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安全教育平台网址:针刀动态解剖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22:41

在针刀进行闭合性手术时,有以上微观解剖学、立体解剖学、体表定位学,就可以顺利进行了,但是,当疾病造成病人的肢体畸形或某种强迫体位时,闭合性手术又遇到了困难,因为上述立体解剖、微观解剖、体表定位都是在标准体位的情况下,确定它们内、外位置的,当无法使病人处于标准体位时,它们内部的解剖结构和体表定位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必须建立一门新的解剖学学科来解决这一难题,动态解剖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在许多解剖学文献中尤其是运动解剖学文献中,已有不少部分的论述,其实就是动态解剖学的内容,只是没有明确的动态解剖学概念和系统的内容罢了。 因为本书的目的主要是阐述针刀医学的基本原理,无法用很大的篇幅来叙述动态解剖学的全部内容,只是阐述其部分内容,以说明动态解剖学的范围和含义,系统的论述将另有专著。

一、颈部

颈椎椎体的动态解剖:以颈椎棘突中点的连线为中线,以此中线作一矢状切面,这样所有椎体前面的正中点都在此矢状切面内。当头部向左侧旋转10°时除第七颈椎外,其余椎体棘突的中点都将向右侧程度不同地偏离此矢状面,各个椎体棘突偏离矢状面的距离分别为:C11.5cm、C21.1cm、C30.7cm、C40.3cm、C50.2cm、C60.1cm;当头部向左侧旋转20°时各个椎体偏离矢状面的距离分别为:C11.8cm、C21.3cm、C30.9cm、C40.5cm、C50.3cm、C60.1cm;当头部向左侧旋转45°时各个椎体偏离矢状面的距离分别为:C12.5cm、C21.8cm、C31.1cm、C40.5cm、C50.3cm、C60.1cm;

当头部转动不同角度时,其本椎体的椎动脉节段移动的方向,一侧与其相应棘突移动的方向一致,移动的距离也是基本一致的(和转动方向相反的一侧);另一侧的方向是相反的,移动的距离是缩短基本相同厘米数(和转动方向同侧)。

头向左侧转动,左侧神经根前移,靠近神经孔的前缘;右侧神经根向后移,靠近神经孔的后缘。

胸锁乳突肌的动态解剖:该肌起点为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止点为颞骨乳突,自两侧乳突下缘中点作一冠状面,此面记作“A面”, 此面和乳突的垂直距离为0cm;自环椎后弓中点作一矢状面,此面记作“B面”,乳突至“B面”的垂直距离约为5.5cm,在此面上作一条线,这条线的起点为胸骨柄上端的中点,止点为下颏角的中点,此线记作M线,那么胸锁乳突肌和M线下端夹角为49°,此角记作α。当左侧胸锁乳突肌收缩时,头向左侧屈并转向右侧25°时,则该肌止点离“A面”的垂直距离约为3cm,和“B面”的垂直距离则约为3.5cm,α则变为93°; 当两侧胸锁乳突肌同时收缩时,头向后仰15°,两肌止点远离“A面”约1 .8cm,与“B面”距离保持不变,则α又变为39°。

颈外静脉从下颌角至锁骨中点是它的体表定位,且在胸锁乳突肌的外侧缘皮下,副神经在颈外静脉的后侧,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几乎和颈外静脉平行下降;臂丛神经主干也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在颈外静脉的前侧,也几乎和颈外静脉平行下降。副神经和颈外静脉的平面距离约为1cm,臂丛神经主干和颈外静脉的平面距离约为1.2cm。副神经和胸锁乳突肌的后侧缘交点在胸锁乳突肌的上中1/3交界处,颈外静脉和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点在胸锁乳突肌上2/5和下3/5交界处,臂丛神经主干和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点在胸锁乳突肌中点稍偏下处。

当头向右侧旋转25°时,左侧副神经、颈外静脉、臂丛神经主干和胸锁乳突肌的后侧缘交点分别上升约1.1cm、0.3cm、0.5cm;右侧副神经、颈外静脉、臂丛神经主干和胸锁乳突肌的后侧缘交点分别下降约1cm、0.4cm、0.6cm。

当头向后仰15°时,副神经、颈外静脉、臂丛神经主干和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点分别上升约0.8cm、 0.3cm、0.6cm。

二、上肢部

桡神经在上臂的动态解剖:为臂丛神经中较大的分支,其中含有第5、6、7、8颈神经的纤维,第一胸神经的纤维亦可加入其中。起于臂丛后束,在腋窝内位于腋动脉的背侧,经肩胛下肌、背阔肌及大圆肌的前面,至上臂与肱深动脉伴行,沿肱骨后面的桡神经沟,经肱骨肌管(由肱骨、肱三头肌内侧头、外侧头所围成),转至外侧,穿过臂外侧肌间隔。

