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技术项目: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5:16:05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一: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暖民心

—澜沧县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侧记

 

 

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云南、河北和黑龙江三个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由此,在边陲拉祜山乡拉开了新一轮波澜壮阔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澜沧县就是在探索中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形成政府奖补、部门扶持、社会捐赠、乡村自筹、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新机制。

澜沧是一个边疆民族贫困大县,开展农村公益事业的重点在惠及民生,难点在资金劳力筹措上,为了做好这项“四两拨千斤”的工作,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深入调查研究,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村内道路硬化、人畜引水、文化基础设施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入手。对全县20个乡(镇)作了分期分批分年度实施规划,按照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层层推进的办法,逐年加大实施力度。特别是财政奖补资金带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从“撒胡椒面”到“捏指成拳”,全县各乡(镇)不搞一刀切,通过财政奖补推行以来,带动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移民搬迁、灾后重建等各项支农和扶贫资金的整合,集中力量办成了一些大事,资金效益放大数倍。同时,在群众中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动员组织群众自觉参与,广大农民群众清醒的认识到农村公益事业不发展不行,而发展就得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如何解决新时期兴办村级公益事业处于“群众盼、干部愁”的新问题,就是让群众做主,干什么项目?收多少钱?谁来收钱?谁来管钱?怎么用钱?都让农民群众自己定、自己干。坚持民主决策、筹补结合、直接受益、规范管理、注重实效、阳光操作的原则,把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此项工作的思想和行动调动起来,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真正形成强大的群众运动,激发干部群众投身此项工作的热情和自觉性;同时科学合理制定规划,制定出符合乡情、村情的设计规划,澜沧县各项目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民族建筑特色和总体规划,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抓难点、抓关键环节,列出时间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在项目实施中加强督查考核,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淳朴的边疆群众还记得,雨季的山区总是泥滑路烂,在建盖文化活动室等公共设施时,拉运建筑材料的汽车往往是受阻而不能到达目的地,乡亲们为了建设好自己的活动室,主动投工献料,人背牛驮,硬是把一砖一瓦背到建筑工地,他们可能不知道活动室有多大,却知道房舍的重量有多重。上允镇翁板村在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时,施工用水告急,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施工进度,乡亲们就在下午收工后,组织村民到2公里外的大河背水,呈现出“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来帮忙”的劳动场景,在点点电筒光的照射下,一直持续到凌晨两点多钟。文东乡节节坝村民小组在建串户路中,主动撤出废弃的院落,形成你家让一点、他家让一些的良好氛围,施工中互帮互助、相互换工、端茶送水、相敬如宾,“一条路”化解了邻里多年的积怨,老组长高兴的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推行,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而且改善了干群关系,村民之间更加团结和睦”。

东回乡母体科村民小组,是一个有着42户、176人的哈尼族聚居村寨,交通、信息相对闭塞。长期以来,干季挑水喝、雨季喝浑水是当地人畜饮水的真实情况,而且,长期饮用不卫生的浑水后,当地痢疾病频发,饮水安全一直困扰着群众的生产生活。2009年,该村民小组按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法,投资12万元,其中财政奖补6万元,从5公里外引来了山泉水,形成了家家相连、户户相通的自来水管网,在2010年的大旱年间,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给群众带来了很多方便,让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哈尼族群众告别了饮水困难,喝上了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故事数不胜数,在澜沧每一个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背后,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澜沧县在实施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中,不仅使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增强了基层民主建设,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惠民政策。两年来,通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历尽艰辛,可以说这是澜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大的两年、农村面貌发生变化最快的两年、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两年。应该说,在探索中前进的澜沧县不是做得最好的,但是澜沧县是最努力、付出最多的地区。

2008、2009两年澜沧县实施村级道路硬化、文化活动室、公厕、垃圾池、村庄绿化、人畜饮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63个,项目总投资4687万元,其中群众筹资筹劳86万元,各级财政奖补2356万元。用于生产生活道路建设的项目257个,修通、硬化道路161公里,受益农民达44532人;完成人畜饮水工程项目9个,铺设了54公里自来水管道,使4234人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2010年的项目,澜沧县计划投入财政奖补资金1636万元,实施项目99个,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的组织实施。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二:

 

权属不清起纠纷 部门调联巧化解

—澜沧县县乡联调工作案例

 

一、简要案情

叶庆福,男,汉族,37岁,浙江省松阳县西屏镇横山村人,暂住糯福乡经商。江迪,男,布朗族,50岁,澜沧县惠民乡茫景村翁哇寨人,务农。

2010年10月31日19时50分,糯福边防派出所接到叶庆福报警称:“惠民乡茫景村翁哇寨子有一个叫江迪的人盗窃了我采割的松脂约2吨,请派出所处理。”接警后,糯福边防派出所及时将情况向糯福乡党委、政府和县公安局汇报,并通过县公安局协调联系惠民乡派出所、县林业局赶赴翁哇寨进行调查了解。

经核实,江迪于2010年1月承包了惠民乡茫景村委会的5000亩松树林,承包后的松树林一直由江迪采割松脂并负责管理。2010年7月,暂住糯福乡经商的叶庆福也到江迪承包的松树林附近采割松脂,江迪认为叶庆福采割了自已承包的松树林,期间,多次找到叶庆福当面对其说明此山已被自己承包,叶无权在这里采割松脂,而叶庆福却认为此山属于糯福乡辖区而且是自己承包的,手续合法完备,所以没有理会江迪的劝告仍继续采割,双方因此而产生了矛盾纠纷。江迪眼看多次劝说并不奏效,于2010年10月31日组织本寨村民20多人将叶庆福所采割的24袋松脂共计1.6吨强行抬走。

二、特点提要

本案从表象看是经济利益之争,但矛盾的焦点实际上是双方当事人因管辖和地界不明,国有林权属不清而引发,从刚开始的好言相劝发展到组织村民强行哄抬,积怨在逐渐加剧,矛盾在逐步升级,受经济利益驱动,双方情绪容易激动,矛盾容易激化,如不及时处置或是处置得不彻底,双方在今后的生产作业中可能会导致语言甚至肢体冲突,有引发群体性的争抢和民转刑的苗头和隐患。

三、调解过程

经分析研究,糯福边防派出所通过协调澜沧县林业局对糯福乡与惠民乡国有林界限划分进行了认定,确认了此片有争议的国有林确实属于浙江商人叶庆福所承包的范围。在确认权属的基础上,通过糯福边防派出所牵头,并积极协调邀请县林业主管部门领导、乡党委、政府领导、糯福乡司法所、惠民乡派出所、村组干部等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调解。县林业主管部门首先明确了国有林权属,明确了江迪对权属的错误认识,糯福边防派出所以事实为依据,从法律的角度指出了江迪的错误做法,通过参与调解的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法律,讲事实,讲道理,双方的对立情绪和怨气渐渐消除。考虑到江迪的行为是由于自己对国有林的权属不清而造成的,没有主观恶意,没有重大违法行为,也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调解人员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其本人也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当面向叶庆福道歉,同意将松脂归还叶庆福,后双方表示以后不再因权属问题发生任何纠纷。

四、调处体会

此案的成功调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糯福边防派出所接警后没有简单定性,而是及时向县公安局和驻地党委、政府汇报,通过上级协调相关部门对基本情况迅速展开调查,掌握真实情况和矛盾的焦点,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二是处理得比较及时,糯福边防派出所接警后,在前往调查处理的过程中对情绪激动的双方都做了一些安抚工作,没有首先指责谁是谁非,在未弄清权属的情况下不定调子,使当事人积极主动配合调查了解和调处工作,这是及时解决问题的基础。三是相关单位和部门以及村组干部的共同参与,特别是林业局作为林区权属认定的主管部门,对权属的确认具有权威性,增强了调解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基于以上几个方面,使调解真正达到明事理,解怨气,促和谐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全隐患,有力维护了社会的安全稳定。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三:

