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 管理员:沈敏特:关于陈光标的话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3:27:03
蓝天,透明而高远;大地,葱绿而辽阔;河流,清澈而潺潺。吸一口空气,清爽;喝一口凉水,洁净;听一声鸟鸣,欢快。这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的赐予,如今已成为十分难得而奢侈的享受。

  于是,人们忽然发現,20世纪与21世纪有个很大的差异:在20世纪,“征服自然”是豪迈的口号,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任意枉为,给地球膛破肚,吸血抽水,撕皮敲骨,尽兴践踏。而21世纪,却來了大自然的凶猛的反攻和报复。地震、泥石流、海啸、龙卷风、水灾旱灾、温室效应……都以破纪录创新高的架势降临人间。

  吃尽苦头,代价巨大,然后而有了一个收获:环境保护意识。简称环保意识。虽然常有来之已晚的遺憾,有远未普及的焦急,却毕竟已是一个进步。

  而我这里要说得是,这还只是环境保护的一半,以严重性而言,也许是一小半。人类的认识有三种: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如果后兩种认识较为客观和科学,对自然的认识速度就可能加快,自然灾害的防治能力就可能大大提高。反之,則可能使自然灾害造成的后果十倍百倍的加重,甚至成为自然灾害的诱因和根源。而人灾的破坏性是大于天灾的。统计数字可以告诉我们,世界大战、争权夺利的争斗、恐怖主义、冤假错案、阴谋迫害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远大于自然灾害带来的死亡。这就是明证!

  正由于此,最近,中国富人陈光标的慈善义举引发一系列社会反响,特别触发了我的严重思索;它关系到了环境保护中自然环境保护之外的更重要的环境保护——社会环境保护,人自身的心灵环境的保护。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現象:由于贪腐、作假、各种不正之风的泛滥和猖獗,而又久治不癒甚至变本加厉、愈演愈烈,中国人的心理从惊讶、愤概、怒火中烧到习以为常、見怪不怪甚至由无奈而安之若素;就像钢厂的炉前工,在炎夏的高温中也能酣然入睡一样。我们曾经枪毙的大贪污犯是五千元的数额;如今几千万、上亿元都已稀松平常,属于谈过就算、一笑了之的谈资。可反过来,如若有人做了好事,倒成了值得怀疑甚至深究的“嫌疑人”。而那个偏不省事,大张旗鼓做慈善,不惜称为“暴力慈善”的陈光标自然是引火烧身,惹怒了众人。

  这个“陈光标現象”,已不是陈光标个人的品德高下,事业成败得失的問题,而是非常可悲的社会病态——有太多的人已不习惯于任何善举和好事,甚至压根不信这个世上还有肯做好事的好人;不仅是善举与好事,就是按章办事也被列入“不可能”的痴心枉想。譬如,我的一个朋友做成了一件普通的例行公事,大家问他走了什么“门路”,当他说“没找门路”,引起的是哄堂大笑,都指着他说:“你骗谁啊!”正如一个名人的狠话:“現在除了假的是真的,已没有真的。”好事、善事,已属“天方夜谈”。以至于陈光标的母亲流着眼泪指责儿子:“做了好事怎么能吭声呢!”做好事,倒成了必须保密的“地下工作”。

  这就是一种社会环境中的核心环境——“心灵环境”。对大家来说,它所演译而成的社会現象,已可见可聞可觸可摸,就在我们的身边。

  真做好事是不能不敢说的,容易引发怀疑的坏事;而真正的败坏社会风气、成为贪腐的沃土的坏事,倒是登堂入事,可以堂而皇之足以自夸自豪的能耐。我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测试:“请告诉我,如果你们要办一件稍有难度的事,首先想到的是哪兩个字?”几乎没有思索,大家脱口而出的兩个字是:找人!是的,办事不是循章,而是找人。于是,有人找,就成了资源;会找人,就成了功夫。我们在酒桌上,常能碰上这样的能人,酒酣耳热之际,他会大声自夸,我认识谁,谁是我的哥们儿,谁如今在哪儿当权,我一个电话能把谁叫来。面无羞色、愧色,而是洋洋得意,幸福异常。因为,他看到了羡慕、仰慕的眼光,聚集到了他的身上。这种办事方式已达到“天經地义”的境界,于是光天化日之下去办什么真事、好事、善事,自然就成了犯了众怒的“作秀”,口诛笔伐,顺理成章。

  对于真事、好事、善事的忌恨,还有一种更深的心理因素:我不愿、不能、不敢做得事,你居然做了,特别是大张旗鼓地做了,那就是出我洋相、和我为难。我在《致中国富人》(《凤凰周刊》2009年第23期)已经指出,中国富人的财源來自兩路,一是阳关大道,一是阴沟小道。这第二种财富是不能、不敢公开,自然也就不愿公开的。而慈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财产的公开化,特别是比尔.盖茨、巴菲特、陈光标式的“裸捐”,对这部分富人而言,无异是触犯最痛处的“扒粪”(按:在美国有过大规模的“扒粪运动”)举措,必攻之方能缓解阴暗的痛恨。

  怎样来攻呢?很传统,还是老祖宗留下的绝招。他们绝不会直接进攻慈善事业,而是就汤下面,说你的慈善事假的。就像你说我不民主,我说你的民主有假;你说我不守人权,我说你的人权有假;而绝不反省甚至压根不涉及自己的事儿究竟是怎样的。他们遵循一个公式:你有病等于我没病!我把你说得怀透了,就等于我当然好极了;从不顾及一个常识性的逻辑:别人有病不是你没病的证据。陈光标的慈善就在这样的心灵环境,遭到了这种逻辑模式的攻击。

  我呢,倒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替陈光标说上几句,目的并不是为了陈光标,而是为了心灵环境的改善;希望人们有一种承认事实和常识的健康的心态。

  陈光标有很多好头衔、好称号,我在此一概不提。

  陈光标有很多豪言壮语,我在此一字不提。

  我只提两个问题:

  陈光标钱拿出来没有?受助人收到他的钱没有?这是一。

  陈光标到达灾区是真是假?到了灾区参加救援是真是假?背伤员背尸体,是自己背,还是找了个替身?这是二。

  如真,那就一要承认,二要珍惜,三要推广;万不能迎头痛击,口诛笔伐。

  要知道,一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有三个层面,一是市场分配;二是公共分配;三是公益与慈善。这三种分配处于怎样的状态怎样的水平,就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状态和发展水平。而这三者,皆是很不尽如人意。如公益和慈善,前几年有一个统计: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30多倍;人均公益、慈善的付出,是中国的3000多倍。我们绝不能打着爱国的旗号,掩盖事实上的差距,这是最有害的“爱国”,是真假爱国的核心分界线。所以,处于嫩芽状态的中国慈善太需要一个珍爱、滋养、扶助的环境,尤其是“心灵环境”。

  环保,是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基本任务之一。而心灵的环保,是环保的重中之重。21世纪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一片心灵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