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书籍读后感300字:从众心理作祟 中学生消费讲“气派”/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09:57
2007年01月12日 13:47:56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大中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身穿“背靠背”外套,脚踩“耐克”运动鞋,背着“阿迪达斯”双肩背包,戴着“斯沃琪”限量版手表,用着新款三星手机和MP3,骑着捷安特变速自行车,北京某普通中学高二学生小曦对自己的这身行头颇为满意。记者注意到,小曦“入时”的装扮在这所学校里并不少见。
手机、MP3、品牌服装……这些过去只在成人世界中享有的消费品如今正在中学校园中蔓延。

资料照片:中学生攀比 从头到脚
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中国孩子4强4弱
中国孩子和父母关系最僵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家庭教育费用的不断增加,中学生超前消费甚至过度消费的趋势也在日益凸显。
中学生过度消费现象普遍
王晓萌是北京一所普通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记者之所以找到他,是因为不久前他刚刚举办了一场“很平常”的生日聚会,而地点就选在了北京一家量贩式KTV。一个周末,下午放学后,王晓萌和同班十几名同学一起来到早已预约好的KTV豪华包房,从晚上6点一直玩到10点,十几个同学似乎仍然没有尽兴。虽然这家KTV提供免费的自助晚餐,但仅仅包房的费用就花去了1400多元。“这钱是我爸爸给的,他起初也不同意我邀请同学去那里唱歌,但最终还是被我说服了,可能他认为这样有助于增进我和同学间的感情吧。”王晓萌告诉记者。(左图:中学生当众拥吻)
除了王晓萌在当晚着实“挥霍”了一番外,据记者了解,凡是参加这个聚会的同学都“出手不凡”,他们送给王晓萌的礼物有80多元的精美笔记本,也有上百元的篮球,平均花费都在百元左右,而他们当晚的出行工具一律是出租车。
记者原以为中学生过度消费的现象,只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较为突出,但近日山西省晋城市城调队对当地城镇中学生消费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中小城市,中学生过度消费的现象依然普遍。
这份调查的结果显示,2006年上半年,100户城市居民中有在校学生的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353.53元,比总体平均消费高2.6个百分点。中学生们在吃、穿、娱乐方面的消费要求呈增长态势,他们的过度消费已经使越来越多的父母难以承受。
调查显示,中学生搭伴用餐成风,零食更是天天吃。另外,拥有一部手机已经不再是中学生的一种“奢望”,手机品牌的档次与功能的好坏则成了他们相互间攀比的重要内容。
再有,中学生普遍追求时尚,崇尚时髦,从头到脚尽显“气派”。调查显示:有48.6%的中学生表示喜欢自己购买服装;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注重服装的品牌,认为服装的品牌比较重要的学生占58.8%。
当被问及购买名牌服装和鞋子的原因时,中学生中认为品牌服装、鞋子质量比普通的好,穿着显得气派的占75.6%;而也有8.2%的学生是因为看到别人都买品牌产品,自己也不能掉价;13.5%的中学生感到不穿品牌产品会被人瞧不起;只有2.7%的学生回答是因为家中有钱消费得起,所以购买品牌服装。由此可见,部分中学生高消费的出发点在于效仿富裕人群的生活。
三大诱因促使过度消费
负责晋城市中学生消费专项调查的尚续民分析认为,中学生中出现的过度消费现象有多种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家长纵容。近几年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家庭条件日渐宽裕,许多家长主动购买和孩子要求接近的物质,纵容孩子追求物质享受。加上中学生活动量大,爱惜度差,他们的消费品易损坏等特点,使得家长们更趋向于选择高档的消费品,以期有质量保证。
而面对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高消费问题,家长也有自己的苦衷。许多家长告诉记者,他们总认为自己小时候过着贫苦的生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不能让孩子和他们小时候一样受苦了。但令他们想不到的是,这种溺爱却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高消费心理。
其次,高消费现象可以归结为中学生的从众消费心理。“中学生自身思想的偏差、从众心理、摆阔心理、攀比心理和享乐心理,是导致中学生过度消费的又一主要原因。”太原市一所示范中学的校长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在一起很少探讨学业,也很少交流时事,他们谈论最多的内容就是明星、流行歌曲和时尚品牌。
