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型企业招聘信息:中国地形地势(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23:12:44


 





中国地形地势

地形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山深谷,纵横交错,决定了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从大陆整体来看,地形既复杂多样,又错落有序。

  在全国面积中,山地占33.3%,高原占26%,丘陵占9.9%,盆地占18.8%,平原占12%。大小山脉纵横全国。

  中国的山脉,大小相连,绵延不断,各成体系,呈网格状,分布于整个大陆,从山脉的排列和走向,可归纳为五个大的体系:

  1.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 最北一列是天山──阴山──燕山山脉,是中国北方最长的东西走向的山系,主要分布在北纬40℃-43℃之间;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山系,构成中部地区最长的东西走向山系,多分布在北纬23.5℃-35℃之间; 南列是处于北纬24℃-25.5℃之间的南岭山系。

  2.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是位于内陆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它们分别被阴山──燕山和秦岭──大别山地所分隔;中列由北起长白山,经东北的千山、山东丘陵到东南的武夷山;东列是位于海上的台湾山脉,它是亚洲东部岛屿山系中的一部分。

  3.两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北列是地处西北部边境的阿尔泰山脉;还有绵亘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祁连山脉,是由几条约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的。

  4.南北走向的山脉 位于中部自北向南有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等。

  5.弧形山脉 主要为喜马拉雅山系。

中国地势的四大阶梯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下降,从青藏高原向东延伸到海面以下的大陆架,可以分为4个大的阶梯:

  1.横亘于中国西南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中国地势第1阶梯,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分布着许多高山冰川,主要有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2.从青藏高原往北跨越昆仑山和祁连山脉,往东越过横断山脉,地势显著下降,大部分平均海拔1000-2000米,局部地区在5000米以下,属地势的第2阶梯。阶梯上分布着许多巨大的高原和盆地。著名的大高原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这三大高原和青藏高原并称中国的四大高原。主要大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东部的吐鲁番盆地,最低处海拔为-155米。是中国陆地上的最低点。

  3.从第2阶梯往东,越过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直至海滨,海拔多在500──1000米以下,主要是丘陵、低山和平原交错分布的地区,属于地势的第3阶梯。自北而南有几乎连成一片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平原。

  4.从第3阶梯往东是辽阔的海洋,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其海底是中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称为浅海大陆架,属于地势的第4阶梯。中国的内海渤海和边缘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都有广阔的大陆架。在辽阔的海面上岛屿星罗棋布,有5000多个岛屿,最大的是台湾岛,其次为海南岛,第三是崇明岛。

地形复杂多样,各种类型齐全

  在漫长的地形地貌演化过程中,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塑造了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各种类型齐全。首先表现在常态类型上,有纵横交错、千姿百态的山地,有面积辽阔、景观各异的高原,也有坦荡无垠的平原,还有高度、大小不同的盆地,迭宕起伏、坡度和缓的丘陵。各种常态地貌的分布错综复杂,如青藏高原上有高山,有盆地;而四川盆地中有丘陵,有平原。一般分布规律是:我国东半壁,以秦岭-大别山为界,以北地区除长白山、兴安岭、太行山等少数山地和多沟壑的黄土高原外,主要是地形坦荡的东北、华北大平原和开阔的内蒙古高原;秦岭-大别山以南,绝大部分为东南丘陵低山(包括江南丘陵)和山间河谷、小盆地;而云贵高原一带虽说是高原,实则山岭连绵,地形崎岖不平;中国兰州-昆明以西的西半壁地区,基本上是大山,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等海拔3500-5000m以上的高山,以及挟持其间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

  1.山地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较大的山脉有210多条。兰州-昆明一线以西绝大部分是高山、极高山,海拔一般超过3500m,尤其是青藏高原周围的山脉,有许多6000m以上的高峰,喜马拉雅山脉中心区段亚东至马丁山口580km间计有7000m以上山峰88座。中尼边界附近集中了11座8000m以上的高峰,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m,为世界最高峰。兰州-昆明一线以东山地多为中、低山,海拔多在500-2000m之间,只有台湾山脉较高,有中国东南部最高峰玉山。中国大小山脉纵横全国,按一定方向排列有序。大致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为最多。东西向的主要有三列,自北而南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三列,自西而东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长白山-辽东低山丘陵-山东低山丘陵-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台湾山脉。其他还有西北-东南向的喜马拉雅山、祁连山、阿尔泰山,南北向的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等。这些山脉、山地常常是一些江河的源地或分水岭,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形成中国高原、盆地、平原地形轮廓的骨架。