 

依法维权 切实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澜沧县妇联维权案例

 

为生计 路边开起小餐馆

彭云芬,女,汉族,44岁,几年前,因为单位精简整编下了岗,又离了婚,没有一技之长的她生活顿时变得十分困难。为了生计,她于2006年到澜沧至惠民公路92公里处,租用当地村民小组长黄九江的土地,开了一家小餐馆。尽管是小本经营,但毕竟有了自己的事业。在她的努力经营下,生意还算红火,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为利益 撕毁合约求补偿

正当彭云芬的小餐馆经营得十分红火的时候,惠民至澜沧公路扩建,经营地点有部分要被占用,承租方黄九江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补偿款,在合约没到期的情况下,使用欺骗手段使彭云芬停止了经营,但很快被识破,双方僵持不下。黄九江恼羞成怒,用暴力手段威逼彭云芬离开,还将她多处打伤。无奈之下,彭云芬打110报警,警察也多次进行调解和说服教育,但黄九江不但不为自己的行为悔过,还变本加厉,依仗自己是本地人,又是村民小组长,他四处散布谣言,使当地村民对他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唯恐避之不及,最后黄九江竟发展到故意断水、断电的地步,致使彭云芬的小本营生无法正常经营。

为同胞 县妇联依法维权

2010年3月,在万般无奈之下,彭云芬想到了县妇联。她向妇联领导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妇联的同志听了他的情况后非常重视。并说:“妇联是我们妇女同志的靠山,也是我们妇女同志的娘家,你们有了困难我们不帮谁来帮。”县妇联很快与黄九江取得了联系,并与之进行协商,但黄九江依旧态度蛮横,趾高气扬。在这样的情况下,县妇联的同志派出精通法律的人员,让黄九江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给他讲大量的纠纷案件,给他讲明使用暴力给彭云芬造成精神伤害、身体伤害和经济损失是违法的行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同时,县妇联还与乡妇联、派出所、土地管理所、司法所取得联系,共同开展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黄九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双方同意协商解决,黄九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损坏的电路,水管修复,以保证彭云芬正常经营。彭云芬给予黄九江一定的土地补偿,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彭云芬的遭遇让人同情,而她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遇到困难和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她没有盲目蛮干,以牙还牙,而是找警察、找县妇联,用法律维手段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黄九江的行为固然让人愤慨和不耻,但他最后也认识到了自己错误,算是悬崖勒马。但此事却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当矛盾来临时,双方都要理智,不能激化矛盾,应协商解决;二是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四:

 

加强价格管理  维护社会稳定

——澜沧县维护物价稳定案例

 

价格是与群众利益最密切的调节杠杆,价格的异常波动和价格秩序的混乱,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稳定物价是维护和实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前提。2010年6月,澜沧县发改局收到县城区鲜肉户关于屠宰费收费问题的上访件。反映澜沧远通食品有限公司每头猪要收取25元屠宰费太高,应该继续按20元的标准收取。

澜沧远通食品有限公司是2003年9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新组建的非公有制企业。2007年3月申请扩建,公司屠宰场设备和建筑物全部更新,增加污水环境治理,2008年3月竣工投产。生产规模:生猪每天屠宰300头,大牲畜每天屠宰40头,可保证县城及附近村镇百姓肉食供应,符合国家对生猪定点屠宰场标准及监管要求。根据思发改收费〔2004〕407号的文件精神:“对生猪屠宰加工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加工服务费每头不超过25元。包括生猪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不得加收其它任何费用”。澜沧县发改局根据澜沧远通食品有限公司的申请,于2008年4月作了《关于生猪大牲畜屠宰费的批复》(澜发改字〔2008〕53号),收费标准即:每头猪按25元收取,每条牛按40元收取。由于物价上涨,屠宰成本增加,澜沧远通食品有限公司准备于2010年7月实行新的收费标准,但遭到了鲜肉户的强烈反对,双方不但未达成共识,而且矛盾日益加剧,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接件后,澜沧县发改局高度重视,及时向县人民政府汇报,并立即和上访人取得联系,汇同相关部门,深入调查落实,原由是:由于当时受条件限制,鲜肉户外购的生猪与待宰猪混关养在一起,这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规定,所以澜沧远通食品有限公司规定屠宰场只准关养待宰猪,其它生猪一律免进。为此,鲜肉户只能把生猪关养在距屠宰场约2公里的地方,生猪要运到屠宰场每头猪在20元的基础上增加5元的运输成本。鲜肉户认为:如果再加收5元的屠宰费,成本加大,加之屠宰费由原来的每头15元提高到20元,间隔不到一年的时间,所以不同意再提价。在调查过程中,工作组还对远通食品有限公司2008年、2009年的运行成本进行核算,经审核,运行周期符合成本监审要求。县政府还多次召开由县发改、商务、工商、畜牧兽医、公安等部门参加的协调会议,重点解决远通公司和鲜肉户关于屠宰费的收交问题,要求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及时解决,给人民群众一个合理的答复。

2010年7月14日,工作组召开协商会,鲜肉户始终只同意交20元的屠宰费,而远通公司每头猪坚持要收25元的屠宰费,所以拒绝鲜肉户的生猪入场,双方僵持不下,情况十分危急,由于利益分歧,双方情绪非常激动,不计后果的讲了一些过激的语言,协商会最后无果而终。会后,工作组多次协调远通公司,希望能公司能从大局和长远利益的高度看问题,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积极维护社会安定,维护社会繁荣。通过不懈的努力,最后远通公司作了让步,让鲜肉户的生猪入场,屠宰费暂时按每头猪20元收取,及时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县人民政府还要求工作组继续对屠宰场的收费成本再审核,对鲜肉户的生猪价格再调研,多方听取上访人员的意见,加强政策宣传,做好上访人员的合理诉求和解释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经过大量的调研工作和政策宣传,9月10日,县人民政府主持召开双方协调会,会议最后决定远通公司于2011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收费标准。要求远通公司在管理方面加强整改,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调解结果双方都没有提出异议,屠宰费收费问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五:

 

同在一个蓝天下创造美好未来

—澜沧县环保局妥善处理磨乃水泥厂污染挠民事件

 

磨乃水泥厂座落于竹塘乡磨乃坝子的东北部。正式名称是“澜沧县万向建材有限公司”,原为澜沧县属国有企业,2003年改制成私营企业。现年产水泥12万吨,年均为澜沧县创造100—300万元的财政收入,现有职工90人。可以说是澜沧县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之一,为澜沧县就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生产设备落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企业生产的排放物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不同程度地对附近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对此当地农民意见很大,以至年年都在反映而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10年6月,又再次发生了当地村民上诉事件,甚至上告到了省上;一时间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可见水泥厂与当地村民的关系紧张程度。去年下半年开始,澜沧县环境保护局对此很重视,并采取硬措施进行督促治理,收到了明显效果。从澜沧县环保局对水泥厂污染治理取得成效这件事,给我们不少启示:一是只要我们亲民爱民,把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愿望当一回事,恪尽职守,认真履职,没有做不到和做不好的事情;二是只要我们尊重事实,依法办事,就能实现“双赢”:既能够让企业安全正常生产,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又能够化解民怨,使之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最终实现同在一个蓝天下共创美好未来。澜沧县环保局的做法主要是:

