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重庆节目招聘:黄念祖: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一大藏教之指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2:29:44

黄念祖: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一大藏教之指归
 
 发布:广修万行 []   日期:2011-12-22 16:08:00     
 
    夫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首要。净宗大德常称为净土第一经者也。至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者,乃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今经,现推为《无量寿经》之善本者也。
  《无量寿经》乃净宗之总纲。我国清代彭绍升居士赞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日本释道隐赞此经为:「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先舅氏梅光羲老居士亦赞云:「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如上诸贤所以盛赞此经者,盖以本经持名念佛法门,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故《弥陀要解》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又曰:「举此体(指法界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可见此经实是大悲慈父如来世尊称性极谈,诸佛秘藏,和盘托出。且此念佛法门,亦即众生本具之化仪。此一句佛号,正如《要解》所示,即是众生本觉理性。故知此介尔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是故《观经》云:「是心是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捷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便以净土诸经之中,唯此经备摄圆妙。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深明三辈往生之因,广摄九界圣凡之众。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
    今此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离念,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故《疏钞》曰:「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不可思议!其他法门乃正入无生,故为难行道。今此净业,巧入无生,盖易行道也。念佛法门乃修行之径路,而持名一法又为四种念佛中之径路。故称为径中之径。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但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故更为明确简要。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因其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魏译《无量寿经》之宗趣,古有多解,其例非一。《嘉祥疏》云:「此经宗致凡有二例。一、弥陀修因,感净土果。二者,劝物(指众生)修因,往生彼土。」海东元晓师《宗要》云:「此经正以净土因果为其宗体。摄物(指众生)往生以为意致。」昙鸾师云:「以佛名号为经体。」善导师云:「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体字即指宗趣之趣)。」日释观彻《合赞》云:「此经念佛为宗,往生为体(即趣)。一经所尊专在念佛,故以念佛为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为经体(即趣)。」
  净宗称《无量寿经》为大经,《阿弥陀经》为小经。盖此二经仅有详略之别。故莲池《疏钞》称大经为大本,小经为小本,良以二者实同一经也。《阿弥陀经》之宗趣,亦有多说。兹择其精要者,如《疏钞》曰:「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以为宗趣。」《圆中钞》云:「以信愿净业为一经宗致。」《弥陀要解》曰:「以信愿持名为宗。」
  综上大小二本,中外诸家所明宗趣,皆以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为本。于是广参诸家之说,据本经之文,标明本经宗趣曰: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经中《三辈往生品》中,所有上中下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又弥陀第十九愿曰:「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第十八愿曰:「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可见第十九愿重在发菩提心,一心念我。第十八愿重在至心信乐,一向专念。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弥陀本愿之心髓,全部大经之宗要,往生必备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经所崇,全在于此,修行要径,唯斯捷要,故为本经之宗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曰:「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又《安乐集》曰:「依天亲《净土论》(即《往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国土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又海东元晓师《宗要》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又云发菩提心有二:(1)随事发心。「烦恼无边,愿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华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2)顺理发心。「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不拨无即不排除之意。拨者排也,无者除也。故上句之意为:虽不见烦恼与善法,但仍有可修与可断。)是故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随顺于空无相。如经言,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
  又《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又曰:「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迥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发此三心,亦即发菩提心也。又密宗最重发大菩提心,其教典《菩提心义》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此。」又《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又赞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又诸经之王《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发心之要,不言可喻。
  元晓师等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因。我国善导、灵芝与日净宗诸家则以持名为正行,发心为助行。两者相左。莲池大师《疏钞》中和会之曰:「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则双取两家而和会其义也。」今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本经之宗。正是双取两家,复又摄归名号,正与莲池大师之意相契。且此八字,展之则为彻悟禅师之教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约之则为蕅益大师所倡之「信愿持名」。《弥陀要解》以信愿持名为宗。并云:「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又「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大本阿弥陀经(指《无量寿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可见「信愿持名」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正是同旨。蕅益大师以「信愿持名」为小本之宗。大小两本,宗旨应同。故今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蕅益大师之垂教也。
  「一向专念」者,「一向」二字有数义:(1)朝向一方前进;(2)偏向一边;(3)一味;(4)总是;(5)一段时间。故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即专恒依止持名念佛法门之义也。「一向专念」,本于弥陀本愿第十八、十念必生之大愿。弥陀因中发十念必生大愿,故行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得往生净土,圆证不退之妙果。经中上辈、中辈及下辈往生之人,皆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净土。盖以果觉因心,究竟方便,全显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议之威神功德。又「一向专念」者,古云:「上尽形寿,下至十念。」上尽形寿者,指从发心念佛之日,终身念佛,直至命终之最后一念也。此乃其上者也。其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以事繁,未暇多念,则于每日行十念法,亦符于「一向专念」。更下则如《观经》所说恶逆之人,临欲命终,得聆圣教,至心悔改,十念称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行者应知,一向专念指从初发心念佛,直至最后一念也。而其关键实在最后。如上说恶逆之人,十声念佛,第一声是初念,第十声则命终,亦是从初发心直至命终均在持名,故合一向专念之旨。反之,如有人念佛数十年,或于最后阶段,轻视持名而改行他法,或于临终不欣极乐而恋世间,未能念佛,是则不名一向专念也。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弥陀要解》云:「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皆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由上可见,弥陀名号即法界体,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又名号即众生之本觉理性,起心念佛,是为始觉。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觉。故云持名即是始觉合本。是故念念相应,而念念即佛。是显持名功德不可思议。
    又据密典,六字洪名中一个阿字,功德已是无量。日兴教大师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又「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又「毗卢舍那,以此阿字名为秘藏。」又「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经广赞此法功德。闻名触耳,众罪冰消。唱声见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直游净土。深修圆智,现证佛道。」阿字功德如是,故佛号之功德可知矣。且此一句佛号,下手最易,无分男女老少,不论智愚闲忙,人人能念,个个可行。名召万德,妙感难思。从有念巧入无念,即凡心顿显果德。如《疏钞》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祗于一念。」极圆极顿,至简至易。
    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为本经之纲宗,实亦为一大藏教之指归也。夫宗之所归者名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所归,在于往生极乐净土,证三不退。故本经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资料恭摘:黄念祖  大乘无量寿经解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699.html)
-----------------------------------------------------------------------------------------------------------------------------黄念祖居士:我们还是会谤法呀!
 
 发布:念念弥陀 []   日期:2011-12-5 21:08:00      '四仪庄严三业净,坚守重戒勿少犯’。'四仪’,就是行住坐卧四种威仪。我们念佛的人要在这四种威仪之中端正身心庄重严整。'三业’,是身口意,都清净无染。'坚守重戒勿少犯’,首先是这戒里头的重戒,先要护持住不可违犯。在犯戒之中最厉害的是谤法。例如整个佛法是假的,这种谤法我们不会做了。但是我们还是会谤法呀!你跟随别人的话说某个经典是假的。明明某人是善知识,有人诽谤,你随声附和说他缺德。这都是属于谤法呀。故意说得过度了也不好。夸张不如实是增益谤,存心说得不够是减损谤。谤法罪很重,尤其是受了戒的人要做坏事就比不受戒的人惨重多了。不受戒的人杀了个人,杀了张三,将来张三杀了自己这就了了,受戒的人可不行,你犯了杀戒。破四重戒是地狱罪。你被他回杀那是必然的,但是你还要入地狱、上刀山下油锅。所以我们受了戒不可不研究戒,不可不了解戒。要遵守不能犯。戒要破了,你是漏器。这个碗是漏的,装上什么水一会儿就都漏完了。所以'坚守重戒’这几个字要牢记心头。 文摘恭录《莲宗妙谛—净语三则》
 上一篇:印光大师:与李慧澄居士论焚化经灰及往生钱书(文白对照)
下一篇:黄念祖居士:我念佛时即佛念我时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930.html) ----------------------------------------------------------------------------------------------------------------------------- 净空法师:发心亲近阿弥陀佛,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发布:清梦居 []   日期:2011-8-20 12:05:00     
 
