,生产,和维护成本有着

 

    直接的影响。要客观地评价武装直升机这一武器/传感器平台的效费比,就必须对其诸项作战效能

 

    要素和成本要素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

 

    1生存能力

 

    与其它军用航空器相同,武装直升机的战场生存能力包含空中生存力和基地安全性两大要素。

 

    空中生存力既取决于直升机的低可观测性,飞行速度,爬升率,电子对抗能力,抗战损能力

 

    等技术性能,也与对方防空武器系统的技术水平和敌我双方的战术互动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

 

    1.1低可观测性

 

    低可观测性技术包含对 雷达,红外,光学,声学四类信号的控制。现代化武装直升机普遍采取了降低红外,光学,声学信号特征的措施,唯独在雷达低可观测性上未做太大努力,这是由其 使用环境和技术特点决定的。由于地面杂波对雷达信号的强烈干扰和地球曲率及地貌特征对雷达覆盖范围的限制,超低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军用飞行器躲避雷达探 测的安全港湾。速度慢,避障能力强的直升机比高速战术飞机更适合在超低空活动,能充分利用起伏变幻的地形屏蔽自身的雷达信号,实现战术意义上的雷达隐形, 对雷达低可观测性的要求并不十分迫切。另一方面,飞行高度低,噪音大,经常需要近距离接敌的武装直升机,极易遭到很大程度上依赖光学和声学预警手段的单兵 便携防空导弹 (Man-portable air-defense systems, MANPADS) 以及小口径防空火炮的攻击,光学和声学低可观测性的战术价值显而易见;单兵便携防 空导弹大多使用红外寻的头,使红外隐形成为了武装直升机低可观测性技术的首要投资方向。典型的光学低可观测性措施包括:以串列双座布局压缩直升机正面投影 面积,使用平板座舱玻璃和暗色低反射率涂料减少阳光漫反射。常见的声学信号控制对策有:增加桨叶数量从而降低主旋翼转速,采用尖端后掠的先进桨叶延迟激波 生成,以与主旋翼相互干扰较弱的涵道风扇或非均匀分布尾桨取代常规尾桨,安装发动机排气噪声抑制装置。与高速战术飞机相比,直升机的功率密度较低,又无须 考虑发动机排气的推进效率,便于设置高效的红外抑制系统,在红外低可观测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图1 AH-64A “阿帕奇” 是典型的第二代武装直升机,在红外,光学,声学信号控制方面均煞费苦心,但没有雷达隐形能力

 

    超低空并未成为武装直升机永远的乐园。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苏军开始装备具有下视能力的机载雷达和天线架高的低空补盲雷达,使掠地飞行战术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美军被迫在第三代武装直升机 RAH-66 上大范围采用雷达低可观测性技术以提高其生存能力。当时雷达隐形技术已然趋于成熟,设计将雷达 反射控制在几个狭窄方向上,信号特征极低的机身可以说是小菜一碟。直升机飞行速度慢,对气动外形的要求不十分严格,更降低了机身低可观测性外形设计的难 度。棘手的问题是飞行时持续高速旋转的主旋翼会造成多普勒效应极其明显的全向雷达散射,使在机身结构上采取的控制雷达信号的努力付诸东流。严格精准的外形 设计是雷达隐形的关键,若没有这个基础,单纯依靠吸波材料和结构并不能实现理想的信号控制效果,而且旋翼桨叶的弦长和厚度均十分有限,机械性能上的要求又 相当严苛,并不适合涂覆吸波材料或安装吸波结构。复合材料桨叶的雷达反射信号水平固然比金属材质桨叶低得多,离高性能隐形飞行器的信号控制需求却仍相去甚 远。主旋翼的雷达散射令美军大伤脑筋,曾有想象力丰富之辈建议将旋翼的安装位置移动到直升机腹部,以使其尽可能避开地面雷达的扫描波束。但这一方案显而易 见地将造成起落架安装位置不易选择,起飞降落状态旋翼极易触地等一系列工程难题,缺乏可行性,所能获取的隐形性能收益也极其有限,仅可在直升机位于隐蔽物 之后,主旋翼维持在雷达阴影区内时实现较高的隐形性能。当直升机直接暴露在雷达波束之内,对雷达隐形性能要求最为迫切之时,由于主旋翼无法避免遭到雷达照 射,下置旋翼设计的整体信号水平与常规布局的型号将没有什么两样。新颖大胆,却不切实际的下置旋翼方案昙花一现,应者寥寥,RAH-66最终仍沿用了成熟可靠的常规顶置旋翼布局。在经过多年努力后,波音-西科斯基的设计团队将RAH-66的厘米波段正面雷达反射截面积降到了 AH-64A 的1/663,降幅为28分贝,成绩平心而论还是不错的,但同时期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固定翼隐形战斗机F-22A的厘米波段前向雷达反射截面积,却从F-15的10平方米级缩减到了万分之一平方米级,降幅高达惊人的50分贝。

 

    

 

    图2 RAH-66代表着直升机隐形技术的最高水平,但由于主旋翼散射波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雷达反射信号强度远高于固定翼隐形战术飞机中的旗舰型号F-22A

 

    直升机的雷达隐形性能 已经明显落后于固定翼飞机,而且差距还将不断拉大。随着外形设计的改进,蒙皮加工精度的提高,以及吸波材料和结构性能的升级,规划中的第六代喷气式战斗机 完全有可能将厘米波段前向雷达反射截面积降到百万分之一平方米的水平,信号特征相当于一只休息状态下的七星瓢虫,直升机的雷达隐形性能却受制于不可避免地 将产生全向散射的主旋翼,很难较RAH-66有阶段性的提升。假定得以投产,下一代全隐形直升机的厘米波段雷达反射信号强度,极有可能比第六代战斗机高出40分贝,隐形屏障被敌方雷达系统烧穿的距离相应将是第六代战斗机的十倍,与代表届时雷达隐形技术前沿的第六代战斗机相比,将完全谈不上具有值得一提的雷达低可观测性能。

 

    RAH-66的雷达隐形能力不甚理想,但与完全未采取雷达隐形措施的AH-64相比,毕竟是极大的改善,可使敌方雷达损失高达80%的有效探测半径,其红外,光学,声学隐形性能也在AH-64已经相当出色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热信号较AH-64下降64%,正面投影面积减少44%,125节空速以内的噪声辐射水平降低近40%。如果RAH-66在上世纪80-90年代服役,将会是战场生存能力异常出色的高性能超低空传感器/武器平台。然而低可观测性永远是相对的。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和高机动性防空武器系统大量应用主动电扫描阵列雷达 (Activ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 AESA),量子阱红外探测器 (Quantum Well Infrared Photodetector, QWIP),高速数据网络 (High-speed Data Network, HDN),协同交战能力 (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 CEC) 等新技术,态势感知能力与上世纪晚期的前辈相比有了革命性的飞跃。“科曼奇”的隐形性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堪称惊世骇俗,面对如今的威胁环境却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