(一)认真调研,摸清实情。收到农民上诉的信访件后,澜沧县环保局,对此高度重视。2010年6月11日,局上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并成立领导小组集中精力处理这件事。至2010年6月18日,局上下派调研组先后用了8天的时间,完成了情况调查,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摸清了实情,搞清了污染程度及成因。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公司主要污染源机立窑,存在波纤袋除尘设施间断性闲置,导致废气超标直排;2、公司烘干机、机立窑、料磨和熟料磨的部分生产设施,存在废气、粉尘的跑、冒、滴、漏现象;3、公司水泥包装车间、卸料口和成品库等,无组织排放口污染防治设施不到位,存在一定的无组织废气和粉尘排放;4、公司厂区内路面硬化不到位,废物滥堆乱放,杂草丛生,存在一定的卫生死角;5、公司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完善,设施运行无台账。

(二)依法办事,严肃整改。在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真正摸清了污染成因的基础上,县环保局明确作出了处理决定:公司立必须即进行整改,并直接下达通知书给企业,要求公司务必在规定期限内逐一完成整改任务。要求完成的主要整改措施:一是要求水泥厂停产进行整改,并由公司提出整改时间方案上报环保局批准同意;二是县环保局批准水泥厂整改的时间期限为3个月,即2010年七月、八月、九月;三是进行整改后环保局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验收:整改结束后试运行1个月(即十月),然后再进行验收。在竹塘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当地村民和各有关部门的协助配合下,经过半年的努力,于2010年12月初,澜沧县人民政府在竹塘乡召开磨乃水泥厂整改验收现场会,对所有要求整改的排放指标进行了全部验收,达标率100%。公司排放污染物挠民事件到此才息事宁人。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六:

 

——澜沧县教育工会工作侧记

   

“少吃点少喝点都没啥,就是怕得病,尤其是大病,得了大病一个家就毁了!”这是现今无数个家庭由衷地感叹!“病”是冷酷无情的,可是当“病”“冷”人心时,澜沧县教育局系统却用情、用爱“暖”人心。

“暖”之源

杨某是一个曾经患过肾衰的澜沧县小职工,现在经过治疗后,能正常履行工作职责。2005年面临换肾手术,面对15万元的手术费,杨老师一家人一筹莫展。因为长期的病痛,家庭早就没有积蓄,日常不要说奉养父母,就是连子女上学的正常开支都成问题。15万元,对于工薪阶层的杨老师一家来说是天文数字,这本来就给入不敷出的家庭雪上加霜,他甚至想过放弃,但他清楚放弃治疗就等于放弃了生命,放弃了生命就等于放弃了欢乐美好的家庭,此时,它想到了教育系统工会,而教育系统工会当时没有更多的资金资助杨老师换肾。面对此情此境,县教育局领导班子急职工所急、想职工所想,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对策,最终提出“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职工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路。经请示县人民政府批准,当年就在全县教育系统范围内开展为大、重病困难教职员工募捐补助活动。此项活动旨在帮助教育系统患大、重病住院的教职工解决个人自付医疗费过高的困难,使他们除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云南省职工医疗互助活动的待遇外得到部分补助。同年教育局系统工会就对杨老师支付换肾补助经费12000元。

教育局领导为缓解杨老师所面对的巨额医药费问题,才提出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职工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路,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工会才会积极响应县教育局系统工会的号召,这不能不说是“暖”之源。

 

爱“暖”人心

如果说杨老师的病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职工医疗保障体系”思路的源,那后续的一系列募捐活动则是用爱“暖”人心。从2005年至今,募捐活动在县教育局系统工会组织和指导下,各学校工会和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六年来,累计收到募捐款567471.10元,享受补助患病教职工90人次,共支付补助金267125.00元。

罗学进,文东乡完小教职工, 2006年由于肾衰在市人民医院就医,每月的住院费高达万元以上,高额的医药费无疑是将罗学进一家逼上了绝路,将家庭推到了悬崖边缘。为了节省医疗费和方便照顾年幼的女儿,他们选择回本地进行腹膜透析,以此来维持生命。腹膜透析费用每袋41.20元,一天6袋,天天如此,天天不能中断,再加上每月的房租费和水电费,还不算伙食费一个月的开支就将近8000.00元。罗学进那微薄的工资(2000.00元/月),对于全家庞大的开销简直是杯水车薪,再加上妻子为了照顾他和年幼的女儿,不能外出打工,所用费用只能从每月的工资中支出。教育局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免费为他家提供3间出租房(每间约9㎡),同时免除他家的水电费,5年来,对罗学进支付补助现金约12000.00元。

今天,罗学进尽管还没有康复,但爱会一直延续下去,爱会温暖罗学进和像罗学进一样的人。

情“暖”社会

教职工募捐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积德行善、帮贫济困、扶危解难”的传统美德和助人为乐的高尚精神。据悉,此项活动中,患病教职工除领取补助金外,还可以向教育局系统工会借支应急巨额医药费有效地减轻了患大、重病教职工住院费过高的问题,为有效缓解教职工的医疗负担、促进社会吞噬星空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患病教师们激昂地说:“如果没有国家的医疗政策和教育局的医疗互助活动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可能活不到今天。” 这无疑是用情换情,用情感情,用情“暖”情,无疑是在充当教职工勤务员的具体表现。

温情是一盏不灭的灯;温暖,是一双相握的手,温暖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让我们的这盏灯用不熄灭,这双手用不分开,让这爱、这情使生命绽放得更加娇艳。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七:

 

 “亲情式服务”搭起警民“连心桥”

 

 “以前公安下来都是来抓坏人的,我们都害怕,想不到这几年公安民警下来是来看望老百姓的,到春节还来给我们送温暖,送服务,真的很感谢公安民警,希望你们以后经常来……”。

这是2011年月1月29日澜沧县公安局民警深入到东回乡班利村开展“亲情式服务”工作时,一名拉祜族老大爷亲切地拉着民警的手说出的朴实话语,反映出了新时期警爱民,民拥警,警民鱼水深情的和谐警民关系,同时公安民警用实际行动与群众之间搭起了一座座警民“连心桥”。

2010年以来,澜沧县公安局为进一步深化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着力提升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公安机关与民族宗教场所的沟通、联系,维护宗教地区社会政治和治安稳定,在东回乡班利村开展了“亲情式服务”试点工作。公安民警结合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多次深入班利村开展“送平安、送助学、送文化、送慰问、送法律”活动,给人民群众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问候,向信教群众和特困难家庭送去慰问金、粮食、棉被和食用油等物资;深入基督教培训中心,帮助打扫环境卫生,整理内务,修善破损课桌及办公用具;召开“警民恳谈会”,掌握了解学员的一些实际困难和思想动态,在信教学员与民警之间架设了一座座“连心桥”,在当地营造了一个爱民亲民的良好氛围。工作以来,共派出走访民警232人次,走访5个村民小组990户2823人次;共向信教群众和困难学员家庭送去了慰问金5000余元,送去了价值12000余元的衣服、棉被等物资700余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1起。同时公安机关积极拓展警务新机制,筹措5000余元资金,在班利村建立驻村警务室,轮流派驻民警开展警务工作,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地办理公安业务;帮助班利村组建了一支17人的治安联防队,筹集6000余元资金为联防队员配备了服装及必要装备,开展治安联防业务技能培训。此外,公安民警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传授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同时,积极协调协调县乡两级农科部门,深入培训中心和部分村组,对学员和广大信教群众开展种植、养殖、水产等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仅使信教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有了进一步了解,增强了依法信教跟党走、爱国爱教爱自己的意识,也让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科普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

