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500字作文:辽、西夏瓷器 D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7:51:12
 辽、西夏瓷器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这一类型瓷器的主要器型有注壶、温碗、盖罐、小罐、盏托、长颈壶、花口碗、唾盂、香炉、盘、碟、怀等。 精细瓷器胎白、坚致,釉润似玉,颜色白中闪黄,外壁多刻莲瓣纹。有的底足阴刻"官"或"新官"、"尚食局"等款。一般白瓷胎稍厚,釉胳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制的痕迹郡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辽代瓷窑集中在今辽宁和河北、山西的北部,主要有上京窑(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镇)、赤峰缸瓦窑、辽阳江官屯窑、北京门头沟窑等,主要产品是白瓷、黑瓷和三彩陶器。 
  西夏瓷器的生产受宋、金定窑和磁州窑的影响较大。品种主要有白瓷、黑瓷、青瓷、黑釉剔花瓷等。它们的特点是:瓷胎较粗,多数呈浅黄褐色;白瓷釉面有冰裂纹,釉面不甚光洁,胎釉之间常施有化妆土。常见的器型有碗、盘、颈瓶、杯、小釜、扁壶等,有些造型与宋、金瓷器相似,也有些具有当地特色。例如长颈瓶,造型与宋悔瓶相仿,但它的特点是小口、折肩、暗圈足,与梅瓶圆肩的做法显然不同。再如扁壶,壶身为圆型,上有小口,除底圈足外,正反两面正中还各有一圈足,壶的两侧有两耳或四耳供系绳用。另外,西夏一些盘、碗类器物还有“挖足过肩”(即圈足内侧高于外侧)的做法,也比较有特色。鸡冠壶、穿带壶都是仿游牧民族游牧时放在乌背上用皮子缝制的皮囊壶的造型。

《辽代陶瓷的考古学研究》

书名:《辽代陶瓷的考古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系列学术著作)
著者:彭善国
出版地及出版日期: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内容简介:
20世纪3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的50余年间,辽国境内的窑址、墓葬、塔及城址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其中既有辽本土的产品(本书称“辽产陶瓷”),也有五代、北宋输入的瓷器(本书称“输入瓷器”)。前者是研究辽陶瓷手工业的重要材料,后者则既是探讨五代、北宋瓷器手工业的难得标本,同时也是研究辽与五代、北宋政权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可贵资料。目前这批材料已有丰富积累,且相当系统,而相应的研究却既难称全面,亦有待深入。本书的研究可以说是对辽代陶瓷这一陶瓷考古与辽代考古的薄弱环节的加强。
辽本土的窑址目前发掘相对比较充分的有赤峰缸瓦窑、北京龙泉务窑、浑源界庄窑。在详细叙述这些窑址的基础上,本书总结了辽代窑场的制烧技术并将其与五代北宋窑场作了比较,认为它们属于同一工艺传统。通过对文献记载的辨析,认为北京龙泉务窑可能就是所谓的“山后八军瓷窑”;从文献和“官”字刻铭的涵义两方面分析认为赤峰缸瓦窑并不具备官窑的性质;从出土的遗物和窑址所在的位置分析认为解放前发掘的林东窑可能创烧于辽代灭亡以后,而非辽代官窑。
辽产陶瓷的类型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之一。类型包括釉色品种、器物形制和装饰花纹。本书的研究认为辽产陶瓷中极富特色的三彩来源于二色釉彩,澄清了辽代晚期已生产釉下黑花的这种错误认识,认为这类产品应是金代或金以后的产品。对鸡冠壶等28种器物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标型学分析,确立了主要器物形态的编年,并结合文献和墓葬壁画等相关材料对一些器物的功能作了初步探讨。分析了主要装饰题材的内容及流行时段。在如上工作的基础上对辽产陶瓷的类型做了总结,分析了其中蕴涵的三种文化因素,即契丹文化因素、唐宋汉文化因素和西方文化因素(粟特、萨珊、印度和伊斯兰)。
在窑址和辽产陶瓷类型的研究基础上,本书结合辽墓分期将辽产陶瓷的发展分为三期:早期为初创期(916年——1004年),体现契丹文化因素的器形和装饰较多;中期为发展期(1005年——1055年),体现中原汉文化因素的的器形和装饰明显增加;晚期为繁荣期(1056—1125年),汉文化因素已占主流,契丹文化因素显著衰退。而这三个阶段正具体反映了辽代契丹封建化(汉化)不断加深的阶段性过程,本书结合文献对这一历史演进的轨迹作了尽可能的探讨。
辽境出土的输入瓷器也是本书研究的重点。本书通过分析认为,输入到辽境内的主要有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定窑的白瓷和黑瓷,耀州窑的青瓷和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器。分期段详细探讨了各窑瓷器的具体情况,结合文学分析认为这些瓷器在“澶渊之盟”前主要是通过劫掠或贡赠,“澶渊之盟”后则主要通过宋辽使节间的交聘、榷场贸易或走私贸易流入辽境。具体分析了各窑瓷器在输入瓷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各时期的消长变化及所反映的历史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辽与中原南方五代北宋政权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