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游玩动物园教案:抗战胜利后以德报怨的中国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34:53

据统计,截至日本投降前夕,居住在东北的日侨有166.2万余人,而当时散布在东北各地的日侨“开拓团”有860多个,实际移民数10.6万户,共31.8万人,侵夺中国土地152.1万公顷,使约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或被赶进日本组建的1.2万余个“集团部落”中。

近代日侨迁入中国始于清末,在不长的时间内有如此多的日本人进入中国,显然并非属于正常的移民迁入。实际上,这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国策的重要补充。1908年,第一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向时任日本首相的桂太郎提出备忘录称,“进入满洲之我国移民,以今后十年为期,至少为50万人,若有可能则应达到100万人以上……如随年积月累,得以移入大量人口,满洲则事实上成为帝国领土。不仅在以后归还之场合我之利益确定不动,而且或许出现最终不必归还之情况。”这是“满洲移民论”的早期论调。1915年,日本在大连金州建立第一个移民村——“爱川村”,安排来自日本山口县的19户农民进驻,揭开了日本向中国东北派遣“开拓团”、有计划地实施移民侵略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了向东北移民的步伐。1932年,拓务省召开“满洲移民问题恳谈会”,并制定了《满蒙移殖民计划》。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正式宣布,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七大国策”之一,并提出在20年内向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的庞大计划。

在殖民主义政策的庇护下,当时东北各城市风景优美的地区,多半被划为日侨住宅区,在农村其移民的“满洲开拓团”也享受着各种特殊待遇。因此,日侨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也成了“侵略者”的一部分。

葫芦岛日侨大遣返

日侨作为日本侵华国策的重要补充,在日军铁蹄踏过之处,挟“帝国皇军”之余威,大批向中国挺进。他们大量掠夺土地和矿产资源,垄断市场,极大地遏制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然而,这些曾充当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路先锋,在日本战败后却毫不留情地被抛弃了,成了日本军国主义实施的“弃民”政策的牺牲品。

早在日本投降之前,其“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便决定,让滞留中国的日本人定居当地。为此,关东军司令官制定了“为了帝国复兴,让更多的日本人留在中国大陆”的复兴计划。日本企图让这些本国滞留民,充当有朝一日向中国卷土重来的地下先遣军,因而对他们采取了“弃民”政策。在这种政策下,遗留中国东北的日侨陷于十分艰难的境地。1945年9月2日,长春日侨会在发给东京的电报中称:“眼看冬季将临,约80万(日本)难民拥挤在南满一带,无食物、无住所、无钱,陷入绝境。”据日本编纂的《满洲国史》记载,仅在战败后溃逃过程中自杀、饿死、病殁的日本人就达174022人,其中“开拓团”的团民死亡78500人。另一方面,日本一宣布投降,中、美、苏等盟国即将遣返日侨日俘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并确定中国战区日侨日俘按照先关内、后关外的顺序加以遣返。而关于东北日侨日俘的遣返,则决定除丹东7.5万日侨由东北民主联军负责经朝鲜遣返,大连27万日侨由苏军直接遣返外,其余地区则全部集中到葫芦岛进行遣返。

1946年5月7日,原是个普通的星期二,但随着满载2489名日侨的两艘轮船驶离葫芦岛港,“葫芦岛百万日侨俘大遣返”正式拉开了帷幕。之后,为了提高效率,美军通讯部队还迅速架设了葫芦岛—锦西—沈阳直通专用电话。从1946年5月7日到12月25日,在232天的时间里,1017549名日侨全部遣返。其中,9月4日是单日遣返最多的一天,连发4船,遣返人数达15908人。据时任中尉检查员的王黎回忆,当时普通日侨可携带1000元东北流通券或等价的东西。因为每日遣返的人数众多,检查员甚至盖章盖得手都发软了。1946年之后,东北地区还剩下留用的日侨33498人,随着这批人于1947年和1948年经葫芦岛港回国,“葫芦岛百万日侨俘大遣返”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彰显人道主义风范

遣返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离不开盟国方面本着人道主义风范的通力合作。而为了保证遣返顺利进行,中共还特地制定了《遣送东北中共管制区日人之协定书》,强调“为便利日侨和减少途中困难,以保全家老小一同遣送为准则”。第一条更强调,“保证日人自所在地出发,至葫芦岛登船,沿途不受到强奸、掠夺、侵犯、抢劫、勒索、恐吓或其他任何不法举动,其生命财产不受到侵犯”。那是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但中国政府仍拨出了大批粮食、燃料、药品,为遣返人员提供方便。据《东北行辕日侨俘管理处经费移交对照册》记载,仅1946年5月至8月,遣返经费开支就达1.47亿元(东北流通券),其中仅日本侨民伙食费就支出了1.2亿元(东北流通券)。各地向葫芦岛输送日侨所需火车车皮,共达13441辆。

在大遣返中,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不计前仇,用博爱和宽恕的胸怀去悉心照料当年的敌国侨民,并把他们送上了回国的路途,这才是整个大遣返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间濑收芳,这位年逾古稀的中国古代史教授,不会忘记当年只有15岁的他和120多名少年“开拓团”团员,在近乎绝望的情况下被石头村(现黑龙江宁安市石头村)村民救助的事。时至今日,间濑还时常提及石头村的一位老奶奶,用温水不断擦洗他早已冻僵的双腿的事。71岁的平野美津枝也不会忘记,一个好心的中国人送了一包救了她全家生命的熟土豆。她回忆说:“母亲在世时常说,那包土豆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现任日本行政改革调查委员会会长的杂贺一人更不会忘记,当他已饿得眼前发黑时,是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国老人,将一根香甜的大麻花塞到他的怀里才救了他的性命。

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驱使中国的老百姓以德报怨的呢?陶甄是当时参加遣返工作的一名检查人员,他说:“日本在中国造成的灾难和损失,就是把所有的日本人都沉到太平洋,也不能解心头之恨。咱们还是宽大为怀吧!”市民陈云生一家曾遭到日本军国主义长期的迫害,起初他还总有打日本人一顿的想法。但是看到很多的日本妇女儿童衣衫褴褛,他的心就软下来了。陈云生回忆说,那时大家生活都很艰难,可看到有些日侨饿倒时,总会有人过去给半个大饼子什么的,吃下去人就缓过来了。王黎的父亲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1944年被日本人杀害了,大遣返中他恰逢担任检查工作。当时他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对日本军国主义极端仇恨;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尽管日本侵略中国,但并非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坏人。最终在遣返日侨的过程中,王黎恪守公务人员的职责和纪律,理智地对待日侨,对他们不打不骂,以礼相待。他终日奔忙在锦西和葫芦岛港之间,目送一批批数以万计的日侨登上轮船返回家园。多年后,王黎回忆说:“日本人害得我们国破家亡,我能没有痛苦?肯定痛苦……报复是不理智的态度,打日本人耳光就能解气?我是受过教育的人,我要忍受痛苦,我要向前看。毕竟,我代表的是国家。”

中国在遣返日侨一事上所体现的以德报怨的人道主义宽大胸怀,连日本编纂的《满洲国史》也正面肯定地指出:“并没有发生由于战争结束对日本人进行民族报复的事情,倒是各地的中国人、朋友们,同情日本人的悲惨处境,救济于危难,庇护以安全,或者主动给以生活上帮助的事情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