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特级教师待遇:“文学遗产论坛:明清诗文的文体记忆与文体选择”召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52:07

2010年12月1日—3日,由《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团队主办的“文学遗产论坛:明清诗文文体记忆文体选择”在中山大学中文堂隆重召开。会议开幕式由团队成员、中山大学中文系彭玉平教授主持。《文学遗产》主编陶文鹏先生与团队负责人、中山大学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吴承学教授分别致辞。陶文鹏研究员简要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模式:学者预先提交论文,由《文学遗产》编辑部审核论文后,再确定与会代表。陶先生指出,这种论文审核制的办会模式是一种新创,有利于提高学术研讨会的质量。吴承学教授代表中山大学中文系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新世纪以来,明清诗文研究从“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变成一片产出丰硕成果的学术热土。在21世纪第1个10年结束之际,召开“文学遗产论坛”对于进一步推进明清诗文研究,具有深远的学术史意义。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位学者,就明清诗文的研究进行了8场讨论,所涉论题广泛,辩论热烈。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吴承学教授、彭玉平教授、何诗海副教授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会议主要内容如下:

一、明清诗文学术史研究

对明清诗文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并提出新的要求,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心之一。浙江大学周明初教授《走出冷落后的明清诗文研究——近十年来明清诗文研究综述》对近十年来出版的明清诗文专著进行了统计,指出明清诗文研究在“文学流派研究”、“作家群体和士人心态研究”、“地域文学研究”、“世家与文学研究”、“女性文学研究”、“学术思想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前代诗文在明清时期的接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开拓性进展;同时,明清诗文研究的纵深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作家和作品的个案研究”、“研究时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研究”、“词学研究”等方面。最后,该文站在学术史的高度对明清诗文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文学遗产》编辑部石雷女士的《明清诗文研究的观念、方法和格局漫谈》,分析了明清诗文在古代文学领域及古代文学研究格局中的地位;向学者介绍了明清诗文研究的选题情况;指出目前学术界存在的明清诗文文献考订的偏差;提议加强明清诗文与诗文理论互动的研究。石雷女士从一个编辑者的角度,为明清诗文研究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

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教授《明代诗歌研究的几个问题》,对明代诗歌研究进程中几个重要的观念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与阐释,对明代诗歌历史的整体布局进行了重新体认;进一步阐释了明代诗歌研究中所需要的学术观念;并介绍了明代诗歌研究的主要视角。这是左教授撰写《明代诗歌史》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为明代诗歌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万历为文学盛世说》,对明代万历年间的文学成就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明朝万历年间的文学活动非常活跃,不论是代表性的作家、文学理论家、作品,还是在文体和文学理论创新方面都有重要发展。万历年间的文学成就之所以未被世人认同,主要原因在于清朝统治者对明代政治与文学的贬斥。但是在万历年间,“文学总体形态的演进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因此万历年间不仅是明代文学的盛世,也堪称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盛世之一。”

二、明清诗文的文体理论与文体批评

本次会议对明清诗文的文体理论与文体批评进行了深入讨论。吴承学教授《论〈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的文学观念,从类书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所体现出来的文学观念、文体史观念,认为《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是一部文学批评史、文学史与文体史的史料集成。南京大学张宏生教授《晚清词学的自我经典化》从文学经典化的角度,研究了晚清词学的自我经典化现象,认为晚清词学的自我经典化主要体现在词学、词话、词选、理论的宣扬与门径意识、师友间的相互揄扬与传承、词人的创作自信等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朱惠国教授《“学人之词”与“词人之词”——清代词学观念演化研究的又一视角》考察了清代学人之词与词人之词的关系,认为除了受时代与词家的影响外,两者关系的变化还受学术特点的影响;学者之词的大量出现,表明清代词学受到经学的干涉与影响。不过,词学的发展依然有其自身规律。