  2.丘陵

  中国的丘陵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季风气候区。著名的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淮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川中丘陵等。这些丘陵区气候温暖多雨,和平原一样也是中国主要农业地区。中国的丘陵地一般由岩性软弱的地层组成,如南方的红色砂、页岩地层广泛分布区包括一些红岩盆地,经流水侵蚀切割,常形成大片红岩丘陵,北方黄土高原黄土质地松软,也常被侵蚀成大片黄土丘陵地,而两广一带则多为外形浑圆、沟谷纵横的花岗岩丘陵地。这些丘陵地因岩性较软弱,容易侵蚀成沟谷,地面受暴雨流水冲蚀后容易成为水土流失区,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对这些丘陵地的利用管理和改造不容忽视。

  3.高原

  中国的高原多分布在西部地区,有青藏、内蒙古、黄土、云贵四大高原。它们构成了中国西部“高原中国”的主体,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强。青藏高原相当于全国地形第一级阶梯地形面,是一个众山盘结的山原。它的高度占据了大气圈对流层的三分之二,影响到中国甚至世界的大气环流,加强了东亚季风,改变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图谱。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自北而南分布着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由于地面组成物质和内外营力因素的不同,高原地貌的差异十分显著。内蒙古高原干旱少雨,流水侵蚀作用微弱,高原面保存较完整,广泛分布风沙地貌。黄土高原质地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的强烈侵蚀成千沟万壑,梁峁遍布。而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被江河流水切割得支离破碎,是一个地形崎岖的高原,又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区域,不仅风景好,而且一些溶蚀的坝子成为高原上重要的农耕地。

  4.盆地

  中国著名的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都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面积都超过10万km2。前三大盆地都处在西北内陆干旱区,都有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分布。全国还有不少中小型盆地分布在各地,如吐鲁番、哈密、关中、汉中、南阳、太原、大同、宣化、台北、金(华)衢(州)、泰和、贵阳等盆地。在西南云贵一带高原山地中分布着许多中小型河谷盆地,当地称坝子,是这里主要的农耕区。华北山西大大小小的盆地也不少,由断层陷落而成,多成串珠状分布,主要有东北部的大同盆地,中南部的忻(州)代(县)、太原(南至介休)、临汾、运城盆地以及晋东南长治(上党)盆地等六大盆地。 这些大大小小的盆地都经历了长期的发育过程,它们把四周高地流下的矿物质贮存起来,形成各种有用的矿床,如石油、天然气、钾盐、钠盐、砂矿等。柴达木盆地就因矿藏丰富而被称为“聚宝盆”。许多盆地有不少河湖、平原,早就成为农业、工矿业中心区域,四川盆地由于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誉称。

  5.平原

  中国的平原不多,仅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2%,它是被称为东部“低地中国”的主要地形类型之一。自北而南有四大片平原,即:东北平原、华北(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其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河谷平原、山麓洪积冲积扇平原、河口三角洲平原、湖滨平原、滨海平原等,如黄河中游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河套-土默川平原、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东南沿海的福州平原和潮汕平原等。 平原上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灌溉水源丰富,历来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镇集中分布的地区,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都建在这里。  

  6.其他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除了上述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常态地形类型齐备外,还有在不同自然力和地表物质影响下发育形成的各种特殊的地貌类型。