通过开展“亲情式服务”试点工作,班利教区社会治安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刑事、治安案件发案数大幅下降,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公信力和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2010年刑事发案1起,破1起,同比下降200%;受理行政案件3起,同比下降60%。“亲情式服务”工作的开展强化了公安机关对宗教阵地控制,巩固了宗教地区的社会稳定,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八:

 

误会惹争端  调解促和谐

 

一、 简要案情

刘某,男,汉族,暂住木嘎乡的外来经商人员。鲍某,男,佤族,澜沧县雪林乡人。

2010年4月13日13时,木嘎边防派出所接到木嘎新街刘某报警称:“雪林乡的20多名佤族群众将他围起来,要打他,希望派出所快来处理。”接警后,该所值班副所长张鑫带领民警迅速赶赴现场处置。到达现场后,民警发现刘某店铺门前聚集20余名佤族群众和大量赶街群众围观,双方情绪激动。经初步调查了解,暂住木嘎乡新街的外来经商人员刘某店铺里的东西丢失之后,怀疑是刚才在他店铺里停留的鲍某偷了,便上前询问,询问时言辞偏激,鲍某感觉被冤枉,在众人面前感到很丢脸,随即双方发生口角,并伴有轻微的拉扯动作。

  民警一边耐心劝解做工作,一边疏散围观群众,要求双方保持冷静,有问题通过正常渠道解决,不要采取过激行为,但双方仍互不让步,相互还不时伴有语言攻击,导致赶集围观的群众越聚越多。处警民警考虑到当天是赶街天,周围聚集人员较多,特别是雪林乡的佤族群众相继赶来围观。为防止事态失控,处警民警迅速将情况向所领导进行报告。为了防止事态扩大,该所领导经过研判,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分工负责抓落实,一是指令副所长张鑫带领第一备勤民警全力维护现场秩序,防止发生肢体冲突,激化矛盾。二是由教导员陈让平带领另一组备勤人员赶赴现场将双方当事人带离集市,到派出所进行调查处理。三是由值班干部迅速将情况向木嘎乡分管政法工作的主要领导和当地有威信的佤族干部汇报,请求前来帮助做工作。

二、特点提要

两人发生矛盾纠纷的时间是群众赶集的时候,容易引起群众围观,加之当地群众有赶集时间喝酒的习惯,双方由于语言失控容易将矛盾激化,发生肢体冲突,特别是遇到不明真相的群众或是别有用心人员的煽动,围观群众的情绪也容易失控,事态容易扩大和升级。

三、调解过程

双方当事人到派出所后,40多名佤族群众陆续聚集到派出所,该所领导热情接待了佤族群众并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他们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相信派出所一定会调查清楚情况,公正公平处理。在所领导和赶来做工作的木嘎乡佤族干部的帮助劝说下,聚集的群众相继散去。经耐心细致的劝导,双方当事人消除了对立情绪,另外,所领导特别有针对性的做了鲍某的说服教育工作,讲清法律,讲明道理。经教育,刘某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向鲍某赔礼道歉,握手言和。

四、调处体会

此案的成功调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木嘎边防派所处警及时,避免肢体冲突加剧,激化矛盾,防止事态扩大和升级。二是木嘎边防派出所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将当事人带离现场,避免被不明真相的人员围观、起哄、煽动,避免在处警过程中现场失控,引发群体性事件。主要领导工作思路清晰,对突发情况的处置有条不紊。三是积极依靠有威望的佤族干做佤族群众的工作,容易沟通,增强了当事人的信任度和亲和力、公信力。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九:

 

网络助学的典范 爱民固边的标兵

——记普洱市公安边防支队澜沧边防大队警官陈勇志

 

全国公安边防部队开展爱民固边战略以来,在沿边沿海地区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好人好事,而发起的“天使助学联盟”就是其中之一,在美丽的拉祜山乡被人们传为佳话。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木嘎乡98%的群众为拉祜族,至今仍有部分群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2004年4月,陈勇志担任木嘎边防派出所警务区民警,他走遍辖区的每一个村寨,在挨家挨户的大走访活动中,他不仅掌握治安情况和社情民意,也因此而了解了辖区儿童因贫困而辍学的情况:近年来,虽然国家和政府部门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关心,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了大量的倾斜和保障,实行9年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但每个学生每月仍然要交的20斤大米和10元生活费,还是成为很多学生家庭的沉重负担,不少拉祜族适龄儿童因此而而辍学,有的孩子10多岁还从未进过校门。木嘎边防派出所里的官兵每年也力所能及地为驻地小学的孩子们捐资捐物,但面对众多贫困的家庭和失学儿童,官兵们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数量不多的捐助犹如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太多的实际问题。

孩子们纯真稚嫩的脸庞和渴求知识的双眼,深深震撼和触动了他,牵动着一名边防警官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民情怀,同时也引发了他深深的思索——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呢­? “众人拾柴火焰高,单凭我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改变辍学现状,只有依靠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才能形成帮扶合力”,于是,爱好网络的陈勇志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工作之余,他就用随身携带的数码相机拍摄了大量反映拉祜族群众生产生活和祜族族儿童受教育情况的图片,并加班加点地收集和撰写了大量文字资料。2005年12月,在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民族教育研究所两名研究员的支持和帮助下,他把刚刚完成的题为《云南省澜沧县木嘎乡拉祜族失(辍)学儿童调查报告》和150名贫困失(辍)学儿童的资料,以网名“81Angel” 图文并茂地粘贴在互联网上的拉祜山寨论坛和藏域迁徙论坛上,并建立了“天使助学联盟”QQ群,大力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注和支持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积极为拉祜族困难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图文信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很快得到了全国各地广大热心网民的关注,纷纷回应表示愿意资助拉祜族儿童重返校园,有些急于助学的热心人干脆把捐助的衣物和学习用品等直接邮寄到木嘎边防派出所,委托小陈发到面临失学的孩子们手中。为了保证捐助活动的公平公正,监督、管理和使用好捐助物资,小陈与部分网民专门成立了“天使助学联盟”,制定了章程,明确了捐助的方法和要求等,专门为学校开设了专用帐户,建立了资金使用档案。

  2006年4月18日,“天使助学联盟”在木嘎中学举行捐助仪式,为150名贫困儿童发放了18000元捐助款和价值7000元的捐助物资,并向150名贫困儿童承诺:他们每人每学期将获得300元的上学资助。陈勇志个人承诺每年拿出3000元钱,作为3所小学的年度奖学金。

  2009年12月,木嘎的天气特别冷,因为衣着单薄,许多孩子冻得浑身发抖,一部分孩子因此而生病。陈勇志与网友从广州一家慈善机构争取到全新棉被120床、毛衣670件、被套50件,并从千里之外寄到偏远的木嘎,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截至目前,“天使助学”活动共发放助学款89250元,发放价值17万余元的衣物和学习用品,使辖区150名面临辍学的贫困学生重返校园。陈勇志同志网络助学的事迹,是公安边防部队在深入实施爱民固边战略中的创新之举,也是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创新之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被云南省公安厅和普洱市公安局评为“‘三基’工程建设标兵民警”,被普洱市政府评为“十五扶贫先进个人”,2008年7月当选为普洱市首届“感动茶城十大人物”,2009年6月作为群众工作先进个人进京出席了全国公安边防部队群众工作报告会,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同志和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十:

 

“联调对接”化纠纷  保稳定

--澜沧县公安局糯扎渡派出所化解矛盾纠纷典型材料

 