发心亲近阿弥陀佛,这就是无上菩提心净空老法师 [全屏观看]      「闻名发心」,智慧现前,哪有不发心的?发什麼心?发心去亲近阿弥陀佛。给诸位说,发心亲近阿弥陀佛,这就是无上菩提心。你想想菩提心是什麼意思?还不是成佛道度眾生吗?不就这个意思吗?到了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成佛道度眾生全得到了。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裡说的,发愿往生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因為我们有很多人怀疑,有很多乡下老阿公、老阿婆念佛往生,人家字也不认识,没念过书,也就知道念这句阿弥陀佛,除这个之外,他什麼都不知道,為什麼往生有那麼好的瑞相?不生病,预知时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这经上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没发菩提心,他怎麼能往生?蕅益大师这句话把我们点破了,他一心求净土,一生一心见阿弥陀佛,这就是无上菩提心。他发了,他自己也不知道。你要问他有没有发菩提心?他说我不知道、我不晓得。什麼叫菩提心,他不懂。其实他真发了,他不是假的。所以那些人到极乐世界才叫唯证方知,到那个地方他就开悟了,就不迷惑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8/84510.html) -----------------------------------------------------------------------------------------------------------------------------印光大师:与李慧澄居士论焚化经灰及往生钱书(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5 17:36:00     
                       与李慧澄居士论焚化经灰及往生钱书  原文    焚经一事.虽有功德.吾人不敢提倡。以粗心人多.每每烧於锡箔灰中。锡箔灰.卖於收灰者.将纸灰簸出.而留其锡以卖之.此经灰.不同弃於垃圾中乎。谁肯细心另用器焚之.而以其灰投之於大江大海中乎。光於初出家时.见放蒙山.烧黄表.内加往生钱者。(印往生咒如钱形.故名往生钱。)点着.随点随着.至手不能执则丢之.每每未烧尽.而每张多有字未烧及。光绪十六年.在北京龙泉寺.晨出寺门.见夜间放焰口送孤魂所烧之纸堆.有往生钱.约二寸厚.只烧一半.光拾而纳之於字篓中。傥被仆人打扫.不同归於垃圾中乎。是知无论何法.皆须细心人做。若大派头人做.则益未得.而祸先得矣。前数年.太平寺.为苏州隐贫会.代售朱书金刚经.真达和尚.闻光说而止.不为售。如有人送朱书金刚经.不必於做佛事烧.恐无有细心人料理.仍蹈前愆。当在家中清净处.具一大锅.或大洋铁盆.下铺箔锭.置经於上.上又加以箔锭.以免飞扬。候其火灭.取其灰.贮於新布袋中。又须内加净沙.或净石.净砖.投於江海深处.庶可无过。若不加沙石於内.则浮而不沈.仍漂之於岸上.终遭秽污。焚经如此用心.必有功德.必无过愆。否则.吾不敢说。彼焚经者.谁不是与锡箔同烧乎。南方锡箔好.人不肯烧之於地。北京锡箔恶劣.诸寺皆不知敬惜字.凡人家做佛事.每每文疏均於门前车路上烧.并不用器盛贮。人畜践蹋.其过非小而相习成风.大可痛悼。此事在吾人分上.当以缄默自守。如南方女人拜佛手方.印有佛菩萨名号.上打各寺之印.铺地拜佛.或用垫坐。此种恶风.遍传远近。光绪二十一年.光在阿育王.见一女人.用此布垫坐.因与舍利殿主说。殿主云.此本地风气.意谓光多事。故於普陀志中.说其罪过.不知有人肯留心也否。世间不知有多少不可究诘之事.相习成风.人各以为有理。如吃荤之人.以吃素为不吉祥.於子孙不利。若吃长素.当令子孙断绝。竟有信之不许父母吃长素者。此种讹传之话.遍周各处。又凡生产.有念佛人.概不敢近。又有不见死人者.不见新娶之妇者以及破地狱、破血湖、还寿生.此种无道理之事.庸僧为求利而为人作之.无知者为消罪而出资请人行之。至真得利益之念佛法门.又漠然视之。龙梓修、濮秋丞、十八年.拟以一千六七百圆.在宝华山做一堂水陆.为光说。光令以此钱打念佛七.彼便舍不得用.用几百圆念佛耳。使光赞成彼做水陆.则二人均须八百多圆。可见世间人.多多是好闹热铺排.不是真实求超荐先亡.与普度孤魂也。锡箔亦不可废.亦不必一定要烧多少。须知此济孤所用.佛菩萨.及往生之人.了无所用。亦当以佛力、法力、心力.变少成多。若人各得一.纵数千万万.也不能遍及.以孤魂、与鬼神.遍满虚空故也。若知变少成多之义.则济孤之心亦尽.而且无暴殄之过。是在人各至诚以将.则心力周遍.冥资亦随之而周遍矣。——《文钞》之《与李慧澄居士论焚化经灰及往生钱书》 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焚烧经书给鬼道众生这件事,虽然有功德,我们不敢提倡。因为粗心的人多,往往烧在锡箔灰中。而锡箔灰,则卖给收灰的人,最终纸灰被簸出去,而留下锡卖钱。这个经书的灰,不是同样丢到垃圾中了吗?有谁肯细心准备器具焚化经书,而把灰投到大江大海之中呢?印光在初出家时,曾见到放蒙山,烧黄表纸钱,里面加往生钱的。(把往生咒印在如同钱形状的纸钱上,所以叫往生钱。)用火点燃,随手点随手烧,直到不能拿的时候,就扔到地上,往往没有烧干净,而每张有好多字都没烧到的。光绪十六年,印光在北京龙泉寺,早晨出寺院的门口,见到夜间放焰口送孤魂所烧的纸堆,有往生钱,大约二寸厚,只烧了一半,印光拾起来放在字篓之中。如果被佣人打扫,不是一同扫到垃圾中了吗?所以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心的人来做,如果是粗心的人做,只会未得到利益,而灾祸却先得到了。   好多年前,苏州太平寺,为苏州隐贫会代售朱砂书写的《金刚经》。主持真达和尚,听印光说了此中的罪过,就不给隐贫会代售了。如果有人赠送朱砂《金刚经》,不必在做佛事的时候烧,恐怕没有细心的人料理,仍然重蹈前面的罪愆。应当在家中洁净的地方,具备一只大锅,或者大铁盆,锅中铺箔锭,把经书放在上面,然而上面又要加上箔锭,以免经灰随风漂扬。等到烧完,火熄灭之后,取出经灰,放在新布袋中。又要里面放上干净的沙子,或者干净的石头或者砖。然后扔到江海的深处,这样差不多可以没有罪过。如果布袋中不加上沙石,便会浮在水中,不沉下去,仍旧会漂到岸边,终究会受到染污、亵渎。焚烧经书能够这样细心,必定有功德,必定没有罪过。否则的话,我不敢说。那些不如理如法焚烧经书的人,那个不是把经书锡箔一同烧呢?南方锡箔质量好,人们不会在地上烧。北京锡箔质量差,许多寺院都不知道敬重、爱惜纸和字,凡是人家做佛事,往往疏文都是在门前车来车往的路上烧,并没有放在器具中烧。而人和动物在上面践踏,这个罪过不小,而且大家习以为常,成了风气,大为让人痛惜、悲叹。   这些事,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说,应当保持缄默,自己做好就行了。比如说南方女人的手帕,上面印有佛菩萨名号,上印着所出寺院的印章,铺在地上拜佛,或者铺在坐垫上坐。这种恶劣风气,远近普遍传播。光绪二十一年,印光在阿育王寺,见到一个女人,用这样的布垫坐,因此和舍利殿负责人说这件事。负责人说,这是本地的风气,意思怪印光多管闲事。所以在普陀山志中,印光说了这件事的罪过。不知道是否有人能够于此注意。世间不知有多少不能究根追底的事,相互学习致使成为风气,这些人却往往以为是正常的。比如吃荤的人,认为吃素不吉祥,对于孙子不利。如果吃长素,会让孙子断绝。竟然有相信这种邪见,而不许父母吃长素的人。这种以讹传讹的话,周遍各地。又凡是生孩子,有念佛的人,一概不敢接近。又有不敢见到死人的,不敢见到新娘子的,以及破地狱、破血湖、还寿生,这些没有道理的事,昏昧的出家人为了求得钱财而为人去做,无知的人为了消罪业而出钱请僧人去做。至于真能得到利益的念佛法门,却又漠然看待。龙梓修、濮秋丞两个人,民国十八年,打算用一千六、七百元在宝华山做一堂水陆法会,他们把这件事告诉印光。印光让他用这个钱来打佛七,他们就舍不得花这个钱,只花了几百元请出家人念佛而已。如果印光赞成他们做水陆法会,那么两个人都要出八百多元。可见世间的人,大多数是好排场,不是真实求超度先亡,和普遍救度孤魂野鬼的。   至于救济孤魂的锡箔也不能废弃,但是也不必一定要要烧多少。要知道这是救济孤魂用的,佛菩萨以及往生净土的人,是完全不需要的。还应当用佛力、法力、心力,加持使之变少成多。如果每个孤魂各得到一份,纵然所烧锡箔有千万万之多,也不能普遍都能使他们得到,因为孤魂和鬼神充满虚空的原故啊。如果知道变少成多的道理,便会救济孤魂的诚心尽到了,而且没有浪费物资的罪过。因此在于人人都能够至诚地的做,那么心力周遍法界,鬼道众生的钱也会随着心力而财遍啊。  上一篇:关于鸡蛋
下一篇:黄念祖居士:我们还是会谤法呀!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898.html)----------------------------------------------------------------------------------------------------------------------------- -----------------------------------------------------------------------------------------------------------------------------黄念祖居士:我念佛时即佛念我时
 
 发布:念念弥陀 []   日期:2011-12-5 21:42:00   
   '因心果佛互感应,根身器界潜转换’。咱们念佛是在因地中修行,我们现在念佛的这个心,就是我们因地的心叫做因心。我们念的是阿弥陀佛,是已经得了果觉,叫做果佛。我们念佛时,我们的因心就与阿弥陀果佛互相感应。我们心里就包括阿弥陀佛的万德。还有,佛的心遍满一切处,我在念佛,是在佛心里头念,如来悉知悉见,没有一点可以弄虚作假的。再者,我们的心跟佛心是一样的遍满一切处。所以佛也是在我心中。为什么我们能念佛呢?正因为佛在念我呀,佛在摄受我呀。佛不摄受,我们就被烦恼牵缠,念不了佛。我念佛时即佛念我时。因心果佛互感互念,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于是使得内而根身(眼耳鼻舌身意)外而器界,在不知不觉之中潜移默化,暗自在转化变换,所以说:'根身器界潜转换。’器界是一切东西,大地山河,桌椅板凳,大到世界,小到微尘。这些东西在我们念佛的时候不知不觉暗暗地就转变了。这就比自己身心随著自心与他佛的互感而起变化难懂很多。应知自心与外物也是不二。《华严经》说:'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起信论》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唯识枢要》云:'诸境无体,随执而生,因自心生,还与心为相。’这都是说明心物不二,物我一如的道理。古禅师说:'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就是说,整个地球是和尚的一只眼。茫茫大地只是自身一只眼睛,念佛时是因心与果佛相感的时候,因心中所包括的日月星辰男女老少焉能不受感化。所以真用功的人,世界万物一切一切都在往好方向变,变得更适合于你,更适合于你的修持。假如别人和你是怨憎会,你念来念去那人就变得不再可怨可憎了,我们要知道一个地方有人用功,这一方都得益。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念佛只是消极自了。一个念佛用功的人造福一方;不但造福一方,他造福地球啊;不但造福地球,他造福法界呀。这一切没有不可转换的。所以大家有什么烦心的事,就归到好好念这一句就对了。那为什么他老跟你作对呀?因为你用功不得力,你要得力了,他就不跟你作对了。自身他身,世界一切都会潜移默运发生变化。所以古代参访的人到一个地方,怎么能知道这个地方有没有大德,就看这个地方的山水树木。如果有得道之人这一切都不一样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931.html)----------------------------------------------------------------------------------------------------------------------------- 净空法师:清净平等觉对自己,大慈大悲对别人,这叫发菩提心
 
 发布:念念弥陀 []   日期:2011-10-25 18:38:00   
 
「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这两句话很重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在这部经「三辈往生」这一品里面讲得清楚。三辈往生一共有四段经文,上辈往生、中辈往生、下辈往生,末后一段修学大乘佛法的,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将所修的功德迴向求生净土都能往生,你看净土这个门多大。慈舟法师在科判里面,把这一段标一个题目叫「一心三辈」,标得好,那就把佛法全都包括进去。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这要常讲,《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菩提心,「至诚心、深心、迴向发愿心」,经上说的。《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菩提心的体,也就菩提心是真心,真心的体是什么?就真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至诚心。《起信论》里面讲直心,一丝毫委曲都没有,那就是真诚,我们依照经论取它的意思。深心不好讲,古大德的解释,好善好德,深心这么解释的。深心是自受用,对自己的;大悲心是对别人,慈悲是对别人的。所以我在二十多年之前讲这个经,我就用《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正觉」,这是深心,上面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换句话说,用什么心对自己?「清净平等觉」。用什么心对别人?大慈大悲。这叫发菩提心。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5162.html)----------------------------------------------------------------------------------------------------------------------------- 求生净土者,亦需发菩提心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2011-9-22 11:16:00   
 