桡神经在三角肌下缘的截面上,位于上臂背侧中分;在肱骨髁近侧,位于上臂背侧外、中1/3交点处。

当上臂上举120°时,桡神经在上述两点处分别向内侧移动约0.5cm、0.8cm;在上举180°时,桡神经向内侧的移动的距离和在120°时近似(上述所指移动距离为在体表的定位)。肱深动脉与桡神经的动态变化同。

当上臂最大限度地后伸、内旋时,桡神经在上述两点向内侧移动的距离分别约1.5cm、2.5cm(上述所指移动距离为在体表的定位),肱深动脉和桡神经的动态变化同。

正中神经在上臂部的动态解剖:由正中神经内、外侧根,约在腋动脉第3段前外侧合并构成。在臂部,它先行于肱动脉外侧,而后经动脉前方(或后方)绕至动脉内侧下行至肘窝,向下穿旋前圆肌进入前臂。正中神经在上臂无分支,但其至旋前圆肌的分支常在穿过该肌之前发出。正中神经在前臂的体表定位:自肱动脉始端搏动点至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稍内侧的连线。

正中神经在三角肌下缘的截面上,位于上臂掌侧内2/5与外3/5交点处;在肱骨髁近侧,位于上臂掌侧内、中1/3交点处。

当上臂上举120°时,正中神经在上述两点处分别向内侧移动约0.7cm、1.1cm;在上举180°时,正中神经在上述两点处分别向内侧移动约0.9cm、1.5cm(上述所指移动距离为在体表的定位)。肱动脉与正中神经的动态变化同。

当上臂最大限度地后伸、内旋时,正中神经在上述两点向内侧移动的距离分别约1.3cm、2.2cm(上述所指移动距离为在体表的定位)。肱动脉和正中神经的动态变化同。

桡侧腕屈肌的动态解剖:位于前臂前面中部皮下,外侧为旋前圆肌和肱桡肌,内侧为掌长肌,是一块典型的梭状肌。它以粗的肌腹,起自肱骨内上髁和前臂筋膜,肌纤维斜向外下方移行于细长的腱。其腱穿经屈肌支持带下面,沿大多角骨沟到手掌,止于第2~3掌骨基底部的掌侧面。肌腱经过大多角骨沟内时,周围包绕腱滑膜鞘,称桡侧腕屈肌腱鞘。此肌主要是屈腕关节,但因止点偏外,从而也可使手外展和前臂旋前。桡侧腕屈肌受正中神经支配。

正中神经自肘窝向下,穿过旋前圆肌两个起头之间,由肱二头肌腱膜内上方处进入桡侧腕屈肌肌腹的深面,偏于肌腹之外侧下行,于掌长肌和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穿出,然后经腕管入掌。正中神经在前臂上2/3的一段,位置较深,在指浅屈肌与指深屈肌之间;在前臂下1/3的部分,位置比较表浅,仅被固有筋膜和皮肤覆盖。

在肘横纹下2.5cm处正中神经位于前臂内3/8与外5/8的交界点,记作Z1点,往下略向外行,至前臂上2/3与下1/3交界点(记作Z2点)左右处垂直下降,在Z2点处正中神经位于前臂掌侧的中点。

桡动脉、桡静脉与正中神经的外侧缘伴行,通过桡侧腕屈肌肌腹的外侧缘深面后,桡动、静脉即和正中神经分离(相距约2cm),行于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入掌。

当肘关节屈曲90°并内旋90°时,肱桡肌即离开桡骨面,Z1点即向外侧移动约1cm左右,Z2点基本不变。当手掌外旋45°时, Z1点与Z2点之间的正中神经基本成一条直线。桡动脉和桡静脉与正中神经的动态变化同。

三、 腰背部

胸腰椎的动态解剖:从前面看椎体由上向下依次加大,从侧面看胸段呈凸向后的胸曲,腰段呈凸向前的腰曲。胸椎椎体呈短柱状,其矢状径比横状径略长。椎体两侧面在横径上略为凸隆,上下各有一半圆形的浅窝,分别为上肋凹与下肋凹。上下位椎骨的肋凹与椎间盘相合构成一整个的凹,此凹与肋骨小头相关节,横突呈圆柱状,前面有一凹面,称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胸椎横突自上而下逐渐变短,上部六个胸椎的横突肋凹均凹陷,向前外方;下部六个胸椎的横突肋凹则平坦,向前外上方。各胸椎棘突的长度和方向不一,第5~第8胸椎的棘突最长,呈垂直位,彼此相互重叠;上部及下部胸椎的棘突则略为倾斜。腰椎为所有椎骨中最大者,前面比后面略为凹陷。第1至第3腰椎的横突逐渐增长,以第3腰椎的为最长;而第4、5腰椎则逐渐变短,并且向上倾斜。腰椎棘突为长方形的扁板,呈水平位伸向后方,各棘突间距离约为:腰1~2为1.3cm、腰2~3为1cm、腰3~4为1.5cm、腰4~5为1cm。

