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安全员:论外汇市场机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57:33
作者:清湖渔夫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305    更新时间:2012-1-11  顶    荐  【字体:小大】
【复制本文】【下载本文】
论外汇市场机制
——价格-供求机制批判
清湖渔夫
内容提要:本文以外汇市场为例、再度论述了以市场大众行为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市场以题材价格-模式运行。市场机制由主导资本、市场价值和市场大众三个要件构成。资本产生于市场投机,并依赖市场生存,市场主导资本的形成源于资本的市场投机扩大化并且占据市场统治地位。市场价值的形成依赖于市场行为,主导资本操纵市场观念的变化,形成市场预期,并结合价格操纵从而影响市场人群的买卖行为。在市场中,供需关系被主导资本调节和匹配,供需变化与市场人群行为相互影响。因为美国经济的金融化和全球资本过剩,资本向外汇市场进驻,汇率投机扩大化,外汇市场与贸易的关联大大减弱。资本主导与投机、大众参与的市场机制运行是社会化过程。
正文
汇率或者价格的供求机制在人们的思维中已经成为几百年的范式,这种范式长期存在,塑造和固化了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而固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严重限制了人们对价格-供求机制流行理论的质疑与批判。思维方式过分地囿于传统,也就妨碍了人们去认识问题背后或会是另一个样子;就各种意识形态而言,迄今都缺乏对市场机制问题的追根溯源地批判和探索,而仅仅是将所谓的“价格-供求机制”作为一个既定的“公理性”前提,以此为起点来展开各种经济理论逻辑,结果就是各种经济观念体系的创立、流行和式微,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理论和逻辑体系也就轮番统治了人类经济思想领域数百年,人们也就自然生活在大量的观念表象或者幻像之中而不自觉。力图揭示和复原市场过程的本来面目,可能会遇到持传统观念的人们的口诛笔伐,然而为了真理,笔者仍然不惴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里,笔者主要以外汇市场为例,其他市场基本情形类似。
汇率的题材价格模式
汇率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金融市场的一种价格。在外汇的间接标价法中,单位的外币同其它商品一样,是用本币来标示价格的,亦即单位外币是作为商品用本币来买卖的。这个价格仍然遵循金融市场的题材价格模式。在文学上,题材是指用于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在外汇市场,题材从表面上看,是外汇炒作的一种借口或者噱头,实际上是一种市场理念。
在外汇市场,主导资本在市场居于主导地位,从而主导一个市场过程;题材影响市场大众的过程是被主导资本不同程度地加以控制的。这种控制,首先体现在对信息传播渠道的控制,这一方面表现在诸如培养著名名机构或者著名专家,对专家进行必要的市场包装,套上种种光环,或者对既有的知名学者的言论加以利用,掀起反对或者赞同的媒体舆论浪潮;专家的研究报告和预测分析在背后的资本势力的授意下纷纷出笼,营造市场的倾向性舆论。对合意的消息进行渲染,而对于相反的消息进行封杀和屏蔽。有倾向性的题材连绵出现,对市场大众持续轰炸,市场大众对此别无选择,只能被动接受,相反的信息根本无从获得。尽管作出判断是自己的事情,但是被动接受和选择这些信息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都会被这些信息的倾向性所影响,被诱导甚至误导,市场大众只能知道资本需要让他们知道的。由于选择性的信息传播,信息在传播中又被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接收、过滤和加工,看多或者看空的情绪和气氛开始笼罩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主导资本在传播一种理念,将自己的这种理念逐步塑造成市场理念,在这种被塑造的市场理念的支配下,市场大众在思维上已经落入某种社会化的控制或者欺骗性观念陷阱之中。个人意志在市场强大的舆论逻辑下趋于渺小和无力,行为也就随波逐流,采取与市场情绪相反的市场买卖行动实在过于艰难,无奈地附和流行性的意见而看涨或者看跌。这是市场从众心理和羊群行为的根源。