此外,在中学生高消费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消费教育的滞后。目前,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消费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一些教师和家长甚至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高消费。
尚待合理消费引导
“随着中学生过度消费现象的日益突出,学校和家庭的消费和理财教育显得格外重要,这不但关乎学生的行为习惯,还关乎其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尚续民建议,合理引导中学生消费,使其形成合理、文明、健康和理性节约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尤为重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中学都规定学生不许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进入校园,另外有些学校还规定学生不许在校外购买饮料和零食,这样的规定确实从某种程度上约束了中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但同时,有关专家建议,对中学生的高消费行为不妨“疏堵兼顾”。在明令禁止他们的某些行为的时候,不妨开展消费、理财方面的专题讲座和讨论,广泛倡导健康、文明、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提倡适度消费,并积极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爱心,增强他们真善美的意识。记者:刘云伶 王莉

攀比从校服移到“手脚” 学生消费需引导
这几个中学生脚上穿的是千元左右一双的名牌鞋,连袜子也是百多元一双的名牌袜
脚上穿名牌鞋,手里拿流行款式手机,一种新的攀比现象目前正在中小学生中蔓延开来。记者日前在一些学校采访看到,中小学生在穿着颜色、款式几乎相同的校服下,攀比之风已从衣服转到了“脚上”和“手上”。
学生:不能穿得不像样子
“在我们学校读书的,家里条件都不错,所以不能穿得太不像样子。”昨日,记者在劳动路某中学采访时,一位高个子男生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走访了市区的几所名牌中学,学生们大多持以上观点,认为名牌鞋、时髦手机、高档文具是同学都拥有的,自己用这些东西也是理所当然,算不上奢侈,不是攀比。“穿一双耐克鞋没什么好炫耀的,我们班上同学不少都穿名牌鞋。”
记者还在一些“名校”观察到,大多数学生脚下蹬的都是各式各样的名牌运动鞋,有的正把玩着各式高档手机。就读于雨花区某名牌小学的周同学,家庭条件也一般,却认为“鞋子一定要穿好的”。他告诉记者,自己在班上成绩一般,如果穿得“没式样”,就会被排斥在班上“核心圈子”之外。
店主:看好学生这片市场
周同学反映的这种情况,记者随即在一些知名品牌专卖店得到证实。“学生们会经常来逛店子,一起来的学生都是穿同一档次的鞋。”
据几家手机店、品牌专卖店店员透露,学生占了这些店子消费人群的近半数。学生买鞋喜欢买明星款,一般是自己看好了,带家长来买。而家长的态度也都很豪爽:“喜欢就行,不要问多少钱1
南门口某手机店的销售员向记者证实,有许多学生是直接到柜台“点款”,点明自己想要的一种款式,给了钱就走人。在一所知名中学附近的小巷子里,记者发现一家名牌运动鞋的专卖店。店老板说,就是看好学生市场,才把店子开在这个小巷里。尽管这里的位置不很理想,但来买鞋的学生并不少,其中男生占多数,他们喜欢一些顶级的限量版明星鞋。
专家:应注重引导学生消费
就中小学生中出现的高消费现象,记者昨日采访了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公共管理系教授周小李以及心理教育专家张珊明。
周教授认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的溺爱为孩子的攀比行为提供了经济基矗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例如以金钱来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使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形成了不良的价值观。张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前中小学生高消费的心理:希望通过穿名牌而得到周围同学的认可,家境不好的学生以追求名牌来掩饰自己家境的贫寒。
两位教授共同呼吁,学校、家庭应该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社会环境包括舆论导向尤其要注意,不要迁就和助长孩子的拜金主义。来源:红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