佛教中常说的“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无量寿经卷下谓,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性,大日经卷一住心品谓,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菩提心依种种缘而发,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发菩提心有四种缘,以如是四种缘为增上缘,欣乐佛之大智而发心,即:(一)见闻诸佛菩萨之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三)虽不闻法,但自见法灭之相,故护持正法。(四)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而难得发心。另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载有四缘:(一)思惟诸佛。(二)观身之过患。(三)慈愍众生。(四)求最胜之果。无量寿经宗要以“四弘誓愿”作菩提心,且将之分为随事发心(由具体之事项而发)与顺理发心(由普通之真理而发)二种。大乘义章卷九对发心立三种之别:(一)相发心,见生死与涅槃之相,遂厌生死,发心求涅槃。(二)息相发心,知生死之本性寂灭,与涅槃无异;离差别相,始起平等之心。(三)真发心,知菩提之本性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归于自己之本心。摩诃止观卷一上谓,藏教、通教、别教,乃至圆教之菩萨各因推量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四谛理而发心,故称推理发心。大乘起信论则说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等三种发心,于信成就发心所起之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种发心。密宗主张,发心为阿字五转之一,复基于“菩提心论”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而说四种发心:(一)信心,指对于求无上菩提毫无疑惑之心。以其为万行之基础,故又称白净信心。(二)大悲心,发白净信心后更立四弘誓愿。亦作行愿心、行愿菩提心。(三)胜义心,于诸教中选择殊胜之真实。亦作深般若心、胜义菩提心。(四)大菩提心,决定舍劣择胜之际,十方诸佛即现眼前证知,诸魔见此则退怯不前。亦作三摩地菩提心。以上四心虽一度区分,但本为一体,以至佛果间无须臾或离,此是为自行化他、世间出世间修诸尊之三密所得者,故称有相菩提心;然以本来有相即无相,如虚空离一切相,故与无相菩提心相契。于日本净土宗,源空著选择本愿念佛集,以为菩提心是杂行,而加以废斥。基于此理,净土宗镇西派区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之菩提心,且谓菩提心为总安心、三心为别安心,而主张不应排斥发菩提心。另外,净土宗西山派区分为行门与观门之菩提心,主张废前者,后者即是“三心”。净土真宗则分为自力菩提心与他力菩提心,其中佛以本愿誓与众生信乐,即真实之信心为愿作佛心(愿成佛之自利之心)、度众生心(济度一切众生之利他之心),故称他力菩提心、净土大菩提心。    上一篇:念阿弥陀佛功德真的不可思议
下一篇:达真堪布:修行过程中的六种危险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9/88257.html)----------------------------------------------------------------------------------------------------------------------------- 大安法师:发菩提心过程当中八个「勿」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8-29 9:46:00    
【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好,请看这一段,这一段还是劝勉和告诫,先是劝勉后是警诫。劝勉大众,惟一的是愿现前参与法会的大众,哀愍我一念愚钝的真诚,可怜我这样苦心的愿望。希望什么?希望与会的大众,共同建立菩提愿,共同来发菩提心。由于建立这涅槃忏法的法会,要令大家没有发菩提心的,今天把它发起来;已经发菩提心的,令念念增长;已经增长了的,令在尽未来际相续不要退转。这是劝勉大家。劝勉大家以后,进一步用八个“勿”,“勿”就是不可以,不要。这样来警诫。这八个“勿”实际上是经验之谈,就是告诫大家对发菩提心不可大意,发菩提心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这些障碍。对这些障碍、困难,首先说清楚,一定要冲破。“勿畏难而退却”,就是对一个初发心的人来说,他可能觉得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动经无量劫难行能行,这太难了。就好像很怯懦的人一看要到五百由旬的城里去,他觉得很困难一样。这时候,省庵大师作为善知识,鼓励你不要有畏难情绪,不要对成就佛道有退转、怯懦之心。因为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一切众生决定能成佛,你要有这种自信自肯。你有这种自信自肯,你自助者天助,你自己开始走,马上佛菩萨就会加持你,就会让我们一帆风顺。所以千万不要退转,千万不要怯懦,这是第一个。“勿视易而轻浮”,开始是畏难情绪,第二点是他认为很容易,既然有佛性,那成佛是易如反掌。这样会使他的行为很轻慢、很浮浅,这也是不可以的,这也是达不到目标的。因为成佛毕竟动经三大阿僧祇劫,要破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要积集无量福德智慧的资粮,才能够把我们本有的佛性显发出来。就好像挖井,虽然地下有水,但是你往下面挖的话,一定开始挖到的是干土,然后挖到湿土,然后再挖下去,你得要一锹一锹地去挖啊!所以这是不容易的,一定不能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就是有人发心发得很猛:我要成佛,我马上要成佛,我今生就成佛。那今生成不了佛呢?往往那个发得很急的人,退得也很急,所以他发起不了长远心,他没有一种韧性。欲速则不达。“勿懈怠而无勇猛”,你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过程不要懈怠放逸,如果被烦恼所占据,就不会有精进勇猛的心,也就到达不目的地。“勿委靡而不振起”,就是整个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没有那种大强勇猛的浩然之气。你看世间的人,如果一天到晚无精打采的人,世间的事业都干不成,更何况干一件出世间的大事。他们没有那种刚猛,那种干劲,是成不了气候的。所以不要萎靡不振。“勿因循而更期待”,就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往往是因循苟且,总是期待这个事情等明天再说吧,等后天再说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他不能当下撩衣便行。这也是我们修行上的一个毛病。无量劫以来,我们曾经也发过心,但就是因循原来的毛病习气,不能振作起来,总是想到以后再说,以后永远就没有机会。就好像现在有些人,中青年那些人,他闻到佛法都也觉得,佛法是不错,但等一等,等我退休以后再说。他一因循,可能等不到他退休,他就已呜呼哀哉了。“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这是很多很自卑的人,觉得发菩提心成佛,这太崇高、太伟大了,我自己太愚钝了,根机太陋劣了,我这个人不行啊!这个目标达不到。所以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心思去进取,觉得跟自己无分,这是愚钝自卑者。“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这也是觉得自己根机浅,自己不行,自己怎么修行也没有办法成佛,成佛没有我的份。这就是不重己灵,自暴自弃。所有这些都要在一个大乘行人发心的过程当中避免,这八个“勿”都是我们可能存在的障碍。省庵大师是非常苦口婆心的,对这些正面来劝勉,不要怕自己愚钝、不要怕自己根机浅陋,你只要去做,做了就能够得到好处,就能达到目标。他用两个比喻来说明:比如种树,树刚种的时候,那个根是很浅的,是吧?那你不能由于根浅,经不起狂风猛雨的摧残,你就不种了。你还是要种啊。根浅你要好好地呵护它、栽培它,它慢慢的根就扎得越来越深了。它扎得越来越深,以及跟下面的泉水能够接上,然后上面接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它慢慢地才能长出参天大树,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是说种树要有一个长久的过程,它才能根深叶茂,不是开始就能这样的。这就好比我们刚开始发心,可能各种功德都没有,烦恼习气也很重,甚至常常会退转,但你要坚持它,锲而不舍,咬定青山不放松,慢慢地我们这颗菩提种子,就越扎越深、越扎越深了。再加上我们的大悲水来浇灌,再加上佛的阳光雨露的滋润,我们也就破土而出,以后也长成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菩提树。这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为什么要动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是让我们这一颗小小的种子,以后长成一颗覆荫多少万里的大树,不覆荫自己,而且覆荫一切众生,这是一个比喻。再比喻磨刀,你说你很钝,就好像我拿了一把很钝的刀,你不能说这把刀既不能砍断东西,又不能断烦恼,我就不要它了。你要知道,刀既然有它的铁、有它的钢在里面,它就有锋利在里面。只不过是现在钝,钝了你就慢慢磨吧。在磨刀石上磨,磨磨磨,磨久了,这钝的刀就成了一把锋利的刀。到这把刀成了锋利的刀,就像智慧一样,开始我们般若智慧总是被凡夫的知见、习气所掩盖,起不了空性的作用。所以面对烦恼,面对执著,没有办法,一筹莫展。但以后我们常常训练这种观照:自性空,无所有,如梦、如幻,如影、如泡,慢慢地训练这种观照,训练久了,对照五欲的境界,对照我执来的时候,这种空性的智慧就上来了,他就能够破烦恼贼。所以就像磨一个钝刀,你磨久了,它就犀利了。所以这是对我们这些根机陋劣的众生,在发心上的一种正面鼓励,你要去发心。    上一篇:大安法师:如何辨别护法和附体
下一篇:遇到逆缘要如何应对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9/85771.html)----------------------------------------------------------------------------------------------------------------------------- 大安法师:为什么近代念佛人都推广印光大师的著作?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2-1-10 10:29:00      
问:请大安法师慈悲开示,为什么近代的念佛人都推广印光大师的著作?很少人推广慧远大师的著作呢?因我也很敬佩慧远大师,而他是莲宗的初祖。  答:首先,本人作为东林寺过来的,你有这份推崇我都感到很亲切,很好。我们弘扬净土宗,它有一个时节因缘的问题,慧远大师在对净土宗的贡献方面确实是非常巨大的,他也不是一般人,连鸠摩罗什大师都称慧远大师为东方护法菩萨,鸠摩罗什大师说这句话是有经典依据的。有一部佛经曾经悬记:震旦国,就是东方会有护法菩萨应化。正因为有这个经典依据——你看当时天竺国的比丘、僧众,每天都向庐山方向顶礼。在那种通讯不发达的时候,每天向庐山顶礼,说庐山有大乘开士,在这里应化,就是指慧远大师。所以我们考量慧远大师一生的业绩,他确实——他在这里护法,护了什么法呢?真的他护的有各宗各派,其中最重大的护法功绩就是念佛一法。他的老师道安法师原来修净土都是修兜率内院,他作为道安大师的弟子,他却是求弥陀净土。他组建白莲社,在般若云台建斋立誓,一百二十三个人专修念佛三昧,人人都有往生的瑞相,透过这个群体的修行,他向我们中国乃至全世界证明了一桩事情,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真实存在的。慧远大师以及莲社的莲友们,在定中、在梦中、在临命终时见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跟净土三经所展示的无二无别。念佛法门这是难信之法,来到震旦国它需要一桩事情,就是证明。如果不能证明这种存在的真实性的话,那净土一法在中国也是很难传播开的。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作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儒家文化是强调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出世间法是比较淡薄的。所以要在这里把一种那么究竟的、那么超越的出世间法——求西方净土,在中国的民众心里当中扎根下来,他需要一个精英群体的证明。也是那个时代提出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如果得不到这种证明的话,念佛一法在中国就推不开。所以能不能证实这桩事情是净土宗能否推广的一个关键点,这个关键点的这种挑战是慧远大师来完成的。所以他称为净土宗的祖师,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慧远大师的念佛思想,他有他的修学背景,也烙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应。那个时代主要是注重禅法和般若系经典,定和智,以这个背景来修念佛三昧,在持名一法方面它不是有特别的强调。但是并不是说莲社不持名,有持名念佛的,但主要是慧远大师(每个祖师来到这个世间,他有他的一个历史使命,)慧远大师是完成净土宗念佛一法的真实性在中国推广的使命。所以庐山东林寺成了中国净土宗的发祥地。以后净土宗理论的建树,是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完成的。每个祖师在那个时代弘法的重点,都是依据众生的根机来实施的。现在我们尽管也在提倡善导大师的思想,善导大师的思想确实很精纯,直接从信心一法入手。但在盛唐之际(隋末唐初),中国人根机很利的时候,这一法是单刀直入,不假方便,就能解决问题。但这个在现代众生来看,又很困难了,马上从信心就能契入的人,是有,但不普遍。所以这样就会想到,印光大师是近代(只有六十年左右,他是一九四零年往生的,)六十几年的这样一个时间,他所针对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众生的根机跟现代我们众生的根机相距不远,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印光大师一生的弘法,他在事相方面谈了很多: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在中国古代可能这些事情都能很好地解决,不需要讲他就能达到这个水平。然而现在众生连这个水平都没有,连福德都没有,你怎么能让他有甚深的般若智慧从信心进入呢?那信心一法不能进入就得要给他设置一个前方便嘛,要善巧,循循善诱,就从循循善诱,普被众多根机的众生来说,印光大师的思想是比较契合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和这个时代的特点。那么一切祖师大德,佛菩萨在这个世间,他教化众生一定要看准时节因缘,不是说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像印祖说,达摩祖师在这个时代教化众生,他也只能弘扬净土一法。你叫达摩祖师来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有这个人吗?他跟神光之间的对话:将心来。神光禅师说:“觅心了不可得。”“与汝安心竟。”马上神光就开悟,当下见到琉璃地,成为第二代禅宗祖师——慧可大师、慧可祖师。那你看看,一言半句之下就言下大悟。现在我们说几千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马上慧能禅师就开悟。我们天天念,摇头晃脑念,念几万遍也开不了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怎么无所住,生什么心?都莫名其妙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众生的根机故,众生的时节因缘故,要弘扬印光大师的思想,而且我们弘扬印光大师的思想,印光大师在那个时代,还比现在要单纯一点。现在在一种信息社会、科技时代,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时代,很多问题也是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始料所不及的。所以我们还要掌握这些祖师的原则立场,还得要善巧方便地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够把祖师的思想进一步地发扬光大,做如来使者,使更多的众生回归弥陀的怀抱,成就往生之大事。    上一篇:大安法师:外星人存在吗?
下一篇: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348.html)----------------------------------------------------------------------------------------------------------------------------- 道证法师:佛像起立礼拜拜佛人乃宿恶业力
 发布:吉祥如意 []   日期:2011-10-17 9:53:00     
 
佛像起立礼拜拜佛人 乃宿恶业力 道证法师 一位童子说:『像我刚刚出去帮人家上课,讲点佛法,没有多久,下台来就有人跑来当场向我顶礼。我是赶快回三个礼不敢接受。也有人就跑来跟我讲:『老师,我来上你的课,你就是我的老师,你有什么愿要满,我都帮你满。』对不起,请大家调整一下观念,别人对我们很礼敬,那是他很有恭敬心,能够降服骄慢的烦恼,是对方很懂得礼敬诸佛,是他有修养,不是我们被顶礼的人有本事啊!人家听法之后,知道要顶礼,是他已经懂得恭敬『佛法』,恭敬『说法者』,并不是向『人』顶礼。我们不要自我陶醉,以为人家向我们顶礼,那真是太自作多情啰。我们要很惭愧呀!别人已经懂得恭敬,我们还这儿洋洋得意,生骄慢心啦!在这裹有一件事,要特别提醒大家,印光祖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说有一位姓杨的居士,有一天他在拜佛的时候,竟然佛像起立来答礼,也向他礼拜。请特别警惕哦!不是人,是佛哦!佛像都爬起来顶礼答礼。如果这位杨居士一动心,稍稍有一点儿自鸣得意,以为我一定是很不错啦,否则佛像怎么会起来答礼呢?这样,就完了!这样就是起『浮躁狂妄』的心,会坏了往生的大事!大家知道印光祖师怎么说吗?他说佛像为什么会起立来答礼呢?这是『宿恶业力』,过去生的恶业力使得冤家债主,幻现此境!就是冤亲债主变的啦!希望他看了以后,一得意,生欢喜心,以为自己得道啰,那么就着魔发狂,破坏他所有修行的功夫,这样来报怨。因为假如我们一直信愿念佛,这生就要成佛了!以前的冤亲债主很不甘心啦!不甘心我们这么便宜就成功啦!所以就抓住我们的小辫子,来报怨。稍为被一夸奖一赞叹就动心的人,冤亲债主就专门赞叹他,让他得意得飞上天,把佛都丢了啊!这样才能破坏他往生啊!稍微见到一点好境界啦,什么放光啦,就得意洋洋的人,冤亲债主就专门现这种境界,让你得意洋洋,得意得忘了佛。印光祖师说的这位杨居士,还好,他的功德力深,没有受到这种境界的损坏,还是继续正念念佛,终能往生。 印光祖师说:这位杨居士发生这个事情的时候,有些人还认为是真的呢!可不哀哉!印光大师说:佛是三界的大师,等觉菩萨来礼拜佛,佛也不会阻止他礼拜的,怎么会起来跟杨士答礼呢?印祖感叹哪,我们凡夫正眼根本没有打开,魔境现前也不认识。为什么上广下钦老和尚,和家师一再耳提面命,常常在我们耳边说:『狂憨神抬,抬不退,以为承天寺拢伊起,众生拢伊度。』(台语)这是真的爱护我们的法身慧命啊!不忍心我们这样一得意,稍微一点点不值钱的小境界,就断送了西方路啊!(摘自道证法师的《永不休诊的救度》) 附录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一》此章则谓杨氏拜佛,佛像起立答拜。此乃宿恶业力,怨家债主,幻现此境。企其生大欢喜,谓为得道。则便著魔发狂,破坏前功,以报其怨。幸其功德力深,未受其损,卒得正念往生。子才与彼祖母等,认为实然,可不哀哉。佛为三界大师,等觉菩萨礼拜,亦不阻止。况答杨氏乎。正眼未开,不识魔境。子才尚如是,况其它哉。(民七 正月廿八)   
 上一篇:人体常见的8大奇怪症状
下一篇:印光法师:《灵岩法要》陆、明因果轮回【1】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9/94108.html)----------------------------------------------------------------------------------------------------------------------------- 净空法师法语:只闻来学,未闻往教
 