具体涨价过程的产生可能需要一个启发点。我们在这里还先讨论买入行为,卖出行为可以做相反的推理。就买入行为而言,启发点就是伴随题材的外汇价格因为主导资本的买进开始上涨;上涨的结果验证了消息正确,消息受众人群中的观望者出于继续涨价的预期、贪欲的觉醒或者从众心理依赖,鱼贯地或者说是争先恐后地进场买入。一些准备卖出的人会暂缓销售,已经卖出的人会发现行动错误而可能反身买入。随着消息在市场中传播和持续买入推动的涨价,市场参与者的估价和汇价之间会反复自我强化,市场大众的行为越来越具有一致性,这就是外汇市场价格上涨的自我强化过程。一个的短期买方市场也因此形成。在汇价上涨的末期,利好消息和题材反复轰炸,市场大众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市场弥漫着乐观气氛,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市场,汇价上涨同时,几乎所有外汇交易账户都能见到令人愉快的账面盈余,普遍的乐观逐渐走向偏执和疯狂。频繁的利好消息或者题材与汇价反复上涨不断扩充着一个买方市场,直到这个市场再也无法扩大;加入这个阵营的人们都能够如愿以偿地买到在他们眼里还会继续涨价的外汇头寸。此时人们最不愿意面对和最愿意忽视的是:随着买方市场的膨胀式扩张,交易量的倍增,出售的巨量外汇头寸来自何方?就投机而言,赚取差价的交易,有买进,就必然有卖出。都买到了,那么,卖出的人是谁?题材或者消息的面世,从来就是主导资本为账面上的利润向现金转变而准备的。这个买方市场的出现,是主导资本资本竭力操纵题材释放和外汇价格的结果,所求如所愿,主导资本就在这个买方市场大规模卖出,对多头头寸获利平仓,获得投机利润,并且开始建立空头头寸。在这个市场,主导资本成为几乎所有市场大众的交易对手,市场大众蜂涌而进,主导资本卖出外汇头寸源源而出。即使有连续的利好题材鼓舞,但是因为主导资本的大规模甩卖活动,市场价格上涨的过程会放缓甚至开始停滞,首先出现的是题材和汇价价之间的逐步脱节,继而因主导资本的卖出套现活动趋于尾声,相应的利好题材也就没有必要再出现。作为普通大众阵营的买方市场,由于羊群资本的零散性质和阵线的极度不稳定,在主导资本的甩卖冲击中会出现松动,滞涨和犹豫也终止了买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题材和消息的出现都是被控制和被操纵的,经过必要选择和加工后才能向市场传播。在主导资本甩卖完成后,题材和消息被掩盖的另一面就没有必要再掩盖下去,同时为了主导资本的需要,汇价必须下降——开始反向操作。也许是主导资本的多头平仓或者新开空头头寸,也许是滞涨后由于先前被掩盖的利空消息和题材的出现,买方阵营的个别警惕的人们也转向卖出,市场汇价开始下降。涨势末期的人们的多头账面利润消失,账面亏损扩大,原来的买方阵营开始崩解,越来越多的人们转向卖出。在下降过程中,利空题材和消息与汇价下降也开始了相互支持和相互强化,恐慌和绝望的情绪开始蔓延并笼罩整个市场,普通大众集体又作为卖方市场开始出现,主导资本操纵题材和汇价,又开始他们的空头头寸获利平仓和建立多头头头寸的过程。外汇市场的波动如此反复不已。
大众行为市场机制的基本构成
在大众行为的外汇市场机制当中,存在三个必要的要件:1、起主导作用的资本,我们称为主导资本。主导资本的形成和确立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因为投机的需要和以资本实力作为基础,成为大量的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对手;二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者与私欲有关的林林种种的想法和构思,利用自己在市场交易中建立的联系,向广大的市场参与者传递或者灌输。2、市场价值,这是一种趋同的理念或者观念体系,形成于商品交换或者交易过程之中并且存在于一组价格当中。它是在主导资本和市场大众的互动或者博弈中形成的。3、市场大众,也就是在交换中形成和与主导资本相对的大量的市场参与者。资本在广大的市场大众当中聚敛财富,通过投机获取利润。在大众行为的市场机制中,资本主导着这个机制运行,处于实际的统治地位,并且按照资本的意志建立自己的体系架构和运行规则。
主导资本的形成
在大众行为的市场机制中,主导资本操纵着市场的运行,但是主导资本的形成有其自然的过程,要了解这个过程,就有必要先了解资本的起源。社会分工产生商品交换,在货币条件下,商品交换中间的价格差异,导致了投机行为的产生;投机行为的结果,导致投机者获得价格差或者利润,用来投机的货币,就成为资本最初的形态,也是资本的起源。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投机者的市场角色和以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市场角色是不同的;投机者以低买高卖、谋取价格差异为生,一方面,投机者不仅要找到自己的交易对手,而且要找到愿意低价出卖商品的卖方和愿意高价买进的买方,要克服这些买方和卖方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在询价过程中要与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接触,询价和讨价还价,从而将市场的范围扩展和将更多的人群衔接到市场中;另一方面,在反复的投机中,投机者积累差价利润,这是最初和最简单的资本积累,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投机者也就能与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交易。这也是商人和商业的起源。
