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儿童节手抄报:城镇化问题研究之六──推进篇2008年04月05日 星期六 15:55城镇化的过程,主要是市场要素的配置过程,农村的劳动力要素向城镇转移,城镇的资金要素向农村转移,也就“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支持工业”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0:02:31

城镇化的过程,主要是市场要素的配置过程,农村的劳动力要素向城镇转移,城镇的资金要素向农村转移,也就“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支持工业”的过程。无论是资金还是劳动力,总是朝着利益最大化的方向流动,因此,城镇化主要是市场要素自然流动的结果。但是,政府的科学运作对推动城市化进程起着积极作用。具体地说,作为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该有哪些作为呢?

(一)、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

重庆的特殊市情是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的绝对数量很大,农业人口1700万,城镇人口1400万。在这样的一个直辖市里抓发展,无论把重点放到农村还是把目光盯着城镇,在现有财力下很难做到两全其美,我们必须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推进城镇化正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佳模式。它既是破解新农村建设的一把金钥匙,也是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和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助推器。说到底,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也就是说,城镇化问题的重点不在城镇而在农村,不在人口转移而在发展经济,不在城镇建设而在城镇管理。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库区产业化的抓手。一方面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反之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后又必将支持工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推进城镇化,通过城镇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就三农问题谈三农问题与就城镇化问题谈城镇化问题都是片面的。只要农民在城镇里有活干、有饭吃、有钱拿,逐步实现有固定住所,解决务工人员小孩上学等问题,他们的生活条件就会改观,他们进城的动力就会增加。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应该把目光盯在农民身上,他们的日子变好就是我们目标,我们不仅要关注农村,更要关注农民,农民转移到那里,我们的关注就跟到哪里,农民想进城,我们就关注城镇化。

(二)、努力提高新型工业的比重

工业是劳动力流向的磁铁,产业集聚理论告诉我们,产业总是向具有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交通优势的地区集聚。城镇具有人才、市场、资金、信息、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城镇是产业集聚的主要指向。美国四分之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集聚在大都市,日本80%的经济总量也集中在大都市。产业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由此可见,推动城镇化,首先要推动工业化,有了工业化才有城镇化。那么,怎样推动工业化呢?招商引资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途进。因为,工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追求的是规模效益。据统计,中国绝大部分外资都用在第二产业上,而且西部10个省份吸引外资的数量还不到全国的2%,长江三省、珠江三角洲、勃海弯经济圈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外资推动工业发展。世界大都市总是面向大海大江,中国系数大城市都高沿靠海,因为水路运输最廉价。重庆不仅是具有长江,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还有直辖市的体制优势,东西结合的区位优势,库区移民的政策优势,应该说具有招商引资的相对优势。但是“十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才17.5亿美元,利用内资累计也才448亿元人民币。可见重庆引进资金的潜力还很大,任务也十分艰巨。综上所述,推动城镇化要依靠工业化,促进工业化关键靠资金,引进外来资金主要靠政策环境和项目储备。因此,作为政府,我们应该把精力集中到项目策划和环境打造上,其他的事件由市场按照经济规律运作。政府在策划项目时,要把产业链较长的产品作为重庆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这是解决区产业空心化问题的重要途进。

(三)、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目前,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和乡镇已经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多数西方国家的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以下,他们所谓的“农业人口”主要是指农场主,而不是农民。那么,农业人口都到哪里去了呢?都向二、三产业转移了,虽然工业化将促进城镇化,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工业化对城镇化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特别是在重庆这样一个拥有1700万农业人口的城市,仅仅依靠工业化要达到高度发达的城镇化,几乎不可能。而且,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兴起,科技含量在工业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将大大提高,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将越来越少,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能力将减弱。因此,我们在推动工业化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根据一、二、三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随着GDP的增长,产业将发生两次大的结构变化,第一次:一产比重快速下降,二产比重快速上升,一产劳动力主要向二产集中,使三个产业从高到低的比重顺序由原来的1:2:3变成2:1:3。第二次:二产比重上升的过程中带动三产比重上升,二次比重保持到一定水平时,三产比重生继续上升,一产劳动力主要向三产转业,使三个产业的结构比重由2:1:3调整为3:2:1(如图2)。由于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所以它吸纳劳动力能力相对较强,所需劳动力的数量也相对较大,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吸收劳动力的重要手段。