“谢谢你们,真心谢谢派出所的民警同志,要不是你们的帮助,我们的补偿款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兑现”。

这是2010年1月28日发生在澜沧县公安局糯扎渡派出所群众登门感谢公安民警的一幕。由于思澜公路改线一期工程补偿金额涉及较大(667余万元),多年来一直未能得以解决,群众意见大,情绪不稳定,部分群众甚至放话要走极端,严重影响了辖区社会政治和治安稳定,糯扎渡派出所在认真做好稳定群众思想工的同时,从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出发,积极主动与镇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协调,做好情况及数据的收集上报工作,努力化解矛盾纠纷问题。2010年1月25日县政府和思澜公路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及时兑现补偿金,消除了矛盾隐患。

类似矛盾纠纷问题,糯扎渡派出所创新运用“联调对接”工作机制都进行了成功调处化解。2008年至2010年间,共成功调处化解矛盾纠纷88起(堵路事件23起,劳资纠纷26起),调处成功率达100%;分流移送纠纷21起,分流率达23.86%,实现了各类矛盾纠纷呈逐年下降目标。2010年实现全部化解无分流的目标。

“联调对接机制是指派出所警务活动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有机衔接,派出所在一切警务活动中发现、排查、接报和受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及预警信息后,主动干预、及时处置,对其中尚未给治安秩序造成现实危害又不能现场妥善处置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按照规范程序,在党委政府统一主导、多元主体互动合作下,整合社会资源,主动予以化解平息的社会化运作新机制。通过运用“联调对接”工作机制调处矛盾纠纷,在定纷止争、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目前,辖区群众已逐步形成遇到矛盾纠纷或自发组织上访前都事先主动向党委、政府及派出所报告的良好局面,全力构建了新时期的和谐警民关系。2010年糯扎渡派出所被云南省公安厅确定为全省社会矛盾化解示范培养单位。

目前,糯扎渡镇已基本形成了“前置关口、归类分流、整合资源、联动联调”的“联调对接”工作模式,初步实现了“五降四升”(即派出所调解负担明显下降,同一矛盾纠纷重复报警率明显下降,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数量明显下降,群体性事件明显下降,“民转刑”案件尤其是命案明显下降;矛盾纠纷移送率明显上升,调处成功率明显上升,人民群众满意率明显上升,社会公信息率明显上升)的目标,党委政府及公安派出所的公信力明显上升。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十一:

 

带着感情为群众做事

——澜沧县惠民乡旅游开发拆迁安置工作体会 

澜沧县委组织部  施文艳

 

为打造普洱“绿三角”旅游环线建设,做好澜沧县惠民乡旅游开发拆迁安置工作,确保回迁有序,社会稳定,澜沧县将惠民乡旅游开发拆迁工安置任务进行分解包干,由处级领导为包干组长,由科级领导和乡镇工作人员为包干组成员,开展拆迁安置群众工作。

我们所负责的拆迁户叫岩依所,傣族,原惠民茶厂住户,妻子张菊香是原惠民茶厂下岗工人,在拆迁安置工作初始,由于对政策的理解不全面,加上家庭确实有实际困难,岩依所一家对拆迁工作抵触情绪较大。工作组刚开始开展工作时,真的是“脸难看,门难近,甚至恶语相加”。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岩依所一家三代同居,还有一个智障残疾人,自从妻子下岗后,全家日子全靠岳母900元退休工资和岩依所小本生意维持,家境确实困难。老百姓有句俗语“家越搬就越穷”,因为临时安置房是楼房,家里有残疾人,起居确实不方便。而且岩依所一家误听谣言,认为补偿标准不一,拆迁工作不“一视同仁”,自家在前期拆迁工作中给予的补偿未到位,认为政府“说话不算数”。工作组还从外围了解情况,通过他家的亲朋好友,掌握他家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并深明大义,讲政策、讲道理,请他家的亲朋好友帮助劝说、做做思想工作。工作组不厌其烦的多次上门宣传政策、做思想工作。白天找不到,就晚上找,找一次不行,就三番五次的找上门,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说服工作,岩依所一家言行举止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破口大骂、冷眼相对、半信半疑到认真听解,工作组用真诚和执着有所打动了岩依所一家。当然还不乏存在着观望、徘徊、抵触的思想动态,工作组及时把岩依所家存在残疾人等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汇报,并得到重新安排了安置点,解决有残疾人起居不便的问题,让岩依所一家消除了后顾之忧。同时,请拆迁指挥部负责人、相关部门专业人员上门讲解相关政策法规,邀请县国土局、城建局等专业人员重新实地丈量他家的土地面积,进行全面真实的评估,就相关政策允许的要求,做出承诺,并限时办理,使他家解除了隔阂,消除了误解。工作组在和岩依所家一家交心谈心中,倾听了他们拆迁工作的认识和看法、旅游小镇开发的情景,对今后生产生活的安排,子女教育等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工作组成员给他们一家提供了发展经济等一系列的建设性建议,留下了联系电话号码,并在节庆日看望问候他们,从而搭建了良好的思想沟通平台和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

 在整个处理拆迁安置群众工作中,我们从“吃闭门羹”到“茶水相迎”,从“破口大骂”到“表示歉意”,从“排斥拒绝”到“主动签约”,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利于群众,通过2个月的耐心细致工作,按时完成了拆迁安置任务。   

通过这次到惠民乡开展拆迁安置工作,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感情是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粘合剂,是检验党群干群关系的试金石。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不仅仅是一句生动的语言,更是一种鲜活的实践,一种真实的体验。带着感情去做工作,较难、较复杂的矛盾,也会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关键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时刻把群众装在心中,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群众的意愿,设身处地为他们解决问题。既要注意“做正确的事”,又要注意“正确地做事”,精心处理好群众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思想工作要做在前,在拆迁安置工作中,法、理、情三者交织,不能只顾一方,而要三者兼顾,既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更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把群众利益要放在前,拆迁安置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心账、稳定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和“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不仅要把拆迁和安置作为连成一体的系统工程,而且要从维护好、实现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十二:

 

掌握民情抓稳定  培植产业促发展

—澜沧县国营上允农场化解矛盾五项机制工作中的做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国有农场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上允农场是澜沧县农业局下属一家国营农场,全场现有职工132名,居住职工户数228户,总人口696人,耕地面积共有3500亩。农场改制后,职工收入减少、户口非公非农、住房产权不明确、子女就业难、房屋老化等等一系列问题使职工思想波动较大,农场正常工作难以运转,已拖欠社保资金200余万元。

为及时化解上允农场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县农业局果断采取措施,及时向县委政府汇报后,立即组织人员,深入上允农场、生产队、职工农户家中调查了解情况,听取职工群众的心声,找出矛盾的根源及焦点,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认真逐项落实。

一、农业局高度重视,把上允农场日益凸现的矛盾作为保稳定、促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

由局主要领导和相关股室工作组成的工作小组,迅速深入上允农场调查,全面掌握职工反映的矛盾焦点,对群众诉求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想职工所想、解职工所难,切实维护好农场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影响,单纯的种植甘蔗产业不能给广大职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不能更好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为充分发挥土地、气候等自然优势,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农业局积极组织农场干部职工到外地学习考察产业发展项目,拓宽干部职工的视野,打破了长期以来只种植甘蔗、水稻等单一的经济收入状况,构建了多元化经济格局,提高了农场生产效益。

一是扶持桑农,发展蚕桑产业。积极争取镇政府支持,协调农村信用社担保贷款22万元,争取上级投资28603元建立蚕房基地,并协调蚕桑公司派出专业技术员到农场挂点,对种桑养蚕的养殖、收购等工作环节进行指导,做到了全方位优质服务。 2009年,全场养蚕户达21户,种植面积126亩,产值达308919.71元,户均收入达14710元。