 发布:心慧 []   日期:2011-12-26 23:08:00     
 
1 佛法是教育,是属于师道,师道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学要“求学”,没有人来拉你的,是你自动自发到老师那里去求学。2 在古时候,像寺院里面讲经了,绝对不会发通知,不会邀请你来。像现在是发通知邀请你,在古时候那就是大错特错,为什么?对法不尊重。不尊重,你虽然来,你也学不到东西。求学的确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邀请你来,你根本就没有诚敬之心,来了也是白来。3 从前寺院前面都有旗杆,它的旗杆是挂幢幡的。它是一个讯号,告诉外面大众,今天我这个寺院道场有什么活动。如果今天寺院里面讲经,就把幢升上去,幢是圆形的,有点像我们飞机场那个风筒,当中是空的,外面人远远地看到旗杆上悬幢,就晓得今天有讲经说法。4 如果寺院里面做法会,旗杆上就挂幡。幡是扁形的,人一看到幡,知道今天这个道场有法会,喜欢参加法会的就来了。道场用这种方法告诉大家,喜欢,你就来;你不愿意来,决定不勉强。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154.html)-----------------------------------------------------------------------------------------------------------------------------释迦牟尼佛“亲身示范”如何面对美人及恶口辱骂者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2010-9-28 9:32:00     
 
    佛陀成道后第十年,也即佛陀四十五岁那年,佛陀在优陀南国首都一带行化。在这里,佛陀遭到一伙流氓的恶骂,这是任何一个圣人都没有遭受过的辱骂。
    佛陀,这位伟大的圣者,对于那些对自己恶毒的辱骂者,不但毫无恨意,反而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好兄弟,施予无限的慈爱之心,将其感化,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罪恶之中走了出来。
    事情起源于前一年,佛陀拒绝娶摩甘蒂耶为妻所引起。这年,佛陀在柯沙昆城传道。    一天中午,佛陀乞食完后,在回森林进食的路上,一祭火的婆罗门从对面走了过来。当婆罗门看见佛陀时,顿时被佛陀庄严英俊的相貌和高贵威仪举止惊呆了。    他仔细地观察佛陀,从上看到下,又从下看到上:这个祭火的老婆罗门精通相术,他看出佛陀具备伟人之相,又具有福慧圆满之德,若在俗必定会成为统治天下的转轮圣王。就想把他生得非常美丽,一直舍不得嫁人的女儿摩甘蒂耶嫁给佛陀。    婆罗门走上前去,对佛陀说:“沙门,我见你威仪庄严,举止非凡,具有伟人之相,又有福慧圆满之德,若在俗将会成为统治四天下的转轮圣王,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我有一个生得非常美丽的女儿,她具有做转轮圣王王后的美丽相貌,和你正好是天生的一对,你是她合适的丈夫,她是你理想的妻子。请到我家去,我就把她交给你。”    佛陀说:“长者,谢谢你的美意!我是一个出家人,对在俗的世俗生活毫无兴趣,我喜欢过清净无染的比丘生活。”    婆罗门说:“沙门,你不知道,我的女儿可不是一般的美丽;凡是见过她的男子,都对她的美貌一见倾,都要娶她为妻。她今年刚满十六岁。我敢肯定地说,如果你看到了我的女儿,你一定也会喜欢她,和她结婚还俗的。你若不信,请你在这等一会,我马上回家把我女儿带来见你。”    佛陀说:“那好吧!”    婆罗门急匆匆地回到家,对他妻子说:“夫人,我今天给我们的女儿找到了一个好丈夫,他具有伟人相貌,又具有福慧圆满之德,是我有生以来所见到最好看的人。快把女儿叫来,好好打扮一番,送去交给他。”    他妻子说:“你这是怎么了,怎么这么草率要把女儿送去给人,咱们的女儿可是绝世的美丽佳人啊!”    婆罗门说:“我知道,你放心吧夫人,我对女儿是负责任的。快把女儿打扮送去给他,等会儿你见到他时,你就知道我所说的一切,也知道我对女儿是关心的。”    他们夫妻俩把女儿精心地打扮了一番。本来就生得美若天仙,再经这精心的一番打扮,摩甘蒂耶顿时显得比天女还要美丽。    老婆罗门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刚才和佛陀见面的地方,佛陀已不见了。只见地上留下一串串足印。    他们三人沿着足迹寻找佛陀,只见佛陀闭目端坐在一棵大树之下。     老婆罗门急不可待地走上前向佛陀说:“沙门,我和我的妻子把我们的女儿带来了,你看我的女儿是多么的美丽。现在,我把我的女儿正式交给你。”    美丽的摩甘蒂耶一见到佛陀,就对佛陀的高贵与庄严一见钟情。    然而,早已彻底断除爱欲的佛陀,微微睁开双眼,看了看眼前的婆罗门的妻子和女儿问道:“长者,请你告诉我,她们之中,哪一位是你的女儿?哪一位是你的妻子?”    老婆罗门吃惊地说:“那个年轻漂亮的是我女儿,那个年老满面皱纹的是我的妻子。这么明显的事,你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佛陀说:“喔,我看出来了,年老的是你的妻子,年轻的是你的女儿,对吗?那么请问,你的妻子在四十年前是怎样的呢?”    婆罗门说:“四十年前,我的妻子和我女儿今天一样的年轻漂亮。”    佛陀又说:“四十年后,你的女儿又将是怎样的呢?”    婆罗门说:“四十年后,我的女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变得像我妻子今天一样的年老而满面皱纹。”    佛陀说:“所以,我看他们只有年龄上的差异而无美丑之分。不过,你的女儿确实美丽,别的男子见了都会动心,但我不会,因为我早已彻底断除了爱欲。我在觉悟之时,我看到了欲爱的种种过患。它是一口美丽的陷井,人一旦掉下去,就会被淹没,被吞噬。它又是长在悬崖峭壁上的玫瑰,人一旦去采摘它,将会落人万丈深渊而粉身碎骨。世人不知爱欲过患,贪爱追求,因而历劫多生,头出头没,生生死死,了无出期。几多英雄豪杰,能仁志士不知其患,结果多毁在其中,身败名裂。我深知其过患,我永远不会掉入这口美丽的陷井。”    老婆罗门夫妇深具慧根,听了佛陀的话,略有所悟,就问道:“沙门,你能告诉我们你是怎样彻底断除爱欲的?”    佛陀说:“很好,你们听着:吾见爱欲者,不复有爱欲,可为此法身,尽是肮脏物,即使以足指,亦不愿污染。”    婆罗门夫妇听了此断欲偈,当下见道证入了第三果。他们悲欣交集,庆幸今天遇到了真正的大圣人,解决了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超越了生死,脱离了轮回。他夫妇俩跪在佛陀面前,请求加入僧团,佛陀点头答应了。    佛陀抬头对摩甘蒂耶说:“姑娘!请不要有爱欲,不要有嗔恚,它是轮回的主因,痛苦的根源。看着我寂静的脸,你将息灭爱欲,息灭嗔恚,获得宁静与安详。”    可是,高傲虚荣的摩甘蒂耶,却善根鲜少,刚才佛陀说“断欲偈”,她就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心想:你不要我,完全可以拒绝,为何要说我身上尽是肮脏的不净物,将我说得一无是处,一钱不值,这么来侮辱我。    她非常气愤,根本听不进佛陀的善言劝告。她用嗔恚而气愤的眼神、狠狠地怒视了佛陀一眼,转身向家跑去。她因此对佛陀怀恨在心。后来,她凭藉高贵的血统和绝世的美貌,嫁给优陀南国王做了王后。    第二年,当佛陀来到优陀南首都传道时,摩甘蒂耶就报复佛陀,她用金币雇佣一伙流氓去辱骂佛陀,要把佛陀赶出城。    这些被雇的流氓就去大骂佛陀,骂佛陀是强盗、蠢驴、白痴、骆驼、笨蛋、地狱种子、畜牲、永世得不到解脱,苦难的恶趣正等待着你。    无论佛陀走到哪里,这些人就跟到那里;无论他们怎样的诅咒恶骂,佛陀总是微笑相待。    侍者阿难陀无法忍受这种肮脏的恶骂,对佛陀说:“师父!我们离开这儿到其它的地方去吧。”    佛陀说:“阿难陀!我们到哪里去?”    阿难回答说:“到没有人骂的地方去。”    佛陀说:“如果那个地方也有人骂,那又该到哪里去?一再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佛陀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整个世界就都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阿难陀!不要这么想。问题在哪里发生.就要在哪里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到其它的地方去。大象在战场上能经得住如蝗之箭,我将以同样的方式,忍受这些无法无天的辱骂。”    一天中午,佛陀乞食,那些流氓爬上佛陀路过的两边树子上,疯狂地恶骂,还踩落树上的露水,把佛陀一身淋得湿透,钵中的饭菜也渗满了露水。    佛陀依然面带微笑,踏着安详而稳重的步伐前进,任凭他们疯狂地大骂。    突然,“咔嚓”一声巨响,接着只听“唉呀”一声惊叫。骂声一下子停了下来。原来是那个骂佛陀骂得最凶的人,从树上重重地摔在地上。    只见他扎着想从地上站起来,但他重复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他用力地扭动着身子,发出痛苦的呻吟。他的同伙们都远远地站着看着他。    佛陀便走上前去将他扶起来。发现他摔成了重伤。必须马上治疗,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但他无法行走。    佛陀便将钵交于阿难,搀扶着他进城,找到最好的外科医生泊车罗亚。泊车罗亚见佛陀到来,马上起身让出自己的椅子,并用一块干净的毛巾抹了抹,请佛陀坐下,他恭敬地站在一边。    当佛陀请他快给伤员治伤时,泊车罗亚却拒绝说:“尊敬的佛陀!我知道这几天发生的事。这个人就是骂你骂得最凶的人。现在他摔成这样,完全是罪有应得!”    佛说:“请不要这么想。当他们用极恶毒的语言大骂我时,摇晃沾满露水的树枝淋湿我的身体时,我对他们没有一点恨意,也没有以为他们是在骂我,我都把他们当成我的好兄弟看待。现在我的好兄弟摔成重伤,处于绝望之中,我应该帮助我的好兄弟。请你给我的好兄弟治伤吧,尊敬的大夫!”    泊车罗亚大夫听了佛陀的话,他非常的感动。他说:“我从来没有见到有一个人对如此恶意辱骂,欺负他的人施与如此的宽容和慈悲。但我今天亲眼看见了,我看到了世界上最慈悲最伟大的人,我真幸运。我敢肯定地说,任何一个善良的人,一旦知道您至高无上的慈悲本怀,都会被感动而由衷地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佛陀说:“他们用恶毒的语言辱骂我,我无嗔无恨;你这么赞美我,我也不会感到高兴。我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赢得别人对我的同情和赞美。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好兄弟,都是我的亲人,帮助和关怀自己的亲人这是我的责任,是应该的。”    那些辱骂佛陀的流氓,都被佛陀这席充满无限慈爱的话感动得哭了。他们一起跪在佛陀面前,痛哭着说:    “尊敬的佛陀上人!对不起,我们因受金币的诱惑,这几天对您无缘无故地恶骂,您默默地忍受我们的无端咒诅辱骂,总是以微笑对待我们,没有说过一句话,还在我们朋友摔伤时这么帮助他。您是这么的慈悲、伟大。您宽宏仁慈无嗔无恨的伟大行为感动了我们,使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极大错误;我们咒诅辱骂了世界上最慈悲、最伟大的圣人,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真是罪该万死。仁慈的佛陀!请求您原谅我们,宽恕我们,我们知错了,请接受我们发自内心的真诚忏悔。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了您崇高而伟大的人格,使我们明白了真正的善与美。我们愿意洗心革面、重新作人,追随您走慈悲和光明之道。”    他们说完,从身上掏出摩甘蒂耶所给的金币,扔到墙角的垃圾桶里。    佛陀微笑着看着他们,并轻轻地点了点头,起身把他们从地上一一扶了起来。    南(ná)无(mó)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上一篇:智光文觉法师:生前三大要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4/41416.html)----------------------------------------------------------------------------------------------------------------------------- 净空法师:制度好不如德行好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2-26 11:41:00 
 