  (1)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虽然几乎无处不有,但各地区由于气候和地质条件不同,流水地貌各不相同。如“v”型或“u”型河谷、沙洲、河漫滩垅岗、阶地、洪积扇、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冲沟、泥石流前积石坝等。 在西南地区由于河流深切形成有许多典型的峡谷地貌。如横断山区澜沧江昌都以下,v型河谷深达1000m以上;长江三峡巴东与秭归间u型谷地;长江上游金沙江虎跳峡,新近勘察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华北的黄河,在中游接纳了黄土高原大量泥沙之后出三门峡往东,水流减漫,在孟津以下形成巨大的冲扇形地貌;在黄河下游,河床被淤高,形成“地上河”,高出堤下背河洼地几米至十米,成为淮河海河两河系的分水岭;在利津东北黄河口形成河口三角洲,并以每年成陆近60km2的速度向海迅速推进,沧海变成陆地。我国东南部雨水充沛,丘陵被冲刷、切割成矮小的低丘,这里河网虽然密布,但因河流含泥沙量少,因此浙闽沿海河口难于形成三角洲。惟韩江口形成小的河口三角洲,但其发展远较华北上结河口三角洲缓慢;东南地区河流水量大,冲刷河床使其变深,河漫滩则相对抬高,河流阶地广泛发育,河滩上形成一条条高起的垅岗。在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干燥剥蚀、机械风化作用强,植被稀疏,暴雨洪流挟杂大量泥沙,因而山前洪积扇平原分布广泛,河西走廊山麓常有串珠洪积扇,内陆盆地如柴达木盆地内形成从边缘砾石带向中部逐渐过渡到洪积-冲积平原的圈层地形结构。

  (2)冰川冻土地貌

  中国东经120°以西,北起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南至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巨大的高原高山上,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都很发育,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广泛分布。粗略估计,现代冰川面积总计4.4万km2,其中约五分之一分布在天山冰川区。现代雪线大体自北而南、自边缘山地向青藏高原内部升高,阿尔泰山现代雪线为海拔3000-3400m,天山3600(北坡)-4200m(南坡),祁连山4300-5200m(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昆仑山西端5500-5700m,喀喇昆仑山5000m,珠穆朗玛峰地区5000(南坡)-6000m(北坡)。第四纪冰期古雪线比现代雪线低数百至千余米,当时的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许多倍,但由于内陆干旱气候限制,其分布地域仍很有限,所以古冰川和现代冰川刨蚀或堆积地貌范围都不大,冰川刨蚀力弱,故冰川和槽谷均较宽浅,只是冰水堆积作用影响所至,可达河西走廊及一些内陆盆地。中国多年冻土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高山和东北北部山区,总面积广达215万m2。大兴安岭北端,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地,大陆性气候,气温低而变化剧烈,干湿状况中等,冻融作用较强烈,是冻土地貌发育地带。在“冷极”五道梁以北青藏公路62号道班附近发现有长达140m、宽45m、高18m的大冰丘。西部高山地带冻融机械风化作用形成的冰缘地貌石海、石河等发育典型,如昆仑山西大滩花岗岩山顶和喜马拉雅山珠峰地区片麻岩山顶地区石海中布满了冻融作用破碎并翻动过的巨大岩块,岩块就近聚集于沟谷,形成石河。

  (3)风沙地貌

  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及其他沙区荒漠地区。常见的风沙地貌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垅槽(雅丹地貌)、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风城)、风蚀残丘以及各种沙丘如蜂窝状沙丘、鱼鳞状沙丘、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等风积地貌。沙漠、戈壁除塔克拉玛干、腾格里等沙漠外,还有内蒙古狼山西北的海里、博克、亚玛雷克沙漠和阿拉善盟的南吉冷沙漠及中央戈壁、吉格德查干戈壁,新疆东部的哈顺、白龙堆、鄯善、霍景涅里率等沙漠及南湖、二百四等戈壁,全国共计有沙漠戈壁128.24万km2,其中沙漠71.29万km2,戈壁56.95万km2,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吉林、黑龙江、辽宁等9个省区。