二是积极发展香蕉种植业。用以地生财的方法积极引进浙江和四川开发商,分别以每亩500—1000元不等的土地租金,对外出租了2600余亩土地,并成功引种了威廉6号香蕉优良品种。农场职工在帮助外商种植、管理等生产环节上打工,进行了二次创收,同时,还学到了先进的香蕉种植和管理技术。

三是争取财政农业综合项目开发的投资,完善农场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实施,把农场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99%,提高农业水利化程度,保障增产增收;完成农场10条主要运输干线的自然沙铺垫工程,以及生活区道路自然沙铺垫硬化工程,改善交通运输及农场生产生活环境。

四是把甘蔗基地县“双高”项目安排在上允农场实施。2009年共定植甘蔗地1323亩,出售甘蔗优良种苗1137.52吨,出售种苗收入28.653万元。全年甘蔗产业总产量11126吨,实现农业总产值265.1万元,平均亩产8.41吨,亩产值2003.80元。平均亩产值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5%。

三、积极争取低保指标

2009年,帮助上允农场争取低保指标100户,极大地解决了职工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四、多渠道筹集资金,补交养老金

通过农业局及上允农场的共同努力,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解决31名新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金,补交养老金5万余元。

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帮助和努力,上允农场职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2010年农场经济总收入达500多万元,比2006年增3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680元,比2006年人均增收900多元。在做好大量稳定、发展工作的同时,县农业局还多次对上访人员的具体情况,深入开展民情调研、民情收集、民情分析、民情办理、民情回复、民情归档等工作,全面掌握矛盾纠纷、信访案件、群众诉求等社情民意,认真梳理、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做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全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十三:唤 醒

发布人:admin 发布日期:2011-03-18 17:06

2011-03-18 17:06 来源:澜沧县组织工作网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十三:

 

唤   醒

——澜沧县第一中学教育工作案例

 

以智慧唤醒智慧,以生命唤醒生命是教育的真谛。澜沧一中的付老师就是这样,把教育当做唤醒智慧、唤醒生命的高尚事业来做。

刘X是澜沧一中高一年级的男生,进来时成绩为班级倒数第八(58名学生),抽烟、喝酒、谈恋爱、打架,甚至跟公安局的通缉犯玩在一起……刚进高一的一个月中,参加打群架4起。作为班主任的付老师多次通过家访、谈心沟通等对刘X进行劝说,同时在科任老师们协助下,发现刘X一年下来不再打架,违反纪律的情况也日见减少,最可喜的是刘X成绩一直扶摇直上,高一年级结束时,排在班级第五名。高二时按学校规定要进行分班,刘X由于成绩领先,分班后付老师不再是他的班主任了。

新学期中期的一天,付老师刚刚打开手机就有电话进来,是刘X的母亲,她说:“付老师,如果不忙的话,抽空到我家来一下,好吗?”接到这个电话,付老师已经大概猜出是什么问题了,因为前一天年级刚刚考好期中考,刘X在考场违反纪律用手机,被班主任收了。考试结束时他又做了一件相当不理智的事情,跟年级主任王老师借电话,向110报案说班主任看他的短信,侵犯了他的隐私权,班主任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付老师因为之前刘X所在班级学生求助于她,出于教师的责任心而关心了该生,遭到了他人很深的误解,着实伤了付老师的心,所以,接到电话后,她不想再次让别人说她爱管闲事,就没有去刘X家。在接下来的一天中,刘X母亲先后打了十几个电话,要付老师到她家一趟,但付老师基于前面的顾虑,一直没去。直到接到刘X母亲晚上7点左右打来的电话,她才不得不去,电话里刘X母亲用哀求的语气哭着说:“付老师,求你来我家一趟,我家的刘X要出去砍他班主任,除了你的话,谁的他都不听!……”而且,付老师为了避免误解,还特别约了德育室主任李X一起去。到学生家时,天色已经暗下来,两位老师看到的情形是:刘X家窗帘紧闭,灯也不开,学生母亲头发凌乱,两眼红肿,看到两位老师就像是看到救命稻草一样,痛哭着说:“老师,你们帮帮我,整整一天了,我拉拉不赢他,他要拿刀去砍班主任。”那一分钟,涌上付老师心头的唯一想法是:来对了!哪怕别的老师误解,也不后悔!

刘X知道付老师和李老师来后,把自己反锁进了自己的房间,李老师怎么叫他都不开门,后来是付老师告诉他:“如果你忍心让我一直站在门口等你,那你就别开门,我可以等一天、两天……,你不吃饭我也可以不吃饭……。”僵持了一段时间后,刘X终于打开了房门。那天晚上,是付老师亲自下了刘X的匕首,交给了他的母亲。之后两位老师从情感、从理智,从过去、从现在到未来,从家庭、从他人到自己等多方面与刘X进行交流,刘X当场释怀大哭,情绪渐渐缓和,并表示对此事的歉意。

如今刘X已是民族大学大三的学生了,每一个假期都会到付老师家来。让付老师欣慰的是——前不久,刘X说了这么一句话:“老师,高中的时候,想想真的好幼稚,想起来也害臊,竟然会有那样的做法。”想来。刘X已经真正释怀了,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真谛。

刘X为什么会因为手机的小问题就动了要砍老师念头?难道仅只是“手机”问题吗?其实,是班主任与刘X之间在“手机事件”之前就存在着很深的师生矛盾,而班主任又没有积极主动的去化解,“手机事件”就成了激化师生矛盾的导火线。(为尊重当事人,具体情况不在此说明)

付老师用耐心、细心、爱心、热心赢得了学生的心,用真情、实情、交情唤醒学生的情,唤醒了学生的生命。她说到:学生将来命运如何?往往可能就在老师的推一把与拉一把之间。老师如果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和爱心或许就可以改写一个学生的历史。

是啊,“千教万教学做真人”是陶行知老先生给教育留下的至理名言,教育哪怕你没让学生成才,但你得让学生先成人。而学做人,做真人首先要学会生活,学会珍爱生命,这样才会让生命更加精彩,世界才会因为你我的存在灿烂辉煌。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十四:

 

   真心诚心换来和谐校园新天地

   —澜沧上允二中用促膝谈心化解矛盾收效好

 

上允二中位于澜沧县北部的第一大镇——上允镇。校园座落在上允镇城中央,校内地点宽敞,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自建校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名列澜沧县前茅。学校认真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注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善于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了校园的和谐稳定。在化解内部矛盾方面,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陈老师问题的处理上。陈老师,2007年以前在学校主要教语文课,后因参加新农村建设回来后岗位变动,他一反常态,情绪低落,常常不按时上下班甚至是旷工。为此,学校曾一度误解了他。后来,学校改变方法,采用以心换心,以诚相待的办法耐心与他沟通,使他振作精神,重新找回信心,并很快变成一名好老师,成为学校最优秀教师之一。通过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了该学校处理内部矛盾的不少可取之处。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是:

1、交心谈心,找出症结。学校先后派年级组长、学校党小组长和分管领导,分别找他进行谈心。通过多次反复沟通谈心,才了真正解到他的不满和内心苦衷。原来,他主动报名参加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多接触基层、多积累一些社会知识,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运用。然而下乡回来后,他原本想好好地施展才华大干一番的时候,学校给他带来的消息是:做后勤工作。这个消息如同“当头一棒”,让他心灰意冷,大失所望。调整岗位,失去了自己喜爱的教书的机会,他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苦闷、迷惘和想不通。所以才出现工作不积极,甚至是自由、散漫、旷工等情况。学校这时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了他的委屈和对他本人的一些误解;学校也才把调整工作岗位的原因如实地告诉了他:因为他刚下乡回之前,学校新分配进来一批教师顶岗,加之学期中间不适宜对教师进行调整,让他搞后勤只是暂时的。