图2   产业结构变化规律: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

重庆发展最大的问题在农村,最大优势也在农村。农村有廉价的劳动力,有丰富的粮产资源,怎样用好这两大资源优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农业产业化是充分利用优势资源调整产业结构重要手段。农业产业是推动城镇化的又一个重要途进,这个途径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重庆只有一个都市,都市圈能够吸引和容纳的劳动力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城镇化进程应该分梯次展开,一部分劳动力可以向都市圈转移,一分部劳动力向中等城市或县城转移,还有一部分劳动力可以就近就业。对于中年农民来说,他的心思一头在城里一头在地里,就近就业是他们最佳的选择。要推广公司十农户十基地十技术服务的农业开发新模式,通过公司把市场与农户联结起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扶植加工业、旅游业、畜牧业、养殖业、科技农业和环保农业,逐步形成附加值较高的农业产业链。失地农民的地基处理那么,农民的土地怎么样集中成“基地”呢?可以推行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制度,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个人,经营权归公司。有些学者提出将土地私有制,我认为土地是绝对不能私有化的,至少在中国现阶段没有操作的可行性。

(五)、促进城镇体系的多极发展

城镇是城镇化的载体,合理布局城镇空间对推动城镇化有着积极意义。按照重庆官方的划分,把重庆40个区县分划为三个经济区,即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从城镇分布看,都市发达经济圈以一个特大型城镇为核心,辐射渝西经济走廊,这个核心都市圈的周围没有大城镇,只有合川、永川、江津三个中等城镇,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共21个区县只有万洲、黔江、涪陵、南川四个中等城镇,这种空间布局显然是不合理的。为合理布置城镇格局,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大力构建都市城镇群。通过建设用地、生产力布局、产业结调整、财政资金政策和管理权力下放等手段,在都市圈周围和三峡库区打造5至7个大城镇。其中,合川、永川、江津、南川、长寿可以围绕都市区形成大城市,构成都市城市群。二是突破行政分划构建区域经济中心。把万州、黔江、涪陵建成都市城市群之外的大城市,分别带动和辐射渝东、渝东北、渝东南三个区域的中小城市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布局时,应该突破现有行政划分,以万州为中心打通周围十个县的高速公路,万州都市圈。以黔江为中心沿着正在修建的渝沙高速公路打造彭水至秀山的渝东南生态经济带。同时,构筑万州至黔江、垫江至武隆的纵向连接高速公路。三是努力缩短城际时空距离。主要通过发展高速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方式,缩短城际之间的运行时间和空间距离。目前,重庆的高速公路建设已初见成效,按规划,到2010年,重庆40个区县有36个区县将通高速公路。但是,目前这些调整公路的指向是大都市圈,城际之间没有修建直接通道,这种规划融断了中小城市之间高速公路的联系,这将限制中等城市功能的发挥。而且,长江水道的开发利用明显滞后,应该加快水运建设。

(六)、积极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

人才的自由流动,是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前提,实现人才自由流动应该进行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首先,要改革户藉制度。对长期在城区就业,已经适应城镇生活方式,有一定生活基础,实现就业转移和创业转移的人员,应该享受“准市民”待遇,发给城镇绿卡,解决务工,目前,主要是孩子上学和就医两大难题。其次,鼓励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农业人口符合“准市民”条件的,应该保留农村土地使用权和宅基申请权,允许农民将土地有偿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公司经营。但长期(比如二十年)不在农村居住的,可收回土地使用和宅基申请权。第三,努力扩大毕业转移的规模。城镇需要更多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应该扩大招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降低大学生入城门槛,鼓励获得专科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和职业技术专业人员留在重庆。同时,加强与大企业的人才供给联系,组织农民接受专业技术订单培训,把培训合格的人员推荐到企业。

结束语:重庆市的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我们应以城镇化为抓手,结合新农村建设、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和发展新型工业器问题统筹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