   沙漠戈壁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3.3%,比平原的比例11.98%还大,是世界上沙漠戈壁分布较广的国家。风沙地貌分布总的特点是百分之九十集中在贺兰山-乌鞘岭西北干旱的内陆非季风区,这里全年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在200mm乃至50mm以下,这一带风大,风力常超过5-6级,因此风沙地貌广泛分布。其余百分之十的风沙地貌分布在鄂尔多斯、阴山以北,最东到西辽河平原的半干旱地区。半固定沙风沙地貌分布的另一个特点是自西向东,流动沙丘逐渐减少,固定半少丘逐渐增多。贺兰山以西,降水稍多、植被较好的北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大部分为半固定沙丘外,其余的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阿拉善盟马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及乌兰布和沙漠等均以流动沙丘占优势。最为常见的新月形沙丘、沙丘链和复合型新月形沙丘、沙丘链,以及鱼鳞少丘群广布于我国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阿拉善地区的沙漠,受地面盛行风向控制,沙丘移动方向,前者向西南、后者向东南移动。我国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区在青海柴达木,南疆和田、罗布泊,东疆哈密、吐鲁番,北疆克拉玛依附近地区。柴达木风沙地貌中67%为风蚀地貌,尤其西北部,与构造线方向大致相同的强劲西风吹蚀第三纪泥、砂岩系,形成顺着风向排列的残余长丘,长10-100m甚至数千米。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雅丹地区风蚀地貌十分发育,有风蚀条形土墩与洼地相间组合的典型的雅丹地貌。和田以北麻札塔格(山)的风蚀蘑菇也很典型。东疆大风口七角井、天山达坂城、北疆老风口附近广布风蚀城堡、残丘言山等。克拉玛依东北乌尔和的风城平顶层状墩台,高10-30m。此外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库姆塔格风蚀柱、吐鲁番西部的风蚀穴也都十分典型。

  (4)黄土地貌

  在沙漠带之南,至长江下游宜兴下蜀,有一条黄土地带,总面积约63万km2。大致以太行山、乌鞘岭为界,分东、中、西三个地段。东、西段分别包括华北和东北平原、辽西、冀北、山东丘陵山地和甘青西北部、新疆的山地丘陵。这两地段黄土及黄土状土分布广,但较零星,较薄,约厚10m,故黄土地貌的发育不很典型。太行山与乌鞘岭之间的中段地区是黄土集中分布区,通称黄土高原,总面积广达58万km2,黄土实际覆盖面积也有27.6万km2,而且大部分地区黄土厚度有80-120m,陇东董志塬一带最厚,达200m。黄土由较均一的具有钙质的尘状粉砂组成,并带有垂直劈理,故常生成直立的土崖;黄土结构松散,孔隙较其他土状堆积物大且多,受水浸湿后,胶结物质可溶性盐类溶解,黄土强度降低,以致坍陷,发展成沟谷川地及谷间的黄土塬、梁、峁等各种黄土地貌。黄土高原的泾、洛河中游,陕晋间黄河峡谷两边,以及陇中一带黄土沟壑间主要为较平坦的黄土塬、平顶的黄土梁、峁地貌组合。其余广大地区则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较深浚,沟谷间地貌以顶部呈穹形突起的黄土梁峁为主,这里地面破碎,水土流失较重,山西离石五家沟一带沟谷面积占40%左右。此外,各地沟壑沟头地区发育有由渗水潜蚀形成的黄土喀斯特洞穴,以及加上滑塌形成的黄土桥、黄土柱等中微地貌。

  (5)红层地貌与花岗岩地貌

  在东南部的秦岭、大别山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这两类奇特的地貌都有广泛的分布。中生代红层盆地分布遍及全国,但新第三纪开始,尤其第四纪青藏高原隆起,西部、北部较干冷的环境有利于冰川冻土、黄土、风沙地貌发育,而四川盆地、东南低山丘陵和云贵高原地区气候一直较暖热,广泛发育盆地式的红层地貌。在红盆内,从边缘高、低红层丘陵到盆地中心形成丹崖奇峰为特色的丹霞地形。粤北仁化盆地的丹霞山、闽北崇安盆地的九曲溪畔都有这种长期流水侵蚀和一定程度溶蚀而形成的典型完美的红层地貌丹霞地形。花岗岩地貌常见有丘陵状花岗岩山地、峰林状花岗岩山地。前者多由穹窿构造的花岗岩体组成,常具有红色风化壳,在风化壳剥蚀去后,则露出球状石蛋,成馒头状岩丘,形态独特,是花岗岩地貌的主体,在我国东南部、南岭山地常见。后者多由岩株构造的花岗岩体组成,地势高峻,岩石裸露,沿垂直节理、断裂进行强烈的风化、侵蚀,以及流水切割,形成奇崎深壑,如著名的风景区黄山就是由岩株形态的花岗岩侵入体形成的,当四周软弱的砂、页岩等被剥蚀去之后,形成峭丽的高山花岗岩峰林地形,在奇松怪石的装点下如云间仙境。

  (6)喀斯特地貌

  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碳酸岩分布面积约达130万km2,喀斯特地貌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


立体中国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