2、提供平台,发挥专长。通过做对他的谈心工作,学校由此也识别了一名人才,识别了一名甘愿奉献于教育事业一身的骁将。参加新农村建设回来后调整工作岗位,学校没有用时与他沟通和交待好,使他产生误解,导致他一度懒散和消极怠工,这也事出有因,学校也有一定责任,而且陈老师的上进心和对教学工作的执着,在学校老师中产生影响和深受鼓舞。当学校领导知道事情真相后,及时召开校班子会议,认真总结学校前一段时期工作,认为给其调整工作岗位和没有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学校工作上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根据他的专长和能力,校务会上当即决定让陈老师回到一线岗位工作。这样,既满足了陈老师的合理要求,让他重返岗位施展才华,又让学校在如何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找到了行之有效的途径。为打造谐校园和和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奠定了基础。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十五:

 

上允镇农民服务站架起

亲民便民的“连心桥

 

澜沧县上允镇自2009年12月7日挂牌成立了全县第一家农民服务站以来,不断探索工作方法,提高业务水平,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阳光”服务,让老百姓少跑一趟路、少跨一扇门、少走一道程序,在最短的时间把想要办的事办好,受到了当地群众欢迎。

2011年1月26日是上允镇五天一次的赶集日子,在农民服务站大厅内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来自老街村的村民杨永华按次序首先在民族宗教文体有线电视服务窗口交纳了收视费和反映一些电视信号质量问题,然后他很快又在民政劳保窗口领到了2011年上半年的低保1600多元,最后他还在咨询台询问了老街村规划开发的相关问题。事情办完后杨永华高兴的说:“没有农民服务站以前,我们要花一、两天的时间才能办完这些事情,而且办事情不知到哪里办,找不到门;要么不知找谁办,找不到人;要么不知怎么办,慌乱无神;有时为办一个证要跑三四趟,误工误时又增加开支,现在好了,有了农民服务站,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这里办完,反映的问题他们能回复的现场就解答,不能解答的都认真记录。而且只要是上允街天,不管是星期六,还是星期天,都可以来办理事情,服务站真的是方便和服务我们老百姓”。

上允镇在推行普洱市维护社会稳定“三五”工作法中,从群众实际需要出发,整合资源,构建镇、村、村民小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一级服务点为镇农民服务站营业厅,设有9个服务窗口,抽调出41名机关站所职工轮流值班、办理各项业务工作、接待来访群众、指导二级及三级服务站点工作,书记、镇长轮流现场办公,接待来访群众、倾听民生、了解民意;二级服务点为11个行政村,工作人员由各相关站所人员及村“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新农村指导员等组成;三级为流动服务点,目前有17个流动服务点,设立于17个产业发展较为突出的村民小组,由二级农民服务点组成人员组建农民服务站流动服务队。2010年9月20日,上允镇农民服务站流动服务队利用下允村赶集日,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设置了8个流动服务窗口,不断向前来咨询的各族群众答疑解惑,为来访群众热心服务。当天,有50余名群众前来咨询,现场为群众解决了20余个问题,累计发放低保资金35000余元。

上允镇农民服务站的建立,实行了集中办公,规范服务机制,延长服务时间,实施阳光操作,切实解决问题。是党和政府落实基层群众工作的有力举措,这不仅提高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也和谐了党群干群关系。据统计,建站以来,农民服务站共受理政策法律法规咨询328件,办理各类证件253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3起,发放扶贫资金128万多元,架起亲民便民的“连心桥”。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十六:

 

雪林乡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案例

 

2007年2月12日中午13时许,雪林乡左都村大寨三百余群众敲锣、吹哨到离左都村有8公里的山头与本村芒而寨的组长和两名群众划分林地界线聚集,一场群众性械斗即将发生。乡政府接报后,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及时赶到现场进行调处。这起事件起因是:由林地纠纷所引发了解发生事件的原因是:2006年12月份,左都村新寨村民李向阳在村委会旁边建盖了一座简易石棉瓦房,当时房子地基系老寨村民所挖,而李向阳将3000元工费支付给了村委会领导而未给挖地基的群众。村民对此事一直不满,趁林改林地纠纷准备大闹一场。

经做工作,聚集群众于15时20分左右回到左都村委会,可是未见村委会领导,再加上群众起哄:要让村支书记和主任下台卸任,村民自己另选,而且要拆除李向阳在村委会旁盖的简易房子,不允许在那里建房。此时人群骚动,部分群众用石头和棍棒将李向阳家房子的十余块石棉瓦砸烂,在场的乡政府领导和随行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劝解,大部分闹事群众才离去,余留少部分群众说等村委会领导回来理论。乡政府领导因有事回乡政府。到19时30分,村委会书记和主任一直不露面,余留在村委会的部分群众非常气愤,他们借助着酒力,冲进村主任李永华家小卖部,将一台DVD、一台电视视频信号卫星接收器、一台稳压器和大部分烟酒副食品搬到院子砸烂而后各自离去,造成李永华家小卖部价值1274元的财物损失。

20点30分,乡政府主要领导再次赶到现场,分组、分头、逐组、逐寨对群众进行疏导和安抚,并承诺督促村委会领导将工钱如数发放给挖地基的村民和向村民赔礼道歉。工作直至次日凌晨两点半,群众情绪才基本稳定下来。

据悉,村委会领导次日将工钱如数返还,并诚恳地向村民道歉。左都村老寨群众此后也没有滋生过此类挑衅过激事情。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十七:

 

糯福推行“治安中心户长制”见成效

 

糯福边防派出所针对辖区面积大、影响农村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毗邻境外情况多变、辖区治安形势复杂的实际,于2010年3月在选定了治安问题相对突出的7个行政村17个村寨建立“治安中心户长制”,以村民自治方式自己管理自己,形成农村新型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和治安防控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至今没有发生一起违法犯罪案件,治安形势有了根本好转。突出的有糯福村上面庄村民小组。该小组是一个有 62户217人的拉祜族村寨。在没有实施“治安中心户长制”前的2008年有8名人员因吸食毒品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2009年该组因发生村民集体盗伐林木多户人家受到林业公安部门打击处理。村民松脂、摩托车被盗、个别青年酒后寻衅滋事案件不断,社会治安极为混乱,群众极为不满。实施“治安中心户长制”管理后,民警加强对8名吸毒人员的帮教管理,经定期复检,未发现有人复吸;寨子中也未发生过一起违法犯罪案件;通过民警入户走访,村组内部未产生新的矛盾纠纷,在当前松脂价格高的形势下,未发生松脂被盗案件;治安中心户长在上传民情下顺民意,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组织治安安全防范等发挥出了重要力量作用。与一年前相比该村民小组呈现出一派治安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气象。

