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药械的管理制度:写文章错字连篇,语言表达枯燥无活力,调查显示——国人遭遇“汉语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49:38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杨国华,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已有10年。他感觉,从整体上说,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比起10年前要差了,甚至有老师觉得是一届不如一届,这让他们感到很痛心。

  杨国华发现,很多学生逻辑性很差,写文章时错别字很多,语句都说不通顺。一部分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上几乎是空白,连个通知、请假条都写不好。杨国华曾在课堂上教同学们写毛笔字,他发现,很多学生连毛笔都不会拿,更别说欣赏草书、行书了。

  80后大学生毛毛说,电脑似乎让自己进入一种温水青蛙的状态,汉字知识像被橡皮擦擦掉一样,越来越模糊了。“我以前能写一手很漂亮的钢笔字,但现在都有点儿提笔忘字的感觉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汉字都记不准确了,还怎么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当下汉语使用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调查中,72.9%的人表示电脑时代导致汉字书写能力下降;67.0%的人表示网络语言活跃,汉语出现碎片化与不规范化;67.7%的人认为,人们不重视汉语,存在“外语热,母语冷”现象;57.1%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传承出现断裂,汉语表达日益粗鄙化。

  南京市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告诉记者,如今很多孩子缺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被迫利用一切课外时间补习数理化英等学科,极大地挤压了孩子的生活时间,孩子基本没有时间读课外书籍。这导致他们的语言表达非常枯燥,没有活力,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老师在讲课时,也只能传授一些解题的技巧。因为即使学生理解得再好,不符合命题者意图,也很难拿到高分。“这是困惑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

  调查中,57.7%的人认为汉语教育应试色彩明显,无法彰显汉语的美感。60.9%的人认为当下中国存在“汉语危机”。

  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万建中看来,关于汉语的危机,并不是普通话的危机,而是另外两个危机:一是方言的危机。万建中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北京时,经常听到“劳驾”、“借光”、“盖帽儿”之类的词,现在几乎听不到了,很多原先挂在人们口头上的方言都消失了。“文化的多样性首先是语言的多样性,多元的文化才是可持续的。”

  还有一个是古汉语的流失。万建中认为,年轻人的古汉语使用和阅读能力在普遍下降。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由古汉语承载的,古汉语阅读能力下降会导致不能阅读原典,会对理解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可能只是专业人士去阅读。“一个不看原典和经典的民族,整体文化素质能提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