商业就其本身而言不管其具体形态如何,都毫无疑问联接了商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从而成为市场的最基本的载体,将社会分工条件下从事各种行业的人们组织起来,开启了市场经济这种人们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存方式。资本的产生,起源于市场投机获得差价的行为,奠定了商业成为社会分工中一种新的专业化分工形态和市场基础,为资本所有者通过投机无偿占有部分社会财富、为资本所有者争取更好的社会生存条件开辟了道路。一方面,通过投机,资本在市场中不断进行自己的积累,从而占有社会财富尽可能大的份额;另一方面,经过积累的资本总额越来越大,使得资本在市场中的投机活动扩大,资本成为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的买卖对手,从而完成投机过程,在市场越来越具有主导和支配地位。不断投机的资本自然积累过程,促进了市场中的主导资本形成。
市场垄断和全球化
在传统经济学里,垄断也叫独占,通常指资本对一个产业的控制,而且是从通常的产业方面而言的;因为垄断,资本可以获得垄断高价和垄断利润。实际上从资本投机获得利润的意义上而言,垄断是主导资本获得市场主导与支配地位的需要;因为资本的不断积累,导致资本规模的扩大,资本在市场成为尽可能多的市场参与者的买卖对手,在低价成为市场交易的最大买方,在高价成为市场交易的最大卖方,从而尽可能大规模地获得投机利润;资本也就在市场形成垄断。对于垄断应该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理解:随着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资本对市场的控制力也就不断强化,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地操纵整个市场运行;资本产生于市场,并在市场中逐步积累,垄断也就成为资本在市场确立统治地位的标志;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之间的竞争和相互掠杀是必然的,在资本集中过程中最终会有资本势力或者集团胜出,成为市场的主导资本。主导资本在一个市场会将其它所有资本和市场参与者作为市场对手,从在投机活动中力图独享尽可能高的利润。
一个国家的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意味着主导资本在这个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和控制了这个市场;在资本与国家争夺对社会和人群的控制权的同时,国家机构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其基本的经济来源依赖于这个市场;因为资本控制了所有的经济命脉,也就控制国家机构运行需要的资源。不仅如此,由于这个国家的所有国民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都被卷入了市场体系,市场成为这个国家国民的社会化生存方式,主导资本的价值观也在这个国家的国民观念中得到普及并且逐步占据统治地位。主导资本通过对国家机构中人的观念塑造和行为掌控,培养或派出代理人对国家机构的运行操纵,利用国家法令或者规则对国家范围内的人群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利用国家行为来实现资本的目的;这样国家就成为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一部分。
在资本获取利润的过程中,市场的边界是不断扩展的,从一个集市,到一个商业城市,一个国家,最后超出国界,向全球市场发展。随着主导资本掌控下的市场边界扩展,主导资本牟取利润的活动范围也就超越国界。一国资本将自己活动的市场边界扩展到其它国家,在争夺其它国家市场人群的过程中,首先是将自身的价值观向这个国家的人民进行传输,以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市场人群,并与这些人群发生市场交易活动。其次是力图将这个国家政权逐步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种控制是通过自己控制的母国政权,要么通过国家战争,实行殖民征服;要么通过国际条约,将这个国家政权的行为纳入一种国际体制,这种国际体制,是被母国政府操纵的,实际上也就是被控制母国政府的主导资本操纵的;这是主导资本控制和操纵国家政权的国际方式。