 

    1.2威胁环境

 

    “阿帕奇”的原型机YAH-64A于1975年首飞之时,苏联的野战防空体系由9K31 “箭”和9K33“黄蜂”近程地空导弹,

 

    ZSU-23-4小口径自行高炮,以及MiG-23型前线战斗机组成。雷达制导的9K33具有较大的有效射程,但受到

 

    当时信号处理技术的限制,无法从地面杂波中检测出掠地飞行的直升机的雷达反射信号;红外制导的9K31和

 

    光学瞄准的ZSU-23-4能够有效接战超低空目标,火力覆盖范围却十分有限;MiG-23装备了代表当时苏联电子

 

    技术先进水平的 “蓝宝石-23” (Sapfir-23)火控雷达,能探测到45千米外高空飞行的战斗机,对低空目标则无能

 

    为力。对手防空组合的性能缺陷,使“阿帕奇”得以寻隙捣纰,以超低空飞行规避雷达制导武器的攻击,依靠

 

    AGM-114 “海尔法”导弹的射程优势击败 9K31和ZSU-23-4。

 

    

 

    图3 9K31型短程防空导弹

 

    

 

    图4 9K33型短程防空导弹

 

    

 

    图5 ZSU-23-4型23毫米4管高炮

 

    待AH-64A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时,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配备“蓝宝石-29”雷达,具有下视下射能力的MiG-29前线战斗机

 

    和先进的9K330 近程防空导弹系统先后服役,ZSU-23-4也逐渐由2K22M“通古斯卡”弹炮合一武器系统取代,低空活动

 

    的武装直升机面临的防空威胁急剧增加。尽管直升机仍可通过在雷达阴影区飞行实现隐蔽接敌,所能安全出没的空域

 

    毕竟已经遭到了严重的压缩,而且一旦为了实施攻击行动而从隐蔽物后现身,便将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对方雷达的探测

 

    范围之内。武装直升机若与敌方高性能战斗机遭遇,自然是凶多吉少,拥有速度,高度,传感器探测半径,导弹有效

 

    射程上全面优势的战斗机并不需要与武装直升机在树冠高度上低速舞蹈,一度曾十分流行的所谓直升机能依靠其低空

 

    低速机动性与战斗机空战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即便只是与9K330等先进野战防空导弹系统单挑,武装直升机

 

    能否取胜,仍只在两可之间,机动性占据绝对优势的直升机掌握着交战主动权,可实现先发制人,但先进短程防空

 

    导弹的飞行速度却比机载反坦克导弹快得多,若反应及时完全有可能后发而先至,在导弹发射车中弹前便将武装

 

    直升机击落。美军武装直升机的主要远战武器是射程8千米,最大飞行速度为音速1.3倍的AGM-114 “海尔法” 导弹,

 

    而9K330系统使用的则是射程12千米,平均飞行速度是音速2.5倍的9M330导弹,2K22M 基本型使用的9M311导弹

 

    性能稍逊,射程也达到了8千米,平均速度达每秒600米,作为进攻方的直升机显然并没有火力覆盖范围和武器

 

    飞行速度上的优势。即使不考虑加速耗时和发动机熄火后导弹速度下降的因素,从8千米距离上发射的“海尔法”

 

    仍需飞行18秒方能击中目标,而9M330和9M311却能分别在10秒和13秒内跨越同样的距离。刚从隐蔽物后拉起

 

    的直升机需要至少数秒的时间完成目标锁定,并不能立即发射导弹,攻击“海尔法”射程远界上的目标时,

 

    将暴露在对方雷达扫描之下长达20秒以上,而处于战斗警戒状态的9K330和2K22M能在探测到来袭目标的8秒

 

    之内作出反应,训练有素,高度警觉的导弹操作手能在直升机现身后18-21秒内将其击落,造成激光半主动制导

 

    的“海尔法”失去目标照射而脱靶。

 

    

 

    图6正在装填导弹发射模块的9K330野战防空导弹发射车,每辆携带8枚9M330导弹

 

    

 

    图7 2K22M“通古斯卡”弹炮合一武器系统

 

    

 

    图8美军武装直升机的主要反坦克武器,AGM-114 “海尔法” 导弹

 

    9K330,2K22M等先进野战防空武器系统显然是难缠的对手,但也并非无懈可击。若目标照射任务由处于防空导弹射程

 

    之外的侦察直升机,或防空武器无法有效攻击的地面侦察分队接手,武装直升机便可在射出反坦克导弹之后立即撤离

 

    危险空域,避开对方的反击火力。美军的AH-64D“长弓阿帕奇”和德国版的欧洲“虎”式武装直升机均配备了与主旋翼.

 

    同轴安装的传感器系统,能在整个攻击过程中藏身于隐蔽物之后,仅将目标特征极为微弱,且在悬停状态下不产生

 

    任何多普勒信号特征的“长弓”雷达天线和红外/光电传感器探头暴露在敌方雷达波束之内,被对方发现进而遭到防空

 

    导弹袭击的风险微乎其微。以上战术对策和技术方案对反制近程防空武器颇有效验,但在一马平川,缺乏地形起伏

 

    及合适隐蔽物的战场上便无法奏效,也解决不了武装直升机在遭到敌方高性能战斗机攻击之时生存力差的问题,

 

    以雷达隐形技术保障生存能力的RAH-66于是粉墨登场。

 

    

 

    图9 AH-64D “长弓阿帕奇” 是目前技术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武装直升机

 

    

 

    图10德国版的欧洲“虎”式武装直升机

 

    MiG-29级别的低端战斗机和9K330类型的近程防空武器,正是RAH-66项目所假定的基准威胁系统。MiG-29 所使用的

 

    “蓝宝石-29”雷达虽然具有一定的下视能力,但功率有限,灵敏度不高,信号处理系统更是相当差劲,对于雷达反射

 

    截面积仅为常规直升机几百分之一的RAH-66 将完全视而不见。9K330是上世纪后期一流的野战防空武器系统,但

 

    其目标截获雷达和火控雷达的平均发射功率分别仅为1.5千瓦和0.6千瓦,技术又并不特别先进,对常规飞行器的

 

    最大探测半径也只有25千米,有效追踪距离更是不超过20千米,显然无法有效对抗RAH-66这样的低雷达可观测性目标。

 

    然而时过境迁,往事如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低雷达可观测性技术,信号特征相当微弱的巡航导弹,滑翔制导炸弹等

 

    防区外发射武器日益普及,迫使机动式防空武器系统的性能相应大幅度升级。新一代的主流 “低端” 防空导弹系统,

 