    今天的社会,英国汤恩比博士说得好,解决现在全世界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英国人讲的,讲得非常有道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今天要用这两个字来解决问题,忠是真心,恕是不要再计较了。「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无论做什­么大的罪业一笔勾销,不要再去追问了,保持社会的和谐,保持人心的安定,好好的把老祖宗的东西找回来,好好学学,这才能解决问题­。制度没用处,中国自古以来不重视制度,制度固然是重要,但是它不是第一重要,第一重要是德行,人的德行。要把人教成圣人、贤人­、君子,这些人如果从政,他都是好人,肯定是为人民造福的,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的。他要不是圣贤君子,自私自利、贪赃枉法,什么­制度都没用处。所以制度不是第一。古人讲得很好,法,法就是制度,国家的法律,治之端也,是治国很重要的。但是得其人则存,真正­是个好人,这个制度他能推行,如果不得其人则亡,制度是假的不是真的。今天人都坏了,所以什么制度都没用,如何把人教好这才是正­道。有很多人在我面前提倡要改革,我不赞成。  十几年前,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有一天请我吃饭。吃饭的时候他问我,他说淨空法师,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请你吃饭?我说我不知道­,我没有神通。他说我有桩事情要请教你。我说不敢当。那是我们的老前辈,不敢当。我说什么事情?他说,你是赞成民主还是赞成君主­?我说我赞成君主,不赞成民主。他说你这个脑筋怎么这么顽固,你退化了。我说我没有退化,我说中国现在是民主制度,古时候是君主­制度,我觉得君主制度比民主制度好。他说好在哪裡?好在那个帝王认真培养下一代,这不是假的。古时候帝王一登基,就是就职,第一­桩大事立太子。替太子请老师,太师、太保、太傅,这三个老师是全国最有学问、最有德行的三个老师。太保管什么?用现在讲,保健的­教育,你的饮食起居身体健康,要保卫这个,太保管这个,管你身心健康。太傅管道德,伦理道德,教你伦理道德。太师教导你治国的那­些理论、理念、方法。三个老师,叫三师。除了三师之外,还有三个少师,少保、少傅、少师,这三个人干什么?这三个人的阶级都是大­夫,就是现在正部级的阶级,跟太子生活在一起,那就是教练,老师教的要做到,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文武百官裡面子弟优秀的,选­出来陪读,就是下面一个朝廷。所以他死了之后,这接班人顺理成章,一点都不乱。民主没有,民主选出来,没有统一的理念,真的是比­不上。  所以我赞成孙中山先生,我说他的想法不错,古时候是一个家族治理国家,家天下,你现在建立一个政党代替这个家天下,代替一家,这­个方法好。而且我赞成一党专政,我赞成。党,孙中山先生的失策,最大的失策是没有把传统选举制度掌握住。从前国家任用的这些官员­是选出来的,这是汉武帝时候定的制度,选孝廉。地方官员私访去打听,哪家小孩孝顺父母,孝子就是忠臣,他就会忠于国家,廉洁就不­贪污,就这两个字,选择这样的人。选出来之后,国家来培养他,等于是公费,他的生活国家给予,他无后顾之忧,好好的读书,学而优­则仕,参加考试。这个考试也是三个等级,像进士、举人、秀才,三个等级,国家凭你考试才任用你。所以这个国家几千年它不败,它有­很多好的方法。孙中山先生建立了政党,党员入党的资格就没有用孝廉,如果用孝廉,他成功了。如果是用孝廉,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今天中国不是这样子,那是世界第一大国,领导全世界。所以你就晓得传统教育多么重要。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八集)2011/2/23 档名:02-039-0298
 上一篇:净空法师:女子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下一篇:净空法师:礼治天下,安定和平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079.html)-----------------------------------------------------------------------------------------------------------------------------净空法师:礼治天下,安定和平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2-26 11:45:00   
    今天我们怎么办?找道德太高了,做不到;讲仁义,也太奢侈,可能只能讲,也不能兑现;还是老老实实把礼找回来,恢复以前的礼治,­以礼治天下。用老办法,法来补助,社会可以恢复安定和平,人民可以再过到幸福美满的一生。找不到其他的方法了,一定要恢复圣贤的­教诲,老祖宗千万年前给我们制定这四科,这四科能改变吗?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真的这是中国的国宝,这个东西要是丢失,那不­得了!一个国家政权丢掉了没有关係,文化要是被消灭那就完了。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失掉政权,元朝时候,政权被蒙古人夺去,清朝时候­被满族人夺去,两次,但是文化没有丢失。如果把文化丢失,这个族就会灭掉。世界上四个文明古国只剩一个中国,中国文化能不能生存­那就在这一代了。这一代人不知道善治堤塘,不知道来保护,那就完了。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经文,感慨万千。大乘佛法,世尊当年四十九年教学,它不是宗教,现在把它变成宗教,太委屈他了,太冤枉了,他四­十九年天天教学,跟大家上课。他教的是什么?跟中国传统一样,他教伦理、他教道德、他教因果,这是释迦普世的教育,就是对一般人­民普及的教育,这是俗谛。对于少数根性利的,聪明智慧的人,向上提升,所谓是向上一着,那是少数人,那就是哲学、科学,我们用今­天的话。所以佛经裡头,真的,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世界哲学最高峰。我们通过六十年的学习,肯定了大乘经教是全世界科学的最高峰。­我们现在说这个话,人家怀疑,我相信三、五十年之后,大家完全肯定了,科学家来给我们做证明。我们现在有义务把大乘佛法裡面这些­东西介绍给科学家,让科学家再深入,把宇宙的本体找到,讲清楚、讲明白。佛经上所谓「彻法底源」,把那根源找出来。现在把佛法介­绍给科学家是很好的契机,为什么?已经很接近了。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八集)2011/2/23 档名:02-039-0298
 上一篇:净空法师:制度好不如德行好
下一篇:净空法师:了达真源,远离生灭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081.html)-----------------------------------------------------------------------------------------------------------------------------  净空法师:了达真源,远离生灭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2-26 11:48:00  
「了达真源」,了是明瞭,达是通达,没有障碍,真源就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通达明瞭。一切法,在佛法裡把它归纳为六个字,性­、相,性是能生能现,相是所生所现;事、理,事是所变,理是能变,能变的是情识,所变的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末后两个字就是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一定有因,这六个字把所有一切法全都包括了。「了达真源,远离生灭」,这一句就是自性本定,也就是经上讲的三昧­常寂,这是自性本定。「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在一切法裡头自自然然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什么境界?法身菩萨,­住实报土,他得的是法性身、法性土,跟十法界完全不一样。虽然应化在六道,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而实际上他还是住报土。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应化在世间,经典上有记载,有人问佛,您老人家真正住在哪裡?佛在打坐,就把一隻腿放下来,脚尖按在地上,大众一看这­个世界就像极乐世界一样,看到释迦牟尼佛坐在金刚宝座上,不是草铺的。这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在变魔术?不是的,释迦牟尼佛确确实实­是住在报土。在我们这个世界呢?这是应化身,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那是应身。跟这些众生缘分深一点,帮助他们时间长一点,这用­应身;如果时间很短,几个小时可以办完,十天半个月可以办完,都用化身,所谓应化在世间。他自己那个报土叫实报庄严土,实是真实­,不是假的,庄严就是前面讲的「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这是佛利他的事业。我们在此地就一定要知道,如果不能够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达真源,远离生灭,我们就做不到。我们在这一生如果不能往生,那就是继续六道流转,这是事实真相。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九集)2011/2/23 档名:02-039-0299
 上一篇:净空法师:礼治天下,安定和平
下一篇:煮云法师:金山活佛 营长遭报 忽生奇症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082.html)-----------------------------------------------------------------------------------------------------------------------------净空法师:学佛要先学弟子规
 
 发布:孙启中 []   日期:2011-9-9 16:28:00     
 
    古人都有传统文化的底子,所以成就的很多。为什么现在科技发达了,成就的人那么少呢?现在家庭教育失掉了。我写了一个提纲:《几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是怎样教育子孙的》,杨淑芬,蔡礼旭老师讲了几遍,讲的很好,她们把《弟子规》全文贯进去,讲的非常精彩,所以我这才提倡《弟子规》。----不学《弟子规》,我讲《华严经》你听不懂啊,学了《弟子规》,听我讲《华严经》你能开悟。    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呢?以前我请教过章嘉大师:经上讲的道理我都懂啊,怎么还是做不到呢?章嘉大师讲,做不到是因为你解的不够深,有些疑惑你没有破,你解的深自然就能做到。我仔细想想,有道理。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弟子规》,《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论语》《大学中庸》是基础。《论语》是孔夫子的表演落实,《大学中庸》是理论思想,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的落实还是在《弟子规》,《弟子规》是根本的根本。《弟子规》分量不多,蔡礼旭讲的《弟子规》,有40集的,有7集的。先听40集的,每天至少听一两个小时,20天听完;听完了再听,听完30遍,接着听7集的,总共要听300遍,这样一来,你的根基就扎好了要用两年时间扎好基础。接下来学佛就会一帆风顺,根本不用你操心。    我学教的时候,李老师跟我们讲过:背50篇古文,就能读文言文;背一百篇就能写文言文。能够背50篇古文,你读文言文,文字上的障碍就突破了。你就能够读《大藏经》,《四库全书》,《四库会要》。要用两年时间打基础,第一年重点是学弟子规,背50篇古文,一周学一篇,字数不超过300字,一年下来就能够背50篇古文,这个钥匙你们就拿到了。古人最害怕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承圣贤学问的人,最害怕圣贤学问没有传承下去,从自己的手里断掉,唯一的心事就是没有传人,有传承的人就没有心事了,这是世间第一等功德。---早年我在美国洛杉矶讲经,有个算命先生,算的很灵,他跟我说:你到很晚的时候才有传人。果然,到现在都快80了--我希望你们都能超过我---如果你们想学,也可以请人来教你们。------《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弟子规》
 上一篇:怎样摆脱淫欲习气的束缚
下一篇:妙祥法师:求神通它跟成佛、修行,是两码事还是一码事?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9/87001.html)----------------------------------------------------------------------------------------------------------------------------------------------------------------------------------------------------------------------------------------------------------净空法师:清净平等觉对自己,大慈大悲对别人,这叫发菩提心
 发布:念念弥陀 []   日期:2011-10-25 18:38:00   
 