在更加扩大的市场中的主导资本,将一个新的国家政权及其治下的人群纳入自己的市场体系,并且按照主导资本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秩序,为主导资本操纵运行扩大了的市场服务。再三是打击打压这个国家的民族资本,使之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参与到主导资本控制的市场中来,构成这个市场人群的一部分。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本和人民抵抗,主导资本对这些国家政权的渗透和控制过程是逐步的,控制程度也就各不相同。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被纳入主导资本的市场体系,市场边界不断扩展,全球化程度加深,形成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导资本全球体系。
当前的全球化,是由美国资本主导的,因为美国资本在这个边界不断扩展的市场当中成其为主导资本,那么随着美国资本主导的市场不断扩张其边界并在同全球其他资本势力的角逐中胜出,全球化过程,也就是以美国资本为首的西方资本的统治体系确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垄断资本牢牢掌握着市场的主导权,利用这种主导权,摧毁以国家或者民族为特征的市场壁垒或者障碍,驯服他国资本势力,将适合西方资本需要的国际惯例和秩序向其它国家和地区推行,将越来越多的国家政权和民族资本纳入这个市场体系。
市场价值与主导资本对市场流行观念的塑造
在货币条件下,单个市场参与者,对某种商品,在交易之前会有一个基本的看法,这种看法基于该市场参与者所知的有关这个商品的方方面面,包括习惯、经验和一些简单的逻辑,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商品买或卖的估价,即认为该商品值多少货币,愿意为此支付或收到什么价格,这是一种认知活动。这种认知活动在简单物物交换条件下同样存在,表现为不同商品交换关系的比例。不同的市场参与者,其买或者卖的意愿,以满足个体的需要作为基础,会受到与自身有关的方方面面的主观或者客观的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体现其意愿的价格认知是不同的。这是一种思维或者认知的个人体系或者心理积淀。正是这种估价的差异,即该商品在不同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愿意支付和收到的价格的不同,使得市场交易成为可能或者不可能。这种估价认知,在进入市场之前,存在于社会个体之中,与其他社会个体无关。这种认知或者估价,随着该市场交易者与其他市场交易者的接触而逐步发展。认知开始时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因为人们之间林林种种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接触,这种想法或信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交互传播,不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认知开始交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始于买方的询价,相互了解对方的认知。在寻找的过程中,买方如果能够找到接受买方估价的卖方,就会有交易出现;否则,买方会继续寻找新的卖方。如果买方出价经过一定询价的过程之后仍然找不到适宜的卖方,买方会提价,以购买到商品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估价的调整和变化,包括买方的估价和卖方估价,受到了询价过程中其他市场参与者的看法和估价的影响。在一个区域有限和信息能够短时间很快传播的市场,较多的买方和卖方进入,会产生竞价现象;买方会根据实际交易和其他人的报价,修改自己的报价,卖方也会同样修改自身的报价。这种报价的修改,显然是基于个人认知的传播与互动,在交易者当中反复回馈,从而认知逐步在市场中扩展和产生社会倾向性。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交换行为的发生意味着对商品交换价格的看法在市场买方和卖方间交流后达成一致,某个交换行为的达成之前如果在市场中存在不止一个参与者,就会存在竞争,即以更低的价格买进和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询价行为和讨价还价意味着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看法和观念的传递,一轮又一轮的商品交换,意味着对商品价格的看法和观念在市场里的人群中反复传递和相互影响,从而导致看法和观念越来越接近或者趋同,这就是市场价值的形成过程,市场价值存在于一组存在差异的商品交换价格当中。