    如美军于不久前决定停止研制的 “地面发射版先进中程空空导弹” (Surface Launched Advanced Medium-Range

 

    Air-to-Air Missile, SLAMRAAM),挪威的 “先进面空导弹系统” (Norwegian Advanced Surface to Air Missile System,

 

    NASAMS),以色列的 “斯派德” (Surface-to-air PYthon and DERby, SPYDER) 等的性能与其前辈远不可同日而语,

 

    不仅武器射程大幅度增加,雷达系统的探测半径和信号处理能力更是突飞猛进。“地面发射版先进中程空空导弹” 和

 

    “先进面空导弹系统” 配备的美制AN/MPQ-64 “哨兵” X波段相控阵雷达对典型空中目标的探测半径是75千米,足以

 

    在RAH-66进入 “海尔法” 导弹射程之前烧穿其隐形屏障;“斯派德”系统使用的EL/M-2106NG型全固态L波段防空雷达

 

    以区区400瓦的发射功率,便能在25千米距离上检测出直升机旋翼的雷达散射信号,反制低雷达可观测性旋翼飞行器

 

    的潜力显然不容小觑。

 

    

 

    图11 SLAMRAAM防空导弹系统,使用AIM-120主动雷达寻的导弹和AN/MPQ-64 “哨兵” 相控阵目标截获和跟踪

 

    雷达

 

    武器射程和雷达探测半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新锐防空导弹系统的网络化性能和导弹自寻的能力才是对武装直升机最为

 

    致命的威胁。传统的野战防空系统将传感器和武器整合在同一平台上,保证了对空中威胁实现快速反应的能力,但也降低

 

    了武装直升机规避防空武器的难度。新世纪的近程防空导弹采用分布式系统架构,雷达系统通过微波数据链,光纤网络等

 

    向导弹发射系统提供战场信息,后者可维持无线电静默,隐蔽性极强,被武装直升机提前发现的概率极低。而对未曾意识

 

    到其存在的威胁,自然谈不上实施有效的规避。以往受到微电子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近程防空导弹往往采用指令制导,

 

    激光驾束制导等相对简单廉价的制导体制,仅能接战发射平台视线以内的目标,武装直升机一旦逃回隐蔽物之后便不再

 

    有遭到攻击的危险。新一代防空武器系统使用的则是具有发射后锁定,自主寻的能力的AIM-120,“怪蛇”,“德比” 等

 

    先进超视距导弹,完全可以有效地追击短暂暴露之后,重新藏匿于防空系统雷达盲区之中的目标。何况具有协同交战能力,

 

    由多组传感器提供空情信息的新一代防空导弹系统的探测盲区,比起只能依赖导弹发射车自配雷达的传统野战防空系统,

 

    已然大为缩小。

 

    

 

    图12 EL/M-2106NG既可车载,又可安装在4脚架上,并能多机联网,与防空导弹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现代化武装直升机单价动辙数千万美元,是陆军战斗序列中最为昂贵的武器平台,无可置疑的高价值目标,以至于历史

 

    上以对抗高性能战术飞机,巡航导弹,战术弹道导弹为主的区域防空导弹,现在也加入了反直升机武器的阵营。美德意

 

    合作研制的 “中型扩展防空系统” (Medium Extended Air Defense System, MEADS),法意联合的 “陆基中程面空导弹”

 

    (Superficie-Aria Media Portata Terrestre, SAMP-T) 等新一代区域防空导弹系统可利用协同作战能力,依托传感器网络

 

    扩展态势感知覆盖范围,对射程远界上的武装直升机进行攻击。与近程防空导弹相比,区域防空导弹飞行速度更快,

 

    寻的头探测距离更远,抗干扰能力更强,战斗部杀伤力更大,是武装直升机极其危险的对手。“中型扩展防空系统” 配备

 

    具有强大反隐形能力的极高频 (Ultra High Frequency, UHF) 波段搜索雷达和 X 波段主动电扫描阵列多功能火控雷达

 

    (Multifunction Fire Control Radar, MFCR),可构建即使是RAH-66也无法穿透的大尺度防空 “气泡”。中国和俄罗斯虽然

 

    在微电子,战术数据链,雷达射频模块等技术上与美国和欧洲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役区域防空导弹的战术性能与欧美

 

    同类型号相比毫不逊色,高性能相控阵防空雷达品种繁多,已能对RAH-66级别的隐形武装直升机构成严重威胁。况且

 

    协同交战能力的技术难度不高,射频模块的生产工艺也正趋于成熟,西方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垄断很快就将被打破,中俄

 

    防空系统的战斗力届时将跃上新的台阶,使武装直升机在高强度战争中的生存能力遭到进一步的侵蚀。

 

    

 

    图13 “中型扩展防空系统” 导弹发射车

 

    

 

    图14 “中型扩展防空系统”的X波段多功能火控雷达

 

    

 

    图15 SAMP-T防空武器系统导弹试射

 

    

 

    图16 俄罗斯S-300V高机动性区域防空导弹系统的9S32-1型相控阵雷达性能强大,足以在相当距离上烧穿的隐形屏障

 

    RAH-66

 

    

 

    图17 S-300V导弹发射车,为接战低空目标配备了天线架高的火控雷达

 

    陆基防空导弹系统不论性能如何先进,其有机配置的传感器单位的覆盖范围毕竟不可避免地受到地球曲率和地表起伏的

 

    影响,很难做到滴水不漏,或多或少地会留下可供武装直升机利用的空隙,在武装直升机战场生存能力棺材上敲下最后

 

    一颗钉子的,是装备了主动电扫描阵列雷达的高性能战斗机。F-22的AN/APG-77雷达对RAH-66级别低可观测性目标的

 

    烧穿距离约为40海里,分散在各自独立巡逻轨道上的寥寥数架F-22便能构筑起宽达数百海里,纵深近100海里,任何

 

    武装直升机均无法穿透的防空屏障。F-35,F/A-18E/F等中档战斗机的雷达性能虽无法与AN/APG-77媲美,仍可在25

 

    海里之外截获RAH-66的反射信号,足以确保对低空渗透的隐形直升机实施有效的截击。利用协同交战能力融入一体化

 

    防空系统之中的现代战斗机,更可作为地空导弹系统的空中传感器平台使用,即使自身武器耗尽,仍能调动处于

 

    有利阵位的陆基防空导弹对来犯直升机进行拦截,从而彻底封闭超低空防御体系上的缺口。具有卓越雷达低可观测性能

 

    的高端制空战斗机能在敌方对空火力异常密集的危险空域长时间安全活动,不仅能够建立对直升机而言滴水不漏的

 

    严密空中封锁线,更可深入敌后猎杀对方处于航渡状态中的军用飞行器,是武装直升机最为可怕的天敌。非西方集团

 

