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没落 pdf:体育课上的“似是而非”撷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17:23

体育课上的“似是而非”撷例

(2012-01-09 15:17:13) 转载标签:

杂谈

    体育课上常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采撷几例如下。

1.“圆圈”练习队形

想创新就得变变花样,是“观摩”就得要“观赏效果”。于是,在一些体育观摩课上,“圆圈”练习队形便屡见不鲜。乍一看效果确实不错,既新颖又好看。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许多问题。这老师站在中间,始终只能观察到约半数学生,还有约半数学生在身后看不到,转过身去吧,另外一半又看不到了,真难为老师了。再则,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时,有人看的是正面,有人看的是背面,还有人看的是侧面……这可怎么办是好?

这圆圈队形有时候可用,有时就不能用,啥事都不能一拥而上,一概而论。

2游戏“喊数抱团”

这是个运用非常普遍的游戏,游戏中常常笑声不断,效果还不错。但很少有人想过,那些在抱团中没有找到“队伍”的同学,那些被别人因人数已经凑够而“拒之门外“的同学,在众人的笑声中是何感受?我相信,他们在被”遗弃“后产生失落、孤独、自卑、被遗弃等感觉是完全可能的。这时候我们似乎“集体失忆”,一块儿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曾风靡一时的“快乐体育”理念。

那么,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游戏的方法,让大家都争着往自己的组内拉人,而不是把同学“拒之门外”?

3.放松活动跳兔子舞

看到过不少体育课上,教师让学生在结束部分的放松活动中跳“兔子舞”。动作整齐划一,节奏鲜明,情绪高涨,一切看来都不错。但是,我们想过没有,体育课的结束部分是干什么的?在节奏强烈,又蹦又跳的兔子舞中,学生心率开始上升,情绪开始激动,这简直是身体的重新动员,哪是什么身心的放松啊。

体育课上什么时候干什么是有规律制约的,千万不能随心所欲。

4.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本是少数民族舞蹈,节奏5/8拍。前三拍子跑跳步,后两拍子是个蹬腿动作(大致如此)。但我当体育教师以来看过不下十余节体育课上出现过阿细跳月,却很少有人把它弄对了。其一,大部分错误出在名称上,把“阿细跳月”误为“阿细跳跃”。其二,动作节奏牛头不对马嘴,只管按着自己的想象,用2/4拍子节奏胡乱跳,全然不顾5/8拍节奏的特点,让人啼笑皆非。

有时候学点音乐,懂点舞蹈还是很有用的,至少可以避免闹笑话。

5.让距离起跑

有人说,体育课上教师让所有学生不分体能强弱,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赛跑,这对哪些本来就跑不快的学生是没有人性,会让体弱学生丧失自信,产生自卑等等。于是,许多教师开始尝试让跑的慢的学生站在前边,跑得快的学生站在后边,即让距离起跑,好像这样一来,那些体能弱的学生就有了自信,因为他们可以跑的名次更靠前了,甚至可以“战胜”那些本来跑得很快的同学了。

其实,通过体育比赛分个你输我赢,胜者兴奋,败者沮丧,胜者继续努力,更快更强,败者奋发进取,拼命赶超,这有什么不好?让跑不快的学生站在前边起跑,就是跑了个第一,他就认为自己真正跑得快了吗?他就有了自信了吗?说不定,他会以为这是对他的侮辱,对他的歧视,他会更加自卑,更加无助,更加讨厌体育课!那么,教师的这种做法是人性化了,还是更加缺乏人性了?

我曾满怀期望地问过一个被安排在最前面起跑的同学有何感受,没想到他扔给我一句话却是:“真丢人。”