市场价值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就以商品交换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的市场参与者而言,由于他与交易对手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和次数有限的交易行为,其观念和看法的交流传递比较有限。商人(也是资本所有者)由于资本积累的逐步扩大和与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交易,商人的看法和观念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交流,商人的这些观念和看法就会对其他市场参与者的看法和观念产生更多更频繁地影响,从而对市场价值的形成具有意见领导性。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人们会将他们的意见领导性或者说这种市场优势又反过来用于他们的投机事业,面对商品的买方,尽力抬高交易价格,面对他们的卖方,尽力压低交易价格,扩大投机利润,并且运用他们的意见领导性证明这些价格的合理性。同时因为时间、空间和等待或者寻找的费用限制,商人们既是商品生产者的最便捷的买方和商品消费者最便捷的卖方,从而成为他们之间的中介,这样商人们将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分离,既控制了商品生产者,也控制了商品消费者。在完成必要的商品低价收购或者对商品来源获得足够的控制后,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商人资本会提高卖出报价;为了在更高的价格上将商品卖出去,就必须给予人们涨价的理由,在讨价还价中使更高的交易价格为消费者所接受。
在商品涨价过程之初,商人资本会根据市场历史经验和已经塑造完成的市场理念或者市场价值,释放相关信息或者理由,这些信息和理由如果在市场参与者人群中已经熟识,那么随着消息和理由的发布,涨价就会被市场再次证明“合理”而自然而然。这种市场的既有理念,是一个奇怪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中,可能包括各种观念和想法,甚至还有某些复杂逻辑的理论体系,但是这些想法、观念和理论的合理性,不是由所谓的经济或者市场科学来证明的,而是由市场本身的历史经验来反复“证明”和足够多的市场参与者的行动来支持的。价格上涨的消息和理由,可以来自于既有的市场观念体系之中,也可以是新的市场理念(理念实际上是一种观念体系)。新的市场理念能否建立,并且被广大消费者认可,同样要通过涨价过程来证明,如果发布一次有关新理念的消息和理由并且价格随之上涨还不够,那么多发布几次消息或者理由,通过商人资本的主动买入提价以及有其他市场参与者追随成交,反复来几次就“证明”了。商人们的理念和价格变动的社会联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久而久之就有了“理论”的外壳包裹,而且因为理论多多,这种外壳就花样翻新;反复宣扬和反复的市场证明,人们就可能接受所谓的种种“科学”解释。
价格变动是与一些所谓的被主导资本传播的因素相对应的,各种因素对应于价格涨跌类似于生物学中的条件反射。资本因为成为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参与者的交易对手,也就具备了给予人们价格涨跌理由的基本条件,一批与涨价相关的因素及其背后的逻辑对应于涨价,同时另一批与跌价相关的因素及其背后的逻辑对应于跌价,这些因素背后的逻辑向市场的灌输,与价格涨跌也就建立了映射关系,进入市场人群的经验和理念,从而影响这些人群的行为方式,使得市场人群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具有倾向性。重要的不是这些有利于资本投机的理念或者逻辑是否科学合理,而是市场人群在被灌输的经验和理念基础上的买卖行为能否如资本所期望地那样发生,形成市场“条件反射”,为主导资本提供在适当的价格水平足够的交易对手,从而完成投机。在题材价格模式中,这些资本试图灌输和影响市场人群的理念或者逻辑,也就具体体现在一个个题材或者一组消息当中;由此形成消息和信息的选择性释放。因为题材在基于既有经验和观念的市场人群的倾向性行为的推动下,与价格发生的变动相对应,那么这些题材背后的逻辑或者理论的“科学性”就被证明了,逻辑和理论的“科学性”的题材——价格自我验证的反复发生,也就一次次强化和巩固了“条件反射”过程,市场群体行为机制也因此建立和运行。
传统经济学的因素分析和因果分析实际上是资本操纵市场观念的必要过程,种种“经济科学理论”因此长期统治经济思维领域,对市场的大众行为进行控制和误导。人们在观念被愚弄的同时,也就浑不知自己在市场中的参与作用成为市场机制中的必要一环,加入到市场中的人们因此也就相信了市场机制的公平性和对自己无害。