    国家高性能隐形战斗机的出现,为专业武装直升机在高技术战场上的职业生涯敲响了丧钟。

 

    

 

    图18 “侧卫”的雷达孔径比F-22更大,使用主动电扫描阵列技术后探测半径很可能超过AN/APG-77,将令无所遁形

 

    RAH-66

 

    1.3威胁规避和电子对抗

 

    对飞行速度慢,雷达隐形性能又受到极大限制的武装直升机而言,战场生存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威胁源的

 

    有效规避,这就需要在制定任务规划时对敌方的防空火力配置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相应规划直升机进入和

 

    脱离战场的空中安全走廊。有观点认为在战场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武器平台的基本机械性能不再重要,

 

    现代化的武装直升机安装了网络中心战信息终端,能够分享大型专业侦察平台所收集的电子情报,对包括突然

 

    出现的机动式防空导弹在内的威胁源的位置和类型做到一览无余,态势感知能力有了革命性的提高,可轻而易举

 

    地击败任何防空武器系统。然而现实远没有这么简单,使空中作战平台网络化成为可能的现代微电子和数字

 

    通信技术,也在同时驱动着地面防空武器系统的网络化和防空雷达向主动电扫描阵列类型的过渡。旁瓣异常微弱,

 

    广泛采用扩频 (spread spectrum) 和伪随机扫描 (pseudo-random scan) 技术的主动电扫描阵列是典型的低截获

 

    概率 (Low Probability of Intercept, LPI) 辐射源,难以被电子侦察系统准确定位,多机组网,轮流间歇开机的

 

    主动电扫描阵列雷达系统就更加难缠。而且新型防空雷达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反侦察需要,配备了高度

 

    仿真的主动式雷达诱饵,这些傀儡辐射源不仅能大幅度降低对方被动射频侦察手段的效能,更可诱使敌飞行器

 

    在规避虚假威胁的过程中,向真正的防空导弹阵地投怀送抱。网络化防空体系中传感器平台与武器平台在地理

 

    位置上的分离,也使威胁规避变得更加困难。此外,执行特种战渗透,搜索救援,机降突击等任务的直升机

 

    固然可以选择最大限度避开防空火力,较为安全的航线,作为重要火力平台的武装直升机却必须赴汤蹈火,奔赴

 

    敌方兵力集中,防空力量也相应异常稠密的区域,从防空武器系统覆盖范围的缝隙之中溜将过去的可能性实在

 

    是微乎其微。

 

    即使武装直升机及时发现了敌方的防空阵地,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由于基本飞行性能

 

    极其贫血,直升机缺乏快速脱离危险区域的能力。以150节速度飞行的武装直升机对高超音速防空导弹而言,

 

    几与固定目标无异,完全没有可能依靠速度和机动性全身而退,电子对抗手段因此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役的

 

    主流武装直升机普遍装备了包括雷达报警接收机 (Radar Warning Receiver, RWR),激光报警接收机

 

    (Laser Warning Receiver, LWR),红外/紫外导弹迫近告警系统 (Missile Approach Warning System, MAWS),

 

    防御性雷达◆,诱骗式全向红外◆或压制式定向红外◆,箔条弹和红外诱饵弹散布器等在内,

 

    价值不菲的综合自卫电子战系统 (Electronic Warfare Self Protection, EWSP),以及可能降低来袭导弹的杀伤概率。

 

    电子对抗的实战效能不容置疑,但仍不可避免地受到直升机飞行性能局限性的制约,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并不能使

 

    武装直升机在面对导弹攻击时,获得与喷气式战斗机相似的生存能力。低可观测性技术可以看作电子对抗方式的一种,

 

    理论上能通过压缩对空导弹的有效锁定距离来提高直升机躲避导弹攻击的成功率。然而直升机的雷达隐形性能达不到

 

    真正理想的水平,红外信号特征虽然比喷气式战术飞机低得多,功率数千千瓦的动力系统仍不可避免地释放出大量废热,

 

    特别是与空气激烈撞击的旋翼翼尖和机械负荷极高的减速齿轮箱的温度明显高于气温,对高度灵敏的热成像传感器而言

 

    是特征明显的目标,再加上速度缓慢,爬升乏力,想依靠机动飞行与低可观测性的组合规避先进对空导弹的攻击当真是

 

    谈何容易。对来袭导弹的先期预警是有效实施规避机动的前提,导弹迫近告警系统的作用因此至关重要。由于光学孔径

 

    有限,加上直升机的典型活动高度上空气稠密并充斥着水蒸气和尘埃颗粒,不利于红外和紫外信号的远距离传播,常见

 

    的直升机载导弹迫近告警系统的探测距离即使在理想的工作环境下也很难超过10千米,面对以3倍音速逼近的地空/空空

 

    导弹时仅能提供不足10秒的预警时间。武装直升机便是全速冲刺,10秒之内也不过能移动800多米,就算能够依靠有利

 

    地形暂时藏入导弹寻的头的盲区也难以脱身。AIM-120的最大过载为35g,“怪蛇”更能拉出70g的高机动,两型导弹3马赫

 

    时的转弯半径分别为3000米和1500米,只要在数千米之外对竭力逃跑的直升机实现重新锁定,便能轻松地截断其退路。

 

    

 

    图19 俄罗斯Mi-24武装直升机的现代化改进型配备了种类繁多的自卫电子战装置

 

    直升机的典型活动环境给电子对抗系统带来了额外的挑战。较低的飞行高度意味着直升机与防空导弹发射阵地之间的距离

 

    可能几乎近在咫尺,导弹飞行时间以秒计算,电子战措施必须在异常狭窄的时间窗口内发挥作用,反应速度需快如闪电,

 

    稍有差池便会万劫不复。红外/紫外导弹迫近告警系统无法在雨雾,沙尘等低能见度环境中可靠工作,恶劣天气条件下出

 

    击的武装直升机因此易于遭到雷达控制的防空导弹的攻击;若使用基于主动雷达的导弹迫近告警系统,却又增加了

 

    直升机的电磁辐射水平,无疑于向敌方的反辐射武器发下邀请函。在雷达阴影区飞行的直升机固然避开了对方防空系统

 

    的探测,自身传感器的覆盖范围却也同样大打折扣,无法及时发现利用防空网络的间歇追踪数据发射,末段自主搜索

 

    目标的敌先进防空导弹,当然也就难以有效地采取电子对抗措施加以反制。

 

    1.4抗战损能力

 

    直升机的机械结构极其复杂,旋翼桨叶既窄且薄,具有极大的先天脆弱性,获取良好的抗战损能力实属不易。以AH-64

 

    “阿帕奇” 为代表的第二代武装直升机,减速齿轮箱内充以脂质润滑剂,具有在润滑油流失后“干”运转的能力;飞控系统

 

