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银里的闪贷ppmoney:前苏联靠什么弥补自卫战争中的严重伤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55:05

前苏联靠什么弥补自卫战争中的严重伤亡?(2)

2012-01-10 16:29:19 中华网论坛 【大 中 小】

    资源有限,机器也有限,俄国人就只能以最彻底的方式加以“充分”利用了。按照苏联的估算,每1000台俄国机床生产的军火要比德国多7—11倍。为了降低成本和工时,俄国人竭力简化工艺,将军工产品成本降低了500亿卢布。其中,重型坦克成本降低2/3;中型坦克降低3/5。俄国人宣称,靠两年内降低成本省下来的资金,可以多造14000辆T34。航空工业这方面的“成就”更大,四年间“节约”了54亿卢布,可以多生产42475架飞机。如果这些数字可靠的话,苏联战时1/3左右的产量,都是“节约”出来的。对所谓节约的具体手段,无法一一说明,但无非是“偷工减料”之类的不二法门。这样制造出来的武器质量也可想而知。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俄国武器性能大都劣于德国,而且战损率很高,但基本都是“能用”的。随着苏军技术兵员的经验逐渐丰富,还被用得越来越好,实实在在地干掉了大量“虎豹豺狼”、“梅塞施密特”和“福克沃尔夫”。这样来看,俄国人也不是盲目地“偷工减料”,而是有所选择和取舍,确保了最实用的那部分性能。

    由于军用品占用了绝大多数资源,苏联民用工业就被压缩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1942—1943年,市场上畅销食品总额只有战前的一半,而工业品竟跌到只有10%—15%。到1945年,商品流通量比1940年下降了2/3,与此同时,货币流通量却上升了2.8倍,致使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军用品跌价,民用品涨价。因此产生的差额也被用到战争领域。战时,苏联国家预算收入为11170亿卢布,其中直接用于军需的就有5820亿卢布。

    苏联居民不仅要面对高物价和消费物资的极端贫乏,还要承受翻倍增加的高额税款。仅军事税一项就多达721亿卢布;独身者、无子户和少子户,因为不能为国家贡献后备人力,也被课以重税,总额达81亿卢布。苏联政府还变着花样另外开辟了多项财源,捞取了760亿公债、178亿国防基金,甚至还有近120亿卢布的彩票。

    俄国人负担沉重,干的活也多。战时,工厂负责人有权要求工人每天义务加班1—3个小时,对不满16岁的小孩略微“仁慈”一点,规定加班上限为2小时。不过参加这种名义上的“义务加班”,可以获得一倍半的工资。可是职工的休假也几乎被完全取消,只有肺结核患者和妇女例外。前者既不用加班也不用上夜班;妇女在怀孕和产后可以获得一段休假时间。最初,为了弥补被剥夺的休假,还向工人发放一些补偿费。到了1942年,不再发放这笔钱,而以所谓“特别存款”的形式加以冻结。

    拿得少负担重而且干得多。要让人民能够熬下去,就必须保证大家至少能够填饱肚子。由于局部饥荒在后方的蔓延,而西方供给的食品数量也有限,俄国人对农业状况好转的迫切需求,丝毫不亚于对工矿业。但农村既得不到拖拉机和燃料,劳动力又被拉去参军,牲畜也被征用,几乎无法提高产量。好在1943年,曼施坦因元帅“慷慨”地奉还了乌克兰粮仓,使俄国人的供应情况大大改善,主要农业品的产量大幅度上升。1944年,总播种面积达战前的73%,农业产量达战前的54%;而在1943年,播种面积只有63%,产量只有37%。

    2.武器装备

    考虑到俄国在资源、产能、粮食供应等方面的种种困境,他们所维持的高额军工产量,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甚至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对德数量优势。但这种优势很大程度也是集中力量生产最重要武器的结果。

    以装甲车为例,德国在1943年生产的全部装甲车也超过25000辆,但其中坦克自行火炮等主战武器却只有不到13000辆。相对来说,苏联生产了超过24000辆坦克自行火炮,数量超过德国近一倍。同期,俄国生产的其他装甲车数量却不是那么多。

    即使如此,也不能断言说苏联在装甲车生产上压倒了德国。要知道,1943年德国没有生产1辆轻型坦克,重型战车却超过2500辆。相比之下,苏联的产量里却有近3600辆轻型坦克和近2000辆轻型自行火炮,重型坦克却只有723辆(另有大量重自行火炮)。更要命的是,红军的主力中型坦克T34/76,被证明既不是德国重型坦克的对手,也未必打得过四号坦克和三号强击火炮。

    1944年,苏联的产量上升到近29000辆;德国也相应上升到近19000辆,但却依然处于数量劣势,而且质量优势也逐渐丧失。这一年,俄国人也停产了轻型坦克,开始大量生产新型的T34/85和“斯大林”2型坦克。前者在正面对抗中依然不敌德国重型战车,但至少可以从侧面加以摧毁,甚至连德国人自豪的最新产品“虎王”也不例外(据说也是拜德国装甲质量下降所赐);而“斯大林”2型则在正面也可以较量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