就外汇市场而言,外汇市场的价值形成同样来自于市场参与者的交易行为,但是背后相关的理论或者逻辑却来源于其它市场;因为外汇市场活动的资本和人群是从其他市场转移过来的,因而外汇市场的运行机制与其它市场并无本质的不同。
主导资本对需求与供给的调节与匹配
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因为汇率的较少变动,因而虽然有外汇买卖行为,但是投机行为就比较罕见;随着固定汇率制的瓦解,主导资本对一个新兴的外汇市场进驻,外汇投机也就发展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浮动汇率制就是为投机作准备的。供需关系的改变,作为市场中的一个要素在市场运行中同样受到主导资本的调节与匹配,从而首先与人们行为的变化直接相关。因为主导资本对市场观念的塑造,外汇市场的广大参与者对汇价的涨跌就会形成倾向性看法,这就是所谓的“市场预期”,对后市看涨,就是看涨预期,反之就是看跌预期。预期的形成与发展,因为主导资本的对市场相关理念和信息的选择性释放,受到主导资本的调节,这种调节会对市场买卖行为产生影响和作用,从而诱导市场参与者采取买进或者卖出行为。在一个时期内,通过看涨预期,引导市场参与者加入买方阵营从而调增市场的需求,同时引导市场参与者离开卖方阵营从而调减市场的供给;在市场的长期上涨过程中的短期看跌预期形成,会引起价格调整,期间会引起短暂的供需转变;有时价格下跌未必有明确的消息出现,但是价格下跌本身也会引起市场的看跌预期形成,这也是主导资本对市场人群题材价格关系塑造的结果;一旦调整完成,价格上涨和看涨预期重新恢复。这里还有必要提及的是被发布的供需关系的市场报告,这种报告的形成同样是主导资本选择性信息释放的一部分,同样是为了影响市场预期的发展,或者给当前的价格波动一个交代;实际上从信息收集到报告形成,相对于现实的市场波动而言都是滞后的,报告的出笼并且广泛传播因为既有的价格波动已经成为历史,所以只能对报告出笼之后的市场预期产生影响,从而推动市场群体行为的发展和供需关系的进一步转变。
其次,主导资本在价格波动过程中还要对市场供需进行匹配,这种匹配是通过一个个买卖行为来实现,有买必有卖,才能使交易或者交换完成。供需通过市场交易得到匹配,是以买卖双方的行为作为基础的,意味着买卖双方的各自意愿在市场中得到实现,缺乏对应买卖的供需,尚处于市场之外,对市场过程本身没有意义,因为要么是卖者或者买者处于观望或者寻找对手的过程之中,要么就是对对方的出价不认可,亦即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跳尚未进行或者进行失败。在价格阶段性上涨过程中,市场的交易量是与价格同向增长的,也就是说市场的现实供需变化随着价格的上涨而相应增加,供需的匹配因为一个个买卖行为的发生而获得成功,在价格下降的市场,供需则随着价格的下降而相应缩减。这种现象在市场中具有经常性和一贯性,这是传统的价格的供求理论无法解释的。在外汇市场,外币是作为商品通过本币买卖的,如果卖价高于买价,则意味则投机成功,商品向货币发生愉快的一跳;如果卖价低于买价,则意味着资本的损失,商品向货币的一跳就是痛苦和缓慢的。在价格的相对低位或者低谷期,因为看跌预期的充分发展,市场参与者人群面临痛苦而缓慢的卖出行为,主导资本则成为大众的交易对手,悄然完成低价收购;而在市场的相对高位或者高峰,因为看涨预期的充分发展,出现踊跃买进的人群,主导资本则在竭力操纵而形成的买方市场成为大众的交易对手,大量抛售套现。随着主导资本的投机需要,主导资本在价格低位成为市场的主要需求方,而在高位成为市场的主要供给方,完成市场的供需角色转换。
我们还可以附带指出主导资本操纵新兴产业的新商品供需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与产业周期相联系的。因为资本的涌入,新产品市场的主导资本的形成以及对市场的控制也是逐步的,市场从竞争状态走向垄断。在新产品的消费市场饱和或者被这个社会广泛使用之前,主导资本会竭力利用自己的商业渠道和网点优势提价收购出产的的产品,然后将价格推向高处进行投机,同时对市场供需进行匹配,买进来多少就卖出去多少,在此阶段主导资本进行产品推广和推动产品价格的上涨预期。随着产品大规模推广的消费热潮出现,产品生产会逐渐走向过剩,相对过剩的产品因为主导资本的商业渠道和网点优势而被隔离与市场之外;同时主导资本会启动降价过程,主动降价过程和看跌预期将过剩产品置于被动和亏损地位,对后发进入这个产业的资本进行打击和绞杀,在产品价格的低位同时依法产业重组和兼并,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产量会迅速下降,因为过度投入的部分产业资本的循环出现停滞。重组后的产业生产会部分恢复,产能和市场都被主导资本垄断,在供需匹配的情况下出现垄断价格,主导资本获得供需的调节控制权。在整个过程中,商品供给都会因应消费的现实变化,供需匹配由控制市场的资本完成;无论市场上涨和下跌的过程中,供需的市场匹配远比供需本身的大小重要,市场运行只会掌握在竞争的优胜者手中,从而将其他资本和产品排挤出市场过程。