    和液压系统均具备双重冗余;两台发动机中只要有一台维持工作便能提供安全返航所需动力;多梁式主旋翼被单发12.7

 

    毫米穿甲弹或23毫米爆破弹击中后结构仍能保持完好;向尾桨提供动力的传动轴被炮火切断后,不会对尾梁造成二次

 

    破坏;要害部位敷有凯夫拉复合材料装甲,可较为有效地吸收小口径武器火力,弹药破片,以及机体结构中弹后产生的

 

    碎片。过去20年的实战经验证明,上述措施对在中低烈度战场上活动的武装直升机的生存能力确实助益良多,挽救了

 

    许多飞行员的生命。问题在于受到材料技术和装甲重量的限制,武装直升机的抗战损能力难以跃上新的台阶,无法有效

 

    应对局部冲突中反直升机武器重型化的局面。

 

    

 

    图20欧洲的“虎”式武装直升机是按照与AH-64类似的抗战损能力标准设计的

 

    由于小口径武器杀伤效果不理想,原本以装甲车辆和小型野战工事为主要作战对象的火箭助推榴弹

 

    (Rocket Propelled Grenade, RPG) 近些年来逐渐成为了低烈度冲突中反直升机武器的主流,其中尤以累计产量超过

 

    9百万发的RPG-7最为常见。火箭助推榴弹缺乏制导系统,精度差,飞行速度慢,对远处以较快速度巡航的武装直升机

 

    无法构成有效威胁,却是近距离伏击低速盘旋或悬停状态直升机的致命利器。典型的火箭助推榴弹战斗部能够射穿厚达

 

    数百毫米的钢板,击中直升机任何一处要害部位便足以造成机毁人亡。理论上武装直升机可以对火箭助推榴弹射手

 

    进行火力压制,但在复杂的城市战环境中及时发现威胁源却绝非易事。

 

    

 

    图21近些年来在热点地区泛滥成灾的RPG-7火箭助推榴弹

 

    至于高性能防空导弹,就更非武装直升机被动防护能力所能对抗的武器。由于直升机飞行速度慢,机动能力差,

 

    防空导弹一旦实现锁定,追踪精度将远高于攻击固定翼战术飞机时的水平,即使实现直接撞击也不足为奇。一枚以

 

    3倍音速飞行的近程防空导弹,动能不亚于一发大口径反坦克穿甲弹,击中直升机时所造成的破坏可想而之。就算

 

    直升机未被防空导弹直接命中,在近距离上起爆的导弹战斗部所形成的高速破片,也足以切断所有或大部分旋翼桨叶,

 

    彻底摧毁发动机和减速齿轮箱,于转瞬之间将一架精密复杂的空中战斗机械化作地面上冒烟的残骸。1994年4月14日

 

    美国空军自摆乌龙,在伊拉克北部禁飞区以AIM-120和AIM-9空空导弹分别击落两架美国陆军UH-60 “黑鹰” 突击运输

 

    直升机。UH-60的关键系统是按照与AH-64相同的抗打击能力标准设计的,遭到上述导弹攻击时仍然毫无抗御之力,

 

    精心设计的抗坠毁能力也未能发挥丝毫作用,两架直升机上的26名乘员全数丧生,直升机被动防护能力的局限性

 

    由此可见一斑。

 

    1.5基地脆弱性

 

    武装直升机虽能在大小合适的任意平地上起飞降落,但因后勤保障能力的限制,仍必须从具有一定规模的作业基地

 

    出发作战,这就为敌方反击火力提供了釜底抽薪,将直升机兵力消灭在地面上的机会。由于旋翼飞行方式效率低下,

 

    武装直升机的作战半径通常只有100-200海里,考虑到打击敌后 浅近纵深目标的需要,基地与前线间的距离显然

 

    又必须小于直升机的作战半径。随着高性能空基雷达和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敌我兵力交错地带

 

    相对接近的武装直升机作业基地的安全性正变得越来越成问题。在万米高空盘旋的预警机,空对地雷达飞机等对

 

    超低空目标的探测半径在200海里以上,可通过追踪对方武装直升机的飞行路线锁定其作业基地的准确位置。

 

    大型空基预警雷达和对地监视雷达功率孔径水平很高,且具有强大的信号处理能力,足以击败武装直升机效能有限的

 

    雷达信号控制措施。即使远程防空武器的威胁迫使大型情报飞机的巡逻轨道向后收缩,直升机基地的安全也未必能

 

    得到保障,突防能力极强的隐形战斗机可 在防空火力尚未被压制的敌方纵深空域活动,又配备了先进的多功能

 

    主动电扫描阵列雷达,完全有能力有效监视对方武装直升机的活动情况,进而对其基地实现精确地理定位。

 

    

 

    图22美国海军陆战队的AH-1Z “蝰蛇” 携带1134千克有效载荷时的作战半径为125海里

 

    

 

    图23南非的AH-2 “石茶隼” 属于武装直升机中航程较远的型号,最大内部燃油下的作战半径在200海里左右

 

    位置一旦暴露,直升机基地的命运显然便岌岌可危,就算对手的隐形战斗机忙于扫荡天空和攻击高价值节点目标,

 

    分身无术,地面部队所直接控制的远程精确打击火力也足以对缺乏防御纵深的直升机基地构成致命的威胁。美国陆军

 

    于1998年列装的MGM-140B批次1A型高精度战术弹道导弹 (Army Tactical Missile System, ATACMS) 由 M270 型

 

    多管火箭炮系统 (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 MLRS) 发射,有效射程达162海里,超过许多武装直升机的

 

    典型作战半径,从点火到击中目标历时仅短短数分钟时间,对方很难及时疏散正在地面上加油装弹,维护保养的

 

    直升机。即使直升机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设法 在导弹落地前升空逃离,基地设施遭到的破坏也将极大地削弱

 

    武装直升机部队的作战效能。分散部署能降低基地被对方空中侦察发现的概率,减小直升机部队被敌方一锅端的风险,

 

    但也会造成后勤保障上的巨大困难,并非解决问题的良方,何况武装直升机的单价远比战术弹道导弹高得多,

 

    部队化整为零后仍将是敌地对地远程精 确打击火力有利可图的目标。武装直升机及其地面支持设施均为抗打击能力

 

    很弱的“软”目标,来袭弹道导弹只需使用常规子弹药便可获得良好的杀伤效果,不必诉诸于技术相对复杂,体积较大的

 

    末敏弹或末制导弹药。针对“软”目标设计的反人员/反器材子弹药体积小,重量轻,MGM-140B批次1A为提高射程使用了

 

    重仅160千克的战斗部,仍携带M74型子弹药达275枚之多,只要有一枚导弹成功突防便能对地面上的直升机和

 

    基地设施造成重大杀伤。经过多年的发展,战术弹道导弹技术已十分成熟,许多型号的性能与MGM-140系列

 

