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安 郑秀文 昨迟人:“空前”会否“绝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04:46:51

长三角首次滩簧戏集中演出

“空前”会否“绝后”?

   一个曾经十分辉煌、如今却有些陌生的曲艺样式——滩簧,将于1月15日在兰心大戏院举行的《星期戏曲广播会》“长三角滩簧戏观摩汇演”上再次与观众见面。

  据戏曲专家、上海大学教授朱恒夫考证,上世纪30年代,上海300万人口“拥有”各种滩簧戏剧团至少150个,演唱的曲目通过36家无线电台向民众放送。“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曾几何时,上海的大街小巷时时刻刻飘着这种由丝竹伴奏、伶人坐唱的江南曲艺小戏。时代不仅造就了一批戏迷,更使这些随着各地劳动者脚步而来的草班小戏走向演变成大剧种的转折点,产生了锡剧、姚剧、苏剧、婺剧、甬剧……

  现存12个滩簧剧种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大部分滩簧班子都回到家乡避难,在上海这座城市留下的音画记忆逐渐远去。

  几个月前,《星期戏曲广播会》节目组走进江浙的村里乡间,重访今天的“骨子老戏”。实地调查结果是,现存的滩簧剧(曲)种有12个,分别是:苏州滩簧(苏剧)、常锡滩簧(锡剧)、宁波滩簧(甬剧)、本地滩簧(沪剧)、杭州滩簧(杭剧)、余姚滩簧(姚剧)、湖州滩簧(湖剧)、长兴滩簧、绍兴滩簧(鹦哥戏)、兰溪滩簧、金华滩簧、衢州滩簧(婺剧)。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浦江滩簧、芜湖滩簧、南通(通州)滩簧、福州滩簧等数种已经失传。

  “几年前还有位80多岁的老人会唱浦江滩簧,老人一过世,就人走剧亡了。”戏曲主持人辛宁对记者说。“人走剧亡”是一些滩簧老戏面临的共同难题。节目组从浙江挖来的两位唱长兴滩簧的老人,一位76岁,一位69岁,“就这两个人了,他们一走,长兴滩簧也后继无人了。”

  也不是所有的滩簧都活得这么孤独,如余姚滩簧就享受了当地财政的全额拨款,培养出了传承人,还排演了不少新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活得滋润的滩簧很少顾得上“翻翻箱底”,它们的传统老剧目在尘封中同样走向失传。这次寻访的经历,让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戏剧曲艺部总监赵洁五味杂陈:原计划是尽量选取能代表该滩簧戏原始演出风格、曲调和剧本的骨子老戏,让深谙该剧种的老艺人或传承者演唱,包括伴奏都尽量保持原始韵味,现在看来,要满足以上条件绝非易事。

  留住时代的背影

  尽管滩簧戏已今非昔比,它还是受到许多曲艺人的惦念。朱恒夫说,保留滩簧就像保留水稻的“母种”一样,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的演变,也可以看到今天许多剧种的“文化基因”。“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剧种,从清初起就流行于江浙一代,影响甚至跨越长江来到了北京,在清人的笔记中,可以看到鹦哥戏(绍兴滩簧)的演出情况。”朱恒夫说,滩簧分“前滩”、“后滩”,前滩是昆曲通俗化的唱法,并移植了昆曲的曲目和声腔;后滩则以民歌小调演唱,取材于花鼓小戏等剧目,以滑稽风趣、富于生活气息见长。伴随着民间的喜爱,滩簧的影响扩大到了福建、安徽等省,并在各地都有演变,但总的形式及风格还是相类似的,有“72出小戏”之说。例如宁波滩簧《拔兰花》和兰溪滩簧《兰花吟》是“近亲姐妹”,而湖州滩簧《卖青炭》、宁波滩簧《卖草囤》和本地滩簧(沪剧)《卖桃子》也是“同枝兄弟”。

  90岁的老人邱晓云和丁根本在东方广播曲艺部的录音棚里录沪剧《小寡妇开米铺》时,一段半个钟头一气呵成的“快流水”让赵洁叹为观止。她从中看到了滩簧戏老艺人的扎实基本功,也看到了滩簧戏里一股活泼泼的生命力。赵洁说:“这次来上海演出的滩簧老艺人的录音和录像十分珍贵,我们会好好保存。”上一次留存滩簧戏的录音资料还是在1982年和1983年,上海、江苏就锡剧和沪剧两个剧种举办过研讨演出。这次在兰心大戏院的演出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滩簧剧种的集中演出,不过谁也不知道下一次类似的演出会是在什么时候,各个剧种的变化又将如何……

文汇报记者 吴越2012-01-10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