货币战争条件下的汇率投机
随着浮动汇率制的确立、美国经济的金融化和美式金融绞肉机的不断运转,全球外汇市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外汇平均日交易量,1973年为150亿美元,1983年600亿美元,1992年1万亿美元,2001年每天3万亿美元,而2001年国际贸易额仅仅每天平均350亿美元,炒汇量是产品和服务交易量的85倍。到上世纪末,世界实物商品贸易总额为6万亿美元,而金融产品交易为600万亿美元,世界真正的“贸易”不足金融活动量的1%!这就意味着以国际贸易流动为基础的资本跨国流动在汇率市场越来越无足轻重,而以零和博弈为特征的金融资本或者热钱流动在外汇市场的资本构成中占有压倒性优势。由此只能引发两个后果:一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汇率投机大大发展,在外汇市场一国资本对另一国资本的绞杀日益成为主流和常态;二是汇率更加不稳定,汇率波动幅度越来越扩大,汇率的涨跌周期循环越来越短,加速代表财富的资本的国别转移,全球财富分配的不平衡更加发展,为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加重提供了动力。在外汇市场,因为远期合约、货币互换、外汇期货和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外汇投机的领域空前扩大了,因为美元本位制和美国资本的全球霸权,美国资本在全球外汇市场具有主导资本地位或者在某些市场力图获得主导资本地位,从而将他国资本置于市场的从属地位,通过投机进行资本掠夺,货币战和金融战也就成为常态;没有投机就没有利润,资本的投机本性的面目在美国资本全球市场运行中更加显露无疑。中资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屡屡巨亏和高盛给众多中国企业设置的衍生品陷阱都是例子。市场全球化意味着资本主义体系的极限和最高阶段,资本从简单商品交换的的投机中孕育和产生,在市场发展的最高阶段又向投机复归和返祖。
外汇市场:去年欧元和日元的例子
因为篇幅限制,笔者这里仅举去年欧元和日元汇率市场的例子,实际上关于市场机制的例子在经济生活中俯拾皆是。欧元危机是去年全球最受瞩目的经济现象。美国资本对欧元的攻击是从希腊国债开始的。美国金融资本利用自己豢养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不断发布评级报告,下调希腊国债评级,引发看跌预期将希腊国债市场的买方驱离,意图使希腊新国债的发行因为找不到购买者而搁浅,从而阻碍希腊国债借新还旧,迫使希腊国债违约和财政运行崩溃,导致希腊被迫退出欧元区,从而使欧元区解体,欧元自动退出市场舞台。不仅如此,运用同样的耍弄评级大棒的手法,引发看跌预期驱离欧猪五国国债的市场买方,在这些国家的国债市场做空投机。美国金融资本同时以欧债危机的渲染,培植欧元市场看空气氛,并开始欧元的做空投机,导致欧元兑美元汇价去年持续下跌。当其时,美国金融垄断资本利用自己的实力、抓住欧元区国家的资本阵线尚未整合统一的弱点,迅速占据欧元兑美元市场的主导资本地位,利用信用评级机构推动欧洲降级潮和媒体炒作引发全球对欧元和欧债的担忧,培育市场看跌预期,利用看跌预期调整市场的供求关系,确立美国金融资本做空欧元和欧债的市场绝对优势,从而完成做空欧元的投机过程。
仅就美国金融资本散布的欧元危机的理由而言,欧猪五国的国债问题是主要原因;但是处于东方的日本国债问题与欧元区国债问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日本国家债务占GDP的比率到去年年底接近220%,超过任何欧洲个别国家和欧元区整体的国债占GDP的比率。美国金融资本倡导并流行全球、在欧洲也大行其道的种种“基本金融原理”,在日本奇怪地发生了水土不服!与欧元的持续下跌相反的是,日元在去年的一年间处于持续升值当中,而三大评级机构对有关日本国债的市场观念引导与欧元差别迥异,日本国债的信用评级仅仅遭到轻微下调,而日本国债的市场收益率在去年达到全球最低,而希腊的国债市场收益率达到惊人地100%。在这里,信用评级以及与此有关的金融论调之所以出现双重标准和市场结果的大相径庭,只能理解为美国金融资本市场投机的需要或者说利润的需要,流行的不同的金融论调和逻辑只不过是工具,在市场引导形成适应于主导资本投机需要的市场观念和预期,从而引导市场的中小资本人群采取主导资本希望的买卖行为,同时调节市场供需。