「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这两句话很重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在这部经「三辈往生」这一品里面讲得清楚。三辈往生一共有四段经文,上辈往生、中辈往生、下辈往生,末后一段修学大乘佛法的,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将所修的功德迴向求生净土都能往生,你看净土这个门多大。慈舟法师在科判里面,把这一段标一个题目叫「一心三辈」,标得好,那就把佛法全都包括进去。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这要常讲,《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菩提心,「至诚心、深心、迴向发愿心」,经上说的。《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菩提心的体,也就菩提心是真心,真心的体是什么?就真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至诚心。《起信论》里面讲直心,一丝毫委曲都没有,那就是真诚,我们依照经论取它的意思。深心不好讲,古大德的解释,好善好德,深心这么解释的。深心是自受用,对自己的;大悲心是对别人,慈悲是对别人的。所以我在二十多年之前讲这个经,我就用《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正觉」,这是深心,上面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换句话说,用什么心对自己?「清净平等觉」。用什么心对别人?大慈大悲。这叫发菩提心。
 上一篇:净空法师:身上所有细胞都是佛
下一篇:净空法师:真放下是什么境界?念念是阿弥陀佛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5162.html)----------------------------------------------------------------------------------------------------------------------------------------------------------------------------------------------------------------------------------------------------------印光大师:儒道耶回皆是人天乘途(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6 11:22:00  
                              儒道耶回皆是人天乘途   原文    世人每以教界相拘,致毕世不闻大法,尚自以能遵守本教为功。若果本教之圣贤,只许人依本教之理教。他教之理,纵有胜于本教者,亦不许入,即入亦不赞许。如是直与市井小儿知见无异,是尚得谓之为圣贤乎。是知以教自拘者,皆悖本教圣贤之心也。汝本回教,能信奉佛法,皈依三宝,可谓豪杰之士。然须力敦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复以此化他,自可决定即生出此五浊恶世,生彼清净莲邦。不致上负佛恩,下负己灵也已。   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圣若降临,亦复示作凡夫。彼必于伦常躬行,加人一等,令人可钦可佩。后或示其从迷得悟,极力修持。或终身不示修持佛道之相,而于死后示现异迹,发人深省。儒道耶回四教,皆有圣贤。然其所发明之理性,但只佛教中人乘天乘而已。于自心本性,皆未能究竟发明。有不知此义者,以为皆是圣人,便谓悉皆平等,无有高下。或者以所说未臻道源,谓非圣人者。以在彼当教,堪为圣人故,皆为未彻之论。世之讲道论德者多矣。求其将真妄源本,生死原由,与心性之极致,生佛之同异,发挥尽致,了无隐遗者,捨佛教则无有也。菩萨度脱众生之誓愿,无穷无尽。随类逐形,种种方便而为感化。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云说法,亦不专指口说。或以身说,或以殁后异迹说。马玉高之媳,与昔之乞妇毕生之躬行,直可以镇坤维而立闺范。此举见闻之迹所言也。至其死后所现之相,非儒道耶回经中所有,乃佛教得于现生证果之相。惜世之知道者少,无能发明其事。但作一种奇异事迹以传,为可惜也。菩萨欲化外道以入佛道,若不现外道之迹,则彼外道无由而生信仰,以起修持也。所示之迹,非言说所能穷其方便。普门品所说,不过举其大概而已。现今世道坏至其极,而信奉佛教念佛念观音之灵感,甚多甚多。光以冗忙,精神不给,以故皆不记录。若录,当成巨帙。   各教在不分门庭一语,亦不可笼统。若混然不分,则大小邪正,何由而辨。若究竟归本,则不归佛教,将何所归。譬如大江大河,已自宽广渊深矣,然若不归于海,则从来未有也。海则从有天地以来,日日如是,纳了不见其增益。大江,秋雨发时,便浩瀚汪洋矣。汝所言死归一辙,亦非至当。唯死是一,而生六道与证四圣,其苦乐盖天渊相悬。何得云一辙乎。各教随所修而得罪福,天堂地狱固无二。——《文钞》之《复马宗道居士书一》(节录)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世间的人往往用宗教之间的界限互相束缚,以至于毕生都听不到如来出世间大法,尚且以为能够遵守本教教规有功。如果果然本教的圣贤,只许人依照本教的教理修行,其他宗教的教理,纵然胜过于本教,也不许人修学,即使修学也不同意。这种行为简直和市井间无赖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这样还能叫做圣贤吗?所以说以宗教界限自我束缚的人,都是违背本教圣贤心愿的。你本来是回教徒,然而却能够信奉佛法,皈依三宝,真是可以称为有气魄有智慧的大丈夫了。然而必须极力真诚实行论理道德,谨慎地做好自己的本分之事。种种坏事都不能做,各种的善事都要尽力去做。生信心发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自己实行,又以这个道理劝化别人,自然必定此生就能出离这个五浊恶世,托生清净极乐莲邦。这样才不至于上辜负佛菩萨的慈恩,下辜负自己的本有佛性啊。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凡夫和圣人都有。如果是得道圣人来度化世间人,也会示现做凡夫的形象。他必定会对于伦理道德亲身实行,比普通人做得更加好,使人对于他很钦佩。后来或者示现从迷惑到觉悟的过程,于是极力修行佛法。或者也有终身示现不修持佛道的,而在死后示现得道瑞相,用以启发有缘人觉悟的心。儒教、道教、基督教、回教,四大宗教,每个宗教都有圣人,然而他们所创造发挥的道理、修持方法,只不过是佛教修行中人界和天界而已。对于自己本性佛心,都没有能够彻底的发挥。有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以为各大教主都是彻证了真如佛性的圣人,便说各大宗教修证的境界全部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下的分别。也有认为发挥的理论方法没达到彻底究竟,就说教主不是圣人的。就处于本教境界而言,足以称为圣人,不过都并是非究竟的理论而已。世间讲道论德的圣人相当多,求得能够把真实和虚妄的根本源流、生和死的来由、清净自性的最高境界、凡夫如来差异和相同之处,等等,这么多种种的道理,发挥的淋漓尽致,毫无隐藏和遗漏的,舍弃佛教之外便没有其他宗教了。   菩萨度化众生的宏深誓愿,无穷无尽。随顺众生的类别和形象,示现不同形相而为之感动教化。所谓应当用什么身相能够得以度化的,就现什么样的身相而为众生讲说佛法。所说的讲说佛法,也不专指口说,或者用身体来教化,或者用死后奇异瑞相来说法。比如马玉高的媳妇,和古时候那个讨饭的妇人一生的身体力行,完全可以做为教化女界的模范。这不过是她的行迹对大众的影响而言的。至于死后所示现的瑞相,绝非是儒、道、耶、回四教经典或四教修行者死后迹象有所宣示和能够解释的,而是佛教得以在现身证得果位的相状。只是世间懂得的人太少了,没有人能够发挥、提倡这件事,不过是作为一种奇异的事迹来传颂而已,这样就很可惜了。菩萨要想度化外道,如果不现作外道的迹相,那些外道便不会产生信仰而修学佛法。菩萨所示现的种种方便行迹,并非言语文字可以穷尽的。《普门品》观音菩萨三十二应的事迹,不过是发起大概而已。现如今世道人心坏到极点了,而信奉佛教念佛念观音的感应,很多很多。印光因为事务繁忙,精力不足,所以都没记录这些见闻,如果记录下来,应当可以写成大部书。   各大宗教不分别门庭这句话,也不可笼统而论。如果混淆不清,乱作一团,那么大小邪正,怎么能分得清呢?如果是究竟彻底地归向于本源,那么不归于佛教,将归于哪里呢?比如大江大河,自然已经是宽广深厚了,然而如果不归向于大海,便是从古到今都没有的事情。海则自从有天地以来,时时刻刻都是这样的深广无尽,接受再多的江河也不见增加。而大江大河,秋雨发生的时候,就会泛滥成灾了。你来信所说的话刻板地执著一个死理,是不恰当的。死是一样的死,然而死后生于六道轮回和证得四果圣道,所受到的痛苦和安乐基本上是天与地的悬殊。怎么能够说是一样的呢?各个宗教随自身所修持之功而得到相应的罪与福,至于天堂和地狱固然没有两样。  上一篇:道证法师: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总诵”
下一篇:苏曼噶旺仁波切:佛教如何看待爱、婚姻及家庭的重要性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009.html)-----------------------------------------------------------------------------------------------------------------------------印光大师:念佛念经时悲痛流泪究竟是好是坏(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15 11:24:00    
                       念佛念经时悲痛流泪究竟是好还是坏  原文   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终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复刘慧焯居士书》 译文   念佛的时候心里悲痛,也是好相,但是切不可常常这样,如果常常这样,必定感招悲魔,整天悲痛不已,或者导致悲痛而死。这都是不善于用自己清静心来念佛而造成的。  原文   当念佛时,愍彼苦恼众生,心酸泪流,系善根发现。然不可以此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则堕悲魔,切要切要。——《文钞》之《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在念佛的时候,怜悯那些苦难的众生,而使得心酸流泪,这也是善根发现的现象。然而不能常常把这个当作有功德,而常常让自己心酸流泪。如果常常这样,便会堕落入悲魔,切记切记这个要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980.html)-----------------------------------------------------------------------------------------------------------------------------印光大师:对人有恩不能有德色(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15 13:30:00    
                              对人有恩不能有德色  原文    人生在世,先须以利人为心。汝之寡姨、孀娣、孤侄等可怜可悯,正是汝培植福田处。不得意存烦怨,则正是行菩萨道。倘心存烦怨,则不但与菩萨道不合,且与自己天职性分不合矣。至于妯娌之不和处,当以大公大度待之,悯彼小见而开导之,俾彼等同沾法润,则是实行佛法。若以为怨业,则便有所怨憾矣。于必不可止之事,一有怨憾,功德便随心量而小矣。   智庆既皈依佛法,彼等待汝以养,断不可于彼等前有德色。有德色,人虽受惠,感恩之心,便轻微矣。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此处家庭之妙诀也。我以谦往,彼必以和来。大率家庭不和,都因不关紧要之小事较量而起。能放下人我心,自可不和而和矣。——《文钞》之《复周伯遒居士书三》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人生在世,首先要以利益别人为追求。你寡居的姨母、死了丈夫的弟媳、失去父亲的侄儿等等,她们可怜可悯,这正是你培植福田的所在。不可以对她们心存烦恼抱怨,这就是落实菩萨道。倘若心里存有烦恼抱怨的想法,便不但和菩萨道不相合,而且和自己的亲情天职、天性不相吻合了。至于她们妯娌之间不和睦的地方,应当以大公无私的态度来对待,怜悯她们知见短浅,常常开导教育她们,使得她们都能够受到佛法的熏习,便是落实佛法的教育。如果当作是怨家对头相遇,就会有所怨恨和不满了。对于不能化解的问题,一有怨恨和不满之心,所得的功德就会随着心量相应变小了。   智庆既然皈依佛法,他们依靠你来养活,绝对不可在他们的面前,自以为对他们有恩德而流露出来抱怨或是轻慢的神色。有抱怨或是轻慢,人家虽然受惠于你,而感恩的心,就会变得轻微了。有要象没有一样,实要好像虚一样,犯错而不去计较,这是家庭相处的妙诀啊。我以谦和对待他,他必定以温和对待我。大多家庭不和,都是因为不关紧要的小事计较而产生的。能放下是非人我之心,自然可以不和而和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998.html)-----------------------------------------------------------------------------------------------------------------------------
印光大师:无德之人莫效王威(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14 14:14:00   
                             无德之人莫效王威  原文    日前接令祖功德史,阅之不胜感叹。凡为民上者皆肯师法,则天下永久安乐矣。唯有一事,普通人万不可效法,效之必致大祸。强弩射潮而潮退,乃水神感王之德,故潮不复来。无德之人效之,必致水神兴怒,而洪潮涌波,则民居危险之极矣。光绪十二年中秋日,下南五台山,(在长安城外,乃观音现老僧降妖龙而开山者,文钞后附有碑记。)往北京红螺山。未动身前,即闻太原遭洪水灾。至九月初至太原,始有人行之小路,因进城以观其象。系六七月间,一日起蛟水,在城西傍城南流,势甚汹涌。巡抚某登城看,令开炮。打一炮,一打即时水涨几倍,顺城南流。城门已关,幸未进城。南关为进京大道,街市甚长,冲得房屋树木墙垣一无所有,成一片新涂田,平平坦坦,无一人不遭此一炮之劫。而损失财物,不知有几万万。可知鬼神敬德非畏威。无德之人当此,只宜领众恳求,忏悔求勿伤民物为祷。纵令无益,决不至酿成大灾也。如再印时,似宜表明此义。庶不致后之居官者遇此,不谅己德,徒效王威,以招祸害民也。——《文钞》之《复钱士青居士书一》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日前接到你祖上钱武肃王的功德史,看后不胜感叹。凡是做官的人如果都能师法令祖上,便会天下永久安乐了。只有一件事,普通人是万不可效法的,效法必定会有大祸。就是令祖上因为潮水肆虐伤害百姓,而用弓弩射潮水,是水神感念钱武肃王的德行,所以潮水退去,不再肆虐。而没有德行的官员如果也效法这样的行为,必定会导致水神大为震怒,而洪潮急流汹涌,必定会对民房百姓造成极大的危害。   光绪十二年中秋节,印光下南五台山,(在长安城外,是观音现老僧相降服妖龙而开山的,文钞后附有碑记。)前往北京红螺山资福寺。未动身前,听说太原遭洪灾。至九月初到太原,见才有人走的小路,于是进城看受灾情况。原来在六七月的时候,一天发洪水,在城西延着城南流,水势相当汹涌。巡抚某某登上城头察看。令手下向洪水开炮。打了一炮,可是一打当时洪水就涨了几倍,顺城向南流。城门已经关了,幸好未能进城。南关为进京大道,街市很长,冲得房屋树林墙院一无所有,成了一片新滩涂田,平平坦坦,当地老百姓没有一个人不遭此一炮的劫难。而损失的财物,不知有几万万。可见鬼神敬重德行并非害怕震慑。没有德行的官员在这种时候,只能率领大众恳求,忏悔祈求不要伤害百姓和物资。纵然没有效果,决不至于酿成这样大的灾害啊。如果令祖上的功德史再印行时,应当把这个道理表示清楚。才不至于后来的官员遇到这种情况,不掂量自己的德行,徒劳地效法钱王的威风,导致给老百姓招来祸害啊。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898.html)-----------------------------------------------------------------------------------------------------------------------------印光大师谈养生(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16 11:25:00   
                             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原文   先後天衰弱,当以善於保养为事。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於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只可饱腹,无此效力。麦比参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参,乃是钱无处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补人也。又大磨麻油,亦补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实则是焦味耳。莲子,桂圆,红枣,芡实,意米,皆可滋补。岂必须血肉,方能滋补乎。总之皆不如麦之力大。如不能吃,则兼带着吃。久则自知,亦自好吃矣。吃鸡卵之偈,乃妄人伪造,不可依从。保养之法,第一是寡欲。若不知好歹,任意嫖荡,则死期将至,仙丹亦不灵矣。即不嫖荡,自己室人,亦须相与说其保身之由,暂断房事一二年。否则或半年一相亲。或一季一相亲。倘日日行房事,则精髓枯竭,不死何能。节欲之人,所生子女,体壮少病,易於成人。多欲之人,或不能生,,以精薄故,不能受孕。纵或生子,或即夭亡。即不夭亡,亦残弱无所成就。汝不知已娶妻乎。若未娶,且缓娶。若已娶,决须暂勿同房,以期身体复元耳。此光切实为汝之言。汝能善体光意,自可福寿绵长,子孙发达矣。(民十二元月初六)——《文钞》之《复蔡契诚居士书一》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094.html)---------------------------------------------------------------------------------------------------------------------------------------------------------------------------------------------------------------------------------------------------------- ----------------------------------------------------------------------------------------------------------------------------- ----------------------------------------------------------------------------------------------------------------------------- ----------------------------------------------------------------------------------------------------------------------------- -----------------------------------------------------------------------------------------------------------------------------净空法师法语:我们平常的思想是很可怕的
 