复旦大学郑利华教授《后七子“修辞”说与文章观析论》以李攀龙、王世贞的相关论说为考察中心,认为后七子揭示文章“修辞”的重要性或必要性,强调了“修辞”具有高度的艺术化和纯美化,体现了他们对于文章本体艺术的重视态度;提倡“修辞”说还显示了李、王等人在探索古文之道和确立发展目标时所坚持的价值取向。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论“哀感顽艳”说与清代词学之关系》一文,探讨了“哀感顽艳”这一批评术语在音乐、诗学、词学中的艺术审美效果,指出“就艺术表现而言,无论是音乐上的悲音,还是词体上的悲情,都需要借助潜气内转的方法,以达成婉妙、要眇的审美效果。作为音乐文学的词体,其情感内质与表现技艺都体现出与音乐内涵和艺术的彼此相通的特色。”

中山大学何诗海副教授《清代文章义例之学》从清人好谈文章义例这一角度出发,以金石学中的碑志义例与古文理论中的以例论文风气为重点,提出义例之学的形成,既有匡救文弊的现实需要,也是文章写作不断追求规范化的结果。他认为清人论古文义例,在文体上偏重叙事文,体现了叙事文文体地位的提高。义例之学的盛行标志着传统文章学中形式规范理论的最后一次繁荣,带有历史总结意味。武汉大学余来明副教授《明代中期吴中复古诗人的双重格调——以袁袠、黄省曾、王宠为例》,考察了袁袠、黄省曾、王宠三人的理论主张与创作风格,认为他们在对待李梦阳的复古主张方面体现出兼具复古论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双重格调。

三、明清诗文的文体与文化研究

结合明清时期的文化现象,如文字狱、科举制度、家族文学、江南园林等探讨了明清诗文的创作、文体发展及文学现象。复旦大学陈广宏教授《“古文辞”沿革的文化形态考察——以明代前中期为中心》通过分析“唐宋古文运动”、“元明馆阁唐宋文传统的构建及其体制化”、“明代成化、弘治年间文人对唐宋文传统的离反”等文学文化现象,对“古文辞”这一学术术语进行了追源溯流的考察,认为“古文辞代表了复古文学传统,构成了文学史上涵摄广泛且具有自我衍生能力的符号体系”。

武汉大学陈文新教授的《论嘉靖七子的科举背景与流派意识》和华南师范大学李光摩副教授的《八股文的定型及其相关问题》探讨了明清诗文与科举考试的关系,陈文分析了嘉靖七子与唐宋派的科举背景,认为科举背景的异同,对他们的流派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李文考察了明代科举考试中的四书文如何演变为八股文,认为八股文的定型,既有借鉴,亦有创新,同时也是科举制度下考官与考生互动的结果。

涉及明清诗文与政治事件的论文有:西北师范大学张兵教授《庄廷鑨〈明史〉案与清初江浙文学生态》一文,以庄廷鑨《明史》案为切入点,研究这起文字狱对江浙一地的文学生态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他认为《明史》案震慑和戕害了江南地区文士们的心灵,压制了明中叶以至清初蓬勃发展的江浙地区文人的社集活动,加速了文学社团的解体,并导致文学创作生态的变异。安徽师范大学潘务正副教授的《康熙与清初文学——以康熙对翰林院的措施为中心》研究了康熙对翰林院采取的改革措施,指出这些举措使得清初文风大盛,促成了诗坛宗唐诗风的主导地位,强化了古文尚简的观念,并激发了辞赋理论和创作的兴盛。但是,康熙对翰林院的措施又使文学服从政权的需要,限制了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文学遗产编辑部张晖先生的《文体与遗民心境的展现:以钱澄之晚年著述为例》,以钱澄之晚年著述为例,分析了钱澄之晚年如何利用不同的文体表现自己的遗民心境,由此揭示了明遗民在著述文体与心境展现之间的微妙联系,