日本和欧洲对待美国金融资本的货币攻击的策略也大不相同,欧元区相关国家直接发布卖空禁令,在市场领域对美国金融资本的做空投机进行限制,同时威胁对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采取行政措施,一方面打击三大评级机构的“市场信誉”,另一方面附加其他措施对市场预期进行引导:欧元和欧债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坏,欧元更不会崩溃。因为欧洲银行股票的普跌和美国市场基金做空半途而废而临时撤出欧洲市场,引发了市场渲染的所谓“美元流动性短缺”, “美元流动性短缺”只不过是美国资本左手制造问题、右手解决问题的惯有伎俩,欧洲对于美元流动性的由来和动机可谓心知肚明,美国金融资本意图趁低价收购金融资产,进一步扩大对欧洲经济产业控制或者开始新一轮市场投机。欧洲对此仅仅做出面热心冷的反应,表面上与美联储和其它央行达成两次货币互换的无上限协议,而对量化宽松的“毒美元”基本敬而远之,欧洲央行转而干脆自己开始4890亿欧元的向银行业注资的货币宽松;美国金融资本的算盘再次落空。日本则进行市场软抵抗,对日元汇率不断进行干预,绝不肯将日元兑美元市场的主导权拱手让出,与美国竞相开展量化宽松,扩展和巩固自己的市场资本阵线;即使日元升值到二战后的新高,也不给美国金融资本的做多投机提供平仓机会;同时政府不断发表言论和出台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的发展。
市场的社会化过程
本文尽管是侧重阐述的外汇市场过程,但是这种市场机制在其它商品和金融市场仍有发生作用的普遍性。市场的运行是由资本主导、大众参与和采取买卖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社会化的,以人为主体,展现的是人们如何通过市场彼此发生联系和关系以及互动,从而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结果。既有的市场理论都偏离了资本和市场的实质,也脱离了社会化过程。价格-供求理论在西方流传了几百年,但是我们应该听惯了这种想当然的论调,实际上很难找到这种机制现实地发生作用的实证,在价格史上我们迄今仍未发现价格向某个均衡水平或者稳定价格水平收敛的例子;相反我们不仅观察到价格越来越发散的趋势,而且观察到价格与市场供需同乡变化的现象。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带给我们的是观念的迷雾,它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理论一起,掩盖了资本在市场中的实际角色和功能,让人们看不见资本这个“操纵运行市场的黑手”,从而将我们的市场和经济思维误导到一个错误的起点,从此不断发展的研究经济利益的各种经济理论竟然将利益甩在一边,诸多原理都成为中性的“纯原理”,将资本这个市场主宰遮掩起来;让整个人类对经济领域当中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困惑而迷茫,陷入迷宫而不能自拔。凯恩斯在言不由衷的学术研究之余倒是讲了一句实话:“错误的经济思想使人看不清自己的利益归属。因此,与利益相比,更危险的其实是思想。”这句话是价格-供求机制理论的最好脚注。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当时的时代是一个开创性的贡献,但是也囿于那个时代而很难认识到市场具体的社会化样式,这从他将供求关系引进其著作可以看出。在他的论述中,价格成为资本循环的一个既定前提,关于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工资和剩余价值、商品价格构成都是静态的,属于形式分析,而实际上价格是一种社会化过程的结果,工资同样因为市场的社会化过程而未必是劳动者实际所得,比如在产业上升期工资就因为滞后于物价上涨而缩水,而在产业下降期绝大多数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劳动群体的实际所得也就不能由工资来界定。资本与劳动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实际上是社会性的,是一种社会体系运行后的结果。关于商业资本利润,他认为是产业利润的让渡,但是商业体系本身就是市场的主要架构,资本投机在市场发挥作用成为利润的社会性来源,资本因此而实际地占有利润,市场是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中心和社会关系的主流。在金融领域他提出了虚拟资本概念,将股票债券市场称为赌博诈欺制度的确看到了问题的部分实质;但是金融市场中的资本买卖,本身是财富通过市场的分配过程在资本领域的继续,以主导资本对市场中小资本的绞杀为主要特征,从而加速资本与社会财富向极少数人集中。
市场的主导资本因为将所有人纳入市场,操纵和运行的是整个社会体系。
参考文献:
《论金融市场的题材价格模式》,清湖渔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02e4d80100t0s1.html
http://blog.people.com.cn/open/articleFine.do?articleId=1319703024664
关键字: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