 发布:心慧 []   日期:2011-12-26 23:12:00    
 
1 我们劝人念佛,总得要把念佛的好处给人讲清楚,简单明了给大家介绍,它的原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我们平常的思想是很可怕的——你想菩萨,你就成菩萨;他天天想鬼,他当然作鬼。2 什么是鬼?贪心是鬼。天天增长贪心——贪名、贪利、贪财、贪色,贪而无厌,这个念头是鬼的念头。嗔恨、嫉妒,地狱的念头;愚痴,畜生的念头。愚痴是颠倒是非,世法、佛法真假不能辨别,邪正不能分辨。3 说得再粗浅一点,世间这些人,你周边这些人,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分不清楚,把坏人当好人,把好人当坏人,这个思想是畜生道的思想。于是我们就能体会到古圣先贤的苦口婆心,他们不疲不厌地教化众生,为什么?不教,众生就胡思乱想;换句话说,他想三恶道。4 为什么肯定他想三恶道?六道众生,无始劫以来恶习的种子多。我们了解了这个事实真相,怎么不害怕?世出世间圣贤教化众生,大慈大悲,希望你不要落在恶道——你在六道里面已经是很不幸,要是堕落在三恶道,那就太可怕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158.html)-----------------------------------------------------------------------------------------------------------------------------
净空法师:分秒不空过
 
 发布:心源 []   日期:2010-6-25 16:35:00     
修行位的菩萨难得,自分里面的「十无常」,这个十无常就是一切都是无常,佛门里面讲的「万法皆空」就这个意思。你晓得一切法都是无常,包括自己身体,我们贪瞋痴慢就可以放下了。为什么放不下?以为是真的,错了。中国谚语有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你知道你什么时候死?印光大师教人,修行人要把「死」字贴在额头上。就是你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你能够时常想到,这真的,不是打妄想,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这一世就完了。尤其在现前的社会,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所谓意外事故死亡的,意外死亡的,太多太多了。你看媒体报导每天多少意外死亡的?这里面最普遍的,车祸,交通事故里头死亡的。你看你出门,你知道出门就回不了家,谁能担保你出门没有意外?佛给我们讲人命在呼吸之间,没讲错,这是高度的警觉。每天晚上睡觉上床就要做:明天就不能再起床了。要常常作如是观,告别了这个世界。天天作如是观,真的到命尽的时候,你一点都不会慌张,你会很自然。为什么?天天在练习,终於这一天到了,很正常的,不惊不怖,没有牵挂,没有忧虑,你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什么?这真修行,这不是搞假的,真修行。
文摘恭录—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一一七卷)2010/2/24 檔名:12-17-2117
 上一篇:净空法师: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
下一篇:净空法师:掌握住自己的方向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3/34310.html)----------------------------------------------------------------------------------------------------------------------------- 广钦老和尚: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
 
 发布:念念弥陀 []   日期:2011-11-5 13:49:00   
参学是在参自心,参我们的烦恼心、烦闷心、对人善恶是非的分别心,参我们对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别,不起烦恼,得无烦恼心、无挂碍心,是心参。’老和尚继续说:'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么事情不顺眼,就把耳朵关起来,眼睛闭起来,装著没听到、没看到,睁一眼、闭一眼,对人要和颜悦色,再怎么说,修行就是忍辱这两个字。’
 上一篇:广钦老和尚:万缘牵扯割舍不下,百年万年还是在三界内
下一篇:广钦老和尚:好坏对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6960.html)----------------------------------------------------------------------------------------------------------------------------- -----------------------------------------------------------------------------------------------------------------------------印光大师:一句弥陀成佛尚且有余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6-23 13:50:00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佛法如钱,在人善用。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汝能专修一法,何求不得。                                                                                  复周智茂居士书四 上一篇:印光大师:教你正确阅读经书
下一篇:印光大师: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8/76454.html)---------------------------------------------------------------------------------------------------------------------------------------------------------------------------------------------------------------------------------------------------------- -----------------------------------------------------------------------------------------------------------------------------净空法师:念佛忆佛,心口一如
 发布:心源 []   日期:2011-4-21 20:41:00 

蕅益大师说得很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能不能去,「全在信愿之有无」,只要有信有愿他就能往生,所以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往生极乐世界,这两个字关系你能不能去,所以我们要有深信切愿,真想去。行,这就是念佛功夫,蕅益大师说得很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深浅。你念佛功夫深,品位就高;念佛功夫浅,品位就低,关系到品位。你看他没有说念佛多少,没有说一天念几万声佛,没有说这个,功夫浅深。
  功夫是什么?功夫是把你的妄想杂念给念掉,那就是功夫。念佛的时候,心里面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这叫功夫。诸位要记住,心里那个佛没有间断,不是口里念的,口里念的断了没有关系,你心里那个佛不能间断。有人问,这心里佛跟口上的佛有什么分别?好像一般人讲,我口里不念,心里佛就断了。实在讲,有口无心,那就没佛,最重要是心里有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那个念是心上有。你看中国这个念字,会意,上面是今,今天的今,下面是心,就是现在的心,现前这个心,心上真有,叫念。心里没有,那不叫念,口念不行。古人有句话说得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心里胡思乱想,「喊破喉咙也枉然」,一天念得再多都没用,最重要是心上真有。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心,把阿弥陀佛装在心上。
  这个意思很难体会,我们从一个比喻上诸位就明了。我过去有一年,在台湾,还住在景美,这是早年。过年的时候,有一个老居士,是我们图书馆的老同修来拜年,告诉我,她说:净空法师,我现在念佛的功夫很不错了。我说:难得!她说:我什么都放下了,就是孙子放不下。你看看她说孙子放不下。我就告诉她:妳能把阿弥陀佛跟妳孙子调换一下,妳就成功了。你看,她没有天天念孙子,她天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孙子没放下,心里有个孙子,那就把阿弥陀佛障碍住了。自己说功夫不错,还是不行,隔了一层。心里面真有,口里没有,真功夫!她口里没有念着孙子,她心里真有。从这个比喻,诸位就能够体会到,你心里真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一句佛号不念,你是真念佛,你往生决定没有问题,不需要人助念,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念是今心,不是口念。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五集)2010/10/13 檔名:02-039-0165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68306.html)----------------------------------------------------------------------------------------------------------------------------- -----------------------------------------------------------------------------------------------------------------------------净空法师法语:斧在口中,所以斩身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1-4 8:51:00    
1.身口意三业里面,口业最容易犯,所以佛教我们修行,先从口业修。2.《无量寿经》一开端,佛就教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佛用心之苦,真正是慈悲到极处。佛教我们善护三业,养自己的清净心,不但口不能言,不能说别人过失,心里头也不能够记,不能有这个念头。3.圣人的教学,对于言语看得很重,决定不能够疏忽,我们这一生修学成败关键就在此地。《弟子规》里头讲,“扬人恶,即是恶;道人善,即是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能不检点。4.《无量寿经》讲到最高的原则,叫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做到没有?真正做到了,决定不会说人家的长短;真正做到了,永远不会说人家的过失。看到别人有过失,不能说,应该怎么样?看到之后回光返照,要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你要晓得,你随随便便说人家过失,不但自己业障很重。。。。5.所谓口为祸福之门,会说话的人就得福报,不会说话的人就遭灾祸。6.佛在戒经上说,“斧在口中,所以斩身”。。。。 上一篇:洛桑陀美金刚上师:闻思之光
下一篇:净空法师法语:「爱与恨」换成「阿弥陀佛」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6838.html)-----------------------------------------------------------------------------------------------------------------------------净空法师:你不念佛,你就造口业
 发布:心源 []   日期:2010-8-29 9:45:00     
我们生的这张口,为什么不念佛?为什么说闲话?所以大家要知道,你不念佛,你就造口业,你就要受三途苦报,一天到晚接触人,张家长李家短,都是讲的是非人我。你学佛,念经、拜佛、礼佛,修那一点点功德,都在你口里漏掉了。你累积下来是罪业,无量无边的罪业,修的那一点功德,全在口里漏掉了。你要觉悟,你要明白,要赶快回头。这个口,天天念阿弥陀佛,就是称赞如来。心里面忆佛、口里念佛,不夹杂、不间断,无量无边的功德,你不去做,你要去造罪业,那就没法子了。这是称赞的意思。 大乘无量寿经  (第六集)  1998/4/1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34-006
 上一篇:净空法师:有悔过的心,就有救了
下一篇:净空法师:我们每展读一遍佛经就是佛光照了一次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4/39543.html)-----------------------------------------------------------------------------------------------------------------------------净空法师法语:「爱与恨」换成「阿弥陀佛」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1-4 8:53:00 
 
1.阿弥陀佛的名号,我们印了很多贴纸,我们在很明显的地方给它张贴,目的何在?让我们时时刻刻看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看到阿弥陀佛的形像,时时刻刻不离开阿弥陀佛。我们印了很多小张的佛卡,小卡片上印的佛像,让你带在身上,不是护身符,让你时时刻刻拿出来看。你时时刻刻念阿弥陀佛,你一心念阿弥陀佛,你这一生决定成佛。2.世间人一心念什么?一心念贪嗔痴慢,一心念财色名食睡。他也一心念,凡是一心念的他都得到。财色名食睡他都得到,愈得到他那个贪心愈重,来生他就到三途去了。我们把那个境界、对象换一换,把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换成阿弥陀佛,我们就成功了。这个事情不难,难在你能不能转变,你把你念的对象换过来,一换过来就成功了。3.世间人常讲“牵肠挂肚”,你牵挂的就是你心里头念的,你想想看,哪一桩事情是你这一生当中最牵挂的?那就叫“念”,就叫“一心称念”。我们凡夫可怜,一心称念的,一生当中最牵挂的,不外乎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恨。爱的,你一生牵挂,你没有办法舍掉;恨的,是冤家,那个恨得深,一生都记在那里,仇没有报,死都不瞑目。4.一定要懂得:你最爱的,牵引你堕饿鬼道;你最恨的,牵引你到地狱道,那个结果是往三恶道去。为什么不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去念阿弥陀佛?果然转过来,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不但永脱轮回,而且永脱十法界。5.要晓得,能够把“爱与恨”换成“阿弥陀佛”,我们就成功了。世出世间的好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我们要认识清楚,不要把这一生大好的机会错过了!   
 上一篇:净空法师法语:斧在口中,所以斩身
下一篇:净空法师:临终可以用念佛机助念吗?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6839.html)-----------------------------------------------------------------------------------------------------------------------------蔡礼旭老师:儿童读经的方法-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
 发布:心源 [ ]   日期:2010-11-4 22:20:00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所以这句很重要,读经书的时候必须要很专注,要能专心才能有所收获。所以我们第一节课跟孩子上课就会很慎重,先要求他们读经以前一定要坐有坐相,书一定要摆正。当他是用恭恭敬敬的心去读,一开始是这个态度,养成以后终身不改。假如第一次上课就坐的歪七扭八,边坐的时候眼睛还飘东飘西,那就很难得到真实受益。  我们会跟小孩子讲,告诉他们这一本《弟子规》怎么来的,就告诉他:这个是依据孔老夫子的教诲编出来,而且还是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用了很大的心,从生活面把它整理出来,所以这一本书成就得来不易。除了这些古人的帮忙,还要杨淑芬老师亲笔把它写出来,你们看写得这么工整。我们不好好学,就对不起这一些长者。除了杨淑芬老师把它写好,还要从很远的地方把它运过来,才能交到我们的手上,我们要好好爱惜。所以有一次,有一个小朋友把另外一个小朋友的书撞掉下去了,这个小朋友一捡起来赶快把书拍一拍。所以这个叫先入为主。假如你送他书的时候,说:这个人家免费的。你还用扔的扔过去,那你的孩子会不会尊重书?不可能。所以我们都要处处引导,处处以身作则。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4/44029.html)----------------------------------------------------------------------------------------------------------------------------- 净空法师法语:念佛的好处,知道的人不多
 