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的《明清江南私家园林与家族文化圈诗文创作》与南京大学徐雁平副教授的《清代家集总序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对明清诗文与家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罗文以江南特有的文化地理景观——江南园林的兴起为切入点,分析了以家族园林为主题的诗文书写形式:园记、游记和题咏,认为明清时期的江南家族园林具有文人化特征,是家族文人进行文化交游的场所,具有文学创作现场的意义。徐文对清代汇合刊印的家族性作品即家集进行了研究,其侧重点在于分析家集总序的构造,并揭示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内涵。

四、明清诗文的文献考证及方法

福建师范大学陈庆元教授《明代作家徐生卒年详考——兼谈作家生卒年考证方法》一文,对明代文学家徐火勃生卒年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徐火勃生于1570年,卒于1642年的说法是正确的,并以此为例,向大家介绍了对作家生卒年进行考证的方法。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越南燕行文献中的明清诗稀见史料》,介绍了源自越南汉文燕行文献的三则明清诗歌的稀见史料,分别是明代广东诗人李孔修《贫居自述》组诗的早期版本;清乾隆八年吴敬梓挚友李本宣、长子吴烺与越南使臣的唱和诗;以及晚清大诗人陈三立最早期的两首佚作。淮阴师范学院朱德慈教授《鲁一同考辨》,对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鲁一同的生平事迹及创作属性进行了考辨。南京师范大学陈书录教授虽然没能亲临会场,但他提交了《唐顺之与明代“毗陵诗派”考论》一文。该文对明代“毗陵诗派”的成员进行了细密考证,研究了明代“毗陵诗派”的理论与创作的特色,认为唐顺之在嘉靖诗坛引领“毗陵诗派”,对抗李梦阳为代表的七子派的复古模拟诗风,大力倡导“直写胸臆”、“本色”等诗学思想,对晚明文学解放思想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五、明清诗文个案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彭国忠教授《古文大家梅曾亮的骈文创作》,对梅曾亮的骈文创作进行了研究,认为梅曾亮不仅是桐城派古文大家,同时也是骈文名手,终其一生都在坚持骈文的写作,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梅曾亮的骈文创作说明古文、骈文可以相互截长补短,对古文、骈文之争具有很大的启示。复旦大学吴兆路教授的《沈德潜与乾隆诗坛》认为沈德潜的诗学思想非常丰富,具有兼容性,是对传统诗学的总结和拓展,体现了乾隆盛世之音的某些特点。沈德潜的诗学思想与人生经历,确立了其在文学史上的稳固地位。南开大学孙克强教授《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对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进行了细致研究,分别概括了况周颐的唐五代词观、两宋词观,并对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进行了学术史上的分析。他认为“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他对唐五代词特点的阐述是对常州词派词学理论偏颇的矫正;第二,况周颐对南宋词人的一些认识受王鹏运、朱祖谋的影响又有发明创见,不乏独特之见也有深文周纳之病;第三,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是其重、拙、大理论的重要体现,由此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其重、拙、大的内涵。”

徐州工程学院张仲谋教授《文献价值与选本价值的悖离——论陈耀文〈花草粹编〉》,对明代学者陈耀文编纂的词选集《花草粹编》进行了研究,认为《花草粹编》虽然具有高度的学术文献价值,但在社会上却不受读者欢迎。这种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反差,使《花草粹编》在词学史上具有典型性。徐州师范大学沙先一教授《逆溯之法与开示门径——从周济〈宋四家词选〉到陈匪石〈宋词举〉》考察了周济《宋四家词选》和陈匪石的《宋词举》。他认为这两种词选均是按时代顺序逆溯编排的,这种编排方式体现了选家重塑典范与开示门径的意图,也体现了周济、陈匪石二人的词学宗尚。华南师范大学左鹏军教授《论诗绝句的集成之作——陈融〈读岭南人诗绝句〉的批评史与文体史意义》一文,对陈融《读岭南人诗绝句》独特的文献价值、明确的诗歌批评观念进行了研究,认为“《读岭南人诗绝句》是中国历代论诗绝句的一个精采总结,不仅在岭南文学批评史、文体史和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文体史和文学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堪称中国历代论诗绝句的集大成之作。”