    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武装直升机地面生存能力日益萎缩的趋势将难以逆转。

 

    

 

    图24以MGM-140为代表的高精度战术弹道导弹对武装直升机的地面生存能力构成巨大的威胁

 

    2态势感知能力

 

    态势感知能力较强是武装直升机与地面装甲战斗车辆相比的一大优势,也是其一度得以篡夺坦克“陆战之王”地位的

 

    重要原因。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并未削弱直升机在战场观测能力上相对于地面作战平台的优势,却大幅度拉开了固定翼

 

    侦察飞行器与直升机间情报收集能力的距离。合成孔径雷达和地面动目标指示器 (Ground Moving Target Indicator,

 

    GMTI) 技术的成熟,使以E-8为代表的空对地雷达监视飞机拥有了对广大地理空间内的地面机动兵力进行实时追踪的

 

    能力,而武装直升机的信息收集能力虽然也随着毫米波雷达,高性能红外/光电传感器技术等的发展而有所提高,

 

    覆盖范围却受制于直升机极低的飞行高度而难以扩展。巡航于对流顶层的侦察飞行器,雷达地平线远在200余海里之外,

 

    只要系统的功率孔径,灵敏度,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允许,便能有效监控40余万平方千米内地面车辆的一举一动。掠地

 

    超低空飞行的武装直升机的传感器视界则远没有如此广阔,处于典型任务高度时,AH-64D型武装直升机的“长弓”

 

    毫米波雷达系统最大覆盖半径仅16千米,完成一次360度扫描只能收集到800平方千米内的战场信息,显然不可与

 

    固定翼专业侦察平台的性能同日而语。在敌方战斗机,区域防空导弹等未被完全压制的高危险空域,大型情报飞机

 

    诚然无法自由活动,但生存能力糟 糕的武装直升机同样难有用武之地,维持态势感知能力的重担将落在具有极强

 

    雷达低可观测性能的战术飞机肩上。隐形战术飞机虽然缺乏E-8等特种平台的广域监视能力,所配备的多用途主动

 

    电扫描阵列雷达仍足以可靠地追踪数十海里半径内的地面目标,且平台生存能力远非直升机所能及。一架雷达探测

 

    扇区宽40海里,以450节速度巡航的隐形战术飞机,每小时可完成对6万余平方千米地域的侦察,而探测扇区宽32千米,

 

    巡航速度不过150节的AH-64D型武装直升机,相同时间内所能搜索的范围还不到9千平方千米。武装直升机的战场

 

    生存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在对方雷达阴影区内掠地飞行,无法以提升巡航高度的方法扩大机载传感器的作用距离,

 

    作为情报搜集平台的价值将随着侦察装备性能的日新月异而不断下降。

 

    在地面战前沿,敌我双方兵力犬牙交错,对目标进行精确识别异常重要,不管雷达技术如何发展,以红外/光电传感器

 

    实施近距离侦察的需要仍将永恒存在。贴近地面活动的武装直升机在抵近观察能力上与固定翼战术飞机相比具有天然的

 

    优势,本可在战场情报,监视,侦察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ISR) 体系中固守一席之地,

 

    却在异军突起的无人侦察机从旁夹击之下丢盔弃甲,节节败退。与价格昂贵,雷达,红外,光学,声学信号都较为强烈

 

    的武装直升机相比,体型小巧,成本低廉,信 号特征微软的小型和微型无人机显然更适合执行风险巨大的近距离

 

    空中侦察任务。无人侦察机可由小股地面部队直接控制的特点,更使其使用灵活性和对战场形势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明显优于兵力规模有限,指挥控制层级较高的武装直升机。

 

    

 

    图25 E-8C大型空对地雷达监视飞机

 

    

 

    图26武装直升机通常在树冠高度活动,传感器视界受到很大限制

 

    

 

    图27可由单兵手动发射的"沙漠鹰"III无人侦察机,腹部为数码摄像机的安装基座

 

    3活动半径和滞空时间

 

    旋翼飞行方式在赋予直升机无与伦比的使用灵活性的同时,也严重地限制了直升机的航程和续航力,在将作战时间限制

 

    在5分钟的情况下,第二代武装直升机的活动半径通常在100-200海里之间。若在前线游弋的时间延长,作战半径将

 

    相应缩短,每小时滞空时间可近似地换算为75海里的作战半径,航程400海里的武装直升机因此大约可以在距基地

 

    50海里处盘旋2小时。如果将基地安全 性问题忽略不计,对于作为地面部队直属火力支援平台使用的武装直升机,

 

    活动半径较短是可以容忍的缺陷,滞空时间不足却是严重的性能短板。冷战时期的地面目 标通常集团出现,位置

 

    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武装直升机大可以在接到敌情通报后再起飞前往目标区域,无须担心抵达战区时

 

    失去打击对象。新世纪以来的 战场形势却截然不同,尝到了西方国家空中力量厉害的塔利班等游击武装,采取了

 

    化整为零,分散活动的策略,不再向西方联军提供易于遭到空袭的较大规模兵力集 团,而是派出小股火力分队,以

 

    路边炸弹,火箭助推榴弹等简易轻便的武器对西方的“维稳”部队实施偷袭。事实上,在空袭兵器性能日益提升的大背景

 

    下,正规陆军的兵力结构也在向低密度,高隐蔽性,高机动化方向发展,这一趋势在区域防空导弹系统上已体现得十分

 

    明显,成群结队,信号特征强烈,长期停滞于特定地域,便于集中打击的地面目标将成为历史。要有效打击隐藏很深,

 

    在战场上转瞬即逝的地面战斗力量,空地近距支援的 战术就必须相应作出重大调整,传统的波次式火力投放不再适用,

 

    对地打击飞机必须24小时持续不断地在战场上空盘旋,随时准备向昙花一现的目标发起攻击。已在阿富汗战场得到

 

    广泛使用的这一全新空地近距支援模式使武装直升机续航时间短的弱点暴露无遗。若以每架次滞空2小时计算,直升机

 

    部队需要每天出动12架次才能在战场上空保 持起码的兵力存在,如此之高的使用强度对机械和人员都将造成难以承受

 

    的巨大负荷。在武装直升机噪音巨大,振动强烈的恶劣座舱环境中长期工作很容易造成飞行 员疲劳过度,进而导致

 

    作战效能和飞行安全的大幅度下滑,以空中加油和挂载副油箱的方法延长滞空时间理论上可行,实践价值却十分有限。

 

    

 

    图28早已退役的A-1“天袭者”攻击机的续航时间长达10小时,是远比武装直升机理想的反游击队空中支援平台

 

    4打击火力

 

    中型武装直升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一般在6吨左右,重型武装直升机的起飞总重通常也不超过12吨,所能携带的武器载荷

 

