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文杨千嬅合唱:肯定人生的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13:39

 

 

 

 

肯定人生的意义

 

 

 

傅佩荣

 

 

 

 

 

  

 

越来越多的年轻学生在问:“人生有什么意义?”如果是在正式的哲学课堂上,我会如此回答,就是:“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我的想法是:一方面,希望年轻人不要太快下结论,并且保持开放的心态,继续探索意义的旅程;另一方面,我在课堂上会设法由各个层次说明如何响应这个难题,包括中西哲学家的启发在内。

 

 

不过,这种缓兵之计需要时间与耐心,而许多年轻人正是缺乏这样的耐心,不愿意给自己更多的时间。那么,有没有其它的响应方式?哲学不是万灵丹,也不是解毒剂,而是邀请你发挥人的理性天赋,认真思考一些问题。如何思考呢?譬如,在仓促之间,年轻人问我:“人生有什么意义?”我会立即反问他:“你所谓的‘意义’,是什么意义?”一般而言,这个反问可以让人沉吟半天。

 

 

  

 

 

 

  

那么,究竟“意义”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这个例子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张三今天诸事顺遂,心情很好,到了傍晚想要犒赏自己,于是走进一家法国餐厅。坐定之后拿起菜单一看,糟糕,上面写的全是法文,他一字不识,亦即这张菜单对他而言“没有意义”。因此,所谓“意义”,是指“理解之可能性”。无法理解,就代表没有意义。但是,既然到了餐厅,总要吃些东西。他看到隔壁那一桌的客人好像吃得很开心,于是吩咐服务生:“照隔壁那一桌的菜,给我来一份”。或者,他发现菜单上有一道菜写得最长,好像加了很多的好料,于是对服务生说:“给我来一份三号餐”。总之,他吃到了晚餐,但是他不清楚自己吃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吃这个。人生不正是如此吗?许多人一生都在观察别人吃什么,然后依样画葫芦,或者参考广告、媒体的介绍,跟着去作选择。但是,从来没有弄清这样的人生是怎么回事。

 

 

此外,还有第二种情况。换李四上场了。李四念书时心领神会,也算一切顺利,到了傍晚也想犒赏自己,于是走进一家法国餐厅。坐定之后,拿起菜单一看,上头写的全是法文,而李四正好是法文系的高材生。菜单上的每一个字他都懂,他甚至知道有些菜是怎么做的。但是,这时他忽然发现自己没有带钱,身上也没有任何一张信用卡。请问:他能吃到法国菜吗?当然不能。如果你奇怪世间真有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会告诉你:“有的,就是颜渊啊!”颜渊明白人生的意义,这是毫无疑问的,不然孔子不会毫无保留地称赞他,说他“不改其乐”。

  

 

 

 

  

 

 

孔子说的全文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渊家境贫困到“人不堪其忧”的地步,是天下任何人都受不了的苦况,但是他依然不改其乐,“原因何在?”就在于他理解人生的意义,知道“君子”才是人生努力要成就的目标,而君子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如果深入探讨颜渊所理解的人生意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就须介绍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了。

 

 

在此,我们大略描述了两种处境,其一是有钱而看不懂菜单,其二是看得懂菜单而没钱。事实上,天下大多数人都是处于这二者之间的。口袋里有些钱,对菜单或人生意义则一知半解。现在要思索的是:应该花时间与力气去做哪一方面的事?一边是努力赚钱,另一边是认真理解人生的意义。许多人认为前者比较紧急,于是就以紧急代替了重要。赚钱不是坏事,只要手段正当即可。但是,赚多少才算够?并且,赚钱之后要做什么?最大的问题是:很可能因而忽略、甚至忘记了有“人生意义”这项挑战。

 

 

 

 

 

 

  

然而,即使勇敢面对这项挑战,又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吗?从各大宗教的立场来说,当然可以提供现成的答案;但是从哲学的立场来说,所能贡献的只是基本的观念架构以及爱智的心态而已。所谓基本的观念架构,是指把握人生的完整性而言。人的生命有“身、心、灵”三个层次。有形可见的是“身”,无形而随时运作的是“心”,无形而有力量决定方向是“灵”。身与心的活动,是人的常态现象,但是这样的活动“往何处去?”则是灵在决定了。因此,如果漠视灵性修养,则无论身体如何健康,心智如何卓越,在世间如何功成名就,最后都免不了失去方向感,不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也不清楚这样的一生究竟是怎么回事。

 

 

因此,若要肯定人生意义,第一步就须正视生命的完整性,分辨身、心、灵三者的角色与价值,然后采取合宜的态度。所谓合宜的态度,简单说来,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就是: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必要“是指”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对于身体以及一切有形的成就,皆应作如是观。“需要”则是随着生命的发展,而在“知、情、意”方面也须同步成长,否则易生厌烦乏味之感。至于“重要”,则是认定只有重视灵修,才有可能响应“人生的意义及目的”这一类根本的大问题。明白此一完整架构,人生必然有路可走。这也是我们真诚面对人生的首要心得。

 

 

(作者简历:傅佩荣。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大哲学研究所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著作甚丰,在学术研究、写作、演讲等方面卓有成就。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深受读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