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科学现象:中国文化崛起的批判性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04:05
近几年以来,“文化崛起”一词受到了知识界的普遍关注,许多学者和媒体都发表了相关文章和报道。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不应仅仅是政治的崛起、经济的崛起,还应包括更深层面的文化的崛起,并认为中国文化崛起的时机已经来临。
今年十月份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并从政治上、制度上和人力物力上为推动文化复兴做出了安排,制定了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这一决定,虽然没有明确的使用“文化崛起”这一概念,却在实际效果上促使知识界进一步关注和反思中国的文化崛起问题。
总体上来看,政府、知识界、媒体对中国文化崛起都抱以乐观的态度。但笔者对现阶段的中国文化崛起不那么乐观。事实上,从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仍然没有走出上个世纪以来就存在的文化危机,现在的学术界也并没有取得富有成效的文化创新研究成果,文化认同依然没有建立,可以说现在谈论文化崛起还为时尚早。
中国文化还未到崛起之时
中国曾经有过位居世界一流的先进文化,但是自从清中叶以来,在欧美列强政治军事文化的压力下,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出现了颠覆性的危机。事实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百多年中,大多数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负面的。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到全盘“西化”,再到“文化大革命”,在有意识的批判和排斥下,中国人内心存留的自身文化因子日渐减少,现在新一代大学生很多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陌生,中国文化的危机也进一步深化:从对自身传统文化认同的危机,发展到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的危机。
一九九五年, 余英时 先生在《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中写到: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文化危机随着时序的迁流而不断加深,直到今天还看不到脱出危机的迹象,不但如此,今天中国的文化危机反而更加深化了。现在离 余英时 先生观点的发表才不过十五六年的时间,中国文化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就走出危机而出现崛起的势头呢?
文化崛起现象出现的原因
仔细反思近一百年来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就能发现:中国文化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深刻影响;国外学术思想的发展和传入也有很大的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甚至能中断中国已有的发展方向。此外,鉴于近百年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文化民族主义和浮躁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并且,国内外许多专家都乐观的预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就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GDP排名第一的国家。中国已经是购买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通过掌握美国国债,中国可以对美国经济发挥重要影响。另外,除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外,中国的国际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影响力也得到了快速增加。可以说目前的中国已经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经济大国,但相对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影响力,中国文化并没有突出的影响力。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拥有灿烂的传统文化,却不具备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文化。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少分析人士纷纷指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文化,在政治和经济崛起之外,还得有一个文化的崛起。这种观点进一步认为,文化作为精神层面和哲学层面的存在,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在国际上不具有重要文化影响的国家,不可能是真正的世界性大国,因此中国崛起的下一个目标应是文化的崛起。这种观点比较普遍,中国知识界也大都是从中国崛起需要的角度来谈文化崛起。
国际学术发展的转向对于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发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破坏、工业主义及其对人的自主性的严重束缚,使得西方思想家开始全面的反思以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还有一些思想家把目光转向了东方,他们认为西方文化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而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文化能够弥补这种缺陷。为国人乐道的一个例子是,一九九八年,全世界一百多个宗教组织聚会,共同研究、寻找能为所有宗教组织认同的伦理规则,经过多天研讨,会议后发表的“普世伦理宣言”认为,这条共同的规则应该是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事件让中国人自豪了一段时间,其实,作为伦理学中的金规则,除了孔子说过外,基督教和康德思想中也有类似的话。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态度的转变促使中国思想界开始反思传统文化,随着反思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以前的那种一味的打倒和抛弃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信心开始不断增强。现在国内存在着“国学热”的现象。信奉儒家的研究者认为儒家文化对于根治中国的现代问题还具有作用,并进而认为中国文化崛起的内容就是儒家文化的复兴,因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这些儒家文化研究者们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崛起的积极鼓吹者。他们的这种态度,被一些人评为“文化民族主义”。
毫无疑问,经过三十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无疑有了巨大的提高,许多中国人纷纷走出国门,去世界各地旅游和投资,随着现代新闻传媒的发展,国外的新闻很快就能传回国内,国人对于世界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以前存在的对于美日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好的描述已经渐渐地为现实的新闻所取代,特别是西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文化危机更加破除了“西方文化就是先进的”这一观念。中国人也越来越自信了,但是在自信的同时,中国人却出现了浮躁的情绪,这种浮躁是自信心膨胀的必然结果。文化崛起就是这一浮躁情绪的产物。它不是建立在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一种盲目乐观的浮躁情绪上的,事实上,目前中国的文化并不具备崛起的条件。
中国文化崛起的基础还不够夯实
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诠释依然是按照西方的各种“主义”来进行的,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有后现代主义、康德主义、黑格尔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而并没有从传统文化内部发展出一种有效的自我诠释理论,这种诠释方式不仅很难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帮助,而且是在用西方的各种主义来解构中国文化,进一步把中国文化变成证明西方各种主义和理论正确的素材。
目前,中国学术界学术腐败现象严重,许多知名的学者都爆出来学术抄袭事件。具有独立学术思想的学者越来越少。学者们发表的学术论文,具有原创性的越来越少,许多都是为了应付考核和职称评定的应景之作。大学教授们大多在忙于申请课题和项目。这样一种学术研究氛围非常不利于文化的创新。
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依然存在误解,特别是儒家文化。这种现象很常见,许多人一谈起中国文化往往都是批判的居多,马上就会联想到“酱缸文化”、“丑陋的中国人”等。一些大学生、研究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鲁迅笔下“吃人礼教”的印象中,许多人一听到儒家文化,还会露出一副反感的表情。这种民族文化心理非常不利于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更遑论复兴传统文化。
“文化崛起”一词本身值得商榷
现阶段,我们谈论文化崛起,主要还是因为政治崛起和经济崛起大环境的诱发,它的使用也是主要为了和“政治崛起”、“经济崛起”进行文字对仗,并不是严谨的学术表述。“文化崛起”一词容易让人,特别是西方人产生误会,甚至恐惧。中国的经济崛起和政治崛起已经让一部分西方人恐惧了。
“崛起”概念具有比较深刻的政治含义,它表示一种主义或者势力的异军突起,并对原有的格局进行了冲击,甚至取代了原有的势力,如共产主义的崛起、中国在东方崛起,而中国文化的发展,应该是在通过创造性的诠释形成新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是出于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当文化认同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就可以说文化实现了复兴,但是文化复兴并不等同与具有政治含义的文化崛起。
“文化崛起”一词隐含中国人内心期望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主流并按照中国文化重构世界文化的意愿,就像中国政治和经济崛起让中国有机会、有实力重构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但文化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未来的中国文化即使实现了复兴,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广泛的认同,但也不可能成为全球主导文化,只能是全球主流文化之一,和其他主流文化一起共同多元并存。
“文化崛起”现象的出现虽然有种种原因,但它之所以能够得到知识界的广泛认同,实际上反映了对于文化发展的内在焦虑。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反传统的还是维护传统的,其实在内心深处,都希望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灿烂文化能够得到复兴,但是文化复兴需要理性的态度,只有建立在理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对于中国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诠释,这才是实现文化复兴的应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