    自然无法与20-30吨级的固定翼打击飞机相比,然而直升机在火力上也曾有其独特的优势。历史上高速战术飞机缺乏

 

    小型化的高精度反装甲武器,消灭一辆重型战车往往需要动用一枚重量在200千克以上的空地导弹或激光制导炸弹,

 

    而武装直升机以发射重量不到50千克的反坦克导弹便能完成同样的任务,效率明显高于固定翼攻击机,足以补偿

 

    有效载荷能力上的差距。AH-64执行反装甲任务时可携带16枚“海尔法” 导弹,理论上每次出击能够击毁的坦克数量

 

    有可能超过武器载荷高达7258千克,但最多仅挂载8枚AGM-65 “小牛” 空地导弹的A-10攻击机。前苏联/俄罗斯的

 

    第二代武装直升机Mi-28和 Ka-50/52是膘肥体壮的重量级型号,火力之强,较AH-64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精确制导武器技术并未停滞不前,随着CBU-97/105 “传感器融合武器” 和 “硫磺石” 反坦克导弹等为喷气式战术飞机

 

    研制的高效能反坦克武器的出现,武装直升机一度享有的精确反装甲打击能力优势成为了过眼云烟。重420千克的

 

    CBU-97可释放40枚末端敏感子弹药,对集群目标的杀伤效率比典型的直升机载反坦克导弹要高得多,而分散部署的

 

    装甲车辆则可由发射重量仅48.5千克的“硫磺石”导弹施以定点攻击。为打击地面机动目标研制的第二代小直径炸弹

 

    GBU-53/B的投掷重量是93千克,体型似乎略显臃肿,但相对于典型喷气式战术飞机动辙数千千克的有效载荷却

 

    无疑称得上轻盈小巧,且拥有“海尔法”,“硫磺石”之流所望尘莫及的防区外攻击能力,由在对流顶层巡航的喷气式

 

    作战飞机投放时射程可达60海里以上。每架F-15E “打击鹰” 战斗轰炸机能轻松地携带28枚GBU-53/B,火力密度

 

    相当于两架重型武装直升机,火力覆盖面积则高达近3万9千平方千米,几乎是以“海尔法”级别导弹为基本武器的

 

    武装直升机的火力控制范围的200倍。掠地低速飞行的直升机缺乏作为滑翔武器发射平台所必需的能量水平,并不能

 

    有效地使用CBU-97/105,GBU-53/B等先进制导弹药,混合挂载末敏弹散布器和小型制导武器的固定翼打击飞机的

 

    反装甲效率,已远在所有现代化武装直升机之上。

 

    

 

    图29全副武装的俄罗斯Mi-28N武装直升机

 

    

 

    图30俄罗斯Ka-52武装直升机走的是旋翼攻击机的路线,最大武器载荷为2000千克

 

    

 

    图31挂载着4枚CBU-97 “传感器融合武器”的F-16战斗机

 

    

 

    图32携带“硫磺石”反坦克导弹的“狂风”战斗轰炸机

 

    

 

    图33 GBU-53/B滑翔制导炸弹

 

    图33 GBU-53/B

 

    5反应速度

 

    武装直升机的快速反应能力远在常规地面部队之上,却无法与喷气式战术飞机和高精度远程打击武器相比。

 

    在战场上空盘旋待机的固定翼打击飞机能为地面部队提供近乎实时的火力支援,而基地设置于交战前沿50海里

 

    之后的武装直升机即使接到作战指令后立即升空,仍需耗费至少20分钟方能抵达战场。喷气式作战飞机的

 

    巡航速度为直升机的三倍,相同时间内所能覆盖的空域面积则是直升机的九倍,打击时间敏感目标

 

    (Time Critical Target, TCT) 的效能显非武装直升机所及。然而由空军控制的固定翼战术飞机与直属于陆军的

 

    武装直升机井水不犯河水,同在陆军体系之内的远程火箭炮和战术弹道导弹才是直升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高超音速弹道式武器从发射到命中数百千米外的目标仅需几分钟,具有武装直升机所望尘莫及的迅速应答

 

    前线火力请求的能力,打击精度不高的历史弱点也随着制导技术的突飞猛进而烟消云散。美军的六联装轮式M142型

 

    “高机动性炮兵火箭系统” (High-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 HIMARS) 号称 “70千米射程的狙击步枪”,

 

    一次齐射的投掷重量超过500千克,可释放2424颗M85反人员/反器材子弹药或12枚 “卓越反装甲技术”

 

    (Brilliant Anti-armor Technology, BAT) 末制导武器 (后者因冷战结束,再无重型装甲集群可反,而于2003年停研),

 

    单车火力密度与重型武装直升机相比毫不逊色,并能兼容MGM-140型战术弹道导弹,进一步加大火力覆盖半径;

 

    俄罗斯的9K720“伊斯坎达尔”型双联装战术弹道导弹圆公算误差仅5-7米,最大射程达400-500千米,一次齐射的

 

    投掷重量约为1500千克,超过大多数武装直升机的最大武器载荷;中国的SY-400型远程精确攻击武器系统相当于

 

    大幅度强化版的M142,不仅精度高,射程远,火力强,更因采用了革命性的垂直发射方式而基本消除了射击死区。

 

    新一代远程火箭炮/战术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火力覆盖范围,投掷重量,打击精度等核心性能指标均足以与武装

 

    直升机相媲美,反应速度则更胜一筹;分散部署的火箭/导弹发射车隐蔽性极佳,生存能力异常出色,维持待机状态

 

    的成本微不足道,比直升机更适合作为新时期陆军的主要火力投放工具。

 

    

 

    图34 M142型远程火箭炮

 

    

 

    图35“伊斯坎达尔”型战术弹道导弹

 

    6全天候作战能力

 

    现代化武装直升机普遍装备了红外/微光夜视系统,能在夜暗之下有效展开作战行动,但并非真正的全天候

 

    作战平台。白昼和黑夜显然不是天气状况的全部,雨,雪,雾,风暴,冰雹,沙尘等才是真正的挑战。

 

    武装直升机普遍未装备雷达控制的全自动地形跟踪/地形回避系统,而是依靠飞行员目视驾驶进行掠地飞行,

 

    能见度不佳之时难以安全地在超低空活动;热成像仪,激光测距仪和激光目标指示器的作用半径受大气悬浮物

 

    含量影响很大,无法在烟雾,沙尘等环境中可靠工作;毫米波信号能较为有效地穿透沙尘,雾霾等,但在雨雪

 

    之中的衰减非常严重,因此配备了毫米波雷达的AH-64D,Mi-28N,Ka-52三型武装直升机虽然在较为干燥的

 

    中亚和中东战区将如鱼得水,到了潮湿多雨的东南亚却会水土不服。武装直升机贴近地面活动,爬升能力又弱,

 