上面庄村民小组社会治安的迅速好转折射出了糯福乡实施“治安中心户制”的新成效。

“治安中心户长制”主要做法是:按照群众地理居住环境,把相对毗邻的15-20户农户划分为同一个治安片区。在一个治安片区由群众民主推荐产生一名有组织能力、家庭条件好、个人声望高、有办事能力的村民为“治安中心户长”并挂牌,任期与村两委同等。户长主要承担反映社情民意和化解矛盾纠纷两大职责,户长一旦获取不安定因素等工作信息,迅速向治保会或派出所报告,一般纠纷由户长调解处理,较大纠纷由治保会与户长共同处理,案件交派出所处理,确保了辖区矛盾纠纷的逐级调解,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得到解决。在强化经费制度保障方面,糯福乡政府制定出台了《糯福乡关于设立“治安中心户”的实施意见(试行)》下发到各村委会,具体明确中心户长职责任务及考核奖惩等管理办法,规定了户长每月最低20元的补助金额,从乡政府一事一议中予以解决,并对户长现场抓获每名犯罪嫌疑人一次给予奖励100元,派出所另从执法办案经费中补助100元奖励措施,年终由乡政府组织召开治安中心户长总结表彰大会,对考核优秀者给予精神和物质表彰奖励;对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力的户长,按群众意愿予以撤换。2011年1月,通过测评,有56名户长被评定为称职,2名户长因工作表现不称职被群众淘汰。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十八:

 

心系群众   为民办事

――东岗村推行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典型材料

 

澜沧县东回乡东岗村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75名党员。近年来,东岗村党总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积极创新和拓展群众工作方法,将为民服务五项制度与各项工作有效衔接,推动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健全民情责任区机制,畅通民情反映渠道在落实为民服务五项制度中建立起《东回乡民情责任区制度》、制定了《东岗村推行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实施方案》。按部门职能和行政辖区划分民情责任区,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做到乡级领导包村、村领导包组、普通干部结对帮扶,使每名领导干部都有责任区,每个干部职工有若干结对帮扶对象,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覆盖全村的民情责任体系。目前,全村共建立结对帮扶22户。按照“民情调研、民情沟通、民情分析、民情办理、民情反馈”的“五步走”民情工作机制,包干人积极深入群众中开展“串家门、访民情、谋发展、促和谐”活动,搭建起民情反映网络“四个一”民情信息反馈网络(即:向每户发放1张民情联系卡、在每村建立1名民情联络员、设立1个民意信箱、开通了1部民心电话),畅通民情反映渠道,建立起同群众“零距离”沟通机制。

二、抓好经济建设,实现农民增收。结合实际,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并制定了符合本村发展的经济社会总体思路,即“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思想道德建设为突破口,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全面提高宽裕型小康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村民道德素养,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全力以赴建设现代化新农村”。通过大力发展甘蔗、茶叶、桑园等经济项目,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真抓实干,全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末大牲畜存栏1290头,生猪存栏9619头,出栏6235头;家禽年末饲养66965只。农村经济总收入1207.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94元。目前,全村种植甘蔗面积3426亩、茶叶面积2190亩、桑园面积739亩、咖啡面积3360亩,人均经济林面积2.8亩。

三、心系群众,多办实事。按照村党总支确定的发展思路,为把上、下新寨、南哄组、大黑箐组、细允组、怕令组建成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点,东岗村党总支部积极想办法,筹集资金,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为细允组扩建了一条全长5公里的村组公路,在细允村民小组建立起了70户科学养猪示范户、30户杂交玉米丰产示范户,建立起了526亩的金光集团苗圃地和市农业局良种示范基地,把细允村民小组和小东岗村民小组建成了全乡的温饱示范组,同时加快了本村建设杂交玉米、良种甘蔗和大牲畜等种养基地的步伐。目前,通过实施“党员带富”工程,全村75名党员中,有养猪100头以上的致富能手8户,有种植林木30亩以上的致富能手2户,有带头种植陆稻的致富能手26户,形成了党员带头致富,引领全村经济向前发展的良好格局。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十九:

 

强化人民调解  维护社会稳定

——澜沧县竹塘乡人民调解工作案例

 

2010年10月2日一大早,澜沧县竹塘乡老炭山袜谷一队的黄小娣满脸踌躇的走进乡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见到工作人员就激动地述说自己心中的愤闷。原来2010年初黄小娣与丈夫石章时经常发生口角引发夫妻矛盾。在6月份石章时外出打工前,石章时乘妻子上山做农活时,把家里的猪、牛、铺盖、长刀、斧头等物品拿去寄存在石老四家,之后黄小娣多次向石老四索要上述财物,均被石老四拒绝。在8月底听石老四说:“石章时寄存的财产中,一条牛已经由石章时卖给他了,几天后另外一条牛也卖给他了。第一头牛石老四转卖给他人,得款1300元;第二头牛现还由石老四饲养并生了一条小牛。黄小娣多次向村委会反映情况,但未得到解决。

办公室人员立即向老炭山村委会调查核实情况,在掌握基本事实后,向老炭山村人民调解委会提出协助乡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领导小组依法调处矛盾纠纷要求。次日,双方当事人被召到乡政府,有关人员向他们宣传了有关法律知识,根据有关法律条款,依法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石老四把石章时寄存的物件依法退还给黄小娣,因卖牛所得的1300元钱石章时授权不明,暂留竹塘乡司法所保管,待石章时有明确的授权和处理后,到竹塘司法所领回。并确定物品归还的时间地点、违约责任,明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通过其他方法解决的办法等。在乡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领导小组的努力下,纠纷得以有效化解。

 

澜沧县群众工作典型案例之二十:

 

严格执纪执法 促进和谐稳定

­—澜沧县查处退耕还林中侵害林农利益案件的几点启示

 

在2002年到2007年实施的退耕还林项目中,南岭乡党委、政府少数领导干部与乡林业站和乡财政所负责人窜通一气,采取低价分脏承包和虚报冒领等手段,侵占农户退耕林地面积2700多亩,违规领取退耕还林补助款108万余元。这是一起集体暗箱操作、侵害林农利益的严重“窝案”,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纷纷向县有关部门反映举报。经纪委监察部门查实,分别对涉案的8人进行了处理:给予分管退耕还林的副乡长李ⅹⅹ撤职处分;给予乡人大主席张ⅹⅹ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乡长曹ⅹⅹ党内警告处分;给予乡财政所所长和林业站站长撤职处分。同时把林地权属全部退还给原集体和户主,如数追缴违规领取的款项。

案件的处理,有效地维护了党和政府形象,维护了国家政策法律的尊严,挽回了国家的财产损失,保证了国家强农惠民政策的落实,切实维护了广大林农的实际利益。

    查处该案件启示:

   (一)依法行政,勤政廉政,是一个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作为国家公务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按照政策法规履行职责。南岭乡少数领导干部插手退耕还林项目,违反相关政策规定套领国家补助款项,侵害了林农利益事件,这是与作为一个国家公务员身份格格不入的。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违反规定,也知道后果,但经不住金钱的诱惑,最终动摇了理想信念,忘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把廉洁奉公不当一回事。这个案件,对于每个公务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是一个“警钟”,应当引以为戒。

   (二)广大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和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个案件之所以能够得以查办,是当地林农强烈反映举报的结果,他们不仅找当地领导口头反映,而且写成书面材料举报,甚至向县有关部门和县委主要领导反映,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正是他们那种不畏权势的勇气,他们那种为维护公平与正义精神,最终引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而得以严肃查处。它说明了我们的农民百姓的学法、知法、用法和维护自己权益意识大大增强,也说明了在今天越来越浓厚和不断完善的法治环境下,无论是公共权益方面,还是个人权益面前,人们追求公平、公正、透明的愿望,也正在得到更好更快地实现。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谁若自作聪明,搞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些违纪违法的行为,即使手段再高明,即使一时没有被发觉,但这只是时间问题,迟早也都要被人揭发和暴露,这也正应了那句话,“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而非要为之,终将受到责任追究和法纪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