综上所述,本次会议的议题虽然仅限于明清诗文研究,但所涉内容广泛,研究视角新颖,讨论深入。研讨会上新见纷呈、精义迭出,为学界提供了具有前沿性的明清诗文研究成果,必将推动明清文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也有利于古代文学领域的研究。

12月3日下午五时,研讨会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闭幕式由彭玉平教授主持,陈庆元教授、廖可斌教授、左东岭教授分别发表感言。他们认为,本次研讨会规模小,规格高,有不少高质量的论文。论坛采用圆桌会议形式,又减省各种学术之外的环节,一开始就进入主题,形式简朴而隆重,是一次体现学术本位、学术平等的理念、组织成功的学术会议。吴承学教授与陶文鹏研究员进行了总结发言。吴承学教授感谢《文学遗产》编辑部的信任和与会代表的支持。他说,本次论坛为中山大学中文系师生提供一次学术盛宴。他高度评价了《文学遗产》长期以来在引领明清诗文研究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陶文鹏先生感谢中山大学为本次论坛提供了优质的会务和服务,他还对这两天来会议的论文选题、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明清文学的研究应坚持从文本出发,以文献为基础;文献的考证要为文艺学服务;在研究过程中,要坚持文学本位,重视作品的审美、意象、结构和章法。在对文学进行研究时,也有要史的意识,要有比较的意识。他表示,《文学遗产》将继续保持并且加大对明清诗文研究的支持。



                                                                                     (中山大学刘湘兰撰稿)

附:

“文学遗产论坛:明清诗文的文体记忆与文体选择”论文目录

吴承学/论《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的文学观念.

周明初/走出冷落后的明清诗文研究——近十年来明清诗文研究综述


/明清诗文研究的观念、方法和格局漫谈.

廖可斌/万历为文学盛世说(提纲).

潘务正/康熙与清初文学――以康熙对翰林院的措施为中心.


/庄廷鑨《明史》案与清初江浙文学生态.

左东岭/明代诗歌研究的几个问题.

余来明/明代中期吴中复古诗人的双重格调——以袁袠、黄省曾、王宠为例

陈文新/论嘉靖七子的科举背景与流派意识.

陈庆元/明代作家徐生卒年详考——兼谈作家生卒年考证方法.


/文体与遗民心境的展现:以钱澄之晚年著述为例.

罗时进/明清江南私家园林与家族文化圈诗文创作.

陈正宏/越南燕行文献中的明清诗稀见史料.

吴兆路/沈德潜与乾隆诗坛.

朱德慈/鲁一同考辨.

左鹏军/论诗绝句的集成之作——陈融《读岭南人诗绝句》的批评史与文体史意义

朱惠国/“学人之词”与“词人之词”
——清代词学观念演化研究的又一视角

彭玉平/论“哀感顽艳”说与清代词学之关系.

张宏生/晚清词学的自我经典化.

张仲谋/文献价值与选本价值的悖离——论陈耀文《花草粹编》.

孙克强/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

沙先一/逆溯之法与开示门径——从周济《宋四家词选》到陈匪石《宋词举》

李光摩/八股文的定型及其相关问题.

徐雁平/清代家集总序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

何诗海/论清代的文章义例之学.

郑利华/后七子“修辞”说与文章观析论——以李攀龙、王世贞相关论说为考察中心

彭国忠/古文大家梅曾亮的骈文创作.

陈广宏/“古文辞”沿革的文化形态考察——以明代前中期为中心

陈书录/唐顺之与明代“毗陵诗派”考论

http://blog.zlgc.edu.cn/?uid-339-action-viewspace-itemid-6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