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部吸脂多少钱:教育中的弹性思维-抓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28:39
教育中的弹性思维  来自:萧愚

一个人爱看书好不好?在一些情况下是不好的。
比如,《十万个为什么》这类书,把自然界的奥秘全都告诉了孩子。
相当于做数学题的时候提前告诉了答案,
我们在解这个题目的时候还有乐趣吗?

但是,看这类书一定不好吗?倒也未必。
自然界里的秘密成千上万,我们不可能都自己去探索,去琢磨,去发现吧。
解数学题也是一样的道理,
题目有成千上万,不可能都自己去琢磨,去找到解法吧。

怎么摆布这个关系,就需要一些弹性思维。

弹性思维,就是思维有灵活性和弹性,不拘泥于某个观念,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以前复习考试的时候,面对高考真题犯了愁。
高考真题很有研究价值,通过真题的分析,能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思路。
但是,真题又有很大的模拟自测价值。通过做真题能够测出自己真实的水平。

怎么办?我的解决方法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相对于研究价值,自测的价值就小多了。
所以我很早就把高考题研究来研究去。

 幼儿的学习也是这样。

 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孩子千万不能太早接触书面的知识,这样容易破坏孩子的想象力。

这样的观点就缺乏弹性思维。

孩子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能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举例来说,太阳系的一些知识,孩子如何能够自我探索和发现?
如果孩子不接触这类知识、视频或者图画书,他的想象力从何而来?

但另一方面,太阳系的所有知识也未必都需要一股脑都给孩子。
在让孩子接触这类知识前,不妨设计一些小游戏,
引导孩子逐渐发现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
然后据此顺藤摸瓜,让孩子进一步了解太阳系的相关知识。

 总之,一切知识都让孩子从书本或老师的讲授中直接得来,这显然是不妥的。
但是,一切知识都让孩子通过自主探索中去发现,显然又不大符合实际。

尤其是中国学校的老师,赶进度赶的厉害,是容不得孩子去自主探索与发现的。

杜威的观点是,教学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

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我有至少十篇文章在谈。

那么,在学校老师片面强调结论和答案的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不是应该做一下纠偏的工作?
也就是说,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不是更应该强调孩子思维的发展,更注重培养孩子长期发展的潜力?

 教育中的弹性思维是一个总的原则,应该说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前几日我搞的调查。

 A选项: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应该给孩子更多自由。
B选项:很少孩子是天下,家长应该给孩子较多引导。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吗?这个问题我以前分析过,

应该说,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火种。但是,这个火种是有强有弱的。
有的孩子,他的火种是熊熊的,对这种孩子来说,自由比引导更重要。

 但另外一些孩子,他的火种是微弱的,一不小心踩踏一下就可能熄灭。
对这种孩子,就需要较多引导了,需要帮助这种孩子燃起求知、进取的熊熊大火。

所以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对教育依赖性的角度看,
第一种孩子,熊熊大火的,就属于真正意义的天才,
而后一种孩子,微弱火种的,只能说具有成才可能性,不好说就是天才。

 孔子曾把学子分成四种类型:

 生而知之者,上也。(生来就好学,就知道如何学,自己开窍,这是慧商天才,这是最棒的)
学而知之者,次也。(通过老师引路,勤奋学习开窍,是次之。)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生活中有了困惑,比如遇到了大挫折,大问题,大困境,逼迫自己不得不去学,进而开窍,这是再次。)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活遇到了大挫折,仍然不学,不开窍。这样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了。)

那个熊熊大火的,是生而知之者。
火苗微弱一些的,可以通过学习和困惑点燃火苗。

 许多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一塌糊涂,
可是在社会上厮混多年后,会突然开窍,
这是因为社会让他接触到了大量需要解决的难题和困惑,
促使他不得不去学习、思考,进而点燃了自己思维的火种。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开窍,就让孩子多读书,其实这种做法效果未必佳。

 读书应该是一种结果而不是手段,产生了困惑,然后去通过读书解惑。
而未必是通过读书催生困惑,进而开窍。这样的因果关系应该弄清楚。

 那么,是不是给孩子自由,让孩子由着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孩子就容易能够开窍呢?
事实显然不是这样,有些生而知之的孩子,自然是可以沿着兴趣直奔图书馆,
但别忘了还有那些困而不学的人。这些人即便遇到了困惑也不读书,思考,
尤其是到了成年的时候,让这类人读书、思考实在太难了。
对他们来说,可能终生与学问无缘了。

 佛教中有个类似的说法是根器。

 根器级别高的人,容易开窍,成就也高,容易成长为大师。
根器级别低的人,不容易开窍,成就也低,成长方向是小沙弥。

 根器是天生的吗?应该说跟天生有一定关系,但也不是决定的。
就像微弱的火种能够变成熊熊烈焰一样,根器也可以通过好的教育逐渐扩充。

 藏传佛教挑选活佛的时候往往先确立转世灵童,然后进行严格的教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早上六七点,到晚上十点,从六七岁,一直到二十五六岁,都在修行的功课上。
有些高僧谈到,这种教育可以防止选错。
假如选错了,首先,这个孩子很可能受不了这个苦逃掉了。
如果他不逃掉,经过长达20年整套训练,他也会变成一个人格非常完整,充满慈悲智慧的人。

 还有另外一种想法,我的孩子不开窍不行吗?一直蒙昧下去有什么不好吗?
假设他就是一个火苗微弱的普通人,一直这样微弱一下有何不妥吗?

这样的想法也是成立的。
读书未必是唯一的人生选择。有些人喜欢搞收藏,搞手工,搞园艺,厨艺,文艺,
也会成就有趣有意义的人生。

另外,在某些时候,深思熟虑未必比直觉更能作出有利选择。
所以,良好的直觉思维,也许比理性思维更值得信任。

有些母亲喜欢照着书养孩子,有的喜欢按照直觉,
不能说哪种方法是错的,因为有些人理性发达,有些人直觉发达。

 总之,教育中的弹性思维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