 发布:心慧 []   日期:2011-12-3 22:51:00     
 
1 《心经》后面讲“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那个无上咒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是“无上的密咒”。佛在《大集经》讲,这句佛号是“无上甚深禅”。2 这一句佛号,禅里面是无上甚深禅,密里面是最高无上密咒,所以你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禅、净、密三个都修了,这真正不可思议。3 《华严》里面讲“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就是这一句名号,“多”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一句佛号展开来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法门归纳就这一句佛号,所以才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4 这个名号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知道的人实在是不多。一般人不晓得念佛的好处,原因就是功夫还不够,念佛真实的利益还没有能够尝到。真正念佛得利益了,晓得念佛的好处,知道名号功德,才晓得念佛之妙。5 知道念佛之妙,他就不会爱惜身体,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入境界之后,休息的时间会愈来愈少,念佛的时间会愈来愈长,这是一定的道理。6 一般念佛人,念佛功夫不得力,认为念佛很辛苦;入境界的人,他死心塌地去念这句阿弥陀佛,愈念愈有味道,愈念智慧愈增长,愈念愈欢喜,法喜充满,不疲不厌。7 念佛人对于这个身体还有“爱恋之心”,这就是不能太辛劳、太辛苦地去念,这个样子要得到功夫成片、得到一心不乱,那很困难。难在哪里?很显然地,我们能觉察得到,就是夹杂妄想。8 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就是不怀疑、不夹杂。念佛夹杂妄想,就把念佛的功夫破坏掉了,这就没有办法念到心地清净。一定要把妄想断除,才真正能做到一向称念、一心专念。    上一篇:净空法师法语:习气要是薄,就显得聪明
下一篇:失败的改造命运经历2:唇间“祸福”的逆转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692.html)-----------------------------------------------------------------------------------------------------------------------------净空法师:你还看不惯,你还不行,功夫差远了
 
 发布:念念弥陀 []   日期:2011-12-22 14:02:00    
    善导大师也给我们讲了三忍,一般传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他生在唐朝时候,那时候日本、韩国,还有越南,不少的高僧大德到中国来留学。他们认定两个老师,一个是善导,修净土的,还有一个是智者大师,学法华的。这两位老师他们国外的学生非常之多,确实回去也真有成就。善导大师给我们讲的三忍,第一个是「喜忍」,欢喜,「念弥陀佛而生欢喜心者」。他讲的话很好懂。诸位想想,念阿弥陀佛念到生欢喜心,不但是讲有感应,肯定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到法喜充满,得喜忍,这是念佛功夫的浅深。第二种「悟忍」,开悟了,「念弥陀佛而悟解真理」,真理就是诸法实相,念佛开悟了。为什么?烦恼念掉,不就开悟了吗?我们现在不少人念佛,为什么不能开悟?第一个是夹杂,功夫不纯,念阿弥陀佛里面还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第二个怀疑,信心不足。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的纲领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三昧,不夹杂;净念相继,如果六根没有收回来,眼攀缘色,耳攀缘声,六根攀缘六尘境界,夹杂在念佛里面,把念佛的功夫全破坏了。所以,都摄六根简单讲,把你的妄念统统收回来,就这个意思。一心专注,这叫净念,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相继是不间断,会开悟。开悟之后,就跟惠能大师一样,你所没有学过的经教你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瞭,开悟了。第三个是「信忍,念弥陀佛而住于正信」。这个正信,相信自己决定得生,功夫成就了。「善导大师解观经中」,他对《观无量寿佛经》有一部註解叫《四帖疏》,「韦提希夫人所得之无生法忍」,善导大师讲就是这三样,「喜忍、悟忍、信忍」。「净土文类行卷」里有句话说,「庆喜一念相应后,与韦提等获三忍」,这都是解释《观经》的。「庆喜」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念阿弥陀佛,一念相应之后,跟韦提希夫人一起都获得三种忍。这三种忍,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喜忍、悟忍、信忍。    还有一种说法,这是六波罗蜜里面的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有三种形象,我们应当要学。第一个是「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敌之恼害」。「有情」是说人,我们的冤亲债主。这些人来,不一定是什么原因,他毁谤你、他侮辱你、他破坏你、他陷害你,你能不能忍?你要不能忍,你不是修菩萨行。害到极处的时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叫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把他凌迟处死,用刀把身上肉一片一片割,割死,不叫你好死。那是歌利王怨恨心,你是修忍辱,我看你能不能忍?用这个手段把他处死。割到快死的时候问他,你有没有怨恨?佛说没有怨恨,而且还告诉他:我将来成佛,第一个来度你。佛说话算话,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个得度、成阿罗汉的是憍陈如尊者,前世就是歌利王。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典范,没有一丝毫怨恨,不但没有怨恨,还有感恩的心。为什么?他是来考试的,看看你忍辱到什么程度,你毕业通过了,成佛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原本成佛是贤劫第五尊佛,在弥勒佛之后,因为忍辱波罗蜜圆满,他提前了,在弥勒菩萨之前他先成佛,弥勒菩萨退后了。提前成佛,你说要不要感谢歌利王?    所以我们遇到别人来毁谤、侮辱、陷害,要感恩这些人,不能有一丝毫怨恨,他来考我,我知道我程度提升了。如果还有一点没放下,那不行,还要重新来经过考试。一次考试就及格,你就不会有第二次,可是你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就参加不断的考试,你在菩提道这个路上不是一帆风顺。如果真正修忍辱,是一帆风顺通过,好事,不是坏事,问题就是你用什么眼光去看,你用觉悟的人眼光去看就是好事。仁者无敌,仁者是菩萨,菩萨对一切众生没有一个是敌对的,菩萨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就对了。佛菩萨来考试我的,他表演的做种种恶事、造种种罪业,也是给你看的,看你能不能忍受?看你是不是能看得惯?你还看不惯,你还不行,功夫差远了。    这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考你,每个人都在测验你。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歷事鍊心。五十三参是我们现实的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善的、有恶的,都让你看,关关通过,以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看待,都是诸佛如来的示现。所以一生圆满成就,就这个道理。我看到人,我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不是他做错,是我们自己有问题,他做的是对的。善财童子看那些行恶的人,他恭敬、供养,没有赞叹。表演是善的、正面的,他有赞叹;表演是负面的、反面的,他只没有赞叹,恭敬、供养、请教样样都不缺,他在学习。善的我要跟他学,不善的我看到我也要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统统是善知识。夫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是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两个都是我的老师,这成就你自己。    第三个是「谛察法忍,又云无生法忍,不起忍等,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者」。跟前面无生法忍意思是一样,就是你看一切法,看到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不动心。这三种忍,前面两种是忍耐的忍,后面一种忍是信忍之忍,好像是不一样,「然决定不动心之义则同」,这句话重要,就是无论什么境界现前,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么高级的菩萨,证无生法忍菩萨,他是不起心不动念,这叫无生法忍。不分别、不执着,那都还属于耐忍这个程度,到不起心不动念这叫无生法忍。    《华严经》里面也讲到这三种,这三种讲得详细一点。第一种,「耐怨害忍,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决定没有报復,中国古人所说的逆来顺受,古人又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定要有个信心,别人没有过错,过错一定在自己。他为什么不怨恨别人怨恨我?我一定有过失,一定有对不起他的地方。遇到这个事情认真反省,找出原因、消除原因,这个问题就化解了,决定没有冲突。千万不要认为过失在对方,那就错了,那完全错了。我这一生没有得罪他,前世可能有。我们相信六道轮迴,我们有过去生,过去生中结的怨现在遇到了,他的怨恨心没放下,他来报復。我们学佛懂得这些道理,我们就应当承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他骂我,恭恭敬敬听,他骂累了他自然不骂了。我一直表示真诚、恭敬,没有一点怨恨,这个怨结就会化解,这一点很重要。第二种「安受苦忍」,这里举的例子,「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这些是什么?这是业障。调整我们的心态,这些业障也都能够化解。这些业障是我们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言语、不善的行为所造成的,绝对不是外头无缘无故而加之于我的。    末后一条,「谛察法忍,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这个忍是有肯定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我同意、我接受、我肯定它,这是这个意思。佛有的时候讲的理很深,我们虽然不能理解,不怀疑,假以时日慢慢的就会懂了。所以学经教,古人教给我们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决定有道理的。长时薰修就是你学一遍是决定不够的,几个人能一遍开悟?有,像惠能那样的人一遍就开悟了。太少了,这是我们学不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复。我读书有个习惯,重要的这些学习的课程,我至少是十遍,这是我一般的标准,要学十遍,听要听十遍。在从前没有这些录音带、录影带,没有这个东西,哪个地方有讲这个经我就去听,听的遍数愈多愈好。我听李老师讲「佛学概要」,我听了十一遍,他每一次办班都要讲这个课程,我都去听。十一遍听下来我都会讲了,可以不要用书本我就会讲。不重复不行,这个经至少要十遍以上,重要的经典我差不多是听三十遍,才真正能体会,遍数少了不行。所以学佛不得利益,没有别的,遍数太少,薰习的时间不够,真正长时期薰习,自自然然就明白了,自然就相应。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59集 上一篇:净空法师:念头无论有意无意,跟法界所有一切现象互通信息
下一篇:净空法师:《无量寿经》展开是什么?是你的家谱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676.html)----------------------------------------------------------------------------------------------------------------------------------------------------------------------------------------------------------------------------------------------------------文殊仗剑逼如来,佛开示罪性本空
 
 发布:念念弥陀 []   日期:2011-10-26 13:07:00    
        仗剑迫佛就是文殊菩萨持剑欲刺佛陀。其经过,据《大宝积经》一五卷的记载,是这样的:大约有五百位菩萨,从用功修行中,已得到宿命智,运用这宿命智,观察自己的过去,发现多生多劫前,曾造作了极重罪业,不禁生起极大怖畏,时时刻刻忧愁恐惧,再也不能专心用功修行,亦即由于如此,不能证得无生法忍。所以修行需要心情安宁,如果稍为有点动乱不安,用功就难上路,不特初发心者如此,就是已得宿命智的菩萨亦然。   文殊菩萨发现这五百菩萨有了这种动念,照一般常情的办法,应该设法去开导他们,使他们继续如法修行,好让他们证得无生法忍。然而文殊菩萨不这么办,反而手执利剑,于大众的面前,直向佛陀那儿走去,快要到达佛的左右,竟然举起利剑,欲向佛陀刺去!以五逆罪说,文殊菩萨似乎欲犯出佛身血的大罪。其实我们不必为文殊菩萨害怕,因这正是文殊菩萨度众生的大方便。何以知之?因为这时佛陀止住文殊菩萨说:你要刺我,当然有你要刺我的理由,而我亦不怕你来刺,但是望你且慢一步,先想好刺我的善巧方法,然后再来行刺不迟,你认为怎样?   文殊菩萨经佛这样一讲,就止步在低头沉思,当他正在这样沉思时,佛陀又对文殊菩萨说:你要刺我是可以的,但必要善巧如法,否则的话,应当知道,你所得的罪,是很重大的!首先我得告诉你:世间一切诸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我人的生命体,亦复如幻如化的,既没有实在的我,亦没有实在的人,试问你所执剑欲杀何人?将来又会受到怎样的殃报?我老实的对你说:如有一个实在的人,你去将他杀死,才会构成你的杀害之罪,才会使你感受罪殃之报,既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我人之性是了不可得的,当然就无所谓杀害,亦无杀害重罪可得了!   时五百菩萨在旁听佛陀对文殊菩萨这样的开示,当下了达罪恶之性本来是空寂的,对过去所作的重罪,何必作无谓的忧悔!于是实时证得无生法忍。   本此可以证知文殊菩萨执利剑以刺佛陀,不过是其度众生所运用的善巧手段而已,并不是真的要刺于佛陀。同时我们也可知道,文殊菩萨手中所持的利剑,根本就是代表文殊菩萨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微妙智慧,不能把它当作真的利剑来看。所以五百菩萨证得无生法忍后,以偈赞叹文殊菩萨说:
  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
  自手握利剑,驰逼如来身。
  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
  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此中显示文殊菩萨以智能通达空性。   
 上一篇:益西彭措堪布:孩子与父母四种因缘
下一篇:净空法师法语:生死轮回怎么来的?贪嗔痴变现出来的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5248.html)-----------------------------------------------------------------------------------------------------------------------------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