从骶中嵴通过第三腰椎棘突尖部中点作一直线,然后从第六胸椎棘突尖部中点(此点为胸椎生理后曲的最高点)至第四颈椎棘突尖部中点(此点为颈椎生理前曲的最低点)作一直线,此两条线是接近于平行的线,它们的交点在人体的脊柱以上,当脊柱前屈时,此点就在脊柱以内,故上两条直线上、下方的夹角即可测量脊柱前屈的度数。
当脊柱前屈20°时,第6~10肋骨前侧间距缩短1/4,第10~11、11~12肋骨在背侧的间距增宽1/4,椎间盘的前侧缩短1/5,椎间盘的后侧增宽1/4,棘突间的间距增宽1/5,横突间的间距变化不大,神经根在神经孔内的位置变化不大。

 当脊柱前屈40°时,第6~10肋骨前侧间距缩短1/3,第10~11、11~12肋骨在背侧的间距增宽2/5,椎间盘的前侧缩短1/3(在弯曲度最大的部位),椎间盘的后侧增宽2/5,棘突间的间距增宽2/5,横突间的间距缩短1/5(在弯曲度最大的部位),神经根在神经孔内的位置向前移动,贴近神经孔的前侧。

当脊柱前屈80°时,第6~10肋骨前侧间距缩短4/5,第10~11、11~12肋骨在背侧的间距增宽3/5,椎间盘的前侧缩短1/2,椎间盘的后侧增宽1/2,棘突间的间距增宽1/2,横突间的间距缩短1/4,神经根在神经孔内的位置进一步向前移动,紧贴在神经孔的前壁上。

四、下肢部

坐骨神经的动态解剖:自梨状肌下孔穿至臀部,被盖于臀大肌深侧,约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中点处(此点记作I1点)下降,临床上常用此点作为测验坐骨神经的压痛点。继经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及股方肌的后面至股部。在此神经的内侧有臀下动脉及股后皮神经。在股后部坐骨神经行于大收肌与股二头肌长头之间,下降至腘窝。一般于腘窝的上角处(在腘窝上角处的这个点位于大腿后侧之中分,此点记作I2点),分为二终支,内侧者为胫神经,外侧者为腓总神经,胫神经较腓总神经为大。

当下肢外旋60°时,I2点向外移动1.5cm,I1点基本不动。

当下肢上抬60°时,I1点向下移1cm,I2点下移1cm。

当下肢上抬90°时,I1点向下移1.5cm,I2点向下移1.5cm。

当下肢后伸30°时,I1点向上移0.8cm,I2点向上移0.8cm。

当下肢内旋60°时,I2点向内移动1.5cm,I1点基本不动。

髌骨的动态解剖: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全骨扁平,呈三角形,位于膝关节前方的股四头肌腱中。其前面粗糙而凸隆,表面上有许多血管孔。后面光滑,称为关节面,此面有一纵行钝嵴,将此面分为内、外二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上、中、下三个小关节面;内侧三个关节面的内侧另有一纵行的小关节面。髌骨的关节面分成七个小关节面,关节面多而小,对运动有利,可以减少摩擦,但对髌骨本身来说,容易造成骨折。关节软骨厚薄不一致, 最厚处达7mm。

膝关节完全伸直时,髌骨上部二个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吻合;

膝关节屈曲30°时,髌骨中部二个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吻合;

膝关节屈曲100°时,髌骨下部二个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吻合;

膝关节屈曲140°时,髌骨最内侧的关节面与股骨髁间切迹之内侧缘的月形面相吻合。

胫神经的动态解剖:自坐骨神经分出后,经腘窝中间垂直下降,初位于腘动脉外侧;至腘窝中点(此点记作T1点),跨过动脉背面至其内侧;下达腘肌下缘,与腘动脉共同穿过比目鱼肌腱弓深侧,至小腿后侧的上部,神经位于深浅屈肌之间(即位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深侧)。至小腿后侧下1/3以下,该神经仅被皮肤及固有筋膜覆盖。胫神经深侧,大部分贴在胫后肌的后面,而至小腿下部则贴在胫骨的后面。在内踝以上4cm处,胫神经位于小腿后侧中分(此点记作T2点)。在内踝后侧,胫神经穿过分裂韧带的深侧,进入足底,于此,胫神经分为足底外侧神经及足底内侧神经。

胫后动脉在小腿后上部位于胫神经的外侧,继而由神经的前侧转至其内侧。在内踝后侧,与胫神经一同穿过分裂韧带的深侧,并行进入足底。

当下肢外旋45°时,T1基本不动,T2向内侧移动约0.5cm;

当下肢外旋90°时,T1向外侧移动约0.5cm,T2向内侧移动0.75cm;

当下肢内旋60°时,T1向内侧移动约0.3cm,T2向内侧移动0.5cm;

胫后动脉的动态变化与胫神经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