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信息披露指引:读裴元博先生《赤峰寻钱记》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4:15:38

读裴元博先生《赤峰寻钱记》有感

——再议地方博物馆馆藏质量提高的途径

 

    晚裴元博先生的博文《赤峰寻钱记》发表,前往拜读。读后,甚觉元博先生不虚此行,其描述的市调过程和感想,尤其是与赤峰古玩市场和博物馆负责人的座谈,极具启发性,其对于辽钱发掘和市场交易现状的体会,更是有的放矢,很能说明问题(此不赘述,后附博文链接)。因此,这里也将些许感想写下,一管之见也。

   这里,我着重对元博先生文章提到的三个现象发表一点感想。一是,辽钱研究的进展通过市场的反应印证其有效性议论;二是,目前作为辽钱腹地精品已经甚少,多流出外地,甚至直接流出国外现象的议论。三是,赤峰博物馆的辽钱馆藏品稀少的尴尬局面和文博界长期的脱离实际的错误观点极其可能的后果议论。

   首先,随着近年国内辽钱研究认识的不断进展,结合各种刨地方式导致辽钱大量出土。在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辽钱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珍视。尤其是有眼光的一些藏家甚至币商,皆从长线角度出发,将不管什么途径出土的有限辽钱精品尽可能收入囊中。从而导致在赤峰等辽文化腹心地区公开市场上亦少见相对比较珍贵的辽钱品种。市场是最有发言权的,这个实际状况,表明了元博先生等数位辽钱研究开拓者,近年来顶住各方压力和种种嘲讽,以锲而不舍之精神,以全部精力和有限财力投入辽泉之海,其所花功夫正在通过市场的客观反映而开始显现回报效应。这无疑是令人非常欣慰和鼓舞的。也是对元博先生等人的最好赞许!还是对某些至今仍在抱住老黄历,甩着长辫子,晃着老褂子,对辽钱现实不屑一顾的先生们最好的回应乃至鞭挞。

   其次,在目前态势下,我感到,正如元博先生文中提到的,“高档钱都由高手卖到日本、北京、广州、深圳、台湾、新加坡去了”。确实,我觉得这是真实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我以为,尤其需要国内泉界给予高度重视。事实上,就我了解的情况,早在前几年国内还在那里争论不休,否定多数辽钱存在的话语占绝对上风的时候,日本和新加坡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地方的人,已经较早的介入到辽钱收藏中来了,也就是说,当很多中国人自己对中华文化之辽钱奇葩,还满不在乎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的时候,国外藏家早已进入出手抄了个大底儿。这不能不说确是“丑陋的中国人”自己造的孽。君不见,我们在一些前几年以前出的大量泉著中,每每见到某泉孤品仅见并为某日本人、某新加坡人所藏之类的描述,著书者没有一位有疑问,反而都捧着。其时作为一个有点儿民族自尊的中国集泉爱好者,其心里的滋味是不好受的。而今天,这种现象还在重演,再过几年,难不怪我们又见某某辽钱孤品仅见,日本人、新加坡人藏,国人无藏?!

   有鉴于此,那些至今还在犟牛的某些专家们,该醒醒了,该改变一下“丑陋的中国人”之某些德行了。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本着高度尊重契丹少数民族文化的敬畏之心科学之心,去认识承认辽钱这朵瑰丽的奇葩,才是唯一出路!才是对得起中华民族的历史。

   第三,据元博先生考察,作为契丹辽文化腹心地带的赤峰博物馆。其辽钱馆藏品种稀缺到令人尴尬甚至痛心的境地,尤其是不如一个稍大一点的藏家所拥有品种。这确实值得有关方面重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其实可以通过赤峰博物馆现象,窥一斑而见全貌。长期以来,地方博物馆馆藏品受到两个重要因素制约。

   一是,文博界长期以来形成的只有正式考古出土物品,方才被承认。这一极其陈旧的观念,虽然其中有几分防伪的原因在里面,但是,自建国以来,已经逐渐成为制约地方博物馆,尤其是具有像赤峰地区这样有着独特历史文化积淀地区的地方博物馆,馆藏品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制约。我们知道,地方博物馆通常只有对那些品级较低的地方性考古发掘具有馆藏权,而一旦发掘品级较高,则地方只有协助的份儿,其精品最终会归入国家级博物馆。而在当下,地方性发掘,要么有些探明的还处于保护,发掘不了,要么即使发掘,可能没有自己馆藏的份。由此,导致地方博物馆馆藏品收集的路子越来越窄。有的甚至多年来无一件新的有分量的东西入藏。

   二是,正因为观念上的错误,导致对中国历史以来早就清楚的盗墓和民间掘坑行为,予以排斥,不是以实物为本,而是以出土途径为本,从而当大量甚至一些精品由民间掘坑或者盗墓而来,博物馆系统只能视而不见。一方面由于地方财政文博资金通常只能是保人头吃饭,而无收购资金预算或者拨款,也无考古发掘资金,这导致民间出现的精品,博物馆想藏也藏不了;另一方面就是死守非考古发掘不予承认这华山一条道,利用文博系统专家的话语权将民间文博藏品绝大多数,甚至几乎统统斥之为伪品,在元博先生这次考察中,期间博物馆领导在座谈中就说到,什么目前市面上出现的辽钱,40%都是伪品,就可见这种观念影响至深。40%伪品,其实还是算客气的,在博物馆界的很多专家眼里,那是80%以上的民间藏品皆伪。

   显然,如今形势大变了,我先前论述过,地方博物馆不可能再看到改革开放前民间争相进行爱国捐赠那一幕大戏重演。如今人们手上的藏品要么出手,要么留给儿孙,因为那是一笔财富。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地方博物馆藏品数量和质量大幅下降的尴尬局面,除了依赖地方财政增大拨款,适时发掘一些可以考古发掘的品级非国家级的墓葬窖坑,以补充馆藏品以外;另一条出路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观念,首先消除对民间藏品的所谓来路偏见,包括务实对待盗墓出土物品,认物不认出,通过一定的资金拨款、募集等多途径,并通过竞拍或者向民间议价收购,从而实现馆藏品数量尤其是某些方面质量的提高。如果还是抓住只有考古出土才认,那么这根绳子可能就最终将吊死很多地方博物馆。

   总之,通过元博先生这次考察,其中透露出来的一些信息,确实深具启发性,我们不可继续大而化之,无动于衷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9e63e0102dudn.html裴元博:《赤峰寻钱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