    若突然遭遇强烈的侧风或下沉气流极易碰触障碍物或撞地坠毁。高速旋转的桨叶若与较大的坚硬颗粒物反复撞击

 

    将很快遭到彻底损毁,强冰雹天气因此将迫使武装直升机全体趴窝。当环境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且空气中

 

    水分含量较高之时,直升机主旋翼的桨叶前缘就会开始结冰,气动性能随之下降,如果冰层厚度过大甚至可

 

    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后果。迄今为止,在飞行状态中除冰仍是没有理想解决方案的工程难题,相对成熟的

 

    加热除冰法对热传导率较低的复合材料旋翼并不适用,而能阻止冰晶附着的材料又缺乏抵御高速气流冲击所

 

    必需的强度,低温高湿的环境显然对直升机的健康十分不利。对流层中的种种风云变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武装直升机的作战效能,对高高在上的喷气式战术飞机和脚踏实地的远程火箭炮/战术弹道导弹武器系统

 

    却影响甚微。机载厘米波合成孔径对地监视雷达的波束能轻松地穿透绝大部分天气屏障,而以卫星导航和

 

    惯性导航手段提供中段轨迹修正的滑翔制导炸弹和远程弹道式武器更是在飞行过程的前99%对天气状况毫不敏感,

 

    待精确打击弹药进入末段制导/末端敏感传感器作用半径之时,目标则已近在咫尺,恶劣天气的屏蔽效果

 

    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

 

    

 

    图36意大利AW129“猫鼬”武装直升机,其红外/光电传感器转塔清晰可辨

 

    7成本

 

    配备了形形色色的进攻和防御性传感器,战场通讯设备,飞行控制系统,并竭尽全力地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

 

    抗战损能力的现代化武装直升机,是极其精密复杂的武器和传感器平台,设计和生产成本自然便宜不了,

 

    美国陆军的AH-64D “长弓阿帕奇”,欧洲的EC665 “虎”,南非的AH-2 “石茶隼”,意大利的 AW-129 “猫鼬”

 

    等第二代武装直升机的单价均在4000万美元以上,即使是深度升级版的第一代武装直升机,美国海军陆战队

 

    的AH-1Z “蝰蛇”,每架的生产成本也高达3100万美元,俄罗斯的Mi-28N, Ka-50/52等型号报价较低,但

 

    那是出于钓出口客户上钩的考虑,不足为凭。主流武装直升机中,研制年代较早,生产批量较大的美军型号

 

    价格相对低廉,每千克正常起飞重量的采购成本仍不下5000美元;而向来性能二流,价格一流的欧洲产品

 

    每千克正常起飞重量的售价则在8000-10000美元之间;南非的AH-2是在“美洲豹”型运输直升机基础上深度改进

 

    的成果,生产批量只有12架,虽然机载系统的性能与欧美高端型号颇有差距,每千克正常起飞重量的花费还是

 

    达到了6000美元左右。按照单位重量的价格计算,武装直升机居然比高性能喷气式战斗机还贵。

 

    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实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冷战结束之后军用作战航空器成本结构中航电和软件所占比重

 

    逐年上升,已成为决定战术飞机价格的关键性因素,而航电和软件的相关费用,显然与飞行器尺寸没有必然联系。

 

    为在日益严酷的战场环境中有效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现代化武装直升机的进攻性传感器组合和自卫电子战系统

 

    的复杂程度,已丝毫不亚于上世纪末的高端喷气战斗机,价格理所当然地会水涨船高。问题在于低空低速的直升机

 

    即使在电子对抗系统的配置上享受与高性能战术飞机相同的待遇,生存能力仍然无法与后者等量齐观;武装直升机

 

    的武器携载量,传感器覆盖范围,活动半径,续航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全天候作战能力等又均很不理想,从效费比

 

    角度考虑,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了陆军装备体系中的鸡肋。

 

    

 

    图37列队起飞的AH-64D“长弓阿帕奇”,每架的价值超过4000万美元

 

    8结语

 

    武装直升机当前面临的困境是过去数十年间军事科技进展的逻辑结果。在防空体系逐步完善,封闭了低空突防的

 

    缺口之后,高性能作战飞机转而以低可观测性能求生存,逐步跨入了隐形时代,武装直升机也试图亦步亦趋,

 

    于是便出现了RAH-66 “科曼奇”。但由于主旋翼雷达散射信号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直升机的雷达低可观测性

 

    无论如何努力亦无法达到以F-22为代表的高端隐形战术飞机的水平,更缺乏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充其量也只能

 

    击败上世纪90年代的典型防空威胁,却无法有效对抗新一代的先进防空武器系统。武装直升机的隐形性能不理想,

 

    飞行性能贫血,作战半径小,续航时间短,抗战损能力差,传感器视界狭窄,武器携带量少,快速反应能力弱,

 

    无法在恶劣天气中有效作战,相对作战效能随着高性能战术飞机,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和现代化防空系统

 

    技战术性能的高歌猛进而逐年下滑,在强强对抗的高烈度战场上日益难以安身立命。

 

    在中低强度冲突中,价格昂贵,运行费用不菲,抗战损能力难以继续提升的武装直升机的生存空间也在遭到挤压。

 

    无人驾驶作战飞机对高性能载人战术飞机尚无法构成真正的威胁,却是武装直升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现役

 

    无人驾驶作战飞机中有代表性的MQ-1 “捕食者”无人攻击机本质上是遥控操作的动力滑翔机,高展弦比机翼的

 

    气动效率出类拔萃,续航时间长达24小时,功率仅86千瓦的4缸发动机噪音极低,在数千米高度巡航时

 

    很难被地面人员察觉。MQ-1虽然在高强度战场上的生存力为零,用以定点伏击,刺杀游击武装和恐怖组织的

 

    领导成员却远比噪音大,续航力差的武装直升机得心应手。若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轻型螺旋桨攻击机水到渠成,

 

    武装直升机已经十分不妙的处境将更加雪上加霜。

 

    尽管两头受气,武装直升机却不会就此消失。执行机降突击任务的运输直升机仍然需要武装直升机的贴身保卫;

 

    在低技术局部冲突中,直接支援小股地面作战部队,保护运输车队,压制敌火力小组等任务也非武装直升机莫属,

 

    毕竟技术侦察手段尚无法完全取代肉眼的近距离直接观察;更何况陆军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对旋翼飞行器的控制权,

 

    从军种利益的角度出发断无主动放弃武装直升机的道理。但是在国防经费紧张的大背景下,武装直升机差劲的效费比

 

    却将使任何研制全新型号的努力中途流产,技术上早已红日西斜的“阿帕奇”等第二代武装直升机还得年复一年地

 

    将旋翼战斗飞行器这杆大旗扛下去。

 

    

 

    图38 MQ-1 “捕食者”无人攻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